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版式设计中文字编排的乐感研究论文
1876年,著名音乐学家波萨科特将弦乐和人声比拟为黑色,铜管与鼓为红色,木管声为蓝色,这种以色彩对应器乐的方式,直观表现了音乐在听觉刺激后建立的另一种二维的图像化模型,为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建立了一种共性的纽带,研究探讨两种不同语汇的互通可能。
视觉设计作为从绘画艺术分化出的一门学科,在表现手法上与其有着毋庸赘述的共性,也有着相对独立的构成规则和传达需要。而版式设计作为视觉设计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的表现语言,在符号组织和信息传达方面独具代表性。传统的版面遵循网格设计,具有清晰明了的视觉秩序美。本文以版面设计中的文字编排为例,在其中融入视觉乐感的概念,试图在保持秩序化的基础上,赋予动态的,甚至类似音乐一维时间感受的效果。字符编排的乐感
为普通的文字赋予音乐的艺术属性,为文字编排融入视觉乐感,将一段文字以视觉化音乐的形式表现,能够提升版面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在音乐中,音符按照不同的规则组织成不同的节奏变化,形成不同风格的乐曲。在文字编排中,单个的文字承担这音符的功能,通过不同字体的选用和控制字距、行距的方式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视觉节奏。
音符是音乐中最小的单位,单个音符富有其独特的表现价值。通过音调高低变化,音符又具有其变化的张力。在文字编排中,单个文字通常以“点”的形态呈现在版面中,类似于音乐中音符的单位。可以通过改变字体,字号,笔画粗细的方式表现不同的节奏和情感,在其本身字符含义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图形的表现力。一般而言,笔画较粗,字号较大的字体,表现力类似于乐曲中的一个重音,有强调的作用;而笔画偏细,字号较小的字体,则类似于一个被弱化的音,具有更大的负形空间,充满无限想象的余地。单个文字是绝对的,而多个文字组合才有了相对的意义。在文字编排设计中,依据不同的情感需要和内容要求,通过对多个文字的组合变化,表现其节奏和韵律。
音符被通过不同的规则和方式所组织排列,则形成一段旋律,类似于多个文字并列成行或纵列在版面中形成的“线”的形态,除了通过单个文字的变化来实现节奏,还可以采用控制字距的方式改变“线”形的粗细,长短,明暗变化甚至于运动感。借鉴音乐艺术中一段旋律的编排方式,控制音符节拍长短变化,使旋律产生不同的节奏感。节拍短,在同一时间段里,音符变化急促,产生相对紧张,欢快或是激烈的节奏变化;同一时间段里,每一个音符持续时间长,则音符变化缓慢,产生平淡,舒缓,宁静的节奏变化。在文字编排设计中把握这样的情感变化,通过字距的改变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可以获得类似音乐对于听觉的刺激感受。段落编排的乐感
多段旋律经过组合变化,编排成一小段完整的乐曲,在版面中类似于多行多列文字组合成段,形成“面”的视觉形态。段落的节奏可以通过改变行距的方式控制“面”的大小,通过改变方向、对齐方式控制“面”的形态。类似于多段旋律组合而成的整篇乐曲,其表现方式更强于单一音符或是单段旋律的表现力,可以通过重复,对比,渐变,比例等多种方式充实乐曲结构。
作曲家将一小段旋律反复重奏,即强调了这段旋律的重要性,同时也重申了乐曲的核心内容所在,使这一小段乐曲成为全篇的主旋律,被受众首先记忆。在段落编排中,将重要的信息反复复制再现,在突出强调信息的同时加深观者对此段落文本的记忆,把握核心文义。
对比的方式体现于作曲家将两段差异性尤其明显的旋律顺序演奏或反复演奏,有增强情感,生动氛围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突出强调一段旋律的特性,强化认知记忆。在段落文本中使用对比的手段大致表现为控制文本体积、明度、间距等,实现强弱、明暗、虚实、轻重、大小等视觉形式的冲突节奏。这些矛盾体相互碰撞,打破单调的格局,使版面更富生气活力。
渐变通常是指一个音乐材料随时间行进而产生的渐进的变化,乐曲中渐变手法的运用可以表现缓慢而平和的转变,在变化中保持整体调性,在整体中展现运动变化。既保持了原型,又产生新鲜感,段落中渐变的运用表现问字号、字距、行距由小變大或自大而小的变化,甚至于字体字形的渐进变化。这种变化是温和的,却又是富于运动感受的,能够在版面中添加时间运动的效果。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和声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节奏,发现不同音调的高低、强弱、长短以一定数的比例组成了音乐节奏的和谐,即1:2:3:4,它们的比是1:2,1:3,2:3,3:4。希腊人还把音乐中的这种数的比例运用于建筑及雕刻,探究空间中的这种音乐比例美。在段落的文字排版中尤其强调比例与尺度的运用,文字的大小,字距,行距的控制,除了追求阅读的基本流畅性,更有和谐比例的考量。使用音乐中的和谐比例控制字号大小和字距的比例,字号与行距的比例,字距与行距的比例,可以获得类似音乐旋律的效果,达到视觉上的乐感和谐。结语
视觉设计中运用音乐艺术的听觉刺激可以丰富发展视觉形象,为受众构建更具感染力的情感氛围。在版式设计的文字编排中融入乐感的概念,将音乐艺术领域和视觉艺术领域的概念进行对应转化,把听觉刺激转换为视觉刺激,在保有流畅阅读性的同时,追求节奏感、韵律感,和具表现力的和谐的版面,为阅读者设计新的感觉体验和审美体验,不失为一种新的设计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文忠.视觉设计的乐感研究[J]:[硕士学位].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段盛华.编码与解码—设计思维中的音乐感知应用研究[J]:[硕士学位].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3]白艳维.中英文视觉节律的比较研究[J]:[硕士学位].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孙志纯.书籍设计的节奏美[J].编辑学刊,2006(4):76~78
第二篇:乐感论文
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乐感
摘要:在声乐的学习和表演中,经常会听到乐感的词语。乐感是判断一个人对音乐理解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是否有艺术修养的标准。作为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来说,只是 “硬”技巧的练习,达不到表演艺术作品的目的,更需要乐感知识的修养。
关键字: 乐感
感受力
表现力
