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5 04:2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

第一篇: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

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argument-driven inquiry,ADI)是近年来西方一些科学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倡导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一个前沿性课题。本文从 ADI 的含义及理论基础、??内 ADI 教育研究现状、国内 ADI 教育研究不足及展望四个方面对国内有关 ADI 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阐述 ADI 的研究轮廓和状况,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为 ADI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ADI 科学教育 科学本质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16-03

近年来,西方一些科学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倡导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相比,这种模式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能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掌握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撰写科技报告的能力、评价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并促进其思维发展,这就是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式(argument-driven inquiry),简称 ADI 教育或 ADI 教学模式或 ADI。为了更全面地了解 ADI 教育,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学科领域为文史哲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从所得文献中整理出有用的文献共计 42 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 35 篇,硕士学位论文 6 篇,博士学位论文 1 篇。可见,ADI 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一个前沿性课题。

一、ADI 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ADI 的内涵和研究发展情况。在国内,没有正式提出 ADI 教学模式之前,大多数学者将论证式教学归为探究性教学的分支。台湾学者黄翎斐 2006 出版的《论证与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务实》,从“论证”的概念出发,解释了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活动,阐述了论证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功能。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将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在众多的教育模式中,学者注意到了 ADI 教学模式。

2012 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恩山教授,发表有关 ADI 的文章《基于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的行动研究》,介绍并引进国外的 ADI 教育的研究成果,明确了 ADI 教学模式是将论证环节整合到探究式教学中的模式。随后,陆续发表《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发展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作用》等论文,综述了论证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发展、现状以及对科学学习的意义,并进行了展望。

徐州第五中学的梁微教师,在 2013 年发表的文章《尝试 ADI 在高中生物有效实验课堂中的运用》,针对 ADI 的内涵及其在 ABO 血型认证的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外,寇振莉在《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也完整地呈现了 ADI 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恩山和何嘉媛引进美国教育学家 Sampson 的观点,在《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 ADI 的评价功能。

(二)ADI的理论基础。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式(argument-driven inquiry,ADI)是将论证试教学策略与探究式教学策略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入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以及师生、生生之间互评的环节。

1.论证及其教学策略。许多学者对论证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论证的含义也不同。对于个人而言,论证是指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得出合乎科学的严谨结论;对于群体来说,这是关于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的辩论。论证包含五个环节:(1)主张或声明。在论证中试图维护和辩论的观点,这个主张是一个断言。(2)数据或资料。作为论证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实验结果或信息。(3)理由或依据。从资料得出主张必须要先提出理由,是数据到主张的良好过渡。(4)支持因素。当提出的主张遭到否决时,需要提出更进一步的依据。(5)反驳。是通过削弱理由阻止主张的产生,并不断完善主张的阐述。

自 20 世纪初以来,新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例大大增加,但多是注意学生的动手实验,忽视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策略繁多,其中论证式教学策略是一个新方向。根据课堂中论证的目的不同,将论证式教学策略分为三大类:渗入式教学策略、结构式教学策略、社会科学式教学策略。

2.ADI 与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的问题并提出解释的过程,也可以是在教学中模拟科学家的探究方式去学习新的知识。前者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对大自然的认识,后者则是获取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探究的思维能力。学生要认识科学,需要发展其辩证的思维方式,论证的活动就要引入科学课堂。1999 年 Duschl 等科学家将浸入式论证教学策略有机地整合到探究式教学中,增加了论证和评价环节,此背景下提出了 ADI 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ADI 教学模式包括八个步骤,分别为:提出任务阶段、收集数据和资料阶段、构建论据阶段、论证阶段、研究报告阶段、学生相互评论阶段、改进阶段和讨论反思阶段。在探究性教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论证和评价。2011 年,Sampson 等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对学生科学能力的评价系统。该系统包括科学知识评价、科学写作评价、行为任务评价。通过实践证明,ADI 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

二、国内 ADI 教育研究现状

(一)文献的年份分布分析。通过对期刊文献发表时间的数据统计,可以大致了解 ADI 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如图 1)。首次涉及“论证”的研究文献是 2006 年黄翎斐的《论证与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务实》。随后,潘瑶珍博士于 2011 年发表了《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论证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2011 年,我国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发展总方向,从此我国 ADI 的研究逐年增加。但是,每年的文献没有突破两位数,这说明,在我国 ADI 教育已经开始被重视但发展缓慢。将科学素养在科学教育中落实的路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ADI 研究角度。从宏观角度研究 ADI 的有 28 篇论文,14 篇是关于具体学科的研究,表明了学者希望将 ADI 教育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所涉及的科目中,理科科目涉及较广,包括化学、生物、物理等,而文科科目显少。

(三)ADI研究主题分布。ADI 教育研究的焦点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分布上。对关于 ADI 的论文进行分类,分为 5 个主题(见表 1)。从 ADI 研究主题分布可以看出,ADI 研究主要集中在 ADI 教学改革和研究历程、ADI 实践应用的探讨和 ADI 案例研究这几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 ADI 教学改革和研究历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比例也较低。

