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2-05 10:2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

第一篇: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

伴随钢铁消费量和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20世纪初,在盐湖地区又兴起许多新钢铁工业中心,如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布法罗等,北部大西洋沿岸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也建成大规模钢铁厂。二战之后,钢铁工业向沿湖、沿海的消费区如芝加哥和大西洋沿岸集中,匹兹堡地区的中心地位大大削弱。原因是:一是煤和铁矿石可利用廉价水运,并有低运价优惠,而钢铁运价却很高。二是战后苏必利尔湖区富矿大减,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进口优质廉价铁矿石日益增加。三是炼钢中消费的大量废钢资源主要来自消费区。20世纪60年代之后,消费区小钢厂利用废钢资源运用电弧炼熔炼、连铸机铸坯等工艺炼钢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一大特色,对于平衡钢铁工业布局起到重要作用。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前五大产钢州均集中于东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分别是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和伊利诺伊州。

从美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历程来看,其分布从靠近资源地型逐渐向临海和临消费地转变;充分利用水运条件,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厂。钢铁工业的资源密集、规模经济等特点决定了其产业转移方向,形成了向临海、临消费地集聚,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也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钢铁工业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骨干,但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小厂发展迅速,其流程短,在经济效益上远高于传统长流程大型钢铁厂,其发展对于钢铁工业国内转移意义重大。

近代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据自身原料、燃料供应布局。日本现代钢铁工业标志的八幡制铁所,为原、燃料运输方便,选择临海区域建立工厂。1907年在北海道室兰,建起了以北海道石狩煤田炼焦煤为依托的另一原料导向大型钢铁企业。1930年之后,日本钢铁工业布局呈现消费地导向。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对钢铁需求激增,相继在钢铁主要消费地的阪神、京浜等工业区内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利用国外原料及燃料。二战后钢铁需求以及国外原料来源都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向临近工业区域中的消费市场转移。50年代以后,铁矿石、炼焦煤国外依存度渐强,其海外依存度均接近100%,主要依赖澳洲和美洲国家进口,这导致日本钢铁工业呈现临海集聚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钢企国际竞争力下降,开始关闭工厂、收缩战线,空间结构上越发集中于大城市圈和周边地区。大型联合钢企利用大型专用船舶运进煤炭、铁矿石等原料,并配置临海工厂等。目前,日本钢铁厂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海岸带状工业区内,形成长达1000公里的沿海钢铁工业带,原料、燃料全靠海外市场供给,而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这是典型的临海钢铁工业分布。从日本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历程来看,其空间分布最初是以原料导向型的八幡、釜石、室兰向消费导向的大都市区、大工业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千叶、水岛、加古川、名古屋等地区集中。此后,伴随原料、燃料供应结构之变化,开始呈现典型的临海工业集聚。发挥岛国优势,充分利用海运和港湾条件,进行填海造地,建设临海钢铁基地。

英国和德国作为传统钢铁工业强国,其钢铁工业转移路径亦有突出特点。对英国而言,20世纪以来,其生产单位迅速减少,但平均规模显著增大;在20世纪以前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老钢铁工业区内,分散性布局明显地趋于集中,形成了与新建四大深水码头紧密相连的六大生产基地。钢铁冶炼逐渐靠近沿海和主要消费区,国内各地区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对德国而言,钢铁工业布局以内地为主,集中于少数交通便利的煤铁原料基地和钢铁消费区,如莱茵—鲁尔工业区。同时,内河航运发达,保证了原燃料物流之畅通。沿海有所发展,但比重不大,主要集中在汉堡等港口城市。可见,铁矿石产地是德国钢铁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发达国家国内产业转移原因

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影响因素众多,既有产业转移普适因素,亦有钢铁产业特有动因;包括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等。

市场因素。市场自发下的产业转移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依据市场环境变化,以投资和合约等方式改变产能布局。市场因素包括原料燃料供给、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变动以及承接地区工业基础等。钢铁工业生产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其中最主要的是铁矿石和动力燃料。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铁矿石资源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铁矿石资源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和所处经济地理位置均会影响钢铁工业布局与转移。同时,钢铁冶炼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钢铁工业燃料,经历了木炭、无烟煤、焦炭、重油、天然气、煤粉和电力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燃料动力因素对钢铁工业转移之影响各异;然而总体趋势是对钢铁工业转移的吸引力逐步减小。从前述路径分析看,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发展早期,主要进行原燃料导向的转移;伴随交通运输条件之改善,原燃料布局吸引力减弱,而向消费区域转移。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之后钢铁需求以及原燃料来源变化很大。以日本为例,铁矿石和炼焦煤国外依存日益增强,甚至接近100%;进口原、燃料的来源发生较大变化,开始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导致其钢铁工业向临海区域转移。

钢铁工业的原燃料和产品运输量均较大,通常每吨钢铁产品所需场内外运量为20吨,其中场外运输量为约5-7吨。①所以,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之变动往往会引发钢铁工业转移。无论是新建投资抑或改扩建投资,在其他条件相同前提下,往往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差异而影响布局选择。一个年产能为6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年运量达3000万吨。②钢铁生产需要可靠的原、燃料供应,同时其产品数量大、用途广、需求地区多;均对交通运输条件提出较高要求。例如美国城市匹兹堡之所以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与其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密不可分。由上文可知,匹兹堡地区地处五大湖区域,能通过五大湖和内河航运廉价购入原燃料。此外,紧邻大西洋沿岸工业区,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可满足周边钢铁需求。

