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主题式教学意义[范文模版]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主题式教学的意义
摘要: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就是主题式教学,通过主题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方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该文从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入手,总结了主题式教学在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环节中的意义,供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英国;艺术设计
英国政府支持设计产业更好的发展,因此艺术与设计教育质量也会相应的提高,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设计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设计教育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英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创新、鼓励个性、重视过程、提倡自主学习。市场希望高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对学科具有前瞻性和敏锐的洞察力的设计创意人才。依据笔者在英国攻读艺术设计硕士学位期间的观察和深入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普遍采用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崇尚以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和个人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营造主题式教学形式,设定一个课题,学生需要主动围绕着课题做各个相关领域的整合,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思维,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多次多纬度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究中发现,主题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的能力: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般课程伊始,导师就会根据所学相关领域设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看似和专业知识没太大关系,但往往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逐渐找到学习的兴趣。比如英国某艺术类高校的插画专业,在教授学生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插画的故事性、连续性这一特点时,导师并不是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设定了一个“发现生活中的故事”(“TELLINGASTORY”)的主题,让学生们到户外用拍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那些在我们身边,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能传递出故事情境的事物。学生们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和找寻设计灵感,体会细节,学生们会在观察和记录的同时,开始思考开展这个主题的意义,找到兴趣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Seminar),让学生们分享探索体验,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自主研讨,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这一主题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探索的能力逐渐提高,并且懂得如何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在以上文中提到的小组讨论(Seminar)这种教学形式会贯穿整个主题式教学活动中。根据导师设置的不同主题,每个阶段学生都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意构思和解说。除此之外,还会采用陈述(Presentation)的方式来向学生和老师表述自己的调研过程或者设计研究的思路等。Presentation 是英国高校学生通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主题式教学过程中会在每个关键节点采用 Presentation。由于之前学生们亲自参与调
研,收集资料,研究分析,所以在进行陈述的时候思路和表达的逻辑都非常清晰,听完主述同学的汇报后,其他同学会畅所欲言的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意见,这个时候同学之间是平等的状态,所有同学都投入到了活跃的讨论中,大家积极思考,时而积极辩论,时而专心聆听,迸发出很多创意的火花。导师针对同学们讨论中出现的一些关键点,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学生们通过这样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再继续将方案向前推进。此外,主题式教学也强调小组协作,因为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关的工作大多都是团队协作完成,因此在主题式教学中也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方式,对某一个课题或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学生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同学们在集中讨论、分工协作、共享信息和资源中,逐渐了解到要想完成一个课题必须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英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创新和原创氛围的营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其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好的创意不是灵感乍现,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创造力,在主题式教学中,通过对主题的深入研究,学生对主题最初模糊的理解逐步演变为成熟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原创思维和创新精神。根据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设定的主题,学生们快速的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从一个关键词出发,再将研究范围扩大、细化,然后把想法和思路用
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般来说,学生们会将自己的研究范围做很大程度的延伸,反而觉得这种探索未知的状态更加有意义而且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每个主题教学环节,每位学生都会准备一本“sketchbook”,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研究的笔记本,会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授课内容、资料收集、草图绘制、设计思路等记录下来,所以从一定程度讲,这本“sketchbook”能够体现出学生们创意和创新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四、有助于学生跨专业整合信息,达到扩充知识面的目的
在主题式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体始终都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给予全面的建议和指导。同时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会有一些讲座(Lecture)贯穿其中,这些讲座的主讲大多都是业界的成功人士或其他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他们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该专业领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启发创意思维。另外,英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配套,为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环节提供了可能。例如设计工作室、电脑机房、制作车间等。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同的专业领域,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们的智力潜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跨学科探索能力逐渐提高。比如在手工书制作车间,会配备一个技术指导老师,每位学生预约时间来车间学习制作,学生在车间根据自己的设计动手制作手工书,在遇到困难或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可以和
技术指导老师商讨,得出解决方案。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学科交叉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还将艺术与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知其然,更加知其所以然”,关注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其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充分拓展了学生专业发展空间。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在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崇尚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给我们在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提供了建设性思路,结合我国的教学体系和特点,可以借鉴和参考这种主题式教学方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培养,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高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双.主题式教学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J].读天下,2016.[2]邱燕芳.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读解[J].艺术与设计,2008(11):133-135
[3]何敏,杜雪娟.解读“创意笔记”教学法在英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 要 性 —— 以 英 国 温 彻 斯 特 艺 术 学 院 为 例 [J].艺 术 教育,2014(12):248-249.作者:董双 单位: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第二篇:临摹敦煌壁画图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摘要:在艺术教学中,通过临摹敦煌壁画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艺术设计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临摹过程中临摹者受主客观的影响较大,有时相同的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图案的不同理解直接反映在其摹本当中,所以在临摹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形”、“意”、“势”才能更好的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
关键词:临摹;敦煌壁画;“形”;“意”;“势”
一、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北朝时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初创期,北朝图案形象简练鲜明,纹样种类少,形象单纯,组合简单。同一纹样反复连续即为边饰,中间置莲花即为藻井,简朴自然、色彩单纯,北朝风格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佛教清净世界的想象图景。通过简朴自然的图案纹饰,营造了肃穆庄严、清净纯洁的佛国氛围。隋唐时期的敦煌图案创作走向世俗化的阶段。特别是世俗的专制皇权,都体现在图案之中,此时龙纹图案的出现堪为表征,而且佛窟规模之大超越前人,窟内藻井装饰气势宏伟,井心莲花中多是团龙和彩凤。从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敦煌壁画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所以临摹者在临摹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其“形”、“意”、“势”。
二、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