Abstract:Vo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s, often hear the music a sense of the word.Music flu is to judge a person'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main basis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re is also the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of the standard.Vocal Music as a learning for students who only “hard” skills, practice, 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erforming works of art, but also requires knowledge of music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Keywords:music sense and sensibility, expressiveness 在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时常遇见学生越唱越找不到唱歌的感觉了,也越来越不会表现作品了。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演唱的音乐作品老是味同嚼蜡、平淡无奇,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会受到很大打击,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乐感,怎么样才能获得好的乐感,演唱好作品。
乐感,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七大智能又称多元智能,由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和内省共七种智能构成。
1、语言智能指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是运用逻辑和科学的方式思考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是能准确地看到周围形象,并留意细节的能力。
4、肢体运动智能指具备良好的肢体运动及身体、大脑间的协调运动能力。
5、音乐韵律智能是指对音乐的敏感性及表达音乐的能力。
6、人际智能是指与外界的理解及沟通能力。
7、内省智能是指理解自身,并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能力。
单从乐感来说,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客观的音乐音响通过听觉感受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通常所说的乐感不是对单一乐音要素的感知觉(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也不是对某一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等)的听觉鉴别和判断,而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和效果总和的概念性表述。作为一种艺术,音乐就是要传达某种感觉(非简单的听觉),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先天遗传,也可以后天培养。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乐感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其二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下面将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的感受能力,人们对音乐中的欢乐、谐趣、激昂、悲伤、惆怅、或轻松、紧张等情绪,都会有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染力,这就是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他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音乐感受力都不相同。优秀的演唱者,首先应该懂得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培养声乐学生乐感在其培养音乐感受力上应该多做功课。
1、在学唱歌曲中培养感受能力。对于学生,要完成音乐作品,首先要学唱,只有唱对、唱准、唱好,才有可能产生感受力。这是培养乐感的基础。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感受到作品的情绪,基调,性格,并且情感上引起共鸣了,才能完成作品。如果仅仅是学唱,而不感受作品的情感,必然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感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是一种空灵艺术,而这种空灵的灵魂是情绪。高尔基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那么歌曲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绪。音乐教学必须用多种方式设置情境,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作品,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语感的体验是音乐感受力的重要环节。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言语和乐音两部分。言语,语言学上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的过程及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所听到的,所写的都是言语而不是语言。由于言语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们所感的对象,正因为言语信息能使人们受到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所以好诗词总是传诵不衰。如《花非花》(黄自曲,白居易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在结构上的规律。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如果加上旋律,唱起来音高变化多样,显示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其次歌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为词的可唱性打下了基础。这两点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这种利用文字信号,通过读者视觉的阅读、理解来刺激观众,使其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以及利用语音信号,通过听觉对声音信息刺激的接受,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的手段,便是语感及对语感的运用。这是词作者在作词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可见,语感不只是文字信号中的表形、表意、表情因素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各因素与语言信号中的表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对作品语言内容的感受和对作品语言形式的感受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增强语感力量,形成歌曲的乐感基础。
