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保障转型发展,蹚出法治晋城新路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山西考察工作,为山西发展谋篇布局,为三晋崛起提振信心。6月28日至29日,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召开,楼阳生书记作重要讲话,对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进行了全面部署。6月30日,市委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迅速传达了省委全会精神并研究了我市贯彻落实意见。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刻思考,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启发,与大家交流如下:
一、以习近平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信心和决心
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时刻绷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山西重点对脱贫攻坚、历史文化、科技创新、转型综改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当前,山西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趟出一条新路来”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山西要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在大局下学习、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要对标对表,找准定位,时刻绷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现实紧迫感。从全国全省视野看,法治山西排在全国的第一方阵,法治晋城建设仍处于全省中游水平;
从横向对比看,临汾、运城法治基础雄厚,大同、长治、忻州等地承接着省级试点工作,晋城的法治特色仍不够明显;
从纵向发展看,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法治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下大力气攻坚突破,比如,一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仍有待提升;
基层治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地方性法规在落实中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行政规章“立改废”工作存在跟进不及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质量转型发展构成了体制性障碍和约束;
我市法治文化品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等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差距不足,找准问题短板,既要有虚怀若谷、学习借鉴的谦逊精神,又要有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胆略气魄,聚焦创新不散光,深化改革不惧难,追赶超越不懈怠,打造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法治晋城,为法治山西建设、为转型发展蹚新路贡献晋城智慧、彰显晋城担当。
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绷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征集,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因此,我们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充分尊重、发挥和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主体作用,让每一项立法都能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让每一起执法司法案件都能使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件法治服务事项都能使老百姓体验到更加殷实丰富的获得感,真正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和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聚焦重点,充分履职,蹚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市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率先”就是要抢占先机、敢为人先;
“蹚出”就是寓意探索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路”就是在经历凤凰涅槃后探索形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从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中,找方法、找答案、找对策,蹚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市新路径,为推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扎实推进并规范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工作,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抓住“试点”形成“整体效应”。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点带面,连点成线,全面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进一步强化立法立规能力,抓住“制度”形成“连锁效应”。重点是对制约“放管服效”改革、影响优化营商环境、含有排除或限制公平竞争性内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做好“立改废”工作,以法治精神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抓住“精品”形成“品牌效应”。要深度挖掘晋城文化资源,用晋城特有的文化展现法治的内涵,讲好法治晋城故事,打造一批具有晋城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品牌。
五是进一步加大问责问效力度,抓住“考核督察”形成
“正向效应”。重点要统筹抓好中央依法治国办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回头看”工作。创新性地将行政机关应诉特别是败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用应诉结果“倒逼”依法行政、强化履职成效,推动法治考核“软指标”“硬落实”,同时要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最大限度地客观反映出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的成效。
第二篇:蹚出一条民办高校发展新路——三江学院以三项制度推动改革发展纪实
蹚出一条民办高校发展新路
——三江学院以三项制度推动改革发展纪实
10月15日,三江学院校史馆正式揭牌,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校史馆弯弯曲曲的玻璃路面,也仿佛照见三江人历尽艰辛的奋斗之路——国内最早一批民办高等教育探索者用汗水和脚印铺就的“三江之路”。
民办不“私有”,为教育理想办大学
坐落在南京城南牛首山麓秦淮河畔的三江学院,欧式校舍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犹如一座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公园。但在1992年,办学之初,连校舍都是租的,教师队伍基本依赖外聘,首届学生也只有208名。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没有投资主体,对办学积累起来的资产产权如何界定,一度存在争议。2003年,学校创办者和管理者达成共识,明确学校资产归三江学院法人所有,从制度层面规定学校资产属社会公益性资产,学校办学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宗旨,确定了学校办学的“民办不私有”性质。
自此,学院创造性地将产权的“公益性质”与办学的“民营机制”相结合,这也成为该校的鲜明特色。“从体制上保证了公益性质,为现代民办大学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有机土壤。”学院理事长、党委书记陈万年说。
在此基础上,该校将董事会更名为理事会。近几年,该校在这一体制框架下积极探寻“理事会领导”与“校长负责制”之间的有效结合点,形成了两者相辅相成、合力推动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学院借此得以发挥学校办学和校长行政管理的“两个自主权”,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2011年成为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项目的试点高校。
民主校园,首创“闭环式”运行机制
9月26日,在三江学院大学生维权中心的投诉跟进表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记录:同学在校医务室打针,医生没做皮试,结果导致该同学药物过敏。很快,国庆节后这次投诉及处理结果就被贴在校内的公告栏上。维权中心的学生负责人张挺告诉记者:“作为独立机构,我们就是要维护学生权益。”
在三江学院,这样实实在在维护师生权益的案例并不鲜见。“人人当家做主,所有三江人都是学院的主人。”校长董新华如是说。他原是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从公办校转型到民办校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的选举大会:全体教职工选举代表组成教职工代表大会,又由教代会选举理事并票推校长人选,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聘任校长,再由校长选聘副校长与教职工。
虽然是民办高校,但三江学院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江苏民办高校中率先成立党委,并在校行政、理事会、校党委三套领导班子中建立直属党支部。在此基础上,三江学院积极构建体现党的领导、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体教职工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全国民办高校中首创了“闭环式”运行机制。
“我是民主推荐的,就要对全体师生员工负责。我希望将来校长任期到的时候是挺着胸脯下台,而不是被别人戳着脊梁骨骂。”通过民主程序上任的董新华,也因此时刻把师生的权益与发展装在心里,始终坚持学校的内涵发展。开门办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今年3月23日,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唯一一所参会的民办高校,董新华在会上作了题为《视质量为生命,着力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经验交流发言。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视质量为生命,办对学生最负责任的民办大学”是三江学院的办学理念。
作为这一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三江学院一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加强教育和管理,着力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全成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实施”的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将“发展应用型教育、建设应用型大学”作为努力方向,双管齐下,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瞄准江苏和长三角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三江学院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久的将来,坐落在三江学院不远处的江苏软件园核心区——紫金(吉山)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将全部建成,成为江苏的软件项目服务、软件人才创业孵化基地。而三江学院吉山科技校区也将于2014年搬进江苏软件园,计算机、电子学院等相关院系4000名学生将首批进驻新校区。这样,越来越多的三江学子将一面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一面还能“常常回学校食堂吃顿午饭”。同时新校区的教学生活设施还将全部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形成“园中园”、“校中园”的崭新办学模式。(本报记者 赵建春 缪志聪)
