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库区香菇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 要:结合重庆市万州区及三峡库区实际情况,利用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棉籽壳加玉米芯、为主料,麸皮、玉米粉、石膏为辅料,筛选最适合香菇生长的原材料,通过栽培过程中,又进一步研究了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实验证明,所述几种原材料及组合中有三种均可用于香菇栽培,其中,木屑和玉米芯最适合做香菇生产主料,对提高香菇产量、防治病虫害等效果明显。对菇农合理利用资源提高香菇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原料;病虫害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香气沁脾,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为宴席和家庭烹调的最佳配料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此外,香菇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在国际市场上素负盛名。本文从4种不同的原材料入手筛选最适合香菇生长原料从源头为食品把关,利用三峡库区农村废弃的作物秸秆生产营养健康的香菇,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更有利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对如何筛选原材料和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预及治理有着指导意义。栽培材料方法与结果分析
1.1 材料
供试材料均有重庆闽万菌草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菌种808也有该公司提供,各种原材料见表1
表1 各种原材料基本情况
主料木屑棉籽壳棉籽壳+玉米芯玉米芯
说明:各种辅料,包括麸皮、玉米粉、石膏在配方中计入。
1.2 方法
1.2.1 配方 各主料75%,麸皮20%,玉米粉3%,石膏2%,1.2.2 拌料 先将各主料按1.0:(1.4~1.5)的加水、拌匀,使料吃透水。再将各种原料按比例备好后,依其性质按顺序加入拌匀,然后将料水拌匀。料水比1.0:1.4含水量达60%~65%,把pH调到6.5左右。在生产实践中,为防止培养料酸性增加和杂菌污染,多用适量的石灰粉调节。可用手测法,将拌好的栽培料,抓一把均匀无块状,用手紧握料成团,水分可以从指缝渗出,但不会下滴,手放开时料成团,抖动即散。
1.2.3 装袋与灭菌 塑料袋的规格,10.000 cm×25.00 cm×0.006 cm,每袋装干料0.45 kg,湿料1.25 kg。装袋完成后要抓紧时间灭菌,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温度达121 ℃压力达103.4 kPa时保持2~4 h。
1.2.4 接种 将经灭菌的料袋推入净化室待接种,应提前用臭氧将接种室和净化室消毒2~3 h,待料温降至30 ℃以下时可接种,接种过程在超净工作台处实施。
1.2.5 菌丝培养 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3 ℃,这样料温可达22~25 ℃。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40 min。定期检查杂菌,应注意是否有杂菌感染并处理。
1.2.6 脱袋转色 当菌筒表面绒毛菌丝达2.000 cm时,加强通风和增强光照。7~8d后逐渐转色出现黄水珠。经13 d左右,菌筒表面形成棕褐色菌膜时,转入出菇管理。
1.2.7 出菇管理 温度控制在10~20 ℃。20 ℃以上时,子实体易开伞、质量差、产量低。保持菌筒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采菇前1 d不喷水。在收完一茬菇后停止喷水。子实体生长需要散光线,但不能有直射光线,否则子实体生长受抑制。通风在午后进行。夏秋季节,早、中、晚各通风一次。香菇的采收,子实体发育至适期时,即可适时采摘。如果不及时采收,菌肉变薄,色泽由深变浅,菌柄纤维素增多,质量差。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主料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主料培样香菇菌丝生长情况
说明:菌丝长势中“++”代表菌丝生长正常、旺盛,“+++”代表菌丝洁白浓密有力;菌皮颜色中“+”代表浅褐色,“++”代表褐色,“+++”代表深褐色。
从表2中可以看出,B料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满袋时间最短,为50 d,D料菌丝生长速度最慢,菌丝满袋时间最长,为62 d,A、C料菌丝生长速度相当,菌丝满袋时间在B、D之间;A、C菌丝生长正常、旺盛,B菌丝洁白浓密有力,D菌丝生长细小不紧密;A、B、转色时间均较D短,且C、D 转色较轻;A、D无霉烂黄水正常抗逆性均较C、D强。
2.2 转色与出菇的关系(见表3)
表3 转色与出菇的关系
转色太深或太浅都不利于出菇,转色太深,出菇迟缓、稀少,转色较浅出菇稍早、略密。转色应适宜,这样出菇量多且菇型较好,有利提高经济效益。
2.3不同原料与香菇产量的关系(见表4)
表4 各种原料的香菇产量 g
从三茬菇的总产两来看A产量最高C、D相当B产量最低只有2 810 g,从各茬出菇情况来看,A、B、C、D的产量主要集中在前两茬,第三茬只占总产比例的6.2%~13.4%,且占总产的85%以上。
2.4 4种不同主料感染杂菌情况(见表5)
表5 4种不同主料感杂情况
说明:从表4可以看出A、D感杂率最低,B、C感杂率均较高达到50%左右。小结
从试验结果看,参试的四种主料中A、C、D均能用于袋料栽培香菇,且能正常转色发菌、转色、出菇。B虽能正常发菌、转色,菌丝满袋时间最短仅用50 d,但出菇产量低且发菌期易感杂,成本与经济效益成负相关,因此B料不适宜用于香菇栽培。C料菌丝满袋、转色时间较长,抗逆性
第二篇: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技术研究大纲-国土资源部
附件1: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
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项目的批复》(发改地区[2007]1880号),同意由我办组织开展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项目专项研究工作,并要求我办按照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以招投标形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等级、技术力量强的科研单位承担研究任务。据此,编制本指南。
一、研究目的
三峡库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大规模移民工程建设和移民城镇发展形成的高切坡,是三峡库区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之一,加强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研究意义重大。本项目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建设成功经验,深化对三峡库区高切坡地质结构、介质特性、稳定性评价方法、变形破坏模式、防护工程 设计施工、监测预警和效益评价等的认识并取得创新性成果,促进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的科学维护与管理,力争既节省投资,又减少风险,保证工程效益和移民迁建工程的安全,形成我国以三峡库区为典范的先进高切坡防护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提高三峡库区及我国其它地区高切坡防护理论技术和防灾减灾水平。
二、研究内容要求与经费预算
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项目分高切坡稳定性及岩土力学参数研究、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三峡库区特殊岩土体高切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等4个课题,并分专题重点开展研究工作,要求取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课题
一、高切坡稳定性及岩土力学参数研究
在三峡库区移民迁建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高切坡,由于所在区域地质条件不同,边坡介质特性各异,变形破坏机理不同,稳定性差异很大。目前的技术规范都较为粗略,需要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岩土类型条件,分析研究边坡岩土力学参 数,确定适用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本课题要求在全面分析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的基本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条件及边坡稳定性评价等工作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下4个专题研究工作。
