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0-09-27 12: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

第一篇: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

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 整改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问题解决的一项常见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在脱贫攻坚收官的冲刺阶段、临近检查验收考核的关键节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监督问题整改为抓手,把整改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与整改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主题教育检视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督导发现问题统筹起来、一体推进,带动监督硬起来、实起来、严起来,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

由此及彼。联系地、综合地、全面地解决问题。从此地推及彼地,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类似问题,联动起来一起整改,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如,针对某村党支部书记冒用农民身份证骗取贷款从事营利性活动问题,在全省进行全面清查。从此类推及彼类,由一类问题想到其他问题,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综合分析和改进,防止工作总是跟在问题后面跑。从他人推及自身,汲取他人他地问题教训,看到本地区本部门差距和不足,对照检查,认真改进,防止消极等待、被动应付。

由点到面。点和面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扶贫领域截留挪用、贪污侵占等腐败问题和违规决策、弄虚作假等作风问题,在全省面上都有反映且排在前几位。对此,要既抓点又抓面,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某点切入,把一个侧面的问题放在整

体中来把握,一个个问题解决,最后抓到全方位。从某环节切入,把一个环节的问题放在全过程来分析,既追溯问题发生前积聚的过程,又跟踪问题发生后演变的走向,弄清前因后果,最后抓到全流程。从某阶段切入,把一个部分的问题放在全局中来衡量,认真查找和填补整个工作的漏洞和缺陷,最后抓到全领域。

由小见大。小问题是大问题的起点,大问题是小问题的积累。脱贫攻坚中的小问题,往往能折射出政治、党性、担当等方面的大问题。要着眼大处、着手小处,通过“小”看到隐藏其后的“大”,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发现解决大问题。对小问题,不小看轻视,不因发生的区域小、层级低,看似无关紧要,就不当回事,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影响一片的大问题。不就事论事,不仅从微观上看涉及的人财物等细节,还从宏观上看性质严重不严重,影响大不大,后果坏不坏,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到此为止,不是改完就完了,而要看到问题背后的端倪、苗头背后的倾向,努力做到看得全、找得深、改得透。

由下看上。实践中,问题表现在下面,根源常常在上面。基层填表报数多、领导开会多、迎接检查多等问题,与上面调研不够深入、统筹不够科学、措施不够精准、方式不够有效等密切相关。在解决基层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审视和反查上边的问题,促进改善提高,把减负要求落到实处。从基层看上级机关和职能部门,坚持从上级抓起改起,属于哪一级哪个部门的问题就由哪一级哪个部门去改,不当“甩手掌柜”,把问题和责任都甩给下级、丢给基层。从普通干部看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注意从普通干部问题中检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问题,督促解决好组织领导、决策部署、政策制定、检查指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由表及里。“表”常常是现象,“里”往往是本质。只解决表,不解决里,就不能清除产生问题的病根,旧病还会复发。脱贫攻坚中“大概先生”“基本掌柜”等问题,表面看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实质上是用心不够、作风不实,说到底是党性不强、政治站位不高。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透过业务看政治。业务上的很多问题,本质上就是政治问题。通过筛选、比对、分析业务工作,找出业务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解决。透过运行看制度。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机制制度上找原因。把具体问题掰开揉碎综合分析,从制度层面找病灶、挖根源、寻对策,督促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统一起来。透过问题看权力。滥作为乱作为,归根结底是滥用权力。通过认真查找和分析问题背后的权力失范行为,消除权力监督真空地带,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由次到主。当前,各项整改任务交织,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从全局大局着眼,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弄清楚什么是国之大者,自觉地把整改工作置于全局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和推进,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当务之急着手,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分层分类分步骤解决。对紧要的问题、紧迫的事项、紧急的任务,优先办、抓紧办、立即办。从重中之重着力,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对准靶向,查找问题,紧扣重点,一改到底,防止“走神”“散光”。

