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地位论文5篇

时间:2019-12-01 20:5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地位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地位论文》。

第一篇: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地位论文

【内容摘要】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倾向:教师因过分强调让学生主动探究而放弃了教师必要的教学引导与点拨;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流于形式,导致课堂互动低效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因缺乏充分的课前预设和把握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以致引导无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偏移。所以我们要把“合理引导”作为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 合理引导 有效互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在一些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看似非常热闹,但这样的“动”有时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还可能对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使互动更有效呢?教师必须要有正确有效的引导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

一、预设引导,有效互动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心预设、合理引导。

1.在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级教师陈建先《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断,在引导读出参议员对林肯先后的不同态度后,并在黑板上板书对应的词“羞辱、赞叹”。并让学生质疑,生1说:“我想知道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变化。”老师并没有停止于此,引导到:“你能不能变一种问法,但意思不变?”生想了一会儿答到:“林肯说了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老师还不满足,又引导到:“谁换一个角度再来说一说?”学生被老师这么一引导,有了新想法:“林肯的话让参议员感到了什么?”陈老师就是抓住文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在质疑引导提问修正的互动过程中把重点引向了林肯的三次话语中。

2.在学生情感的需要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以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当学生情感需要触动时,恰当的互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窦桂梅《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师:(出示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张喜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

然后窦老师分别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的语气来读分别时的话语。

从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窦老师就是通过抓住四种不同语气的朗读互动,创设了一个情感互动场,把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提向了高潮,对军民之间的情和意的感受就更深了。

3.在信息含量丰富的语言处。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小到一字、一词或是一个标点,大到几个段落,都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在这些载体背后蕴藏的信息量是不等的。文本信息有别于音、画信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成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文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生成性,抓住信息含量最丰富的语言文字就能有效触动互动。

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片断。王老师出示两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这两段话问,哪一段话给你留下慢镜头的感觉?学生说第一句话。接着王老师以母亲的背、脸、眼追问学生,现在是怎样的?记忆中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母亲的操劳。

王老师以倒装句为突破口,创设情境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信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读厚了文本,读懂了母亲。

二、动态引导,有效互动的助推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各不相同,决定了课堂互动的复杂多变。在课堂互动中,有时会生成一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会使这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或陈述不清、或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

1.“引”个别人的亮点为所有人的亮点。

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预设的课堂亮点是精心设计的,教师自然善加利用。而生成的亮点往往是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个思维火花。此时,教师应及时发现这种稍从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孩子以草船借箭为话题随便说点什么。学生甲说:“老师,我觉得这题目上‘借’字不妥当,不应该是草船借箭,人家曹操也没答应借啊,我觉得是草船骗箭。”他的话音刚落,其他的学生也赞同,并疑惑地看着教师。教师说:“骗说得有道理,但到底用骗,还是用借呢?同学们都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乙思考后答:“我认为这里有种感情色彩,诸葛亮是个正面人物,所以得用借不能说是骗。”学生丙发表意见道:“我觉得就是借,因为有借就有还啊,我们知道在火烧赤壁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是把这些借来的箭还给了曹操吗这个‘借’字更能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啊。”……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亮点进行探讨,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好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引”错误资源为有价值资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创造有价值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错误资源。这些错误资源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智慧的挑战。教师如果轻轻滑过或者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都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学生的“错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聊一聊故事中的人物。一学生说:“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有着锲而不舍,非常执着的精神”。教师没有及时批判她观点的对错,而是通过课的教学一步步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很清楚地意识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想吃唐僧肉,妖精有一颗狡猾贪婪而丑陋的心。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当然就不会再有敬佩白骨精之说了。

3.“引”低质量资源为高质量资源。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学生的发言常常或者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或者语言罗嗦,不得要领;或者浅尝辄止,喉不到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顺藤摸瓜,或点拨、或概括、或补充,相机诱导、要言不烦,则可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或多向发展。

