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10-30 12:4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

第一篇: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

“虚拟”是指“非真性”,同时又具备“类真性”,甚至“近真性”和“超真性”。虚拟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现实性。虚拟世界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虚拟世界,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高科技对物理世界的事物属性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建构的多维信息环境。广义的虚拟世界,还指由人类主观构造出来的,区别于现实世界并可以满足人类自身愿望的另外一个独立空间。可以说,虚拟世界是以虚拟的方式展示着的现实世界,它为人类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无法提供的新的生存空间、可能性和平台。

现代虚拟世界的新景象体现在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虚拟世界的虚拟性。虚拟性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被隐匿,重新扮演一种角色或获得多重身份。从更深层次理解,其反映的是人对自身的重新定义。人的现实生存环境和生存范围的有限性实际上是对人本性的一种束缚,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对人本质的规定具有不完整性。在这个意义上,虚拟世界使人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展,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性。虚拟世界利用其匿名性、体验性、想象性等特征,为人们重建其精神家园提供了全新的场所。可以说,虚拟世界为人类造就了“双重生活世界”,现代人既存在于现实世界同时也存在于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承担现实社会赋予的责任,同时享有其相应的义务;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寻求精神慰藉、缓解情绪压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虚拟世界中的虚设环境还为人们打破现实世界束缚、体验自由意境构造条件。人就这样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切换”,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互动。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规定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属性。这里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即是指惟人所独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三个基本规定。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新的定义,他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需要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纽带,也是人实现自身的本质表现。

这样,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一条全新的思路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对人的本质给予重新的界定。在方法和内容上对西方传统人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予以超越。

(二)马克思人学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其根本的、最终的目标,这就在价值取向上超越了西方传统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根本问题不在于解释人,而在于改造人,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强调人的本质的实践性特征,西方传统哲学家们由于只是在不同层次上解释人,并未涉及对人的改造,因此也没能意识到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改造其自身。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创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理论契机。以主张人通过对其自身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超越西方传统人学的根本表现。

二、现代虚拟世界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一)虚拟世界对社会的价值

1.虚拟世界对社会经济的价值

虚拟世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对其造成了挑战。首先,虚拟世界的出现促使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形式的产生。网络电商、网上银行的出现,信息产业的形成都强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世界推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投资小、盈利快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第三,虚拟世界更进一步的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网络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无缝链接,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资源得以迅速流通,即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虚拟世界对经济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金融、财政及商业等经济活动领域。在金融领域,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同时国与国之间的金融风险也随之上升。在财政领域,由于网络的全球化,网上交易量增大,网络电商为了赢取更大利润,通过各种途径逃避应缴税款,这就要求政府税收部门尽快意识并弥补税收政策出现的漏洞。在商业领域,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增多,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2.虚拟世界对社会政治的价值

虚拟世界促使民主政治出现新形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政治活动,行使选举、管理、监督和决策等各项基本权利。电子政府的出现也是网络民主政治发展的集中体现。政府将其工作动态及政策文件等有关信息公布于网站,加强了公民的民主监督,也有利于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电子政府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公民随时随地行使其权利的愿望,而且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互联网在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承载国际思想舆论斗争的新场所。首先,国家信息管理采用网络技术管理代替人工受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国家信息管理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国家信息管理体系越来越庞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就对国家安全造成隐患。其次,随着网络民主政治的普及,出现了专门对网络政治平台进行操作运行的技术专员,网络民主政治就很有可能成为只维护少数人政治利益的工具。再次,网络上的直接民主可能形成绝对的少数服从多数现象,使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一著名论断仅仅成为一纸空谈。

3.虚拟世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

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文化活动空间。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网络上展开,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往、联系,借助于网络见识到许多闻所未闻的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与此同时,虚拟世界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工具,增强了不同文化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碰撞,使各国都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别国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助于共同发展。

虚拟世界的出现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在虚拟世界中,不同文化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融合,文化冲突也随之加剧。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文化需求,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主流文化的地位。网络强势文化的大力扩张,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严重挑战。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某些大国大肆推行其强势文化,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实现其影响力,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其作用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4.虚拟世界对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虚拟世界促进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过去人们的社会联系主要受地域界限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只能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对话。虚拟世界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限性,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圈空前扩大,人的社会关系也更加的丰富化,这就打破了地域狭隘性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不再以保守的固有思维来看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从固步自封走向自由发展。

虚拟世界还使得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速度加大。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人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大胆的姿态畅游于虚拟世界之中,有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相比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网络空间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互动性,网络上的行为具有逼真性。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发展。

(二)虚拟世界对个人的价值

1.虚拟世界对个人存在的价值

(1)虚拟世界影响人的经济状况。虚拟世界以其便捷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的技术水平,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在当今社会,信息就是财富,能准确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占有主动权。虚拟世界还带动了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形式的出现,这就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由货币交易产生的时间、成本。此外,高科技的支撑使得虚拟世界不但具有智能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投资行为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平台。网络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途径: 一些人在网络上找到自己谋生的职业,如网络电商、网络写手等,人与人之间可以不用见面就产生买卖关系,人可以通过在网上进行劳动的方式获取相应的报酬。

但同时,由于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世界中经济也得以迅速增长,资产泡沫积聚、经济风险加剧,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人的经济状况也难免受到牵连和影响。

(2)虚拟世界影响个人的社会交往。网络世界中的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受到地域、政治等因素的限制,人的发展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在虚拟世界中,人以“数字化生存”的方式存在。网络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全方位的开放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深化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在网络世界中,没有地域、国界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通过各种资源和途径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

虚拟世界在给人的社会化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网络社会条件下人的社会化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社会的交流增多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人际交往机会,如网上办公、远程教学等的普及,都可能导致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疏远,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此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交往行为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份被隐匿,有些人就会滥用自由,认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为所欲为而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进行人身攻击等,甚至在网上进行非法交易、盗取国家机密、造谣煽动社会**,最终酿成网络犯罪。

