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营销模式下创意挂式墙画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有了更高的要求,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继承墙绘、艺术品复制等传统方法,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以油画布、牛皮纸等为载体,通过多个方面的设计、营销协调,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制作以及网络销售,创意墙画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审美价值,也体现了其人文价值和科技推广价值。
关键词:创意;文化;墙画设计;网络营销
一、墙画设计现状
现今时代,室内家居的装饰问题成为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而开发出适合当下消费市场的创意挂式墙画产品?最近墙绘在家庭装饰中犹如一股春风,以其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装饰美感的不可替代性,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并且在中年人群中也大为升温。不可否认,这种墙绘形式受到的制约条件较多,难以量产化。如何通过艺术微喷、丝网印刷技术制作高档的艺术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强烈需求。现代生活中,我们越来越追求优雅的姿态和高尚的品位,我们呼唤自由不羁、彰显个性。挂式创意墙画让我们的墙面不再拘泥于某一种整体风格,它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卫生间想要卡通?厨房想要写实?卧室想要写意?客厅想要古风?挂式创意墙画通通帮你一一实现。如今已经有更多的人接受这种艺术,实现别具一格、个性十足的美好家园。
二、创新研究与网络推广的必然性
目前,对墙绘方面的研究较多,而专门“一体化”的创意挂式墙画设计研究较少,从产学研角度进行实施的则更少。因此,从新的视角展开对创意挂式墙画的设计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应通过淘宝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借助大规模量身定制,使创意挂式墙画设计及衍生品工艺可以进行产业化发展。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网络销售无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实现产品直销功能,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降低运营成本。网络营销可以方便地满足消费者一站式选购的需求。选购产品后,包邮到家,自省悬挂即可,经济环保,方便快捷。传统的网络营销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要求,网络营销的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和营销机构都在迫切寻找一些新的网络营销突破手段。
三、艺术类大学生从事创意挂式墙画设计的优势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大学艺术生是将来美术行业的创作者、教学者和设计者,需要深入了解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从现实出发为将来的美术市场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艺术类学生对于创意墙画设计及衍生品开发的优势体现在:大学期间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专业和美术史的学习,社会活动使艺术设计类学生有条件接触到很多与创意图形设计、插画设计等,具有很好的实践基础。
四、创意挂式墙画设计方法
在创意挂式墙画设计中,最大的特色是色彩和图案的设计。实际上,在图形设计方面,墙画和绘画都一样,它们都是以点、线、面为造型元素。然而,在色彩处理上,我们需要根据他们不同设计的主题,采取主观性、理想化的色彩搭配。创意挂式墙画设计,可以通过“归纳法”、“夸张法”、“添加法”、“重构法”、“透视手法”等造型设计上的手法进行变化,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艺术手法来处理。可以进行重意境的表现或者特定的符号表现、特别的色彩处理、特殊的材质应用创作。
五、创意挂式墙画的网络发展与前景
将“互联网+”观念应用于实践,推动视觉设计走向新未来。在网络营销环境下,通过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进行宣传,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大大节省了广告成本。网络营销具体又可以分为博客宣传、QQ宣传与视频展览等。博客宣传是指建立专门的博客,通过发布创意挂式墙画相关内容的博文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别人容易访问和记住,博客上面的的宣传也要定期进行,每天均匀地发几个帖子,使得更多人的关注博客;QQ宣传指的是设立QQ群,通过群内发帖,互相转帖,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视频展览则是利用土豆、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传创意挂式墙画设计的制作过程以及挂式墙画成品展示的视频,通过人人、腾讯等网络的分享与转发,从而提高访问量与关注度,通过视频这一声形并茂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从而带动消费。在淘宝上建立创意墙画设计店铺,将创意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线上展示,利用淘宝店的价格优势,吸引更多热爱网购的年轻群体与大众群体进行创意墙画设计的消费,扩大消费市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再结合线上电商的优惠活动占据线上挂式墙画设计的空白市场。通过设计创新开发具有中外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创意设计工坊、创意市集、网络营销等方式宣传销售产品。批判继承室内装饰画风格,基于国际前沿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对创意挂式墙画进行设计与制作。创意挂式墙画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广泛应用到多种领域之中,正是它的形式美特点和工艺性特点,使得它在装饰设计领域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张敏,薛澈,浅谈装饰画设计的典型思路[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9,02
第二篇:电力网络营销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产品逐渐融入到生活当中。智能电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从网络营销着手,分析了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相互关联,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网络营销模式满足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网络;营销模式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其中网络营销就是一个典型的方便人们购物的例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本质上大有不同,不管是管理方式、经营策略还是市场控制,网络营销都是对传统营销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同时这也给运营商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要求运营商抓住市场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网络营销模式。因此,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1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因为其传播方式快、涉及范围广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较大的地位,网络营销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优点,通过互联网实现营销的一种营销手段。网络营销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通过网上销售商家能够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够解决消费者关于电力使用方面的问题。传统的营销模式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约束,而网络营销打破这种约束,达到具有个性化、成本低且主动性高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调整、优化营销策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下提高营销的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网络营销能够结合客户信息与企业资源统一管理电力资源,电力网络营销允许客户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用电情况,网络可自动对客户的消费情况进行结算,并且通知用户及时缴纳电费,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企业反映电力情况以及提供维修建议等。
