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县域旅游发展发展规划
第十六章
县域 旅游发展发展规划
16.1 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16.1.1 资源概况
XX 市山青水秀,风光宜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XX 市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境内雄奇险秀的峡谷山川,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比较集中分布在六库附近乡镇与边境口岸片马镇,其他乡镇仅有一定分布,且比较分散。资源分布密度呈现由南向北沿怒江从“密集”到“较密集”再到“相对疏朗”的变化趋势。XX 县富集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
(1)自然景观资源 XX 县地形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的倾斜面,地势崎岖、沟壑纵横,形成了“山高谷深,平地少”的特征。其地形以“一江、两山”为主体,西为高黎贡山,东为碧罗雪山,中间是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的怒江。县境内两山有着壮丽神秘的原始森林,;人人向往、澄彻见底的高山听命湖;雄伟壮观、一泻千里的滴水河“阴阳瀑布”;丰富多样、地域广阔的腊玛窟等美景组成了雄、奇、险、秀的峡谷和山川风光,这些都是“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 16.1
XX 市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一览表 旅游资源等级 资源数量 旅游资源 五级 3 个 姚家坪森林、怒江大峡谷、听命湖。
四级 3 个 片四河原始森林、滴水河阴阳瀑布、驼峰坠机 三级 12 个 碧罗雪山、片马丫口、古炭河森林、银坡瀑布、老窝荣华村红海、腊玛窟、凤凰山、片马小江风光、老窝万亩杜鹃林、俄嘎森林、瓦拉亚窟、芭蕉河景区。
二级 6 个 六库青山公园、怒江生态走廊、玛布河温泉、滴水河温泉、木棉古渡、老窝河峡谷。
一级 7 个 南坝叠河瀑布、六库赖茂河瀑布、俄嘎瀑布、老窝温泉、亚巴温泉、老窝山原始林海、上江古榕。
注:五级旅游资源又被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2)人文景观资源 XX 市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以傈僳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资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 16.2
XX 市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一览表 主要文化类型 主要地点 文化内涵 代表资源 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旅游开发价值 傈僳文化 六库、上江、古登、秤杆、大兴地地区 活态文化 刀山火海 是 XX 市的基底文化,融入到“魅傈 XX”的打造过程中 ☆☆☆☆☆ 道教文化 东南地区 闲适修心 乡村旅游和田园风光 通过对现有的寺庙进行提升,结合寺庙打造禅修主题产品 ☆☆☆☆ 红色文化 片马边境地区 抗战历史 驼峰航线 保护好现有的遗址遗迹,在片马的文化氛围层面进行开发利用 ☆☆☆☆☆ 边境文化 片马边境地区 中缅边城 茶山人、边境、商贸 抓住边境神秘特色进行打造,开发边境主题跨境旅游 ☆☆☆☆ 民俗文化 登梗、百花岭等地 返璞归真 春浴、多声部合唱 通过教唱、观赏等形式,让游客深度体验这一特殊文化产品 ☆☆☆☆☆ 民族文化 全市范围 活态文化 勒墨婚嫁习俗、怒族服饰、美食等 抓住当地民族特有文化习俗,打造更多游客可介入性旅游产品 ☆☆☆ 生态文化 全市范围 生态体验 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 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 ☆☆☆☆☆(3)非物质文化资源 XX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有刀山火海、澡塘会等民间习俗,弓弩、大三弦等等民间手工艺;同时,还有以黄焖鸡、老窝火腿、酒焖鸡等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16.1.2 X XX 市旅游资源评价
(1)评价原则 客观性原则: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其价值表现、内涵、功能等也就客观存在。评价旅游资源应充分应用地学、美学、历史学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实事求是的认识、评价。
科学性原则:有科学的态度,用客观科学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内容,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系统性原则:要求综合衡量,全面完整地进行系统评价,准确地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
市场性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的方针,兼顾旅游供给,才能达到旅游作用体系的动态平衡、取得旅游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最优化组合。
动态性原则:深入了解旅游空间组织的规律性,需要以静态认识为基础,而要使评价结果具有预见性,并针对不同条件纠正结论,还必须考察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动态属性,这样方可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性,从而为调节和控制旅游组织的空间格局指明方向。
稀缺性原则:针对同一客源市场,旅游资源的同构和泛化,是旅游资源价值与使用价值难以体现和延伸的重要问题。在资源评价时,对于那些 XX 市独有的,并能反映 XX 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遵循稀缺性原则进行评价。
可达性原则:可达性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品位高,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缺少了必要的交通设施,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可达性是旅游资源评价必不可少的原则。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XX 市旅游资源比较集中分布在六库附近乡镇与边境口岸片马镇,其他乡镇
仅有一定分布,且比较分散。资源分布密度呈现由南向北沿怒江从“密集”到“较密集”再到“相对疏朗”的变化趋势。
表
X XX 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地区 所属乡镇 旅游资源单体数 重 要 资 源 范 例 南部 六库镇 上江乡 老窝乡 231 怒江生态走廊、六库土司衙门、六库大桥、木棉古渡、西浪岩棺墓遗址、赖茂河瀑布、赖茂生态园、段家寨澡堂温泉、六库和上江的古树名木、老窝温泉、中元村澡堂温泉、老窝红海、老窝土司衙门、老窝老街、老窝圆通寺、木鹿大王遗址、老窝乡二王坟、老窝乡将军坟、南坝叠河瀑布、蛮英温泉、上江思尹寺(蛮棒石窟)、栗柴坝渡口惨案遗址、上江乡灰坡山、北风坡侵华日军据点、百花岭傈僳村寨、多声部合唱、傈僳阔时节等。
中部 片马镇 鲁掌镇 大兴地乡 135 登埂澡塘会、玛布河温泉、姚家坪森林公园、秃杉王景点、滴水河温泉、古炭河温泉、亚巴温泉、阴阳瀑布、风雪丫口、听命湖景区、小江风景、鲁掌坡脚石拱桥、姚家坪度假山庄、边境贸易、口岸风光、片马抗英纪念馆(碑)、驼峰航线纪念馆与驼峰坠机、驼峰坠机点、片马侵华日军机场遗址、栋扫昌墓、紫肯村傈僳风情、茶山人风情、瓦拉亚窟、芭蕉河溶洞、大兴地与王路基文物散落地等。
北部 称杆乡 古登乡 洛本卓乡 58 俄嘎通道、怒江虎跳石、六库(XX)至碧江驿道遗址、古登乡缅各石壁画、勒墨人(白族)民间习俗和风情等。
注:上表中不包括跨区域的旅游资源单体数
(3)旅游资源空间组合 基于对 XX 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分析,该区南、中、北部旅游资源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类型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XX 县旅游资源随区域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核心资源和主题特色相对聚集区。对 XX 县旅游资源进行了以县域为整体范围的旅游资源区域划分,划分出 3 个旅游资源片区。
表
X XX 县旅游资源组合区划表
片区名称 所属地域 主要资源组合 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开发方向
数 六库旅游资源片区 六库镇、上江乡、老窝乡、鲁掌镇怒江沿岸地区(主要是登埂村)
历史遗迹、战争遗迹,傈僳族、白族民俗风情,古树名木、温泉和瀑布,气候和物产等 239 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探险、休闲度假 片马旅游资源片区 片马镇、鲁掌镇非怒江沿岸地区(除登埂村外的地区)
边境口岸,历史文化、战争遗迹,民族风情,生物,地文和水体等 102 森林生态、生态探险、边境风情、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 北部旅游资源片区 大兴地乡、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 生物、地文、水体、气象旅游资源与民族风情组合 75 科学考察、峡谷风情、生态探险 注:上表中不包括跨区域的旅游资源单体数。
(4)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对于县内旅游资源的类型分级评价,主要着眼于资源的吸引向性、资源开发潜力级和资源开发限制型等 3 个方面。
在国际吸引向性方面,12 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具有国际吸引力;有 35 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具有国内吸引力。目前的市场重点在国内和地方旅游市场,开发的趋势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级方面,具有一级开发潜力的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有 12类,具有二级开发潜力的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有 30 类,一级、二级开发潜力的基本类型的总数占了基本类型总数的 46.2%,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在旅游资源开发限制型方面,XX 县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致使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率不高。XX 县旅游资源的种类及数目不少,但目前能发挥旅游功能的却不多,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分布分散,难以开发利用。景观价值较高的景观资源开发力度和对外宣传力度都很不够,姚家坪、听命湖、腊玛窟(喇嘛窟)、傈僳族四声部与多声部合唱、“阔时节”、“澡塘会”等景点景观的知名度都有待提高。