专题1:三峡库区高切坡分类研究。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和工程角度等,对三峡库区高切坡进行系统分类,建立不同高切坡类型地质模型。按照三峡库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边坡地质结构的分区特点,研究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典型地质结构模式,常见变形破坏特征,为指导高切坡工程防护和监测提供基础。
专题2:确定高切坡滑面方法研究。目前一般采用人为假定和优化搜索方法确定滑面,其可靠性和实用性较低,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边坡的滑面(或破坏结构面)。包括确定岩质边坡滑面的研究、确定复杂边坡多滑面及其剪出口位置的研究等内容。提出能寻求边坡上可能滑动的所有次生滑面和多层滑面的方法。
专题3:确定岩土抗剪强度参数研究。三峡库区土质边 坡失稳主要是碎石土混合体的滑动,岩质高切坡的破坏主要受结构面,尤其是外倾结构面的控制。要求对三峡库区碎石土强度参数、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非顺层高切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方法等展开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实用成果。
专题4:高切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目前,对土坡国内外常用的分析方法多达十余种,必须经过分析筛选,并指出其合理使用范围;对于岩质边坡及岩土体混合边坡、复杂边坡,需要探索适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地下水对边坡稳定影响,需要研究定量评价分析方法,为科学地设计高切坡防护方案提供依据。
课题考核目标:在研究解决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技术问题方面取得实用性成果。全面分析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的基本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条件及边坡稳定性评价等工作并取得成果。
课题经费预算: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控制数为280万元。申报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和相关研究基础;具有从事三峡库区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研究的业绩。
课题
二、高切坡防护工程技术研究
三峡库区的高切坡,其保护对象主要为移民工程、城镇建筑物及所居住的移民群众,对安全性要求高,而且量大且集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高切坡防护工程,科学地组织工程实施,从而达到既节约投资,又能切实保证安全的目的。本课题要求在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技术方法与措施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下两个专题研究。
专题1:高切坡支挡结构研究。在对三峡库区常用高切坡防护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中支挡结构设计的计算方法等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实用的支挡结构体系设计、施工技术及实用技术。
专题2:高切坡信息化动态施工技术研究。由于地质条件和岩土环境的复杂性,在高切坡防护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很难调查得十分清楚准确,导致高切坡防护工程设计与实际施工出现偏差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施工过程的进行,按逐 步揭露的地质条件而调整工程设计与施工,是难以避免的。需研究一套针对复杂岩土环境的、高效的、可靠的高切坡防护工程信息化动态施工技术支持系统。
课题考核目标:研究提出三峡库区高切坡工程防护方法的适用地质条件、工况条件及其合理结构设计计算方法与优化技术。建立高切坡治理工程信息化动态施工技术支持系统,直接服务于设计与施工和工程的治理效果评价。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技术方法与措施,在工程防护技术方面有创新性成果。
课题经费预算: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控制数为120万元。
申报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和相关研究基础;具有从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包括滑坡、高切坡等)防治工程研究的业绩。
课题
三、高切坡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高切坡的监测技术目前主要停留在常规方法手段上。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快速、精确、有效地获取高切坡异常信 息,及时传输、处理信息,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尚有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本课题要求在系统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果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下两个专题研究。
专题1:高切坡防护工程监测方法研究。包括地表变形观测和深部观测研究,主要研究各种监测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尽可能少的监测工程量和资金投入,达到有效控制高切坡主体工程的形变条件,探索对于长期、常规性的高切坡监测工程,从监测技术、工艺、信息传输、现场管理等多方面深入研究,产出实用成果;群测群防观测研究,针对三峡库区高切坡群测群防的具体监测指标、判别标准、预警界定等,研究建立规范的监测指标体系。
专题2:高切坡防护工程预警系统及方法研究。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和级别的确定实际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为建立科学、准确、可操作的三峡库区高切坡预警系统,需要在高切坡危险度区划、易损性评价和获取监测信息等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质灾害形变基本理论方法,开展以3S技术、网络数据分析和管理为核心的高切坡防护工程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开发高切坡防护工程区域预警分析系统、单体高切坡防护工程预测预警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及演示系统等高切坡灾害预警系统,在变形量预警研究、触发量预警研究、高切坡灾害预测研究、高切坡灾害应急反应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课题考核目标:研究提出三峡库区高切坡的地表变形观测、深部变形观测、群测群防观测及高切坡监测信息传输和管理的实用成果,为提高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初步建立三峡库区高切坡危险度区划与易损性评价系统,开发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减灾防灾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高切坡预警系统和高切坡灾害应急反应系统,促进提高三峡库区高切坡灾害预警能力。系统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果,在监测技术与预警方法上有创新。
课题经费预算: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控制数为230万元。
申报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和相关研究基 础;具有从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包括滑坡、高切坡等)监测研究的业绩。
课题
四、特殊岩土体高切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三峡库区岩土体类型多样。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巴东组泥灰岩、膨胀岩及残积层膨胀土、软硬互层(夹心饼干)岩体等特殊岩土体中的高切坡,稳定性普遍较差,需要特别关注,深入研究。本课题要求在全面分析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岩土体类型及其变形破坏机制与相应防治技术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下3个专题研究。
