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重要地位分析论文
摘要: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已经有将近上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对博物馆学研究对象、研究学科范围、研究内容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其发展现状很不乐观。而本文认为,在博物馆研究中藏品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博物馆研究中加强藏品研究的倾向,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博物馆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学 藏品研究 藏品
一、藏品是构成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
一个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便是藏品,如果没有藏品的话也就无所谓什么博物馆了,更无所谓什么博物馆研究了。因此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于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的地位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如果追溯起博物馆学的发展源头的话,很多学者都会提到早期的收藏活动,但是收藏活动却并不代表博物馆也不代表博物馆研究。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博物馆的早期发展存在于两宋时期,那时已经具备了收藏和研究两种职能的分工,即使相比同时代的欧洲,也更为成熟。
近些年,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理论也越来越深化,而其中对藏品研究的特别重视是最为突出的特色。中国的“三性二务”论是对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而不论是在新“三性二务”论还是旧“三性二务”论中,藏品研究都有着一个特别的位置。如果抛开一切不必要的因素,这一理论中有关科学研究的合理性是无疑的,对于博物馆藏品研究的重视也就无疑是肯定的。
虽然有时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对藏品研究的特别重视却是博物馆学界现阶段的共同认识。姜文喜和宋玉娥曾表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便是加强藏品上的研究,藏品研究是博物馆研究中所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能够推动博物馆学研究进行下去的中心环节。而熊建华也表述了博物馆学的独特性表现在既围绕博物馆及其藏品进行研究又跳出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研究,因此同样也指出了博物馆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强藏品研究不但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研究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藏品研究也就具有很重要的很特别的现实意义。
藏品研究受到重视不仅为后人留下一大笔学术财富,还为我国的博物馆研究孕育了很多出色的博物馆学家。而这些有所成就的博物馆家们也都大多对藏品研究很专注很重视,比如武伯纶、耿宝昌、史树青等,他们都对藏品研究特别重视,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武伯纶先生在陕西主持博物馆事业将近30余年,是非常重视藏品研究的博物馆学家,他主张博物馆就应该进行研究工作,还写了很多研究文章。
马承源先生回忆当初自己在上海博物馆钻研学习的经历时,他说他的老师除了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前辈及其一些著作之外,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更是其研究观摩的重要对象。这些博物馆学家成功的事实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博物馆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始终都不能离开对于藏品的重视与研究。这也就要求当前博物馆中的研究人员要把藏品研究作为博物馆学研究中的主体,深入研究馆内藏品的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博物馆实际情况,将博物馆学研究不断推向辉煌。
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很重视藏品研究,但是在当前的博物馆学研究中存在着很多特别奇怪的现象,很多博物馆学家都不研究藏品,写出的东西也往往是很空洞没有实际内涵,甚至一些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只是满足于搬运与保管的工作,将一个博物馆研究人员本该进行的研究工作给忘记了。如此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有一批博物馆学专家学者,有很多的博物馆职工,却缺乏有成就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博物馆学者,与老一代的博物馆学者比较起来,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
藏品研究曾经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博物馆学者,也促进了我国博物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但是同样也反衬出了当前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的缺乏与不够重视。
三、充分利用藏品研究才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
有学者曾经总结近三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说,“博物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建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的目标成为不少大家的追求”,但同时还存在“有没有中国博物馆学”的争论。这种概括大体上是符合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现状的。
对于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状,毫无疑问,博物馆学者们是非常不满意的。
2008年南开大学梁吉生教授组织的《笔谈博物馆学》就是博物馆学界一次集中的反思,参加笔谈的学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博物馆学研究表达了某种程度的隐忧,“以时下发表的本领域不少所谓专业论文为例,一大欠缺是:多表象、皮毛,多感想,多经验之谈,缺学理,缺学术规范。这严重制约了博物馆学作为一种学术和一门学科的成长。
构建中国学派的博物馆学体系,是多年以来几代博物馆学者的宏愿。但是,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博物馆学,一方面固守着在20世纪的特殊时代建立的博物馆学研究理论,不思进取,表现在论著中满篇毫无新意的重复论调;另一方面却不停地在追模西方,各种形态的博物馆和各种光亮新鲜词语荟萃的理论充斥于学界,即使专家学者也疲于应付,让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根本无从置嚎。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否认所谓博物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同样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在文中重提藏品研究的重要地位问题,主要是立足于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有感而发。中国博物馆不同于大多数国外博物馆的情况,其藏品异常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藏品的优势,开展以藏品研究为核心的博物馆学研究工作,发展和构建我们自己的博物馆学体系,这才是走出困境的最佳办法。
四、结语。
总之,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并非只有历史类博物馆可以回归藏品研究,任何类别的博物馆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藏品研究。假如不再纠缠于没有结果的博物馆学的争辩,踏踏实实多做一点博物馆藏品研究,我国在博物馆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地位将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博物馆学本土化发展及其今后路向》,《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2)。
[2]苏东海:《国际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分化与整合——博物馆研究的两条思想路线札记》,《东南文化》,2009(05)。
第二篇:关于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研究
关于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研究
博物馆是时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办得如何,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地区的博物馆如何,则往往体现这个地区的文明水平。因此,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管理这个大范畴中的一部分能否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这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充分向世人宣传和展出它的收藏品,而且还取决于它有无能力研究、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收藏品。在我国众多的博物馆中,中小型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珍藏着一大批历史文物资料,在传播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地方的文化中心、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教育中心。而中小型博物馆在保护和管理好文物藏品方面的工作是博物馆的工作基础,这个基础工作做不好,其它的工作则难以展开。藏品管理在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的藏品管理为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中小型博物馆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中小型博物馆一般是指市县级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的业务活动主要是面向本市、本县、本地区的,它们的藏品、展览、研究和服务对象也都是以本地区为主。
(1)最近几年,随着各地市县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对中小型博物馆建设的日渐重视,再加之各基层文保单位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为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渴求,而建立市县级博物馆纷纷涌现。它也使得这些市县在自己所辖范围内出土和发现的文物及标本能立足本地,更为经常和方便地对当地公众展出开放、宣传教育。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能够表现本地文化历史特征的器物,更成为各中小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样,中小型博物馆成为国家最基本的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单位。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向公众介绍和弘扬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成就、人物等,使人们受到教益,得到感奋,丰富知识。中小型博物馆更有效地增强了这种功能。由于它的区域性比较强,距离当地居民比较近,使本地区的人们更容易对博物馆产生一种亲近感,因为它所展示的内容都是与这个地区的时代变迁、生活传统等相关联的事物,成为人们重温历史、发现自我的第二课堂,所在地的居民会把博物馆看作一种骄傲。
(2)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博物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水平我的标志之一,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历史的象征和见证物。目前我国省级以上博物馆已经基本完备,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将逐渐由大城市转向了中小型城市,由大型综合类转向中小型专题类。我国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为博物馆的进一步全面普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的逐渐扩大和巩固,中小型博物馆的社会地位越来越突出,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一段时期以来,不少省级大博物馆办得不太活跃、不太景气,内容和形式显得有些陈旧和呆板,有的甚至只是坚守多年不变的陈列阵地,这就不免有点门可罗雀难以为继了。
(3)中小型博物馆为博物馆界带来了新气象,它受到了越来越多 的人们欢迎和喜爱,同时它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表明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将是日益增多的中小型博物馆的建立和完善。在世界各国,不同种类、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中小型专题博物馆迅猛发展,其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它们再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形成博物馆系列和群体。可以看出,博物馆走向小型化、专题化、多元化是博物馆学界出现的新曙光。小而专的中小型博物馆“以其独到之处,令人开眼界、长知识、宽胸襟,使人得到更纯粹、更持久,更非同一般的经历和享受”。
(4)中小型博物馆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它能够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愈来愈深刻的作用。