2.虚拟世界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1)虚拟世界对人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在虚拟世界中,人的主体性精神得到解放,网络成为人的精神世界释放的新空间。虚拟信息技术的普及消除了现实世界中由财富、地位等造成的不平等,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平等的享用各种资源,这有利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虚拟世界还使人的主体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空间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人可以尽其所能在网络中实现其所想。同时,虚拟世界还扩大了人的认知范围,在网络中人可以自主选择各类资源,走上个性独立的发展道路;而个性的发展又使得文化出现多元性,由此创造出新的资源,从而使人的创造性在新的起点上得以继续发挥。人不再因为生活的无意义而做出荒废时光、甚至自杀等行为,人的意愿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生活因充满创造性而获得新的意义。虚拟世界的存在不仅使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人格的多元性得以充分展现,而且打破了现实世界中人们之间的交往障碍,使隐藏于道德、规则制约下的人性得到充分发挥,人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满足,情感上找到了释放的途径,这有助于保持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整性。但是,虚拟世界对人的生存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人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长此以往容易使人的压抑感、浮躁感上升,出现感觉麻木、思维不畅等现象,人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受到损伤,在一定程度甚至会使人丧失其主体思想能力。在虚拟世界中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人对网络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着迷,现实世界中的传统价值观被抛弃或者被颠覆。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具体的存在幻象正在不知不觉中以不同形式冲击着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可预期。

(2)虚拟世界对人的自由本性的价值。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虚拟世界的发展演化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发展提供了契机。虚拟世界为人类创造了实现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人能够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现实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虚拟世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本身就内在蕴含着人的自由的本性、本质和诉求。虚拟世界作为自我实现的平台,也为人的自由本性的诉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到网络世界的阶段,这在某种意义上彻底改变了人的自由本性的存在状态,人性自由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它一方面为人类追求自由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追求自由的本性反而造成一种异化,成为限制人追求自由的异化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世界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3)虚拟世界对人的精神诉求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增强,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竞争,以求得更好的物质生活。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更好。社会的压力加之人的欲望的不断膨胀,使得当代社会竞争形势愈演愈烈。

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人需要喘息的机会,需要有释放的空间,需要从现实的促逼中解脱出来,人的精神诉求因此更为凸显。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所未曾经历过的,因此,像传统的人那样将精神的诉求寄托于宗教神灵或文学作品中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现实,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虚拟世界的出现恰好能够适时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虚拟世界的出现还弱化了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在那里人的真实身份被隐匿,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平等的交流、交往、交易等活动。同时,人在网络中还可以尽情释放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排解的情绪,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到一种依托。这样看来,虚拟世界能够从各个方面使人的精神诉求得到满足。三、现代虚拟世界对人的本质的新规定

(一)虚拟世界对人的本质的映像和影响

虚拟世界作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独立空间,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新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可以多种方式对人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由于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它的利用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才因此有了利弊之说。我们既不能仅仅看到虚拟世界对人的本质的有利一面,也不能只看到其对人的本质造成的挑战,而应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把虚拟世界看作是当今社会对人的本质进行规定的一个背景环境和主流倾向。

对人的本质的规定的探讨必须要结合虚拟世界这个大背景,正是因为当代有了虚拟世界的出现,才会产生对以往的人的本质规定的质疑。重新审视当代以前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发现,无论是古希腊时期人的本质的思想萌芽,还是西方传统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形成,都或者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虽然超越了传统西方哲学,但由于其并没有在当代虚拟世界这个背景下进行界定,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现代人本质的新规定

虚拟世界背景下人的本质的规定更多的是对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的思考。人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也同时存在于虚拟世界中,我们不能再以一种单一的存在方式对人的本质进行规定,因此认为对现代人的本质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新的规定。首先,社会性更强的同时,独立性增强。虚拟世界的出现,更加紧密的把人联系在了一起,加强了其社会性。与此同时,虚拟世界也使人的本质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虚拟世界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同等条件的发展空间,而个人的性格、兴趣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于网络资源的取舍也就不同,从而走上了个人独立的发展道路。其次,现实性更强的同时,虚拟性增强。虚拟世界可以多重方式,从不同层面对人的需要进行满足,实现其存在价值,充分发挥其虚拟性和虚设性。然而,人终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虚拟世界所提供的虚设性实际上也增强了人的现实性。第三,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虚拟世界提供了更充分的生活自由选择和虚拟解压方式。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和束缚,人的本质的自由性得到增强。人的本性不再仅仅表现在现实世界中,在虚拟世界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虚拟世界开始出现并普及,人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应该看到,虚拟世界作为当代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正在崛起。尽管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但是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存在方式正是人追求自由本性的必经之路。需要明确的是,虚拟世界只是作为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必经之路,并不是人的最终的存在方式。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虚拟世界背景下人的本质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篇: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上海杉达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学 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 专

业:护理

姓名及学号:闵幸威 F11111139 庄天齐 F11111138 陈超 F11111232 金晟超 F11111233 吴兆龙 F11111234 郑斌 F11111236

指导教师: 经 先 静 职 称: 讲 师

2012年 10 月 29 日

目录

1、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3

2、附件一:问卷调查

……………………10

3、附件二:实践感想

..……..……………11

4、附件三:组员分工

..…..………………12

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基于城管访谈实录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从城管的发展历程,功过来进行深入的对于城管这一职业的客观研究反思。并结合对于城管、小贩和百姓的不同角度的访谈,从各个方面剖析城管作为城市环境管理者与小贩之间的诸多矛盾,使得更多人以一种更新的视角去认识城管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前言

为了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大力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秩序,解决人民内部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城管这一职业与之在旧社会的形象有了巨大的改变。随着这种改变的发生,城管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质变。是秉公执法的管理者,是铁面无私的执法者,还是蛮横无理的施暴者,社会各界给予城管这一职业的定位褒贬不一。因此,本报告从城管的发展历程,功过以及采用简单访问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的对于城管这一职业的客观研究反思。

