第一篇:中职教学模式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偏爱具体形象思维,提炼和转化信息所需的时间较长,擅长意义学习以及重横向学习迁移,轻纵向学习迁移。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从做中学”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学的有效性,需以“从做中学”为原则,从教师层面、教材层面和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学模式;有效途径;“从做中学”
一、“从做中学”的内涵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为依据所提出的举世闻名的理论。杜威认为,行和知是良好的伴侣,是携手共进的,而“从做中学”恰恰能发挥这种效能。他主张学生应作为一个积极的实践者,通过在生活体验中的探索,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充分体现做和学的结合。[1]他也认为,“从做中学并不是指用手工来代替课本的学习”,这些只是为了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供了一个帮助。换而言之,“从做中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不能用之来取代学习本身。[2]因此,“从做中学”被认为只是适合某类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多数都是在普教中学习上遭遇挫折、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归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入校的分数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分数,呈现两极化,基础好一点的相差几十分,基础差一点的甚至相差几百分。在同一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明显。以前对于这些学生的分析多是从他们的学习习惯来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多是觉得学生的自信心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或是单纯分析他们的学习行为,如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缺乏目标等。对于这些学生,只有从认知特点上对他们进行把握,才会对个体学习的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偏爱具体形象思维
对于他们能具体感知的事物,他们均能理解透彻,并且偏爱从图形、声音以及触觉来认知事物。他们在此方面的能力,可能比同年龄段的普通高中学生要强。他们经常用此种方式来感知世界。对于赋予符号抽象意义的东西,他们往往较难把握,这就是为什么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成绩较差。这几门学科由于现实教材中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脱离生活实际,而老师对于学生的教授就是不断地进行这种抽象符号的练习,因此,学生对于这种他们并不擅长的认知方式,本能上就对它们有抵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这几门功课他们越学越差。而对于文科类的语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或能在影像资料中形象地体验到,因此,他们这几门功课的成绩普遍较好。
(二)提炼和转化信息所需的时间较长
按照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进行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学习者对先前的知识重新提炼或要超出先前的知识,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中职学生在此方面偏弱,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进度无法与普通高中生相提并论。中职生往往只能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略微提升一点新的知识,并且让他们感到旧知识和新知识是有关联的,新知识仍是“旧知识”,无非只是进行了稍微的拓展,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学习到新的知识。中职学生在学习一门全然未接触或根本没有任何体验的学科知识时,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艰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时,学生们恍若感觉在听天书。
(三)擅长意义学习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直觉的解释。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对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会出现不一致的反应的。所谓的意义学习,就是指一种使得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3]当中职学生用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时,他们的学习速度就极快。中职学生比较注重此种意义学习,一旦所学知识进入到他们所熟知的和对他有具体意义的认知范围,并且这些知识都是与他的直接的经验体验相关的话,学习效果就非常明显。
(四)重横向学习迁移,轻纵向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一切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就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横向学习迁移是指相似内容和难度之间的学习,而纵向迁移指的是不同难度和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中职学生在对待同一层次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较强的横向迁移,换句话说,只要是同一难度的知识,只要他们真正掌握了,相似的内容他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而且他们所说的懂了某种知识,多是指横向迁移。如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稍作拔高,做纵向迁移,他们的领悟和理解就较为困难。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听不懂的知识,多是指纵向迁移。但是,布鲁姆强调知识的学习恰恰就是重视这种纵向迁移。中职学生学习差,就是指他们这种纵向迁移能力较弱。
三、“从做中学”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从做中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做中学”给予中职学生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实物。在实训教室中,中职学生的身边全是可供他们认知的实物,他们对这些实物伸手可触,不像以前的初中课堂中,老师多是进行抽象教学。中职学生动手触摸并且使用周边的实物进行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从而更加立体地认识了实物。在“从做中学”的中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多是围绕生活中的经验来完成,如打磨出一件工具,烹制出一道菜肴或是砌好一面墙,等等。中职学生在完成此类任务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前枯燥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在“做”当中,他们受到了一切必要的训练,对于原本枯燥的知识,他们开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们在“做”中,有各种体验的融合,符合他们擅长意义学习的特点。他们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慢慢地将各种体验融进了他们的认知体系当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二)“从做中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中职学校的职业技能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和技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智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做中学”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作为受教育主体,中职学生在接受了初中的基础文化知识后,进入了中职阶段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其职业的属性和特点,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此种专业,最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其对该专业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从做中学”是以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的教育过程必然带来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从做中学”能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比其他任何方法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从做中学”将个体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使得人变得真正有生气和现实感。以往不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要先学会做人,至于如何做人,大家都语焉不详。其实做人就是从做每一件事中去体会做人,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会做每件事情当中去学做人。而且只有做好每件事后,才能做好一个人。中职学生只有通过“从做中学”,才能从一个抽象的人,变成一个鲜活的人和真实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恰恰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四、基于“从做中学”的中职教学模式探索
中职的教学模式不能像以往一样,继续沿用初中教学的模式,采取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来给学生们灌输知识,也不能像大学教学一样,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模式。“从做中学”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多数人都会赞同“从做中学”应是中职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根据“从做中学”的原则,可以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学习的核心,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连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地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此,有效的中职教学应以“从做中学”为原则,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教师层面
