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资本主义研究论文[五篇]

时间:2019-11-05 00: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学术资本主义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学术资本主义研究论文》。

第一篇:国内学术资本主义研究论文

作为高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产物,学术资本主义意味着学术能成为一种资本,学者可以利用学术创造经济、社会价值。学术资本主义影响了大学的传统理念和治理结构,引发了大学的系统变革。尽管学术界对学术资本主义不乏争议,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的不但存在,而且已开始蔓延。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从发表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近5年,2007年2篇,2009年和2010年各5篇,2011年16篇,2012年13篇,2013年和2014各19篇,2015年8篇。从研究机构和作者来看,排前三的机构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8篇),武汉大学(6篇),东南大学(5篇)。发文较多的作者有东南大学张静宁(5篇),武汉大学殷朝晖(3篇)和华中科技大学丁亚金(3篇)。从发表期刊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类期刊,核心期刊比例高达51%,其中《江苏高教》占8篇,《高教探索》占7篇。本文将从3个方面就国内学者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学术资本主义的由来和内涵

(一)“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由来

美国学者斯劳特和莱斯利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1997年)一书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4国公立高校为例,首次系统阐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成因、理论依据和结果等,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经典文献。斯劳特等人将“院校及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行为及类似市场行为”界定为学术资本主义 [1]。根据这一概念,高校专利的获得及转让和使用、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捐赠基金等均属于学术资本主义范畴。随后,斯劳特和雷兹又出版了《学术资本主义与新经济:市场、政府和高等教育》(2004年),重点关注市场导向的大学行为和大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斯劳特等人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有的学者还针对斯劳特《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潘发勤,2009;李木州,2011;肖绍聪,2012;唐俭欣,2013)。

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既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也有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斯特劳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从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朱丰良(2012)博士论文对斯特劳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和重构,认为学术资本主义产生的首要原因不是政府削减了高等教育经费,而是由于知识的指数型增长导致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

(二)学术资本主义的内涵

国内对学术资本主义的内涵理解不同,褒贬不一。除了认为是一种理论外,也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管理模式、一种理念或一种现象等。如王正青(2009)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3]。易红郡(2010)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已经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4]。也有学者强烈批判了学术资本主义,如李涛(2011)把学术资本主义比喻为“一场被资本意淫的政治狂欢”,阻碍了学术创新,导致文化也成为一种伪学术制造的时尚工业[5]。陈志利(2011)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学术与资本畸形的婚前体验”,偏离了“人的发展”的目的,脱离了大学的本真[6]。

二、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的影响

相对于学术资本主义内涵的论争,关于学术资本主义会给大学带来什么影响的话题更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大学不是企业,学术资本主义的市场化冲击了大学文化传统,影响了大学的学术至上、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如杨东平(2014)《大学之道》一书,分析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市场导向伤害了大学自由,影响了大学的学术生态[7]。余小茅(2011)从一个人文学者的角度呼吁要理性面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扩张,捍卫大学精神,坚守学术的高贵品质[8]。王英杰(2012)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和大学行政化的叠加造成了大学文化传统和价值的失落[9]。叶晖(2012)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学术资本主义进行了解读,认为“应用研究不能代替基础研究,职业训练不能代替通识教育,科学专利不能代替公共传播”,学术资本主义是对大学核心使命的冲突[10]。董志霞(2013)分析了学术资本主义对“学术至上”、“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传统理念的侵袭[11]。

也有学者持不同态度,认为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传统并不矛盾,如李宁(2014)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加速了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学术信念,学术资本主义是消融象牙塔与社会之间壁垒的积极形式之一[12]。

(二)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有责任利用知识为社会服务。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的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使高校更加紧密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变革。如温正胞(2011)认为“创业与创业精神正在成为大学价值体系的新元素”,学术资本主义引发了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大学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13]。丁亚金(2012)认为面对学术资本主义,大学应分享治理权,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大学治理模式 [14]。谢艳娟(2014)认为学术资本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扩大了大学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推动内部治理矛盾转移到外部治理矛盾,拉动着治理权力向治理结构顶层和基层延伸[15]。

学术资本主义不仅打破了校内学科专业发展的平衡状态。同时,高校之间也容易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缺少特色。徐斯雄(2011)通过对近5年高校的专业设置数据的统计指出:“学术资本主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还削弱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弱化了大学的人文教育。”[16]

(三)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学术研究的影响

无论是学校层面出于办学经费的考虑,还是因为教师个人经济收入的驱动,市场化对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整个学校的学术发展都有影响。刘爱生(2012)认为面对“求是”或“求利”,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一边倒地偏向“求利”[17]。易红郡(2010)认为,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不仅大学优先关注的研究领域发生了改变,学术研究的操作方式、主导价值观,乃至其核心理念都发生了变化”[18]。唐晓玲(2009)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科研的发展格局、科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科研人员的身份定位都产生了影响”[19]。张静宁(2013)介绍了美国学界把学术资本主义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争议,认为中国需要接纳市场对学术的引导,减轻政府对科研的强势管理[20]。

(四)学术资本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学术资本主义直接造成了教师的收入差距,从而间接改变了其角色、地位和价值观。钱志刚(2013)认为学术资本主义使大学教师角色从学者转变为创业者。参与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价值观也从知识导向转向了市场导向,导致了不同学科、任务和资质的教师群体的分化[21]。张静宁(2014)基于建构主义分析,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并没有危及教师的学术身份,其赋予了学术身份全新的内容,教师能在新的情境中做出判断并积极应对[22]。孙冬梅(2010)认为高校教师“正逐渐摆脱以‘学术研究’价值观,转向以‘学术研究’价值观为主导,同时关注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多元化’价值体系” [23]。

学术资本主义对学生的入学机会、师生关系和就业创业等也产生了影响。张萍(2013)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增加了学生的入学和留学机会,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提供了更多创业和研发机会[24]。王艳(2014)认为学术资本主义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变为核心顾客,师生关系也转变为“师徒”关系,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25]。龚雪(2012)结合问卷调查,认为学术资本主义作为市场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26]。殷朝晖(2014)分析了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美国研究生创业生态系统,认为学术资本主义转变了美国研究生的角色,为其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27]。