三、我国 ADI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 ADI 教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且只有少许学者倡导。国外学者对 ADI 教育实例的研究表明,此模式具有巨大的潜能,它不仅在学习科学知识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证与阅读写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在 ADI 模式使用过程中有些吃力。在中学运用 ADI 教学模式,发现学生的论证能力稍有提高,但对论证的解释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结论而少用科学的解释和理论解决。有研究表明,让大多数在职教师或是成年人论证某一学说,也会出现像中学生一样的问题。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很好地应用到 ADI 教学模式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模式更好地发挥优势。从检索的文献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将 ADI 教学模式应用于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简单的改编,然后将之应用于ADI 教学模式中;一部分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现象与 ADI 教学模式结合,让学生自主探寻现象源头。

最后,ADI 教育的评价模式有待改善。Sampson 等人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工具,包括科学知识评价,要求学生知道科学知识,并能描述自然科学现象;科学写作评价,在 ADI 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撰写论证报告,其中要求写明白如何根据资料提出主张、怎样进行实验论证、反思和如何改进等;行为任务评价,包括整个论证的提出、操作、评价一系列过程。这一系列的评价工具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信效度高的评价工具。

四、建议

ADI 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被证实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与我国的教学发展趋势相结合,能较充分发掘该模式的优势,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ADI 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极好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将 ADI 教学模式完美地应用到课堂中,帮助学生运用论证来解决科学问题,就必须对此教学模式的相关专业理论基础有深入的学习,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ADI 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而且更要熟练地掌握论证的过程及方法。

其次,选择和确定恰当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成功地实施ADI 教学模式是当前学者更为关心的问题。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到目前为止,已有的 ADI 教学设计还很少,教师不能一味地运用 ADI 教学模式,要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 ADI 教学。

最后,在实践过程中完善 ADI 教学模式的(下转第40页)(上接第17页)评价体系。ADI 教?W模式要能够很好地结合到实际课堂中离不开信效度高的评价模式,现在运用的评价模式还处在适应性的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实践情况将其完善,并在实践中补充和检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中国的未来发展的希望。正是在此意义上,研究 ADI 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和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杜爱慧.论证式教学:一种有效的探究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11(9)

[2]黄翎斐,胡瑞萍.论证与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务实[J].科学教育月刊,2006(292)

[3]何嘉媛,刘恩山.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2(10)

[4]梁 微.尝试ADI 在高中生物有效实验课堂中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7)

[5]寇振莉.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2)

[6]何嘉媛,刘恩山.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2(10)

[7]何嘉媛,王 璇,刘恩山.基于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的行动研究[J].生物学报,2013(11)

[8]梁 微.尝试ADI 在高中生物有效实验课堂中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7)

[9]寇振莉.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2)

[10]何嘉媛,刘恩山.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2(10)

(责编 卢建龙)

第二篇:国内手绘课程设计研究

国内手绘课程设计研究

摘 要:手绘课程应该包括设计方案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表达(效果图)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所开设的手绘课程,多数注重“效果图”部分的教学,而比较忽视“草图”部分的训练。文章从培养学生快速表达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手绘教学目标出发,从调整手绘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课程设计改革建议。

关键词:手绘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改革建议手绘课程及其教学目标

手绘课程是建筑、园林、环艺、服饰陈列设计、家居软装设计、美术、摄影、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业的技术手法,其形式多样、内容广阔,难以一言概之,故撷一支而论。本文着重探讨设计类专业的手绘课程设置与教学。手绘是手工绘图的简称。就其应用领域而言,主要包括前期构思设计方案的研究型手绘和表达设计成果部分的表现型手绘。记录设计创作过程的手绘图1般被称为设计草图或草图,表达设计成果的手绘图常被称为效果图或表现图。由于效果图比较正式,其创作成果得到广泛尊重,现已成为“全国美展”中与国画、油画等并列的画种。相对而言,设计草图没有如此好的待遇。在世人的观念中,大约只有大师们的草图才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艺术价值,且这点儿价值基本源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名人效应。

在重此轻彼的认知下,国内的手绘课程教学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在各个院校、专业中,虽然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大都称为“表现画”“专业绘画(效果图)”或者“设计表现技法”等。事实上,作为一门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实用型课程,手绘能力的训练不仅仅在于设计表达与图纸美化,更在于促进思考、便捷交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借助手绘图记录创作过程、表达设计观念,以及与同仁开展学术交流、与客户进行直观沟通等。手绘图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效果图只是其中一种而已。现行的各种关于手绘的课程名称都有以偏概全之嫌,为此,我们采用“手绘”作为课程的冠名,以期矫正当下课程教学的偏失。手绘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

2.1 手绘课程的重要性

(1)对设计过程本身来说,有助于设计师快速记录灵感和推敲设计思路。“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掌握手绘技法,手、眼、脑并用,有助于设计师准确、迅速地捕捉灵感,将脑海中的构思过程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体现个人素养和审美追求。例如,在三维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草图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在不断勾勒的过程中,更好地推敲和把握各部分的空间关系。

