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陈子昂的风雅观论文
陈子昂以恢复儒家诗学风雅观念与正统地位为思想武器,以革除诗坛绮艳浮靡积弊为目标的特点和方法,本与“初唐四杰”的文学革新思想相一致。四杰以“长风一振,众萌自偃”的气势,对“争构纤微”、“骨气都尽”的“上官体”痛下针砭,力图廓清宫廷诗程式及其承沿的齐梁余风。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指斥“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间诗”,正完全体现出对四杰思想的继承。但在实际效果上,四杰初倡的革新收效甚微,而陈子昂的革新主张与实践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其后的重要诗人所普遍崇奉,甚至被尊为唐诗革新的起点,原因何在?
通过对陈子昂风雅观念本身的剖析,我们发现,陈子昂在对四杰文学思想加以承续的同时,进而解决了四杰文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深刻矛盾,使风雅观念与建安风骨统一起来,使革除诗坛积弊与抒发人生意气归结到一个出发点,使自身的理论与创作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整体,从而在唐代文学思潮演进中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陈子昂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那篇人所共知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陈子昂所标举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显然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的精神实质一脉相承。“兴寄”即比兴寄托:既是“兴”的具体形态,又与诗六义中的“比”同义异名。“比兴”作为文论范畴,本指《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由于汉儒说诗将比兴与美刺作用联系起来,遂造成表现手法等同于风教内容的偏颇。然而其中包含着言外喻意的启示,却对魏晋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诗歌的语言、形象大多成为诗人内心情志的寓托,比兴不仅成为一种最典型、最普遍的抒情言志的构思方式,而且其比象喻义的深层也如同“风骨”一样以情志寓寄为内在基点。从陈子昂以之标举“兴寄”的东方虬《咏孤桐篇》及自作《修竹篇》看,无疑皆以孤桐、修竹为喻象,着重于象外构造内心情志与节操的寓托空间,正与魏晋诗比兴特点完全吻合。
就文学范围内来说,陈子昂力倡魏晋,标举“风骨”、“兴寄”,乃是针对“彩丽竞繁”、“逦逶颓靡”的“齐梁间诗”而发,所谓“夺魏晋之风骨,变齐梁之俳优”(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四),革除齐梁乃至唐初宫廷文学之积弊,实为陈子昂文学思想体系建构的最初起因,因此,陈子昂文学思想无论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内涵与复古倾向,革弊性仍然是其最显目的特点。从对诗坛之弊的认识看,陈子昂指出的是“风骨莫传”、“兴寄都绝”,恰与四杰指出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完全相同,可以说,陈子昂的革弊主张及其对象正与四杰相同,同四杰文学思想中革弊性一面站在同一立场。因此,陈子昂在革弊的具体方式上也采取了同四杰一样的以儒家正统文学观为武器的思想方法。他在《谏政理书》中说“堂宇荒秽,殆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故“天子立太学,可以聚天下英贤,为政教之首”,此虽为向武后进“安人”之策,但以“诗书礼乐”为“政教之首”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在自作《座右铭》中说“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作为治学的自勉,自可视为其内心的真实表白。在《上薛令文章启》中说“文章薄伎,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文章小能,何足观者”,为博取功名,甚至弹出汉儒视文学为“雕虫小技”之老调。就是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究其清除繁缛绮靡的齐梁文学积弊的主张的目标与实质,也是明确以重振“风雅”、恢复“雅制”为最终祈向与最高理想的。
值得注意的是,陈子昂的“风雅”观念本身之实质与内涵,已有重要变化。
首先,陈子昂将“文章”之“道弊”以“五百年”划界,断自西晋以下。这样,“建安”、“正始”与“晋宋”、“齐梁”之间,便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质,从而被明确区分开来。由此对文章之流弊的抨击清汰,也就有了明确的对象,即“晋宋”以降特别是“彩丽竞繁”的“齐梁间诗”。
其次,陈子昂明确提出“文章道弊”的症结在于“风骨莫传”、“兴寄都绝”,而文章之“道”实即所谓“风雅”、“雅制”。这样,集中体现“风骨”、“兴寄”的建安、正始文学便不仅被划入“风雅”的范围之内,而且成为“雅制”的具体内涵与精神实质。
再者,联系陈子昂的创作实践,其“风骨”、“兴寄”的表现,既有对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与人生理想的抒发,又有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心与讽谕,更有在幽愤的境遇中对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真谛的思考与体悟。这种“感激”顿挫,微显幽阐,庶几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卢藏用《过学堂览文集序》)的特点,在正统儒家政教文学观的立场上看,则“其言廓而无稽,其意奥而不明,盖本非中正之旨”(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也就是说,这种引入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环譬寄讽的构思方式的创作实践,已远非狭隘的“玉帛讴歌”、“衣冠礼乐”的雅颂观念所能范围,而陈子昂正是以这样的创作实践,为其风雅观念提供了生动的活力与证明,从而形成其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完全一致的风雅观的新内涵的构建。
