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论文
【内容提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贫困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容易产生自卑、无望、人际交往困难、敏感等严重心理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受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只有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神扶贫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并轨收费制的实施,大学贫困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的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健康成长;但也存在相当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有近20%的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该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1]他们消极悲观,继而产生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由此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对于这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双困生”,我们认为在加大对他们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需特别重视他们的“精神扶贫”工作。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一)自卑和无望感。由于自卑导致一部分贫困生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据一项调查显示,40%的受调查贫困生具有一定的抑郁感。[2]这些学生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二)人际关系困难。由于贫困生具有上述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这种矛盾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加上物质生活匮乏,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三)过分敏感。自卑心理往往使人过分敏感。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贫困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同学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于一个眼神,在一些贫困生看来都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比较容易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非常敏感脆弱,有的还会产生暴力倾向。
(四)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在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贫困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总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狭小的内心世界里。为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中的很多人陷入网络游戏,整天泡在网吧,戒不掉心理上的网瘾,最后不得不降级或自动退学。
此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和表现形式,如无故旷课、出走等,甚至走上偷窃等违法道路上。事实上,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综合性的,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所谓“心理”,通常认为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表现为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精神等。当一个人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遭遇的事物和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和科学分析时,便产生心理问题。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不仅仅给他们带来经济拮据的生活,还有沉重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的心里装着比一般学生更难以解决的困难,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http://毕业论文
(一)经济拮据。经济上的压力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尽管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如困难补助、助学贷款、政府奖学金等资助政策,但还是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此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商品经济的繁荣,直接影响了校园的平静,刺激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人际关系的冷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无疑又加剧了经济拮据的贫困生心理负担,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学业困扰。贫困生在大学期间背负的学习压力无疑比一般人更为沉重,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跨进大学校门时,就倾注了来自家庭、社会的厚望,许多人常常担心自己学不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一旦学习上受挫便会焦虑不安,如不能及时得到宣泄便会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逐步演变成心理疾病。尤其是那些来自偏远山村的学生,他们的中小学阶段大都在一些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乡村学校中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水平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相对较低,提供给学生锻炼能力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和条件也相当有限。这些不仅增大了他们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竞争力相对偏弱,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就业压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过渡到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竞争加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家境贫困的大学毕业生们缺乏诸多有利条件: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后盾;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他们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这些使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惧和焦虑往往会打破他们的内心平衡,导致心绪不宁和抑郁,引发心理疾患。此外,在择业竞争中的一些不公正现象,也易引发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的贫困生愤世嫉俗、过于偏激等新的复杂心理矛盾。http://毕业论文
(四)自我封闭。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人心理健康的前提,有许多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制约,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小圈子里,表现出孤僻、内向、不易交往等特点。这直接造成贫困生应对方式和求助模式的不正确,也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生活上的艰难和学习上的压力都需要倾诉的对象,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问题只有通过求助才能很好地解决。然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由于较强的自尊心和心理戒备以及大学同学间的利益冲突,使同学之间的社会支持产生障碍,而高校松散型的师生关系,也导致多数贫困生求助缺乏自信。因此,部分贫困生一旦遇上心理问题就很难走出心理阴影而引发心理疾患。
三、“精神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和高校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都比较重视,但往往会忽略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