(5)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提供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 XX 市旅游资源单体评价采用三层、五级赋分标准。采用专家调查打分评价方法,对 XX 每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根据专家对 XX 旅游资源区的旅游资源单体的景观价值、旅游资源影响力、附加值三大项,按照规定的 8项标准进行打分,采用统计计算的方法算出各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总分,得出评价等级。
表
X XX 县旅游单体评价等级统计
单体评价等级 得分值域 资源单体数 总计 备注 五级旅游资源(特品级旅游资源)
≥90 分 3 35 优良级旅游资源 四级旅游资源 ≥75 分~89 分 6 三级旅游资源 ≥60 分~74 分 26 二级旅游资源 ≥45 分~59 分 17 29 普通级旅游资源 一级旅游资源 ≥30 分~40 分 12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 ≤29 分 554 554
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关于旅游资源概查与评价的要求,对 XX市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如下:
五级旅游资源(3 个):姚家坪森林、怒江大峡谷、听命湖。
四级旅游资源(6 个):“澡塘会”、傈僳族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傈僳族“阔时节”、片四河原始森林、滴水河阴阳瀑布、驼峰坠机。
三级旅游资源(26 个):碧罗雪山、片马丫口、古炭河森林、银坡瀑布、老窝荣华村红海、腊玛窟、凤凰山、片马小江风光、老窝万亩杜鹃林、俄嘎森林、片马事件、片马抗英纪念馆、片马抗英纪念碑、瓦拉亚窟、芭蕉河景区、上江百花岭村、鲁掌紫肯村、三利生态农业示范园、怒江民族文化生态园、傈僳族千脚落地房、傈僳族服饰与歌舞、茶山人木楼、茶山人服饰与歌舞、勒墨人服饰与舞蹈、傈僳族“同心酒”、茶山人“新米节”。
二级旅游资源(17 个):六库青山公园、怒江生态走廊、玛布河温泉、滴水河温泉、木棉古渡、老窝河峡谷、赖茂东方红村、上江新建村、鲁掌鲁祖村、上江思尹寺、老窝圆通寺、老窝土司衙门、六库土司衙门、片马镇栋扫昌墓、上江乡栗柴坝渡口惨案遗址、上江乡灰坡山侵华日军据点、北风坡侵华日军据点。
一级旅游资源(12 个):南坝叠河瀑布、六库赖茂河瀑布、俄嘎瀑布、老窝温泉、亚巴温泉、老窝山原始林海、上江古榕、大鹿大王遗址、老窝核桃坪、鲁掌坡脚石拱桥、瓦姑茶、老窝火腿。
其余为未获等级旅游资源(554 个)。
16.1.3 X XX 市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从滇西北区域层面来看,XX 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旅游产业规模小 大理、丽江、迪庆和怒江的旅游业发展起步不同,所处阶段不同,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大理旅游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早,且紧依昆明,是陆路进入滇西北旅游的第一站,再加上自身的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丽江和迪庆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丽江旅游业从 1993 年后才进入旅游业快速发展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上升,经过多年发展,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迪庆旅游业的发展始于 1994 年,在 1997 年 XX 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后,迪庆旅游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上升。
怒江由于长期的交通不畅,虽然客观上使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一定保护,但旅游业一直未得到开发,目前仍处于旅游发展的起步期,旅游产业规模小,接***10 2011 2012 2013 2014人数/万人次 大理 丽江 迪庆 怒江
待游客人数少,旅游收入水平低,但近年呈快速增长状态,具有后发优势。
图
滇西北各旅游地接待旅游人数对比图
图
滇西北各旅游地旅游收入对比图
图
滇西北各旅游地旅游收入增长率对比图
(2)旅游景点建设不足 怒江位于 XX 滇西北旅游资源集聚区,滇西北旅游景点数量多,品质高,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但通过对大理、丽江、迪庆和怒江的已开发的主要旅游景点统计分析,发现丽江、大理和迪庆在现有旅游景点总数上拥有较大优势,怒江现有旅游景点数量相对较少。
对比周边州市,迪庆的 5A 级景区为迪庆州香格里拉普达措景区,共 1 个,4A 级景区有德钦梅里雪山景区、香格里拉虎跳峡景区、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景区、迪庆香格里拉松赞林寺景区、迪庆香格里拉蓝月山谷景区,共 5 个;大理的 5A 级景区为大理市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共 1 个,4A 级景区有大理南诏风情岛、大理宾川鸡足山景区、祥云水目山文化旅游区、剑川宝石山·沙溪古***10 2011 2012 2013 2014旅游收入/亿元 大理 丽江 迪庆 怒江 0%20%40%60%2010 2011 2012 2014增长率 大理 丽江 迪庆 怒江
镇旅游区、鹤庆银都水乡新华村景区、大理古城、大理巍山古城—巍宝山旅游区,共 7 个;丽江有 5A 级景区丽江古城景区与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共 2 个,4A 级景区有丽江束河古镇、丽江黑龙潭、丽江玉水寨景区、宁蒗泸沽湖景区、东巴谷景区、丽江观音峡景区共 6 个;保山有 5A 级景区腾冲火山热热海旅游区 1 个,4A 级景区有腾冲和顺景区与腾冲热海景区,共 2 个。
相较而言,怒江和 XX 均缺乏 5A 与 4A 级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吸引力不足,与建设旅游城市的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3)旅游交通支撑薄弱 目前,在滇西北旅游区内部往来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和航空。铁路尚未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从航空来看,大理、丽江、迪庆均有机场,在中国省域内的部分区域拥有如此高密度的机场是很少见的。在大、丽、迪三地机场中,丽江在航空业规模上要相对领先,而滇西北旅游的重要城市怒江却没有机场,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可进入性,不利于怒江旅游业的发展,降低了自身的旅游竞争力。
从铁路来看,大理、丽江均有火车站,而迪庆与 XX 均无,铁路交通网络尚未构建成熟。大理火车站是 XX 省内旅游铁路专线的重要枢纽;丽江火车站是丽江旅游的主要交通枢纽,为滇藏铁路的重要部分;而怒江却没有火车站,增大了游客到怒江旅游的时间消耗,降低旅游的舒适性。
从高速公路来看,滇西北旅游区拥有昆大(昆明一大理)高速、大丽(大理一丽江)高速、大保(大理—保山)高速、丽香(丽江—香格里拉)高速,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如果北上香格里拉,可通过昆大高速和 214 国道到达,但丽江至香格里拉路况和安全性均相对较差。而怒江缺乏高速,仅有国道、省道与之相连,公路旅游不便。
表
滇西北旅游地交通对比分析表
地区 航空 铁路 高速公路 等级 航线
大理 国内机场 国内航线 9 条以上(昆明、西双版纳、天津、成都、重庆、广州、贵阳、北京、上海等)昆(明)广(通)大(理)铁路,大(理)保(山)瑞(丽)铁路,祥(云)临(沧)普(洱)铁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铁路
大昆、大保、大丽高速公路
丽江 国际机场 通往国内 50 个城市、国外其他地区航线 6 条(台北、高雄、香港、首尔、曼谷、新加坡)
滇藏铁路
大丽、丽香高速公路
迪庆 国内机场 国内航线 8 条以上(昆明、拉萨、成都、北京、深圳、广州、贵阳、西双版纳等 无 无 怒江 国内机场(在建)
航程主要为昆明,XX 省内州市等航线,远期可辐射至四川、贵州等地。
无 主要以大理高速、杭瑞高速为主 因此,从交通方式上看,大理目前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交通优势;丽江也因昆大丽告诉的建成通车,旅游交通条件大幅度提高;迪庆由于缺乏旅游高速公路,旅游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怒江既缺乏航空运输的条件,又缺乏高速公路运输,对其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4)旅游客流竞争分析 滇西北旅游流主要呈现两种流向:居住地一昆明一大理一丽江一迪庆和昆明一丽江一迪庆,其中,第一种是主流。部分旅游者放弃大理,直接选择从昆明到丽江的第二种流向,充分反映了大理在滇西北旅游业中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游客大量集中在昆明一大理一丽江一迪庆这条线路的原因主要有 2 点:第一,该线路集中了滇西北大多数的精品旅游地和旅游资源,且资源差异性较大;第二,可进入性良好,区域间的交通便利。
滇西北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可细分为观光旅游者、休闲旅游者、自助旅游者(主要指背包旅游者)、专项旅游者、户外探险者、豪华度假者 6 种类型。目前,观光旅游者和休闲旅游者占滇西北旅游区客源市场份额的 80%以上,以户外探险为目的的旅游者较少。
表
滇西北旅游者旅游目的滇西北旅游区城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较高,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还停留在对资源美学价值和观赏特征的人工利用上,体闲度假、娱乐、探险、修学等旅游项目开发不足。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为主。受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开发功能的限制,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大多属走马观花式,旅游行为层次较低。
而怒江虽具有较多高级别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旅游景区(点)尚未得到开发,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影响力尚不具备与其他旅游地竞争的能力。另外怒江偏离了大理、丽江、迪庆这条滇西北旅游的主线,旅游客流量较小,但在未来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后,怒江旅游将有很大发展潜力。
(5)问题总结 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滇西北各旅游城市在定位、资源、产品、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交通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总结如下:
丽江 大理 迪庆 怒江 城市性质 旅游城市 旅游城市 旅游城市 旅游城市 城市定位 世界遗产地,国际精品旅游城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性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旅游定位 休闲度假 观光旅游 徒步探险 生态体验 核心 产品 世界文化遗产、玉龙雪山、泸沽湖、纳西文化 苍山洱海、古城、白族文化 三江并流、普达措国家公园、藏族文化 怒江大峡谷、独龙江、傈僳文化 5A 景区 2 个 1 个 1 个 0 个