2电力网络营销的优势和劣势
2.1优势
(1)降低电力企业成本。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这一特点,电力企业通过网络直销能够最大效率地提升的供应商数量,这对企业的获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之所以选择网络营销,是因为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宣传产品进而最大程度降低了广告宣传费用,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网络宣传不仅可以使得直销渠道更加简单宽广,还能够加强电力企业与用户的沟通,用户通过网络宣传对电力企业的产品进行初步了解之后,通过询问网上客服可以深入了解企业产品,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能力能够大幅度减少企业的通讯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业务人员的差旅费用,从用户选择产品的心理特征出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2)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网络营销允许电力企业与用户进行无限制沟通与交流,用户在购买产品或是使用产品上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企业反映,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沟通上面有一定的阻碍,用户无法向企业反映用电情况,企业无法了解用户使用情况,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只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实现了客户与企业无阻碍交流,提高了双方沟通的效率,客服与用户一对一沟通模式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牢牢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促进企业的发展。(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电力企业通过网络营销渠道向用户展示业务的办理流程,用户有充足的时间考虑是否进行业务的办理,同时办理业务后用户通过网上平台直接查询相关的业务使用信息,还可以查询、维修等多种业务同时进行,解决了传统电力营销服务局限的问题。此外,网上沟通渠道方便用户更详细地了解电力企业,客服详细、耐心对用户的疑问进行解答,有效提升企业的形象,赢得市场。
2.2劣势
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其中充满了大量不可靠、虚假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比较杂乱,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完全对互联网进行法制管理,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渠道营造虚假的信息欺骗消费者,这对消费者的隐私具有极大的威胁。此外,电力网络营销企业遭受网络病毒的恶性攻击,增加了运营的风险,消费者也因此降低了购物的积极性,这是电力网络营销缺点,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电力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关系
3.1传统营销是网络营销的基础
网络营销尽管利用了互联网发展快等特点在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优势,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传统营销仍然是网络营销的基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本着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态度、以提高企业利益为目的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尽管网络营销的手段与传统营销大有不同,但是营销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此外,网络营销结合传统营销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赢得市场,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2传统营销具有不可替代性
即使现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网络营销占据比较大的优势,但是这也掩盖不了传统营销不可替代的性质。网络营销对应的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市场,老年人的市场仍然倾向于传统营销,这是网络营销无法达到的。此外,随着不断增加的聚会活动、说走就走的旅行等活动,很多消费者比较倾向于传统营销方式,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的感觉是网络营销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传统营销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仍然具有很大的存在价值。
4结论
两种营销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相互结合对方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好的营销模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平,徐丹凤,牟雪云,等.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设备监测和维护技术[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6).[2]王延婷,祝瑞金,王培红.浅析智能电网对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J].华东电力,2010(12).[3]李维,吴晓飞,李颖.智能化楼宇能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C]//供用电,2011(3).[4]李天阳,刘琼.供电营业厅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C]//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2013.[5]鲁刚,魏玢,马莉.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9).
第三篇:新课程下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下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个性和特长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探究式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备受教师的关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依据
学习是一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技能的综合性过程,因此只有学习亲自参与对知识的认识和探索过程,才能进一步形成技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程度直接影响这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感受有机的结合,呈献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而且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源于生活,化学问题俯首可得
化学源于生产生活,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有什么变化,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生:描述生活中感受 教师:红褐色你想到了什么物质?发生变化有说明了什么呢?
生:Fe3+溶液为黄色,是不是含有Fe3+呢?
