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无为在段誉人生中的积极作用论文
“无为”在《老子》八十一章中先后出现了十二次,成为贯穿始末的重要思想。关于其义,人们或解为消极的不作为,或解为矫饰的不想为,皆未中肯綮。事实上,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具体来说,它是指在生态领域里遵循自然法则,在社会生活中遵奉人事道理,不强加干预,亦不委屈附离,以“绝圣弃智”的纯朴姿态应对一切。至于将无为理解为尚权术奸诈,搞阴谋诡计,则与老子崇尚自然,摒弃巧智的思想出入甚大。钩沉历史,无为不是冯谖未雨绸缪的“三窟”经营,不是奕詝窥揣父意后的韬晦伪饰,更不是曹丕迫害手足的阴沉构陷;品读金庸,无为不是周芷若对阴毒功夫的急于求成,不是鸠摩智身在佛门的魏阙之心,更不是慕容博损人为己的渔利盘算。这些人把“欲望”误读为“需要”,造成了人格内部的激烈冲突,最终与武学和人生的巅峰失之交臂。按照金庸的理解,无为应该是阿朱以死化解爱人与父亲仇恨的赤子之心,是萧峰捐身排解宋辽纷争的庙堂伟量,是扫地僧对慕容博、萧远山放下屠刀的醍醐点化,这些侠之大者虽然都大有作为,但其行为皆顺应天道与人事,对于人物的解脱与回归起到了关键作用,使人们冰释隔阂,国家消除战祸,生灵免遭屠戮,这便是对“无为”的正解。他们的壮行义举,同时也是对《天龙八部》小说主题“无人不冤”的消解,给“有情皆孽”的了断。但是,这些人物的无为太惊天动地,且损耗巨大,与道家哲学“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判断尚有一些出入,而《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却将无为解读得充分到位,诠释得精彩绝妙。
一、武学精进的回馈
(一)北冥神功的恩赐
段誉练就北冥神功还要从钟灵说起。段誉初遇钟灵时,钟灵正待观无量派与神农帮的恶斗。当时他“不通江湖,不会武功”,是个“一表人才的呆子”,上房梁还需钟灵用绸带拉他。钟灵因知情不报被“无量剑”左子穆所挟,而段誉仅仅因两人一起吃瓜子的交情就要“刀剑一块挨”,可谓重情重义。后虽脱难,一无所长的段誉却执意要为两派和解,导致钟灵被神农帮扣押。段誉向钟父求救,途中跌入无量玉璧,奇遇神仙姐姐的玉雕,出于对美的欣赏尊奉石像“磕首千遍”的驱策,终得北冥神功秘笈。
二、携手美眷的归属
如果武学的精进与内力的增长都与段誉的主观意愿无关,那么,美人的虏获总是段誉处心积虑的结果吧?相比起武学的易得,情的确最为段誉劳神。但是本文开篇已经明确指出,无为的意思不是不作为,因此段誉斩获芳心虽费尽周折,但因所做皆出自真心,发乎情,止乎礼,顺乎自然,故仍属无为。
虽然段誉对诸多妹妹皆有情有义,但对王语嫣却最情深意重。不幸的是,王语嫣心里只装着表哥慕容复,对段誉,全然不放在心上。英雄大会上,段誉被慕容复踢了筋斗又踩住胸口,王语嫣却视若无睹,即使段誉被击中右脑,她也毫不担忧,甚至还为慕容复点中救子心切的段正淳喝彩,着实让人心寒生厌。后来段誉使出六脉神剑,招招进逼,终因王语嫣之故饶其性命。没想到慕容复恼羞成怒,反下毒手,段誉险遭暗害,王语嫣竟然还是无动于衷。面对段誉的痴情,她丝毫不为所动,为了她的表哥,她情愿让段誉去死。后来段誉因为她遭慕容复暗算身陷枯井,她依然对慕容复寄予希望,面对责问,马上辩白解释,求原谅,赔不是,终究无法融化慕容复的自私凉薄。
三、大理皇帝的宝座
相比起女人的无足轻重,江山的确最让慕容复挂怀。他聪明一世,却将才貌双全、死心塌地的王语嫣推向别人的怀抱,失去了最后的复国机会。而段誉这个不娶西夏公主的糊涂蛋,却坐拥美人与江山。二人迥然不同的结局真正演绎了老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预言。
慕容复与段誉,同为帝王之裔,一个所谋者大,一个不为所动。慕容复从小接受的是以兴复大燕为终身之志的殷殷告诫,因此雄心壮志,练就盖世武功,图谋复国;段誉从小学习的是老庄佛禅的谆谆教诲,于是不恋皇位,不愿习武,造就一副菩萨心肠。前者狼子野心,苦心孤诣,最终却一事无成;后者淡泊名利,浪迹江湖,却登上皇帝的宝座。
金庸先生深谙儒释道文化,通过塑造段誉和慕容复这对一成一败的例子,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段誉不求而得皆因其有“比于赤子”的“含德之厚”,对爱人矢志不渝的慕求,对兄弟肝胆相照的赤诚,都映衬了这个人物的浑厚质朴。相反,慕容复求而不得,皆因急功近利,贪功败德。武林的纷争、民族的战祸莫不是由贪欲引起,故老子曰:“咎莫大于欲得。”“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并不错。金庸以小说家的笔法,用艺术的真实再现人性的斑驳,将武侠上升到哲学的境界。正如孔庆东所言,“洞悉他人的心灵才是最高的武功”,其实,洞悉心灵的文学又何尝不是最深刻的文学?段誉作为道家文化的载体,成功演绎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精彩人生,这样诠释,舍弃了玄妙艰深,不流于泛泛,亦不落于说教,这便是金庸武侠的魅力所在。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沉醉于绝妙的招式,热闹的江湖,抑或凄美的爱情,只是细节的围观,只有读懂了人心、人性,方为真正的赏音。比如,读段誉,读懂了他守柔的人生准则,也就读懂了老子的立身哲学。纵观金庸武侠,这种深情的人文关怀与深重的人生警示不胜枚举,尚有更深刻的意蕴待我们品读。
第二篇:论老同志在党的事业中积极作用的发挥与保障机制
摘要:把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是对做好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拟在分析组织引导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基础上,结合老干部工作实践,提出新形势下构建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的平台与保障机制,从抓好老干部工作以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党的事业 正能量 老同志 积极作用
一、充分认识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的重要意义
离退休老同志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政治资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万众创新的积极响应者。在落实和保证老同志政治待遇与生活待遇的基础上,组织引导老同志发挥余热、释放工作热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党的事业所需、老同志自身所愿、老干部工作职责所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老同志对于党建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如何使老干部工作适应社会进步的挑战并把握住时代的机遇,为老同志充分发挥其自身蕴含的正能量提供有效平台和确实保障,是老干部工作面临的一个的重要课题。
1.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是新形势下党的事业所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干部工作一直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赢得了高度的认可。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也正因此,此时特别需要包括老同志在内的全体党员发挥正能量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谋发展。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全面认识老干部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党的建设高度去思考和谋划老干部工作,组织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2.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是老同志自身所愿
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需要,是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基本要求。老同志普遍有实现自我价值、赢得时代认可、获得社会尊重的精神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老同志们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继而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为他们继续实现自我价值提供相关平台,使老同志通过参与社会发展,建立晚年新的生活秩序,满足精神追求的新期待,可谓是事业所需、老同志所愿。
3.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是老干部工作职责所在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与干部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大老同志经历了我国自建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长期考验,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绝大多数老同志高度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所以,引导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是老干部工作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
二、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的主要途径
1.参加离退休党支部建设
许多老同志曾长期从事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在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好、大局意识强等特点。他们协助组织上宣传有关方针政策,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离退休职工中的互帮互助和特困职工的走访慰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转变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能够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2.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老同志普遍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们无私奉献,深入基层、深入家庭、深入学校,突出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各类学校以关工委作为老同志发挥作用平台,聘请威望高、阅历深、党性强的老党员,配合学校进一步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稳定工作