4、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受能力。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从美学角度来看,西方美学强调音乐是 “听觉艺术”、“情感艺术”,中国古典美学提出:“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应该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以美学的视角了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所以审美教学,美学是声乐学生的必修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
乐感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成果,也是赋予音乐鲜活生命的灵魂,无疑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因此,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歌声表达出来,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富于乐感的演唱不仅善于抒发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而且还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使人得到愉悦和精神的力量。
1、演唱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当学生演唱时,必须引导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要求不仅是唱(奏)得连贯、通畅、自然,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音乐的情感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也更富有感染力,并且更夸张。所以学生演唱作品要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充分。当学生正真的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的时候,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以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以充沛的自信心走进音乐,表现音乐,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乐感。
2、让学生在美的形象中去表现美。音乐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是作品灵魂的体现。怎样更好的表现出美的形象是音乐感受表现力的崇高境界。美的形象是教化人的,形象可能是壮美的,可能是优美的,可能是柔美的,千姿百态,争妍斗艳的形象美。学生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美的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培养学生获得乐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除了学生建立积极学习的态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配合。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艺术熏染的氛围进行学习,而那种硬性的、机械技术练习,达不到歌唱艺术本身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对崇高艺术魅力追求的信心。所以,教师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达到乐感教育的目的。参考文献: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 月。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李晋伟、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第三篇:侵入式教学设计论文
英语浸入式阅读教学设计及教学经验总结
司敏
西安兴华小学
西安
710065 摘要: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基本点的科学设计,它既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又具有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他的具体的可操作性表现为;对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环节的分析和设计,都提出了理论的依据、操作的内容、方法与程序。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可以概括为回答三个问题:
(一)教什么和学什么;
(二)如何教和如何学;
(三)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途径和方法)、评价三个方面的问题。而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那么,怎样进行英语侵入式教学设计,怎样让英语侵入式教学在课堂更有效呢?为此,在进行侵入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几项尝试。
关键词: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简洁板书设计
一、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条件与学生的实际而定的。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逐步掌握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1)教学课时的划分。这种划分应根据所给的条件,如时间、内容的多少、重点和难点的分布等而定。
(2)教学内容应围绕着目标组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