专题1:巴东组泥灰岩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巴东组泥灰岩在库区广泛分布于巴东县、巫山县和奉节县,这类岩土边坡时常产生大范围“结构崩溃”破坏,难于防护,需专门研究分析其破坏机理,为有效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专题2:膨胀岩土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膨胀岩及膨胀土高切坡在库区广泛分布于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一带。这类膨胀岩土由于其本身的膨胀特性,高切坡防护需要有专门措施,其变形破坏机制需要进行系统的专题研 究。
专题3:软硬互层岩体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夹心饼干”式的软硬互层地层在云阳县及以上库段分布普遍,这类地层高切坡变形破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差异风化造成“岩腔”,位于“岩腔”之上的岩体失去支撑而产生崩塌。重点需要进行“夹心饼干”中泥岩层与砂岩层风化速率及其差异研究,崩塌破坏过程的现场观测和室内模拟研究,软硬互层岩体高切坡排水和工程防护技术方法研究,膨胀性软夹层型红层滑坡形成机制及防护技术研究等。
课题考核目标:研究提出三峡库区巴东组泥灰岩、膨胀岩及残积层膨胀土、软硬互层岩体等特殊岩土体高切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建立分析、评价与预测模型,提出防范变形破坏的关键技术要求和对策措施。要求全面分析总结三峡库区高切坡岩土体类型及其变形破坏机制与防治技术,并在特殊岩土体类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课题经费预算: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控制数为150万元。申报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和相关研究基础;具有从事三峡库区岩土力学、地质灾害(包括滑坡、高切坡等)研究的业绩。
三、研究组织管理
本项研究工作在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移民安置规划司的组织下,分课题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参加单位,依据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和成果评审验收工作。
要求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三峡库区的高切坡防护项目实施而进行,针对三峡库区高切坡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维护管理等的实际需要,及时提交能用于生产实际的中间成果,指导高切坡防护工程建设或提供技术支持、示范。
四、进度计划
2008年4月-5月,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审定项目设计书,下达研究计划。
2008年6月-2009年8月,全面开展项目研究工作,结合实际需要,及时提交供实际生产应用的中间成果,开展 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术交流与应用推广活动。
2009年9-12月,最终成果评审,验收。
五、申报材料
1、根据本指南要求,参照《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项目课题(专题)申报书》(附件2)填写申报材料。
2、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至2008年4月20日结束。申请指南和申报书可向国务院三峡办移民安置规划司索取,也可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及相关网站上下载。
3、课题(专题)申报书A4打印,由申报单位盖章后一式10份,送国务院三峡办移民安置规划司或通过邮局寄递。邮局寄递截止时间以邮戳为准,并应在截止日前电话通知联系人。
4、申报书要求密封,并在封面上写明申报课题或专题名称,申报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保证畅通)。对所申报材料将统一拆封评议。
六、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可按课题或按专题组织申报。
2、申报单位要紧密围绕本指南的研究内容要求,编制课题或专题申报书,超出本指南研究内容要求范围的申报书 不予受理。申报书表达的研究思路要清楚,技术路线先进,考核目标明确。
3、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具备地质灾害勘查或设计甲级资质。
4、申报课题或专题负责人应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申报时年龄不超过60周岁,有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业绩。
5、课题负责人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每个申报单位及课题负责人最多可申报两项本课题或专题,但原则上只能承担一项课题或专题。
6、课题研究鼓励研、学、产联合申报,鼓励匹配研究经费。联合申报单位各方需签订共同申报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工作及责任;匹配研究经费需附有效证明文件。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第三篇:香菇栽培过程及心得
香菇栽培过程及心得
我是一名农校的学生,去年暑假,根据学校的组织安排,我来到了一家食用菌栽培厂实习,在实习期间,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对食用菌栽培的工作流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接触到目前最专业系统的学习视频教程《食用菌栽培技术大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官网的客服QQ是379170063。
本次就和大家分享下香菇的栽培技术,基本流程为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出菇-采收。具体过程如下:
一、菌袋制作
(一)配方:1.杨木屑79%、麦麸20%、石膏1%、多菌灵0.1%(50%可湿性粉剂);2.玉米芯(粉碎成蚕豆粒大小)45%、杨木锯沫40%、玉米面13%、石膏1%、石灰粉1%、多菌灵0.1%(50%可湿性粉剂)。木屑以半年以上陈木屑为好,麦麸一定要新鲜,无霉变,无虫蛀。
(二)拌料:将上述原材料秤好后,将木屑、麦麸、石膏混拌在一起,搅拌均匀,翻动4~5次,再将多菌灵和石灰投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用喷壶分别喷入干料中。一边浇水,一边将料拌均匀,将培养料水分调至含水量为60%左右(即当用手捏紧料时,湿料成团,而且手指缝中出现水珠但不下淌时)。
(三)装袋:采用低压聚乙烯膜、大袋规格25×55厘米,中袋17~20×55厘米。大袋可装干料2.0公斤,中袋可装干料1.5公斤左右。装料前将塑料袋一端封死,达到绝对不漏气为准。把搅拌均匀的培养料装入袋内,松紧适当。用手把着装好的料袋中央,没有松软感,两端没有下垂为度。
二、灭菌
(一)建造土蒸锅:选用直径1.5米的大铁锅,砌成长×宽×高为2×2×2.5米,容积为8~10立方米的土蒸锅。每锅壁内外用高号水泥抹光,用木方或铁筋制成直径1.7米的帘子,放在锅面上,上面铺麻袋,以防刺破料袋。再用厚度为1.5毫米的镀锌板制成直径为2.1米的锅盖,蒸料锅建好后备用。
(二)加水装锅:烧火灭菌前要往锅内加足够的水,锅内水面距离帘子20公分左右,然后把扎好口的料袋上下对齐,分批摆在蒸锅内的帘子上。
(三)起火加温灭菌:装锅前先起火,大火先攻头争取4~6小时锅内温度达到100℃,继续加热,并保持此温度10小时,再闷一夜,当料温降低至70℃时抢温出锅,迅速移入冷却室,待料袋内温度下降后再接种。
三、接种
(一)消毒房间:使用前4天把出料用的工具放入室内密封门窗,达到室内密封不漏气,把每个房间用硫磺点燃后熏蒸房间。
(二)接种时间:当料袋温度降到30℃时开始种,接种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晚进行。
(三)接种程序:以4个人为宜,做好分工,进行操作,点燃酒精灯,菌种打孔,取菌种,拌袋扎口点菌种,封口。接完的菌袋“井”字形堆放,每堆5层。
四、发菌培养
(一)保持室内暗光,室温控制在25℃左右。
(二)接种16~20天,用牙签在接种穴上扎10~20个深0.5~1.0厘米的孔。第二次用毛衣针,第三次用筷子,每隔10天刺一次,逐渐加大加深。
五、转色管理
转色一般在发菌室内进行,要使室温达到20~30℃,进行脱袋,用石灰水浸泡一下菌筒拿出,要勤通风,但每次时间不能过长。一般30分钟为宜。
六、出菇期管理
(一)菇棚建造,可利用现有的大棚,或暖棚。若新建大棚,可选向阳背风、地势干燥、平坦不积水、环境清洁卫生,水源充足,进出料方便,如庭院内、房屋前后、村屯附近、果园、树林间空地均可。大棚薄膜覆盖稻草帘或遮阳物。
(二)菌袋排放;横排在床架上,袋距4厘米左右。每层可排入大袋42~44个菌袋。为方便菌袋补水用,一个小棚附近最好建一个浸水池。
(三)变温催菇:棚内必须达到昼夜温差10℃以上,才能刺激菇蕾的形成。保持棚内的湿度85%,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催花菇的办法,多出花菇,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七、采收
(一)去劣留优:幼菇若生长过密要适当摘一些,保持较均匀距离。