(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学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和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所有贫困生在读期间的经济困难,只能是一时或一次性的给予一定解决;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也仍然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二)缺乏整体上的协调与配合。就学校而言,学分制和住宿公寓制推行后,学生自主性、分散性和隐蔽性大大增加,实行统一管理的难度相对增加,学校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难度也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尽管各个高校都尽力为贫困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却无力顾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待遇。资料表明,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之间同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社会或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与对他们的心理疏导脱节,不少贫困生在接受资助时感觉如同在接受施舍,就会在精神上受到伤害,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加重了自卑心理。[3]因此,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还需要整个社会通力合作才能解
决好。
(三)助困与育人尚未完全有机结合。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但不少学校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助困”的层面,关心的只是他们的生活和经济困难,而没有上升到“育人”的层面,忽略了对他们的“精神扶贫”。因此,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
(四)不能正确面对心理咨询。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点,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为有心理问题的人开设的,去做心理咨询是不光彩的事。为此,有必要加强他们心理卫生教育,改变观念,认识到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精神病。
四、对贫困生实行“精神扶贫”的对策
贫困生问题要得到较好的解决,我们认为,生活上送温暖、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是对这群特殊群体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对他们的“精神扶贫”,着力提高其心理素质更是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生脱贫,应当从源头上做起,使他们从心理上战胜贫困,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生活与学习,而且要特别注重对他们的能力、品德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鼓励贫困生树立信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能力的锻炼中,知道感恩,回报社会,全面地提高自己。
(一)加强对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构建“精神培养”预防干预机制。首先,要帮助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他们克服依赖或逃避的思想,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把贫困带来的痛苦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其次,学校在经济帮助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要增加激励措施,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的原则。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在进行“缓、补、减、免”的同时不断加大“奖、勤”的力度,使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学校要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变社会的爱心为自身成才的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环境解困”预防干预机制。校园文化环境是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家园。[4]多关注贫困学生的精神世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给贫困生提供平等、合适的交流平台,要营造出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要给他们以更多的人关怀。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贫困生多接触社会,增进他们和其他同学的交往,这有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贫困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特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影响,远离心理危机。
(三)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构建“心理引导”预防干预机制。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建档、教育等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同时。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心理咨询模式有三种:第一是障碍咨询。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失恋、人际关系遇挫等带来心理压力时,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痛苦,找回良好感觉。第二是发展咨询。这应该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探讨人生真谛,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是生活咨询。对生活条件和生活中的困惑造成的心理焦虑、冲突等给予辅导。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软硬件建设,规范三种模式的咨询工作。要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素质。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多给贫困生慰藉、帮助、启发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及时驱散他们的心理阴影,做到防微杜渐,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加强对贫困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构建“自我调适”预防干预机制。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主体意识,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真正实现。[5]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贫困生的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让贫困生真正了解、接纳现实的我并构建新的自我。对贫困生来说,要学会“自我调适”,摆脱心理压力。可采用两种途径:求助于心理医生和看书。其中“看书”是贫困生学会“自我调适”的最佳方式之一,贫困学生要多看一些关于心理健康、人生修养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书交流是一个人抛却烦恼的最好方式,书会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能够从书中接纳自我,发现自我,打开心窗,让阳光透进来。
做好贫困生工作不仅是高校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协作才能做好。同样,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线上的工作,也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做好。比如仅有班级工作还不够,公寓工作也应该加进来;再有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http://ynprojecthope.org/Html/HTML/1870.html.[2]张殊.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道[J].世纪中国,2005,(4).[3]李春莉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147.[4]何祥林,孙丽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问题[J].求索,2003,(12):120.[5]童伟中.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4):518.
第二篇: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忽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随着增加。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一直都未停止,同时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各大院校根据实际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兼职,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以此减少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并设立各种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经济补助体系都基本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但是,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缺乏重视,某些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不懂得感恩。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意识。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现状