“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让教师偷懒,让学生自己胡乱摸索,让教师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要点,了解教学难点。教师必须让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完全地监控状态,并且教师要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处于一个主导地位。此种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而不是让他们去乱作,要有耐心地具体指导每个学生,在需要防止出错时,给予建议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具体的“做”中,提炼出抽象的知识出来。如果学生只是“做”完,不去提炼,那么学习就并未真正发生。真正的学习就应是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另外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创造性的创设出各种各样鲜活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师需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事物,从而实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层面
按照杜威的观点,“从做中学”并不是要把教材和课本给剔除掉,而是要在教材指导下,来进行“从做中学”。由此观之,教材的作用是重要的。现在中职教材普遍的问题是: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内容的结构上多是借鉴普高教材或是高校教材,教材的编写形式枯燥,不受学生欢迎。要更好地推行“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中职教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革:(1)让教材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只有使用此类教材,学生才能真正从生活体验中进行学习。(2)教材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前的教材讲求系统性和理论性,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的。教材可以以任务为中心,融合多门学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知不觉地对各门学科进行适当的学习。(3)教材应重实践性,轻理论性。以往的中职教材偏理论性,重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中职教材应该将职业的技能和职业知识融入教材中,将理论性知识进行淡化处理,让学生感到学完教材后,知识就能运用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学习。
(三)教学情境层面
“从做中学”强调就是要从生活中学,要在实践中学。以前的义务阶段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多是处在封闭的教室中进行学习,只有那些抽像思维强的学生才能适应。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擅长的是形象思维,那么“从做中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创设出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如今,很多的中职专业课就是在实训实验室中进行的,这样学生可以真实进入职业场景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也可以与其他同学探讨如何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训实验室中学习,学生普遍感到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职业技能。因此,实训实验室是值得大力推广的,而且应该让每个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打造规范和标准的实训实验室,从而让学生能从这种较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真正体会“从做中学”。
参考文献:
[1]梁文.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性探析——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视角[D].西安:西北大学,2010.[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刘晓明.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二篇: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中职应用文地位重要,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较单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从网络信息技术在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运用角度的研究等。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89-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软肋――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处在动皮毛而不动筋骨的状况,认为增加一些视频、一些案例就完成了改革,没有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就业后在岗位后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通过应用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并转化为今后岗位需求的写作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应用文教学历经多年实践,其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然而,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教育目标的改革,都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优化要求――应用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目前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单薄,不成体系,不利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梳理现状可以有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
何玉梅在《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提高应用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1)充分认识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2)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动起来;(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项目教学法、角色体验模拟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填补空白教学法等。她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重点寻求应用文教学课堂的开放,在教学内容上开放,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开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室,应由课内向课处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络延伸。曲蕾在《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一文中,也从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
刘群秀在《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1)出示任务,明确目标。(2)创设情境,展开任务:创设情境;角色讨论;明确理论;小组讨论;着手写作;小组点评;全班点评。(3)归纳总结,完善习作。陈超英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针对“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王凯在硕士论文《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中,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学时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提出“操作性模式”:把公文写作教学放入创设性情境中,按照不同文种一定的固有结构模式,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及生活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写、在写中学,最终构建以增强中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范志云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文虽然是针对高职学生,但对于中职教学也大有启发。以上种种研究均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注重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周维维在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起点能力,确立了教学目标序列,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结果定义为广义的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这一图式既表征应用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也同时表征应用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四种有效促进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的教学方法:文体教学法、范例分析法、深度仿写法和绘制图式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探讨了通过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