(二)早春或晚秋可以用炉火加温,提早或延后出菇。冬季天气寒冷时可将菌袋堆积在一起越冬。待来年气温升高时再出菇。采收的香菇,可以鲜销,也可以制成干品后出售。采收后要让菌筒休息养菌,积累营养,为下一批出菇提供充足养分条件。心得及建议:
首先我非常高兴获得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大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专业的知识。
另外就是,食用菌的栽培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杂菌感染,保证适宜的菌种生长环境和出菇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注意如下几点:
培养基拌料的时候要搅拌均匀,水分含量的标准是应达到手捏一拳培养料能够挤出少许水滴,抛下后能够散开为宜;
培养料装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压实,如果装袋不实的话,容易造成菌丝徒长,细弱无力,并且出菇期出菇的数量明显下降;
接种的时候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菌棒无杂菌感染,并且接种不同菌种时也要严格灭菌;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的调节,并保证通风良好;
转色过后,在即将出菇时要及时开袋,以防影响菇的正常生长;
子实体成熟后要及时采收,轻轻将其旋下、轻拿轻放; 第一潮菇采收后,要将残留在菌棒上的菌柄、碎菇、死菇清理干净,停止喷水两到三天,让菌袋中的菌丝充分积累养分,然后再喷水促使第二潮原基形成。
第四篇:三峡库区秭归县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三峡库区秭归县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龙舟运动的发祥地、“中国脐橙之乡”,集名人、名峡、名坝、名湖于一体,拥有长江三峡风景、三峡水电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建设将三峡江段由天然河道变成水库,为了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国务院通过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五”至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船舶污染控制等工作,极大的改善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质量。秭归县是三峡工程库首第一县,目前秭归县已建设14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为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一、垃圾处理现状
(一)垃圾处理规划情况
秭归县已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垃圾处理项目共7个,分别是县城、郭家坝、沙镇溪、归州、屈原、水田坝、泄滩等7座城镇垃圾处理厂,总投资814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资6828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321万元),设计日处理垃圾总计147.5吨。
(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情况
秭归县城镇七个垃圾处理厂除水田坝乡在建外,县城、郭家坝、沙镇溪、归州、屈原、泄滩六座垃圾厂均已建成,且县城、郭家坝、沙镇溪、归州垃圾厂已通过省综合验收,投入运行,屈原、泄滩等两座垃圾处理厂正在试运行。
秭归县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库区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治理了环境污染。项目投入运行,已累计处理垃圾23万吨(县城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120吨,6个集镇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60吨),根本解决了生活垃圾乱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了集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保护长江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带活了一方经济。项目的实施,直接或间接上交建安税、契税、耕地占用税、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性收入约800万元。同时,项目的兴建,带动了地方建材、建筑、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打工就业问题,增加了百姓收入。三是改善了基础条件。项目从立项到规划、设计、建设,始终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密切联系地方实际,把项目建设与改善地方基础条件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一是结合集镇建设,新建、改造了配套道路,进一步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其二是结合垃圾填埋作业需要,优化了作业设备选型,配置了工程机械及垃圾收集运输设备,既满足了垃圾填埋作业需要,又服务了集镇建设和抢险救灾。
二、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垃圾填埋场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是我县境内尚有青干河流域两河口、梅家河、磨坪等三个集镇,童庄河流域文化集镇无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涉及人口1.5万人,日产生垃圾约40吨,全部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存在环境污染隐患,急需规划建设相应集镇垃圾填埋场。二是县城茅坪现状人口增长超过原规划,生活垃圾产生量大量增加,且因茅坪港船舶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致使目前日均垃圾处理量达120吨,最高达150吨/日,这远超过垃圾填埋场70吨/日的处理能力。因此,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缩短,二期工程亟待抓紧实施。三是农村特别是较大村庄垃圾无法处理。农村垃圾点多面广,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难以估量。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有待研究对策。
(二)城镇环卫设施不配套。我县除县城及沿江集镇配备有数量有限的环卫设施外,其他集镇环卫设施主要就是几座垃圾池和一台拖拉机。目前普遍存在环卫设施不配套、数量不
够、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城镇环卫工作效率低、成本高、效果不佳。
(三)垃圾处理经费不足。全县各城镇尽管都建立有环卫收费制度,但由于城镇移民多、学生多、无业居民(下岗工人)多,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环卫收费标准低,所收费用连环卫工人的工资都不够,更不用说垃圾卫生填埋、规范处理的费用。造成的后果,一是给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带来大的经济压力;二是垃圾规范化处理受影响;三是少数地方因环卫工人工资待遇不落实,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规划力度。规划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县库区垃圾处理工作的指导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该规划编制时间早,很多基础数据参照的是2000年以前各地提供的情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此,国家又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规划修编,但目前尚未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已有所滞后,势必影响十一五期间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为此,一是要进一步修订完善规划内容,增强规划科学性。建议将秭归境内茅坪河流域、九畹溪流域、青干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两河口、梅家河、磨坪、文化等集镇垃圾处理工程和县城垃圾处理二期工程纳入规划内容。二是对修编好的规划尽快上报国务院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增强规划的时效性。三是行业规划、部门规划、地区规划要相互协调,增强规划的统一性。