本报告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客观的,不带有主观思维的研究与收集关于城管的资料事迹和撰写评论。2.所有资料,访问内容均真实可靠,所有事例均经过仔细考量筛选,力求使所有内容具有典型性,说服力。研究的目的

认识并了解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城市管理者在当代城市环境建设中所扮演何种角色的研究能够让人们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去了解城管这个特殊的群体,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负面新闻对其进行批判,使我们更能体会城市管理者的艰辛,更为理性的去谈及他们。

◆何谓城管

一、解释

1.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 2.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印度媒体》 3.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卫报》 4.一种警察力量。--《每日电讯报》

二、古代的城管与现代的城管

说到城管,首先得说一下“城市”。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如在江淮之间的凌家滩、环太湖流域的良渚、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都已发掘出了四五千前的城址,《吕氏春秋·君守》中所谓“夏鲧作城”,并非想象。

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到后来这样的“大城市”就更多了,如汉长安城(今西安),比同时代欧洲最大发达城市罗马面积大三倍以上,有8万多户。城市大了,4 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如《庄子》一书中提到,战国时代有“监市”,这监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城管的雏形

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其部分职能也与现代城管局比较接近,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

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如中国历史上首个警察机构天津警察厅,除了负责当地社会治安外,管理市容市貌、交通、市场秩序等,都是其分内工作。

而到了当代,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职能: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执法系统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 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古代的城管和现代的城管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同时古代的城管也有罪恶暴力的一面,现代的城管也有这一面。而且不论是现代的城管还是古代的城管,都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了城管,那么这 个城市将成为一个脏乱不堪的地方,到处都是垃圾,散发着恶臭,到处都是小摊贩,阻塞着交通。所以说城管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去分析下他们的好与坏。

◆暴力城管

首先,先让我们看几起城管的暴力执法。2008-4-25贵阳盐务街百草巷路口,发生了一起城管打人的事件,被打者是一名接近60岁的老者,原因只是老者在路口摆摊太早,城管于是便将其“抄”了。2010年4月,李林在与同是出租车司机的哥哥李斌交接班时,将车停在了禁停标志旁。城管将车开到了城管大院,扣了他们的车,李斌随后到达城管大院,并去三楼办公室填写相关资料。李斌马上上楼。随后赶到的李林与城管人员言语上产生了冲突,被2名城管打倒在地。如果说这两起,主要还是因为对方违禁在先,而引起的暴力执法,那我们在看几个事例。南京报业网-东方卫报11月24日报道 因为不满城管队员在执法中采用暴力手段,南京金陵中学一名高一学生“仗义执言”,却被在场的30多名城管执法队员围殴近10分钟,期间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2009年7月,因为不付公厕钱,在南屏步行街守公厕的董大爷与一名身着便服的城管队员发生了口角,随后,“便衣”电话召来4名身着制服的同伴,对公厕一番打砸。这两起事件,受害者本生并没有触犯一些法律,甚至第一个事例的学生只是仗义执言一下,就换来了一顿暴打,而第二个董大爷则更是可以说是无妄之灾,只是正常的循例收费而已,就天降横祸。

城管在我们普通人中,也许还扮演着正义的化身,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和城管有具体的接触或者关联,而对于一些在城管管辖范围内的小摊贩,城管兼职就是堪比明朝的锦衣卫,一句“城管来了”让多少摊贩闻风丧胆。城管在他们的眼里绝对不是什么善良的天使,甚至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或者披着政府外套的强盗土匪。在一些地方,城管几近成了一群肆无忌惮的“匪帮”!有的打着“综合执法”之名,干着中饱私囊之事,将可怜巴巴的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经营的修鞋摊点霸占,然后拿出来公开拍卖;或收走拉走摘掉经营者的广告牌和门头牌照,然后由他们指定地点制作和收费;有的,像土匪下山一样,一路汽车笛声狂响,折腾得暴土扬长,鸡飞狗跳,所到之处掀摊子、砸店子、赶贩子,折秤杆子,把风吹日晒中推车叫卖嫌几个小钱的小贩们,赶得东躲西藏,像打“游击战”似的;有的把进城卖农副产品的农民赶走,将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东西砸烂扔掉,百姓民怨沸腾。城管更多的时候看上去并不是像在为我们人民服务,而是将此作为乐趣,乐此不彼的上演着一出出闹剧。甚至因为他们身上盖着“政府”两个字,更是拿着鸡毛当 令箭,一有事情便立马招朋唤友,来个大扫荡,仗着执行公务的理由,胡作非为。有人戏称城管就是中国最强部队,只不过这个部队不对外,不是想敌人开火,而是将炮火对着自己人,对着自己国内最底层的百姓狠狠的开火。

随着最近越来越多的城管暴力执法被揭露,人们惊讶的发现原来一直以为是 正义的城管,原来真实的样子竟是如此,甚至很多事,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城管的所作所为都有点胆战心惊。

◆有人情味的城管

你见过马路摊贩和城管干仗吗?网上许许多多城管打伤人甚至打死人事件。种种现象造成城管给人一种非常恶劣的形象,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只要有发生冲突,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认为是城管的错,因为人们总是认为城管是强者、摊贩是弱者,而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从来没有人帮城管说过好话。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流动摊贩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组成,整体素质较低,法律观念不强,个别人法律观念淡薄,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城市建设大局利益,对生存现状不满。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又没有为他们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即便有市场可成本又太高,从而使他们“有市不进”,于是就有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摆摊点等违章现象,成为城市“脏、乱、差”的根源之一。而城管作为一个城市环境的监督者,清理、取缔占道经营,维护市容市貌是行政执法人员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所以,城管并非如常人口中的“穿着制服的土匪”,而小摊贩也不是真的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可怜柔弱,关键的问题在于,双方职责与利益的冲突。于公,城管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们要保持一个城市环境的整洁;于私,小贩作为处于城市边缘的群体,他们要养家糊口,他们要生活。两方不能说全对或全错。但是、现在的电视新闻和网络中为了追求更多的收视度和访问量,过分的渲染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暴力手段,忽略甚至曲解城管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责任。另外,我们也应该替这些城管想一想:没有他们,我们哪来宽阔通畅安全的马路;没有他们,又哪来整洁、美丽城市环境;没有他们,又哪来的那么多为国家地方缴纳税收的正当经营户。现如今,城管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上要对政府负责,下又不能毁了小贩的生计,职责和道义不能两全。通过以下两则新闻让我们看一下大众口中所谓“土匪”的另一面: 乱堆乱放不妥当,城管热心来帮忙