这样一来,陈子昂与四杰同样站在革弊的立场,却完全改变了四杰对建安文学的态度。四杰当唐初之时,其文学革新的目标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建立新体,一是革除旧弊。当其站在建立新体的立场时,对“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骆宾王《和道士闺情诗启》)、“二陆裁诗,含公干之奇伟;邺中新体,共许音韵天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的建安文学的价值与特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但当其站在革除旧弊的立场时,则运用正统雅正观念,认为“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杨炯《王子安集序》),本着“以经籍为心”,“不读非道之书”(王勃《山亭兴序》)的岸然姿貌对屈、宋及至建安一概加以排斥与否定。陈子昂既站在革弊的立场,又将建安、正始文学与“风雅”同一视之,这就不仅划清了建安风骨兴寄与齐梁浮靡文风之间的根本区别,而且第一次从理论上将风雅比兴与建安风骨统一了起来,从而确立了一个新的内涵丰富的“风雅”观念。
这一新的“风雅”观的确立,也就不仅摆脱了四杰为分别适应革除旧弊与建立新体两个立足点的不同要求与需要而造成的理论与实践处于分裂状态的两难境地,而且解决了中古文论史上由“宗经”与“辨体”两个明显不同的观察角度体现出的狭隘的儒家政教文学观念的束缚与生动的文学自身特质个性的发现之间的深刻矛盾。特别是以建安文学为典型个例,体现了对狭隘的“风雅”观念的改造与拓展。在这样的意义上,陈子昂的文学思想实际上已经成为在儒家文学观念仍然保持正统地位而文学自身特性已经日益发挥作用的背景上,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儒学独尊走向众派兼融的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与标志。
陈子昂之后,诗人们在仍然维护儒家文学观正统地位的同时,眼界已大为开阔。这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以陈子昂理论与实践本身的范例,确认其属于雅正范围的性质。最早持此论者是陈子昂的文友卢藏用,其于《陈伯玉文集序》中说“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所谓“道”即指风雅之道。其后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中称其“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将被狭隘的政教论者斥为“本非中正之旨”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等明确划归忠义之旨、雅正之制。以承续孔、孟道统为己任的韩愈,在《荐士》诗中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将陈子昂推为唐代文学领域复振风雅的第一人。这样的看法,被后世文史家所普遍接受。如姚铉《唐文粹》,宋祁、欧阳修《新唐书》,皆将陈子昂文学生涯的评价与复振风雅的意义完全等同起来。
二是通过扩大了内涵的风雅观念,重新对待前代文学传统,特别是对建安风骨性质的认识。如张说在继承建安文人“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曹植《与杨德祖书》)观念的基础之上,进而明确以建功立业的王霸之气作为振起风雅的具体途径。张九龄在极力维护“大雅”正统地位的同时,却认为司马公“谪居之志”、贾生“穷愁”之情、虞卿之“风月在怀,江山为事”无不可“赋诗以扬其美”(《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这种对“风雅”容量的拓展,对四杰以贾、马、曹、王有亏于风雅的狭隘观念的纠偏,无疑正是陈子昂“风雅”观的具体化与明确化。张说、张九龄作为初盛唐过渡阶段领袖文坛的人物,对唐诗极盛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李白以继承“大雅”为己任,高度赞赏“屈平词赋悬日月”(《江上吟》)、“蓬莱文章建安骨”(《陪侍御叔华登楼歌》),高适则说“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其后,经过杜甫、元结“忧黎元”的精神沾溉,唐人风雅观一方面走向元、白“唯歌生民病”的讽谕时弊,另一方面又演出韩、孟力图重整道统的不平之鸣,显示出不断发展、丰富与变化的特点。
当然,唐诗艺术高峰的出现,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分清建安风骨与齐梁浮靡的同时,又吸取了齐梁文学的“清词丽句”与“挺秀”风调,要求“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王维《别綦毋潜》),使建安风骨气势与齐梁情韵体格融合起来,这实际上体现了对陈子昂因清汰齐梁过甚而形成“复多而变少”的偏颇的纠正。然而,在理论观念上,陈子昂首先打破狭隘的“风雅”范围,使其具有发展的开放的性质,无疑促使后人的思想观念进一步通达,从而将体现着正统文化精神的具有政治教化功能的古典诗歌史推至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展示了陈子昂“风雅”观念在唐诗发展史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甚至可以视为儒家政教思想的一次大胆的变革。
第二篇:论师德教风
论师德教风
为人师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这从两方面对教师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师德,一是教风。
一、师德影响学生道德品质
1.影响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个人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和一系列其他品质的养成。一个治学严谨,师德高尚的教师,他所教的学生肯定会表现出积极向上、团结友善、助人为乐的良好精神状态,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易于养成,学生人格也能沿着健全的方向发展。相反,一个教师如果品行低劣,懒懒散散,违法犯罪,对学生品行也能起到极坏的作用。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班主任所带班的学生特别坏。这实质已经触及到该教师的个人品质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首要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个人品质。