(2)对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来说,是表达、沟通和交流的手段。手绘是设计师表达艺术构思和创意方案的重要手段。画面中的每根线条、每笔色彩,都是设计语言的展现。因此,手绘能力也成为衡量设计师专业度的重要标准。例如,在室内设计初级阶段,设计师常常利用手绘来展示方案,并以此作为与客户沟通的媒介;施工阶段,设计师也会利用手绘来传达施工意图。

(3)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毕业、升学、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手绘课程作为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美术课程的延续和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手绘课程相对应的是电脑绘图课程,但是电脑绘图注重复制和仿真的特点,造成了它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设计综合素养方面无法取代手绘课程。

2.2 手绘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现状

纵观国内各高校设计类专业,绝大多数都把手绘课程设置为从基础绘画课程向专业设计课程过渡的一门必修课程,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但是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如今手绘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并不如想象中乐观。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资料搜集和自身教学经验积累,大致梳理和总结出现今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缺乏条理性,教学目标不明确。笔者选择了一些代表性院校的手绘相关课程进行调研,内容梳理如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景观和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表达”课程,在大二两个学期仅各开课4~5周,但是在大二和大三的夏季学期会进行1~5周的专业考察和实践课程。中国美术学院环艺专业(室内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建筑设计方向)的“专业绘画”课程分成效果图线稿和上色两个部分,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两个学期分别也是仅开课4~5周,但是在大一到大三的春季学期都会开设外出考察课程,包括民居考察、园林考察、民居测绘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专业的“设计表达”课程,有关手绘的内容会在大一下开课8周,然后进行两周的春季写生,同时会在大五上开设快题训练课程。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方向)的“室内环境表现”课程,在大三上开课34学时,同时会安排实践环节,如室内设计周(大三下,1周);建筑快题设计(大四下,3周)。华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环艺设计方向)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分成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内表现技法两个部分,在大二下和大三上分别开设15周,同时在专业限选课中有开设60学时的快题设计课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表现画”课程分成效果图线稿和上色两个部分,在大二两个学期分别开设48个学时,同时从大二开始每学期期末基本都会安排一周的专题设计周,并且在大四上会开设快题训练课程。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手绘课程,仅仅在大一下、大二上(约占64个学时的三分之一)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间有涉及手绘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基础美术课程阶段安排过外出写生。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有的院校在手绘课程结束后,就不再开设相关课程,仅安排一些外出写生的拓展训练;有的院校手绘课时远远短于基础美术,严重忽视了其重要性;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开设手绘课,只在基础教学中对手绘的内容有所涉及。以上这些教学安排,基本上只能满足手绘课程中技法掌握和效果图训练一个方面。而教学效果较好的院校,会增加安排快题和专题设计等手绘相关课程,这样才能弥补手绘课程中的快速表现部分。

(2)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个人发展、市场实际需求和生产实践脱节。许多院校手绘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只有技法培训。以室内专业为例,教师会要求学生从室内陈设单体开始慢慢临摹到整体空间,等画熟练了就对着照片绘制效果图,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往往为了完成效果图,不经过思考就拿着他人的作品东拼西凑;或者片面追求最终效果,渴望通过几节课就绘制出大师级别的作品,甚至画成精细的表现画。这些都与手绘课程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3)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照本宣科。作为一门实践型课程,教师单凭经验口头传授,缺乏直观的示范,理论脱离实践。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师生缺乏互沟通。学生学完后只掌握了基础的技法,几乎没有独立创作的能力,面对大型项目的手绘设计更是无从下手。长此以往,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被培养成了“画匠”而非设计师。手绘课程的教学体系

设计类专业手绘课程包括设计方案构思和设计成果表达,两个方面都是手绘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设计专业手绘课程定位和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手绘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很多院校基本上只做到了设计成果表达部分,为什么缺失了设计方案构思部分呢?

3.1 从手绘本身来看

快速表现与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息息相关,而完整表现是设计成果部分和手绘艺术的展示。手绘技巧可以通过短期勤学苦练迅速提高,而设计思维能力需要厚积薄发,无法一蹴而就。在手绘课程短暂的几十个学时内,学生想要快速表达能力突飞猛进,相当于设计能力的速成,这是十分困难的。而通过模仿和教师指导,完成几张优秀的效果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传统的手绘课程为了教学成果,往往把重点放在完整的效果图表现上。

3.2 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来看

快速表现在专门的手绘课程以外隐藏在许多课程中间,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例如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推敲思路和确定方案的过程就是快速表现的运用;又如快题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并用图纸表达出来。其实快速表现部分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其他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快速表现部分并不是简单缺失,而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将课程安排到位、重要性发挥到位。

3.2 从手绘培训行业的状况来看

浮躁的市场经济时代,急功近利、渴望速成的观念也在影响着手绘课程教学。放眼望去,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手绘教材基本都关于手绘技巧速成,例如教你如何快速掌握手绘技法,三十天成为手绘大师一类。更有甚者如庐山手绘营,据参加过的学生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完成超负荷的绘图任务,最后都变成了画图机器,根本没有设计能力的提升。手绘培训行业起步晚、专业性较强、市场需求大、准入门槛低、监管力度相对较弱,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国内手绘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手绘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手绘课程的教学质量。手绘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鉴于以上情况,从完善我国手绘教学体系、完成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笔者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4.1 手绘基础课程