二、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管理问题研究。我国拥有5000年悠远历史,现各类文物总数达到两千万余件,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除供研究收藏外,大部分文物都将会通过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但通过调研,在博物馆建设“热潮”中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重硬轻软,即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具体表现在各地方把博物馆建设列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来对待,关心的是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和建筑外观,而对馆藏的文物保护及陈列展示不注重,这些无知行为不知会让多少珍贵的文物受损。目前从文物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全国2200多家博物馆中,共有馆藏文物1236万余件套。在这2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型博物馆,有公立博物馆也有私立博物馆。博物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现代文明的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公众文化的服务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藏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加强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博物馆因诸多方面的原因,馆藏文物遭受了另类待遇,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管理,许多情况令人深思和担忧。
(一)藏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藏品本身的规模和质量上说,中小型博物馆无论在收藏品的数量、门类、品种,还是藏品的质量、档次上都无法与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普遍面临藏品数量不多、门类不全、品种单
一、重复较多、档次不高等问题。从藏品的信息量上说,中小型博物馆一方面由于研究力量的缺乏,藏品所蕴含的信息无法得到充分的揭示;另一方面也由于上述藏品本身的局限,一般都不具备研究级的藏品体系,给藏品的系统研究和深层揭示带来困难。这是制约中小型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瓶颈。
(二)藏品保护硬件差文物的保护需要良好的条件,而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差。一是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型博物馆没有像样的库房,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库房,潮湿漏雨,环境较差,面积严重缺少,藏品拥挤,远远的达不到藏品保护的要求。二是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库房建设或改造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文物自然损坏严重,在藏品的保护设施方面也缺乏条件,有些藏品就用包装纸一包摞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同时,不论是库藏品或是陈列品都仅有几个框子,几个柜子,再加点防虫、防潮剂,未采取其它保护措施。常常会看到一些珍贵文物放在普通的商业橱窗中进行展示,对文物根本谈不上任何保护。这些文物现在看起来没事,但到了我们子孙再去观看的时候,估计就变样了。此外,在防火、防盗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造成的文物损坏也屡见不鲜。如: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九鼎八簋”因被资质不合格的装修公司承揽展柜而损坏。有的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不要说自动报警系统、烟感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保护措施。
(三)是目前我们的环境对文物的损坏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严重,空气质量的劣化,特别是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对文物藏品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同时,藏品的照明也对一些光敏物质造成一定损害,加快了文物的损坏速度。
(四)藏品的底数不清造成管理混乱。藏品在库房内随意堆放,自然损坏、人为损坏极其严重,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由于藏品的底数不清,影响了展览的质量,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例如,有的馆,因不清楚有哪些文物藏品,该上展线的没能上去;有的馆自己有这类藏品,因不清楚,反倒找别人借文物展出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屡屡发生。由于藏品的底数不清,有的馆账物不符,账上查不到,实物又不知放在何处,库房管理混乱以至被盗,甚至监守自盗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馆还曾出现过馆长为了创收,擅自批准出卖账外藏品的现象。
(五)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少。文物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文物保护方面国家级的大馆、老馆没什么问题,都还算做的较好,但一些省、地级中小型博物馆的状态确实让人忧心忡忡,缺乏安全感,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的预算少的可怜。中小型博物馆一般是地方的非营利公益事业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小,而且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加之全国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不能强,门可罗雀,经营收入少,导致文物保护资金严重缺少。由于没有资金投入,馆藏文物的保护保管问题无法解决,更谈不上花更多的资金来投入文物的征集。
(六)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加之博物馆的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看看数量、查查温度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特别是在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如:国家级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福建省福州市的侯县祥谦陵园108件珍贵名人字画发生霉变。同时,博物馆是一个清水衙门,需要的是热爱博物馆工作,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一般的中小博物馆,单位条件一般,待遇不行,人员流动困难,专业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加之文物保管岗位人员本身流动频繁,又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导致岗位人员业务不熟悉,专业技术能力差。大多目前仍处于较为原始的手工管理阶段,中小型博物馆专业工作技术含量都不高,藏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附加值偏低。无论是藏品的登记、编目、管理,还是藏品的修复、保护、陈列和研究,都处于较为落后的手工操作阶段。
(七)藏品保护意识弱。有的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的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甚至有的监守自盗,还有的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如:盐城市博物馆一批珍贵文物“蒸发”。再加之有时单位效益一般,有的单位小博物馆就几个人,领导也就只关注一下日常性的工作,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有的对自己的家底都不了解。有的一般职工,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守好一栋房子、收好一点票子、管好一个章子,就可以了,天天打开门售票,关上门睡觉,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八)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上万件,但很多的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差,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的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此外,还有的民间博物馆更是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导致藏品保护管理不善。
三、对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建议博物馆的藏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其独特和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对于发展建设中小型博物馆也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一)藏品管理工作既要科学化又要法制化。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职能,决定了它必须进行科学化、法制化管理,并与其他业务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博物馆的整体化管理。我国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已经有了一套法律法规和较为科学的管理办法,为博物馆科学管理藏品做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制度严密,讲究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一般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制度有登记提取、库房管理、藏品核查、温湿度记录、防虫防霉消毒、钥匙管理、特殊藏品保密、库房进出人员登记、藏品管理奖惩制度。这些制度对藏品的登记、提取、核查和利用,及库房的湿度、入库出库、防虫防霉和钥匙分管等做了具体规定,是藏品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保证。2002年10月新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和《实施细则》,根据新形式对馆藏文物做了修改,对馆藏文物移交、调拨、交换、借用的手续,及修复、复制、拍摄、拓印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只有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和法规,藏品管理人员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时候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和法规一旦通过,就必须严格执行,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切违反制度和法规的行为,均应受到相应的处罚,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法定程序。一件文物的入藏,从接收、鉴选、登记到编目、制档要经过多个程序,仅藏品记录就有入库文物凭证、藏品总登记账、分类账、藏品卡片和藏品档案,而且每件文物的入库时间、完整程度和来源等原始资料,照片、绘图、拓片一应俱全,这些记录都是正式的法律文本,具有法律效力。文物一经入藏,藏品管理工作人员就负有保护它们的法律责任。所以,博物馆藏品管理是一项责任重而又复杂繁琐的工作,这就需要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担负起管理和保护文物藏品的职责,做到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条例所规定的: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二)藏品管理工作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近期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的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部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藏品保管人员要洁身自好,不得收藏文物和参与文物经营活动,严禁利用职权,侵占国有文物,禁止将国有文物赠送、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严守国家机密,不得擅自公开文物藏品的重要信息和资料。发现文物被盗、被抢或丢失,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定程序,以防文物遭到灭失或损坏,发现文物损坏或减少,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藏品保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保证数据材料的正确可靠,核查时严禁虚报谎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博信息化已是国家文物局“十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藏品保管工作水平和管理利用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我们要积极的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的实践促进技术的提高。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要留住现有的人才。中小型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教育、工资福利等方面要大开绿灯。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技术是一个区域化、国际化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内、国外的许多同行的技术。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发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这就要求藏品保管人员在具有文物鉴定、修复和保管等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电脑操作和藏品信息采集、著录的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驾驭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能力,并运用到藏品保护和库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步建立起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库和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文物资源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电脑化,最终达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在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实现文物藏品信息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而努力。充分调动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抓好藏品信息采集标准化等基础工作,勇于探索藏品管理新办法,讲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文物藏品服务工作,把博物馆藏品保管工组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要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同时,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十防”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备方面,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设施的更新或添置,有条件的博物馆,要在现代化保护设备,例如恒温恒湿机等加大投入。此外,在空气质量的控制方面也要有考虑,要对库房的空气进行粗过滤。同时,对藏品照明设施的使用和控制方面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陈列室内的藏品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潜在的危害。其次,要提供文物修复的基本设备和物资,有条件的中小型博物馆可以经批准自行进行一般文物的简单修复。