老同志参与志愿服务,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顺应老同志的意愿,帮助他们在晚年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今,老同志的业务素质使得他们更加熟知法律知识、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有着更高的热情,因此,老同志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法帮扶教育、积极反映群众诉求和疏导群众情绪等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
4.编史修志,著书立说
老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知识渊博、阅历丰富,为了把这些精神财富留给后人,许多同志著书立说,撰写革命回忆录,编写专业史、地方史志,参加党史、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辑工作[3]。他们博采众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5.咨询督导,献计献策
老同志中有相当一些是学有所长的专家,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学术道德规范,离退休后,他们正好可以利用时间优势,开展广泛调研,并提供咨询督导服务。比如,一些高校聘请教学业务能力强的离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协助教务部门监管教学过程,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涉及改革发展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论证时,邀请老同志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促进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的平台建设与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国加快进入老龄社会,老同志渴望自我实现、老有所为、奉献社会的诉求亦愈来愈多。为应对这一形势的变化,老干部工作部门应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完善组织、畅通信息、搭建载体、拓宽渠道、营造氛围和深化宣传,适时地把组织引导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制度保证
一是建立创先争优的激励机制。鼓励和调动老同志发挥正能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发挥积极作用突出的老同志进行表彰奖励,焕发老同志的热情和干劲,并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先进老同志的典型事迹,展示新时期离退休老同志的良好形象。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有关单位,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助、单位筹集、社会募捐等多渠道,把老同志发挥作用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提供必需的人员组织、场地经费等方面支持,奖励在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落实好老同志发挥作用开展评选、表彰、宣传工作所需经费问题,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提供物质保障。
三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创造有利于老同志发挥正能量的政策、法规环境,为老同志们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老同志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相关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同志安全地、有保障地参与社会活动,吸引更多的老同志参与进来。
四是强化考核机制。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同志离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应为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并经常进行指导,争取党委、政府把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纳入老干部工作和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管理的基本内容,明确职责和细化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各地各部门成立相应的服务管理机构,合理配备人员。
2.完善组织,畅通信息,为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健全组织构建。整合资源,加强以老同志为主体的老年组织的培育和管理。依托老年组织,把居住分散、兴趣专长各异的老同志组织起来。形成合力,鼓励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老年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服务管理工作,把老年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二是建立老年人才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老同志人才市场、老同志人才信息数据库和人才交流信息网络,在各级人才市场设立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窗口,掌握老同志人才队伍变化动态,面向社会提供老同志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信息,不断拓宽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和渠道。
三是采取就近设立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创先争优工作,切实加强老同志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保障老同志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采取符合老同志特点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把老同志各种优势资源整合起来。
3.搭建载体,拓宽渠道,为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广阔平台
一是搭建老同志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的平台。搭建一个老同志服务社会的平台,努力扩大老同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协调老同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老同志在自愿、量力的原则下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治安管理。
二是搭建老同志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全局考虑,在充分考虑老同志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搭建一个适合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的平台,通过认真引导,让部分身体尚可的老同志都愿意出来再次创业,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释放这个庞大群体蕴含的巨大潜能。大连理工大学多年来坚持为老同志提供科研基金,帮助他们完成一生的夙愿。
三是搭建老年教育平台。老干部工作部门在考虑老同志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的基础上,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老同志不间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老同志的自信。让更多老同志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目前各地和高校的老年大学普遍受到老同志的欢迎。
4.营造氛围,深化宣传,弘扬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的时代价值
一是支持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让他们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必须转变人们对于老年人的片面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新形势下加强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重要意义,为老同志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是注重典型的发现培养和宣传推广。深入挖掘老同志的典型经验和突出事迹,对老同志发挥作用中的先进典型,把他们树立起来、宣传出去,弘扬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把老同志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挖掘好、宣传好,激励更多的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树立榜样,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同志、支持老同志发挥作用工作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掘老同志身上蕴含的正能量效应,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既是为老同志提供了发挥余热,为社会再作贡献的机会和平台,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和要求,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老干部工作部门在组织引导老同志“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传递和发挥正能量的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老干部工作部门应充分把握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的核心内涵,进一步开阔视野、创新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基本规律,把离退休老同志本身所蕴藏的正能量挖掘好、发挥好,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长处,把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觉悟、把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把在各个领域拥有的专业技术特长等充分发挥出来。