三、学术资本主义的应对策略

尽管存在争议,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趋势,应以中立的态度理性认识,通过政策导向平衡市场与大学的关系,避免大学过于商业化。

(一)理性认识学术资本主义

钱志刚(2013)认为,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大学不可能完全生活在象牙塔内,但也不能成为纯粹追逐利益的机构。“学术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在促进知识转化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地反哺大学自身,不能以手段代替目的”[28]。张维红(2011)认为学术资本主义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大学价值是否中立问题。学术资本主义是大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无奈选择,或许能成为解决目前中国高校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29]。

不同于西方大学,中国大学尚未形成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大学传统,却深受“官本位”传统文化影响,又要直接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突,面临的挑战更大。王凌峰(2014)认为,中美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相同,但原因却有很大不同。中国大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过于行政化,不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人文学科和基础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高于市场冲击[30]。

(二)建设创业型大学

面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新语境,大学应如何通过变革寻找平衡点。“创业型大学”是与“学术资本主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一些学者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变革之路。如温正胞(2009)认为创业型大学已成为大学新范式,“以学术资本主义为内在动力的创业型大学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宣告了大学与社会新型关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31]。苏晓华(2011)认为创业型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是部分大学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并分析了市场化生存模式[32]。刘叶(2011)认为建立学术导向的欧洲创业型大学模式应成为中国大学的理性选择[33]。

建设创业型大学不限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也可以尝试。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校开始建设创业型大学或成立创业学院,如福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浙江农林科技大学、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2013年10月,浙江农林大学承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关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高峰论坛。教育部马陆亭、浙江大学邹晓东、浙江农林大学宣勇和付八军等专家学者在会上讨论了学术创业的问题,肯定了创业对学术的价值,认为创业是激活高校学术的心脏。厦门大学邬大光认为创业型大学现象本身就是一种理念和精神,也是一种制度和机制,还是一种文化和生态,更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为[34]。不同国家的创业型大学具有不同的特征,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研究和建设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四、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国内学者对学术资本主义研究涵盖了国外相关理论的解读、学术资本主义的具体影响后果和应对策略3个方面,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现有研究的启示

1研究视角: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借鉴和批判并存

不管把学术资本主义作为理念、现象还是模式,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已经存在或成为必然趋势,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上。学者们主要借鉴斯特劳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对学术资本主义进行丰富和拓展研究。我国学者对学术资本主义经典理论的研究已经从照搬转为批判性反思。朱丰良(2015)系统梳理了“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企业型大学思想”、“高等教育商业化思想”、和“创业型大学理论”5大学术资本主义研究流派的主要观点,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学术资本主义,拓宽了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视角[35]。

2研究内容:学术资本主义的本土化思考不足

国内学者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以介绍西方理论,借鉴西方国家大学变革为主,重介绍轻比较。也有学者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分析了学术资本主义和行政化对当前高校的双层影响,不断反思中国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深层原因。总体而言,结合中国实际对学术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甚少,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在默认学术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下,开始把研究焦点转向寻找大学在新时代的变革之路,如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和实践成为近两年的研究热门。

3研究方法:定性思辨分析为主,实证研究不足

国内学者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宏观问题定性分析的层面上,以理论思辨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目前尚未有关于教师和学生微观层面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学校中观层面的案例调查。

(二)研究展望

在学术资本主义问题上,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的本土化研究。诸如以下问题中国高校学术资本主义的具体影响有哪些?面对创业成功率低的客观事实,中国学术资本主义的风险又由谁承担?除了增加市场创收,还有没其他途径解决中国高校的资金不足问题?中国高校的去行政化道路坎坷,高校如何立足国情,从自身建设出发积极应对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挑战和机会?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吗?学术资本主义本身无对错,不同的利益会有不同的立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其内在影响机理,利用其为高校自身和社会发展服务。尽管中国高校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拨款,然而办学资金紧缺问题也很普遍。高校不能只依赖政府,应该自谋出路。除了建设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主义可以迫使高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高校之间的联盟和资源共享将是必然趋势。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以其便利性和经济性,必会成为高校的重要选择,进而还会带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和思考。

第二篇:资本主义论文-论文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资本主义论文: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存在了近400年。从亚当·斯密开始,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进行了讨论,也得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一般均衡理论为资本主义的长久存在提供理由,马克思主义者则宣称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使其必然走向崩溃。但现实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情况,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重大技术一经济范式创新的交替作用使资本主义呈现出矛盾一协调的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根源及形成机理,以免让世界遭受史无前例重创的大危机再次爆发,从而更好地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目的所在。

一、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从1788年英国第一次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到2008年的二百多年中,资本主义世界遭受过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打击。回顾资本主义经济二百多年来的表现,尽管每次危机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周期性生产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伴侣,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只能做到缓解危机,而无法根除危机。所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可以通过整个经济中有规律重现的周期运动来描述。这些周期运动包括短周期(平均每3__4年一次)、中周期(平均每9—10年一次)和长周期。

从概念上说,长周期的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先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产量、收入、价格等重要经济指标的长期波动或循环升降,这是早期长波概念提出时的含义。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又由于对经济周期的研究重点转入增长期,长波概念也相应转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波动和涨落的再现。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长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期约50.60年的价格与产出周期。长期以来,它又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周期、长波、趋势周期、长期趋势、次级长期波动、趋势周期等。? 由这些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名称我们可以发现,对长周期的研究与短周期和中周期相比,更偏重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更关注于经济性质而非仅仅数量方面的变迁。这里应当注意,西方学者在使用上述名称中最为常见的两个即长周期(1ong cycle)和长波(1ong wave)时是有区别的:提到前者时一般着重探究长期上升和下降时期经济变量的变动及其原因;提到后者时则侧重分析波动的周期循环的整体结构特性,或者说主要探究经济是否确实在长期经历了某种类似钟摆的循环运动。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长波研究的先驱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早在1845年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已经在一般意义上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某些规律,并准确预言了1847年危机是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更加猛烈、更加持久的危机。恩格斯还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讨论了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几次商业周期有规律的变化,指出造成这些规律变化的可能原因—— 运输系统和通信技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并提出这些情况可能使资本主义周期在一定时间内可能缓和,周期持续的时间可能延长。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和时期的划分。此后,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承认了恩格斯有关商业周期缩短的评论,并且通过引述斯克罗普的观点初步考察了长周期现象。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深知工业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明确讨论了这些过程,大致描绘出与重大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就业和产量长期波动的一种理论轮廓。这事实上也是在马克思着作中所能找到的暗示长波的最贴切描述。