(四)各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怎样解决资金缺少的重大压力?博物馆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目前实现“以文物养文物”博物馆并不多。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其二,要保证专项经费专用。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资金都用于提高职工待遇等方面。其三,借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予以支持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可以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要广泛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设立保护基金。其四,中小博物馆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的加大产业的开发,获取经济收入,缓解资金压力。
(五)明确责任,提高保护意识。首先,保护第一,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建立文物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藏品的保护保管情况,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其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身积极参与到文物的保护队伍中来,要积极宣传藏品保护的意义,鼓励和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的从业人员。其三,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思路,要利用文物的本身价值,提高博物馆门票的附加价值,发挥藏品的社会功能,让博物馆走向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其四,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赏罚分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六)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要加强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建立健全的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管理。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例如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复制制度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保管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责任落实,分工明确,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的建设,不断整改提高。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及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例如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藏品保护管理作为一种“产品”进行严格的监控,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电脑科学的管理藏品,尤其是要借这次全国馆藏文物的普查来摸清自己家底,利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来建立健全馆藏文物台帐。
第三篇:财务报告问题研究论文重要
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摘要
现代财务报告三表体系——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时代步伐迈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行业的竞争、风险的加剧、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目前使用的财务报告中所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用户要求改进财务报告。使财务报告更能切实的反应真实状况,满足企业经营者,投资人,政府等的需求,加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与应用性。本文围绕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而展开论述,首先介绍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况,其次指出了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披露方式不完善及内容不完整等),随后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协调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改进披露内容等)。
关键词: 财务报告
信息披露
解决措施
T 目录 摘要 前言 1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 2 财务报告概述 2.1 财务报告的构成 3 2.2 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4 3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1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冲突 6 3.2 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7 3.3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7 3.4 现行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 8 4 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9 4.1 协调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 9 4.2 完善披露方式及加强监管力度 9 4.3 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 11 4.4 补充财务报告中社会责任的披露 12 5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渐临近,作为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财务报告,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在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合理决策服务,促进企业稳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己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价值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对财务报告不断加以改进,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更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
一方面改进财务报告有利于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都比较关注财务报告,或许这是他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惟一正常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报告的每一次实质性改进或变革都源于这些信息使用者对现有财务报告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只有他们有资格、有能力表达自身需求何种财务信息,并希望今后的财务报告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与变革,在这种情况之下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然更符合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并为其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作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机构与起草人,应在充分听取或征求各方面信息使用者意见的前提下,考虑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及需要或企业实际状况,借鉴国际惯例及做法,对现行财务报告制度做一些必要的修订,以满足社会各界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并且使改进后的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符合信息使用者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信息。另一方面改进财务报告有利于会计制度自身的改进。会计制度是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经济业务时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最终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会计信息是否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方面取决于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对会计制度的理解与应用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在于会计制度本身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方面是否能使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相关、可靠的信息。毋庸置疑,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载体,其优劣直接体现了会计制度的优劣,而且财务报告制度是会计制度优劣的最终体现,甚至可以说财务报告制度是会计制度改进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改进财务报告的同时也推动了会计制度自身的改进。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中深刻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说,会计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显得落后于时代,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着重大缺陷。财务会计所要表述的和其实质上所能表述的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
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 所认为的“在一个自由社会,公司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仅仅只有一个,即在从事公开的、自由的和无欺诈的竞争游戏规则下,使用自己的资源从事旨在实现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咨询委员会(2007)提出将审查美国的财务报告制度的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和使信息更加有用和理解,供投资者参考。并且对关于改进财务报告及如何使财务报告更加明确和有利于投资者提出建议。
美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APB)的会计研究系列(Accounting Research Study,ARS)ARSNo.3认为:资产代表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和权利,是某个企业通过某种现在获过去交易的结果而已经取得的。该公告并认为在资产的特征中,是否包含带来未来现金流入的可能的经济利益,是其最重要的特征(ARSNo.6,)。
此后,美国会计学会提出了会计信息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这是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联系起来的研究,该书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有利于内部人、财、物的管理和控制,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为此,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应具备相关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和可定量性等质量特征。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娇英(2006)提出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因此,对于业及企业利益相关者而言财务报告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财务报告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存在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的,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又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那么,从相关性和发展的角度讲,财务报告必然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而相应地调整。则,它所报告的财务信息就失去了有用性和相关性。吴钊平(2007)提到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信息披露的要求。因此,应本着充分披露、实时报告、前瞻预测的原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六个方面的改进。