4A 景区 6 个 7 个 5 个 0 个 旅游人数 3053 万人 2928 万人 1700 万人 263 万人 旅游收入 443.2 亿元 388.4 亿元 160 亿元 26 亿元 宣传口号 天雨流芳,梦幻丽江 风花雪月,自在大理 心之旅,风之行 峡谷慢城,魅傈XX 旅游交通 机场:三义机场 高速:大丽 铁路:广丽线 机场:大理机场 高速:杭瑞,大丽 铁路:大保瑞铁路,大丽香铁路等 5 条 机场:香格里拉机场 公路:G214,西景线 机场:待建 高速:待建 铁路:待建 接待设施(5 星酒店)
217 家 51 家 18 家 0 家 在滇西北竞争背景下,虽然目前怒江旅游业竞争力较弱,但怒江以其独具特色的怒江大峡谷风光、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独龙江神秘特色、傈僳族和独龙族等民族风情、边境口岸、边境贸易等,更显其资源个性,与滇西北其他城市相比,怒江旅游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从而具有旅游开发的互补性,可深度挖掘市场空白,发挥资源价值,寻求突破式发展。
16.1.4 X XX 市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1)市场分析和定位 目前,XX 市旅游客源是以 XX 省为主,周边省市(主要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等)游客为辅的圈层结构,其它地区的游客比重相对较低。但是,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改善,地区间的流通更加便捷,XX 市旅游业须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努力拓展自己的客源市场半径和规模。
根据 XX 旅游发展现状和交通情况,将客源市场定位为:核心客群:承接XX 省的国际游客,服务入滇的中青年生态体验旅游爱好者和自驾游客;吸引客群:拓展国内、东南亚和东亚客源市场,吸引国际科考探险客群和团体游客;潜在客群:挖掘省内养生老年群体和潜在散客群体。
(2)旅游接待规模预测 以 2015 年为基准,2015 年 XX 市接待游客总数为 112.31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8.11 亿元;规划至 2020 年 XX 旅游总人数达到 38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3 亿元;至 2025 年 XX 旅游总人数达到 96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240 亿元;至 2030 年 XX 旅游总人数达到 18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620 亿元;至 2050年,XX 旅游产业进入成熟巩固期,XX 市建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
表 16-1 XX 市旅游人数及收入分析
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人数增长率 旅游总收入(亿元)
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游客平均消费(元)
2010 72.15 9.90% 3.2 26.48% 443.52 2011 82.6 14.50% 3.87 20.10% 468.52 2012 105.91 28.20% 4.73 22.22% 446.61 2013 102.01-3.70% 6.19 30.90% 606.80 2014 108.93 6.80% 7.1 14.70% 651.79 2015 112.31 3.10% 8.11 14.23% 722.11 2016 143.76 28% 12.25 51% 851.86 2017 184.01 28% 18.49 51% 1004.93 2018 235.53 28% 27.92 51% 1185.50 2019 301.48 28% 42.16 51% 1398.53 2020 385.89 28% 63.67 51% 1649.82 2021 463.07 20% 83.40 31% 1801.06 2022 555.69 20% 109.26 31% 1966.15 2023 666.83 20% 143.13 31% 2146.38 2024 800.19 20% 187.50 31% 2343.14 2025 960.23 20% 245.62 31% 2557.92 2026 1094.66 14% 294.74 20% 2692.55 2027 1247.91 14% 353.69 20% 2834.26 2028 1422.62 14% 424.43 20% 2983.44 2029 1621.79 14% 509.32 20% 3140.46 2030 1848.84 14% 611.18 20% 3305.75 16.2 XX 市旅游发展目标与策略 16.2.1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托 XX 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以傈僳民族文化、峡谷生态体
验以及特种运动为主的旅游产品,以边境红色旅游、特色农业观光为支撑的观光休闲旅游,以避暑度假为补充的旅游地产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群;同时,明确 XX市的旅游形象定位,提出“峡谷慢城,魅傈 XX”的 XX 旅游宣传口号;通过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谱系,将 XX 打造成为怒江大峡谷目的地的集散服务基地、国家公园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神秘原生傈僳族的国际文化会客厅。
(2)阶段目标近期(2016-2020 年):夯实发展基础时期。结合移民搬迁和新城建设,进行旅游基础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到 2020 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 3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63 亿元,游客人均消费 1700 元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全市 GDP 的比重超 30%;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数超过总贫困人口的70.00%;初步形成城市旅游体系;初步实现旅游集散地功能。
中远期(2021-2030 年):加速发展和全面提升时期。到 2030 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 18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620 亿元,游客人均消费 3500元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全市 GDP 的比重超 60%;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数超过总贫困人口的 95.00%;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 XX 三大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实现有效转型;XX 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旅游接轨,中心城区建设成具有山水特色、傈僳民族特色、生态美的国际旅游城市;全面建成怒江大峡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基地,成为带动怒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
远期(2031-2050 年):旅游发展成熟时期。设想到 2050 年,XX 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数超过总贫困人口的 100.00%;XX 旅游产业进入成熟巩固期,XX 市建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
16.2.2 旅游 发展战略
针对 XX 市旅游业目前存在的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合,难以形成集群效应;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资金严重缺乏;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旅游驱动、项目带动、城旅互融三大战略,以及全域旅游、一镇一品、文景一体、四季旅游、智慧旅游、万象旅游六大策略。
(1)旅游驱动战略 旅游业作为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因其在产业、就业、生态、文化、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必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旅游产业的植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成为将成为近中期发展的热点。
旅游驱动可以使城市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具很强的带动性和融合性,综合效益高,是驱动城市发展最适合的产业之一。旅游驱动的城市是以泛旅游产业为主导,创造休闲、娱乐、度假、养生、运动、教育等品质生活服务供应能力;以休闲地产和商业配套为延伸,形成消费集聚、人口集聚、就业集聚、服务集聚的区域综合开发。通过植入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有助于快速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集聚,优化当地生态环境,形成功能多元的复合型区域,最终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就业促进、文化传承和形象提升。
旅游驱动下的城市更有保障。旅游驱动除了通过旅游拉动的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发展带动的就业外,也有效地提升了景区和小城镇周边区域的资产价格,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资产性收益,强化了保障力度,而产业的发展也能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对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对外开放等均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有助于政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构建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项目带动战略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按照“内聚外融、品牌引领、项目带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大项目推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一个地方,项目建设的力度和速度,决定着这个地方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因为项目是发展的核心,项目可以带动投资,项目可以调整结构,项目可以促进发展。陇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离不开项目支撑。报告对强化项目支撑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坚定不