“在此期间,技术革命并不显着,积累似乎首先表现为新技术基础上的数量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一条法则开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发挥作用,不管实际资本结构如何,劳动力需求与资本按同比例增长。

但是,当资本吸引的工人数量达到高峰时,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时候,销售出现困难,社会机制似乎也陷于停顿。这是大批劳动力不断被资本异化的过程,异化过程极其激烈、立竿见影,生产过程中断迫使资本家绞尽脑汁地节省劳动力。在所谓高压下,细微改进一点点积累起来,他们发现自己是推动所有重大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生产领域资本结构革命化的技术变革的具体体现” 5 J。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最初建立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注意到资本主义发展兴衰交替的规律以及与之相伴的大规模结构变化,提出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这些在后来影响了大量的研究者。

此后,约翰·克拉克(J.B.Clark)、赫尔普汉(A.Helphand)、杜冈一巴拉诺夫斯基(M.I.Tugan— Baranovsky)和维克赛尔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长期扩张和萧条的循环过程这一点达成共识,并分别对其变动过程做出时间划分。皮埃迪一托内利(Pietri—Tonelli)、布热斯亚尼一图罗尼(Bresciani—Turroni)、帕累托和阿夫塔利昂(A.Afialion)等学者则试图研究经济运动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为证明长波假设提供证据。上述理论虽然“没有说明产生长周期的基本原因机制,甚至对周期转折点的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但它们为长周期的正规研究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在康德拉季耶夫之前,为长波理论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当属荷兰的社会主义学者范·盖尔德伦(Van Gelderen)。他1912年的文章《春潮》最早为经济长期运动提供了严格的统计和证明,这篇文章现在也被公认为长波理论的起源。按照他的观点,在l850一l873年间以及1896—1911年间,出现了两次资本积累的春潮。他认为,两次长期经济扩张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大产品创新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主导部门;(2)周期性的资本过度投资;(3)信用的扩张;(4)基本原材料的稀缺和丰裕;(5)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移民浪潮;(6)黄金的生产。_6 资本积累春潮的必要条件是生产扩张带来总需求的扩张,而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又会推动成本增加,也为经济危机以及随后的下降趋势创造了条件。

2O世纪2O年代,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D.Kondratief)首次正式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假设——熊彼特将其命名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 这是对长波理论决定性的贡献。他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一文中,认为价格遵循着一个为期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50年左右的不规则正弦状曲线变动,而产出仅仅在其增长率上显示出变动;随着产出的变动,价格成亲周期运动,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而通货紧缩则伴随着经济的缓慢增长。

康德拉季耶夫的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1)使用社会系统有机性的观点,强调长波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2)提出经济学应当是对多样性创造的研究,将现实社会运动过程视为有机的、整体的和非原子式的认识论的反应对象;(3)认为多样性与均衡可以相容,系统在历史中趋于移动均衡,长周期是均衡水平本身变化的过程。他提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构成了之后在这一问题上“趋势一分解”分析程序的基础。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增长时期,长波理论逐渐被主流的均衡经济学所排斥,几十年中仅处于经济史研究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无法解释现实情况和提出有效对策,于是,对长周期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趋势。总结起来,着眼于长波内在运动机制的不同解释逐渐形成了两派影响较大的长波理论:由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以及曼德尔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

其中,“新创新熊彼特学派”(The new innovativeSchumpeterian,也称新熊彼特学派)沿着熊彼特开创的道路,集中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长波的作用。这些学者主要包括门施(G.Mensch)、克里斯·弗里曼、范·杜因(Van Duijn)、佩雷丝(C.Perez)和罗森伯格(N.Rosenberg)等人。

德国经济学家门施把技术革新看成经济增长和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础创新的前提和环境以及长波的变形模式。他区分了三种创新:创造全新产业的基础性创新、能够为新产业添加动力的改进性创新以及并不属于真正创新的“伪创新”。

在他看来,其中只有基础创新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长波的上升。同时,通过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门施试图验证熊彼特的创新峰聚假说,并提出了“萧条引致创新蜂聚”的理论,因为他发现资本主义历史上有若干关节点,如1830年、1880年和1930年。

在这些时点上大批的基础性创新蜂拥出现,而这些时点均为经济萧条时期。【8 这一假说也引来了很多批评,但在门施的基础上,新创新熊彼特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逐渐形成。

弗里曼也认为基本技术的发现和突破很可能引起与之相关技术的一系列变革,当这种集群式的技术发明和改进引起实际盈利需求的可能时,随着投资的加入,创新的集群也可能会产生,这就会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进入经济的上升时期。但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成本(特别是工资成本)的增加和需求程度的下降,会使边际利润发生下降,这就引起对这些产业和技术新增投资的减少。而原有的已建产业和技术的继续改进,也会因盈利下降而停顿下来,产业规模、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因此缩小,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了需求和盈利。于是经济出现停滞或萧条,进入下降时期。

只有当下一轮创新集群出现时,又才会推动整个经济重新进入上升时期。与门施不同的一点在于,弗里曼认为,虽然创新并非一直持续,而且创新的密集将会导致经济波动,但这种密集来自于模仿和扩散过程,也来自技术上有关系的创新和发明簇的集群,但不是来自于萧条引起的一系列各种基础创新的集群。