钢铁是工业发展之基础,其产品用途甚广。前述转移路径分析表明,二战以来,消费区域对钢铁工业转移之影响愈加突出。其中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伴随技术经济条件之变化,钢铁企业出现了由原燃料布局导向向消费地导向演进之趋势;二是钢铁工业从传统消费区向新兴消费区的转移。钢铁企业配置于消费地好处颇多:一是钢材品种、规格众多,大规模运输难度大,且单位运费远高于煤炭、铁矿石。例如煤每吨公里运费为1.04美元,铁矿石为0.7美元,而钢材为3.06美元。[7]不难得出,钢铁企业消费地导向的转移有利于降低成本。二是接近消费区域利于及时按照需求调整钢材品种规格,创新钢材品种,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拓展销售市场。三是钢铁消费区的机械工业普遍发达,有大量废钢资源可利用,特别对于大量使用废钢资源的电炉钢厂而言,等于靠近原料布局。4.承接地区工业基础承接地区的一定工业基础是钢铁工业国内转移之促进因素。钢铁工业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因此用地用水等工业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钢铁联合企业的微观配置。以日本为例,该国山地众多,地形复杂,沿海人口密度大。钢铁企业综合考虑原燃料和消费地便利,在临海利用填海造地配置大型钢铁厂。鹿岛地区是茨城县综合开发振兴计划中临海工业地带造成计划的指定地域,同时能够提供广阔用地与丰富用水,以及通过公共投资先行进行了港口建设,加之临近重要消费地京浜地区,因此住友金属工业在鹿岛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除此之外,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钢铁企业在该区域布局。

政府因素。政府调控下的产业转移是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产业在区域间转移。按照行政等级,可分成国家政策和地区政策。国家政策对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影响体现在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从发达国家政策实践看,其国家政策目标多是保护本国钢铁工业、支持钢铁工业发展,钢铁工业国内转移政策也服务于上述目标,即将钢铁工业转移至最大限度满足需求和长远发展之地区;当然,这一目标也符合国家经济安全之要求。同时,各区域亦会制定相关钢铁工业发展政策,以提升本地工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主要国家和地区具体政策说明。

上述国家政策中,产业发展政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区位和产业技术政策,其中钢铁工业区位政策(或布局调整政策)将直接导致国内转移。区域发展政策是针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问题采取的特定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其中涉及该区域钢铁工业发展之政策亦会间接影响一国钢铁工业布局。环境保护政策则会对钢铁等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行业的区域布局做出严格限定,从而影响钢铁工业转移。英国工业发展始终存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为缓和这些矛盾,英国于1934年首次颁布工业布局法案,将由于钢铁工业衰退而造成经济萧条最严重的南威尔士等四个地区列为特别区(后称发展区),为其工业振兴提供了多种援助。特别区内工业受到种种优惠,而对非特别区则通过准入控制等措施来限制工业发展,伦敦地区尤甚。战后,钢铁界一直考虑在泰晤士河畔兴建大型联合企业,限于工业布局政策,这一目标始终未实现。时至今日,英国钢铁工业始终难以越出发展区范围,官方政策影响可见一斑。经过“倾斜生产方式”计划和“钢铁合理化”计划的制订实施,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已与美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而高速发展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污染问题首当其冲。因而日本政府制定了“工业重新布局计划”。也就是国家统一调配、勘探地点,并由国家贷款和实行经济补贴,将分布在市区内的某些公害严重的工厂或由于用地等原因扩大再生产有困难的工厂,迁往郊区或沿海地域,形成新的组合。在美国钢铁工业布局政策中,并不特别强调接近原燃料基地因素之响,而对物流和消费因素的吸引作用予以较强关注。早在20世纪初,为适应开发苏必利尔湖大铁矿和五大湖沿岸工业发展需要,政府开凿了联结五大湖以及沟通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运河,使两大水系连成一体,利于五大湖区域钢铁工业生产和物流。20年代,国会制定运输法,对内河运输采取扶植保护政策。此后,国家不断增加维护和扩建航道的投资,全部负担内河航运公司所用航道的建设、改善和保养费用,并给以内河航运种种税收优待等。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对钢铁企业在土地使用、供水用电、物流交通等方面影响很大。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先后制定了“工业整备特别地域整备法”、“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等,指定特定地域进行综合开发。像水岛、鹿岛等均为上述规划的指定区域,享受到诸多政策优惠,可以取得所需广阔用地,因而逐渐成长为日本最大的钢铁工业配置区域。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30年代依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田纳西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综合开发。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扩展五大湖钢铁工业中心的辐射范围,也促进美国钢铁工业向南转移。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成立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提供各种技术和社会信息服务,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帮助其进行结构调整。该区域周边印第安纳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均受益,并逐渐成长为美国的主要钢铁产区。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是钢铁工业环保政策主要方面。因国内区域间技术壁垒较小,这并非造成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主要原因。但环境保护政策对各区域排污标准和污染行业区位分布做出严格限定,从而影响钢铁工业国内转移。

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制定“国土综合开发法”,将环境保护、产业布局调整和国土资源开发有机统一。日本国土规划中最大限度考虑了环境整治问题,通过国土规划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将环境事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之扩散。[8]此基础上,70年代制定实施“工业重新布局计划”,将位于市区的钢铁工厂向郊区和沿海转移。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对各州排污标准进行了差别性严格限定,极大影响了钢铁工业布局。80年代初,美国开始实行排污权交易政策,该政策规定了一定区域排污总量限额,并将限额分解到各企业,企业间可以进行排污量交易。该交易还规定在环境质量未达标地区,没一桩交易要承担削减排污量10%到20%的义务。[9]环保法案的出台增加了钢铁工业成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钢铁企业将其投资的10%-20%用于污染控制。一些资本有限的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法定污染排放标准而被迫关闭,铸造行业仅1968-1974年间就有超过400家中小企业倒闭[10],钢铁工业市场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大改变。

从美日等国政策实践看,其州(县)亦会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用地、投资、税费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以支持本地钢铁工业发展,其中包括综合性规划中的钢铁工业部分、钢铁工业专项政策以及针对重点钢铁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首先,钢铁工业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茨城县先后制定“茨城县综合开发计划”和“茨城县综合振兴计划”,其中在1960年完成了“鹿岛滩沿岸地域综合开发计划”亦即“临海工业基地造成计划”。在此计划指引下,鹿岛地区逐渐成长为日本钢铁工业配置的核心区域。此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于2003年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向本地产业共提供28亿美元的贷款、赠款和担保,并向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提供资源和财力,使其获得新技术以提高生产力。作为全美主要产钢州,这一刺激计划给衰退的钢铁工业注入了活力。其次,美国主要产钢州均对钢铁工业进行扶持。俄亥俄州制定实施了旨在支持本州钢铁工业发展的“钢铁发展行动”,对钢铁工业进行直接贷款或贷款担保,设立企业债券基金,实施基础设施赠款,并对钢铁产业培训进行拨款。印第安纳州政府提供钢铁工业咨询服务。宾夕法尼亚州设立可替代能源基金以及钢铁产品购买法案等。以上措施均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区域钢铁工业。最后,美国主要产钢州对重点钢铁企业进行扶植。如印第安纳州和肯塔基州向AK钢铁公司提供一揽子刺激措施等。