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争取实施各类项目,不断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带动经济发展。强化项目支撑,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需要 XX 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以自身风景文化等来吸引广大游客,利用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增强旅游供给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
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要实现以下几点: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托 XX 风景及人文等自然优势,加快调整产业发展重心,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旅游项目落户带来的社会效应,积极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推动以侨引商、以侨引资、以商引商,力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针对风景项目对 XX 市土地进行总体规划,为外商的引入提供优渥的条件,打造 XX 品牌。
(3)城旅互融战略 城旅互融战略是指从单独的风景区、旅游点建设向整个城市作为目的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跨越,形成城市与旅游互兴的发展模式,建设作为目的地的旅游城市。
在城市发展演进中,旅游活动已经成为改变城市的重要力量,旅游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与旅游业的供给之间是否匹配是城市调整的原动力,旅游设施越来越多的与其他产业结构交织在一起。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仔细研究城市与旅游发展的契合。尤其像 XX 市这样的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城市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更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政府的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城市和旅游两位一体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主要策略:一是从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城市规划、旅游和文物保护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或协商机制,鼓励多向互动和沟通,促进城市各部门之间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城市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二是加强城市在交通、接待设施、信息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旅游功能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吸引力,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三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以旅游为导向加强对城市遗产的保存、保护和修复等工作,为发展文化旅游奠定基础。四是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一批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五是建设 XX 市游客满意中心,推动“软环境”建设,实行服务增效计划和推广“微笑服务”行动。
(4)全域旅游策略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比如,住宿业中的度假酒店群的建设不仅要为游客提供住宿、休息的功能,还要有审美观光价值和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要求,还应建设风景道,并将特色旅游交通工具如机场索道、旅游轻轨等转化成为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同时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还应满足生态观光、采摘、休闲等需求;等等。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从整体上优化环境、美化景观、优化旅游服务。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特色旅游城镇;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发展农业加工旅游业、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农林采摘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户外特种运动旅游产品;等等。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要让广大游客、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居民在全域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旅游参与
者,还应是旅游成果的共享者,实现旅游成果的社区共享,是全域旅游最基本的体现。通过把全域旅游理念转换为实践,集中打造 XX 市“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5)一镇一品策略 “一镇一品”是“一村一品”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延伸,而“一品”不只局限在农产品,可以是工业产品或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产品。
“一镇一品”根据传统的涵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一种具有特色,又有价值的产品。使龙头企业为了产业化经营把相关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与规模化建设抓起来,寻找出路的各种潜力。所谓“一镇一品”,并不是说一镇非得要有一品,也可以是“一镇多品”或者是“多镇一品”,但一镇要有主要的特色主导产品。
“一镇一品”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地区的优势条件来确定方向和目标;在市场上,“一镇一品”不能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应该面向国内外市场,不能盲目的生产,要保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镇一品”持续稳定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提供各种服务功能,政府应该提供各项专项服务解决地区发展的各种困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与促进当地特色发展,在当地的调查分析确认当地的优势资源,深入了解市场,把握对市场得到的最新讯息;要抓好“一镇一品”的重点镇,建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
XX 旅游基于现有自身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一镇一品”策略大力发展品牌化的旅游产品。在洛本卓乡推出勒墨民族文化体验产品,在古登乡推出魅傈古寨文旅综合体,在称杆乡推出“怒江天空步道”旅游重点项目,在大兴地镇打造峡谷观光体验旅游,在鲁掌镇发展高山特种运动旅游,在片马镇推出边境红色旅游,重点打造驼峰航线旅游品牌,在老窝镇发展生态美食度假旅游,在上江乡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而六库镇提供旅游综合服务。
(6)文景一体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和灵魂,地方旅游景区的参观与体验是旅游者感受地域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民族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的融合是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对提升 XX 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文景一体策略要求在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文化元素的应用:
一是饮食文化元素与景区的融合。XX 旅游景区在景区餐饮经营方面应注重民族饮食文化元素的应用。景区的餐饮经营以一种或几种怒江名菜为主,同时辅以当地乡村民间的野味野菜、日常菜、家常菜、粗杂菜,主要体现当地傈僳族或其他民族野、素、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餐饮经营中注意融入民族饮食文化内涵,产生一定的餐饮品牌效应。如“侠拉”、“三江并流”等。
二是当地民居元素与景区的融合。以当地傈僳族千脚落地屋为代表,将传统民居特点反映到城市建设中,通过在建筑上雕刻、绘画图案等元素,在景区购票亭、游客休息大厅、住宿、餐厅、厕所、购物店等建筑设施上应用当地民居元素,例如建筑的外观仿造傈僳民居,来营造傈僳文化的氛围,但是在建筑内部依旧用的是较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倡导“古义今心”的建筑开发模式。
三是当地民俗元素与景区的融合。民族习俗与景区的融合主要是将这些习俗改造、提炼,然后舞台化、剧场化,通过专业演员的表演展现在游客面前。将XX的傈僳婚俗等以舞台化的形式在大南茂民族文化园、魅傈古寨中展现给游客,让游客亲身体验娶新娘等傈僳族长期积淀的民俗风情。在婚俗表演中融入傈僳族“情侣埋沙”、“山歌对唱”的互动场面,使傈僳婚俗成为这 2 个文旅综合体中吸引游客的特定表演节目。在 XX 市的民族重要节日中,上刀山下火海、裸浴等民间艺术、民间表演会出现在部分景区或活动中,让游客感受这些民族文化的气息,提升旅游景区品质。
(7)四季旅游策略 旅游是一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体闲度假活动。XX 各景区可围绕傈僳等民族文化、边境红色文化、温泉养生文化、生态美食文化、农业生产文化等文化元素
不断策划,推出新的旅游项目,把隐藏在民间的文化宝藏依次打开,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在一年中不同的时段,通过有形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形式,带到游客面前。
同时,紧紧抓住阔时节、仙女节、卡雀哇节、新米节等 XX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特点,依托各民族特色旅游村镇推出一系列激发游客好奇心的活动。以魅傈古寨为例,每年春季,开展傈僳族裸浴节系列活动、木棉花节系列活动和爬刀杆、下火海比赛等活动、表演;夏季,该景区发挥其峡谷特色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势,举行与生态、美食相关的多种活动,以增加景区夏季旅游特色,丰富夏季旅游内容;秋季,作为新米节的主会场,该景区策划推出与尝新、收获相关的系列活动和歌舞表演;冬季,该景区面朝怒江,每年开展赏江、观谷等系列会展和摄影活动。