2.师德的主旨是爱心。
学生的成份十分复杂,情商、智商、能力参差不
齐,作为教师主要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针对差异悬殊的主体,真正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不能有丝毫(哪怕是一点点)的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喜欢好学生,讨厌差学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育偏见”,这种偏见导致的结果将使差学生对教育失去最真挚的祈求和信任,以及对教师的最纯真的尊敬。差学生的特点是不爱学习,在班级里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事情(迟到旷课,损坏公物,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打架闹事,不做作业和交作业,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特别要关注这些差学生,天天提醒、谈心、做思想工作,甚至要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找出学生差的真正原因:是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地位显赫;父母离异;家庭困难读书无望;还是基础太差;智商低下、学无所成;或是任课教师共同歧视;或是同学关系出现问题;或是青春期的影响等等。然后,真正从治病救人的爱心出发,从青春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存在任何偏见地,毫无私心杂念地挽救该学生,相
信他一定能够取得进步。根据多年的经验,对学生,尤其是差一点的学生,最忌讳的是骂其祖宗、辱其人格或者放任自流。
二.教学相长的真谛
1.教风学风互为基础。
教风不正影响学风,影响学生成才;学风不正影响教风,影响教师教学和教师成名。可以说,教风是学风的基础,学风是教风的基础。但是,二者的地位功能却是不同的。教风是学风的基础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能正确熟练驾驭、组织课堂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学风,从而为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学风不正也影响教风,一个班级如果经常脏乱差,教室被学生弄得乌烟瘴气,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就会直接影响学风,学风不正的班级,教师上课时的心情等各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尤其是对刚走上工作
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打击,有些教师,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因此而不能够好好组织课堂教学,渐渐的对所教班级失去信心,从而形成不良教风,最终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2.教师的业务功底影响学生的学风
一位志大才疏、知识浅薄、不学无术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学生从其身上学不到所需的知识,久而久之会无形中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学风。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某位教师才疏学浅,三言两语一节课,或者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常会不自觉的意识到:教师教书的态度不认真,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这样既起不到对学生学习的启发、诱导,也严重影响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相反,一位教师如果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扎实,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又能很好的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秩序井然,讲授生动有趣,常常会使学生听课聚精会神,求知孜孜不倦,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教学质量肯定很高,因此,教师的专业功
底直接影响班级的学风、学生的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
3.教风的主旨是责任心。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授业、解惑,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较多,是教师一颗纯洁的责任心的奉献。作为教师,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起,一颗纯洁的责任心、良心迫使每一位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当教师被难题难住的时候,教师内心会感到愧疚,思想感到沉重,然后,宁可不休息,不吃饭,也要把问题搞清楚,重新讲给学生,以便赢得学生的认可,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良心。全部教风的基础、核心就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心、责任心,这是无私的奉献,这是天底下最诚挚的心灵!