王延琼(2007)提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及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开始研究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方法。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管制过多,自愿性披露的会计信息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对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有效的管制,将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有机结合是继续我们研究的问题。
王萍、宋永春(2007)提出从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缺陷出发,提出了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和改进措施。姚正海(2007)通过分析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在内在特征、价值体现、价值增值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表现,提出高技术企业价值报告应披露有关财务核心能力、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社会责任和价值链等相关信息。
黄培娟(2008)中提到现行财务报告在新经济条件下受到了诸多冲击,必须改革,但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一定要考虑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要在会计准则的规范内进行。只有这样,现行财务报告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及其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过程中,现行财务报告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对其如何改进更一直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综上,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在加强企业与外部信息沟通、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同娇英,王萍,宋永春,黄培娟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也愈渐要求严格,从而不断的完善财务报告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就其解决措施中吴钊平,王延琼,姚正海提出重点完善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报告是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手段,而财务报告的内容与结构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形成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实践的进步,财务报告所依存的各种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财务报告的变迁。本文主要有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财务报告的目的与意义,并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介绍了财务报告。第二部分为财务报告的基本概述,包括财务报告构成及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强调信息可靠性及会计披露中存在的问题等。第四部分通过相关会计规章、会计文献以及本人对财务报告的认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2 财务报告概述 2.1 财务报告的构成 2.1.1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以更集中、更概括、更深刻的方式,用一目了然的表格,把一定期间的经营状况记录下来编成表,报告给报表的使用者或者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 这些表主要有三张:资产负债表该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分布状况以及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也称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它主要提供某一特定时日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总额及其构成的有关信息,其内在逻辑结构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该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绩效的报表,即揭示在经营、理财、投资等活动中引起的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变动及其结果。这些方面主要反映在收入、费用和收益等基本要素上,各国对其称法不一,英国等称其为损益表(Profit and Loss Accounts),美国等称其为收益表(Income Statement),我国一般称其为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该表主要以现金为基础,用于揭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包括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来源和运用。
2.1.2会计报表附注
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编表人还有一个义务,就是对报表中的内容要做出解释。例如关于报表的数字计算方法应该解释,对报表数字的构成内容也要解释,报表阅读者需要了解的情况都要做出详细的说明,目的是为了帮助报表阅读者进一步了解报表中没有反映清楚的一些信息。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包括①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的说明;②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③关键计量估计的说明;④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的说明;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⑦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⑧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⑨重大投资、融资活动的说明;⑩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2.1.3 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和利润实现及分配等情况的综合性说明,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它全面扼要地提供企业和其它单位生产经营、财务活动情况,分析总结经营业绩和存在的不足,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和考核有关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资料。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对下列情况作出说明: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②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③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④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2.2 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2.2.1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称为财务报告目标。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概念框架中特别强调会计目标,因为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决定了计量属性的选择。决定了报表的格式。而且会计目标是构架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目标不同,则可能导致具体准则制定的不同,也将导致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不同,它为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指明了方向。如果没有会计目标,财务报告提供信息就是盲目性的,无的放矢。财务报告的发展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环境的变化是财务报告目标随之改变,相应的财务报告质量也要改进。以不断满足外部使用者的信息要求。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会计目标也在不断改变。这样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也要随着改变和提高。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各国的概念框架中有两种会计目标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会计且标都从“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开始引入“决策有用观”。即在信息质量上更加注重相关性,并兼顾了可靠性。2.2.2 会计准则质量
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财务报告的种种标准。反映企业经济真相的财务报告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一个国家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有了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行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规范性文件。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各国会计准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实现下列三项目标:第一,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当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人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这样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才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2.2.3 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体系是指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信息的较为完整的系统。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和对外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在维持和发展企业与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完善资本市场,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目标逐渐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下,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其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提供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第二,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估计一个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最终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第三,提供一个企业有关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主权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主权变动影响的信息。所以,为了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应设计一套既能提供货币信息又能提供非货币信息、既能提供绝对指标信息又能提供相对指标信息、能产生多样化信息的多元化的高质量财务报告体系。
2.2.4 财会人员素质
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是由财会人员通过会计系统,即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最终汇总形成各种财务报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是通过分析人员根据各种财务报表及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料进行的,因此除了会计目标、会计准则质量、财务报告体系等因素之外。财会人员本身的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会计信息生产者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执业风险意识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会计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各国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1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冲突