活动的举办,将使该景区一年四季,季季有看点,每个季节都能吸引不同的游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XX 市的其他景区也应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根据季节变化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四季旅游”项目越来越丰富,旅游市场越来越有吸引力。
(8)智慧旅游策略 智慧旅游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型和融合型转型提升。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对于提升旅游行业形象和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创新,为旅游服务行业引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
(9)万象旅游策略 万象旅游是指旅游业态多种多样,如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科技旅
游、健康旅游、医疗旅游、宗教文化游、科普游、修学游、校园游、防车友、包机游、油轮旅游、商务旅游、等,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切实做到全域旅游。万象旅游打破旅游模式的瓶颈,丰富旅游形式与内容,使游客得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旅游地的历史人文景观。
16.3 旅游空间 发展格局与线路规划 16.3.1 总体空间格局
根据 XX 市地形地貌特征、旅游资源分布状况,重点考虑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的空间组织原则,将旅游发展布局总体定位为“一廊·两带,一心·六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其中,“一廊·两带”体现了 XX 旅游的发展轴线和发展方向,“一心·六区”则体现了 XX 旅游的具体空间区划格局,也是项目落地的选择依据。两者叠加,构成了 XX 旅游“打造一廊两带、突出一个中心、联动六大片区”的动态发展格局。
(1)一廊:以怒江大峡谷为轴,串接百花岭天籁之村、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六库峡谷慢城、峡谷天体温泉小镇、魅傈古寨、怒江天空步道、巴尼小镇等景区景点,形成怒江花谷旅游长廊。
(2)两带:以六库-片马二级公路为西带,辐射连通片马中缅边城、风雪丫口、高黎贡山国家公园、鲁掌山地户外运动公园等景区景点,形成生态红色旅游带;以六库-兰坪二级公路为东带,辐射连通炳腮坝悬崖酒店群、新寨天空之城、老窝避暑小镇、红海风景区、生态农业加工园区等景区景点,形成农业加工旅游带。
(3)一心:中心城区形成的区域性的旅游集散及服务中心。
(4)六区:民族文化体验区、峡谷观光体验区、边境红色旅游区、特种运动旅游区、避暑养生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
16.3.2 旅游线路规划
(1)辐射影响大环线——“滇藏新通道” 在现有滇藏新通道交通线路基础上,规划形成滇藏旅游新通道。线路从昆明—XX—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独龙江国家公园—白马雪山国家公园—察瓦龙—
察隅—拉萨。
环线时长 8-10 天,主要交通方式为公路自驾,核心旅游资源为国家公园、高山峡谷、藏族文化和公路风景。
(2)深度影响中环线—“国家公园旅游带” 形成以国家公园旅游带为核心品牌资源的深度影响中环线,线路从腾冲—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独龙江国家公园—白马雪山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天生桥国家地热公园—六库。
环线时长 5-7 天,主要交通方式为飞机+铁路+公路,核心旅游资源为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旅游带。
(3)核心影响小环线—“怒江走廊” 形成以怒江大峡谷为核心品牌资源的核心影响小环线,线路从六库—国际峡谷天体温泉小镇—石月亮—丙中洛—罗谷箐—六库。
环线时长 3-5 天,主要交通方式为旅游铁路+公路自驾,核心旅游资源为怒江大峡谷、傈僳民族文化。
(4)中心城区“半小时旅游带” 以大南茂组团为集散服务中心,通过轻轨、自驾、城区小型观光车等多种交通形式,在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带”范围内构建“半小时旅游带”,主要体现城市滨江和民族文化旅游主题。
中心城区“半小时旅游带”由各个旅游组团构成,分别是:登梗组团、老城区休闲运动组团、炳腮坝会展度假组团、大南茂集散服务组团、蛮蚌生态农业组团、百花岭民族文化组团、上江组团,各旅游组团由城市交通进行串联,在交通半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旅游竞争优势的地区,共同形成中心城区“半小时旅游带”。
16.4 旅游 接待设施布局规划 根据 XX 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拟围绕 XX 市交通网络、核心旅游节点的分布,实施“以点带线,以线覆面”的旅游集散服务工程,规划采用“一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二级游客服务中心-小型游客服务站点”三级集散网络结构。
16.4.1 大南茂一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
重点在大南茂建设辐射全州的一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接待、交通、咨询、订购、物流、医疗等全方位、多功能的旅游公共服务。
大南茂一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应完善旅行社、医院、风景区保护管理中心、银行、公安局、公厕、垃圾站、停车场、车站、电信局、邮政局,加油站等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各旅游景区通讯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区的通信质量,形成覆盖所有景区的通讯网络;开设邮电业务,为游客提供方便的电传、传真、特快专递、电子信函等服务;提高医院质量,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壮大和提升旅行社的规模和档次,规范化管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16.4.2 乡镇二级游客服务中心
在上江乡、片马镇等乡镇设立二级游客服务中心。二级游客服务中心既是游客下榻住宿的地方,又是游客了解 XX 旅游信息的重要窗口,因而要有便利的交通将游客分散到 XX 市各个旅游景点,同时也要具备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和娱乐产业,银行、医院、停车场、加油站、公厕等旅游配套设施。
16.4.3 景区景点旅游服务站点
在各景区景点、民族旅游特色村、主干交通沿线设立小型游客服务站点,主要为各景点内部的旅游组织服务,服务于各景区景点的市内外游客。形成以城镇为核心,村落、主干交通沿线和景区为补充,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游客集散服务网络。
第一,需配套一定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项目,包括管理服务接待点、餐厅住宿、医疗点、公厕、停车场、垃圾站、娱乐设施、小卖部、公用电话亭、休憩点、导游图标志等;第二,注重标示系统与导游系统的建设,在各景区入口设置标志、各景点及设施设置标牌、风景区内的保护树木悬挂简单说明标牌,并注意与周边风景协调,在主要景区内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通过实物、模型、图片、文字、影视、音响、表演等各种手段,介绍景区的概貌、历史、特征、价值、保护要求、游览选择、安全知识等情况,并进行咨询、纪念品、讲座、募捐等活动,辅以较大的全景模型;在主要景群或景观点设导游站,结合观景设施,安排周围区域情况介绍,可采用景图对位的窗式观景厅形式;对主要景点、特殊地质、主要植物等设置说明牌,图文结合,简洁易识;第三,注重旅游医疗与安全急救服务系统、旅游危机管理与游客反应快速应变等系统的建设,从而形成安全完善的景点服务设施体系。
第二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中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据《平邑县第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全乡镇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座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全乡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第三篇: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旅游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11-08 【生效日期】2000-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2000年11月8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安全、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 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 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 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 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 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 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 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 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 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 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 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 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度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 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第二十四条 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复后,由各级旅游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纳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二十五条 旅游规划的培训教材、宣传材料等必须符合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规划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潞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被列为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之一。作为长治市唯一的县级市,潞城有着悠远深邃的骄人历史和辉煌厚重的灿烂文化,殷商时即设微子国,西周时称潞子国,秦置潞县,隋开皇十六年始称潞城县,公元1994年撤县设市,境内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当前潞城市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丰厚的历史“活”资源变成强势的经济“新”产业,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已成为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旅游资源