第三篇: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转型发展意见5
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确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我市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市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和支持全市民营经济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做大做强做高为目标,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把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放在推进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壮大总量规模,提升质量层次,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作贡献。
二、主要目标
做大总量规模: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两个超千” 目标。即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超1000亿元,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个数超1000家。确保民营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前列。
提高贡献份额: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4个5”目标,即民营经济工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50%,民营经济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民营工业产值的比重力争超过50%;民营经济纳税占全市税收的比重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工业总量中民营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培育5个民营地标型企业,培育壮大10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5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个左右;提升企业品质,民营上市企业数达到10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到5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家;转变发展业态,新增服务业民营企业数占全市新增民营企业数的比重超过50%,培育年产出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10个。
三、配套政策与措施
(一)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
1、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不得 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2、降低经营条件。实行“零成本”注册,对注册登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自2011年1月1日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的费用由省、市、县三级财政纳入预算安排。申请注册公司的,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首期出资达到注册资本的20%即可登记。允许股东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等作价出资设立公司,其出资比例可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0%。
允许村民委员会、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委员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作股东。除法律、法规对经营场所有特殊规定的行业外,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可将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对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确实无法提交产权证明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复印件,属农村房屋的提交经营场所所在地村委会出具的相关证明,即可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3、鼓励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4、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重大项目合作机制。市政府每年面向民营企业公开发布经营性基础设施、政策性住房、现代服务业、3 旅游业、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以及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与运营。
5、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级鼓励支持创业、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推动全民创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投资多少,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每年新增各类创业项目不少于2000个,利用民间资本不少于100亿元。对初创业者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缴地方各项税收;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颁发的创业培训结业证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可为其提供5万元以下的担保贷款,并给予适当贴息,贴息比例按照国家政策执行。县(市、区)、重点乡(镇)都要科学规划建设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拓展全民创业空间,降低创业成本,对新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市政府对其进行适当资金奖励。
(二)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鼓励民营大企业大集团营业收入再上新台阶。对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民营企业,自企业上新台阶的当起,连续三年按照不低于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20%、25%、30%、40%的比例奖励企业,专项用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2、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加强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创业服务活动,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鼓励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5000万元、1亿元、5亿元的民营企业,当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落 实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增长计划,涵养税源,提高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3、引导民营企业推进制度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创业传承的基础上,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注重以信用、质量、品牌、安全、财务、营销等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中小企业“五个一批”上市后备梯度培育工程,筛选一批自主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市重点培育改制上市的后备企业,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格局,对拟上市企业申报材料经中国证监会受理后,当地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企业成功上市后一次性奖励100-150万元。培育民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专项产权交易和流转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产权、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4、支持民营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支持传统支柱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围绕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规模效益等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确定100个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和100个传统支柱 5 产业重点技改项目,从立项报批、税收减免、项目申报、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
5、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经国家、省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的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列入我市淘汰 落后产能计划的企业,实施关停后,经审核按企业落后产能生 产设备资产净值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6、鼓励企业发展服务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总部经济。经认定为总部机构的,按不同类型分别给予注册资金的0.5%~1%不等的一次性企业开办补助,最高补助金额100万元。同时,对其新增税收30%以上部分,按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其中新引进的总部机构,三年内按其新增收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最高奖励金额150万元。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在我市注册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物流企业,经审核后,以上入库税金为基数,三年内按其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30%予以奖励。
7、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从政治上关心重视企业家成长,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使更多的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和倾斜。加快企业家俱乐部建设,健全企业家交流平台。关爱企业家身心健康,建立“医疗服务联系卡”、“健康体检”等。
(三)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对新建的国家级独立型科研院所,经审核,按其投资总额的2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金额2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或检 测中心、重大研发机构等,经审核,按其投资总额的20%给予 奖励,最高奖励金额10万元。
2、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对列入市重点技术改造目录的企业,其新增设备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市政府按照设备投资额给予一定补助。