对中国的启示

作为目前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中国钢铁产业转移不论对中国自身抑或世界均有较大影响。由表1,东北地区粗钢产量占全国之比由1950年的80.36%降至2007年的10.58;同期,华北由12.87%升至33.78%,华东由4.13%升至31.36%。不难得出,钢铁工业在中国范围内发生了较显著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别的,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已经明显从内陆资源指向型转向沿海消费指向型布局。[11]但是钢铁工业空间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如周维富(2005)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存在三重错位。一是地区分布与资源分布错位,二是地区分布与市场需求错位,三是地区分布与国家发展错位。[12]可见,中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仍旧任重道远。

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分析有关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历程,但凡发展速度比较快或者产量增长比较稳定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家,无不根据不同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本国钢铁工业、组织钢铁工业转移。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与美苏鼎足而立;但从资源角度,与美苏相比,日本是名副其实“资源小国”。日本的铁矿石几乎为零,炼焦煤储量也很小。这是日本发展钢铁工业的首要不利条件。但是,日本从国内资源贫乏的现实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岛国海运方便、造船工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国家大力扶植钢铁工业,战后实行三次“合理化”计划,与原料出口国订立长期合同,用现代化大型高效设备武装钢铁工业。为了充分利用海运条件,在沿海港口或通过填海造陆兴建大型钢铁厂,这样便形成了沿海设厂这一具有典型性的钢铁工业布局形式,给日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对中国而言,其钢铁工业是“铁矿石进口”与“煤电耐材国内供应”的资源供应格局。这比日本情况更为复杂,因此日本模式只可借鉴,不能复制。然而目前中国钢铁工业转移取向却是单边主义的,即大型钢铁集团全部分布或计划分布在沿海地区,宝钢、首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均在谋求向沿海转移。综合分析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选择运用“城市周边型”和“海港工业带”模式,避免钢铁工业转移的单边主义,是未来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总体思路。

利用水运,沿河沿海。充分利用水运,沿河沿海建厂,有利于改善钢铁工业布局,降低成本。美国利用东西面向大洋和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的有利条件,结合国内煤铁资源分布特点,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型工厂,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使水运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美国钢铁工业布局一大特点。原燃料运入和产品输出都尽量利用水运或水陆联运,运费低廉,有利于降低工业产品成本。因此,在美国钢铁工业布局过程中,并不特别强调接近原料和燃料基地因素的影响,而对运输因素和消费市场的吸引作用予以较大的注意。日本从国内资源贫乏现实出发,充分发挥岛国和造船工业发达优势,化不利为有利,在沿海港口或通过填海造地建立大型钢铁厂。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日本一面对原有工业基地实行全面技术改造,一面在便于原燃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的沿海地带,大力新建现代化大型工业基地,使钢铁产量和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大型运矿船可直接开进钢铁厂的原料码头,而钢铁产品也直接从工厂成品码头上船运往世界各地。虽然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总体取向是沿海布局,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资源消费情况迥异,所以应避免钢铁工业布局的单一主义。美国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国水力资源,大力发展钢铁内河航运。中国河湖资源丰富,特别是黄河和长江,具备较强航运条件。这也给钢铁工业向内陆转移提供了条件,为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当然,沿河沿湖布局对钢铁工业环境保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立足国情,建改相宜。根据不同国情组织国内转移,将建新厂与改扩建旧厂相结合,将新建投资与兼并重组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骨干作用,也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战后美国主要依靠扩建老厂来增加钢铁产量和扩大品种、提高质量。60年代以来,随着电炉炼钢发展,小型钢厂得到迅速发展。其特点是以当地的废钢为原料,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生产技术水平先进,劳动生产率很高。由于用废钢,原料和产品运距短、运费低,折旧也很少,所以成本低,在经济上完全能够和大型企业并存。在骨干企业向大型化发展的同时,这种小钢厂作为大型企业的补充,在经济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钢铁工业布局选择。战后日本钢产量飞速增长,主要靠新建大型沿海钢铁厂实现。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先后建设了千叶、名古屋、君津、鹿岛等13个大型钢铁厂。日本在大力建新厂同时,也积极改建、扩建原厂,如八幡、室兰等都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增添现代化设备,使产能成倍增长。以兼并重组提升市场集中度,是日本钢铁工业转移的突出特征。20世纪70年代富士制铁和八幡制铁重组为新日铁集团,新世纪初NKK集团和川崎制铁合并为JFE集团,均造就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中国亦在谋求钢铁企业的区域整合,2007年至今先后重组形成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和广东钢铁集团等。然而,重组范围多限于省内,且政府色彩浓厚,重组效果不佳。未来应突破区域壁垒,真正按照市场规则组织兼并重组。

注重规模,建立基地。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发展钢铁工业历史看,随着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都会逐步形成不同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对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不论是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还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都在不同时期先后经历了以钢铁工业基地为基础,向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的过程。日本鹿岛是世界上有计划地以钢铁为基础建设大型钢铁综合性工业基地的突出代表。在六十年代初,鹿岛尚为一片荒凉沙丘海岸,经过多年的建设生产,至七十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日本最大工业基地之一。目前,鹿岛已经成为一个以钢铁、炼油、石油化工和电力为骨干,多种行业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具有规模大、技术先进、厂区布局紧凑以及综合利用资源、注意环境保护等特点。

就目前而言,中国东部沿海钢铁工业已近饱和。中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煤电水资源,应成为钢铁工业转移之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带动工业综合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李巧 2010201306