第一,在贫困生资助名额评选时,很多学生都争当特困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境不错,没有分享意识,不考虑较之更加困难学生,个别一般困难的贫困生却拿去更高档的助学金,尤其是获得社会资助后,仍然在学校继续申请,这就造成了不公正。第二,在贫困生名单定下之后,个别学生没能提交相应证明材料,或者对于申请表的填写不够重视,填写数据不够真实和完整,部分人认为获得学校的资助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肯定是要获得助学金,若是没有获得反而会责怪学校。第三,一些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本着“白送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大肆购买物品,随意挥霍,甚至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每当有企业和学校资助时,自己必须占据一个名额,不考虑。另外,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甚满意,工作不积极不到位,部分申请贷款的学生,难以及时还款,对于学校的信息和通知置之不理[1]。第四,部分学生在领到助学金后,对学习不认真,对学校和社会不思回报,甚至认为自己的贫困是家庭造成的,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只想通过家长和学校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没有依靠自己获取资金。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自身的原因。受到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和沟通障碍。另外,这部分人群存在压抑情绪,以及急切求胜、证明自己的心理。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将读大学当做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想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理想与现实偏差很大,在社会中难以短期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在与同学相处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认为对方给予的帮助,是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甚至会进一步增加自卑心理,这就很难让他们产生报恩思想。家庭的原因。家庭的教育不能跟上孩子生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为两个原因:
第一,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足够了,这也是他们对孩子仅有的期望。因此,对于孩子思想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欠缺的,父母片面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性格的缺陷和思想的落后[2]。
第二,困难家庭的父母往往被生活所迫,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对孩子教育,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条件而自责,担心自己的经济情况影响孩子生长。因此,在孩子成长中,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而不求所报,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习惯,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思想,使他们将索取变为一种习惯,不懂得感恩。学校的原因。
第一,当前学校的资助体系不完善,仅仅是从经济上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缺少相应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养,另外,由于经济资助是无偿的,不需要学生进行偿还,存在很大漏洞,学生进行申请时,只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材料证明自己在经济上是贫困的,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额的补助资金。
第二,对于受资助学生没有明确的义务要求,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不健全,让学生产生应得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这是学校和社会对其的帮助,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这样难以产生感恩意识。
第三,在发放助学款时,一般都是直接打到学生的银行卡,这样做的确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避免同学的偏见,但是由于没有正式的颁发仪式,因此资助款的到账没有告知学生,就直接打入他们的银行卡,受资助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因此很难产生感恩心理。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造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根据原因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教育的主体中高校占据首要位置,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加感恩课程的开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此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重大节假日,还有助学金发放的日子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感恩意味的活动,营造一个学生感恩的氛围和环境,让捐助者和受资助者结成对子,同时可以利用活动,让困难生学会和懂得感恩,体会感恩。另外,可以通过举办与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如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讲座,开展感恩宣传月,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征文,以及进行演讲赛辩论赛,等等,提高贫困生对受资助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咨助者的高尚情怀,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感恩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学生干部和贫困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加强校园的感恩氛围,让贫困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3]。
第二,加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的建设。在学校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基地,通过课堂的宣讲,可以向大学生传授感恩知识,进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加入感恩的思想,通过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在课堂上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对感恩行为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搜集感恩教育素材,例如一些感恩题材的电影和书籍及古代的故事,以此作为依据开展主题讨论和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讲述他们的理解,进而适时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感恩的思想。在学校中,一般会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因为任课老师之前多为辅导员,可以将感恩内容作为附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多管齐下,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学校和社会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感恩机会。对于心存感激却未付诸实际的同学,应该拓展足够的途径,让他们付诸行动。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如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另外,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每一个院系可以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务队,在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志愿工作,帮助弱势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经过一系列感恩活动,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发挥自身特点和长处,可以体会到成功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进而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在办公室值班,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感恩的意义。
四、结语
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在物质上对学生进行资助,还应给予学生精神上的资助,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自立自强、自我成长,让他们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一代生力军,最终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亚婕.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76-78.[2]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5-147.[3]张龙,叶晓琴,叶华松,赵卫川.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5:257-259.