3、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对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研发投入1000万元以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以上的企业,按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以上部分的30%给予补助;对列入市级新兴产业统计目录的企业,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研发投入500万元以上,按研发投入超过500万元以上部分的20%给予补助。
对新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项目的企业,经审核按企业所获得的项目经费以1∶0.5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
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新产品金奖(或专利金奖)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新产 品奖(或专利优秀奖、专利新产品奖、优秀软件产品奖)的企
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
对新获得国家、省质量奖的企业,分别奖励500万元和100万元。
4、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品牌建 设,创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的 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申请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对获得制定和认证权的企业实施奖励和扶持。通过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区域经济品牌,再创发展新优势。支持中民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申请商标注册,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提升特色产业。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法律维权、信息化建设等服务。
2、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引导担保机构做大规模,各县(市、区)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当地政府要安排资金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到2015年,全市 8 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50家,资本金总量达到30亿元以上,形成150亿元的融资担保能力。
3、加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安排培训专项经费,组织开展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培训,经政府部门审核后,给予适当培训费用补助。
4、支持企业展示展销。对企业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展会活动,标准展位的摊位费、统一布展费给予50%补助,对经批准设立特装展位的参展企业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适当的补助。
(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各县(市、区)要建立稳定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状况逐步扩大规模。今后,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分配安排,要参照县级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增长情况,调整投向、突出重点,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使用效果。
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与创新、服务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申报国家各类补助资金的民营企业。
(六)统筹解决民营企业用地需求。
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时,要统筹考虑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对重点民营企业发展用地的保障力度。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 9 后产能的要求,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对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科技和非营利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需要使用的土地,符合国家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节约集约、投资1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项目实行优惠的地价政策,在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80%执行;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审查及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税务部门应及时办理税收减免手续。对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由县(市、区)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税收当地财政留成部分的20%给予返还。同时对投资在亿元以上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5年按照减半征收两年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八)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1、强化政策的落实与服务。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10 清理不合理条文,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帮助民营企业掌握和用好政策。拓宽政企信息互动渠道,建立政府涉企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定期对话机制。建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投诉中心”,及时受理和分办、督办企业反映的问题;建 立“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畅通民营企业与政府的信息查询 和投诉申告等交流互动渠道。
2、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综合发挥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财税支持等作用,拓展融资渠道,努力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3、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树转型典型、评议服务机构、宣讲成功创业事迹以及专题研讨等为主要内容,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推进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表彰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创优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领导机制。市政府调整充实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民营经济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民营经济在转型跨越发展
中的重大问题。
2、落实责任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与领导干部考核奖惩相挂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日
第四篇: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服务保障转型升级
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服务保障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12-08-17
浏览次数: 284
字号:[ 大 中 小 ]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泰州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行动纲要》,这是充分彰显泰州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泰州加快转型升级、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市委《行动纲要》是全市工作的大局。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贯彻落实《行动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唱响“主动进位、积极作为”主旋律,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证。
强化大局意识,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勇于担当。省委、省政府把泰州确定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泰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抢抓发展机遇,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新一轮城市比拼中脱颖而出,闯出一条成功转型之路、特色发展之路,是事关泰州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全市上下共同为之努力。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原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着眼全局谋纪检、紧贴中心抓纪检,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泰州转型升级的大局下来定位、思考和谋划,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要主动融入大局,坚持全局的重点在哪里,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就跟进到哪里,真正做到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协调并进。要把握工作定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监督与保护、监督与协助、监督与促进等关系,正确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突出工作重点,以服务、保障、推动转型升级为目标,找准纪检监察工作与推进转型升级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行动纲要》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上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供纪律保证、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为泰州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凝聚合力、保驾护航。