总之,教书育人工作是良好师德教风的完美结合,也是良心责任心的完美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这些美誉集大成者的真
正原因。做为一名教师,不论是初为人师,还是毕生从教,要把修师德、正教风、树师魂作为人生的基本信条,把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挚爱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这才是当代教师的风范!也是当代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第三篇:论李清照词风
论李清照词风
肖燕
计通学院
通信工程1101
11408200113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称为抒情之圣手,婉约之宗主。其词艺术成就绝高,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特别是其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显“词语尘下”;善于创造新奇别致的词句绘美景、达雅意,清奇明丽而意韵浑成;善于化陈出新妥贴用典,清雅酝藉却不晦涩艰深。
李清照是生活于两宋之交的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生长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18岁与吏部侍郞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志同道合,相亲相爱。后遭遇国破家亡之痛,晚年流离失所,孤独无依。李清照才华横溢,于诗、书、文、赋、画、词、金石无所不精,其中尤以词的创作为后世景仰,虽然由于生活的巨变使其词在内容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其清丽自然、委婉细腻、高雅含蓄的词风始终贯穿其作品,被后世称为“婉约派”,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独树一帜的词风必然有独树一帜的词的语言为支撑。纵观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作品,其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不可不谓自成一家,为后世众多词人所效仿。观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她善于运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显“词语尘下”;善于创造新奇别致的词句绘美景、达雅意,清丽奇绝而无绮艳雕琢;善于化陈出新妥贴用典.一、口语俗语入词
也许是李清照在对待词的态度上和之前那些认为词是“诗余”的“诗客”有很大差异的原因,与“花间派”“诗客曲子词”所表现出的绮艳婉媚的风格不同,李清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去“花间”之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话甚至方言入词,这些经慧心点染的俗语、俗词,一经入词便如鱼入莲池、鸟投静林,把原本幽静的画面变成清盈动态的,把原本拘泥的韵律变成亲切圆润的,洗去了香风软调的宫帷腻脂,代之而来的是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看似浅到极处,细品却远到天边。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浅白的口语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写探问花事,细想则显示了高才绝学而又敏感多情的女主人与少不更事的侍女之间文化差别、审美差别。“绿肥红瘦”四个字,单看每个字都极俗极白,但凑了一起在这里出现,却又妙不可言,韵味无穷,把女主人伤春惜花的惋惜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至,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男女离情是词创作的最重要的题材,缠绵悱恻、凄艳哀伤的词句往往是文人骚客表达这一题材时常用的语言风格,但李清照的这首相思之作前半阕语词清雅,用典贴切含蓄,承“花间派”清雅婉丽一脉,而后半阕语言顺情思随意流动,就用小女子的口吻直直白白地道出那相思的难解、难弃,一个“上”、一个“下”字何其简单,又何其妥贴地表达了真情意、真境界。
这样的例子在李清照词中比比皆是,如《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郞比并看”,无不是化浅白为清新,化俗俚为挚词。清代澎孙鹆在《金粟词话》里评其“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实不虚之言。
二、构词组句新奇别致
如果说大量借鉴提炼民间口语让李清照词风清新,那么在遣词造句时匠心独运,以其兰质慧心所创造出来的清丽奇绝、绝无仅有的词句却长留词史,并成为不朽经典之作。
一是叠字出奇。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创造性地连用七组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寻寻觅觅”表达了心无所依,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空房无伴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更深一层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既从内容上全面概括了作者晚年遭受国破家亡重大打击后思想的迷茫、处境的悲凉和心境的凄楚,又在形式上达到了层层加重、回环转折、抑郁顿挫的效果。语意并工,给人以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感。
二是“词句创新”。《词苑丛谈》记载: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这个小故事恰恰说明了李清照遣词造句的新奇之处,她把怀思的少妇和秋节黄花相比已是新的了,又用一个“瘦”字让比的内容更新更奇,比秋风里淡淡黄菊更瘦的女子形象一下子深深打动了读者心灵,无怪乎陆德夫从赵明诚那么多篇的《醉花阴》中只单挑了这三句出来,且后世这“人比黄花”也成了思妇最好的代言。她写落花是“拥红堆雪”,写牛郞织女相逢是“星桥鹊驾”,写深秋是“红稀香少”,写花枊是“宠枊娇花”,都有不同前人的用语和意趣。《蝶恋花》中写初春“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一个“眼”一个“腮”字,把柳叶的形,梅花的色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没有超凡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样的新奇词句及联觉的修辞手法是创造不出来的。
三、善于化陈出新妥贴用典
宋代文人好以才学为诗,喜用典,重用典,表现在词的创作上有时通篇是典,重叠堆砌,晦涩艰深。李清照词虽喜用口语俗语,词风清新自然,但对于用典也非常重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在短短的《词论》中专门提到用典问题: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她提出词要“雅”不要“词语低下”;要“浑成”不要“破碎”;要“协乐”,要“典重”,要“铺叙”,要“故实”。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不但注重用典,而且表现出用典妥贴浑融特点,从而形成清雅酝藉的鲜明语言特色。如《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是李清照赴莱州途中寄给家乡姐妹的。开首即送别的难舍之情,接下来即用“阳关三叠”典,“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送别的歌唱千遍犹不忍别,离情别意尽在其中。此典用在此处,既合送别环境,又用古韵悲风,加上“千千遍”的夸张手法,姊妹的别离场面就减少了脂粉钗环的闺阁气息,而增加了士人长歌送别的豪迈气概,一方面显示出李清照语言有词文韵雅、气势纵横恣肆的特色,另一面也用此典表达了词人对姐妹深挚真切的感情。另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也用的恰到好处。接下来写途中情景,“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又化用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的句意,独处孤馆又逢萧萧夜雨,词境更幽,情何以堪。下半阕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用“鸿雁传书”和“蓬莱仙山”典,安慰自己和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不可及,只要姐妹们常常和自己传书通信,还是可以解思念之情的,用可及与不可及的两个典故来给自己的离别之情增添了希望,再次表现出词雅意融情真的特色。
用词风格,语言特色: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 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比喻新奇,为名句)《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以《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