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要创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一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融合创业教育,引入现代职场模拟情境,使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改变传统单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吐故纳新,处理好应用文传统内容与现代职场内容的关系,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当地提供现代职场场景窗口和职场延伸发展的接口,以拓展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得现代职场知识。二要创立模拟公司业务运营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分为公司组建、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运营交流和创业活动总结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特色,注重以活动带动教学,即为了模拟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模块选择教学文种,改变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模块建设,模块化的、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需要不断努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三要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同时,他还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
合肥经济管理学校网站上的《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内部构成:案例导入――选用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作为模块的导入;知识梳理――对模块内的几种相近的应用文体加以比较;基本模式――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架构及该模块所列应用文体必须遵守的格式;例文参照――选择有时代特征、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典范应用文,作为学生临摹、观照的对象,加深学生对应用文体的感性认识;模块集训――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本模块的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此模式有生活案例,有知识构架,有示范,有训练,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
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
陈啸峰在硕士论文《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中,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的学习规律,提出应以积极归因、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动机,以案例教学、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伙伴作文”三种示范性写作展现应用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策略,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并对应用文写作传统讲授方式提出了知识简明化、讲授条理化、有意义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注重时间管理五种最显实效的策略。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解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方案。孙成环、申荣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一文中提出,中职应用文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到四个讲清,通过情境教学法、例文分析法、讲读结合、讲导结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
王晓红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及评价中的一些问题:(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深入研究教材,依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3)精心选择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习作。(5)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浅谈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应根据学校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真实性学生评价模式,认为将评价直接与学习的具体过程相关联,能够直接考量具体学习行为,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局面,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实训式考核,既有基础知识考核,也有应用能力考核,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考核,既有单独考核,也有团体合作考核,评价也不再是孤立的数字显示,还可以是可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的可观测的学习成果,如活动展示等。但文章未能从更具体的方面论述,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其他角度的研究
史立群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谈论了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的运用。刘斌在《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导生授课模式。陈佳佳在《浅谈 PBL 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PBL 学习,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le arning)。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模式,如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动员、诊断、能力训练、鉴定和反思,等等。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而明确地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主要是针对操作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玉梅.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94.[2]曲蕾.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100.[3]刘群秀.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2013(1):31.[4]陈超英.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2012(5):121.[5]王凯.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6]范志云.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8-120.[7]周维维.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8]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116-117.[9]合肥经济管理学校.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EB/OL].http://.[10]陈啸峰.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1]孙成环,申荣.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6-37.[12]王晓红.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35):12-14.[13]史立群.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98-99.[14]刘斌.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J].科教文汇,2009(7下旬):90.[15]陈佳佳.浅谈PBL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8(6):60-61.(责任编辑:王恒)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个性愈来愈鲜明,优势愈来愈趋于明显,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其个性化特点。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广大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打造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语文教学要积极向课前延伸
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这就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相对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体现重难点引导方面的突破,而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应当放在课前进行。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了课前环节的指导,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让他们自行解决能够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生字词、文学常识以及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初步分析思考题等等。这样教学活动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腾出空间用于重难点突破和技巧辅导,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相对于过去应试灌输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对学生而言既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二、课堂之中要重视师生的互动