要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固废处理、危废处理、医疗卫生垃圾处理、船舶垃圾处理、长江漂浮物处理、农村综合垃圾处理等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同时要将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规划相协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库区垃圾处理设施不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健全完善各项处理设施。由于垃圾处理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只能以政府投入为主,逐步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大对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从库区秭归县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淹没损失大,移民搬迁任务重,移民致富难度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为此建议:一是在城镇垃圾处理、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方面,提高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所占比重,地方政府适当配套,中央和地方分别按工程总投资85%、15%的比例安排资金;二是加大对垃圾处理运行经费的补贴力度,要参照目前实施的污水处理费补贴政策,由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一定期限对建成的垃圾处理厂进行补贴,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和收取垃圾处理费解决;三是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将发改、移民、经贸、交通、建设、卫生、农业、环保等部门用于生活垃圾、危废、船舶垃圾、工业固废、医疗卫生垃圾、新农村环境治理、漂浮物处理等方面的专项资金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以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三)进一步加大试点力度。对于农村垃圾,由于点多面广,且垃圾成分中医疗垃圾、农药化肥包装物、农膜等占有一定比例,尚无现成的处理经验,因此建议先行试点。一是垃圾分类处理,对医疗垃圾、农药化肥容器包装物、农膜等能回收的进行回收处理,有毒有害的可焚烧的焚烧处理,不能焚烧的消毒后填埋处理,其他生活垃圾能还田的还田作肥料;二是需填埋处理的,可区别对待,对于交通便利、离城镇垃圾填埋场10公里以内的村庄,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集中收运至垃圾填埋场填埋。对于交通不便、离城镇垃圾场远的村庄,适当就近合建小型垃圾填埋点。
(四)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垃圾处理本身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如果体制顺、机制活,仍能通过降低处理成本来节约运行费用。因此,垃圾处理机制创新是必要的,垃圾处理机制创新的方向就是推行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具体而言,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公开拍卖经营权,政府与经营者签订经营合同,实行目标考核,严格奖惩。
(五)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行为,规范垃圾处理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搞好库区垃圾处理的保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相关法规、地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建设、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依法严肃查处涉及垃圾
处理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强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配备执法必备的工具、车辆,从而增强执法能力,满足垃圾处理监管执法工作的需要。
第五篇: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古往今来,人们歌颂长江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现在,长江因建设三峡工程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将会更加爱护长江,关注三峡。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各代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梦想,中国的奠基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就曾设想要利用三峡筑坝以改善川江航道、利用水能发电;而坚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更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来表达他的愿望。在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和诸多质疑情况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随着这个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随着移民搬迁、清库、验收和分阶段蓄水等任务的圆满完成,已发挥出发电、防洪、航运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这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环保投入很少,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大大减缓,库区水域将从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突变为环境容量降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的人工湖泊,干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纳污能力减小,部分支流回水区和库湾成为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库区次级河流水污染严重。
据国家环保局有关水环境监测评价数据表明:三峡库区范围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各城市江段水质以三类为主。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规划和保护是三峡水库蓄水后面临的首要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具有带生态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生态意义。作者在多次考察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为什么要保护和保护措施及对策作了初步探讨,旨在为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依据。一、三峡库区水资源解释(一)水及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全球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
水资源指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它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从广义来说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这些仅仅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8%左右,在这其中固体冰川占了约65%,地下水占了约33%;湖泊、内陆海和河流里的淡水占了约0.7%;大气中的水蒸气又约占了0.04%,由于固体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也就是说,目前人类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值得说明的是,“水”与“水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的范围比水资源大得多。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二)三峡库区的概念
三峡库区这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名词它由于修建三峡大坝而在中国地理词汇里产生的,它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
(一)调节气候