其它如词《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用司马相如《长门赋》之典,表达惜春怀人之情。《永遇乐》(落日镕金)词中“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吹梅笛怨”,用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箫》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诗意,述孤身流落异乡,思乡情切难归的悲凉。
总之,李清照不仅理论上强调用典的重要,而且创作中自然的圆融地把典化入去,变成和自己的词镜浑然一体的艺术成分,使词作言外之意更深,言辞更文雅典重,同时避免了晦涩艰深,既清雅蕴藉又清新自然,呈现出水乳交融、意境浑然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岳珍,《碧鸡漫志校正》[M].巴蜀书社,2000。宋,王灼著《碧鸡漫志》.[2] 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M].中华书局,2005.[3]《李清照志》[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4]朱传东主编《李清照诗词集》[M].济南出版社,2006.[5]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石扬《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7]李琳《论李清照词之用典》[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二卷第一期
第四篇:论学风、校风、教风
论“校风学风教风”
“扬师道,守规范,树新风”是新时代学校的主题。小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这目的的实现,就必须建立在有良好校风的基础之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动力,小学生素质也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
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是每一所小学校园所必需的,良好的风气,要靠大家一起去努力创造。
如何加强和改善我们小学的校风呢?这务必从每位师生做起。人生在世要有所追求,要有所贡献。放眼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一日千里,道德素质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国际竞争大潮中,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靠我们师生共同去勇于创新、保持先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广阔天地中,学生要发挥勇于创新的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需要全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端正学风,完善教风,勤奋探索,为实现良好校风而努力。我们不可能把小学的生活变得更长,也难以把青春时代变得更长,我们也无法预测人生能延长多久,但我们有可能把人的生命之线变得更宽、更亮、更富色彩,良好校风也会随之扩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碰撞和竞争态势扩展的时代。小学生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团结同学,头脑清醒,接触社会,勇于实践。这样,才能适应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勇于应战,减少依赖,只有自己能力的付出,才能无愧自立于社会,使自己的生命长青。
在不断学习、创新中,不能忽视对自己的身体锻炼,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对社有所贡献,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作用。小学生要有所追求,有所贡献,要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发现自己的潜能,需要信心,不要气馁,不怕挫折。在竞争的时代,有胜利者必有失败者,一个人的生活坎坷,屡遭失败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甚至万念俱灰,那是不可取的。就象用冷水泡茶,饮而无味,如果用沸水泡茶,茶叶上下浮沉,便会幽香满屋。茶叶只有经过沸水沉浮之后才能喷出幽香,浮生如茶叶,虽然轻小,但只有经过挫折才能展现人生的潜在价值,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是创造之母,有时失败、错误看起来虽令人沮丧,但实际上和走到岔道口一样,只要你暂停脚步,而不是要你往回跑。用信心激励自己,不要找借口掩饰自己的失败,失败是你通向光明大道的路途,要不断进取,夺取一个个的成功,山外有山,登上一座山峰的真正意义是告诉我们看到了另一座山峰。信心展现你的才气,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能盛气凌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的边界,都有自己的缺憾。信心使我们从失望、失落、失意中走出,使我们自信、自强、自尊。信心,是我们树立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重要核心因素。
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头等大事。许多人都觉得校园的主题是读书,往往忽略了良好道德的养成。即使是一个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的人,若品德行为不好,谁还想聘请他?我们也往往会鄙视道德低贱的人,但有时却忽略了自己的一个细小的一个动作,例如公车上让座,在地上捡起垃圾往垃圾桶里放。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所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校园是个传授系统知识,同时也是熏陶学生品质的地方。
学校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它担负着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数量与质量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水准,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所以,校园文化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课堂上和书本里的知识,更要从学校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和学习一种基本素养和思维方式。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它可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约束人的行为。
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来源于道德建设的加强与完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这项活动的目标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扬师道、守规范、树新风”,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作为学校独特的教育和文化氛围,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
2014-5-15
第五篇:邓论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探讨
学员九队沈磊3022005237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概括了这个体系的本内容,这既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文将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及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一、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它是发展的、开放的系统,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同志创建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革命实践中,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事实证明,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的实践,才能牢牢掌握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统领多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充分发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确立这一理想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写照。