强化效能建设,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敢于碰硬。市委《行动纲要》明确了全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153”主要目标,并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这是泰州转型升级的作战图、计划书和任务单。现在,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任务也已明确,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重在执行、难在执行、关键也在执行。实施绩效管理是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提升机关部门执行力、推动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年初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实施绩效管理是泰州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工作配套制度及管理办法,规范绩效管理工作程序,将工作的安排部署、推进落实、监督检查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不断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大督查工作机制,整合督查力量,加强对《行动纲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任务效能监察系统等平台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察访核验,特别是要结合半年绩效考评结果,对工作进度不快、完成质量不高、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要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甚至失职渎职影响《行动纲要》具体工作部署实施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切实做到有职必担责、失职必追究,以铁的纪律保证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强化能力提升,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富于创新。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泰州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自我加压、自我挑战、自我超越,风险和难度绝不能小视,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胆识和毅力,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智慧和本领。可以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度大、要求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服务保障转型升级的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提升服务发展大局、推进转型升级的能力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能力大提升促进纪检监察工作转型升级,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适应形势,更加有利发展,更加富有成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执纪理念,坚持严肃纪律与支持改革创新相统一,正确把握转型升级中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监督、保护与惩处的关系,旗帜鲜明地鼓励改革创新者、支持转型升级者,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保障。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有效开展监督检查的新办法新途径,着力通过实施公开监察、菜单式督查、设立督查联系点、健全纪检监察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开展明查暗访活动、组织定期巡查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组织协调,注重发挥纪委委员和机关部门(单位)纪检监察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督查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协作配合,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尤其对那些需要多部门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转型升级工作,要通过强化协调,实施有效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 在推进转型升级中的服
务保障作用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泰州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行动纲要》,这是充分彰显泰州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泰州加快转型升级、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市委《行动纲要》是全市工作的大局。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贯彻落实《行动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唱响“主动进位、积极作为”主旋律,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证。
要强化大局意识,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勇于担当。省委、省政府把泰州确定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泰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抢抓发展机遇,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新一轮城市比拼中脱颖而出,闯出一条成功转型之路、特色发展之路,是事关泰州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全市上下共同为之努力。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原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着眼全局谋纪检、紧贴中心抓纪检,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泰州转型升级的大局下来定位、思考和谋划,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要主动融入大局,坚持全局的重点在哪里,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就跟进到哪里,真正做到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协调并进。要把握工作定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监督与保护、监督与协助、监督与促进等关系,正确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突出工作重点,以服务、保障、推动转型升级发展为目标,找准纪检监察工作与推进转型升级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行动纲要》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上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供纪律保证、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为泰州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凝聚合力、保驾护航。
要强化效能建设,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敢于碰硬。市委《行动纲要》明确了全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153”主要目标,并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这是泰州转型升级的作战图、计划书和任务单。现在,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任务也已明确,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重在执行、难在执行、关键也在执行。实施绩效管理是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提升机关部门执行力、推动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年初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实施绩效管理是泰州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工作配套制度及管理办法,规范绩效管理工作程序,将工作的安排部署、推进落实、监督检查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不断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大督查工作机制,整合督查力量,加强对《行动纲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任务效能监察系统等平台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察访核验,特别是要结合半年绩效考评结果,对工作进度不快、完成质量不高、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要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甚至失职渎职影响《行动纲要》具体工作部署实施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切实做到有职必担责、失职必追究,以铁的纪律保证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要强化能力提升,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富于创新。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泰州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自我加压、自我挑战、自我超越,风险和难度绝不能小视,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胆识和毅力,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智慧和本领。可以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度大、要求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服务保障转型升级的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提升服务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能力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能力大提升促进纪检监察工作转型升级,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适应形势,更加有利发展,更加富有成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执纪理念,坚持严肃纪律与支持改革创新相统一,正确把握转型升级中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监督、保护与惩处的关系,旗帜鲜明地鼓励改革创新者、支持转型升级者,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保障。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有效开展监督检查的新办法新途径,着力通过实施公开监察、菜单式督查、设立督查联系点、健全纪检监察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开展明查暗访活动、组织定期巡查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组织协调,注重发挥纪委委员和机关部门(单位)纪检监察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督查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协作配合,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尤其对那些需要多部门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转型升级工作,要通过强化协调,实施有效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清风凝正气 勤廉促发展??昆山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年末岁初,正阔步走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昆山市捷报频传:今年全市新增到账外资17.5亿美元,注册内资240亿元;完成生产性投入37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5%,服务业投资增长4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9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超2100亿元,分别增长19%和2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0%和29%。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的新情况新挑战,面临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要求,全市上下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统筹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纪检监察部门紧紧围绕全力增创转型升级等七大领先优势的目标任务,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推进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切实推动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工作理念 唱响服务发展主旋律