William R.Scote(1997)认为投资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同时控制这两个问题时会产生一个结果:保证投资者获得有效决策的信息不一定激励受托人,也就是说虽然控制了逆向选择,却不一定能控制道德风险。对投资者最有利的会计信息应该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权衡的,对受托人最有利的信息是与他们经营努力程度高度相关的信息。而关于资产运营和损益的会计信息只有一个,这样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朱元午(1999)认为:人们在对信息的有用性不断追求上正面临着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一味追求相关性,而以牺牲信息的可靠性为代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虽然我国的会计目标已经向决策有用观转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突出了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但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善,过分注重相关性可能会恶化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用历史成本计价的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基础,但往往其相关性受到强烈的指责。过分注重可靠性而使信息失去相关性,不仅会使信息的“有用性”降低,而且还可能由于大量不相关但可靠的信息披露而造成财务报告的信息超载。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一对矛盾。由于历史成本是过去的,而公允价值属于现在。所以,可靠性从计量属性上往往与历史成本相关,而相关性往往与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相关。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反映经济交易事项的原始单据所记载的内容具有信息来源最直接、存在可验证性,且其生成和传递过程往往置于财政、税务等相关有权部门的监督之下,因而以其原始单据记载的信息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具有可靠性。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而言,资产或负债的形成中产生的会计原始单据所记载的金额,反映的是其历史成本。历史成本由于其交易的原始单据具有上述特征,故可靠性较高。但是,问题在于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核算主体内、外各种条件的变化,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动,或小于其历史成本,或大于其历史成本。此时,历史成本已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了,因而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的相关性会下降。此时,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的是公允价值。作为现在时态的计量属性,不仅符合资产或负债会计要素的定义,也反映了现时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判,因而其相关性明显高于历史成本。
再如,在《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中,在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对公允价值的计价,有三个依次递补的层次,即公平交易中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活跃市场中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处置该资产时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公平交易愿意提供的交易价格)。很明显,从三个依次递补的公允价值信息来源层次上看,其可靠性质量是依次递减的,只是为了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同时又对可靠性不造成摧毁时才选用质量稍次的信息作为替代品。这一例子很生动地表现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3.2 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社会,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最后输出的产物,同样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报告体系不论在报告内容范围上,还是在报告形式以及传递方式上,较之现行报告体系都将有很大的不同。财务报告的内容模式扩展在前文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将重点讨论信息技术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财务报告改进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冲击。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进行商务活动和向消费者传递企业信息。互联网为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企业建立网站并发布信息己经逐渐成为趋势。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但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等方面通过28项指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仍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
3.3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缺乏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现行财务报告注重提供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忽视非财务信息的揭示。许多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人力资源素质、企业文化等,没有被纳入传统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而这些信息无疑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评价并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
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其潜在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缺乏企业有关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较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就造成了现行财务报告忽视了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忽视了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从会计要素的定义(如资产被定义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控制的未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就可以看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基本上是一张会计数据记录的汇总表。尽管提出了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观点,按照此逻辑演绎下去,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是要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这也和权责发生制的确认要求相背离,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本身已经包含了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三个环节。实证会计文献表明,企业生产周期的缩短,经济活动风险加剧,为了能够贯彻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有用的信息这一基本目标,预测信息应日益成为财务报表应该揭示内容的主要部分之一。而目前我国的会计报表主要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中期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为主要报告体系。预测性和前瞻性会计信息往往都是与企业的自愿披露的信息相关的。自愿披露可以将公司的好消息及时传递到会计信息市场,以便吸引理智的投资者,为公司以较小的代价筹集资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自愿披露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广告效应(因为投资者普遍认为只有业绩良好的公司才会进行自愿披露,而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也倾向于披露良好的预测性信息),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企业及时地披露预测性信息提供了更好的载体。如何使企业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近年来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上的财务报告”(IASC,1999/12)、“改进企业报告:强化自愿披露”(FASB,2001),分别从不同角度力图为财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提供思路。3.4 现行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
3.4.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内容不完整,披露体系不健全
集中表现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可比性差;以非会计信息披露为主,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以描述性信息为主要披露内容,缺少定量信息。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信息披露的发展。尚未建立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指标信息。3.4.2 披露形式单一,披露主体模糊导致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以财务报告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为主,缺少社会责任报表,定量信息与指标信息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难以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则难以区分;披露机构与披露主体划分不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政府与公共组织的职责,企业消极对待。3.4.3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差异巨大 通过社会责任指数分析,笔者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在不同企业与行业间存在巨大差距,这对能否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提出了挑战,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应对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3.4.4 缺乏法律、准则等制度保障
信息披露监管与社会责任审计尚未开展。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准则指导,造成企业披露无效的社会责任信息,既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增加了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另一方面,却出现了重复披露或拒绝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薄弱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权威性的重要因素,而社会责任审计尚未开展,理论研究也还处于空白。4 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4.1 协调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
在新准则的制订中,由于考虑到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理念及会计行业整体业务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我国对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协调本着“尊重普遍性,考虑特殊性”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了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国情,做到了二者的现实平衡。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于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需要密切相关的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新准则中只是“适度、谨慎、有条件的”引入,而非全面引入。同时,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因此,总的来看,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运用条件都作了限定性要求,充分考虑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平衡。例如:《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上,要求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4.2 完善披露方式及加强监管力度 4.2.1 完善信息披露方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这一假定前提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普遍适用的基础,因为它们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素质。由于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有差异使得各自内部的数据不能互相合并,资源无法共享和无缝连接。这些不同格式制作的财务报告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不便。