在专门的手绘课程阶段,效果图和草图,我们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手绘技法:对完成优秀效果图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全面了解手绘、工具、技巧、透视原理等。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当对手绘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在短期教学中由简到繁地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持之以恒地训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才能提升手绘质量。运用多媒体介绍各种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审美品位。临摹思考:临摹是学习手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改善以机械临摹为主的手绘教学模式,不代表完全摒弃临摹,而是在临摹时要明确原作的精髓,不一味照搬。临摹前多看、多揣摩,提高欣赏水平。临摹时要结合自己绘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训练分析能力、掌握规律和技法,积累素材。默写训练:默写是临摹的深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默写可以强化记忆力和理解力,消化吸收优秀作品并转化为自身优势,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作品不必和原画完全一样,但是形神和精髓要把握准确。个人创作:手绘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付诸实践,为设计方案服务。在临摹和默写的基础上,可以从图片写生入手,凭借积累的功底尝试独立完成效果图。先对图片主题进行分析,力求在构图、透视准确的基础上,表达出原图的审美效果。然后慢慢过渡到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过程,达到“质变”的目标。

(2)思维能力方面:对绘制构思草图能力的培养。改革方法:教师应根据草图训练的重点进行教学改革,精简繁冗的传统表现方法,如裱纸、水彩等。教学时注重锻炼学生目测能力,要求不借助工具将透视和比例表达准确。提倡使用钢笔线描、马克笔、彩铅、钢笔淡彩等快速表达工具,用色简练概括。课堂上多布置短期作业,限制完成时间。教师示范:教师多动手做示范,观摩和指导相结合。根据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手绘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草图表现能力,并结合课题熟练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和表达能力。外出写生: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安排外出写生课时。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4.2 手绘综合课程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整个设计课程的中后期(大三下或大四上),增加一门有关快速表达的总结性课程,即综合表达能力考核。这门课程类似于手绘课程的毕业设计,代表整个手绘课程学习中收获经验的汇总、梳理及系统性提高。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意科学合理,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手绘能力,达到展现设计构思、与客户交流的目的;同时考察出学生几年来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制图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的掌握情况。

4.3 其他课程

(1)伴随专业设计课程,加强引导。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手绘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某快捷酒店室内设计课题,教师可以围绕手绘开展现场草图测绘、方案构思和效果图定稿三段式教学。初期,要求学生对现场进行简单分析和高度概括的速写,作为现场状况记录和日常素材积累;中期,引导学生绘制大量的构思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作为思维过程的推敲和展示;后期,着重训练学生绘制较为清晰、准确的效果图定稿,作为对空间完整构想的表达。学生可以通过手绘参与和感受整个设计流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手绘的运用能力。

(2)结合快题设计课程,提高能力。东南大学建筑专业学生在大五的时候,会被安排有利于升学、就业的快图设计强化训练课程。各高校也可以借鉴经验,把手绘草图课程和快题设计课程相结合。通过严格限制绘图时间,学生会自觉对画面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锻炼观察和快速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组成创作团队进行快题竞赛。通过组间互评的方式客观认识自身缺点,汲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

(3)利用专题设计周,全面强化。可以选择临近期末的一周作为专题设计周,集中利用时间,全面强化训练。以环艺专业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课题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空间型课题,强调对三维场景的观察、体验、表达和创造;材质型课题,强调体验不同材质组合的不同视觉效果;灯光型课题:通过照明把握空间层次和质感,强调营造与空间性质相协调的氛围,如卧室的宁静舒适,五星级酒店大堂的富丽堂皇。结语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明确学习手绘课程的目标不是完成一张漂亮的效果图,而是服务自己的构思表达和沟通交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国内手绘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期更加符合现代设计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培养和社会实际需要。同时这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抛砖引玉,以创新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 夏燕靖.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问题探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 江滨.环境艺术教学控制体系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刘妍晶(1989―),女,江苏南京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

冯阳,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三篇:近十年国内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十年国内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能力逐渐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技 能。教师学习教育技术、掌握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技术时代不可逆转之势。同时,教育技术在教与学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技术培训是由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进行的培训,是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高其教育技术能力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但国内教育技术培训开展十余年来,现实状况怎么样?发展趋势如何?培训及其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

2 现状分析

国内教育技术培训近十年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国外在1998年推出了《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后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而国内,2000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下达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2004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并同年7月印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图1可以看出,2002-2009年,文章数量一直处于不 断上升趋势,是培训迅速发展期。尤其是2006-2007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文章数量大幅度上升,从54篇增至87篇。2007-2009年,文章数量略有上升,但上升