1、丰富的旅游资源。潞城旅游资源品味较高,门类较全,涵盖古今建筑、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山水田园,涉及“绿色、古色、红色”,并有现代工农业和城市旅游。既有合室黄龙洞遗址旧石器时代先人活动的足迹,殷商时期微子文化、春秋战国时潞子国婴儿古墓群的出土文物和卢医扁鹊等名人雅士留下的美丽传说,又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辛安原起寺及其青龙宝塔显示的唐宋古建文化;既有南流涌泉、卢山叠翠等“新老八景”凸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又有神头大战、北村八路军总部遗址等红色景区;既有全国仅存、潞城独有的赛社、乐户、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古老文明,又有传统工业新型化、现代企业园林化的典型代表———潞宝集团的现代工业游,展示园林美景的市区城市游和高山流水景区的山水风情游、生态观光游。
发展优势
2、独特的区位优势。我潞城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长治市的“后花园”,古有北方“旱码头”之称。境内有华北最大的泉域———辛安泉域,素有华北“小江南”的美誉。长邯、太焦两条铁路,长邯高速,207、309两条国道,太长、甘林两条省道穿境而过,紧邻长治飞机场,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在全省确定的太行等三条旅游经济带、红色经典等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和太行山大峡谷等17个旅游经济园区中,潞城均处于有利的节点位置。
3、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国家、省、长治市都已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养。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生活观念的更新,大众旅游需求开始全面释放。以欣赏自然风光、享受田园乐趣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正在成为大众旅游的热点。
发展龙头
1、突出红色龙头———北村。联合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遗址等景区,充分挖掘北村作为八路军总部旧址的红色旅游内涵,大力开发以“缅怀前辈功绩,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通过开发建设以八路军总部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以南瓜生态园为依托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形成突出红色,“红色、绿色、古色”相辉映,“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八大旅游板块。同时,加大娱乐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发互动性、参与性娱乐节目。推出“唱抗战老歌、演传统节目、穿八路服装、吃革命饭食”等活动,并采取“住民宅、摘农果、干农活”等多种形式,使游客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在接受爱国熏陶、体验田园风情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审美的愉悦。随着已开机拍摄的电视文献片———《朱德在太行》即将公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打响太行山红色旅游品牌,把北村打造成驰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2、突出绿色龙头———高山流水景区。依托辛安泉域独特的水资源优势,联合红旗渠、太行山大峡谷等景区(点),大力开发以“拥抱青山绿水,走进健康天地”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在继续建设完善景区竹筏漂流、休闲垂钓、山歌对唱、采摘野炊等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娱乐设施,开发互动性娱乐节目。现山水以秀美,赋景观以文化,给传说以内涵。同时,大力开发草编、剪纸、刺锈、雕刻等民间工艺品,做强做大南流的田园乐、乡村游等项目。把辛安泉域打造成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优雅、服务一流的精品景区,打响“北方小江南”品牌,使游客充分感受拥抱自然、休闲购物、健身娱乐的乐趣。
(四)打造一条线路。通过整合潞城市旅游资源,面向长治市区及周边短程旅游市场吸引客源,精心打造北村→潞宝→市区卢医山→三仁祠→神头大战遗址→原起寺→高山流水景区这一旅游线路,推出“家庭一日游”、“休闲两日游”项目,填补潞城市旅游业发展史上的空白。
(一)触“灵魂”,挖掘文化内涵。文化是文物景点的灵魂,要始终将深层次挖掘和弘扬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开发重点之一。对以北村、神头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文庙、原起寺为代表的古建文化;以三仁祠为代表的微子文化;以卢医扁鹊为代表的中医文化;以辛安泉域为代表的水文化;具有潞城特色的饮食文化、起居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扎根于婴城大地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人文故事;以及各个景区(点)的个性文化内涵,都要很好地挖掘整理,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提炼升华。
(二)抓“根本”,创新发展机制。良好的运营机制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应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的新机制。一是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积极实行旅游资源和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公司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参与的格局。二是通过好的规划,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开发,拍卖、租赁经营。三是对一些重点景区、龙头项目,要充分利用每年的各种商贸洽谈会,广泛推介,招商引资。
(三)育“特色”,转变旅游方式。资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培育。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提升旅游创意,开发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的旅游产品,并把发展互动式旅游作为培育特色景区的重点。如在发展北村红色游和民俗风情游时,应充分发挥其较其它地区同类项目在地域空间、村镇建设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注重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多开发互动式项目、参与性节目,打造成太行山区独具特色的经典旅游景区。
突出两个结合1、发展旅游业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建设和农民的生活改善等,都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以“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为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备受游客青睐,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为内容的农民生活体验游已成为一种新时尚,以乡村生活、民风习俗和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正迅猛发展。潞城市东部辛安泉域有发展山水田园游、生态观光游等独特优势,西部乡村有反映新生活、展示新风貌的新村魅力,这都为城市居民体验绿色、拥抱自然、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提供了广阔的旅游空间。我们一定要抓住2006年作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的有利契机,依托潞城市城乡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将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支持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载体的农村新貌游、民俗文化游、庭院经济游、生态观光游、保健养生游等多种形式,以旅游业的大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大进步,以新农村的大进步带动旅游业的大发展。
2、发展旅游业和建设园林城相结合。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新阶段。要树立经营城市与经营旅游相结合的理念,把我市园林城市建设和旅游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对接,把城市当作最大的景区精心打造。在城市环境建设上要突出旅游功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体现景观理念,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上要彰显个性风采,在城市旅游发展服务体系构建上要注重完善配套。当前,要通过突出绿色主题,注重文化品味,强调园林风格,大力抓好城市标志性建筑、环城水系建设、湖泊公园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规划建设一批“宜居、宜商、宜游”的功能区、功能线、功能点,辅之以市区外围的环城绿带、卢医山森林公园、黄花岗公园等景点建设,把我市打造成“山青、水秀、城美、景靓”的休闲旅游魅力城市。
第五篇: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二○○六年四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3