研究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与方式,并为之构建发挥平台与保障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老同志以积极的心态、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的发展变化,正确理解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以阳光的心态感染人、鼓舞人,释放全民正能量;引导老同志从历史的视角和国内外对比中,充分认识我国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发生的明显变化,充分看到我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从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适当的形式,把一个时期、一个阶段老同志的心声和愿望很好地反映出来,特别是把老同志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改革举措的看法和建议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同时引导老同志通过各种渠道为正能量点赞,为好声音喝彩,唱响中国精神的正气歌。
第三篇:论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小编推荐)
论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方面给予宗教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潜在的积极作用,发挥好宗教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挖掘和弘扬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既要引导宗教发挥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宗教消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因素。
一、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宗教
建设和谐宗教,做到宗教内部的和谐,达到宗教自身的和谐,就要从建设和谐寺观教堂做起。寺观教堂不仅是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文化、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他们表达宗教感情的精神家园,在信教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座寺院和谐,能够影响周围信教群众的和谐。寺观教堂要和谐,首先教职人员、管理人员要和谐,这是寺观教堂和谐的基础。而寺观教堂的和谐,又是周边地区群众和谐的基础,这是一个必然环节。如果寺观教堂不和谐,周边信教群众肯定谈不上和谐。和谐寺观教堂是社会和谐中的一个重要细胞,与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机关是一样的。建设和谐寺观教堂,是宗教界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宗教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载体。因此,要按照爱国爱教,教务自办,宗教活动正常,宗教人员心情舒畅,内部管理规范,团结开寺,社会关系和睦,把寺院建设成为一个平安祥和、环境优美、服务社会的场所的目标要求,引导支持宗教界做好解释教义、引导感情、规范行为、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并以此推动和规范宗教内部关系,增进宗教内部的团结和谐,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二、促进和谐需要宗教发挥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悠久深厚,加上信教群众人数众多,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在服务发展、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宗教都可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宗教一直有着重视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优良传统。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慈悲行善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自身除了慈善的情怀并没有更多的资源,但它有调动社会资源的传统、能力和渠道,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此外,在社会道德水准需要不断提升的社会转型期,各大宗教包含的丰富的道德资源,如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道德思想和观念,各宗教的“戒律”或“诫命”等神圣的道德规范,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做贡献。
三、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
宗教在历史上对古代“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宗教能够也应该继续发挥这种作用。
(一)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爱国爱教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要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宗教界人士可以按照乡村文明建设规划,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带头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决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有效地营造以维护祖国统一为荣、以分裂祖国统一为耻,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氛围。结合各自宗教的教规教义和伦理道德要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汇到讲经、讲道、宣教的内容,劝人行善,止人作恶,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形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的文明村风。
(二)引导信众勤劳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村经济,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责任。宗教界人士参与经济建设大有可为,通过他们的影响,可以提高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信教群众与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努力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伊斯兰教就有提倡劳动,讲究勤奋,两世并重,重在现世,主张追求现世幸福生活的内容和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宗教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群众更好地发挥善于经营的优势,克服小农经济思想、自我封闭意识和等、靠、要的思想,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佛教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传统;道教主张尊重自然、损益盈虚;基督教倡导“爱主、爱人、爱地球,再用再造、再节约”等等。宗教界这些优良传统,对引领信教群众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积极作用,为宗教界参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为农村的文化发展做贡献。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许多优秀成果。积极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积极因素,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努力使宗教思想、宗教文化、宗教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适应。通过多讲各宗教教义中爱国、守法、和谐、平等、团结、宽容、公正、慈悲、行善、求知及其他优良传统和基本精神,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动员信教群众送子女上学,积极捐资助学,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扫盲工作,不断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为促进社会稳定服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如何协助政府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各类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是爱国宗教界人士的重要责任。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处理矛盾纠纷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样的语言,由他们说出来,群众更容易接受;同样的工作,由他们到群众中去组织和开展,有时比干部去做效果更明显。特别是群众情绪比较激烈、矛盾可能趋于激化的时候,由他们站出来说话,群众能够比较听得进去,效果更好。只要宗教界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拥护党的领导,发挥自身优势,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宗教界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只要宗教对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有明确的认知,妥善使用其掌握的和可以调动的各种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就一定能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探析如何发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论文