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全国人民在21世纪前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鼓舞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只有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才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是这样。中华民族是有着优良传统、灿烂文化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激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明显加快,我们党紧跟时代前进的节奏,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之源。这两大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和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道德和法律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其中法律依靠的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等非强制手段来实现。道德建设的核心即是荣辱观。2003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具体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三者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地指出了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充分说明了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属理论层面的要求,统领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包含有多种价值追求,同时又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它的提出和贯彻,要求我国人民准确地领会和自觉地把握它,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及实践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表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复合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存在着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然而,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社会必定有一种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来不但需要引领整个社会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极大增长,还需要体现在生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社会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现了这种社会制度的根本精神,也是这种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精神的生命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求形成主导价值共识,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 我国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导理想,这一理想应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能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因此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中国,必须确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切实加强主导理想的培养,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潮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的提出深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这一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总体发展、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走向,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主心骨和强大推动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引导人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追求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人民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各个层面,既有理论层面,又有理想、道德、精神层面;既有信仰指向,又有共同目标,既有精神精髓,又有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前我们只是熟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范畴。然而道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世界观等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只是单纯地抓道德,很难将全社会的道德认知、道德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不然,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既有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也有理论基础。在这里,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理论与实际运用、历史与现实成功地结合成为一体。同时应当明确地认识到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不是仅限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如何做事做人,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必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并将长期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稳定下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方面的深刻改变必然
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综观全球,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新世纪的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问题;加之市场经济特有的属性亦会带来众多负面效应,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的特点,由此,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峻挑战,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价值观念受到质疑,导致不少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特别要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因此要应对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化解以上诸多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否则,就可能迷失我们前进的方向,削弱和涣散我们的斗志,瓦解和分裂我们的队伍,从而危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实践中要让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仓俊烘·建设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教育报,2006-12-01·
[4]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04-03·
[5]木拉提·巴海·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
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