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3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3 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5
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5
二、规划依据...........................................................................................................................5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6 第三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7
一、规划思路...........................................................................................................................7
二、发展目标...........................................................................................................................7
三、总体布局...........................................................................................................................7
四、景观特色塑造...................................................................................................................8 第四部分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8
一.旅游产品存在问题...........................................................................................................8
二、旅游产品战略...................................................................................................................9
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10 第五部分 农民农村建设规划.......................................................................................................11
一、农民农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11
二、农民农村建设要求.........................................................................................................12
三、农民农村旅游开发要点.................................................................................................12 第六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13
前 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现已形成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既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近年来 农村旅游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 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 农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特编制《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黄河三角洲是渤海湾与莱州湾、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也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从黄河三角洲2.65万平方公里的陆域空间及90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来看,东营市处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两“翼”的左侧为潍坊市的寿光市、昌邑市和滨海开发区,烟台市的莱州市;右侧为滨州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和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一)优良的生态环境
区内基本由陆上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构成,潮间浅滩地貌类型主要有:潮上带、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陆上地面高程在1.5-2.5m之间,自然坡降为1/8000到1/12000之间,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沿岸水浅、滩宽、地势平坦,沉积物以粉砂和淤泥质粉砂为主,加上水体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是比较理想的海洋农牧化基地; 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2.80℃,台风袭击的能量较弱,雾天极少,无霜期长达206天,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平均日照时数1717.24h。
(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黄河口湿地:黄河口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世界最大的湿地。渔业办事处境内湿地面积广阔,景观独特,是休闲、度假、旅 游的绝佳场所。近年来,随着河口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平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呈现良好势头。项目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的基础上,精心开辟旅游线路,打造旅游胜地,提升旅游业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预计年收入可达1亿元。
2.温泉疗养度假区:主要依托 办事处温泉资源开发建设温泉度假村、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园以及多处自然游览项目,建成集疗养、休闲、度假及特色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疗养度假区。项目规划面积为150亩,包括温泉洗浴场、温泉康体中心、温泉度假中心别墅群、游乐设施、绿色生态观光园等。同时配套建设区内道路支线及步行观光路,配套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及购物、娱乐、餐饮、休憩等设施。建设“滨海湿地温泉康复疗养中心”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奇妙的自然医学,在远离城市喧哗、自然环境幽静的生态地区建立康复疗养院,让大病初愈和身心疲惫的亚健康人群在大自然中享受诸如空气浴、森林浴、温泉浴、水疗、泥疗、沙疗等各种自然疗法,享用音乐、幽默、果蔬等治疗方法后,得到调整和恢复,焕然一新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3.蟹园农家乐:蟹园农家乐占地30亩,院中树木葱茏,“红瓦青砖”掩映在绿色丛中,十分的美丽。在蟹园农家乐吃黄河口大闸蟹,原汁原味,野趣盎然。“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红”。黄河口大闸蟹味之独特,无人不晓。
4.赶海拾贝渔家乐:广大游客从 渔港乘上游船一路东行,游海域、观海景、吃海鲜、捡蛤拾贝感受别样滨海风情,忘记红尘的羁绊,抛却世俗的烦恼;摒弃生活的负荷,远离城市的喧嚣;一起观赏河海交汇的壮景,体验赶海拾贝的乐趣,感受浓郁的渔家风情!游客们在海滩上赤踝拎篓,带领家人和同伴逐波踏浪,踩蛤挖贝,尽情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随后,吹着海风、观着海景、伴着渔家人的朴实,在小渔船上吃一顿地道的渔家饭,让你吃得开心、舒心。这一兜兜蛤 4 蜊和地道的渔家饭让很多游客不虚此行,无论是湿地红毯的绚烂、河海交汇的神奇还是新生土地的无限生机都令人乐而忘返,大家表示有机会还会再来。为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办事处积极开发“渔家乐”项目。“渔家乐”渔船由最初的2艘,发展到现在的60艘。接待游客由最初的100人次发展到现在每年接待2万余人次。“渔家乐”旅游的开展,为 渔民人均增收300多元,为当地渔民转产增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5.其他旅游特色: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到独特的河海交汇、芦花飞雪、红色地毯等独特的传统地域文化和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蛤、黄河刀鱼、虾酱等当地的民族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
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一)规划范围
农村涉及的乡村旅游景点,规划面积约30000亩。
(二)规划的时限 2006年─2015年。
二、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2、《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3、《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
4、《东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5、《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深刻领会和执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胡锦涛同志总结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议》还指出,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贯彻执行东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相继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东营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交汇叠加,赋予了我们重要战略地位。东营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目前东营的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等与东营所处的战略地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坚定的工作思路,即“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用活各种旅游资本,发挥巨大的旅游效能,获得最佳的经济产出,并且让农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受益者。