如薛法根老师的《番茄太阳》,老师问,如果有一天,明明真失去了双腿,她会快乐吗?把双腿献给了其他人,她会快乐吗?请同学们看课文描写明明的话,注意作者所看到的盲童是怎样的。之后一生说:“完蛋了。”接着薛老师引导学生,课文中的明明一生下来就是看不见的,只能摸,但是她和你一样吗?完蛋了吗?读课文中描写明明摸东西的句子(指该生读),然后让该生闭上眼睛,拉着他的手,创设情境引导他用心去体会明明用手摸蔬菜、用心感受太阳的快乐,从而使这个学生真正体会、理解到了盲童明明的自信和快乐,读懂了“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的深刻含义。

总之,点拨引导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点拨引导,将会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第二篇:师生关系_论文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

【摘要】

自古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每一位教师都想在学生心目中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如何让学生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您,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而且师生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字】:师生关系 教师 学生 班主任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及类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所制约,并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具体来说,它是由以下几种层面的关系构成: 1.师生的工作关系

工作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一种合理化的结合关系。师生之间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 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良好素质修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2.师生的心理关系

心理关系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而形成和建立的人际情感关系。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激发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样的话语,同一教师用不同的情感来表达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批评,由与学生建立不同情感的教师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3.师生的个人关系

个人关系是一种非外来强制和约束的发生在正式组织之外的自然形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交往没有正式关系中的拘谨、刻板及模式化的倾向,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实现正式关系中难于达到的师生间的深刻了解和情感沟通。但是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必须掌握分寸。如果交往过密,关系过于特殊甚至超越了界限,就不仅无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反而会使教师无法继续工作;同时,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区分在不同场合下不同关系中师生充当的不同角色所应遵循的不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得到健康发展。4.师生的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建立健康的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来看,具有三个特征:

(一)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现代“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二)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

(三)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快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全面声成,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三、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原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方面,教师要使自己有独特而真实的表现,以富有人性的力量感召学生,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更有独特个性和巨大创造性的人对待,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关怀。这样,整个教育过程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相处和人际交往的过程。

(二)接纳和包容原则

接师生双方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当双方要建立和谐的关系时,必须首先接纳对方的差异性,尤其教师一方更需具备宽容精神。接纳和宽容意味着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权就某些问题或事实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师不应强迫学生服从己见;还意味着信任,特别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独立、合理的见解;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应妄贴标签,要给学生留有改正的机会,并相信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和宽容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思想、情感给以属人性的理解,而非属神性的理解,把教师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而非是神。当然,接纳和宽容不等于纵容和放任,纵容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是教师的教育责任所内在规定了的师生之间虽有宽容,但对影响学生发展的思想和言行,教师理应毫不姑息。

四、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受教育目的任务制约的,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的教育现状来看,师生之间的交往还不太令人满意,学校里师生情感相斥难以沟通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对立冲突的事件也常有报道。我们知道,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厌学弃学心理发展异常的重要原因。为此,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育是协商式的、和风细雨的,而决不是君临天下式的。教师一定要有民主合作的意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经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和/当仁不让于师的主张"唐代学者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学习,(6)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著名教师魏书生执教前经常与学生商量教学的内容,形式与方法,注意吸收其合理的建议。他认为,教师要有公仆之心善用-民主.的法宝,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开阔。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理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师生间的美好情谊,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大的精神需求是受到尊重,他们希望与别人、与成年人、与师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

(三)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四)理解学生

理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前提,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关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

(五)赏识学生

教师的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教学的天空将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所以,给每一个学生以赏识,赏识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高峰体验中奋发、崛起。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要知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六)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对学生成长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更深的爱。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教师应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持之有恒、不偏爱、不强制地爱、不盲目地爱、不粗暴的爱、不扭曲地爱。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先从“爱学生”开始做起。

【参考文献】

[1] 范爱雪.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05):25 [2] 李英鹏.浅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科技信息, 2009,(07):208 [3] 姚静,冯述芬.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初探.今日科苑, 2009,(06):258 [4] 袁丹丹.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36-38 [5] 牛瑾瑞.论和谐教育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1):149-151 [6] 胡胜霞.师生间关系的转变: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1):39