探析如何发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关键词: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 重要性 措施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的日渐激烈,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激励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措施,希望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工作,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做好积极的岗位调整和人员调动,是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的充分发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激励机制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和应用,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机制,是企业为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所指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是企业动力机制同制约机制相互作用下的矛盾体。激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以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机制,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指标,对员工的相关行为进行规定和约束,保证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将两者进行结合,既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工作,又必须在员工实际工作效果的基础,不断挖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加强对良好激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工作情绪,解决员工生产力同员工所得的矛盾,激发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将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二、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直接好处,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反而导致了激励效果的低下。首先,企业物质激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制定完善,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使得过度的物质激励效果适得其反,大大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部分企业重视平均主义,对组织进行物质激励,分配的过于均衡,导致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使得物质激励投入越来越大,但效果则越来越不明显。
(二)缺乏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年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方向以及期望薪酬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使得激励效果明显不足。企业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首先要深入剖析员工的组成和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需求。比如,年轻员工自主意识较强,渴望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大龄员工事家庭稳定,渴望较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福利待遇,因此,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必须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精神激励匮乏
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激励,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使得激励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同样渴望,部分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物质激励,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以保证自信心的养成,如果企业缺乏精神激励,对于这类员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企业往往重视眼前的激励,并不重视长远的激励,使得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使得员工出现麻木情绪,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以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全面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年轻员工来说,对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存在较高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员相对应的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是改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的提升和管理工作的赋予,使年轻员工得到有效刺激;对于年长的员工,应该着重进行物质激励,提高员工收入,使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定的精神激励工作。比如,对于工作效率较高,且对企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金的发放,使员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召开表彰大会,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个人形象,对于其他企业员工来说,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榜样和模范,激励自己提
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梅玲.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
[2]梁开民.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1;S2)
[3]吉苏滨.试论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新远见,2011;1
[4]李静.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1
第五篇:论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论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和谐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发展过程,内涵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言,中国宗教都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宗教关系已成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度关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共建和谐世界等方面,中国宗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不断完善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已经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扩展1,社会和谐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和谐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发展过程。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思想,但对社会和谐内涵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展开,对实现社会和谐途径的探索也没有系统阐述。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政府领导人在一些列讲话3中,逐步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1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建研究》2002年第10期。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2003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1
发展观。发展观的更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为重要,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有了和谐发展,才可能有社会和谐。这不仅为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指出了方向, 而且也成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前奏。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社会和谐提升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治国安邦的目标、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战略高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民主法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和谐社会的建构,真正依赖的是对民主的追求和法律对民主的保障。只有当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得到贯彻时,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的规则之上和谐运转,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切实的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不同社会利益群本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只有加以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确保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有效的现代信用制度。