第三篇: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姓名:吴海燕
班级:政教二班
学号:090100087 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贫困生方面的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定义、贫困生的现状、贫困生的特点、贫困生产生的原因、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对贫困生的解决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关键词:贫困生、贫困生问题、认定标准。
当前,我国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越来越关注。同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由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到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贫困问题给发展带来一系列障碍。现在,党和各地区政府及各高等院校普遍采取了一系列解决贫困生的措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政策体系。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状况。然而,随着高校贫困生总量的激增,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沉重的资助任务面前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盲点问题严重制约着资助效果的发挥,因此,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更好落实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关键。
1:贫困生的定义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
2: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同学,很多贫困生仍属于埋头苦学型的,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与老师、同学沟通缺乏。久而久之,贫困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的贫困生问题绝非单纯的经济问题,更会加剧经济问题乃至影响人生发展。
(1):坚强的外表与脆弱的心理时刻伴存。
(2):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3):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
(4):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
(5):面临就业压力大。
3:贫困生的特点
目前高校贫困生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大。二是城乡差别正在缩小。三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的贫困生比例较大。综合数据表明,高校来自中西部的贫困生已占了70-75%。四是由于理工就业容易,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困难比例高于文科学生。五是低年级困难学生比例高于高年级。六是贫困生欠费较多。七是贫困导致贫困 生精神和心理上承受了很大压力。
4: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产生是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出现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前, 实行“国家全包”教育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改革中收入不断增加的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党和政府根据这一情况放宽招生政策, 招生人数由原来每年几十万增至几百万。高校招收人数急剧增加必然要求改革“国家全包”的教育体制, 实施高校招生“并轨制”, 学生的家庭不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要承担子女的学习生活费。
2.从经济角度看, 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很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边远地区的人民有些甚至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 高校招生“并轨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学生家庭来说, 很难负担。随着下岗待业人员的增加, 其中没有技术并且身体状况又不健康的下岗人员子女在大学中也就进入贫困生的行列。改革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拉大, 那些经营不善部门的职工几乎无法担负自己的子女读大学的学习生活费。
3.从家庭角度看, 经济拮据是产生高校贫困生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 第一,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家庭收入一般比较低, 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产品, 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低, 且大部分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没有多少用来交换, 无足够资金供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第二,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因有些职工分流下岗, 生活很拮据, 难以支付子女读大学的费用。第三, 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的子女因经济失去依靠, 考入大学缺乏经济支柱。第四, 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幸的家庭, 经济困难不能提供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第五, 家庭人口多,劳力短缺, 致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
5:贫困生的认定
目前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认定对象界定缺乏操作性所谓的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重庆市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贫困生认定标准:(1)孤儿、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2)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又无固定经济来源且亲友无资助能力者;(3)家庭被地方政府列为特困户,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4)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者;(5)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者;(6)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7)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应该说,政策还是比较明确的。制定一个界定贫困生的“科学”标准并不难但科学的标准并不一定就是最可操作和最易操作的标准,难就难在如何用这一标准去认定“谁是谁不是”贫困生。这一政策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缺乏具体的相对客观的量化操作标准。高校学生来自大江南北,这本身就给取证工作带来难度。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较大,各省市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对贫困的界定也就各有说法。加之每个学生在校的经济表现也各有千秋,因此,有限的资助金额给谁,不给谁,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认定过程存在漏洞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办法是:由学生本人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并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各省市文件,制定相应的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并按其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贫困生资格进行认定,认定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存档,为贫困生资助提供依据。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由贫困生持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由所在班级同学及辅导员组成评议小组,对其在校经济情况表现进行评议,认定贫困情况,再由学院进行审核。
这套认定体系看似相当完备,没有什么漏洞,但是,在中国这一人情社会里,这一套操作就有大问题了。