由分到统。脱贫攻坚整改工作往往新老问题交织,人的问题和事的问题交织,区域问题和领域问题交织,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交织,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交织,等等。对此,既要注意分类、分重点、分阶段、分对象解决问题,更要注意抓好统筹协调,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任务,把整改问题与各类专项工作统筹起来,一体联动;把整改上级反馈问题与整改其他问题统筹起来,一体解决;把自身整改与监督整改统筹起来,一体发力。统筹时间,严把时间总量,合理划分时间段,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重点。统筹力量,纵向上统筹省市县乡四级力量,横向上统筹机关内部、机关与其他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凝聚合力。统筹调度,实行任务清单管理,合理调配资源,严格管控进度,及时纠正偏差。

由易到难。问题有难易之分。要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先个性后共性,通过在解决个性问题中条分缕析、深入研究、分类加工,找到共性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先局部后全局,在集中精力解决某个地区、领域、方面问题的同时,根据时与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举措,从局部一步一步延伸拓展到全局。先治标后治本,把最

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循道而行、稳中求进,最终达到以治标促治本、标本兼治的效果。

由近到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眼前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留下余地空间,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强化底线思维,从最坏结果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准确识变,谋定后动,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加强分析预判,从已知问题中研究事情变化轨迹,预为之谋,及早察变,提前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船露出“桅杆尖头”时,就强化预警,积极应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由改到治。整改既要改也要治,只改不治,就会剪不断理还乱。针对脱贫攻坚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重纠轻治、重查轻改等问题,要坚持先剪再理、先改后治,把重音放在“治”上,做到整与改结合,改与治统一。不搞不教而诛,坚持教育先行,启发党员干部的自觉,让党员干部成为监督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被监督的对象。不让代价白付,注意做好“后半篇文章”,把问题作为对照反思的坐标、引以为戒的警示和完善制度的资源,补齐短板和弱项。不毕一役之功,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第二篇:勇于担当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党课讲稿

勇于担当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党课讲稿

今天我给大家上一堂党课,与大家共同谈一下,新时期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党员作用,勇于担当作为,全力冲刺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

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吸纳了中华民族担当文化传统,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担当精神,把担当精神上升到了新的境界,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意识,更好地完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拓创新,勇于担当

总书记结合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着眼党的宗旨、历史使命、执政理念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能力素质、历史使命、执政理念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能力素质,从民族担当、为民担当、改革担当、职责担当、大国担当、治军担当、治党担当、为官担当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有担当精神,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肩负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勇于直面矛盾、困难和问题,锐意进取、恪尽职守,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三、攻坚拔寨、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们要以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站在政治高度抓攻坚、促脱贫,集中精力和资源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要突出着力重点,高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结合摸底情况,瞄准薄弱部位,实施好拾遗补缺、冲刺清零行动,确保今年“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任务高质量完成,确保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取得重大突破。要坚持抓实抓细,盯紧工作计划抓具体,对照任务清单具体抓,逐项“过筛子”,把解难题、破瓶颈落实落细落到位,做到全覆盖、无盲区、见实效。要全面落实责任,形成协调联动、合力推动的良好格局。要切实转变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大力发扬敢死拼命、连续作战精神,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有效巩固强项,尽快提升弱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如期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同志们,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我们要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固底板、强化弱项,防止“两不愁三保障”留死角,把固强补弱的工作做扎实。要冲刺清零,盯任务、盯时限、盯责任,清单管理、冲锋冲刺、对账清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完,把任务一项一项完成好,把战场一个一个打扫干净。要真严真实,务必做到靠前指导、一线指挥、整治作风、保质保量、严管厚爱,务必铆足全劲、拼尽全力,背水一战、决战决胜,以过硬的作风保障脱贫任务完成。

第三篇:切实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切实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完成。

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对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等腐败问题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严肃查处,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对一些单位盲目乐观、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谈话提醒,重点督促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自觉担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纪检监察机关只有做深做实脱贫攻坚监督工作,加大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力度,才能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第四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贫困群体在多方保障背景下实现脱贫目标并不太难,但脱贫并不等于小康,脱贫距离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具有较大差距。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深度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迈向小康社会目标,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难点,除了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攻坚以外,应以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尽快补齐各项短板,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准确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