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每一课的文章长短,及课后习题量的多少,来确定课时数,一般来讲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文章及新单词为主,第二课时以课文和课后习题为主。
二、明确教学目标
编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达,它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评估教学的标准。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诸因素的核心,它明确课堂上学生应掌握什么,掌握到什程度。使检测与评估有明确的标。对目标把握的技能应包括如下内容:
(1)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有认知、技能、情意、策略、文化的目标。在教学中全面落实个项目标,使学生的到全面的发展。(2)每节课应根据条件的许可确立适度的目标,即这个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目标学生达不到,目标过低造成教学的时间的浪费,并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在发现目标不够准确时,可以作出调整。(3)认知的目标具有一定层次性,教师应根据课型与教学的进度,逐步地推进目标的达成。(4)不同的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度可以是不同的,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心中有数,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英语侵入式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一、第一课时,对于英语学习基础好,有一定英语思维习惯的学生,除了要求理解每篇文章的大意和正确认读新词之外,还要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复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课后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大意,并能正确认读新词。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就可以了。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英语教学策略也可以说指教师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学实践证明,不存在任何对达成教学目标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设计策略时应采取“最优化”的原则,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去选取最佳的策略方案,以期达到耗费最小、受效最大的效益。英语是一门语言课,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初学者在掌握一门新的语言知识时,来自于母语的干扰以及缺少语言环境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英语侵入式阅读课来讲,语言的功能体现得更充分。
在进行侵入式阅读教学时,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做法:(一)情境激趣;将讲授每篇文章或者故事时。我先通过自己全英文讲述文章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体态语,简笔画等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个简单的熟悉。比如学习两只青蛙时,我采用边画简笔画,便用英语解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都来了,很快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自学找疑。
(二)自学找疑:在这一环节里,因为有老师的提前讲述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自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提出了问题,比如说又不认识的生词或者不明白的句子等,这也为下一步的学生解惑做好了准备。
(三)学生解惑,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先放手让学生解惑,也就是你有问题,我来帮你,在这里要求解答问题的同学必须使用英文去解答,对于生词新单词新句子学生们想尽一切办法用他们理解的方法就讲解,这样就锻炼了一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对于讲得好的和能找出问题的学生适当加分或者发小奖品鼓励一下,这样又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设置障碍;在这一环节主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我通常会就每一段提出一部分问题,有时候是课后题,有时候自编的问题主要检查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一般到这时候,学生对文章就有了更生的理解,为下一节解决课后练习题打下了基础。
四、简洁板书
板书上的内容就像演员排练时的“台词提示者”,使会话能够顺利进行。板书内容把所学的重点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重点提示,这对于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是语法课,将语法结构板书在黑板上,会减少母语对于学习的影响。如果是一堂会话课,板书内容更能为学生提供语言操练的框架和丰富的替换练习,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趣。我们老师在一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全都写在黑板上,而且写得太多学生也无法分清主次。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黑板上应出世示的内容。应在课前精心设计,不应该随意出示。黑板上的整个布局、内容出现的顺序以及重要内容在黑板上的位置应考虑在内因为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插入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把比较抽象的英语语言用几副简单的图来表示,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那么枯燥,也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整个黑板画得很多,我们突出的还是英语,简笔画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在进行侵入式教学时,我的板书通常是题目和一些关键词,有时候会伴随一些简笔画等辅助教学,总之,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展示什么,如何展示教师应心中有数,在设计时内容的详略、去留、布局的调整都应事先考虑。一般把黑板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写重难点为主体部分,左边和右边为辅助部分。辅助部分可以较为灵活,并可以随时擦换,左边可以写课前导入,右边可以写小组竞争或补充材料。这样板书就不会太死板,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是画画得太多,就变成上美术课了