2012年9月19日上午,在新104国道路西侧,一堆建筑材料横着摆放在路边,将人行道全部堵死,几名穿着城管制服的队员正不断将堵路的建筑材料搬至不妨碍交通的位置,疏通了路。“这些(建筑)材料堵在这里,真是很不方便,多亏你们及时帮忙将它们搬走,真是谢谢你们了。”一位居住在附近的老大娘满面笑容地说道。

这件事告诉我们,城管也有热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烦恼着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有了城管的帮忙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加的美丽。鼓楼区“爱民城管”陈星辉访记

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003年3月的一个雨雪天,陈星辉行至虎踞路江苏教育学院时,一老汉在经营烤山芋。看见城管执法队员来了,老汉扔下 烤山芋的炉子拔腿就跑。考虑到老人生活不容易,雨水要是淋湿炉子,山芋就没用了。陈星辉就在风雪中撑着伞,看护炉子一个多小时,4点左右,老汉终于忍不住回来了,心甘情愿地认了罚。他激动地说:“15年了,我第一次服了执法队员。”

这件事算来是件小事,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城管的人情味。他们考虑的不单单是城市的市容,还很细心的为小商贩的考虑,因为他们也是逼不得已,谁说没有一刻怜悯的心呢?如果我们的城管都能这样,以诚心,爱心,包容,去感动我们的小市民,这样他们的工作会更加有意义。

由此可见,“土匪”或者“执法者”的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因为个别城管暴力执法的冲突事件而对城管抱有偏见,我们要体谅城管,更好的理解并支持他们的的工作。◆结论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实现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优化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很多有关人员的利益,当这种利益冲突达到一定的数值,并且城管并未妥善处理好这一冲突的时候,势必会引起矛盾的升级,然后就出现了许多暴力执法的负面新闻。或许,暴力执法已然成为了城管的代名词,各种负面新闻铺天盖地,但是当人们都在同情那些因暴力执法受到伤害的人时,人们是否有注意到原本拥堵的街道通畅了,街边的脏乱差减少了呢?对于城管这一较为特殊的执法人员,不同的人群对他们褒贬不一,所以很难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价。通过对于杉达学院校门口设摊的小摊贩和途径城管的访谈可以发现,小贩为了生计,而城管则是职责所在,但是他们却有着冲突,是否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冲突呢?在我们对于浦东新区金桥镇金杨路走访时发现,在某一路段的街边一空地设立了专门为流动摊贩设置的摆摊的地方,并且规定了其开放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了摊贩与城管的矛盾。

在当代日新月异变化的城市中,城管为城市环境的建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许多矛盾仍愈演愈烈,如何客观的看待这一事件,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附件一:访谈实录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0日 调查地点:上海杉达学院门口黑料

以下是本组成员在对杉达学院校门口设摊的某摊贩的访谈的片段:

问:请问,城管对于你们的生意影响大吗?

答:他们就跟土匪一样,看到我摆摊做生意可能就把我的车给抄了去,家伙没了怎么做生意

问:既然他们如此管制,为什么你们还是能出摊?

答:不做生意怎么过日子,只能躲着他们了,他们下班了我们就可以出摊了

以下是本组成员对途径杉达学院校门口城管执法人员的采访片段:

问:你好,打扰一下,我们常常会在校门口看到你们执法的车开过,在此问几

个问题。对于屡见不鲜的无照营运的流动摊贩你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答:我们也知道他们做点小生意不容易,但是这也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一般会采取驱赶教化的手段,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进行收缴

附件二:实践感想

通过这次对于城管这类群体的研究,使我们更客观,更清晰的认识到了城管作为城市环境管理者在职责和人性间的尴尬地位,他们既在保证城市环境整洁的同时,又不得不顾及小贩的基本生计。在执法过程中,或温和、或暴力、这只是种手段,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城管就是“穿着制服的强盗”,可是毋庸置疑的是,城管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在保证城市的整洁,给我们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次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合作分工,为了更客观的展现城管这个群体,我们通过访谈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从中我们也慢慢学会如何去与人沟通,以便更好的获得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明白凡事不能片面地去看待,我们应该本着一个实事求是的心,抱着怀疑的态度质疑社会百象,同时,多方面收集资料,辩证的去剖析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者一个群体,客观的为自己,为他们描绘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

附件三:组员分工

组长:闵幸威 访谈:庄天奇 前言和概述:吴兆龙

论文:陈超,郑斌,金晟超,庄天奇,闵幸威 后期修订:闵幸威,陈超

第三篇:当代社会问题研究论文

对于当代社会的问题,大家有着什么样的想法以及思考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当代社会问题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当代社会问题研究论文一

摘要:

本文阐述了留守儿童的定义;指出了留守儿童的特征;剖析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意义。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定义;特征;意义。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速,中国出现了规模愈来愈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2009 年 10 月 1 日零时,全国流动人口估算数为 2.11亿人,“80 后”正逐步成为主体。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群体中,有一些不能跟随父母进城,留守在家乡,和父母一方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或独自生活的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数量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 5800 万人。近些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政府、社会、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什么是儿童?儿童,“系指 18 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 岁。”这是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 1989 年 11 月20 日大会通过,是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阐述了应赋予所有儿童的基本****;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权利;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中国政府于 1992 年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并与各人民团体、国际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个人共同努力,把本公约规定的义务从单纯意向角度上的宣言转变成为改善所有中国儿童的生活的具体行动方案。《儿童权利公约》于 1992 年 4 月 1 日开始在我国正式生效。

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被很多研究者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子女、留守孩等等,很多研究者对留守儿童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的监护人养育的儿童。但是有些研究者没有将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归为留守儿童,例如:留守儿童即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幼儿(林宏,2003 ;彭金兰,2Q04;王东宇,2005;王丽芬,2002)。这部分儿童与单亲尤其是母亲共同留守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也是应该将这部分儿童加入其中的。另外,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不一。有人认为,留守孩是 16 周岁以下的儿童;也有人认为留守孩是 14 周岁以下的儿童;还有的界定为 18 岁(叶敬忠,2005);除了吴霓的课题组(2004)对留守孩的年龄的下限作了界定外(6 一 16 岁)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对其进行说明。但是,留守现象并不仅是从 6 岁开始,研究和调查表明,许多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留守经历,而且儿童年龄愈小,留守经历对其的影响就愈大。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应该只关注 6 岁以上儿童,更应该关注 6岁以下儿童甚至是幼儿的状况。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遵照《儿童权利公约》,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务工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18 周岁以下所有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特征。

1、留守儿童是一个未成年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初级社会化进程中:他们不是成人,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

2、家庭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3、留守儿童作为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儿童期的教育和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秩序的构建。

三、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意义。

1、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是早上 8、9 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然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只是中国部分农民的家事,也实实在在是国家的大事。在这期间,要好好解决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心理、道德、安全等问题,否则会直接影响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进而影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2011 年末人口乡村人口为 65656 万人,农村是留守儿童的聚居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安。可见,留守儿童是广大农民工父母的一块心病,如果解决了广大农民工父母的后顾之忧,那么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2、构建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然而,中国社会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分配不公等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是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诱因,是不和谐的因素重要体现。因此,关注留守儿童,能够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着改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开创出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等等。但是,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

因此,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在劳动力大量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体制等原因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影响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解决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什么时候“三农”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相对解决了。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当代社会问题研究论文二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变化巨大。与此同此,各类民生问题也随之凸显,尤其表现在教育卫生、劳动就业、居民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关涉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理应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极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

民生;保障体系;制度改革

一、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均发生着重要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不断加剧,民生问题已然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业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毫无疑问,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在当前社会必须妥善解决好新出现的民生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了: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首先,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不平等、不公平问题日趋严重,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差异日趋加大,先天因素在教育资源获得上发挥很大作用。而且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短缺。高考移民的现象广泛存在,究其原因,是不同地区的教育不公问题,另外从困难群体的角度来说,他们子女的平等教育机会很难得到保障。从就业问题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供给关系上来看,劳动力的供给大大高于需求,毕业生难就业在所难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尽管毕业生会陷入找工作难的困难境地,但是也有部分企业陷入了招工难,如何打破市场的这种不平衡和盲目性,需要政府加以正确的引导。住房问题上,尽管政府出台了控制房价的相关政策,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在部分城市,房价的上升速度持续居高不下,高额的房价成为压在人们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房价上涨幅度大大高于人们收入增加的速度,城市地区生活成本高。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公正,在城市地区,居民广泛享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然而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却还未实现全覆盖,而且从保障的范围来看,区别也很大。另外,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事业单位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健全而其他社会群体的保险制度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我国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国情因素不可忽视,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人口基数庞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依然很低,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效率优先的原则深入人心,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就慢慢凸显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开始显现出来。第三,体制和结构的转换又是形成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将更多的资源放到有关经济发展的领域而忽视公共事业和公共保障方面。城乡二元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最后,社会焦虑心理也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速度日益加快,下岗和暴富可能就在一夜之间,人们的焦虑情绪日益滋长,对美好的现实生活充满渴望。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应该惠及全体公民,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发展的理应义务,应该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改善民生来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根本举措,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只有在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如何分配才能实现公平这一问题。其次,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当将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应当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政府应当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就业难、教育不公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再次,应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停留在基本生活保障的水平上,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性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切实保障民众的利益,必须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从政府的资金投入,到相关机构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都必不可少。户籍制度本身的缺陷并不明显,然而从长久以来,我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都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打破城乡的不平等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并对配套的制度进行相关改革。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畅通表达。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上赋予人们表达的权利;其次,要拓展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渠道,把人民的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渠道;最后,各级官员要深入实际了解民众疾苦,开展定期的访问,听取民众呼声,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把服务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实处。

总之,要想实现发展全民共享,要想国家取得长治久安,就必须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只有这样,政权才能稳固,国家才能繁荣,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研究(论文)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对人力资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将影响企业文化,两者的协同互动,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性,对于适时地营造企业文化、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从而使两者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协同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协同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导向作用,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又将影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适应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提升员工绩效,特别是团队绩效,从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理论

(一)企业文化理论 1.企业文化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由企业提倡、所有员工共同实践的一种文化,渗透于企业的每一个领域及角落,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及经营理念。美国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通过对美国最成功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在经营得最成功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进而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目标。

2.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核心本质体现在企业精神、价值观,企业经营模式、理念,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多层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企业价值观念、企业人际关系、职工心理素质等方面。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有必须了解其真正的本质内涵所在。

首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念、宗旨、发展目标及行为规范。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企业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动力源泉。

其次,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柔性的文化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奋进、协作、拼搏的企业环境及氛围,进而在无形中调节企业员工的心态,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再次,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人,也就是企业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最珍贵的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活动的中心。所以,企业只有真正的做到尊重员工、凝聚员工、培养员工与依靠员工,充分重视各个员工的价值,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与企业融合成为一个具有长足竞争力的整体。