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一高于一接近”“两个确保”。具体说就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柱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实现上述目标,至少直三层含义:一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目标的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人了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二是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地解决,具有里程碑意义;三是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

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史无前的规模与力度启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以平均每年约1300万的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减贫,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当前难点问题主要聚焦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程。

(一)如何破解脱贫攻坚短期目标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长期目标之间的现实冲突难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贫困地区纷纷将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加快推进,引导优质资源、大量资金和本地人才优先向脱贫攻坚领域配置。大量来自中央和省市的转移支付资金及信贷资金用于贫困村的道路管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生产设施、教育医疗保障设施建设等建设,导致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短缺,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产业引导性资金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供给等不足。此外,深度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脱贫攻坚成为日常工作的核心,发改、工信、招商等核心经济部门也承担了繁重的一对一结对帮扶任务,大量时间用来应对来自各级层面的扶贫考核任务,根本无暇顾及本部门的常规工作,导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大大降低。总体来看,脱贫攻坚短期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现实冲突。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贫困户脱贫速度较快。但从更深层次看,脱贫攻坚的关键是保障贫困户收入持续增长。调研发现,超过七成的贫困户受访者反映“收入增长渠道缺乏”是脱贫攻坚领域的短板。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劳动素质不高,为数不少的群体甚至不具备普通话的沟通能力,导致外出务工能力不强。深度贫困地区彻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仍然需要依赖于本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是必然选择。

当前,为实现短期脱贫目标,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欠缺长远考虑,可持续性较差产业扶贫突显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基层政府在落实产业扶贫时欠缺长远考虑,选择产业形式单一,对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估不足。一些贫困地区致力于发展种养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却对与之衔接的重要环节——市场缺乏关注,没有安排应对市场风险的举措,致使产业扶贫前景不确定性增加。此外,在一般贫困地区广泛探索并实施的产业扶贫,在深度贫困地区受资源禀赋不足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推行难度增大。

因此,如何破解脱贫攻坚短期目标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长远目标之间的现实冲突难题,构建推动贫困户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关系到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破解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后潜在返贫概率高的难题?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程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生态等多维的复杂系统。以贫困户短期物质保障提升和短期收入增长为考核标准的脱贫工作,虽然能够短期内快速推动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但需要认清的是这种脱贫方式大多是在严重依赖政府倾斜性资金投入和“保姆式”政策呵护下完成的。现代贫困治理体系尚未建立,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没有出现质的提升,因而造成了贫困户脱贫后潜在返贫概率高的难题。

贫困户脱贫后返贫概率高主要表现:一是“一刀切”的贫困户识别方法,将发展层次并无根本差别的村民划分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两类群体,被认定的非贫困户难以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教育、医疗、生态移民和融资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因而成为贫困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在遭受疾病、子女就学和自然灾害等问题时,会很快成为“新贫困”群体。二是脱贫出列的贫困户在失去多项政策优惠的扶持后,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高,存在极高的返贫风险。总体来看,在乡村现代贫困治理体系缺失的背景下,脱贫攻坚工作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如何构建包含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在内的现代乡村贫困治理体系,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也是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难点。

(三)如何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难题?

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错综复杂,存在类似于纳克斯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国家贫困恶性循环逻辑,具体表现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下→优质要素持续流出→本地积累能力下降→发展动力衰退→优质要素吸引力继续下降等贫困恶性循环。深度贫困地区大多位于生态敏感的山区,生态承载能力低下,本地就业岗位少、收入低,导致出现整体吸引能力不高,本地优质人才呈现持续流出、外部优秀人才不愿进来的尴尬难题,政府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乡村教师和医生也严重短缺。据不完全统计,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的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基层干部队伍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但收入增长缓慢,造成公务员队伍人才流失问题突出。此外,深度贫困地区也存在农田水利设施的硬短板制约,部分山区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种养殖条件的约束性因素较多。

从根本上看,深度贫困地区的软硬短板制约,是贫困地区恶性循环的集中体现,虽然脱贫攻坚工程对打破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起到了较强的外部干预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但总体来看,在重硬件、轻软件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指引下,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制约其脱贫奔小康的难点。

(四)如何破解中央与地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协同难题?