(四)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实施农业安民、旅游富民策略。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东营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渔业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
第三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一、规划思路
抓住 “2006乡村旅游主题年”的有利契机,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体”,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三个结合,即: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结合——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扩大农民受益面、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二、发展目标
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 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
三、总体布局
根据 农村地形地貌趋势、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结合规划 主体构想,将 农村旅游发展定位为“一中心、一养殖、一湿地、一温泉”的形体结构。
“一中心”— 渔业办事处
“一养殖”—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 “一湿地”—黄河口湿地
“一温泉”—黄河口温泉疗养度假区
四、景观特色塑造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景观特征,将 农村旅游景观特色划分为4个类型:
一、人文特色景观:主要包括服务接待区特色建筑群、乡土民俗文化景观和体验农家生活的人文景观等。
二、湿地特色景观:以黄河口湿地为主体,形成芦花飞雪、红地毯等国内罕见的景观。
三、河海交汇景观:以黄河和渤海相交汇的特有区位优势,形成独特的河海交汇景观。
四、万亩养殖景观:以10万亩淡水养殖区和20万亩海水养殖区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景观,成为 农村的独特标志。
第四部分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一.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处于起步阶段,距全市旅游业总体发展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旅游商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其主要表现在:
品种单一,关联性差,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弱。
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规模小,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包装等力度不够。
销售手段落后、分散且未形成大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力度不够,缺乏销售风格体系及形成大市场的载体。
资本投入缺乏,政策扶持不配套,缺乏相应的奖励优惠政策及融资投资机制。
二、旅游产品战略
(一)特色产品战略
1、体现地域环境特色。
2、开发农业观光产品。
3、以乡土民俗文化取胜。
4、基本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
(二)品牌战略
1、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开发。
2、精品意识,符合潮流。
3、区域协调,优势互补。
4、开发新、奇、异、趣产品。
(三)建立多层次营销网络
旅游营销具有多种渠道和不同的形式,应注重多渠道的开通。根据遂宁市的区位、经济条件、产品特色、市场需求状况,渠道策略以 9 直接销售为主,间接销售为辅。同时,着力于多层次营销网络的建立和形成,全面形成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的结合。
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
(一)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根据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禀赋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富有地方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体系,引导旅游产品向系列化、参与化和精品化发展。 水产类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包装力度。 建立相应的旅游产品体系。 建立健全旅游产品销售体系。
建立合理的产品开发机制,提供政策咨询。
(二)特色策划旅游产品
1、四季形象特征
春天——旷——红色地毯,芦花飞雪 夏天——爽——清凉世界,河海交汇 秋天——收——万亩养殖,蟹参丰收 冬天——暖——温泉沐浴,篝火晚会
2、专项旅游产品系列开发
对 农村专项旅游产品进行系列化、参与性与特色化开发,深度挖掘,丰富内容强化感受。
水产蟹参产品系列开发 民俗风情产品系列开发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3、旅游产品开发的注意事项 利用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加强对导游的培训,特别是对 农村人文历史的讲授。 组建旅游公司进行土地的统征统建,保证规划意图实现,防止各自为政,乱征乱建。
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项主题旅游,如采卤制盐等。 引入文化团体和科研单位,提升文化品味和科技含量。 重视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创新。
编制旅游区的详细规划,指导开发建设,防止破坏性建设。
第五部分 农民农村建设规划
一、农民农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
以建设新农村、新民居为切入点,对 农村现有村落和农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改造,将其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功能较为齐全、以旅游接待为主的服务型农村。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做到:一个村落一种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服务多功能,形成“城市沿线皆景观,村村风貌有特点,家家户户有亮点,特色农业成景点”的现代城乡生产生活新模式,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旅游富民的发展目标。
二、农民农村建设要求
1、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避免城乡一样化。新农村,依然是农村,首先在功能上要具备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特质,其次,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要保持自然村落的格局,形成与城市、城镇较大的反差,在环境上对城市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一定要避免农民农村建设布局的城镇化。
2、农民农村(或中心村)要建设成为生态农村、文明农村、旅游农村。
3、新农村的公共设施,既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能够利用其发挥旅游服务效能。
4、通过“五改”,把过去的卫生死角、视觉死角彻底清理,营造卫生、整洁的农民新居环境。
三、农民农村旅游开发要点
第一,选好试点是关键。
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原则,优先选择开发条件好、特色突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片区作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陆续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建设,不断扩大接待服务规模。
第二,强调特色,规划先行。
新民居建设,一要有体现乡村风格,符合地域文化特点和现代时尚,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一村一品;二要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三要充分考虑发挥旅游效能,满足游客的各方面需求,保证他们来得方便、吃得可口、住得舒适、玩得尽兴。在建设上要保证水、电、12 气、路、有线电视、网络和电信村村通,村村户户达到高质量的接待标准。
新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竹林、果林、绿树掩映,其建筑格局为两层以内的别墅式独立院落,每户面积120-200平方米,具有浓郁的乡村特点,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又适合旅游接待。
为确保各个村的规划设计达到上述要求,其规划设计必须统一经过 农村管理机构组织专家严格评审,通过后付再诸实施。
第三,政府扶持,多元融资。
由于多数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在资金的解决上,主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农民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负责试点村的各项规划设计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各项服务管理费。农户房屋建设费,由农户承担,包括农户直接出资和贷款解决。贷款由农户逐年以经营收益还本付息。
第四,严格用地,集约利用。
新农村建设原则上在原村址进行,以保持村落的自然格局和风貌,需要占用新址的,要经过规划、土地等部门的严格把关和审批,使用新宅基地的,原来的旧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农村占地总量一般不得超过原村庄的占地总量。
第五,规范标准,统一建设。
各个农民农村的建设标准依靠规划来统一,严格按照执行。同时,为了保证民居建设的风格和质量,同时也降低投资成本,可以将建设施工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企业,使房屋建设费用更趋公平合理。
第六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
一、制定农家乐、乡村旅游国家标准,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二、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