在长波理论的研究中,另一影响较大的是由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E.Mande1)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他曾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拒绝承认和研究经济长波是错误的,这造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无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观测和提出科学的预见(这里需要对马克思和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区分,前者是指马克思本人,而后者则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以及西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观点的左派或激进主义者)。他提倡并实行对经济长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长波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利用一切历史相关因素来解释影响资本积累现实动态的经济史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理论。按照他的划分,第一次长波(1789—1848年)是产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市场得以确立的时期,第二次长波(1848-1893年)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第三次长波(1893~1940年)是帝国主义战争、革命和反革命的时代,第四次长波(1940年以后)是“晚近资本主义时代”,它建立在欧美工人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重大失败基础上。历史上资本主义每一次长期扩张的出现,总会包含一些特殊的历史成因。L1曼德尔认为,由若干基本变量所制约的一般利润率的上升和下降,是导致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力量。他反对对经济周期作任何单一原因的解释,他强调“新的扩张性长波的出现,不能被看做是前段萧条长波的内生的(自发的、机械的、自主的)结果”,同时,重大技术革命也不是产生扩张性长波的原因,而是使已经开始的扩张性长波持续下去的原因——创新部门的“技术租金”的出现,为扩张的持续提供了推动力。因此,“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而是整个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了萧条性长波向扩张陛长波的转折点。”_loJ荷兰学者克莱因克耐希特(A.Kleinknecht)曾经试图在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基础上,协调新创新熊彼特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长波理论。他通过对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传统部门的利润率一直下降,而创新部门的利润率则一直上升。对此他解释说,创新部门的高速技术创新,通过节约劳动和资本,对利润率的两个重要决定因素即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构成分别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抵消了由资本有机构成增长带来的利润率下降。整个过程由于产业生命循环进入成熟阶段,随着市场饱和、创新速度下降而终结。在产业生命循环的后期阶段,一般利润率下降又占主导地位。¨但他局限于传统一般利润率下降的理论,执着于技术创新通过改变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率的思路,因此只强调了工艺创新对利润率下降的抵消作用,并没有赋予产品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积累理论中以真正重要的地位,无法从根本上阐明长波发生过程的真正原因。

翻阅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际学术界对长波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整理有关周期的经济史数据,对周期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段和统计;第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二,探究周期产生的原因,提出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众多经济学者在第一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果的工作,但鉴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包含着有关社会生产结构质变层面十分丰富的内容,仅仅分析产出水平、增长率、价格等数量因素并不足以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本文将从第二个方面展开讨论,着眼于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原因、影响和规律性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重新认识和整理有关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资料,探究影响和制约波动上升、下降的各种因素,分析主导其发展演化的根本矛盾,从而寻找出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规律。

二、资本主义长周期产生的原因

(一)使用价值对价值增殖目标的限制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变成了现实。他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造成的许多限制——必要劳动是产业人口工资的界限,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货币是生产的界限,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这些限制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使得潜伏着危机的可能性逐步发展为现实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揭示出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作为生产过程之后的“惊险的跳跃”,是生产单位间缔结社会关系的唯一中介。交换的本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在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劳动可以被抽象为同质的价值,然而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则并非相同。这就隐含了生产与交换之间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使用价值对价值实现的制约作用直接关系到资本主义价值增殖的目的能否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总是力图创造一切条件,使价值增殖过程摆脱劳动过程的限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是为生产而生产,想为发财而发财。既然他是资本职能的单纯的执行者,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承担者,他所关心的就是交换价值和它的增加,而不是使用价值和它的数量的增加。”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随着社会生产率不断上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必然不断下降,剩余价值率必然不断提高。但是,后者的提高对于单位商品价值和剩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余价值下降的抵消作用是有限的。一旦剩余价值率增长到很大,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如何延续?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虽然商品的单位价值和单位剩余价值趋于下降,但随着商品生产以更快速度增长,总剩余价值依然会上升。但要注意,如果这个解释成立,就必须假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创造的越来越多使用价值必须全部实现。这就是说,价值增殖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在长期内将越来越取决于使用价值的实现规模。

(二)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到资本实现和积累的矛盾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之间的矛盾,放在宏观环境中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强调,单个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够顺利实现需要有一个根本条件,即各个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马克思着重研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条件,但简化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如果考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与交换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对马克思的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图式稍加扩展,以此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这一内在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总量均衡条件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1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1I部类分别供给=需求,有IC + Iv +IM : IC + HC + IM C+ IIM C 1HC 七llv + IIM = IV + Ilv + IM v+ IIM v+ IM k+IIM(2)在这里,c和HC分别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和,l 为可变资本,IM 和IIM为剩余价值,IM。和IIM。为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IM和IIM 为追加的可变资本,IMk和删 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里考虑到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方面,因而(1)式左右两端的供给和需求在实物形态上必须是生产资料形态的商品;(2)式左右两端的供给和需求必须是消费资料形态的商品。将两式相加,分别消去第1部类和第1I部类自身可以补偿的项,可得(,+IM)+(IIC+IIM)=(HC+IMc+IIMc)+(,+IM +IIM + +删)(3)假设IM :埘^+aiM和IIM =llMk+ 删,和卢分别表示两部类资本家愿意扩大再生产的储蓄率。将两式代人(3)式,进一步消去两部类内部可以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补偿的项,可得IV+IMt+edM)+(HC+8IIM、)=(IIC+IMc+IIMc)+(IV+IM +IIM +IM)(4)此时,如果假设生产资料供给的一部分 +IMk等于生产资料需求的一部分IIC,以及消费资料供给的一部分HC等于消费资料需求的一部分 +IMk,则可得(aiM)+(删)=(IMc+IIMc)+(IM +IIM)(5)根据商品形态的不同,也可将(5)式分别写为:

生产资料形态的商品有aiM =IM +IIM,该式表明第1部类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弥补了两部类不变资本的增加值;消费资料形态的商品有 肼=IM +IIM,该式表明第1I部类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弥补了两部类可变资本的增加值。

我们回头来看形成上述论断的两个假设,其中一个是消费资料形态的HC:IV+。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扩大再生产两部类交换的均衡条件HC+IIMc=IV+IM +,两式相减可得等式IIM =IM。它意味着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部类的均衡增长要求第1I部类增加不变资本的数量,恰恰等于第1部类的资本家追加可变资本数量(使用两个假设条件中的另一个,即生产资料形态的 +S =C:,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资本论》为扩大再生产设计的数学图式也恰好满足这样的假设条件。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一假设的作用在于使得两部类资本家的意愿储蓄aiM和口,埘的实现仅仅取决于他们的积累,从而排除了出现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矛盾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特殊的条件很可能在扩大再生产中并不成立。