第三篇:师生关系论文1

浅议当代高校师生关系

引言

古人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尊师一直都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美德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当代大学生的师生关系却并没有进步。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早已不用隐藏,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呼之欲出。2008年闹得风风火火的杨帆门预示着师生间紧张的关系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已对师生关系产生了诸多的不满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巨大转变,这些问题具体都有哪些,在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条件下作为同学或老师应该怎样去改善,以争取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境界。

一、师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师生沟通存在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从生因性、师因性、客观因素三方面内容来分别进行讨论。

(一)生因性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在大学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从来不喜欢也不擅于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然而,和谐的师生沟通关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石,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社会其他阶层。自身的素质在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自身的素质是从小培养的,是在生活中父母传授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良好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生活素质对于大学中的师生沟通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部分学生性格过于内向、人格异常

沟通是一切事物进行的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惧怕和别人进行沟通,不喜欢和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随着自己身心和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会导致自己与不断更新的社会脱轨,另一方面会导致自己的身心都受到很大的伤害。对于大学这个小社会,学生只有在小的方面做到优秀才能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所以学生应该使自己拥有一个活泼开朗豁达,为人和善的性格。

(二)师因性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1、认知偏见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与自身的角色固着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关键。大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文化底子较薄、行为习惯较差,这导致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所有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容易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这些认知偏见往往使教师过度放大学生的缺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有意无意的践踏学生的尊严,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师抱怨学生难教难管,学生指责教师偏见武断,师生之间缺少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土壤,沟通效果可想而知。固守一种角色,不能根据生活现实的需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角色心理转换,就表现为角色固着,教师的角色固着倾向是导致师生沟通障碍的一大杀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应该扮演多种角色,如果不分场合,总是以教师自居,不懂得转换角色,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师生之间的沟通必定受阻。

2、语义曲解与表达不当

教师对学生的语义曲解与自身语言的表达不当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基础。很多大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可能词不达意,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理解的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说话的含义,不要想当然,更不能有意曲解学生的意思,借以讽刺学生。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想法不被教师理解与接受,教师将会被学生拒之“心”外,不管信息发送者头脑中的想法多么清晰,仍有可能受到措辞不当、疏忽遗漏、缺乏条理、表达紊乱、句法笨拙、陈词滥调、乱用行话术语及未能阐明信息的含义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本来认识能力就不强,再加上敏感、自尊等特点,教师与他们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的妥帖与简练,不要使学生产生误解。误解是消解或降低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误解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是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之一。现实中一些教师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误会与冲突不断产生。

3、技能缺乏与个性不良: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能的缺乏及教师不良的个性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根源。师生沟通是一门学问,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沟通技能的缺乏往往成为制约师生进一步沟通的“瓶颈”。比如,有些教师不能用语言与学生友好沟通,不能充分发挥“说”和“听”的技艺,不能巧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使声音、表情、体态、距离都能准确地传递有关信息。师生沟通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的个性对师生沟通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师德高尚,二是教育教学技艺精湛,三是个性优良。其中,教师的个性特点是受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高等学校师生沟通的障碍正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豁达大度、昂扬乐观、平易亲和、幽默风趣的个性品质。

(三)客观因素又分为以下几点:

1、固有的时间模式

大学是一个相对更加自由的天堂,学生不需要6点起床,等到晚上11点了还依然为一道习题愁眉不展。在大学里学生除了上课的时间,其他的时间自己都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可以整天在图书馆,可以出去逛街,可以和同学一起打球,但是这样的自由也为大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每一节课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毫无表情、声音平淡地念讲稿,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得麻木漠然,师生间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心理上都远远隔离。课程结束后,教师收拾教具便走,师生间很少有平等的交流,形成了淡漠的师生关系。其实,大学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更要求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思想上心灵上的碰撞,没有这种思想与心灵的碰撞,则不会有火花的闪烁;没有情绪的感染,则难以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也不在于视听设备和图书资料,而是在于师生关系的某些品质,要创造一种以真诚、关心、相互理解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的代沟