临摹在设计教学中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虽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对比和分析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及演变过程,临摹者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造型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临摹的过程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也是形式语言的一种积累。壁画的临摹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在临摹过程中要对壁画中的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在壁画临摹过程中受到临摹者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相同的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图案的不同理解直接反映在其摹本当中。因此,在临摹的过程中“形”、“意”、“势”的把握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1.临摹敦煌壁画“形”的提取
中国传统图形来自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中,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在敦煌壁画中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对比和穿插关系。
敦煌壁画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学生通过临摹从传统图案中提取其形的基本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再进行新的重组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图形,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临摹敦煌壁画“意”的沿用
临摹从古至今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临摹图案外在的美观,而更多的是我们在j临摹的过程中能从图案中提取一些共性的元素,增加我们对传统图案的了解激发对现代图形的创作。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究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只有充分了解了传统图案的内在意义,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学生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意”的图形。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每一个图形“意”的所在,将这种“意”沿用到现代图形的设计之中,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图形设计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3.临摹敦煌壁画“势”的把握
书法讲究“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主要强调了“势”的贯通性。对“势”的表现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发之势,而非矫揉造作之势:可以看出“势”在中国书法中的妙境。
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学生要准确把握“势”就必须了解传统图形和所表达的设计的内在联系,“势”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把握传统图形的“势”,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图形的内在意义,领悟图形所体现出的艺术精华和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的结合。
三、在设计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有人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美术教学中的“临摹”对立起来,认为临摹教学会让学生失去艺术个性,失去主观意识,跟在他人和范本的后面亦步亦趋,学生就此失去了创造能力。其实不然,在写生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如果学生不善思考,照样会成为客观因素的奴隶。因此,只要方法得当,临摹和写生同样都是学生学习绘画艺术、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在当前艺术设计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影响着我们固有的审美观,使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民族的话语权,而西方设计思想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结语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图案的研究是临摹敦煌壁画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敦煌壁画刻画出了历史的痕迹,描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记录下了古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临摹过程中学生往往能从壁画中获取大量相关的图案信息,这也能使得学生不断重视和学习民族的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展,融合外来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创新,创作出更具深意的作品。
第三篇:主题式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心愿》教学设计方案
XXXXXXXXX小学 XXX
1.课题名称:
单元主题: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心愿》
单元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2.概述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 所用教材: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 所需课时:六课时 · 学习内容包括: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3)了解当时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和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掌握学会生字多音字,理解词语;能用词造句;会选择破择号的用法
3)能以“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写一段话 4)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2)初读课文,感知课内容,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理解课文交流感受。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这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2)通过分析单元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价值观。
4.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以往在此班上课的观察、了解,我认为: 在智力因素方面:
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单元大纲要求。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对于童话故事方面,学生抱有较强的兴趣,应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电脑应用能力较强。
5.学习任务分析 总结单元及各课的特点
总结和讨论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制作课件向同学们讲述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6.资源
指导教师一名; 网络教室;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若干
关于介绍第四单元的图片、视频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表格,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网站的网址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网站的材料。
7.教学活动过程 学习情景: 通过图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主要通过老师的分课讲授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利用课件和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单元的大纲要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
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表达策略、参与策略)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课堂常规课。教师主导的时间比较多。
本组共有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单篇作品;一种是《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凡卡》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教学难点是:学习鲁滨孙在困难面前积极向命运抗争,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与毅力,感悟人物的人生态度。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是: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汤姆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四篇:主题式教学案例
走进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本文仅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课例,带孩子们去感受诗,想象诗,吟诗诵诗作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拾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无数的活雷锋,读完这首诗歌,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课文,是让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去触摸昨天雷锋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的爱心。
3、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读、想象、演贯穿全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5、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6、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7、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雷锋》片断 板书: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自主表达,深悟诗情。(1)自主朗读,表达收获。(2)教师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5、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读诗是一种语言的凝集,古人也就是在不断的读、背中理解其含义并为我所用,创作了无数精华之作的。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进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觉得诗歌短短的。孩子们读的也很整齐,很流利。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我总觉的,这不是一节诗歌的学习课,课堂上没有诗歌的韵味,缺少了诗歌的灵气,学完了课文,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拿起《课程标准》,拿起《教学论坛》;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调整,重新进入课堂,执教如下
<教学实录>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反思】
设计时,我给大家提供了3月5日纪念日、革命家微冷夫同志的题词等内容,看似丰富没实际上学生觉得很遥远,很生疏,丝毫不起为下文学习的奠基作用。而后边的交流雷锋资料也都是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这些方面的泛泛而谈,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效颇低。作调整后吗,由学生喜爱的音乐入手,直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介入新课的学习,把雷锋的榜样作用直接展现给孩子们,直入正题,低时高效。
<二>、自主发现,合作诵读。
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仔细比一比,看看本科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单独成为一行!生:我发现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一段(节)!