例如,对于两部类交换的均衡条件IIC+IIM= IV+IM +,如果从消费资料形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角度来看,如果IIC >IV+IMk,这就表示第1I部类的不变资本HC单纯依靠,+埘 不足以完全补偿,还要依靠第1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IM来弥补,这反映了第1I部类不变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有赖于第1部类可变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如果IIC

这说明,如果假设条件不成立,不同的交换主体接受对方蕴含剩余价值的商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两部类资本家实现意愿储蓄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希望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劳动生产率上升,使商品生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lI纠如同马克思所述,即使假设条件HC=IV+,成立,给(5)式加上时间维度可以更形象地表示等式两侧并非同一时空和同一条件下的行为:

t和t+1表示剩余价值在再生产循环中经历的,从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合适于积累需要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过程。卢森堡曾对此敏锐地指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实现剩余价值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源于何处?我们看到,(6)式左端是两部类资本家的意愿积累,右端则是剩余价值需求项目,也是实际的资本积累。意愿积累的剩余价值,IMc + IIMc川部分须由资本家购买,IMv“ +IIM ¨部分须由新工人购买。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实现要求两部类资本家预先已有扩大生产的动机。而且,如果实现了的剩余价值要进一步资本化,还要以资本家预期未来会有规模更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两者显然都是不确定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在物质形式及时空上的差异能否转化为对立,取决于资本积累的实际规模。

马克思列举了三项决定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因素:

部门之间的比例、群众的消费力以及资本家的积累欲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是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动机,积累是决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为积累会按照其规模和方向来整合各种经济部门间的比例和群众的消费力。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实现的难易归根结底取决于积累或新投资的水平。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就进一步转化为实现和积累的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矛盾:

一方面,在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要靠t+l时期资本家的积累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家在t+1时期进行积累的欲望反过来又受制于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

如果我们观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逐渐激化十分明显。商品的单位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数量比剩余价值增长得更快,价值增殖就越来越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实现。举例来说,假设必要劳动时间占工作日的比例以前为1/2,若消费品部门生产率增加一倍,那么现在工人只需劳动1/4日就能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就增加了1/4日。如果劳动生产率再增加一倍,必要劳动占工作日的比例就会降为1/8日,相对剩余价值只增加1/8日。但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数量及其使用价值却增加到原来的4倍。

由此,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因为“资本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数并不是生产力的乘数即生产力(作为单位,作为被乘数来看)的增加数,而是活的工作日中原来代表必要劳动的部分减去该部分除以生产力的乘数之后的余额。”Ⅲ1 其次,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剩余价值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越小。也就是说,生产力已经达到的程度越高,相对剩余价值的边际增长率就越低。因此,“属于必要劳动的部分越小,剩余劳动越大,生产力不管怎样提高都越是不可能明显地减少必要劳动??资本已有的价值增殖程度越高,资本的自行增殖就越困难。” ∞同时,随着相对剩余价值增长的放缓,产品数量却按照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增加,这意味着价值增殖越来越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实现,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生产既定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无限增长,对资本积累事实上具有潜在的威胁。

不过在现实当中,资本积累并非一直扩张到极限才停顿下来。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并不是一个自主变量,它的增长或停滞是由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形成的既定使用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价值最终会成为价值增殖的障碍,这必然会抑制资本家对于这一产品生产的积累欲望。因此,假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某种一成不变的使用价值为前提并不现实。如果考虑到资本积累不可能在既定不变的产业部门的基础上进行,考虑到产品创新在宏观上对于克服生产和积累矛盾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

(三)产品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是长波形成的基础只有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中引入产品创新,才能找到一定时期内缓解单一使用价值生产对价值增殖的制约作用的途径,从而为缓解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奠定基础。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生产出新的需要,而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是实现这一内部市场扩张的重要途径。[141391而范·盖尔德伦也正是注意到了产品创新形成的新兴部门所带来的影响,他将资本主义两次长期扩张归因于新兴产业部f-j(铁路、电力、汽车)的影响,这些部门通过增加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需求,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曼德尔曾指出,一组通过产品创新建立起来的新部门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新的场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矛盾结构由此会得到改善—— 由于存在着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新产品的社会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决定的,这样一来,整个部门会出现超额利润,它是利润率进一步平均化的基础。由于新的一般利润率是这种超额利润平均化的结果,因而与之前相比,整个社会的利润率水平得以提高。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资本可以通过内生空间的自发创造,周期性地克服它在运动中遇到的界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一个不断扩容的分工体系中才能繁盛起来。产品创新及新型产品部门的建立,在质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使得“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Ⅲl ]3,由此扩大了既有的交换价值体系,为资本创造了对等价值的新源泉。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统计验证的结果也证明了上述观点。战后高速增长年代积累或新投资在维持有利的实现条件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积累的高涨基本上是自行维持的,它既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又保证这些剩余产品能找到市场,从而使资本家得到稳定上升的利润。l1 5_%投资的增长和新部门的开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产品创新可以周期性地缓解既定使用价值生产对价值增殖的限制,从而对缓解生产与积累的矛盾发挥积极作用。而长波产生的基础,正是通过重大产品创新蜂聚建立起来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命循环。_1刮这一生命循环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中利润率的变动,在现象上通常被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1)发明阶段。初始的原型、专利、小范围实验室证明及早期应用。(2)引入阶段。新产品最初引入市场,进行技术和商业可行性的证明,但对于新产品的大量的社会需求尚未出现。(3)成长阶段。需求开始加速增长,创新部门获取超额利润,生产大幅度扩展。(4)成熟阶段。大量资本流人创新部门,资本在部门间竞争使超额利润趋于消失,形成一般利润率,不同部门生命循环出现趋同趋势。(5)衰退阶段。竞争转而以工艺创新降低产品价格和产品的差别化为主,一般利润率开始并持续下降。(6)结束阶段。原有部门在与新技术的共存中可能出现“复兴”效应,但也可能慢慢消失。产品的生命循环所经历时间的长短,是由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个别资本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