今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凝聚了新共识、确立了新目标,对全市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作了全面部署??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全力当好“两个率先”、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个排头兵”,全力打造国际现代产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全力增创转型升级等七大领先优势。其中,把增创转型升级领先优势提高到事关昆山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昆山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前途,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如何落实好这些战略和目标,确保纪检监察工作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转型升级领先优势同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市纪委、监察局在第一时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最新决策部署上来,创新工作思路,把纪检监察工作全面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8月份,市纪委、监察局谋划开展“充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全力保障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活动。活动中,围绕全市转型升级11项重点工作、服务民生改善、支持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活动主题,明确了开展监督检查的组织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纪检监察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直接体现。根据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意见精神,市纪委、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又及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10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责任,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全市各区镇、各部门的纪检监察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纪委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一场转变作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纪检监察工作在昆山全面推开。花桥开发区纪工委立足商务城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实际,监督检查帮扶现代服务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形势的跟踪研究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完善了四项服务机制,促使服务业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见效,全力服务保障商务城转型升级发展。“昆山纪委突出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系列举措,起步早,措施实,探索了纪检监察工作服务发展的新途径。”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弘强对我市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改进效能作风 打好服务发展主动战
今年年初,昆山海关将辖区内四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的1万多种进出口商品图片等资料全部录入电脑,建立了全国海关第一个电子商品库。海关审单只需重点审核新、难商品,不再对每个零部件都审核归类、申报验放,在确保监管到位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审单速度。
效能就是竞争力。围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我市以行政服务提速增效为工作突破口,以效能评估为切入点,做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转变,从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营造出规范有序、服务高效的良好政务环境。
针对行政审批难这一突出问题,今年以来我市在向上争取审批权限下放的同时,抓好行政审批、三级便民服务和客商服务中心等审批和服务职能的资源整合,在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上制定了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近年来,我市行政效能以每年10%的幅度提速。截至目前,全市70多家单位参与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其中18家为星级服务品牌单位,全力打响了“昆山服务”品牌。今年昆山连续第三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选为大陆地区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第一名。“高效的服务已经是昆山政府文化的重要部分。”美国商业杂志《BizTimes》中国商业财经专栏作者艾那·唐根说。
拆迁工作一直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今年5月底,周市东方村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讲座,内容是“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上课”的不是外聘的专家,而是由镇党委书记史红亮领衔的镇班子成员。讲座上,镇领导、拆迁工作人员和拆迁户面对面,一边耐心倾听一边细心讲解。经过政策宣讲、解疑释惑,不少拆迁户甚至有的“钉子户”当场就表达了拆迁意愿。
史红亮介绍,党员干部与拆迁户面对面,是周市镇深入开展“党政领导七联系”和“民情台帐”两大品牌工程活动的具体体现。“深入群众、直面矛盾,零距离倾听民生、破解难题、服务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今年,周市镇共计走访群众6642户,收集意见2102条,已解决问题1909个。周市镇的做法是我市加强和改进作风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市各区镇各部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不断促进机关及工作人员廉政、勤政、优政。通过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六查六促”等活动,“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追求高效服务、规范服务”,正成为我市机关干部的共识。
完善体制机制 筑牢服务发展保障线
今年,发改委根据阶段性工作安排及工作任务调整变化,按照单位、科室、岗位三个层次,适时组织开展了岗位风险、设权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等七类廉政风险的深入排查,机关共查找出各级廉政风险点124个。对排查出来的主要风险点按级别在业务流程图中用红、黄、兰三色标明,并通过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签订《廉政风险防控承诺书》,形成“知风险、会防控、守承诺”的廉政风险预防机制。
科技局则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局党组重要工作议程,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科技科普工作紧密结合。今年配全配强了监察审计室工作人员,建设启用科技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和网上实时监察平台,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效能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的意见》、《科技系统内部管理有关规定》等制度文件,从风险防控源头防腐、建章立制完善监督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科技系统惩防体系框架,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今年,科技部门向上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08项,获得上级各类科技扶持资金超过2.3亿元,连续第十年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中排名第一。
完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是纪检监察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筑牢服务发展保障线的根基。我市按照机构设置更合理、资源配置更优化、组织效能更明显的目标,对完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加强了对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机制的完善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针对转型升级、率先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廉政风险点,我市各区镇、各相关部门从职能定位、工作流程、内控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排查,重点从环境风险、体制交替风险、权力风险、管理风险、人员素质风险、政策风险等七个方面,找准、找全、找深各单位和个人履行职责的各类廉政风险。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廉政风险源进行梳理分析,选取相应的节点,制定完善防控措施,完善业务程序,严格界定职权,将制度的执行融于对权力运行的流程控制和实时监督之中,形成以各项权力为点、以具体业务流程为线、以制度建设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模式,最大程度地消除了风险。结合正在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市各区镇“阳光拆迁”等工作,我市还完善了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等科技手段,以制度+科技的手段,形成在内控中规范、在阳光下运行、在网络上监督的“三位一体”预防腐败工作机制。