生:我发现这一课跟以往的课文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中间有空行。师:空行分开的地方,前边是一个小节,后边是一个小节。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很好读。
师:那你在比较一下每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发现? 生:小溪、足迹、哪里、这里、汗滴……他们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字母i.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押韵”。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是不是?
生:我发现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像这样的一句话写一行,几句话为一个小节,每句话基本上押韵的文章,我们叫他“诗歌”。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告诉大家一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学生一个个交流完自己跌发现后,我们有针4 对重点进行强调和介绍,忽略了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导致诗歌这个概念在孩子们头脑中印象不够深刻。调整后,我突出强调了诗歌“改段为节,单句成行,句尾押韵,结构相似”这些特点,让学生很快了解像这样的文本可以称为“诗歌”,印象深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再次读文,用笔画出诗歌里讲到的事情。)生:我读懂了作者在四处寻找雷锋的足迹。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很累。
生:我们找到了雷锋叔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3、引导朗读,读出诗情
师:第一小节里为什么用两个“你在哪里?”你觉得这李英爱怎么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第二小节朗读中,“蒙蒙、泥泞、足迹”你想怎么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并说出感受
师:第四小节中,你为啥把“背着、踏着“读的那么重呢? 生:因为雷锋叔叔背着大娘,路上有很多荆棘,他很累,洒下了许多汗滴,所以要读得慢,读的重。
师:最后一个小节中,为啥又把“四处“读的那么慢那么重呢? 生:四处就是到处,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找到了很多雷锋叔叔,所以要这样读。
师:随后一句话你想怎么读呢?
生:我要读的很高兴。因为我们找到了雷锋,我们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有没有需要献出爱心的时候呀?你们在我们班里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社区里,你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生活中,你找到活 5 雷锋了吗?快来夸夸他们吧!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我采取了分小组朗读,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读的很流利,课时没有细细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情感,华而不实。调整之后,我从学生的朗读入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含义,再用朗读表达出来。既读出了内容,也读出了情感,还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4、自主表达,深悟诗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诗,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然后高声朗读几遍,想一想你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可以同伴合作。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我想用朗诵的方式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诵读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我想给大家讲故事来汇报我们的阅读收获!(声情并茂地讲了雷锋送迷路孩子的故事。)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我画了一张画来汇报我的阅读感受。生:我喜欢第五小节,我先给大家朗诵这一小节,再给大家讲一则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我分为第三个大环节单独处理了。但是同样是朗读,感悟、表达的环节,我认为还是整合在一起比较科学。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上个环节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让他们在意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朗读感悟,不6 仅形式多样,而且收获颇多。
<三>、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
师:在学习课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锋的日记和故事,下面请大家分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内容,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到的故事和日记最精彩!我们现在来开展“雷锋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台讲故事或读雷锋日记。)评出最佳演讲者和最佳小故事。
【反思】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光靠课文中原有的内容或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讲故事,识英雄。
<四>、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孩子们,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我们不光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
2、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或自己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3、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对雷锋叔叔的充分认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知道的身边的雷锋或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大家交流。最后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跟唱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
【全课反思】:
在对诗歌体裁的初步接触中,我抓住了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7 说一说这条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较、发现、交流,教室最后进行总结,把诗歌的特点简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初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深沉美。
但是课后我还有很多思考:
本课的学习,我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尽情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透过文本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如果把诗歌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去,继续加深、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搭建起一座从读到写的桥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模仿创作、实验创作,更深一步感知诗歌的魅力,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更好吗?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如下:
三、教学改进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1)播放电影《雷锋》片断(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板书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4、交流雷锋资料,拓宽学生思维
(1)大屏出示学生搜集的雷锋资料,从雷锋爱学习、珍惜时间、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5、课外延伸,学习创作。(1)校园内、社区中、生活中你发现活雷锋了吗?(2)仿写课文,学习创作诗歌。
6、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四、二次实施过程
五、再次反思、存疑、困惑过程
第五篇:主题式教学内涵
主题式教学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指在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行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
主题式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容的主体,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单元式主题教学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当前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主题式教学”属于这一层面的。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即在教师充分地将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三是跨学科式主题教学,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而是模块模式教学,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是学习领域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