近年来,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日渐浮出水面,即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它是由AICPA发起的,现在已经有70多个成员组织组成的XBRL.org组织所推出的新一代互联网财务报告语言。按照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XBRL是因特网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发布(可以采用各种格式)、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它不是一个新的会计系统,不会改变会计系统的数据。XBRL是为说明包含企业报告中的相关信息的编制和使用而设计的,它始于会计系统的分类数据层面,而不是在交易层面获取数据的方法。作为一种以XML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继承了XML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包括可及性、通用性、增强性、开放性、正确性、效益性。我国目前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强大影响之下,互联网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更趋理性的平衡、持续增长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发布企业财务信息成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这一趋势还有待加强。4.2.2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美欧在忙于弄钱救市之余,也不忘寻找罪魁祸首及替罪羊,继评级公司被揪出来暴打之后,第二个被揪来打得就是会计界,虽然美国准则制定机构、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纷纷出来辩解,但都以惊人的效率对准则进行了修订。对于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我国而言,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公允价值计量不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确暴露出了会计准则中的一大漏洞。2007年1月1日起,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新会计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执行将对企业会计实务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从上市公司整体情况来看,2007年的实施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违背会计准则规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迹象不容忽视。2007年净资产合计为68389.71 亿元,2006 年净资产合计为52220.33亿元,同比增长了16169.38亿元,增幅为30.96%,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会计准则将成本计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幅增加达到3625亿元,占净资产增加额的22.42%因此,除了进一步研究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力求理论指导企业在实务中正确运用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彻底从利润观转向资产负债观,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的负面影响。
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为了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性信息及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财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在报表信息披露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自律约束财会人员行为、动机,防止会计行为失范,减少财会人员的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披露失真,保证提供的表外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适时制定市场所需的新的规范性法规,强化对企业自愿披露的报表信息的审查和监管,进一步完善报表披露制度,应以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为主。对财政和证监部门已颁布的一些具体准则和规范意见中,涉及报表信息披露方面不够完善、不够全面的地方,应予以修改和补充,尽快出台市场所急需的规范性法规。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要进一步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既防止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又防止企业管理部门操纵会计信息。4.3 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 4.3.1 调整报表附注项目
适当扩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应披露的非财务信息一般包括:一是企业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等;二是有关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三是企业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主要竞争对手及发展目标等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此,在改进的财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这样,在改进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这样可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问题。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报告的结构和编制方法两方面都带来一定的影响。按照资产负债观有的项目分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它只是一种合约,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可以采用表内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在表内,可以揭示在产生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交纳保证金和支付期权费的金额、合同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等信息。
补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不仅有赖于其财务状况的优劣和赢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现行财务会计报表囿于其固定的格式、项目及填列方法,难以满足用户决策所需的信息,这就需要大量增加表外揭示内容予以弥补。而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或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中增加披露有关企业资源使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状况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等社会责任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好的改进办法。这样做既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又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协调劳资双方、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可以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利于政府科学地制定宏观决策,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关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不同国家披露的要求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有关社会责任最主要的方面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益事业、职工就业和培训、职工劳动保护和休养、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的改造和开发等。4.3.2 重视现金流量核算 首先,增加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内容。提供更多的关于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面进行改进例如未来现金流入的金额、流入流出现金的分布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其次,应加强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建设,完善相关内容。财政部颁布了《现金流量表》的具体会计准则,表明了我国也开始重视现金流量的信息,原因在于现金流动的信息更符合财务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目标,而且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与特定企业最直接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潜在使用者,一般地关注企业获得有利现金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决策,都和期望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机和不确定性有关。对于最终的分析来说,企业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基础,也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决策的基础。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金流量信息比权责发生制下的收益数据具有增益信息含量,而且现金流量数据也优于营运资本变动的信息。现金流量表构成了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期间损益信息的一个基本要素。最后,加强对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使其能够独立地编制现金流量表。4.4 补充财务报告中社会责任的披露 4.4.1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准则和制度
应该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讨论稿),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征求的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这个草案要求的内容还很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4.4.2 单独设置有关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应尽可能单独设置,为了节约成本和便于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设置时尽可能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如传统会计科目中有“固定资产”项目,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可以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一级科目,再设置“环境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等二级科目。这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就从传统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了,这既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
4.4.3 提倡编制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信息需求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从便于信息使用角度出发,客观上要求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从企业的会计信息中提取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一般来说,对于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三张主表来加以反映,即“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而对于非会计基础型的信息可以通过社会责任会计报表附注来加以反映。5 结论
财务报告的重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仅将现行财务报告作一些简单的修补将无济于事。我们在改进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客观的经济环境以及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对财务报告进行系统性、实质性的改进。
财务报告的改进必须遵照财务报告的目标,准确定位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对改进成功至关重要。决策有用观是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它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规定了我国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是为了满足决策需要,从而在质上,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清晰性和及时性,在量上也必须包容当会计信息达到供求平衡时的信息内容。
事实上,本文上也正是从质和量这两个方面提出财务报告改进建议的。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质与量,改进我国现行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就势在必行;为确保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作为最基本的信息披露手段—财务报告,也必须改变其报告模式.由于财务报告的改进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无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来看,都略显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3). 2.袁甜甜.基于QFR思想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变革研究.会计研究,2006(5).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 2006(1).4.韩剑侠.企业财务报告应重视相关性信息的披露.科技资讯,2006(3). 5.王萍、宋春梅.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亟待改进.会计研究,2007(8). 6.姚正海.企业财务失败研究现状述评.财会通讯,2007(4). 7.马彦杰.论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模式的构建. 西南财经大学,2007. 8.吴万好.浅析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9.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当代财经,2008(4).
10.蒋莉.我国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对策研究.消费导刊,2008(9).
11.王倬.关于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
12.付杰.浅谈现行财务报告局限性及其改良措施.中国科技财富,2008(6).
13.袁文,袁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2008.
14.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计研究,2008(4).
15.顾玮清.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探讨.中华会计,2009(11). 16.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2008.