如果在资本积累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一般利润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说明资本主义长波下降的原因。按照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r=(C+),马克思假设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可以全部实现。然而上文已经论证了,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发展,必然使得既有部门的资本所能实现的利润绝对量将趋于下降。正是由于利润量的下降,而非仅仅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使利润率的下降。利润量和利润率两者的下降在影响实际积累规模的同时,又会影响资本家的投资预期,使积累率下降。这样一来,实际积累的减少意味着剩余价值实现条件更趋艰难,利润量和利润率又会进一步下降,这就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长波逐渐下行铺垫了道路。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三、结论通过上述基于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产品创新理论以及产业生命循环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长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原因解释如下:通过内生空间的自发创造,资本可以在一个不断扩容的分工体系中周期性地克服遇到的限制。产品创新及新兴产品部门的建立,创造了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商品使用价值,维持甚至扩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既定使用价值对价值增殖的局限,缓解了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的矛盾,为资本创造了对等价值的新的源泉。周期性发挥作用的产品创新说明,长波产生的基础正是以蜂聚形式出现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命循环,这样就可以解释资本主义长周期存在上升阶段的原因。然而在没有发生大规模产品创新的时期,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发展,将使得既有部门的资本所能实现的利润绝对量而非仅仅利润率趋于下降,这就导致资本家实际积累规模和投资预期的下降。积累率的下降进一步造成剩余价值实现条件更趋艰难,利润量和利润率又会以更大幅度下降,从而为长波逐渐下行铺垫了道路。

在这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被归结为“创新产品的生命循环”— —宏观经济扩张性长波的出现取决于引入产品创新的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随着这些部门的生命循环由成长进入成熟,宏观经济增长就会放慢 J1M,从而进入长波的下降期。这种概念只有在一个恰当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者说,应当将长波的研究把握为: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新兴主导部门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在时间框架。因此,要探讨长周期的经济逻辑,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产品创新的背景、根源与基本动力,因为它的产生机制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出现“长波”发挥了基础性的关键力量,由此才能更为透彻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协调机制。或者按照罗森伯格的话说:“如果一种理论证明可以用真实经济变量来解释长周期,那么该理论就应该满足一组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的需求??更具体而言,我们要询问:技术创新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产生康德拉季耶夫和他的追随者们预测的那种周期性的经济增长的长波?’’[由此可见,长波理论需要研究者从一种整体的、学科交叉的、历史的、制度的视角继续进行分析。从长波研究的现状来看,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将来的研究方向必将更加强调经济变迁的复杂性和确定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趋势,改进对复杂变量的统计分析,并对经济结构如何持续演化给出更为详尽的解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截止到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致处于世界范围内第四和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我们依靠技术学习、有效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享受到了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也体会到了由此引致的社会组织结构变革的巨大影响。但应当看到,国际范围内初始产品创新的阵地往往集中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或者说扩散到中国的技术大多来源于生命循环后期的部门,这不仅剥夺了我们依靠初始创新获得垄断利润的机会,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推进,仅仅依靠追赶、模仿和工艺创新而产生的发展瓶颈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发挥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提高基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逐渐改变世界范围内基础技术的创新格局,才是中国应当认真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年论文机构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正规全面的论文刊物为您提供职称论文,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医学论文,教育论文等各类论文发表服务。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6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67—37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9.[5]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76.[6]E·曼德尔。晚近资本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5—136.[7]Kondratieff,N.D.,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J].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Vo1.XVII,No.6,November,1935:112.

第三篇:国内英文学术期刊目录

国内英文学术期刊目录

序 号

英文刊名

中文刊名

Academic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

Acta Anatomica Sinica

声学学报(英)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地质学报(英)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数学物理学报(英)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应用数学学报(英)

Acta Mechan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力学学报(英)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固体力学学报(英)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金属学报(英)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英)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海洋学报(英)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报(英)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地震学报(英)1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大气科学进展(英)

Aerospace China

中国航天(英)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农业科学(英)

Algebra Colloquium

代数集刊(英)

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分析、理论与应用(英)

Annal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微分子方程年刊(英)

Applied Geophysics

应用地球物理(英)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

Applied Mathematics B: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B 辑(英)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亚洲男性学杂志(英)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院刊(英)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英)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细胞与分子免疫(英)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

China & World Economy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中国化工报导(英)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城市规划(英)

China Coal

中国煤炭(英)

China Foundry

中国铸造(英)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工程(英)36

China Oil & Gas

中国油气(英)

China Particuology

中国颗粒学报(英)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英)

China Standardization

中国标准化(英)

China Tibetology

中国藏学(英)

China Welding

中国焊接(英)

China's Refractories

中国耐火材料(英文)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数学年刊B 辑(英)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快报(英)

Chinese Forestry Si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林业科技(英)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英)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中国航空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中国癌症研究(英)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化学物理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英)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中国肿瘤临床(英)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中国电子杂志(英)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Physics

核物理(英)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极地研究(英)62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高分子科学(英)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

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

离子交换与吸附(英)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结构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中华创伤杂志(英)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杂志(英)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

Chinese Optics of Letters

中国光学通讯(英)

Chinese Physics

中国物理(英)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中国物理快报(英)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季刊(英)

Chinese Railways

中国铁路(英)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

CIC China Communicatins

中国通信学报(英)

Communication of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纯粹与应用分析通讯(英)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 Numerical Simulation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通讯(英)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与制造(英)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现代国际关系(英)

Continental Dynamics

大陆动力学(英)

Developmental & Reproductive Biology

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学报(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中国地震研究(英)

Ecological Economy

生态经济(英)

Electricity

电气(英)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电子科技(英)

Engineering Sciences

中国工程科学(英)

Entomologia Sinica

中国昆虫科学(英)

Episodes

地质幕(英)

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实验地质(英)

Eye Science

眼科学(英)

Forecasting

预测(英)