一、立足农村内部就业,实施就地就近转移

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林业以及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以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总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

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拓宽就业渠道。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①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②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

中西部地区可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经济关系,加大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力度,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以工补农、以劳务补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一致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还广大农民以应有的平等权利。可以采取国际通用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以身份证取代户口簿,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制度,相应改变就业、入学、住房等规定,在权利义务方面平等对待新进城镇落户的居民。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将农民工以及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如个体商贩等,纳入社保体系,逐步建立起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劳动者“五保合一”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对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

3.改革土地流转制度。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创造条件。4.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的规章,取消“三证”“五证”限制,保障农民工劳动就业权利。

5.尽快建立和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善劳动就业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6.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供求信息,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入就业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准入资格。

7.进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择业能力。

三、跨国转移,对外输出

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有差别地组织剩余劳动力出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放宽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采取依靠我国跨国公司,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农村劳动力。

第三篇:色彩教学中的规律探索要点和方法途径

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艺术历来认为色彩具有表现价值,而忽略了色彩的造型意义。十九世纪色彩学的成熟以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实践,为色彩造型和表现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基本条件。因为现实视觉形象其实就是色彩形象而非素描形象,色彩造型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包豪斯学院提出了“色彩造型”和“色彩表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不说是对艺术的重要贡献。我国院校传统色彩教学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体系实施的,取得了色彩在造型表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目前的院校色彩教学,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色彩造型教学体系不够完整,不够科学,色彩造型理论简单停留于条件色体系,没有从空间视觉色彩规律的角度论证色彩造型。2.色彩教学中因误会“色彩靠感觉”而失去理论支撑和规律探索。教学随意性大,又往往和各种不同形式的色彩表现混为一谈,难以建立独立而完整的色彩造型理论和实践体系。3.教学中没有建立独立的色彩表现体系,缺少对色彩表现属性的系统论证和实践指导。基于此,笔者总结了二十余年色彩教学的经验和心得,提出以下色彩造型和表现规律,以期对院校色彩教学有所裨益。

一、色相变化规律。色彩造型和表现都依赖于色彩的变化,有规律的色相变化即可塑造视觉形象。色彩变化规律由明度、纯度、冷暖关系变化而构成,其原理是形象不同空间层面的色彩会产生有规律的视觉变化,加上空间对色彩的散射消融,而呈现客观视觉色彩感受。写实性色彩造型即是表达这种色彩关系即可塑造现实的视觉色彩形象。传统的院校色彩教学提出的条件色造型体系,也基本能够实现视觉色彩造型但存在概念化与机械化的倾向,而未能按照视觉色彩科学原理表达色彩形象。严格地说,色相变化规律即色彩变化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另外,色彩对比在色相变化规律中也有意义,如伦勃朗画金马车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明度变化规律。构成色彩形象的不同空间层面的色彩明度变化,其实就是素描关系,只是色彩造型的概念不同而已。同时形象色彩的明度变化,和不考虑色彩的明度变化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于色彩的刺激度大于纯明暗的刺激度。但明度规律大体上就是素描关系,由光源方向和形体空间层面所决定,只是既然是色彩,其变化远比素描微妙和丰富得多。

三、纯度变化规律。当然这些变化都是在固有色前题下的变化(以下同),但纯度变化规律在整个视觉色彩表达、色彩造型中却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也是很多学生所忽略的色彩造型规律。即使是固有色同纯度的形象,也会因为受光背光侧光的不同方向层面以及不同深度的空间层面形成明显的纯度变化。其规律可概括为:低纯度色彩光源或自然光条件下,越是接近高光的层面和后面的层面纯度会越低,背光面纯度也会因为空间深度的增加、光照的减弱、背光产生的对比和环境的影响而使纯度明显降低,这也是明显的;纯度最高的色彩表现于中间色层面和前面、正面的层面。

四、冷暖变化规律。冷暖变化规律也是色彩造型规律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传统色彩教学中历来有所重视。其规律表现为:自然色彩形象的受光与背光、前与后、大于小的不同区域色彩冷暖会朝相反方向变化,这是由于色彩对比和空间散射原理形成的。如相同固有色形象,受光部偏暖,背光面偏冷,反之亦然;衬布偏冷,上面的物体就会偏暖。相同暖色前伸部偏暖,后部偏冷,反之亦然。这种冷暖变化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不同光条件下物体发色是否充分,如受光与背光面的冷暖变化;还有不同空间深度色光散射消融程度,如远近冷暖变化;二是深度、明暗、面积上的对比造成冷暖互化。其变化取得的效果不仅符合了视觉色彩的科学性,同时也符合了视觉色彩的生动性,取得了很强的空间视觉色彩效果。前者如暖色衬布后面部分偏冷,后者如红色苹果背光面稍冷。当然这种冷暖变化是相对的,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否则色彩效果将变得概念而且虚假。