首先是家庭经济贫困证明。由于贫困证明需要生源地政府出具,而一旦出具此证明就有可能为申请办证人员带来一定的好处,自己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因此,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里乡亲,基层办事人员一般都乐意帮忙出具这样一份证明;当有了基层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后面的盖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次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学生随意捏造极低的家庭收入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奖助学的发放,部分学生明白了家庭低收入就有可能获得资助,有时候,学生为了能成功办理贷款,往往也把家庭经济情况写得极低,以便取得所需。对于需要到生源地核实的家庭人员职业、经济等情况,由于高校的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根本无法实地走访调查,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证实,只能依凭学生出具的材料来判断。
第三是评议小组的评议基本依据老师同学的平日观察和感觉。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熟悉,能为评定贫困生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自己周边的人,一个寝室的相对熟悉,跨寝室的同学就了解较少了,男女生之间接触较少,如果担任评议的是位一般同学,对其他同学的了解更少;学生的个性不同,在穿着、表现上也有较大差异,有些家境较好的同学,由于自身的勤俭节约,从外在难以看出是否贫困,而有些较贫困的同学,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在外在打扮上较为大方,这给评议带来一定难度;另外,也不排除某些评议同学的小团体主义,在评议过程中支持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否定与自己接触不多、关系不好的同学。辅导员老师在评议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辅导员往往负责管理两三百多学生,日常事务繁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知根知底,在审核时,一方面参照评议小组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尤其是在大一新生的贫困认定工作中更是跟着感觉走。时间短、任务重,往往到了一学期以后才能发现判断错误。2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建议
建立科学的认定标准,共享贫困生数据库应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社会保障、教育保障方面的专家学者,讨论和制定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贫困家庭量化指标。根据此标准,户口所在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数据库,由系统自动判定贫困等级:不贫困、贫困或特贫困。对此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在有效保护信息安全前提下,允许
全国共享此数据库,高校可按照规章制度申请查询数据库信息,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好铺垫。
认定工作应提早到高中开始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基本集中在高校,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于天南海北,无形中为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高校认定工作的成本。如果在学生中学阶段就着手建立贫困生档案,学生升入大学后,该档案和学生其他档案一起随学生调入所在高校,高校则根据学生申请,查阅其档案即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认定的准确性。
在认定工程中加大监管力度政府是贫困生认定体系的主体,同时又是具体的执行主体,因此,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非常必要。在办理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应落实工作人员问责制,最大可能地保证贫困
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高校自身也应对贫困生认定各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从贫困生申请、评议建档、审核公示、跟踪了解、违纪查处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管,杜绝主观违规,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学生随时取消资助资格,并给予相应处罚,不断提高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完善学生信用资质评定系统诚信教育,是近年反复提及的一项教育内容。一方面,我们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了解贫困生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从而有助于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益。加强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树立诚实守信的校风对学校建设也极为重要。
6:贫困生问题对策思考
一、贫困生的确定。准确确定贫困生,将学校有限的资助资金真正“助”给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是高校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国家对贫困生的界定是:学生在校的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开展勤工助学取得的收入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的。而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是差别的,有的差别还很大。因此,对贫困生的认定所依据的标准,一是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及其具体经济收入状况,二是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要选准贫困生,就必须较为准确地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单凭学生本人陈述和申请是不够的,应由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出具较为详细的证明材料,作为学校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完善助学贷款。从全球来看,学生资助政策的总的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从以助学
金、奖学金为主向以学生贷款为主转变。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有了学生贷款,学生贷款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学生资助的最主要的方式。回顾近几年来国家助学贷款的进展情况,虽经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的来看,并不很理想。截至2003 年7 月全国高校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 % ,贷款金额只占申请金额的37 %。根据江苏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2002 年3 月初的统计,至2002 年1 月底,全省国家助学贷款申贷总人数45490 人,申贷总金额26484.24 万元,已贷总金额为8023.64 万元,占申贷总金额的30.3 %;已资助19449 名在校大学生顺利就学,占申贷总人数的42.8 %。尽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取得了突性的进展,但与全省9 万多名贫困生(其中一半为特困生)的实际情况相比较,申贷人数仅为50 %左右,实际资助的人数仅为贫困生总数的20 %左右。国家助学贷款是应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银行、学校、学生应积极配合,努力使助学贷款成为未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分担助学贷款中的拖欠风险,组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对学生助学贷款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银行要提高认识和责任感,同时要强化贷款回收;高校要搞好学生助学贷款的咨询服务,承担学生助学贷款资格认证的主要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教育;而作为贷款的最大受益方学生,则必须按借款合同严格履行还款义务。