Forestry and Society

林业与社会(英)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中国林学(英)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农学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建筑与土 木工程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生物学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工商管理 研究

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化学工程

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化学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计算机科 学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地球科学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经济学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教育学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电气与电 子工程

Frontier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能源与动 力工程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环境科学 与工程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林学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历史学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

112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文学研究

113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材料科学

114

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数学

115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机械工程

116

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医学

117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

118

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物理学

119

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英)

120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英)

121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英)

122

Global Geology

世界地质(英)

123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高技术通讯(英)

124

Immunology in China

中国免疫学杂志(英)

125

Insect Science

中国昆虫科学(英)1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

12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

12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

世界医学杂志(英)

1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

1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

1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国际泥沙研究(英)

132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针灸推拿医学(英)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古代文明杂志(英)

134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亚洲天然物产研究(英)

135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

136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英)

137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

138

Journal of China Ordnance

兵工学报(英)

139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

140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

141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中国地理(英)

142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中国药学(英)

143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重庆大学学报(英)

144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煤炭学报(英)

145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英)

146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

147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

148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东华大学学报(英)

149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学刊

150

Journal of Earthqueake Prediction Research

地震预报(英)

151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电子科技

152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电子科学学刊(英)

153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环境科学学报(英)

154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研究(英)

15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

156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东北亚地学研究(英)

157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老年心脏病学杂志(英)

158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

159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

(Medical Science)

版)

160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

16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植物学报(英)

16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钢铁研究学报(英)

163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材料科学技术(英)

164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

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

165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英)

166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山地科学学报(英)

167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

168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天然气化学(英)

169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

17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 文版)

171

Journal of Otology

中华耳科学杂志(英)

172

Journal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偏微分方程(英文)

173

Journal of Rare Earths 稀土学报(英)

174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生殖与避孕(英)

175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

176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外文版)

177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上海大学学报(英)

178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学报(英)

179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英)

180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181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

182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报(英)

183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热科学学报(英)

184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

185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热带气象学报(英)

186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

187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浙江大学学报(英)

188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海洋科学通报(英)

189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材料科学与工艺(英)

190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英)

191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中国减灾(英)

19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

193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英)

194

Northeastern Mathematical Journal

东北数学(英)

195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核科学与技术(英)

196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es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

197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光电子快报(英)

198

Pedosphere

土壤圈(英)

199

Petroleum Forum

油气论坛(英)

200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英)

201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

202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

203

Rare Metals

稀有金属(英)

204

Rice Science

水稻科学(英)

205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中国科学基金(英)

206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中国科学A 辑(英)

207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中国科学B 辑(英)

208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中国科学C 辑(英)

20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中国科学D 辑(英)

210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中国科学E 辑(英)

21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中国科学F 辑(英)

212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中国科学G 辑(英)

213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中国地质科学(英)

214

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

半导体光子学与技术(英)

215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英)

216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

217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

218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

219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

220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

221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学报(英)

222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

223

Virologica Sinica

中国病毒学(英)

22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水科学与水工程

225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世界针灸杂志(英)

226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227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武汉大学学报(英)

第四篇:学术沙龙与财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1学术沙龙的功能定位

学术沙龙是一种集开放、平等、互动、共享、创新等特征于一体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沙龙的交流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培养素质财会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作为一种创新的学术交流形式,学术沙龙具有研究和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术沙龙对于高素质财会人才的培养将发挥重要作用.1.1研究功能

学术沙龙既强调参与者间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又注重对讨论主题深入的研究.交流会上,参与者们在谈笑风生和谈古论今中交流思想、各显神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唇枪舌剑、议倾坛席,有助于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基于学术沙龙的交流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维纳创立了控制论、约翰冯诺伊曼发明了计算机和开创了博弈论等.学术沙龙的参与者知识背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差异,这必然产生多个有差异的“信息域”和有差别的思维方式,在相互交流时,这些差异将会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形成新的、开放式的思维格局.久而久之,开放性思维将会源源不断地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启科研之门,掀起创新研究的浪潮.1.2教育功能

财会人员不仅需要研究能力,更需要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福利国家的理论构建者威廉贝弗里奇指出“:参加科学交流会,青年学者可以看到怎样通过发展别人的工作来对知识作出贡献,看到怎样评议论文,根据评议论文,对同行学者的个性有所了解.”学术沙龙活动通过参与者的互动式发言,可使参与者发现自身和他人发言中的精彩和不足之处,迅速把握学术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强化自身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同时,参与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撰写文章,文章由其他参与者鉴赏和评论,这不仅为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互助、互学、互补的学习的平台,而且对于参与者的探究能力、写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2学术沙龙在财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瓶颈,高素质的科研和实务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学术沙龙开展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其研究和教育功能,开创学术争鸣、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启发财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形成新的思维格局,大力提升财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2.1加强财会学术交流,开创学术争鸣的局面

爱因斯坦曾指出:“一个人要是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他想的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这充分说明了学术沙龙在财会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学术沙龙不仅可以唤起财会人员进行启发性思考,发挥讲、学和听等多方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开展有效的争鸣,给财会人员以独特的启示和灵感,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财会教育氛围.科学史上无数事例已说明学科发展的转折点往往就是引入“外行”的方法和理念,形成交叉学科,创造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时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财会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自身观点的创新性和正确性作出判断.但是,当它在学术沙龙中公之于众、开展辩论时,可能显得观点陈旧,不符合实际,甚至会被其他人评判的“体无完肤”.而正是这种开放新的、自有的讨论和批评,有利于促进财会人才走出已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达到开拓、创新的境界.2.2突破思维定势,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提出包括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和验证期的创新思维四个阶段[6],正与学术沙龙的交流过程恰好吻合,即交流主题的设定、参与者的前期准备和孕育、会上专题的充分交流讨论促使问题明朗、形成结论并转化个体知识.财会人员在学术沙龙中可以相互质疑,甚至成为论敌,在反驳与争论中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并进而在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2.3建立财会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宣告: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是2l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7]学术沙龙正是一个创新的学习共同体,不同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人员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辩论,让智慧的火花在心灵撞击中绽放,每一个参与者在互动交流中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吸收不同的观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将学术沙龙应用于财会人才的创新培养,将建立一个财会人才互动式学习的共同体,彼此增进、共同发展、协同进步,不仅有利于提高财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研究开发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和学科发展.3结束语