第五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过去五年的工作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先后召开十三次全体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省委作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描绘了科学发展新蓝图,全省呈现出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山西结束“小煤窑”历史,进入集约、高效、安全开发煤炭资源的新阶段。以有力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成功举办中博会和能博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公路今年将突破4000公里。电力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建成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引黄北干线工程胜利通水,山西“大水网”开工建设。省城十大公益建筑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实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新的“五个全覆盖”推进顺利。扶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法治山西”建设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信访工作成效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富有成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进行。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整肃纪律作风,部署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明显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成效突出。五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必须把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科学发展观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是先导,必须不停歇地推动观念创新,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生为本是我们党的宗旨之要,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忱关心群众,全力造福群众,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是科学方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是必备品格,必须弘扬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精神,在顽强拼搏中加快改变山西面貌;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党的建设新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新发展。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我们所有的努力,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不能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唱响转型跨越主旋律,打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战。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必须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开辟多元发展、全民创业的新天地;必须丢弃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狭隘意识;必须改变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眼高手低的行为习惯,勇于破解现实课题和棘手难题;必须摒弃不敢担当、缺乏闯劲、怕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跳出求稳守成、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心理局囿,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历史巨变。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我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一大批转型项目陆续建设,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确定山西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尤其是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效应进入深度显现期和集中释放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要以勇于超越的闯劲,敢与发达地区比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超常规发展,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经济总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推进“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 大 开 放 推 动 大 发 展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开放即发展、发现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将山西发展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发挥好驻地央企作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扶持发展具有复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功能、便捷的通关吸引战略投资者。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理顺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引领作用。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基地。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加强与京津冀和中部省份的协作发展,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有重点地参与港口建设。加强与呼包鄂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联互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援疆任务,开拓与西北乃至欧亚地区的合作领域。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开通项目审批 “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推进“阳光司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协调化发展。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核心在转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山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根本在改革。创新产业转型促进机制,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制定切合山西实际的资源税税率,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拓展转型和民生项目用地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关键在实践。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要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政策,移植推广其他综改区的好政策,学习借鉴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清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推动山西发展的“晋”字牌政策。要在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加快扩权强县步伐。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的难题,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生态大规模破坏的顽症,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着力破解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落实难的问题,持续全面改善环境;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伴生的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建设文化强国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管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更多更好地出精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完善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推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和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强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跃居中西部领先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活力,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 “法治山西”。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扩大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抓好“六五”普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流程再造,推行电子政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要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县)创建活动,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扶持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引导社会资金兴教助学。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全省人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转型跨越的积极推进者。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加强市县乡党委书记培养选拔和能力建设。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选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重在“赛场选马”。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培养和选用年轻干部力度,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转型跨越之优。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实施村村都有新党员工程、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容工程。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不良风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文风会风。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转型跨越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廉政教育,建设廉政文化。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