生:刚开始没有,一段时间后变化说明Fe3+是由Fe2+生成的……
案例评析: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由此为话题有的说也敢说,思维逐渐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来分析认识新的知识.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得出新问题,从而确定探究方向。
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自已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探究要解决的问题上。
例如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案例2]“氯气的性质”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比利时伊普尔展开激战,1915年4月22日,前线战场突然一片寂静,德国突然停止了大炮的轰击,法国的士兵得以从阴暗的战壕中走了出来,打算吸几口新鲜空气,舒展一下疲惫的身驱。走出来的人中忽然发现德军阵地那边升起一团团黄绿色的烟雾,这一人来高的云团循着傍晚的微风向协约国的法国阵地徐徐吹来,谁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当氯气毒气烟雾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飘来时,大群大群的士兵很快被熏得东倒西歪,眼睛睁不开、鼻子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似的。许多士兵满地打滚,另一些人则闭着眼睛狂叫乱跑。一名军官难受得抓烂了自己的脖子。士兵找不到上司,军官们找不到部下,卫生兵自顾不暇。几分钟之内,长达几公里的阵地笼罩了一片恐怖。协约国全线溃退,1万多人中毒,德国人乘胜前进了几公里。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第一次毒气战。
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化学物质的一些性质,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如何更好的应用化学物质呢?顺着学生这样的疑问带着学生进入化学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钠与水的反应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验组织]
设问:1.钠全在水面上逐渐变小?
2.钠会熔成闪亮的小球?
3.么溶液最后全变成红色?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只要稍加点拔,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新知识的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智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形成。既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体验成功,又要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如一些能形成认知冲突、引起争论,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等,去引导学生思维和探究。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层次。如果问题太简单,没有“嚼头”,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问题若太难,学生的思维无法层层递进,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仍将被迫放弃,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问题的梯度和难度要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以利于知识的再现和正迁移。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问题的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探索;或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去分析解决;或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诱导学生对事物表象的分析以认识其实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具有民主气氛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问,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大胆问,从简单的问题到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问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让问题走进学生的头脑,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训练,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也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如,“如何用精盐和水为反应物,在家庭条件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制取家用消毒液?”“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有哪些?”“用Cu为源料来制取CuO的方案有哪些,最好的是哪个?”等等。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的问题不仅仅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实践”。许多司空见惯的生活与生产实际,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学生往往不善于加以联系。教师要多挖掘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乃至科技前沿相关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特定背景中进行建构认知活动”,学用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入手,着眼于探究学习方法的启迪与指导,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究,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是错误见解,使学生敢质疑、善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四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风浪,为此很多课程都有了它们独特的地位,就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老师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就朝着这方面努力,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关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的风潮影响之下,很多教学新课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来说,物理实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提高物理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做了以下改革探索,形成了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物理教学模式评价。
1.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为了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就课程改革做了人性化探索。各大高中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探索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实用性和戏剧性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全面开发。对于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体来说,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1.1.1每个学生都有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物理研究上保持一定的个性和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努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启发学生个性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个性的物理兴趣,从而培养物理高素质人才。
1.1.2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还必须全面发展。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在实业领域方面,物理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面发展。
1.2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针对目前很多高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缺失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理论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物理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和物理学思维,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用到这样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使用过程当中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提问的良好教学环境,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下,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3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决学生这样个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1.4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物理教学者在规划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说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比较有内涵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1.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
在新时代之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不可不灭的一个潮流,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必须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通过网络解决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在课堂中的缺失,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
2.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当前全国各地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谁也没有相关经验预想未来,对于新课改之下,物理实验教师是否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学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目前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还并不统一。笔者认为,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不可一味地关注其结果,最重要的是关注物理学教学的过程,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长进,是否突出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2.1评价方法多元性
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多元性,例如观察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测试法、市场问卷法、分析法等方法,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进步。
2.2评价教师原则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评价原则,认为不可以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定,可以适当关注学生发展,看看学生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是否掌握了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应用技术。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教师,肯定教师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的付出和努力。
2.3教学模式的评价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评价是可以遵循全面性、目的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如果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日后的课程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2.4教学评价系统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评价系统,并不只局限于课程结束之后的成绩总结,可以利用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采集来自学生的评价。
3.结语
新课标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没有任何一个物理教师有相关经验,因此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相关教学经验,创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婵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2]刘苏祥.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J].中学物理,2015,v.33;No.58303:28.[3]姜兆国.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J].智富时代,2015,No.36107:273.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专业:---------学号:--------
姓名:-----------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学习,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而传统的教学设计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无法满足探究学习的需要。因此开展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与实践研究很有意义。本文主要从探究式教学的现状,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来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关键字:探究式教学,新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设计
引言:我国基础教育通过多次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基础教育还大面积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机械训练,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忽视探究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差。过分注重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分地强调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