我国现有财会人才培养中注重讲授而不注重讨论交流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术沙龙凝聚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创新性等特征,并兼具研究与教育功能,早已被国内外高校和相关部门践行并被证明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学术沙龙将有利于加强财会学术交流、大力提升财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开创学术争鸣、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应当重视学术沙龙在创新财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予以积极践行和推广。

第五篇:学术总结论文

如何让学生在体感中获得真知

作者:蔡全坤 地址:山东省莒县夏庄中心初中 邮编:276514

体感法就是通过学生的自身练习,挖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刺激学生产生一种本体的身体感知觉。体育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从事各种身体练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利用体感法挖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帮助学生产生自身的体感效应,加深对动作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能够快速掌握并独立完成动作,对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体感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大量的实践教学中我觉得在讲明动作要领,完整准确示范之后,应该在分解动作练习中渗透体感法,挖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让其自身产生体感效应。这样就能提高动作质量,学生能够高效完成动作,避免错误动作的出现。同时,体感法也可以用来改正错误动作,下面我就从实际教学中,应用体感法的事例来论证这一点。

1.体感法在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学中的应用:

我在教授起跑和起跑的加速跑中,运用了体感法,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很高,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家都知道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不应过分强调身体前倾,以免影响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动作的连惯性。技术熟练后,应要求前倾有利于完成加速跑。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有大部分同学起跑后身体前倾不够,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无法前倾而是坐着跑。在《体育教学》杂志中有作者论述在学生起跑处后面斜放一标枪,以限制身体过早抬起的错误。这样改正了部分同学的错误动作,但又造成了部分同学的新的错误动作,跑出后还是身体抬起。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体感法来挖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让学生感知动作,产生体感效应。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按照动作要领做好各就位、预备、听到信号后突然撤离支撑手双脚不蹬起跑器,让蹬起跑器的脚自然跑出,且须落在事先定好的点上。这样就造成了上体向前的压力,迫使脚向前迈出,同时跑出,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感知了身体前倾对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的有利影响。增强了本体切身体验,加深了对动作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挖掘了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获得了体感效应。在做整个动作练习中,全班同学基本上能够独立正确完成动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新授课的班级,进行起跑和起后的加速跑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尝试,在新授课时,就渗透体感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做上面的练习,经过反复练习,做完整技术动作练习,也收到了同样的效果,错误的动作的出现率很小。

2.体感法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学生做腾空步后,部分同学摆动腿下放不充分,挺身动作不明显。针对这种现状,我应用了体感教学法,让学生做了一个分解练习,在踏跳线处放置一助跳板,以增强踏跳后的腾空高度,学生助跑踏跳后,做出腾空步,摆动腿积极下放和起跳腿并拢,做出挺身动作,保持此动作在空中滑翔。此时让生动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如:“我们像雄鹰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待将要落地时,稍屈膝,收腹落地,这样让学生寻找腾空的身体感知觉,从而控制学生的感知觉能力,以达到获得体感效应的目的。通过练习学生对挺身式跳远再也不觉得神秘和抽象了,因为他们确实感知到了动作。做起动作来得心应手,准确无误。实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感法在标枪教学中的应用:

我在教授掷标枪时,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两腿左右开立面墙而站,手持标枪顶在相应高度的墙上,做转身和翻肩动作,同时投掷臂后引且用力向前抵枪。让学生体验感知转身翻肩,投掷臂后引,以及投掷臂的用力方向和标枪的出手角度等,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产生体感效应。

4.体感法在铁饼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授铁饼时,让学生两腿前后开立,用投掷臂牵住拴在固定物上的皮筋,做蹬地、转身、投掷练习,让学生体验蹬地、转身、投掷、胸部先行的动作要领,避免出手过早和含胸的不良动作。加大投掷的做功距离,这样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体感效应,有利于动作的分化。

5.体感法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授学生爬泳时,常出现下肢打水的幅度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为了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幅度,可用一个限制圈控制下肢打水的幅度,通过这样的练习,消除了下肢动作幅度过大或过小的错误动作。形成了正确的体感效应,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6.体感法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推铅球时,常出现铅球出手的瞬间容易出现左肩后撤的错误动作。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推球出手的瞬间,用手顶住学生的左肩,以帮助学生体会正确的动作,从而获得正确的体感。二.结论:

实践证实体感法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本体对动作的体感效应,学生能够高质量的掌握动作,教师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体感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讲解法”、“示范法”等其他教学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把体感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高质量的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下载国内学术资本主义研究论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学术资本主义研究论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会议论文

    近年国内会议论文1. 夏淳,李轶,赵宜成,刘庆华,贾丽君,刘明辉,李永丹,中温固体氧化物 燃料电池铈基-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14-18日,南京,p992. 李......

    国内会议论文

    近年国内会议论文 1. 夏淳,李轶,赵宜成,刘庆华,贾丽君,刘明辉,李永丹,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铈基-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14-18日,南京,p99 2.......

    国内手绘课程设计研究

    国内手绘课程设计研究 摘 要:手绘课程应该包括设计方案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表达(效果图)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所开设的手绘课程,多数注重“效果图”部分的教学,而......

    学术英语1200论文

    My understanding of Taoism 刘冬明103001700053思想政治教育 I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Taoism for a long time. I feel that it is so fantastic, abstruse and mysteri......

    学术与诚信论文

    学术与诚信 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如同 失去了道德一样,虽然可以暂时的生存,但是谈到发展,就很难实现了。如果说现代化是一幢摩天大......

    学位论文学术评语

    该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将学术界研究热点的两个话题“后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国化”结合在一起研究,该选题对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H指数(H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欢迎阅读。关键词:h指数;文献计量......

    国内电子商务分析论文

    一、中国的书籍市场 不管是美国的亚马逊还是中国的8848,都选择书籍作为电子商务的突破口,这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的。书籍的特点是数量大,产品的差别性小,因此最适宜网络营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