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能量平衡。由于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夏季容易爆发洪涝灾害,冬季容易干旱,三峡库区储水后水资源能为重庆、湖北两地25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传输能量调节这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气候。
(二)提供饮用水保障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三峡库区面积超过63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其中重庆所属的库区面积约占整个库区面积的70%以上,整个库区85%以上的居民生活于此,这1100多万人口的生活、工作、灌溉、饮用水就由库区水资源提供。
(三)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海拔33。6~3005m。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
亿m3。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水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
(四)改善航道
据悉,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到175米以来,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 千百年看水走船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条件,平均江面宽达1.1公里,库区增加小型通航河流106条,具备通航能力或提高了航道等级的支流增加到73条。新增通航里程约2000公里,升级航道1760多公里,长江干线宜昌至重庆660公里航道从三级升级为一级。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黄金水道。三峡船闸运行6年多来,累计通过三峡坝区的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三峡蓄水前葛洲坝船闸22年货运量的总和。此外,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利用蓄积的水量为下游补水,可提高中下游通航能力,缓解中下游用水紧张状况。
三、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
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据统计长江流域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三峡库区刚好就地处这个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水域面积达到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臵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更有利于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重庆在西部崛起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臵、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流域4亿多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一)三峡库区水资源接影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能的发挥
由于三峡工程是一个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根据设计规定,三峡库区江段要求达到二类水质的标准,才能保证工程对水质的要求。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发电,库区水体固体物污染对三峡工程发电功能有严重影响。葛州坝水电站每天出动数艘清污船清污,仍不能保证发电的正常进行。如果三峡库区水污染问题得不到彻底整治,势必导致三峡库区水质继续恶化,影响三峡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古人语:“人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这就说明水土是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资源要是被工农业生产活动污染了,那么水质污染就会给工农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制约工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业的角度来说水源被污染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持续下降,从而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优势性,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工业的角度来说,2001-2009年这几年期间重庆西部地区爆发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汗灾害,对各个工厂、企业实行限时限量供水,严重阻碍了工业的生产。因此,三峡库区的工农业发展都需要充足的,优质的水资源做坚强支撑,水源的匮乏和水质的下降在较长时期内成为阻挠库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因。
(三)三峡库区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范畴,水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好坏是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因此库区入江支流的富营养化状态不断加剧。据官方公开的资料,重庆库区有23条主要的支流,至少有一半以上在每年的5-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水华现象。特别是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不断加快,导致污染问题随之增加,水质不断恶化。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水资源一旦受到严重污染,将对三峡库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我国淮河、太湖、洞庭湖等水污染的教训已十分深刻,据估计要彻底治理太湖与洞庭湖需上千亿元资金,而三峡库区库容面积之大远非太湖、洞庭湖所能相比,再大的投资也无法换回库区自然平衡机制和优美生态环境。
四、如何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中上游流域辽阔,水系组成结构庞大,上承上游干流江段及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来水。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及湖北5省(直辖市),这些地区又多属西部欠经济发达地区,扎实开展三峡库区支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不仅是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居住在流域内人民和子孙后代健康生活负责。库区水污染防治不应孤立看待,而应从源头抓起,从根源抓起,全面考虑,总体部署,长远规划。
(一)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时代我们在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以来重庆市政府就在努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着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高度重视宜居重庆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以强化污水排放监管为重点,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工程减排能力,充分发挥治理设施的环境效益,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保护好三峡库区水环境。还记得2001年重庆市水务集团成立之初时,全市水情为:“源水恶化、水厂老化、管网陈旧化、二次污染严重化”,三峡工程截流后库区污水治理成为世界级难题,如何保障重庆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怎样保住三峡库区的一江碧水?迫在眉睫,责重如山。九年来重庆市水务集团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依法管水,科学管水,坚持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资源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了“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库区水资源规划、管理、配臵、利用和保护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