最后,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统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企业员工都来自各个地方,他们自身有着不可磨灭的差异,包括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只有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同化,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人力资源理论 1.人力资源的定义

(1)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契约型将人力资源定义为: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之上,雇主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合约关系、契约关系。

(2)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型将人力资源定义为:通过个人能力的积累达到提高整体实力的目标。

(3)在我国使用较普遍的定义是: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2.人力资源的特点

(1)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契约型的人力资源特点:只考虑建立于合约基础上的雇佣时间,着重强调个人能力。

(2)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型的人力资源:考虑过去与将来,侧重终身制合约。(3)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a.生物性。生物性是人力资源最根本的特性。人首先是一种生物,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有生命的“活”资源,属于人类自身所特有,因此具有不可剥夺性。2 在管理中,首先要了解人的自然属性,根据人的自然属性与生理特征进行符合人性的管理。

b.社会性。人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利用、开发是通过社会分工来完成的,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既要注重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又要注重组织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c.能动性.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所在,人力资源在被开发的过程中,有思维与情感,能对自身行为作出抉择,能够主动学习与自主地选择职业,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其他资源进行生产,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能够在人类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既能创新观念、革新思想,又能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发明新的技术。

d.再生性。人力资源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次耗费——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同时,人的知识与技能陈旧、老化也可以通过培训和再学习等手段得到更新。当然,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学规律之外,它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要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持续开发,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注重终身教育,加强后期的培训与开发。

e.增值性.人力资源不仅具有再生性的特点,而且其再生过程也是一种增值的过程。人力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更新,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使组织实现价值增值。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通过上述对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认识,有助于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实现两者的互动融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找到解决之道。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1.两者的相同性

(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都是基于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崭新认识。因为人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真正的资源,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激发人的潜能与创造精神,以此促进人与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一种管理、开发和使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在实质上是人性的要求,是一种人文关怀下的统一。

3(2)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信条标准,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强调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道德规范,是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同和公有的核心价值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只有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才可能更加有效。

(3)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益于组织建设,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适应力,激发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

(4)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文化属性,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特定的内外文化动力驱使和引领的价值规范化的复杂过程,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的因素,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一个由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物质系统所组成的文化观念体系,即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构成企业内在的精神与灵魂,统领和规范着企业中所有的人的行为与价值取向,并以它所主张或倡导的价值和目标带领组织中的所有人,并整合着企业的一切人和事物,从而更好的达成组织的目标。

(5)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它是企业文化完善的重要手段。

2.两者的区别

研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性,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区别: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构建规章制度等硬性指标的方式来约束或鼓励员工的某种行为;而企业文化则偏向于通过文化、道德、精神、思维等软性的指标来从意识上束缚或激励员工的某种行为。很显然,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加的强硬,而企业文化强调自律性、以德服人,对员工的影响较为松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强调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因此,建立一套融合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彻底把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转向柔性管理模式,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是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文化渗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文化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上渗透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保持、开发、报酬和调控的各个执行环节,有效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激励、约束、绩效管理的效率,为企业人力资本的高效持续的增值提供了保障。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五种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就是—种目标,也是—种方向,它可以把企业所有员工都向着企业确立的行动目标及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起到了向导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主要是指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指导着本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一般地说,组织文化的形成是源于组织的终极目标,而企业成员的工作目标也是围绕着企业的最终目标,因此,实际上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也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甚至对组织成员的心理产生持久而深刻的激励作用,这样就可以将员工的时间及精力都引导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为企业文化贡献自己的能量。

2.行为规范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助滑剂,它可以有效地协调好企业员工之间感情交流及信息沟通。企业特定的无形文化氛围往往会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起到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由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接触到企业的人与事,企业文化对其员工的社会的、生活的、道德的、职业的等各方面形成广泛的暗示、感染、模仿等心理氛围,从而形成统一的组织风气,调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此外,作为一种软性约束文化,企业文化会使员工自觉通过内心心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及思想,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规范化的功用。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催化剂,用来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责任、感情的反应;它更是一种粘结剂,用来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使得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发展,也让他们都享有一种归属感及认同感,这与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企业价值观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优化经营决策及组织结构,也可以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有统一的行动方向,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会因为认可本企业的文化而形成强大的聚合功能,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组织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功能获得提高,从而产生新型的激励机制,以使人力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整体的效能,使每个成员的价值都能得到奖励和赞赏。不仅如此,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产生同甘共苦的整体意识,从而调动广大员工共同奋进的工作积极性。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人,也就是企业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最珍贵的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活动的中心。企业文化通过相信员工、尊重员工、重视员工及依靠员工来协调控制员工们的行为及思想,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与企业融合成为一个具有长足竞争力的整体,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及工作的积极性。

5.教育预警功能

企业文化是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倡导的观念体系,包括宗旨使命、企业目标、经营哲学、企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将这些观念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传达给员工,使员工能够接受,最终达到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达成企业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承作用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的参与者,还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与学习者。而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就在员工的管理上,所有企业文化的建设都会融入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并且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文化的内容及思想的传承。就算是当企业人事变动以后,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会继续传承企业的文化,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及持久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修正作用

一般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个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的任务,其中不乏有因认识不足而带来的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具体策略的错误,这就要求对企业文化进行修正,而人力资源管理是贴近企业员工与业务相联系的管理手段。所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总结来不断修正和改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且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创新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使企业文化的建设更符合企业员工的实际,从而保证了企业文化生命力与活力。

3.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企业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从员工的引进、企业文化培训、技能培训学习、薪酬福利架构、工作等方面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系统管理。同时,企业文化是以员工为主体的,把企业的软硬环境进行交互融合,进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环境,最终实现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整体发展的目标。因此,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建设,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员工、员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参与企业的文化战略、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性增强。