五、对比与调和规律。这个规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造型规律,一层是表现规律和构成规律。在造型规律中具体表现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与冷暖对比会将对象的现实色彩改变相应的效果表现在作品里,构成色彩造型和色彩对比规律,同时由于空间散射,空间深度差异,光源、环境的共同作用构成色彩调和。其实,对视觉色彩而言,运用了以上的造型规律,色彩作品已经取得调和,色彩关系建立,色调形成。在表现规律中则表现为多样统一的色彩构成规律,也是色彩构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六、色彩绘画作品艺术表现规律。关于色彩绘画作品表现问题,国内外艺术界、教育界已有努力的探索,但至今没有系统的权威的成果。国内美术院校多年来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引进西方艺术(油画艺术)历史还不长,时代艺术思想也很不稳定,加上和民族美学理念的某些冲突和错综复杂的文化关系,依然未能形成系统理论和成熟的实践模式。不过这个问题也不那么复杂,有人类数千年的绘画艺术史宝库,有深厚民族文化土壤的支撑,有时代精神的呼唤,我们可以冷静而积极的探索实践,定能自成体系,引领中化民族艺术的勃勃生机。笔者经二十余年艺术教育的探索实践,在深入研究中西艺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见解:一)、色彩表现风格形式倾向。可分为古典倾向、现实主义风格倾向、浪漫主义风格倾向、印象主义风格倾向、各种意象风格倾向、表现主义风格倾向、民族风格倾向、超级写实和抽象倾向等。各种风格倾向都有其独立的文化思想内涵和形式特征,我们可以结合中西艺术史给予具体定位,并不断探索更有价值的自然融合的形式风格。其核心是以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思想精神为支撑,广泛借鉴和吸收中西艺术风格形式,形成丰富多样的、个性鲜明的、独具中华气派的艺术表现体系。二)、紧扣时代脉搏,站在世界文化艺术现代文明高度,努力探索创新。这种创新有时是符合艺术传统的,有时是否定历史与传统的,都应大胆探索尝试。如新表现思想、新材料技法,但对尝试过程应有适度的控制和反思,否则会走入极端和误区。比如“架上艺术消亡”“中国画笔墨无用”之类的思潮虽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必须深刻反省的。三)、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语言探索。教学中要对各种传统形式风格进行归纳和训练,熟练把握其语言特征,同时在此基础上大胆开拓和创新,探索个性化、风格化的语言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贯彻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去探索色彩造型和表现方法,加强学生的色彩修养和色彩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加强色彩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当前环境下,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基础理论缺乏,认识不够,教材不稳定,分段教学教师个体差异大等因素,造成院校学生色彩课程体系不完整,理论、认识不足乃至偏颇,不善于思考和探索,因而基础不牢,技能低下。2.教学中应强调教材的系统性与相对稳定性,强调教师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和教学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绘画色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色彩造型和表现基本规律,色彩造型和表现基本技法。3.教学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讲、评、范、辅各个环节,尤其是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必须系统安排,不能认为学生进校前已通过考试,一味让学生画。同时多引导学生分析名家作品、优秀范画和学生作品,对学生作品中的问题要一一指出并引导改进方法。

色彩造型和表现规律的探索过程,其实是一个从科学到艺术基础,再从艺术基础到艺术创新的创造性过程。广泛涉及文化传统、艺术思想、美学理念、艺术史论、绘画艺术、艺术构成、艺术创作和艺术创新各大领域。即便是作为院校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求院校经常组织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要求教师具备全方位素质和才能,严密组织教学进程,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还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执着的教育精神。

第四篇: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3.5241 ] 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培养途径

和01方法的研究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李希军 张宏伟 刘政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监狱人民警察招录人数逐年增加、招考公务员力度的加大,青年民警在监狱民警队伍中的比例也逐渐加大,青年民警将在监狱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青年民警是监狱事业长远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民警的教育和培养工作理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监狱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使广大青年民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干好本职,为监狱的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青年民警成长规律培养途径和方法

一、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

青年民警(特指35岁以下,其中绝大部分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和小部分武警部队内部考试招录)是监狱民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近几年监狱人民警察招录人数逐年增加、招考公务员力度的加大,青年民警在监狱民警队伍中的比例也逐渐加大,青年民警将在监狱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青年民警是监狱事业长远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民警的教育和培养工作理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监狱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青年民警成长现状分析,普遍具有较高价值追求;普遍具有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较高学历学位;普遍具有较强创新精神;普遍具有较强作为意识;普遍具有较强组织观念。青年民警的成长呈现出一个动态过程,既受自身德、知、才、学等诸要素的影响,同时又受监狱、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说思想品质因素、价值实现因素、制度保障因素、教育培训因素、人文环境因素这5个方面因素是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有利于监狱长远发展。目前大多数监狱民警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呈现出合理的梯次结构,出现了断层,其断层面年龄层次差距较大,达到10多岁,中层领导普遍在45岁左右,45岁以上普通民警占总民警数85%以上,甚至更高。再过5年左右时间,就会出现中层领导的青黄不接,而那时青年民警正处于逐渐的成熟期和干事年龄。如果平时监狱党委和组织部门没重视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没有长远考虑,倒是断层面就无法正常弥补。在用人上就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既不利于工作开展,更不利于监狱长远的发展。要确保监狱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有步骤、分阶段、重点抓好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工作,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并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有利于青年民警的健康成长。青年民警有热情、有知识、有活力,但比较单纯,社会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稳重,遇挫折承受力弱、吃苦精神弱;谈话办事分寸感不强,人生目标不明确,易好高骛远。青年民警绝大多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数均放在基层一线工作,面对的是简单重复的两点一线生活,短期内,他们对监狱工作会有一定新鲜感,会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新鲜感过后就是枯燥期,加之他们远离家庭、朋友。如果领导不关心,组织不帮助、引导,他们就会被监狱年龄长的民警所同化,不愿学习,工作缺乏激情,慢慢变得平庸,工作应付了事,就会出现高学历低效率现象。在执法工作中,由于青年民警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很容易被罪犯所利用,发生执法违纪现象。青年民警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易滋生比条件、比待遇、比高度的心理;同时由于生活单调,易在社会上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走入歧途。因此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有利于他们的工作,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青年民警的培养途径

完善监狱系统年轻民警成长机制、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对策建议: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规划机制,确立发展路径,区分规划要点,分层协调推进;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培育机制,通过强化价值引领,强化学习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激励机制,由于物质激励的特点是见效快,却不易持久,且由于青年民警的物质欲望往往难以满足,需要更多地运用精神激励,体现人文关怀,如荣誉激励、批评激励、支持激励、情感激励等;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督导机制,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准确把握青年民警思想脉搏,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完善家庭共建共管模式,健全帮扶机制,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保障机制。采取“四个走进”方式,进一步加强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强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化青年民警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青年民警综合素质。

(一)走进历史,做青年民警成长的“引导者”。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组织青年民警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年民警自觉发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优良革命传统,激发青年民警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以青年课堂为载体,邀请监狱不同时期的先进模范为青年民警讲授主题团课,讲述老一辈监狱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帮助青年民警全面了解和感知监狱工作发展历史,引导青年民警自觉发扬监狱工作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民警投身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热情,主动承担起监狱安全稳定和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走进心灵,做青年民警情感的“倾听者”。积极搭建多个沟通交流平台,认真倾听青年民警心声。开辟青年论坛,就青年民警关心的成长、成才和职业观、价值观等问题,邀请所领导和社会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帮助青年民警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岗位与成才、成长与成功等问题。培育青年警营文化,通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将青年民警对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惑以多种文化形式表达出来,走进青年民警心灵,展示青年民警风采。