幅度有所减低,至2009年达到近十年的最高点。至2010年,文章数量有减少趋势,由2009年的99篇减少到2010年92篇。进入2011年,文章数量继续减至

87篇,虽然幅度不大,但是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教育

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

培训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

体素质,加大了教育技术培训力度,也以期扭转培训的整

体形势。从近两年的文章内容看出,经过近八年的快速发

展期后,多数研究者逐渐开始反思国内培训的绩效及前

景,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将教育技术培训落到实处。

2.2 文献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为反映文献主题内容、满足文献检索需要而

从文献中选取的词或词组,能够揭示文献的主题信息,是

对文献核心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是

论文的精髓所在。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可以把握前

沿研究,找出热点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研究现状。本研究

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606篇文章关

键词进行统计,得出关键词频次表,生成共词矩阵,见表4

和表5,用Ucinet软件得出共词网络图,将调查结果可视

化显示,由图2可以看出,处于网络最中心的是本研究的主题

词“教育技术培训”,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现

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教育信息化、信息

·4· 软件导刊2013年

技术、教师教育等处于网络图的中心,与其它关键词出现

在同一篇文章中的次数最多,联系较为紧密,是研究的核

心;处于网络图中间位置的是绩效技术、培训效果、培训内

容、评价体系、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农村教师、学习环境等,是联系核心与边缘的桥梁,也是逐

渐被关注的研究内容;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教师

专业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平台、远程培训、绩效管理、体验式培训、任务驱动、现状、对策、问题等,处于网络图边

缘,通过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建立联系,是当前研究的热

点。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培训的范围逐渐加大,由高校教

师、中小学教师扩散到高职及中职教师、农村教师,而且开

始关注网络培训、专题培训、培训绩效,反思培训存在问题

及对策。另外,寻求有效的培训模式、关注教育技术能力

提升仍是研究的重点;培训内容和绩效、探索网络培训途

径及方法、面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期教育技术培训

研究的热点。

2.3 文献内容分析

对表4、表5中所示的关键词及网络结构,进行归类

总结,得出内容分析研究类目为培训模式、培训课程、网络

培训、校本培训、效果评价、现状反思、培训策略、其他,分

析对象选取为文章分布较为集中、教育技术相关中文核心

以上9种期刊和硕博论文,见表2,以1篇文章为1个分析

单元。不同类目的文章数量分布由表6可以看出,243篇

文章位居首位的是培训模式,占据25%,如图3,可以看出

目前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培训模式,不同的研究者在尝试构

建有效模式,其中体验式、混合学习、参与式等应用模式研

究较多;培训课程占7%,包括培训教材、内容研究,以及

生成性课程等;网络培训占10%,其中利用Moodle、Blog、Wiki促进培训的较多;校本培训共11篇文章,占总数量的4%,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寻求最佳培训效果,也是一种

提高培训绩效的途径,但目前研究还不多;17%是效果评

价,该部分研究内容主要为绩效技术应用、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过程性评价及EPSS相关研究

等;图3中占据11%的是现状反思,关注培训现状,进行

现状调查,并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策研究;培

训策略研究占7%,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技术培训展开相关

策略设计及其他研究。另外,其它部分研究占据19%,研

究内容分布较为散乱、不集中,同时也可以看出,研究者从

不同角度在为教育技术培训做探索。

3 存在问题

通过现状统计与结果量化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

育技术培训在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训目标不明确、内容针对性不强。目前仍有部

分教师对培训目标及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给培训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使受训教师具有

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只有明确认识培训的目标,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接近甚至达到培训目标。而现有

培训内容大致趋同、针对性不强。培训课程的设计要以教 师教育技术素养、能力的提高为主线,以提高教师进行创 造性地课程整合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对象,培训内容及资源应不同,课程计划、方案也应具有地域性,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培 训的价值。

(2)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目前培训多数没有照顾 到教师的学科差异性,采用集中面授作为培训方式的较 多。但是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历等方面 存在差异,如果只采用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效果就会不 显著。从图3可以看出,培训模式的相关研究占据总数目 的25%,多数研究者在尝试探索新的培训模式,虽然已有 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但目前仍 没有使用广泛、效果显著的模式。

(3)培训效果不显著。从文献关键词和内容分析可以 看出,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反思培训绩效,对培训效果的影 响因素、EPSS及培训模式的时效性展开相关研究,同时也 说明目前培训绩效还有待于提高。另外,从图3可以看 出,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不同省份、地区培训的现状调查与 情况反思,提出培训策略,以期通过现状调查及策略设计 来提高培训的绩效。

(4)评价形式单一。目前,多数都采用简单的评价方 式,即培训考试,但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 的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使用。培 训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相应技术操作和书面考试的层面。从标准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需要多个维度,应采取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各个能力层 面进行评价。目前以提高培训绩效为出发点的总结性评 价研究还很少,缺乏合理的评价制度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 系。

4 相关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教育技术培训存在问题,本研究从以下 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的有效开展:

(1)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在信息技术时代,可 以将传统面授、网络培训、效果培训结合起来,采用更多教 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提高培训绩效。针 对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中职教师等不同的培训对象,仍 需积极探索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针对性、效果显著 的培训模式,一方面提高培训绩效,另一方面也利于将教 育技术运用到实处,达到开展培训的真正目的。

(2)重视评价多样化,提高培训绩效。培训机构应完 善评价标准、发展多样化评价,如进行形成性评价、发展性 评价、多维评价等,对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