4.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激发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这样可能会出现新的部门或企业的业务领域扩展到其他方面,这样就会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企业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都会有所相同,为了保证企业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对企业文化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这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创新作用。

三、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并不同于一般的大同文化,根据企业的性质、行业领域、产品、服务对象等等方面的不同都有较大的区别。当前,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调研,对于调研结果也缺乏提炼升华技术。另外,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2)企业文化体系不健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人际关系都与企业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当前的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互相借鉴,并没有真正吸收并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更没有创造出企业核心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于浮于表面的口号及形式的宣传。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过分注重管理,缺少激励与关怀。有些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过分重视组织的管理和考核,反而忽视了对员工适当的激励与鼓舞,没有给予员工真实的人文关怀,使得员工没有“家庭组织”的感觉。

(2)注重考核,忽视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采用一种固定的测评技术来对员工进行工作表现的考核。员工的能力及表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可以算出来或是测定出来的,它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样就可能将不适合企业文化发展的员工留下来,反而很多真正适合企业文化发展的员工因为考核没过而遭到不合理的利用,这是对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改进措施

1.改进企业文化

坚持以员工为中心,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工作,同时,重视培养员工忠于企业的信念,树立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和企业荣辱与共、相互依存。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创新开拓的精神。企业要生存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长远发展,就需要提高员工素质,因为员工是企业发展之根本。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的配置应当以内部配置为主,外部配置为辅。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采取国内人才,对于国外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四、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辅相成,既相互独立,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逐渐加剧,企业的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他们对于企业的使命感 7 及责任感;只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企业文化理念的落实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合。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需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过程中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价值观。

第五篇:文档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论文

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论 文题 目: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作 者: 学 号: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二○一二 年 月日 摘 要 本文首先对领导者素质的内涵、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阐述了当代领导者素质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领导的素质的基本途径。加强领导者素质研究,合理改善领导者素质结构,使领导者更好参与领导活动,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关键词:领导者素质 基本途径 素质结构 领导活动 I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d the basic overview of the leadership qualities andleadership qualities.Contemporary leadership qu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 the disease has raised the basic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leadership.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qualities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leadershipqualities reasonable and leader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leadership activities andbetter for the organization.Key Words:leadership qualities Basic approach Quality structureLeadership activities II 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引 言 1第一章 领导者素质概述 2 1.1 领导者素质的内涵 2 1.2 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2 1.3 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 3 1.3.1 能力素质 3 1.3.2 道德素质 4 1.3.3 知识素质 4 1.3.4 法律素质 5 1.3.5 身心素质 5第二章 领导者素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6 2.1 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 6 2.2 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 6 2.3 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者绩效的高低 7 2.4 领导者素质关系到组织的兴衰存亡 7 2.5 领导者素质对组织成员与组织文化的影响 7第三章 提高和培养领导者素质的基本途径 8 3.1 注重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8 3.2 重视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 8 3.3 自我反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8 3.4 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9 3.5 不断强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 9结 语 10参考文献 11致 谢 12 引 言 进入 21 世纪以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要求领导者应该具备相适应的领导素质能力。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事关生死存亡,唯有提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领导者也才能够在组织长期生存下去,并适应组织发展,促进组织进步。领导者的活动涉及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决策、用人、沟通、监督、激励等方面,这就要求领导者的素质也应是多种素质的集合,其综合性极强。领导者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领导者素质并随着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领导者的自我完善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素质条件并非一成不变。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领导者,其素质要求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领导者应通过正确的途径使自己的素质结构趋于合理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参与领导活动,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1 第一章 领导者素质概述 领导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角色。领导者担负着决策、用人、组织、协调、监督、激励等重要职责,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领导角色,成为有效的领导者。1.1 领导者素质的内涵 素质就是一个事物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就是一定的行为主体进行某种活动所依凭的内在条件,即基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黄强、彭向刚在《领导科学》中谈及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主体在履行领导职能、发挥领导作用的过程中所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特点而形成的胜任领导工作的各种主观条件和特质1。韩晓然在《浅析领导者素质》中也指出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生作用的本质要素2。在我看来,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者的一切内在构成,是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借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是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1.2 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一般人的素质具有稳定性、潜在性、基础性等特点,领导者素质除了具有这些特点之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自致性等特点。

1、综合性。领导活动是涉及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决策、用人、沟通、监督、激励等诸多环节和方面的复杂过程,综合性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党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3。这都表明领导者的素质是多种素质有机结合的整体。

2、动态性。领导者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以及领导者的自我完善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领导者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没有天生的领导者,也没 2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素质条件。同时,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领导职位的升迁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变化,领导者素质也会发生变化。

3、层次性。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领导者,其素质要求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美国学者凯茨在 1955 年提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大领导技能:技术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调技能(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决断能力)。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基层领导者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结构比例是 47:35:18;中层领导者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结构比例 27:42:31;高层领导着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结构比例是 18:35:47。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技能需求的比例没有完全而准确的量化,但这种研究分析意义重大,它说明在层次不同的领导岗位上,领导者素质结构应该有不同的倾向性。

4、自致性。自致性是指领导者素质的自我养成。领导者素质是在与生俱来的先天遗传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锻炼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胜任领导角色的主观条件。1.3 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 领导者素质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能力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法律素质、身心素质等。1.3.1 能力素质 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是领导者履行职责、实施有效领导、建立威望的基础。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决策贯穿领导的全过程,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甚至可以说,没有决策能力就没有领导能力。决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领导者素质高低、领导艺术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标准。

1、激励能力 激励可以使人兴奋起来并保持积极状态,从而推动人们的行为朝向预期的目标。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作用。领导者激励下属的能力,是实现组织目标、培养人才、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保证。

2、沟通能力 沟通既是领导的重要职能,也是履行领导职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沟通是组织的生命线,传递组织的发展方向、期望、过程、产物和态度”4。离开了沟通,领导活动 3中的决策、用人、授权、监督、协调和激励等都无法顺利进行。对领导者来说,沟通是一项基本能力。领导者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更好地协调复杂关系和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实现组织目标。