走进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完全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所以流传着一句“教师在讲台前戴着镣铐跳舞”。学生与教师互动效果不佳,这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中职学生都要面临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协作意识,不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笔者一般是设计任务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按照清晰的思路、借助于思考题对课文展开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完全漫无目标的学习,使整个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的有效掌控之下。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也强化了重难点的点拨,让学生在和小组内同学的分析交流中完善答案,提高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了协作学习的意识。同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发挥思维启发点拨的作用。
三、学习要求要体现差异性原则
十个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学习基础的差异、能力的差异、技巧的差异以及情感的差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设置了差异性的目标要求,无论是知识性要求还是能力性要求都区别对待。在班级设置了三个层级,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无论哪一个层级的学生只要达到了规定的目标要求,都属于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差异性要求的引导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调动起来,特别是许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属于文化基础薄弱的类型,语文学习难度较大,现在有了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可以有效激发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他们在学习中的信心、积极性明显增强。整个教学活动都应当在差异性目标的引领下有效进行,无论是教学提问、作业设置还是过关考核、阶段检测,都应当与差异性目标一脉相承。
四、教学环节要强化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这一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群体而言。笔者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点传授,更重视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强化语文学习训练。如对学生强化书写训练,让学生一笔一画注意间架结构,提高书法水平,写得一手好字,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多一份自信。再比如强化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特别是与学生未来岗位相结合的各类计划书、总结等应用文体,教给学生办公室公文处理的一些基本程序方法。这些对学生而言可以有效增强就业竞争力,缩短进入岗位以后适应本职工作的时间周期,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强化一些交际礼仪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用技能。
五、流程设计要整合课外的资源
中职学生校园生活非常丰富精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学习。语文教学工作可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将课外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例如对于课堂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巩固,组织学生针对学习中的某一项难点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法,提炼出学习的技巧经验,在全班开展交流供大家借鉴吸收。这样的课外活动,既帮助学生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与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梳理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技巧。再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包括校园的思潮等等,要求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既深入到生活之中观察了解,搜集整理素材,也经过共同努力对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出规律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时较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能力培养也是学生未来岗位履职的重要基础。
一言以蔽之,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树立“服务职业”的意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将创新创优与提高教学效率完美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沈丹华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226200)
第四篇:拼音教学巧设路径研究论文
汉语拼音是刚入学的孩子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枯燥,最无味的内容之一,是让老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汉语拼音不像童话故事那般生动、有趣,它是一种工具化的知识,必须认真地学习,不得有丝毫的偏差。一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持续性差。给孩子提供一种快乐的情境教学,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趣味性,使孩子能在玩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也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如何巧设路径,让拼音教学“活”起来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适宜以游戏为主,和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故事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一说到讲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会集中起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被故事中的人物牢牢吸引住,与他们同悲同喜,对故事中出现的情节印象深刻。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时,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来让孩子们知道,这类音节只能整体认读,不能分开读。如,在教学“wu”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乌鸦在树杈上搭了一座小屋子,它在里面住得特别舒服。如果把屋子拆了,它就没有地方住了,会冻死的。”我听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故事,惊异于他们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惭愧自己语言的苍白。这样一来,对于开发孩子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学习拼音的有效力。
二、妙用游戏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是适合孩子这一天性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在拼音教学中以游戏的教学形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习拼音,会让你的汉语拼音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在课前复习环节中我不是让孩子反复读,而是换成摘水果、采花、寻宝、送信、登山比赛等,形式激起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例如放鞭炮游戏非常适于认读拼音字母、音节。把需要认读的相关卡片放入一个红色的爆竹筒内,如果孩子读对了鞭炮里的字母、音节,鞭炮就点燃了。点燃了是指孩子一齐模拟爆竹发出的声音“嘭——啪”;反之,如果孩子读错了,便模拟哑炮发出的声音“嗤——”。因为要节约玩游戏的时间,老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孩子模仿。首先组内孩子进行竞赛,看看哪位孩子学得最快,点燃的爆竹最多,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点燃的爆竹最多。设计的游戏还可以把所有的孩子姓名都用拼音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桌子上做桌签,班级所有同学互读互认,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也很好地达到了学习拼音的目的。
三、善用动作
我们学习的汉语拼音属于符号字母,是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构成的,其中包括右半圆、左半圆、短竖、长竖等等。在教学b、p、d、q这四个字母时,就可以启发孩子把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让孩子做动作:区别字母外形,右下半圆b,左手伸出食指右手做半圆的动作;左下半圆d,再让孩子做相反的动作;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q的动作同上。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还可以做这样的动作:把人体当作一竖,全班同学用手臂来做半圆,右手放在头上是p,左手放在头上则是q。孩子亲自动手,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加深了这两组相似字母的记忆,它们的外形也就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了。同样,其他的声母和单韵母也采用这种动作记忆法。孩子在做这些动作时兴致很高,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四、活联生活