时代的变更使得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价值理念的差距越来越大,父母总是不喜欢孩子的穿着,不喜欢孩子结交的朋友,不喜欢孩子听的音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偶像剧,所以老师也常常扮演像父母这样的角色,不喜欢学生的很多东西,不赞成学生的太多想法。所以渐渐的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久,师生之间看待问题的分歧就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更加不喜欢对方,不愿意和彼此交流,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代沟,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异化”,学生感到能从某个教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而个别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交往变为交易,给师生情谊涂上了其他的色彩。在高校特别是研究生流行称导师为老板,这个称谓的变化上实际已折射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趋于简单化和功利化。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老板”,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研究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大学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它除了要有学术和业务的氛围,更要有人文和道德氛围。大学的改革应该摆脱功利化,重新设计并发展健康共进的师生关系。

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针对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大学生群体中发生师生矛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归纳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生因素产生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中,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大学生正好处于从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到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这一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处的这一时期让他们自信心极度膨胀,同时想要开始与他人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因此,当大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极度膨胀的自信心会让他显得格格不入,而他本身又很想与老师形成一种类似朋友的关系。这种极为矛盾的心理与现实社会又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即老师并不能再像初高中那样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到学生上,因此学生就可能会形成“无人管”的一种状态,同时潜意识里会觉得既然没人管索性就再放开自己一下也是无妨的这样一种赌气似的心里。

这种心理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师生之间真正的隔膜,学生就会恶意揣测老师所做的每个决定,对老师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发生一点足以激化学生对老师信任度的事情,也许就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在校园里出现的事情。

(二)师因素产生的原因: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与初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老师几乎一上完课就会走,学生根本没有像以前那么多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如果想要在课余时间找老师的话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联系老师,师生关系主被动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拿西安财经学院来举例,老师几乎一下课就要赶班车回市区,不能留下太多的时间给同学提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当然,大学毕竟与初高中不同,老师不能一步一步的扶着你走,但是也不能除上课时间以外没有任何一点交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一种老师不识学生,学生不识老师的局面。

老师的确很忙也很辛苦,每天都要在几个校区之间和家里奔波,但这并不能成为老师推卸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的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因此,即使再忙,老师都应该花哪怕是一小部分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努力营造出一种师生间互相信任,亲密融洽的气氛。

(三)客观因素产生的原因:

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校区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化“大学城”,远离市区,师生居住地并不在一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既要照顾家,还要教授学生,分身乏术,再加上社会上有很多诋毁老师名誉的言论,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他可能还并不具备能够正确提取出真实信息的能力,由于这些言论的流行,使得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时往往会轻信谣言,对老师怀有一定的防备,影响了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

学生长期住在远离市区的地方,不能与社会进行一个良好的互动,所能够接触的人中老师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将对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影响现今师生关系出现如此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大学生的心理无疑是敏感的,可能别人无意中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会为他们带来莫大的困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再到与人的和谐共处,带给了很多人以美的享受,学生与老师之间难道就不能如此吗?如何塑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信任的“大学城”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如果主要矛盾能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那其他一切次要矛盾必定会随之迎刃而解,师生关系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解决师生问题的措施及相关建议:

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师生问题,树立良好、正确的人际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师生之间的相处以及正确的处理师生之间的问题。针对有关师生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建议,我们主要摘录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生因素方面来讲

第一,大学生应该培养其自身良好做风、学风,增加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观念正确的告诉老师,从而使老师进一步了解自己,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良好化,达到与老师之间的正确了解与沟通。

第二,要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成为师生关系的主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交往品质,增进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并以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的态度对待老师,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从师因素方面来讲

第一,热爱学生,要最大限度的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以诚相待,做到真诚的与学生相处,从而优化老师个人的人格形象,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度,能良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真正的了解学生。第二,尊重学生人格,处处平等对待。不将自己的感情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待学生不偏不倚,更多的体察学生、真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待个别有问题的同学应该不断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善待学生,对待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在与学生交流之中,始终以积极、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减少学生心里的畏惧感,做到与学生良好的相处。