二是加大了库区重庆段的供排水续建配套与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设,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节约利用奠定了工程基础。
三是水资源评价、监测工作有较大改善,基础数据更加准确、规范,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完备。2008年底,重庆市水务集团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工作,全面细致地进行了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工作,及时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摸清流域水资源的家底,找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此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2、水资源管理得到了不断深化
一是按照“整体、整合、整效”的思路,开西部水务改革之先河,加强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组建了供排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强化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定额管理。
二是与外国集团公司合作,用智慧创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现代神话。与外国公司由单体项目合作转向公司治理、股权投资、企业营运、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战略性合作,搭建起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利用外资、分享全球最新水务技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平台,促进了融资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
三是为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改善水资源环境,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我市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动水价改革,探索用经济手段管水和节水。
3、水资源保护取得的进展
一是积极开展了水法规宣传工作,提高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群众的守法和环保意识。
二是加大了水质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完善了集团水质检测的各项制度、办法和规程,开展了化验人员的考核、培训,加强了对供排水企业水质的抽查监督,有效地制止了侵害三峡水利工程权益和污染三峡库区水资源现象的发生。
三是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严格加强对沿三峡库区排污口的管理,禁止新增排污口。对老排污口采取加强监管、限期治理、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管理方法。
四是重庆市水务集团经过8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供排水事业形成了供排
水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水务产业链。拥有主城区90%的供水业务和全市97%的污水处理能力,供排水网络基本覆盖重庆市域。供排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城市供水水质位列全国46个大中城市前十位,在4个直辖市中列第二位。
五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水务集团成立以来多次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高度重视并加强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重庆市政府及各级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如主城排水工程,它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环境项目,也是水务人以科学发展理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造的一个典范性工程。该工程涉及两厂一站、四条管线、195线二级管;64个合同段,8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41家施工单位、5家设备总包商,15个国家和地区160余家生产厂商,施工条件复杂,需要逢山穿洞,遇水架桥,在夹缝中安管道,在江河底挖隧道,其间还遭遇了抗洪抢险和过境拆迁,针对该工程,重庆市人民政府组建“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城排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除设立无障碍绿色通道,确定工程问题处理不过夜、工程困难特事特办的原则;专门为协调工程召开的10次领导小组会议、32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200余次专题会议。
六是把握了有利契机,收购了9家区县自来水公司和中央在渝企业的自备水厂,扩大了供水区域,增大了供水能力。
此外,重庆市水务集团还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乃至国际上的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库区水资源环境。其一是实施战略合作,与世界500强联姻,引外商投资26亿元;其二是发行债券融资、境外贷款和上市融资;其三是多渠道争取国家投入19.4亿元,成为承接国家投入重庆水务行业的重要业主。力求利用多种途径争取资金,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项目建设和集中整治,大力改善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质量和水源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重庆市水务集团通过市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新建城镇污
水处理厂95座,完善排污管网164Km,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8万吨/日,新建或改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148项,每年累计将削减COD约12万吨。通过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创造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为Ⅱ类”的奇迹,保住了三峡一库碧水。
(二)后三峡时代我们该如何继续保护库区水资源防治对策如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治水思路,指导实施水资源保护工作
据统计三峡工程目前平均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4座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每年可节约5000万吨原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从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说,三峡工程就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治水工程。为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战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水资源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
2、搞好政策对接,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