因此必须从基本的道德建设做起,加强政府、公民、社会等各领域中的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法制建设保障信用体系的效用。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历史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关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更需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广泛、最充4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组织机制尚不健全,社会管理仍有待完善,维护稳定仍是第一责任。这就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维护良好社会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5。中国作为 13 亿人口的大国,其快速发展需要极大的资源和能源供给,中国要保持持续增长,就必须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既要通过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持,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参与其中
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社会共同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宗教都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宗教关系已成为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五大关系之一,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度关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宗教教义教规中无不蕴含崇尚和谐、追求和平的思想理念,加以深入的挖掘和积极的阐释,可以为构建社5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同上。
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固然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也应该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谐思想资源,而宗教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有一亿多信教群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既可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也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消极因素。关键在于国家和社会怎样对待宗教,宗教自身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全面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热情,积极引导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宗教关系作为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五大关系”7之一,对于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继续长期存在,并影响大量的群众。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信教群众的增多、宗教社会影响的增大,宗教关系已经成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于增强社会认同,凝聚各方面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努力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
三、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途径
近年来,中国宗教界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爱国爱教、参政议政,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响应党的号召,7 胡锦涛在2006年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大关系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以主人翁精神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努力促进适应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新型政教关系的建立。通过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等途径,宗教界人士参与了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协商,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目前在中国各级人大和政协中,有近17000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代表、委员。他们提出的许多提案、议案和政策建议,不同程度上被各级党政机关采纳。各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协助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关键时候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宗教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挖掘和谐理念、倡导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各宗教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中国宗教界努力挖掘各宗教中关于“和”的理念,努力对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近年来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分别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又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等。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宗教典籍的整理,对宗教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弘扬,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了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竞争激烈、社会矛盾突出,宗教文化能够缓解信教群众的精神危机,消除不安定因素,减少社会震荡,强化信众对现行秩序的认同。
(三)服务社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宗教界努力发扬慈悲济世、服务社会、关爱人群的优良传统,根据各宗教的特点,发挥各宗教的优势,在解决自养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赈灾扶贫、助学助残、生态环保、医疗救助等工作,努力参与和兴办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尽自己的所能“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成为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一种积极的补充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开展国际及与台港澳的宗教交往,为“共建和谐世界”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宗教界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宗教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祖国统一、共建和谐世界的交流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定期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正编织成牢固的新“黄金纽带”,促进了东亚的和平与繁荣;基督教圣经事工展先后在美国、德国成功举办,增进了西方对我宗教政策和宗教现状的了解;成功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一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以及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大型佛教交响乐《神州和乐》赴东南亚、韩国演出,道教音乐会演、中新佛教文化展等大型交流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增强民族共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还探索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世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开展高层对话,以促进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沟通与和睦,为从深层次上解决国际社会的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和谐世界,发挥建设性作用。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宗教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共建和谐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宗教发挥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和宗教界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都应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共同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