(三)走进模范,大力开展“走进模范”系列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讨论、与模范挂钩等举措,全面学习先进模范的先进事迹,凝聚青年民警成长的精神力量。

(四)走进一线,做青年民警成才的“助推者”。以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号召广大青年民警深入基层一线,投身基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层一线,在基层一线发挥才干,从基层一线汲取成长养分。采用“导师制”,通过“传、帮、带”等形式,由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功底的民警专门负责指导青年民警具体业务,使他们在从业之初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搭建青年民警业务技能竞赛平台,结合省局岗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专项活动,举办信息技术、顽危犯矫治、公文写作与处理、刑罚执行(法制)、安全生产等比赛活动,不断增强青年民警基层基本功,提升青年民警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荣誉感。

四、青年民警的培养方法

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又要分布实施、有的放矢;既要上下合力、整体推进,又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五个放卖弄着手。

(一)重视系统培训,以学习促提高。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必须从学习抓起,特别是针对近几年监狱新招录公务员,要由上级统一组织,采取3至6个月系统培训,重点抓好理论与务实,使青年民警在走入岗位之前,能尽快适应环境,尽快进入角色,个监狱要组织新上岗民警实行为期一周的培训,由机关业务部门领导介绍工作,监狱机关制度和对民警管理办法、授业解惑。并提出工作及相关要求。同时还要安排1至3个月时间进行实习,为正式上岗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提高工作的起点。

(二)重视青年锻炼,以实践促成长。对工作一年以上的青年民警可普遍落实兼职制。入兼职狱政、狱侦、教育、劳动管理干事等,给青年民警锻炼成长的平台。对一些较优秀,但又感觉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还需进一步培养教育的年青同志,可以尝试先任副分监区长或副指导员,待条件成熟后,再直接按组织程序提拔任用。经过三至五年左右时间,能让一部分年青同志走上分监区领导岗位,从而不断改善领导年龄层次结构,改变不合理现象。

(三)重视传统教育,以立志促传承。要以正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张旗鼓在青年民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聆听监狱老同志讲监狱发展史,传承监狱精神文明,组织青年民警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宣誓活动,在青年民警中开展“十佳青年”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和帮助青年民警树立远大志向,树立提高监狱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前辈的创业精神发扬下去。

(四)重视纪律约束,以从严促规范。青年民警的教育管理要注重抓氛围营造,促进作风养成;抓细节管理,促进风貌养成。从严管理,高起点要求,重点从日常礼仪、纪律要求的一点一滴抓起,对执勤执法、值班备勤等工作中的警容警姿等常规要求常抓不懈,形成规范,并把工作岗位作为训练场,及时纠正作风涣散问题,使警容风纪、言谈举止、礼节礼仪等方面始终符合规范要求。

(五)重视精神需求,以关怀促激情。关怀青年民警要从重视青年民警的精神需求上做起,了解他们所想所思,以关怀的方式抓青年民警文化精神建设,促进素质养成,提升工作激情。青年民警的文化水平高,多才多艺,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性、针对性、娱乐性强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业余兴趣,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缓解身心压力,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达到提高文化内涵、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

五、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有超前考虑,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因为青年民警既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又存在明显不足,他们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因此,各级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工作中药眼光长远,要一步一个脚印,绝不能拔苗助长。

(二)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从严要求,但又不能求全责备。青年民警由于年轻气盛,加之玩性较大,工作可能不是很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会很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他们要关心帮助多于批评指责,引导教育多于打击处罚,使他们真心感受领导和组织的关心,并将之化为工作动力。

(三)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但又不能简单粗放。对青年民警培养教育要做好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要设置必要的培养锻炼平台,不能单纯说教,要注重实践锻炼,采取综合手段进行。

(四)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但又不能上紧下松、内紧外松、半途而废。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关键在于党委重视,组织部门的教育引导,重心在于基层单位及其组织的培养锻炼,要从点滴抓起,注意抓全方位锻炼,并且长期坚持不懈才有成效。

(五)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突出重点,但又不能以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偏概全。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重点放在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的确立,以及由此引申的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善于从中发现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压担子给动力。同时又要防止以培养发现人才为单一目标,而忽视大多数青年民警群体的培养,只有青年民警整体素质高、队伍强,其中不乏青年俊才,这才是青年民警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

最后在新形势下,要抓住青年民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善于从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用智、用情、用心”抓好青年民警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和管理的重视度,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广大青年民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干好本职,为监狱的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百度搜索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李希军 监区长 地址:新疆吐鲁番市大河沿镇吐鲁番监区七监区 邮政编码:838001 联系电话:0995-8645107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张宏伟 教导员 地址:新疆吐鲁番市大河沿镇吐鲁番监区七监区 邮政编码:838001 联系电话:0995-8645107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刘政 科员 地址:新疆吐鲁番市大河沿镇吐鲁番监区七监区 邮政编码:838001 联系电话:0995-8645107

第五篇:论文:浅谈公路工程索赔的规律和对策

浅谈公路工程索赔的规律和对策

摘要:公路工程索赔是公路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种正常的经济补偿行为。工程索赔包括: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针对索赔事件,本文主要通过对公路工程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对事件进行分析,寻找潜在的索赔机会,探究索赔产生的规律及承包商的对策。

关键词:公路工程 索赔 对策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施工企业经营和操作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变的越来越重要,因此承包商要更加认真、严格、细致地对合同进行管理。工程索赔是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要发生。其实索赔是双向和互动的,若承包商违约、拖工期、工程量减少等,业主可直接回收和扣除承包商的一部分工程款,或采取其它方式对承包商进行处罚,在这一问题上,业主占有主导地位,掌握主动权,在承包商违约情况下,业主的处罚更易到位,和更易执行。故在一般情况下索赔是指承包商向业主提出的额外费用支付要求,在这一点上就要求承包商要严格按照索赔程序,将每一步工作都做到位,才能有利于索赔成功。