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和用好国家政策,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一是要对接好“十二五”规划,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好上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规划棋盘;二是准确把握国务院即将出台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储备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在作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重点作好水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生态农业、小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阶段性建设规划,多方力争纳入国家资金投入计划,着力减轻各类污染源对长江以及各支流域的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三峡库区运行安全。
3、抓住机遇,完善多渠道水污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三峡工程建设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给予资金投入以及水务集团上市的多种机遇,形成水污染治理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要“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用好用活用够国家的投资政策、财税及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政策效益;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水污染治理经费。在申报“三峡后续工作”项目中,要着力打造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在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方面要做好文章,争取国家在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更大投入;三是通过上市、贷款等多种途径,融好资金,保障投资、建设和运行的资金平衡。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共识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能,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任务,需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一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和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增强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共识和支持;二是推行生态农业,在全库区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控制人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流失,采取“一池三改”、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乱施滥施农药、化肥等综合措施,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减少化肥在土壤和河流中的流失,降低污染排放;三是推广使用可回收的包装物品和无磷洗衣粉,严格限制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从而减少磷的排放和“白色污染”,控制水污染的总磷指标;四是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现行排污收费标准。目前排污费收费标准不仅偏低,还有许多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鉴于此,建议取消排污收费,通过在用水时收取排污费来达到刺激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继续采取政府拨款的形式保障水污染治理经费,让排污费与水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这些方法,促使广大群众树自己保护水资源的观念,自觉地减少和防治污染,积极参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库区水资源环境良性发展。
5、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要做到沿江城区、支流影响区和上游区同步防治,要从源头上抓工业污染,重点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是按照水污染防治标准,建立建全库区内水环境目标责任制;二是会同环保部门、水务集团、以及库区内各河道管理所等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库区共内42个区县市居民,包括沿滩区、自流井区、各个河道排污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和监管,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为重点;加强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及防污监测;完善客轮垃圾定点交付制度;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管理法规;四是建立健全、充实、统一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研究水库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
6、进行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了如水库生态调度、水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重大问题及新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要在综合分析三峡水库现状调度方式对水生态影响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积极探索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降低水库温度分层影响、库区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防污调控、维持库区水生态健康及下游河道基本功能需水量等理论及方法,研究和创新“蓄清排浑”、“人造洪峰”、“干支流错峰调度”等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及技术。二是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应研究、引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综合进行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的理论,如水资源综合管理、面向可持续的水管理、需水管理及水区管理等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三峡水库实际进行创新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恢复,由单项技术研究转向综合治理策略研究。三是应研究建立崭新的用水模式和技术,发展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工程,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
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水厂污泥回归农田、恢复城市雨水循环途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
总而言之,前面我们抓住了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用了十多年时间对库区水资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重庆国资委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8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I类以上水质标准。但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历经了17年,已经告一段落,在即将到来的后三峡时代,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整治,保护好库区水环境,是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保障,构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要;它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或者是那些人的任务,而是社会、全球乃至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我们相信我们以最终将以最科学的治水方略、组织管理、统筹规划来传承水文化,开拓创新,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