五、经验教训总结:
1、侵入式教学方法、形式有所变化,但还是较单
一、死板,对于比较抽象的文章没有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太多,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输出量不够。
2、对中差生的英语侵入式学习信心不足,比如,课堂提问没有特别注意中等生和后进生。再如课后预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都把侵入式英语阅读当成了副课,没有足够的重视,3、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太少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4、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小升初考试影响,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也不够。
六、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知识的学习,完善教学方案。
2、加强英语口语的练习,多听磁带,观看英文电影。
3、加强侵入式英语教学的课前备课环节,将所教的内容熟记于心,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及语言输出量。
4、多参加侵入式英语教学的听课学习与研讨,多余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与方法。
第四篇:文字编排设计评价
(一)第一幅图
1.文字设计原则
这幅图片表意清晰,通过文字与图像背景的紧密结合表达出创作者所要呈现的蕴意。整体布局清新自然,毫无视觉的冲突与混乱感,无论文字、还是图像,在结构与颜色以及 位置安排上都很协调。布局合理,而且赋予文 字个性化的创意,给 观众愉悦的享受。2.文字编排设计原则 字体圆润富有特色,白色的字体在绿色的背景上显得自然、明丽,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编排方式也符合观众的阅读习惯,又配以可爱的小熊图片,是整幅图富有情调又不失生动活泼。
(二)第二幅图
1.文字设计原则
整幅图古朴而又富有浪漫气息,文字与背景图片主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梦”与中国水墨画联系在一起,使每一笔每一个字显得诗意浓浓。创作者不仅以一种素雅的画笔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以唯美的文笔给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左边为画、右边为字的布局方式也使整体视觉效果完美无缺。有诗有画的创意,使观看者整整体验到艺术的美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与愉悦。2.文字编排设计原则
字体选用恰当合理,具有流动性的美,不管是在颜色方面还是字体大小方面都与左边的图像相得益彰,使整幅图富有艺术化气息。同时横排的布局也符合大众的阅读心理。而在基调上,文字与图像的风格都保持一致的古朴、简约,显得协调淡雅,和谐统一。
(三)第三幅图
1.文字设计原则
首先,主题相关,文字与整幅作品的主题保持了一致原则,读者很容易就能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其次,表意清晰,图中的文字以调皮的口吻告 诉大家读书的重要性。在整体布局方面,文字的位置选择在了空白的地方,显得合理自然,没有冲撞感。因为文字被安排在了一本书上,这种个性化的创意给人美的感受。
2.文字编排设计原则 图中所运用的字体庄重却不失现代气
息,这种长体字型给人上下流动之感,秀丽挺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编排顺序也满足大众阅读习惯;立意方面,将书籍、绿草、朝阳与哲理性的文字有机的结合,呈现一种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
第五篇:自行式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的设计研究(中)
自行式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的设计研究
引
言
自行式平板重型运输车属于专用汽车,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行走桥和转向机构分布式布置、功能复杂的机–电–液一体化地面车辆。自行式平板运输车采用可拼接、模块化组合方式,可以根据所运设备的具体情况和路面条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以适应运输要求。广泛应用于建筑、矿业生产、钢铁冶炼、船舶制造等行业。
国外自行式动力平板车的技术起步早,专业化程度高,其技术已很成熟。目前国际上大型的液压平板车的品牌主要有Cometto(科米托)、Goldhofer(歌德浩夫)、Nicolas(尼古拉斯)和Scheuerle(索爱勒)等。国内有上海电力环保设备总厂有限公司、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等。
随着我国造船业和桥梁建筑业的发展,各大运输企业陆续从国外引入了一些大型自行式平板车来满足生产要求,但存在成本高、维护不及时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自行式动力平板运输车。自行式平板车的转向系统是集机械、电子、液压为一体的协同工作的控制系统。目前自行式重型平板车的转向系统国外技术大多采用微电脑控制的液压独立转向,其转向角度可达到180°以上,即实现横向行驶。本文设计的自行式平板车单模块载重100吨,共四轴线,系统最高工作压力为28MPa,工作时要求平板车的每个轮组独立转向,转向角度达到180°,它的转向行驶模式有:直行、斜行、横行,正常转向行驶。
平板车整车采用液压驱动,液压制动、液压升降平台高度,所以转向机构可采用液压马达或液压缸驱动。本文根据平板车的功能要求及结构特点分别设计了液压缸驱动式六杆转向机构和液压马达驱动式齿轮转向机构两种转向方案。并应用Pro/E软件对这两种转向机构分别进行了三维整车建模和运动学仿真验证。1 概述