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脱贫攻坚工作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具有很强的依赖度,同时也接受中央和省市层面的监督考核。调研发现,央地关系协同难成为制约提升脱贫攻坚实效的重要问题。一是中央对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在使用用途、地方配套规模和监督考核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各类专项资金条块分割的问题突出,地方政府缺乏对各类专项资金的整合使用权利,造成了“专项资金用不完、其它用途资金不够用”的困境,导致了扶贫转移支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中央及省市各级脱贫攻坚考核内容多、任务重,但考核手段落后,脱贫攻坚的贫困户识别、脱贫考核、脱贫验收等数据库平台尚未建立,造成来自各级层面的脱贫考核和填表任务繁重,每个层级考核指标体系不同,每个贫困户完成考核任务需要填报巨大的文字材料,考核高峰期部分地区甚至医生、教师都抽调到应对脱贫考核任务中。综合来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中央和地方目标一致,但行动不协同问题突出,如何构建上下协同的央地关系是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问题。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和地方实施了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目前,组织管理与考核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部分地区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些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够扎实,施策不够精准。二是有些评估考核流于形式,只注重填表、检查和开会,对实际问题关注反而较少,甚至出现攀比、负向激励现象。

(五)如何破解深度贫困地区战略资源的争夺难题?

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生态承载能力低、种养殖条件差、交通可进入性不强,存在明显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引导人口就近就地转移,是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方向。但深度贫困地区面积广、贫困人口多,向承载能力更高的就近平原地区转移,将面临与平原地区人口在耕种土地、居住空间和公共设施等战略资源的争夺难题,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在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制度安排下,只有贫困户才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的优惠政策,非贫困户不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如何协调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关系和如何协调好易地迁出地和易地迁入地之间的战略资源争夺问题,是妥善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问题。

三、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可持续产业体系,探索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可行路径,构建贫困群体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近期采取易地搬迁、兜底保障、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行政转移支付为主、市场化手段为辅的工作机制,快速提升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远期重点突破制约贫困群体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加快推动健全贫困地区集体经营组织机制、贫困群体资产收益机制、贫困群体金融扶持机制、贫困群体社会保障机制等,构建市场化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贫困群体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目前,围绕产业扶贫宜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产业体系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有全局观,统筹规划,绝不能什么产业挣钱就一拥而上,那样不但无法脱贫,反而会导致市场风险激增,甚至出现经济混乱。

2、不能主观设定标准。有的深度贫困地区短期内确实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不能强求其一定要发展起一项特色产业来。

3、产业脱贫必须走可持续之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类型、规模以及发展模式,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健全市场风险抵御机制。

4、在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探索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可行路径。

(二)坚持标本兼治,加快建立现代化乡村贫困治理体系

加快构建思想先行、多元共治、完备有效的现代化乡村贫困治理机制。首先,推动群众思想扶贫。树立符合现代国家贫困治理的价值理念,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发家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将脱贫由外在推动转变为内生发展。其次,构建“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谋划建立健全贫困治理制度体系,构建产业扶贫、基层党建扶贫、文化精神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和生态扶贫的系统机制。再次,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党委政府通过农村金融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助力扶贫开发。积极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开展社会帮扶、公益募捐、公益宣传、贫困地区人才培训、定向提供就业岗位等扶贫活动。开发设计参与式扶贫项目,逐步让贫困户成为贫困治理的核心主体,最终形成党委政府、市场、社会和贫困户多元共治的贫困治理体系。

(三)评估脱贫绩效对扶贫政策的依赖程度,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以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坚持软硬并补,以补短板为抓手促进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在水利交通设施和教育医疗设施方面的硬短板。加快完善居民饮用水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重大区位性交通设施等建设,重点提升优质教育医疗设施的配置能力,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的软短板。积极实施医疗扶贫,对6月-6岁孩子进行营养干预,全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施教育扶贫,率先全面普及小学到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再次,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公务员、乡村教师、医生的收入待遇水平,提高贫困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如果一旦2020年以后这种政策红利减弱或没有就出现返贫,那么这项政策的脱贫绩效就是不稳定的。对此:

一是要加紧评估现有政策脱贫绩效的主要支撑点与可持续性,确定返贫高风险地区与人群,提前安排好应对之策;

二是继续致力于激发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建立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脱贫长效机制;

三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四)坚持上下协同,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央地协作效率

首先,建议中央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对专项资金的整合使用权力,引导地方政府按照“区域集中、项目集中、投入集中、效益集中”的原则,集中财力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重大难题,从程序上和制度上推动由资金使用去向监管转向资金使用效率监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将现代大数据运用于脱贫攻坚,建立全国脱贫攻坚智能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贫困户和动态识别脱贫户,减少人工识别和人工考核程序。再次,加大中央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式产业布局,结合深度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先布局带动能力强、增收效应明显的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支撑。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贫困地区生态移民搬迁新模式

首先,依靠扶贫政策易地搬迁一批,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集中统一安置在县城周边的集中安置区。其次,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动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妥善安排生产和生活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深度贫困地区的村庄有序迁移至就近平原地区。再次,积极挖掘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将生态旅游开发与易地脱贫搬迁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贫困地区生态移民搬迁新模式。在移民搬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一是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针对当地饮水困难具体原因想办法,将这件关系农村居民生存质量与健康的民生大事解决好。

二是围绕安居,应从当前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厕所、能源、垃圾处理、人畜分区、道路交通等方面着力,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的融入问题。对于迁入居民,不科学或守旧的习俗,要通过广泛宣传与科学教育慢慢来改变,不能急于求成;而一些重要的民族传统习俗,则一定要尊重。对于当地居民可能出现的排斥问题,要积极加以引导,聚合就业企业、基层干部以及社区热心人士的力量,借助工作安排、工会活动、社区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等形式增进迁入居民与当地居民的心理融合。

(六)着眼长远发展,解决好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重点解决5个问题:一是防止层层加码。督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制定脱贫摘帽计划,调整完善滚动规划。加强全方位监督检查,倒逼各地量力而行,确保脱贫质量。二是纠正形式主义。从加强思想教育、改正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制度、强化监督问责、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着力纠正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三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纪检、高检审计财政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努力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四是激发内生动力,改进帮扶方式,扩大贫困群众在帮扶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度,提升对项目的拥有感、获得感,在参与中转变观念,提升能力素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把一些帮扶政策和贫困群众参与的情况挂钩,鼓励光荣脱贫勤劳致富。五是改变陈规陋习,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逐步改善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并非朝夕之力,但我们必须有阶段性的工作安排,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第五篇:关于2020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的调研——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

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

——关于2020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的调研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高度关注影响产业项目扶贫、对口帮扶以及扶贫工程推进等问题,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加大督查督办、直查直办和通报曝光力度,对查结的问题线索进行抽查复核,对失职失责的从严问责。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18年以来,X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和省委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一、做法和成效

(一)紧盯关键环节,实施专项监察。

2018年,按照“见人、见项目、见资金”三项要求,将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和城乡医疗救助列为全省统一开展的专项监察项目,并对过去两年专项监察“回头看”工作作出安排。2019年,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项监察,着力发现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优亲厚友、套取骗取补助资金、违规享受政策、吃拿卡要、收取好处费等问题,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贪污侵占、工作失职渎职等腐败问题。

(二)突出常态走访,开展专项行动。

以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各级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包案走访、带案下访,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深挖问题线索,集中力量严肃查处敢向扶贫资金伸手的党员干部和欺压百姓的村霸、寨霸。如,XX市在专项行动中,狠抓信访举报问题线索梳理、走访、督办三个环节,着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信访件中的违纪问题、走访中发现并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三)聚焦扶贫领域,深化巡视巡察。