索赔属于经济补偿,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具有惩罚性,公路工程索赔是指承包商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依据 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任何事件造成的损失或额外费用向另一方当事人请求给予某种形式补偿的一种要求。索赔的成立条件有以下几点:

1:索赔的依据是法律、合同条件、证据资料 2:索赔是要求给予补偿的权利 3:承包商没有过错 4:责任应由业主承担

5:与合同标准相比确已发生损失

一:索赔产生的原因及规律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且复杂等特点,使施工的复杂性随现场条件、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变化等因素而变化,受施工进度及合同条款、规范和施工图纸变更、差异、延误等因素影响,因此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索赔在工程承包中是不可避免的,公路工程索赔产生的原因及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风险引起的索赔一般包括合同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如物价暴涨、自然条件的变化、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各种法律法规的变化、涉外项目的货币汇兑风险等等。近年来,由于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队伍不断扩大,绝大部分施工企业存在任务严重不足的现象,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设单位利用自己处于主导地位的便利,在招标和合同签订时,采用不正当或不合法手段,把本该由业主承担的风险转嫁到承包商身上,导致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比例增大,所 以此类施工索赔往往由承包商提出,而且双方的分歧往往较大,由于特殊风险和事先不可预知的地下条件或实物障碍引起的索赔,其实质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承包商均无法预料的如:地质情况变化、地下人工障碍的因素和非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地震、战争)即特殊风险所引起的索赔。在这一点上主要是指业主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即使是十分有经验的承包商也无法预料,导致承包商不能预先准确做出处理方案及费用估算而引起的索赔。

2:国家政策、法规变更引起的索赔

此项索赔主要体现在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物价变动、关税调整、养路费的提高、水费、电费及其它税费的波动,导致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增加的费用。

3:由于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

对于一个复杂的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条件变化引起的索赔,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尤其是设计变更。承包商的报价是以原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为基础计算的,根据合同条款,施工图纸中改变任何工作的数量和性质,或改变了工程任何部分的施工程序或施工方案,都是变更,如果此类变更影响了承包商的费用,承包商就可要求重新估价,并提出延长工期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此类索赔也会经常引起争议,主要是业主和承包商因为各自利益角度的不同,对合同条款中“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无法预见的事件”理解的偏差。工程量变化太大引起的索赔实际施工时,完成的工程量往往与设计工程量有出入,第四版FIDIC52.3 条款明确规定,当合 同价变更增减超过15%时,允许对有效合同价进行调整,引起合同价变化的原因就是工程量的变化,主要引起的索赔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承包商施工设备失调造成的损失,由于承包商在投标时,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所述的工程量和施工要求,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应配备的施工设备的数量、种类、型号并据此组织订货,运输进场,而工程量的大量增加,势必要求增加新的施工机械,或增加原有机械的数量,引起承包商计划外的投资,扩大了工程的计划成本。如果工程量大量削减,则引起原有设备的窝工或弃置不用,导致承包商的亏损,同时,工程量的变化,还使承包商已准备好的建筑材料数量变化,引起索赔。第二、由于工程量变化引起原定工期的变化,从而引起工期延长或赶工,引起索赔。工期延长和延误引起的索赔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商要求延长工期,二是承包商要求偿付由于非承包商的原因导致工程延误而引起的损失。工程施工中,由于天气、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都将造成工程的工期延长或延误。业主若采用赶工措施,发布加速施工指令,要求承包商投入更多资源来完成该工程项目,保证总目标工期的实现,这必然导致承包商工程成本的增加,当承包商额外支出的费用得不到补偿时,势必引起索赔。工程变更发生,实质上是对必须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新的合同要约和承诺。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方案(方法)变更、工程量的增加和减少、业主代表及委派人的指令等。

4:业主违约引起的索赔 主要是由于业主在施工管理过程在的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如:业主不能及时提供施工场地、施工图纸、施工条件、及其它应由业主提供的资料;延期付款、不能对承包商提出的涉及有关工程合同问题及时进行答复业主失误等。

5:合同文件矛盾引起的索赔

工程管理实践证明,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文件规定前后矛盾和缺陷,合同中错误和遗漏现象。设计和施工相矛盾,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不符合或相矛盾,以及一些商务和法律条文规定有缺陷等。

6:设计中的严重缺陷,体现在建设方受资金限制,采用控制投资的方法进行工程设计,而对一些需特殊设计的路段未进行特殊处理而引起质量问题。

二:承包商的对策及处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应当通过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相关的文件和往来文件及法律法规,对事件存在的各种因素以灵敏的嗅觉与感觉寻找索赔机会,应当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充分理解工程招标文件和自身条件,通过对合同实施的跟踪、分析、诊断,对索赔事件进行原因分析,进行事件影响分析,收集证据,认真研究合同,清楚合同规定的赔偿范围,确定工期或费用的索赔数值,研究索赔方案,提高工程索赔成功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合同管理,应据工程规模大小,设置一定数量的专职合同管理人员,明确合同管理范围、资料收集范围,保证索赔能提供充分的证 据、论据和数据,做到及时准确地上报索赔报告,按程序进行索赔事件处理。在管理体制上,承包商应当实施层层负责、各司其职的方法,形成一个由下到上的合同综合管理网络。

2:加强施工管理,增强合同索赔意识及时发现索赔机会。3: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索赔程序

(1)提出索赔意向书:承包商应在索赔事件第一次发生后的28天内,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并准确把握索赔机会,将其索赔意向通知监理工程师,同时抄报业主。索赔通知意向书的内容应较简单,一切皆以证据为保证,明确方向,积极实施,要以清析的概念和单刀直入的方法阐述并报告发生的事实,避免与对方纠缠,直接要求索赔,提出索赔意向书,目的是表达承包商索取追加付款的意向,为今后进一步提供详细报告作准备。意向书应包括:索赔项目名称、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及估算损失报告、目的是使监理工程师及业主通过意向书就可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了明确的理解,意向书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2)做好同期记录: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应从索赔事件起始日到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认真做好同期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和过程中现场实际情况、造成的人员、机械设备损害闲置清单、工期延误时间、损害程度、费用增加项目的所需人员、机械、材料数量等,通过监理工程师的签字确认,做 为索赔证据。