3、创新能力 领导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创造力是领导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领导者没有进行制度化创新的能力和雄心,那么组织压力很快就会将新的思路淹没。而对抗压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创新和冒险”5。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就是及时发现新问题、善于提出新思想、敢于采用新方法、有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 6执行政策,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1.3.2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在领导活动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是领导者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手段,是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源泉。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直的道德,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领导者应忠诚于组织与集体,对于领导者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这既是领导者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领导素质的基础。这是因为“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7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领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领导绩效,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增强领导者的威信,也有利于净化集体风气,促进组织精神文明建设。领导者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领导者基本的为人之道。领导者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要有宽容大度之心,责己恕人,以身作则,对下属和同事平易近人,宽容大度。领导者应在工作和学习方面,还有思想和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1.3.3 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指领导者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及其合理的知识结构。领导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辅助知识。

1、基础知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领导者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社会 4科学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

2、专业知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人才知识结构的主要标志。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 8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领导者虽然并不一定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但是至少应当对自己所领导的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多的的了解,这样才能符合岗位的要求。

3、辅助知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领导工作相关的知识。辅助知识的内容极为丰富,领导者应学习和掌握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演讲学、心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新学科知识等基本常识。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算数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1.3.4 法律素质 领导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懂法、知法、守法,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不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领导者要身体力行,严格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法律的权威。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并带领组织成员一道为建设和谐的组织环境而不懈努力,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1.3.5 身心素质 领导者的良好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是领导者完成工作任务,有效实施领导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精力完成工作,也就无法提高工作绩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实施正确领导活动的重要保障,领导者应具备崇高的人格、开放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的面对,临危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领导活动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领导者应积极丰富自身领导素质内容,努力提高领导素质质量,并使结构合理化,为今后更好参与领导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组织更好的发展壮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5 第二章 领导者素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旗帜和象征,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状况关乎组织的生 9存与发展。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者素质是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的因素,是开展领导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领导者素质在推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1 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 组织目标的确立、战略的规划、决策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员工的激励等,都要以领导者素质为基础和前提,领导者素质成为领导者进行有效领导的基础性因素。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国际竞争激烈化等,对领导者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领导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要为了组织的发展准确制定今后的发展空间,引导组织积极开展组织战略活动,积极支持并引导组织其他成员充分发挥其战略能力,提出具体方案,并深入组织实际开展调查,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方案。还要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重点战略能够实现。要善于将组织的资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来适应组织 10发展的需要。2.2 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 领导力就是领导者通过履行领导职能,发挥影响力所能实现领导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厚积而薄发;要提高自身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能力;还要培养自身正确的领导风格,找到适合自身的领导模式,并有目的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是有效提高领导力的方法和途径。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与领导力的大小具有直接相关性,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领导者只有具备并发挥领导力,才能有效引导和激励员工,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才能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62.3 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者绩效的高低 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主体开展领导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它影响着组织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影响着组织的整体绩效,它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活动绩效的高低。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内在因素,是提高领导艺术、创新领导方法的基础,是进行正确决策、选才用人以及有效激励的基础;它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2.4 领导者素质关系到组织的兴衰存亡 不同的领导者素质产生不同的领导行为,产生不同的现实结果,使领导者自身、群体和组织乃至社会及其成员都直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领导者素质不仅对于领导主体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也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制约着自身事业的成败;而且对于组织和集体来说也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2.5 领导者素质对组织成员与组织文化的影响 在组织文化的创建过程中,领导者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沟通能力,进而能够处理好业务关系以及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在组织 11管理中领导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实现,承认人的尊严,并做到团结同事,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使其对组织产生归属感,这样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更好的为组织服务。领导者应从组织机构、实施过程中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提高组织文化的水平与质量。对组织来说,领导者素质不好,严重影响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影响领导者与组织其他成员的工作联系,组织的政策方针落不到实处,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与绩效。相反,领导者素质的好、水平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领导活动有序进行,也可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组织成员把组织推向更高层次。7 第三章 提高和培养领导者素质的基本途径 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领导者在先天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和自我完善而形成和提高的。领导者先天的生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物质基础,决

定性的因素还是后天的努力、培养与锻炼。3.1 注重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学习一直是领导者获取知识和智慧、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领导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领导岗位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学习。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领导者不但要加强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且要以较强的超前意识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知识急剧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的要求12。3.2 重视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 领导者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诚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领导者一定要深入基层生活,注重实践锻炼,磨炼意志,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组织,并使自己能够在组织中站稳脚跟,长期生存下去。3.3 自我反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 13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领导者在进行经验总结时,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内在的各种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8 在日常管理中,领导者应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要善于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实事求是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还要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正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在不断的反省过程进步与提高。3.4 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组织要建立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把提高领导者素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管理,提供改善领导者素质的外在压力,促使领导者产生并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方面制度包括:岗位培训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轮岗培训)、选拔任用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制度等。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领导者,让他们处于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在制度规范中不断进步。3.5 不断强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 领导者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强烈愿望与要求从根本上影响着领导者素质能力提高或降低。如果一个领导者完全没有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那肯定就没有提高自己素质能力的行动与结果。领导者个人有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就会付诸行动。而这种愿望越强烈,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而付出的努力越多,探索就越多,效果就越明显,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较大、较快的提高。此外,领导者可以和其他优秀的领导者一起学习探讨。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汲取其管理之精华,取长补短,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领导者还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积极的面对各种挑战,强化自身心理素质。还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不能因循守旧、思维僵硬,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领导者唯有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知识能力,才能持续增强自身素质。而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组织事业的发展。9 结 语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领导者素质也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制约着自身事业的成败;而且对于组织集体来说也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组织应建立健全相关领导选拔、任用、培训制度,致力于提升领导者的整体素质。领导者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下载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