方面评价,并及时有效地反映给培训教师及相关管理人 员,便于培训教师及时调整培训进度等,应以尽可能少的 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培训效果。另外,合适的培训环境、管理和行政支持及适当的激励机制等,对提高培训绩效也非常重要。

(3)强化管理措施,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有效的管理 措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保证培训顺利、有序进行的基本 保障。培训资源管理、受训教师的信息管理及评价结果管 理,能促进培训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标准化管理和完 善服务,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受训教师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培训绩效的同时,也体现出教 育技术在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优势。另外,应该发挥网络 优势,拓展网络培训,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资源管理及 支持服务系统的应用。

(4)加强资源建设,提供持久的后续服务。教师教育 资源复杂多样且层次属性不同,培训资源建设是否完善,影响到教师积极性及培训质量。建设符合教育技术能力 要求、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培训资源,对培训绩效的提 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操作便捷、动态开放、内容丰富 的实用型培训资源库建设,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促进网络培训的开展与实施。另外,完善的资源建 设,也便于教育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学员在教学中遇到的问 题,提供持久的后续服务,让培训落到实处。

第四篇:国内近三年海明威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内海明威研究综述

[全文摘要]海明威研究一直是美国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我国在近三年里,对海明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论文就以2008年至2010年国内海明威研究为对象,分析总结这三年来的研究状况与不足,认为近期的海明威研究方法多样,重点突出,但创新不够,著作缺乏。

[关键词]海明威

主题

形象

女性

生态

创新

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中,海明威及其作品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更证明了其作品的魅力。近七十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他的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外国文学研究特别是美国文学研究的重点,具体到我国,对海明威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目光聚集在他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现实主义因素上,五六十年代,又着重研究他的反战思想,八十年代,国内改革思潮推动着思想的启蒙,反映到海明威研究上就是把他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九十年代的海明威研究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此看来,海明威的研究实际上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到了最近这三年,即2008年至2010年之间,对于海明威的研究更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对近三年的的海明威研究的概况总结如下:

一,主题研究

对于海明威的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死亡主题与反战主题上。主题研究一直是海明威研究的重点与焦点所在,相对于其他角度的研究,主题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与饱和的阶段,而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也占绝大多数。比如死亡与悲剧主题,孔淑萍在《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探析》中认为“死亡是海明威的文学主题,而写作则是他摆脱对死亡惧怕的方法,”“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他把他的死亡主题,描述成一种理想,一种英雄主义。”[1]洪爱云、王新伟认为“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源自生活,现于作品。他塑造的死亡英雄既是悲剧人物,又是壮美的永生形象。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虚无主义主题、英雄准则都与他的死亡意识密切相连。”[2]孙欣则认为海明威的死亡主题具有英雄的美学意义:“死亡英雄大多具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力量和坚强勇敢的性格。死亡英雄在与强敌的殊死搏斗中拥有巨大的战胜一切的力量。”[3]对于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把死亡认为是海明威超越现实虚无的手段,具有独特的美学及哲学意义。

在反战主题上,主要集中在《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上,例如论文《从迷惘、悲观到反战—谈海明威早期战争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分析他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以及《永别了,武器》这部代表作,认为在《永别了,武器》里,“海明威对战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作为一个朦胧的反战主义者,海明威此时还没有能够分清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他只能从个人的角度谴责战争”,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以及海明威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决定了他早期战争作品的主题,也就形成了他“迷惘、悲观、反战”的早期战争作品的文化心理结构。[4]常文梅则从小说的主题内容和体现方式来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主题,通过亨利志愿参战———负伤———重返战场———开小差———单独媾和———爱人孩子双亡等痛苦经历,反应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战争其实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是一个现实的屠宰场。[5]而米田则从《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角凯瑟琳入手,“这一形象的悲惨命运来揭示海明威的反战立场,同时也揭示了海明威对摧毁人们幸福的战争的厌恶和控诉。在战争中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爱成了欢乐与痛苦的根源。爱情是美好的,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6]在反战主题上,研究者大多从时代和社会的角度来解释海明威的反战思想,选择的作品也主要集中在《永别了,武器》这一代表作上。二,“硬汉”形象及象征主义研究

对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主要聚焦在其“硬汉形象”上。如刘香英在其论文《海明威的硬汉性格》中认为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典型的“压力下的风度”的硬汉形象,如亨利、哈利、乔丹、桑提亚哥等,海明威将自己强烈的孤独感、焦灼感和恐惧感等情感体验熔铸于这些人物之中,通过他们释放了自己脆弱心灵的压抑和苦闷。[7]而邓曾则从现代性的角度来分析“硬汉英雄”的形象,认为“海明威用冷峻的笔调透过西方世界经济繁荣、物质丰裕表象客观地展示了一个充满暴力混乱,残害人性、物欲横流的异化社会,对现代西方人陷入的异化困境与生存危机发出令人深省的警示。他所塑造的置身于异化世界中的英雄们都竭力保持“压力下的风度”,维护人性的尊严,用自己的行动来构筑精神家园,为自己以及人类争取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8]任振涛从影响学的角度探讨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对欧美文学的影响,“他的文风的与众不同是欧洲文坛的一次文学革命,也是一代代作家争相吸纳、模仿的典范。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的硬汉性格更是激励着一代代迷惘的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优雅从容地面对。”[9] 对于海明威小说中的象征主义研究,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少。比如韩慧英在其论文中认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而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环境的象征,鲨鱼则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10]马玉梅在论文中认为海明威在创作中强调“冰山原则”,强调“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区别,以“八分之一”去表现“八分之七”,这就要求在某些方面运用象征手法。在论文结尾,她总结道,海明威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自然主义;既不是存在主义,也不是象征主义,他是许多思想和艺术流派的混合体,他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包括各种思想和种种手法,但不属于一个特定的派别。他是广泛吸取,并用自己的独特方法组织和融化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1]对于海明威作品的象征主义研究比较复杂,但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三,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研究

