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大全]

时间:2020-11-08 12: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大全]》。

第一篇: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大全]

《祝福》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教学意图:

语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学习《祝福》,从创新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并且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最后得出主人公的死因。

教学小说时,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充当“容器”,停留在表面的泛泛理解上,而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正确地理解文本,主动地探求文本中所蕴含的各种意义,学生还要不断地介入评价、怀疑和预测,不断地提出问题,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运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积极的文学课堂教学。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全文,理清小说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及常识,合作探究文章中主人公死因。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清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中几处对“钱”的描写的研究,把握主人公的死因以及死亡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筛选信息 提问: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提到的带有具体数目钱句子。

明确 :

①6 P16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7 P17 每月五百文;

③8 P18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9 P19 把祥林嫂嫁进深山,到手了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4 P24 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 , 二元鹰洋。

三、合作探究

师生合作探究挖掘文章中五处带有具体数目钱的账单的背后含义(结合课前给学生下发的预习补充资料)。1.P16 福兴楼的 清炖鱼 翅,一元一大盘

重点分析以下内容:“一元”是城里福兴楼清炖鱼翅的价格。这句话出现的位置在“我”到鲁镇的某一天下午,路上偶遇祥林嫂,祥林嫂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最后“我”以“说不清”搪塞过去。这句话看似调侃之语,跟文章没有多大关系。

2.7 P17 祥林嫂 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的工钱:五百文..P18 祥林嫂 的婆婆劫她回去时清算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重点分析以下内容: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跟前面“一元”对比,说明前面“一元”并非闲来之笔,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不可能在他含着泪刻画的人物中随意调侃,祥林嫂每月的工钱与一盘鱼翅的价格作对比,突出祥林嫂工资的低廉;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经济上的剥削和压榨(政权压迫);祥林嫂拿着低廉的工资,干着繁重的劳动,她没有抱怨,相反,这样的日子使她的口角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就说明说明祥林嫂的要求极低,易于满足,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她在来鲁镇之前在婆家那种非人生活的辛酸,此时,祥林嫂“暂时做稳了奴隶”。

但是,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劫,因为其私自逃出,礼教不容。祥林嫂的工钱理所当然给了婆婆(夫权压迫)。

3.9 P19 祥林嫂 的婆婆把祥林嫂嫁入贺家墺,获彩礼八十千;

祥林嫂的婆婆给二儿子办喜事,花去彩礼五十千;办完喜事后 结余 十多千;

重点分析以下内容:祥林嫂被劫回,卖入深山,此时的祥林嫂成了商品,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只能任人摆布。婆婆卖她的目的给他小叔子娶老婆,为整个家族来繁衍后代,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

4.3 P23 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 , 十二元鹰洋。

重点分析以下内容:在封建社会里“神灵”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都是不可亵渎的,都是至高无上的,都是应当尊敬的。人只有俯首帖耳,只有按照神灵的吩咐和指示来办事的份。祥林嫂一生二嫁,“一女侍二夫”,在人

们的眼光中,祥林嫂就是一个“不干不净”的污浊女人,是不配敬奉神灵的。长期浸润着这种思想意识的人们,祥林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于是她倍受歧视也就不足为奇了!殊不知,一个人思想、尊严受到践踏、受到戕害比之肉体上被践踏、被戕害更为让人心寒,更为让人绝望。一个孱弱的祥林嫂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仍然没有丧失生之希望,仍然对神灵深信不疑。因此她倾尽所有“捐了门槛”之后,天真地认为“神灵”因为她赎了罪,就获得了与周围人一样成了平等自由的人了。然而,事实上呢,祥林嫂在人们的眼光中“风景依旧”,仍是肮脏的“不干不净”的女人。至此,神灵拯救不了她,也赎不了她的“罪”。因此祥林嫂唯一寄托在神灵上的希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彻底破碎了。那么祥林嫂对生还剩下什么呢?毫无疑问,等待她的只有死亡——这一别无选择的路了。这是神权对祥林嫂的压迫。

四、总结展示

祥林嫂是被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联合绞杀死的。祥林嫂的死是一种历史必然。

五、板书设计

政权

夫权

神权

祝福祝福

鲁迅鲁迅 钱

族权

教师个人介绍

刘宁,中共党员,曾获得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张家口市优秀班主任、张家口市优秀教师、张家口市师德先进个人、张家口市新长征突击手、张家口一中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所教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和作文竞赛中多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和省级一等奖,辅导的学生有多篇文章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学校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2013 年 10 月执教的公开课获得张家口市全市高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参加了多项河北省和张家口市“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并已结题。所带的班被评为校、市、省级先进班集体。

《 祝福》 教学实录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组

刘宁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板书题目、作者)。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 生:祥林嫂。

师:祥林嫂最后的结局是„„ 生:死了(板书:死)

师:本来这一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但是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们谈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人们喜欢谈论„„ 生(笑):钱。

(板书:钱)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从“钱”开始谈起。下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提到的带有具体数目“钱”句子。