对于拼音教学这块“难啃的骨头”来说,教师就应该努力将拼音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拼音教学方法很多,可以多读拼音故事书,提高拼读能力;要常常鼓励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汉语拼音;用拼音拼写家中的生活用品,拼写自己喜爱的玩具,拼写好朋友的名字等等。还可以让孩子把学过的拼音写在卡片上,贴到家里的书橱上、门上、窗户上等,让孩子回到家就能有学习拼音的氛围,和爸爸妈妈赛读,让拼音无处不在,这样定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拼音教学中,我把孩子的作业本和语文书上的姓名都用拼音书写,这样孩子在收发作业本的时候就能练习拼读,在读书和写作业时也能练习拼音,还可让刚入学的孩子很快熟悉班级同学,不知不觉能学到不少拼音呢!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注意力往往被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图画所吸引。色彩和图画往往能抓住孩子的“胃”,让他们“吃了”就能很快消化吸收。所以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为了教会孩子正确书写字母的方法,我往往会用多种颜色教孩子书写。如在教学“i”时,“.”用黄色,“l”用红色。整体认读音节具有独立性,只用同一种颜色来书写,强调不能分割。教孩子拼读音节时,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拼音,几种颜色就表示几拼音节。这使抽象的拼音符号不再抽象,而是孩子喜欢的彩色记号,带领孩子进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还牢牢记住了这些抽象的拼音符号,孩子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五、巧引展示
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可以运用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来进行拼音教学,这样能提高拼音教学课堂效率和准确率。为了当上小老师,每个孩子在上课时都会格外认真。比如在教学三拼音节duo时,我先让孩子回忆duo的读法,再让孩子尝试拼读,教师在旁边指导。他们生怕自己读不好,还怕待会儿上台出丑,在小组内读得津津有味。有了动力,孩子既认真,又有激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个三拼音节的拼读。再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看拼读是否正确。最后就请小老师出场。这些小老师,挺着胸膛,自信十足,教得非常认真,还会模仿老师的样子变换方法让同学练习,还知道奖励学得好的同学,抽到读错的同学给予纠正,教得有模有样。学生采用竞争上岗的形式,读得最好的孩子可以当上小老师。孩子你追我赶,整个教室里一片琅琅的读书声,直到大家读得又快又准确为止。好的帮助差的,差的跟着好的,孩子互助合作,这样,孩子学习起来愉快,教师教起来轻松,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锻炼了孩子的胆量,还让孩子懂得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进步的理念,真是一举多得。在拼音教学中开展的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使课堂教学魅力大增,而且充分地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的个性。这些金点子只有利用得充分、恰当,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拼音教学领进一个既实用又崭新的境界。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孩子在汉语拼音学习中一定会开心至极,得心应手!到那时,拼音教学就真正“活”了
第五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引言
社会经过一段发展产生的产品就是职业教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产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品。职业教育与社会相互受益,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义务和职责。国家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高素质和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可以促进就业率提升,也可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所以要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新力量。职业教育在各个国家也已经形成了一些模式,如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确定将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加拿大CBE模式,转专业学分可互认;新加坡“教学工厂”办学模式,企业老总参与校董事会;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澳大利亚TAFF教学模式等等,它的模式还在发展中,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模式。[1]国家各地都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可以在附近升学,就业也可以在附近。职业教育是替代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用的一种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比较低,让高等教育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成为可能。职业教育的大众化使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了这个需求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加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原因。[2]职业教育要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转型,它的发展趋势时逐渐大众化、规范化,使普通人也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并得到相关正规化的证书。当然职业教育也要满足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也要形成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思想,把学生的职业观端正,把中国高等教育种类丰富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完善了。在21世纪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当然现在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把观念转变,实施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
三、职业教学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一,实践中应用创新。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开阔教学新领地,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管理、教师成长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可以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创新应用能力。学生创业就业作为一个切入点,解决了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对人才优化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可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与企业要求相匹配,让学生的能力提高,从而更积极地就业创业[1]。如职业教育中的汽修专业,这个专业就是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汽修实际岗位,实践中创新一些方法,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二,创新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的重构。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里的各个专职专业的人才需要很多,可以说供不应求。那么就需要人们对教学内容的重组结构,把教学方法分层次,可以让基础不同的同学,通过应用能力的创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在各个教学层次上输送不同程度的创新应用能力,就像游戏过关一样,人们要不断突破自己。再来人们在互相协作中把可利用的因素进行相互结合,通过创新能力在教学上,让学生更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在教学内容上旅游这个专业,人们可以这样在旅游时,人们平常都只是教学生讲一下这个地理位置的传说、历史、名人故居等等,其实顾客有可能在来的路上做了基本了解,所以要缩短这方面的说辞,可以教学生一些小技能或者学生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充分地调动气氛。从而让创新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重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三,适应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既然人们把创新能力用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里,人们就要让学生适应,由于现在社会信息更新快,人们也要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更要多方位地传授知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不仅要理论指导更要在实践中启发学生更好地适应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如艺术设计传媒专业是个信息更新很快的专业,它跟财经、旅游、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医生、公共事业等专业都有相关,就需要人们或多或少地接触这些专业,而且要创新地去接受,因为人们是不可能记住这么多相关知识的,这也看人们的创新能力了。
四、结束语
实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能提高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的发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更有竞争力地能胜任一些工作。树立以创新能力的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型、针对型适用型等的人才,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当然人们也要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有冒险的精神,挖掘自己的潜能,而培养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应用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曹志宏等.基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国家级获奖教学成果_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获奖教学成果研究报告选登,2015(16):92-95.[2]白英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高校教学研究,2016(01):68-69.[3]张升堂,施龙青.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组织管理,2013(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