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公路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对汽车的专业化、高速化、重型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对专用汽车的需求逐年增加。近年来,专用汽车增长率均大于载货车增长率,各国专用车的产量占载货车产量的比率逐年递增,发达国家尽量以专用车替代载货汽车。目前专用汽车占载货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从世界各国专用汽车的技术含量看,专用汽车技术含量比普通载货汽车高,而重型专用汽车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附加值达40%以上。近年来我国专用车辆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得到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专用车辆的专用工作装置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用工作装置呈现功能多样化、控制自动化、产品系列化等技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性行业及运输业也随之发展,人们对车辆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专用汽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通的运输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专用车厂家迅速发展起来,世界上大多数商用车辆为专用汽车,因此专用汽车生产量较大。而基型载货车产量所占比重较小。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高速公路非常发达,铁路运输逐渐萎缩,专用汽车成了商用运输及各种特殊用途运输的主力,并正在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专用半挂、专用运输车,其发动机功率越来越大,车速越来越高,性能也越来越完善
伴随经济的增长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专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城市化进程不仅会拉动经济发展,也会拉动专用车行业的发展,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性能的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关注车辆实用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安全可靠性和操作舒适性等特性。汽车转向系统是控制其行驶路线和方向的主要装置,它直接影响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采用液压动力转向取代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或机械转向代表了当今工程专用汽车和其他重型车辆转向机构或系统的发展方向。正确合理地设计和使用液压转向系统,对于提高各类液压机械设备及装置的工作品质和技术经济性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自行式重型平板运输车采用可拼接、模块化组合方式,可以根据所运设备和路面条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以适应运输要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矿业生产、钢铁冶炼、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国际上大型的液压平板车的品牌主要有德国索埃勒、法国尼古拉斯、国内有上海电力环保设备总厂有限公司、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等。
本文设计的自行式平板运输车载重100吨,自身重量为30吨,轴距1 550mm,轮距1 820mm,共四轴线,系统工作压力28MPa,其转向系统是集机械、电子、液压为一体的协同工作的控制系统。工作时要求平板车每个轮组独立转向,转向角度达到180°,即可以正负转向90°,实现横向行驶。它的转向行驶模式有:直行、斜行、横行、正常转向行驶。整车采用液压驱动,液压制动、液压升降平台高度,所以转向机构可以采用液压缸或液压马达驱动。本文分别对上述两种转向机构进行了设计研究,并根据车架结构设计出了满足转向要求的六杆转向机构和齿轮转向机构,并对设计出的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和强度分析验证,从而为自行式平板车独立转向机构的设计制造做出了可靠的分析依据和实验结果。
1.1 专用车概述
1.1.1 专用汽车的概念
目前,关于“专用汽车”术语世界各国尚无统一的标准,各国对“专用汽车”这一术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美国和英国的汽车资料中称为“特种汽车”(Special Type of Vehicle),它包括客车、平头货车、柴油货车、市政送货车、三轮、大轮货车、救护车和殡仪车等,也有称为“专用汽车”(Special Purpose of Vehicle),主要指消防车、救护车、机场用车和银行用车等。
日本在JIS(日本工业标准)的D0101-1967(1973年批准)汽车术语中把在汽车上装有专用设备,由汽车本身动力或专用发动机驱动的汽车称为特殊装备车(特装车),它包括自卸车、液罐车、消防车、混凝土搅拌车和垃圾车等;把普通汽车底盘上安装特种车身的汽车称为特种用途汽车(特用车),它包括救护车、宣传车和邮政车等;把专门为特殊作业使用而制造的具有特殊结构的汽车称为特种汽车(特殊车),如履带车、农耕作业车和超重车等。日本运输性的公路车辆运输法中将汽车分为三类:货车运输车,包括长头货车、平头货车、自卸车、厢式货车、三轮货车、全挂车、半挂车等;特殊用途车,包括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医疗防疫车、冷冻车、冷藏车、宣传车、液灌车、洒水车、工程车、邮政车、混凝土搅拌车、垃圾车等;大型特殊车,包括推土机、铲运机、装载机、叉车、沥清车、长货运输车、农用拖拉机等。
综上所述,国外所谓的专用汽车或专用车辆是一种在许多特征上不同于基本型汽车或经过特殊改装之后才能用于运输货物或人员的车辆,以及只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车辆。在我国,专用汽车一般是指装有专用设备,具有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门运输任务或专项作业以及其他专项用途的汽车或汽车列车。GB-9417-88标准还将国产专用汽车划分为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汽车、超重举升汽车、仓栅汽车、特种结构汽车和汽车列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