关于生态与女性主义研究是海明威研究中较为新颖的领域,近几年对这一方向的研究是整个海明威研究的热点所在。在生态主义方面,有分析具体作品体现出来的生态观,如马云霞,郝佩宇从《老人与海》入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与硬汉形象之间的冲突,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揭示海明威的矛盾生态观。[12]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分析”这篇论文里,作者用20世纪末崛起的、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体现的深邃的生态思想,认为“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而崇尚人对自然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进而联系实际,说明地球所面临的一切环境生态危机都是当代人类必须深刻自我反省与约束的。[13]刘星以《乞力马扎罗的雪》为研究文本,认为作品中的“非洲之旅说明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不仅仅是缩小人与自然的空间距离,而是达成彼此精神的和谐.而男主人公对自然的矛盾心理则向人们警示着生态主义的双重政治意向。”[14]熊文的《自然·人·生态———解读海明威的生态伦理困惑》则从整体上分析了海明威的生态观:“在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自然不仅是主人公行动的场所和事件的一部分,更是其作品的主题。他不仅展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表达了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也不时让他的主人公置身于与自然的对抗中,表现出典型的人类征服自然、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显露出极度矛盾和困惑的生态观。”[15]生态研究在近期是一个热点,可挖掘的空间还有很大,有的还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用生态女性的视角进行解读。

在女性主义研究方面。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不乏女性形象,而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是一个个特别的存在,挖掘这些女性的性格特点或人生经历对于解读海明威的女性观有极大的帮助。这方面的研究有的是从具体作品入手,例如,梁黎是从《太阳照常升起》看海明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通过勃莱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海明威清楚地传达了他对新女性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新女性来说,真正困难的不是对旧传统的反叛,而是如何建立能为公众接受的新的行为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她必须付出很大代价。”[16]另有许多是从整体上对海明威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孙欣从文化的角度对女性形象进行阐释:“海明威笔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在整个以男权为轴心的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片断与剪影,是时代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再现。因此,要剖析海明威之所以如此描写女性的原因,除了要对父权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之外,对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哲学等,都需要有必要的了解,从而揭开作家创作的源头所在。”[17]而王秋媛则梳理了海明威笔下女性的几种类型,如“令人同情的女性”、“理想型的女性”、“竞争型的女性”等,认为海明威理想中的女性“不仅要具有美丽的外表,还要有恭顺、温柔的性格,但是现实中的女性远没有理想女性那般完善,但她们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通过她们,海明威清楚地传达了他对新女性的同情和支持。”[18] 四,语言特色研究

海明威的作品除了主题,形象研究是热门外,其语言技巧和特色也是众多研究者探索的重要领域。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一直被奉为经典,殷艳、凌建娥就分析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冰山语言风格,认为这一风格在其人物对话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对话中大量运用替代和省略,使人物对话简洁含蓄。[19]路凤则结合多部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认为“冰山的风格,就是简明、蕴藉、深沉、含蓄,这不单是单纯的写作技巧,也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完美体现,反映了他的美学观,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加充实和富于哲理性。”[20]除了探讨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外,也有探讨其小说的陌生化特色、话语分析,语言特色、聚焦模式等等,这一系列的论文代表有王贵云的“海明威小说的叙事陌生化之浅见”[21]李晶晶的“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话语分析”[22]杨雪的“海明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23]、郑晓岚的“海明威小说的聚集模式比较及其文体效果”[24]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多结合西方的叙事理论。

伍,研究与优秀硕博论文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研究外,关于海明威的研究还有不少方面,比如“迷惘的一代”与海明威,探讨一系列作品中的精神困境与精神之旅。这方面的论文代表有韩清华的“海明威的思想之旅”[25]以及高尔聪的“解析《老人与海》与海明威的精神困境”[26]此外,把海明威与其他作家比较也是目前我国海明威研究的新方向。这方面的论文有“海明威与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艺术比较”[27]、“鲁迅与海明威的死亡观对比”[28]还有“‘圣母’与‘天使’——张承志海明威女性意识比较”[29]在这三年之间,关于海明威的优秀硕博论文共有40多篇,所涉及到的研究主题也不外乎以上列举到的,其中,山东大学的展春蕾①选择对《老人与海》进行拉康式的解读是比较新颖的一篇。