第四篇: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论权力分析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论权力分析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
在论述权力分析的意义之前,我想先谈一谈目前我国政治学领域中的研究状况,因为有关权力分析的思考,在很在程度上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我深深地感到目前我国的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权力分析在纠正这一缺陷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什么缺陷呢? 一般说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或者说在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察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应然”的方法,一种是“实然”的方法。所谓“应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应该如何如何的方法,所谓“实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实际上如何如何的方法。所以,“应然”的方法是一种从原则出发进行演绎和推理的方法,而“实然”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研究中本来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但这种相互补充必须要以“实然”的研究为基础。而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缺陷正是片面地强调“应然”方法的结果。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充斥着“应然”的方法。人们在研究某方面的问题时,先是怀
着某种愿望,然后从某些原则出发去推论出为了实现愿望应该如何如何的一系列结论,并以为这样就达到了研究的目的,而不管实际上情况如何。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按照“不应该”的方向发展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从应然出发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应该如何如何的结论变成空洞的说教,表面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对实际问题根本不起作用;一种是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把应该如何的结论丢在一边不管。显然,这两种办法都不能解决“应然”的方法所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形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结果。这就极大地败坏了理论的名声。我这里不想分析人们之所以陷入这种教条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因,我想,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分析这些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任务。在这里只要提出问题就可以了。总之,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就是或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拿来几条原则,加以推论和演绎,得出某些结论,指出在某个问题上应该如何如何;或者从西方某些学说中搬来几条原则,加以推理和演绎,得出另一些结论,指出应该如何如何,等等。例如关于民主问题的研究就是如此。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搬来关于民主的阶级性原则和关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原则,推论出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结论。由于我国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所实行的民主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最高类型的民主。
由于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中引申出多数人对少数人统治的概念,从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结论。因此,一切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的代表机构应该是最高权力机关。因此各级领导者都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使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就应该制度化、法律化;就应该建立各种参政制度和监督制度;领导干部就应该树立民主的作风。为了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水平,就应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等等。所有这些应该如何如何,听起来都是很好的,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的规律。但是如何去实现这些“应该”,特别是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发生的与之相反的一系列“不应该”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应然”的方法在对西方民主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他们也是从西方政治思想中搬出一些原则来推论出一系列的应该如何如何,而对于西方民主的发展中,究竟是一些什么因素在推动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并造成当今西方国家民主发展的现状的,“应然”的研究方法也是无能为力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西方的民主,“应然”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民主的实际发展状况都没有什么真正的联系。为了推动和预见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实际发展,我认为应该提倡和强调“实然”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1.首先要弄清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各方面的现实状况到底是怎
样的;2.探讨这种现实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造成目前状况的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3.再进一步就是要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产生的各种具体的条件和背景如何?4.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中,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可以和应该如何影响这些因素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并通过这种影响来达到人们的某种目的?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出一些理论上的结论,揭示出一些规律来。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显然和“应然”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它并非就事论事。它不但需要理论指导,而且还需要有驾驭和运用各种理论的高超的能力,并通过研究而概括出一些真正的理论来。这种研究还要吸收“应然”研究中的某些积极的成果,以使研究能和实现人们的一定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实然”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的状况。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它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洞察力,而且还要有很大的勇气。现实虽然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因而每个人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从来就要受到观察工具的影响,而在观察工具背后则又有某些理论在支持着它。这方面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因此,若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要想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现实的描述往往又可能触犯人们某种既成观念,特别是这种观念背后的利益,因而带来政治风险。这就需要人们有相当的勇气。从以上两方面即可看出,要想如实地描述现实的状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了这一步,我们就为“实然”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再进一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可能的发展状况,也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乃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当我们要揭示现实的运行机制时,更是如此。为了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个适宜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的宏观层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经历着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而且循着螺旋形的路线曲折前进的。这种发展的轨迹是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表现出来的。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进行“实然”分析在宏观上的理论指导。但是,用宏观的理论直接地分析各种具体的现实事物还不行,因为它太抽象。由于太抽象,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于别人的个人的理解,其结果往往陷入片面的和错误的认识。例如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直接用于分析具体事物,把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中的斗争和统一。于是便片面地强调事物的斗争性,到处人为地设置对立面,用所谓的两分法去对待一切复杂的事物。其结果便造成长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所谓的两分法,已成为人们思维的定势,其危害是很深远的。它使人们在思考任何事物时都只注意两端,而忽略了更为复杂也更有意义的中间地带和中间环节。回顾我们多年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发生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滥用对立统一概念引起的。这就说明,把宏观理论直接用于分析具体事物的不可行性。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世界发展的宏观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它缺乏一个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于一般人分析具体事物的分析工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寻找适合于这个要求的分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中、微观层次的理论框架。寻找适合的概念工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它必须符合一些必要的条件:它必须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又必须能如实地反映事物在中、微观上存在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已如前述,就是承认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事物在中、微观上存在的状态,一是表现为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既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又因利益的和意志的差