(三)从客观因素的方面来讲

第一,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应增加师生互动活动,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有关培养学生个人的素质以及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的课程,使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处理师生关系。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会为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第二,在各大学应该建立免费的问题咨询中心,使他们遇到此类问题有处咨询,及时排解心中难题。面对问题,虚心请教,保持稳定的情绪,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做健康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总结:

南宋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曾经提到过大学的作用和目的,即“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然而,想要很好地完成这四个方面要求的根源则在于师生之间需要存在一种良好共进的关系,这样才可以静下心来穷理、正心、修己,以至于治人,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有人说过: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相对于师生这个特殊团体来说,这句话就显得尤为在理。老师优秀的教学是建立在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上,学生长足的进步则立基于和老师的和谐交流上,二者缺一不可。当代大学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使学生适应环境,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人格。虽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是与初高中的教学过程相比,大学拥有更加有利的平台来改变这一现状。相对于沟通来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触。有人认为初高中的教学环节中师生接触的更多,但那只是局限于教学上的,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心理上的探讨较少。与初高中不同,大学拥有更加自由的空间,现在各高校招聘教师的时候均以年轻教师为先,就是有贴近学生这一因素的考虑。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和老师只要彼此主动一点,将会有比初高中更加多的机会来互相进行心的交流。当然,交流过程中老师在放下自己老师身份的同时,不能抛却自己身为老师面对学生的责任感。在当代社会中,教师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职业,他们一直都经历着“被羡慕——被冷落讥讽——被羡慕”的过程,作为教师,他的工作对象是人,他会影响一批人的一生。相信每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亲切、优雅、幽默、活力、饱学、一表人才、无所不能、有预见力、活动领袖、心理疏导大师等,但是大学生也应该明白——人无完人,大师们也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所以大学生也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给自己一个了解老师的机会,也给老师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在课堂上,大学生要明白聆听的重要性,这不但能够体现我们对于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与支持,同样也能够有效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应该积极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不要舍本逐末,忘记“尊师”之本,不知“尊师”之义。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更是学生的益友,学生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接受他们教会自己做人的道理。如果学生们都有这样的意识,相信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因良好的沟通而更加的和谐。

一个学生对老师真正的感恩,是明白做学生的责任,那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呵护,是明白做老师的素养,也就是真正的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一个好老师,他的人性道德的光辉必定胜过其专业的力量,肯定会让他的学生在离校几十年后仍旧怀念;一个尊师的学生,必定会成为一个懂礼仪、知荣、晓大义的人。只有学生在内心深处爱师、敬师,老师发自内心的体谅关心爱护学生,才会真正让师生心灵相通、思想碰撞,从而激发出师生最大的潜能,让师生一起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目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探析》 [3]《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探析》

第四篇: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论文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2、目前每个班大都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

第五篇: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论文

摘要:

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二)主导主体说。

(三)复合主体论。

(四)双主体论。

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4]胡敏中。主体主体性主观。哲学动态[M],1990。11

[5]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北方论坛[J],1994。2

下载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地位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地位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师生关系论文

    要实现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掌握恰当的尺度,做到宽容,但不纵容;严格,但不严厉,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一、......

    初中班级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在学校中,必然存在多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但最重要、最基本的,必然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不仅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

    论文--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003班 班主任 张玉婷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

    师生关系论文(共5篇)

    现代理论下的师生关系研究——“我”与“你” 【摘要】自有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以来,师生关系就成了教育研究领域里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经过了哪些演变;“我”与“......

    主体教学方法论文师生关系论文

    主体教学方法论文师生关系论文主体教学方法论文师生关系论文主体教学方法论文师生关系论文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平等和谐的......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

    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作者 :李玉花 单位:丹东希望学校 邮编:801709 古人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尊师一直都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美德一直延续至改革......

    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摘要:英语教学中,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和思维的交流,只有当外在情感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

    师生关系中的师德

    师生关系中的师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每 个学校的校规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这一条。学生这么的尊重老师,那么作 为一名老师,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爱护学生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