六,三年间海明威研究的得与失

综观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间,关于海明威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重点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使海明威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方法的多样。对于海明威极其作品,其研究涉及到主题研究,形象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叙事理论研究等等,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二,研究重点集中。“死亡”“反战”主题,“硬汉形象”“女性观”等一直被纳入为海明威研究的重点,而在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也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而是在继续挖深,拓宽。当然,近三年的海明威研究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一,创新不够。大多数论文还是沿袭着之前的研究路子,较新颖的论文只有零星几篇。其二,这三年未有关于海明威研究的著作诞生,这一方面显示出近期海明威研究还未达到集大成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海明威研究在总体论述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① 展春蕾:“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拉康式解读”,山东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 孔淑萍:“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探析”,《作家》,2009年第20期 [2] 洪爱云、王新伟:“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义”,《飞天》,2009第10期 [3] 孙欣:“试析海明威死亡主题的美学内涵”,《大家》,2010年04期

[4] 赵香凌:“从迷惘、悲观到反战—谈海明威早期战争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结构”,《长城》,2009年第6期

[5] 常文梅:“评析《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主题”,《名作欣赏》,2010年第8期 [6] 米田:“通过《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爱情观和反战立场”,《作家》,2009年第3期 [7] 刘香英:“海明威的硬汉性格”《作家杂志》,2008 年11期

[8] 邓曾:“围困在异化世界里的海明威式英雄”,《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9] 任振涛:“浅析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对欧美文学的影响”,2009年第10期 [10] 韩慧英:“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人文论坛》

[11] 马玉梅:“象征与外相———海明威的象征主义解读”,《名作欣赏》,2009年第8期 [12] 马云霞,郝佩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观的矛盾性”,《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13] 沈晶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分析”,《才智》2008年第19期 [14] 刘星:“从《乞力马扎罗的雪》管窥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4月

[15] 熊文:“自然·人·生态———解读海明威的生态伦理困惑”,《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16] 梁黎:“从《太阳照常升起》看海明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社科纵横》,2010年第2期 [17] 孙欣:“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作家杂志》,2008年第9期 [18] 王秋媛:“海明威作品女性形象探索”,《长城》,2010年第5期

[19] 殷艳、凌建娥:“论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冰山语言风格”,《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20] 路凤:“浅析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冰山”原则”,《作家杂志》,2009年第5期 [21] 王贵云:“海明威小说的叙事陌生化之浅见”,《泰山论坛》

[22] 李晶晶:“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话语分析”,《人文论坛》 [23] 杨雪:“海明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文教资料》2月号上旬刊

[24] 郑晓岚:“海明威小说的聚集模式比较及其文体效果”,《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5] 韩清华:“海明威的思想之旅”,(《小说评论》,2008年第5期

[26] 高尔聪:“解析《老人与海》与海明威的精神困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7] 郑美香:“海明威与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艺术比较”,《文化研究》,2009年中旬刊

[28] 马社林,陈述斌:“鲁迅与海明威的死亡观对比”,《华章》,2008年9月

[29] 罗相娟:“‘圣母’与‘天使’——张承志海明威女性意识比较”,《比较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第五篇:2010年国内纪检监察研究[最终版]

2010年纪检监察课题研究 人员名单:

张喜双、夏其东、原云林

2010年纪检监察课题研究(提纲)

浅谈如何提高监督工作实效性

根据油田公司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集团一届一次职代会部署的工作任务,按照2010年纪检监察课题研究工作安排的要求,对比分厂的实际情况,国内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讨论,决定对提高监督工作实效性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加大学习力度,打牢思想基础

搞好经常学习。利用中心组学习时间,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并结合分厂实际,落实具体措施。

二、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

分厂纪检监察组织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今年来,分厂通过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分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员工监督意识,政务公开有效沟通

领导者与下级员工之间能够及时、顺畅地沟通信息,并以此作为提高监督工作的方式、协调相互关系的依据。

国内总装厂张喜双

2010-7-15

下载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ADI教育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奢侈品消费人群研究

    国内奢侈品消费人群研究 专门做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南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李东进认为,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在东西方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欧美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岁至60岁的......

    国内百货商场营销策略研究

    国内百货商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百货商场发展速度迅猛,全国大中型城市的中心 地带百货商场林立,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国有的、私营的、外资开设......

    国内合作研究协议(与国内企业合作)(★)

    国内合作研究协议(与国内企业合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与________企业合作研究协议 项目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甲 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 方:_____________......

    比较研究国内大学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书目检索(BibliographicRetrieval)是以文献线索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检索系统存储的是以二次信息(目录、索弓丨、文摘等)为对象的信息,它们是女献信息的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

    国内早期阅读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早期阅读相关研究综述:早期阅读是指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语言、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

    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是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升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我国对公务员激励......

    国内陆运专线模式研究总结

    国内陆运专线模式研究总结 陆运专线的历史、货源、车型、配送、报价等特征,通过调查市场上典型物流企业的时效和报价,同时借鉴整理了专线专家的一些精辟观点,总结整理出开通陆......

    国内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前言 影响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学方法是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