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通过勤工助学形式,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补、助、减都属于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而勤助学可以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发奋成才。第二,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会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可以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实践能力、扩大社交范围、克服自卑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因此,完善勤工助学机制,高校需要配套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行政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高校贫困生在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的前提下休学参加勤工助学,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使之充分发挥资助学生、锻炼能力、增长才干、适应社会的作用。
四、扩大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覆盖面。奖学金主要是用来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所占比例小,一般受奖覆盖面是30~40 % ,并且奖金额度较低。据了解,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占比例不大,约为10 %左右。事实上,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并不平等。因为,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环境中,相对而言,他们在中小学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因此,奖学金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或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五、建立混合资助模式。“资助包”政策是由美国国会研究制订的一整套学生资助评审规则和办法,供美国教育部、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学生以及家长参照使用,对我国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资助包”将助学金、贷学金等各种资助混合计算,形成一个“一揽子资助”方案,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方案都界定了具体的资助对象、资助额度、计算办法,便于执行。通过“资助包”政策,可以防止一部分学生获得大量资助
参考文献:[1] 透视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难现象 林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9-0175-02 [2] 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现状及资助对策 张鼎良 中图分类号: G 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409(2007)082017120 [3] 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 田修胜 周贤君
[4] 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思考 徐敬洁,钟佐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0)01-0118-02
第四篇:高校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
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老师:
我是xxxx学院xxxx1班的xxx同学,由于家里经济不好,父母现在体弱多病,我现在十分需要领导、学校、国家帮助我,帮我和我的家庭度过难关,让我能有幸和其他的同学一起顺利完成学业。在此,我要感谢院领导和各位老师,在我大一时给了我申请助学金的机会,得到了帮助。
我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和我,爸爸是下岗职工,妈妈没有工作,平时靠打杂工过日子,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爸爸的左手残疾,有时还有病痛。妈妈一直身体就不好总是要吃药打针。我和姐姐都还在读大学,弟弟在读高中。为了我们三个的学费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了。
XX年我考上了大学,但是高昂的学费却让我们一家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我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我原打算放弃继续求学这条道路,早日参加工作来减轻父亲的负担,贴补家用。但是父亲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切体会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所以为了让我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教育质量口碑良好,学风严谨的学校中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我的父母情愿为了我的前途,背负债务。多亏了我的父母、亲戚,朋友,我得到了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机会,来到了美丽神圣的大学,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大学一年以来,我深知着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省吃简用,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无时无刻不再努力着,在大一时找了份兼职,努力的工作补贴下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生活中,]朴素节俭﹑性格开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平时也很善于和同学沟通,也乐于帮助同学,只要是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尽力帮助,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吃水不忘挖井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大二的学习生活如期而至,我和姐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不能如期交学费。而父亲,也和每年一样,又在挨家挨户的为我的学费奔走。每次回到家里都是愁眉不解的闷头抽着烟。这样的情景让我的心里很难受。因为我知道,别的朋友也许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父亲非要让我去上那么贵的大学。在开学一个月后我把学费给交了。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真诚希望领导给我一次机会,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我会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只要自己一有能力,就马上回馈社会,帮助所有有需要的人。特别的是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特殊和巨大贡献的人。
由于家庭的贫困我特向学校申请贫困助学金,但是它不仅会在经济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更是对我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肯定。如果学院能够给予我这份荣誉,将是对我一种莫大的鼓励,必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做得更出色,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能够保证我圆满的完成学业,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孝顺父母,回报社会,我郑重的向学校递交申请,希望学校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XX年月日
第五篇:高校贫困生申请程序
附件1
贫困生网上申请程序
学生凭《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向班级提出申请。如只开具了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需补填《调查表》并把贫困证明附在后面。
↓
进行班级民主评议推荐档次
↓
获班级推荐档次认定后登陆广西学生资助网:
↓
点击进入“高校贫困生申请”
↓
首次填表
↓
在菜单中选择高校“广西民族大学”
↓
开始填写贫困生登记表(*星为必填项目,其它项目原则上也不要留空白,所有信息学生必须如实,并尽可能详细)
↓
填写完毕并确定无误后
↓
开始“提交”
↓
提交成功后记下表格上方“报名序号”,以备今后进一步登陆时使用
↓
点击“完成申报并打印”
↓
打印申请表
↓
学生本人签字后将申请表、调查表(各一式两份)交到学院办公室
↓
学院报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注意事项:
1、带“*”号为必填项目
2、身份证号必须为15位或18位
3、家庭电话没有的,可填写学校宿舍电话或隔壁邻舍电话
4、“称呼”一栏,如属单亲家庭学生,父亲(或母亲)已过世的,填写父亲(或母亲)姓名后,“职业、身份证、工作单位”可填 “已故”,“收入”一栏可填“0”;学生如属孤儿,父母的信息皆不填,可选择 “家庭成员情况”,在相关栏目填写其他监护人的信息。
5、申请表不可拷贝,不可截图,只可连机打印。学生需成功打印了申请表后,有关部门才能进行审批工作,故学生务必要选择连接有打印机的电脑进行填写,并现场及时打印申请表。
6、申请表一经提交打印,所填信息皆不可更改,故在提交打印前必须确认信息准确无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