始终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的重中之重,突出“点、线、面”相结合,系统梳理巡视脱贫攻坚主要问题清单,全面拓展扶贫领域专项巡视巡察覆盖面。省委在高质量完成对XX个贫困县以及与脱贫攻坚相关职能部门巡视巡察全覆盖的同时,市县两级对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同步开展巡察,选取试点探索巡察延伸到村居,打通巡视巡察“最后一公里”。

(四)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建立与扶贫工作重点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及时掌握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针对性、有效性。督促各级扶贫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履行监管职责,及时研究解决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因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导致扶贫工作不务实、脱贫过程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以及资金、项目等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严肃追究责任。

(五)持续高压震慑,强化执纪审查。

一是贯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强化日常监督、努力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使监督更加聚焦、更加精准、更加有力。二是从严压实主体责任。紧盯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履行主体责任不力,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一案双查”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存在的问题

套取、挪用、收受财物等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脱贫工作是政治任务,是民生工程,但调研显示,有的基层党员干部顶风违纪问题依然突出。有的基层干部将扶贫资金项目作为“唐僧肉”,采取贪污侵占、虚报冒领、优亲厚友、吃拿卡要、截留挪用等多种方式违规违纪,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这也暴露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脱贫攻坚的工作不足,监管不力导致基层干部权力滥用,惩处不严导致不少干部存在侥幸心理。

扶贫工作重点部门履行主体监管责任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一些主管部门认为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安排部署,对后续项目的建设及资金使用去向缺乏监督。二是扶贫政策执行有偏差。一些主管职能部门对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理解不透,执行有偏差,扶贫效果打折扣,在涉农项目、民生工程和民生资金落实方面存在违纪违规行为。

作风问题仍然是扶贫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调研显示,当前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基层单位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不力,不作为慢作为;审核把关不严,情况不明、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扶贫领域监督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实践来看,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是推动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督促扶贫等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要在坚决履行监督第一职责的同时,坚守“监督的再监督”定位,防止出现牵头“统筹”变一家“统包”,单兵突进、包打天下的错误倾向。调研发现,在扶贫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验收等过程监督以及扶贫作风等方面的监督,大多仍停留在检查台账资料等简单的形式监督上,与相关部门统筹联动不够,未能形成有效合力。此外,脱贫攻坚监督工作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建议

(一)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充分运用好与省直部门建立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沟通协调机制,使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履行监管职能,承担相应的监督责任。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是对主责部门和责任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是整治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监督,要找准职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好“监督的再监督”作用,及时掌握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各扶贫工作主管部门及时移送并高效处置在集中检查、督查调研、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线索。

(二)加大问题线索处置力度。

一是提高发现和查处问题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大多是贪污贿赂问题,对不担当、不作为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由于定性难、取证难以及纪检监察干部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查处力度和查处效果都有待提升。当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着力发现和查处搞变通、打折扣、做选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敷衍塞责、懒政怠政,数据造假、虚报瞒报,表态乱夸海口、工作不深不实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作用,加强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归口办理,对重要问题线索实行提级办理,严格实施审核把关制度,及时报告反馈调查核实情况。三是坚持把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服务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结合,聚焦扶贫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黑涉恶问题线索进行排查梳理,强化核查督办,坚决冲破“关系网”、打掉“保护伞”。建立扶贫领域中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与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双向移送和查办结果反馈制度,对政法机关移送的问题线索优先处置、及时反馈。

(三)强化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树立“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鲜明导向,对脱贫攻坚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以及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力,导致分管范围内脱贫攻坚工作问题频发或者发生重大腐败案件的党组织和党员、国家公职人员,一律严肃追责问责;对应当发现而不能及时发现脱贫攻坚中的问题,发现后未处置未报告,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失之于宽松软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一律严肃追责问责。

(四)抓实审查的整改文章。

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把查处问题与督促整改结合起来,注重从典型案例中发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查找制度上的漏洞、监管上的盲点。定期对查处的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力、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腐败问题、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等方面的典型案例通报曝光,传递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全面从严并越往后越严的信号。加大“一案一整改”工作力度,对查处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定期进行剖析,找原因、堵漏洞、建机制、压责任,充分发挥查办案件治本作用。

下载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问题整改做实脱贫攻坚监督[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