异而互相作用的状况;二是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方向上的确定性;三是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中各方在地位上的不平衡性。这就是说,我们所寻找的概念工具必须符合上述的要求。我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合适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权力”。权力这个概念过去我们理解得比较狭窄,即仅仅是指国家政权及其派生物。但是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把这个概念的涵义大大地扩展了,并已形成共识。那就是把权力作为一种广泛的影响力来看待。因此认为,一般地说可以把权力定义为: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说,权力是一种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造成某种特定的局面或结果,即是使他人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目的性。这样就赋予这个概念以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因而它也就被引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社会科学的多种领域,成为人们分析该领域内事物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工具了。在政治学领域中使用权力的概念,就应将它具体化为政治权力,以区别于其他领域中的权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这个定义中包含着政治权力的如下一些要素:第一,权力主体;第二,目的性(即利益);第三,强制力(亦包括非强制力的借用);
第四,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权力客体);第五,权力主体对客体的一定作用方向与方式;第六,权力格局;第七,权力关系的稳定程度。由此可见,政治权力所反映的是各种政治体(群体或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状况,并强调这种影响、作用和制约的方向、不平衡性和实际结果。只要我们不把各种政治体看作是孤立的和静止的,那么在其相互关系中就必然贯穿着权力现象。所以用政治权力这一概念工具去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既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又能如实地反映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应排斥政治权力概念,而是应该把它吸收进来作为自己在中、微观层次上的基本分析工具,并以此来建立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学体系,即体现着“实然”研究方法的政治学体系。这样,我们就为“实然”的研究方法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分析工具。但是为了进行“实然”的研究,仅仅有政治权力这个概念工具还不够,还必须以此为基础来构造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我认为,这个基本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权力的主体;第二,政治权力行为;第三,政治权力关系;第四,政治权力运行机制。政治权力主体所涉及的是政治权力能量的源泉问题。政治权力之所以能在政治过程中作用于他人,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权力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其结构而转化的。因此就应该研究主体的特征和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
系,以及各种具体的政治权力主体的状况。政治权力行为所涉及的是权力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问题。这就要研究政治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的关系,研究各种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权力关系所涉及的是各种政治体之间以政治行为为中介所形成的特定格局。研究这种格局所体现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形成的现实条件,进而研究各种政治关系模式等等,就使我们能进一步认识政治权力的运动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则是要研究政治权力运行的总的规律,包括政治权力运行的原理、政治权力能量形成的机制、结构与功能转化的机制、政治行为的运行机制等,从而使我们对政治权力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把上面这几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所构成的政治权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就为“实然”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并可能对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新体系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新的认识工具,它应能使我们认识原来认识不到的东西,犹如显微镜和望远镜那样。例如关于民主的问题,如果我们从权力现象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就会看到,民主主要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运行的权力。它是在政治管理系统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多数人对于处于管理地位的少数人的制约。这种制约一般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由社会上的哪些人去充当管理者,这是以选举和授权形式实现的;二是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的执行,这是人们运
用政治权利采取选举之外的其他形式实现的。如下图所示:(附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主是以政府即政治管理体系的存在为前提的,民主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力,是在政治管理权力的框架内运行的,因而是从属于政治管理的。独立于政治管理之外的民主是没有的。但对于政治管理来说,有没有这个自下而上的权力的制约却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种制约的政治管理就是专制性的政治管理,而有这种制约的政治管理则是民主性的政治管理。我们平时所说的民主,正是这种民主性的政治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民主实质上是政治管理的特殊形态。因此,衡量一种民主制的发达程度,主要就是看被管理者多数人对管理者少数人的制约状况。即:制约手段和途径的多少;这些手段和途径的有效程度;人们的这种制约要求的自觉程度和强烈程度;国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对这种制约的保障程度;在制约过程中权力运行渠道的通畅程度;社会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质量,以及社会的政治文化对这种制约的适应程度,等等。只有用这些标准来衡量,才能真正看出民主发展的实际程度。因此我们研究民主,首先就是要弄清我们现在的实际制约状况是怎样的?如果说这种制约还相当不发达,那么造成这种不发达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而这些阻碍因素又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如何?它们的变化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其次要研究
作为制约主体的各种力量如何才能成长起来?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条件?人们如何去创造和推动这些条件的形成?再次要研究这些制约力量成长起来之后,如何进入政治过程,即在政治上实现人民对于政府的制约?研究如何为制约的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条件?研究制约过程中人民和政府都应遵循的各种规则到底有哪些?如何建立这些规则?等等,等等。以上这些就是运用政治权力的分析方法对民主进行“实然”的研究时起码要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对其他政治现象的研究,亦应如此进行。
第五篇:学英语it用法研究论文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When service is interrupted, as it was by last night'sstorm, John has to inform the pu blic what the company isdoing about the problem.每当供电中断时,就像昨夜因暴风雨而造成的那样,约翰就必须通知大家,公司为解决这个问题正在做些什么。
二、作非人称代词,表示时间、天气、季节、距离、环境等。
It is tea time.Mrs Tuner goes into the kitchen.到了喝茶的时间了,特纳夫人走进了厨房。
It was winter.it was ten degree below zero.现在是冬天,气温是零下10度。
It is only half an hour walk to the tall tower.只有半小时的路程就可以到达高塔了。
It will be lovely in the park today.今天公园里一定很好玩。
三、作先行词。
1.作形式主语。英语中不定式、动名词、主语从句在作主语时主语往往显得很长,使整个句子看上去有点 头重脚轻,这样就借助“it”来作形式上的主语,而把真正的主语移到句子后边去,使全句看上去平稳一些。“it”没有实际的意义。
It is fun for her to study, bu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and work at the same time.对于她来 说学习是有趣的,可是要边工作边学习对她来说是困难的。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get an electrician to do thework for them.对他们来说请一位电工 来为他们做这项工作是必要的。
It will be no good learning without practice.学习而不实践是不好的。
It is no use talking to him about it.和他谈这事没用。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re finished the bridge.他们完成这座桥是可能的。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help each other.我们应当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是很重要的。
2.作形式宾语。这种情况通常只用于能带以名词或形容词作宾语补语的动词后面。
In the 1870's, when Marx was already in his fifties, hefound it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i tuation in Russia, so hebegan to learn Russian.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已经五十几岁了,他觉得研 究俄国的形势很重要,便开始学习俄语。
This has made it necessary fo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to develop very quickly.这就使得工 农业必须飞速发展。
四、构成强调句型。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成分,把引导词“it”用在句首,这种强调句的结构是“It is(was)+所强调的成分(主语、宾语、状语)+that…”,表达的意思为“是…,正是…,就是…”。“it ”在这种句型中本身没什么实际意义。
My temperature!It's my back that hurts.我的体温!是我的背痛。
It is not only blind men who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决不只有盲人才犯这样愚蠢的错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被强调的是人,则后面用who或that,如被强调的是物或其他情况,则用that。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Bob in your room.我就是昨天在你的房间遇见鲍勃的。
It was in your room that I met Bob yesterday.我就是在你的房间昨天遇见鲍勃的。
It was Bob that I met in your room yesterday.昨天我在你房间遇见的就是鲍勃。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