(3)最终索赔报告:索赔事件结束后,应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如无特殊规定一般在索赔事件结束后的28天内,承包人应正式向监理工程师及业主提交最终的索赔报告,并成为业主、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三方共同确定索赔金额的最终依据。其内容可概括为四要素:1:索赔申请依据:承包商应正确引用相关合同条款,作为自己提出索赔的合同依据,使监理工程师和业主首先了解索赔的理论依据。申请依据可直接摘录、引用相关的合同条款和法律条款。2:索赔内容:索赔内容的编写实质上是以合同条款为论据对索赔事件的论证过程,要求:①索赔内容编写人员应深入调查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对索赔事件的叙述要简洁明了,事件叙述、条款引用、承包商的损失情况描写足以证明客观事实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业主违约、合同变更、或意外风险与引起的索赔事件的必然联系②责任分析应清楚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强调承包商对索赔事件的不可预见性,承包商对它不能有所准备,事发后尽管能够采取措施但从根本上和大局上不能有效缓解③用词要尽量婉转和恰当,避免使用强硬的不友好的抗议式、指责式语言。3:索赔证明文件:索赔发生后,承包商必须保留好同期记录,这对承包商可能提出任何索赔时用以支持其索赔理由是相当必要的。另外,由于收到索赔意向书后,监理工程师在不必承认业主责任情况下即可 对承包商的同期记录审查,因此,承包商应主动邀请监理工程师检查记录,并争求监理工程师是否还需做其它工作,这样做法对承包商的同期记录的完备性、和可支持性有很大好处和帮助,证明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施工单位的正规性文件:合同文件、补充协议有关条款或规定②施工图、变更设计的书面通知、暂时停工令等③施工现场记录,可采用文字、图表、拍照、录像等方式④与索赔事件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信函、各种会议记录、工程汇报材料、承包商月报等⑤工程进展中各种、各阶段统计报表、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对照表⑥各种试验、检测记录,尤其是合同外的材料试验和检验记录⑦承包商原始单据、发票、人员、机械、材料进场情况及使用情况,特别注意所有文件都必须签署日期⑧已批复的索赔意向书 4:索赔费用计算表:承包商的索赔可分为损失索赔和额外工作索赔。损失索赔主要是指由于业主违约、监理工程师指令错误或意外风险所引起,业主应当给予的损失补偿,额外工作索赔是指因合同变更及监理工程师下达变更指令引起的。索赔费用组成基本与现行公路工程概预算建安工程费内容相同,主要包括:直接费、管理费、利润及税金。在实际使用中,业主、监理工程师及承包商比较倾向使用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作为索赔费用的计算依据,易于为三方接受,是一种综合单价,对于额外工作索赔,一般可直接以额外工作量作为补偿,损失量可以用实物工作量表示(例如返工量),则该部分金额也可以用已有单价估计,仅仅在无法参照现有单价时才使用定额法计算费用。索赔报告应将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束过程及其编制说明包括证明材料和计算资料的附件等重要材料汇总后按格式形成最终的索赔报告,索赔申请报告的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的索赔的成功与否。

三:承包商的应对态度

1:充分准备证据,积极谈判,获取索赔成功:要获得索赔成功,必须要有详实的证据,索赔证据是承包商用来支持其索赔要求的证明文件和资料,对索赔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索赔的谈判,应当态度积极而有效,对于索赔事件,应当克服以下误区1: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2: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3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4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及时作最终索赔报告。尤其是第一条,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和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顾虑重重,谈判中不能有效地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其实谈判工程即是一个艺术再生产工程,也是一个谈判双方合作的过程,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应该是胜利者,要让对方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意见,所以承包商和业主与监理都是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对索赔事件进行充分协商,同时承包商对索 赔方案进行谈判时应有针对性,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有让的原则进行,注意陈述恰当,措辞委婉,以理服人,并尊重对方,在一些问题上也要做到擅于让步。2:加强索赔管理

(1):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由于索赔引起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也往往为上级主观部门列为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项目情况,施工单位应建立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

(2):索赔台帐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结束时间、影响程度及结果、索赔申请的工期及金额,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审核和批复的结果等内容。

(3):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宗索赔事件应及时登记、装订成规范完整档案资料,工程完工后做为工程竣工资料的一部分。

工程索赔是承包商在公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高水平的管理,广泛的合同、法律、商务、工程技术等综合知识及行为科学知识,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知识和技术面广,同时又是复杂而又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擅于发现和把握索赔机会,而且还要善于收集和整理索赔有关依据和资料,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按照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的原则,及时、准确、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索赔工作,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取得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充分理解索赔的意义和目的,工程索赔是利用经济杠杆进 行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对承包商、业主和监理三方来讲,处理索赔问题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反映出其对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也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发展,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及效益,有利于双方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由于其具有互动性,有利于双方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履行合同,恪守合同是业主和承包商的共同义务,只有坚持守约,才能保证合同的正常实施,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索赔在项目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承包商和业主双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承包商应当重视索赔管理,加强索赔意识,做好索赔项目管理,对提高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实现企业尽快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载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论文

    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朱庆国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大学生 的方方面面,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初探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初探 摘要: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知识,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概念和 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形势与政策大一论文(中美和国内)2012

    形式与政策 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2010......

    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大好形势论文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些奇谈怪论,其实这种形势对我国利大于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比如6%以下,而贸易顺差则是多多益善。大家注意到今年中央银行虽然调整了......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和研究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研究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反映了人们对履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能以及人员的研究。我们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主要是为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分......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对广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审美的自觉性,使其能更好地辨识美、感悟美、鉴赏美,积极主......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

    煤矿安全论文:浅谈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只有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才能实现煤矿本质安全。从强化安全人本管理、实施安全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