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全面铺开,新课程积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关于探究式教学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实践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多种的探究化学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好引领、设疑、解疑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1.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1.1中学化学学习现状
当前的社会现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前的传授式,而没有转变成学生主动要学习。
(1)从文化的影响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以及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产生,以前的“学而优则仕”的评价机制已日显弊端,造成人们还是只看重升学率,特别是高考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性。
(2)从用人机制上看,重学历、轻能力,导致学生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3)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制约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因素,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许多教师的思想中却从来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同行者,其实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想像天地,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如果因幼稚可笑或表现欠佳而遭遇奚落甚至呵斥,就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创造力,陷入“我不行”的怪圈。
(4)学校实验教学滞后。由于学校追求升学率,增加课时量,增加作业量,多数学校没有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无时间开展家庭小实验,无机会接触社会。不管是实验的探究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很差不符合新课程下的探究式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4]
1.2传统教学带来的消极后果
1.2.1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
由于传统化学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它把结论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就是巩固知识,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生的,学生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在这样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基本是理解和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1.2.2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
由于过分强调化学教材的权威性和课本知识的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在这种教学一活动中,学生对各种科学原理、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接受别人的观念,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可以是解题高手,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
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1.2.3学生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
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定论,而教学又把知识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知识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离开了整体任务和相应的问题,这些小要点常常显得没有意义,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也不能建立对化学的整体认识,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5]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从而导致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1.2.4学生的知识处于低层次水平
由于对教学内容的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甚至只是字面的了解“面对与课本中的例题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来加以解决”但在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学习者只能具体分析眼前的问题,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束手无策了。
2.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发现法学习理论
布鲁纳提倡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方法。发现学习的作用有四点:一是发挥智慧的潜力;二是使外来动因向内在动机转移;三是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四是有助于所材料的保持记忆。因为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他强调教师应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即“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自我探究、猜测、发现的自然倾向[6]。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 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当人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由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思想上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涵义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不断交互作用,获得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特点具有:经验性、探究性。2.3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8]
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被称为“教学”。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学与教相互配合的序列,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持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并据此来改进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逐步进入系统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的实质是“教学系统开发(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它涉及到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建立,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评价和反思等[9]。
按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计划、安排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信息传递、教学管理和评价),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0]。
3.探究式教学设计内容
3.1 情境性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思维情境、活动情境、媒体情境和环境情境等。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苦学”变“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探究性、有效性。3.1.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状态。教师要通过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思维性问题情境,兴趣性问题情境、经验性问题情境等,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并要逐步地提高问题情境的层次,不断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的探究的兴趣。
3.1.2创设思维情境
人在学习时,往往受到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引人入胜的思维情景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创设思维情境是指教师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思维“高峰”条件与机会,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的灵感状态或准灵感状态期待“奇迹”的发生,以便探寻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发散性思维情境、逆向思维情境、直觉思维情境、批判思维情境、想象思维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3.1.3创设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主要通过以故事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角色创设情境、以演示创设情境、以多感官参与创设情境等活动创设情境,理解知识内涵,增强学生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乐趣。3.1.4创设媒体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供和创设了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影像图片等到可视性强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了平台。最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个“度”,也就是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度”,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科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探究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更强了。3.2以实验为主的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必须要有实验作为依据,物质的性质也要靠实验来形成结论,因此化学实验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中的许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应在实验室中完成,教学时,应把理论与实验充分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要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方案。新课标提出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策略。重视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从实验中可以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以实验创设的情景,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在化学实验中获得的实验事实、实验的具体数据(诸如温度、溶解度、质量等)、实验的某种方法或条件,都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证据[11]。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掌握的基础之上,能独立设计实验,即在没有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根据所要解决的化学实验问题,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可行性加以初步的论证。
3.3 以问题为中心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一切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开展的,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问题可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4 师生平等性策略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探究性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提供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愉快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使他们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态度和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都得到发展。和谐、融洽的学习活动使师生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地投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学生就有心理安全感。反之,课堂情绪气氛过分严肃,学生不主动发言,不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12]。
结语:
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中化学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就要让教师成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创设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同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课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这样,在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下,通过上述一系列程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式教学模式只是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要否定其它教学模式,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模式,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省教育出版社, 2003: 4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省教育出版社, 2003:5 [3]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卢香宇,方芳.贵州西部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2007(3)[5]刘前树,李广洲.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2007,2.[6] 张长江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6 [7]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23 [8]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2002:1 [9] 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 [10] 谢百治等主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7 [11] 刘红云.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20 [1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