(学生读课文,找到有关信息。①P16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P17 每月五百文;③P18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P19 把祥林嫂嫁进深山,到手了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P23 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 十二元鹰洋。)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这五张账单。首先看第一处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一元是一盘鱼翅的价钱。这句话出现的时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我路遇祥林嫂,她向我询问魂灵有无,以及是否有地狱。我回答也许有,也许没有,最后以“说不清”搪塞过去。回答完以后,我觉得不安,决定明天进城去,师:决计明天进城去干什么呢? 生:去福兴楼吃鱼翅。

师:去干什么呢,去福兴楼吃鱼翅,这一句话你感觉带有什么样的语气啊? 生:我感觉带有一种调侃语气。

师:“到福兴楼吃鱼翅”这句话看似带有调侃语气,跟主人公祥林嫂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一块分析下一处有关钱的描写。

(找同学阅读这一段文字)

师:出现这句话的时候,此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祥林嫂初次到鲁镇打工。

师:祥林嫂到了鲁镇鲁四老爷家,祥林嫂和鲁四老爷一家就发生了一种关系--雇佣关系。假如你是鲁四老爷和四婶,你到底看中了祥林嫂什么呢?你才会雇佣祥林嫂。

生: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可见年轻力壮。两颊却还是红的,可见有活力,身体比较健康。手脚都壮大,古人以缠足三寸金莲为美,但是不是选美,是要求能干活。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说明很温顺,老实,安分守己。

师:除了这位同学答得这几点,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还有重要的一点,试工期结束的时候,确定给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一元等于一千文。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处有关钱的描写,鱼翅的价格是一元一大盘,我觉得“价廉物美”,而祥林嫂每月的工钱是五百文,还不够半盘鱼翅的价钱,非常的低廉。鲁四老爷代表的是农村没落的地主阶级,祥

林嫂是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五百文就可以看出地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经济上的压迫剥削压榨。这是一种„„ 生:阶级压迫。

师:这种阶级压迫如果我们用我们课前下发的补充材料中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段话中的三种系统的权力来描述,属于哪一种? 生:政权(板书:政权)

师:可见前边有关鱼翅一元一大盘的描写,并非闲来之笔,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不可能在他含着泪刻画人物的文章中调侃。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雇主鲁四老爷为何要雇佣祥林嫂,我们现在再看祥林嫂,她拿着如此低廉的工资,她是如何让表现的呢?是不是抱怨,发牢骚呢? 生:不是。“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师:通过这一段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要求极低、极易满足的一个人。

师:我们的祥林嫂拿着如此低廉的工资,她没有抱怨,反而非常的满足,不停地劳作,我们想象一下她来鲁镇之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生:她来鲁镇之前,在婆婆家应该受尽了压迫、凌辱,过着一种非人的辛酸生活。

师: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她感到很满足,但是这种生活持续了多长时间呢? 生:三个半月。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下一处钱的描写,“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祥林嫂每月工钱 500 文,所以是三个半月。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下一处有关钱的描写。为什么要给她算清工钱呢? 生:因为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抢走了。

师:你为什么用“抢”字呢?文中哪里体现出是“抢”来呢? 生: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样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

师:她的婆婆带人把祥林嫂抢走了,那么她的婆婆为什么敢光天化日之下抢人呢?为什么周围人看到也不管,也不报官呢?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妇女讲求“三从四德”其中要求妇女,出嫁后必须从夫,丈夫死后,只能受婆婆的摆布,所以她的婆婆敢抢,周围的人也认为她的婆婆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

师:妇女出嫁后必须从夫,这是属于„„ 生:夫权压迫(板书:夫权)

师:婆婆带人为什么要抢走祥林嫂呢? 生:因为婆婆把她嫁到了深山里。

师:这位同学说“婆婆把她嫁到了深山里”,老师把这句话换一个词“婆婆把她卖到了深山里”,你们觉得这两句话,哪一句更准确? 生:(齐答)老师这句话更准确。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的婆婆把她卖到山坳里,她就到手了八十千。此时的祥林嫂变成了一个

可以任意买卖的商品。

师:还有吗? 生:“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里面“捆”“塞”“抬”“捺”几个动词的使用,告诉我们这不可能是“嫁”,只能是在祥林嫂极不情愿的的情况下,“卖”。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好,他关注到了文章中的这几个动词使用。祥林嫂的婆婆敢把她卖掉,你们觉得谁在背后为婆婆撑腰呢? 生:老师,我觉得还是刚才所说的,古时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出嫁后必须从夫,丈夫死后,只能受婆婆的摆布,所以她的婆婆可以把她卖掉。

师:对。那么婆婆卖掉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她的小儿子娶媳妇。

师:婆婆为什么要给小儿子娶媳妇呢? 生:为了整个家族能够繁衍后代。

师:婆婆把祥林嫂抢走,并且把她卖掉,是为了给自己的小儿子娶媳妇来繁衍整个家族的后代,这主要属于什么对祥林嫂的压迫啊? 生:族权压迫。

(板书:族权)

师:我们简单做一下总结: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丈夫是一家之主,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就是去了经济上、精神上的依靠,她沦为了婆婆眼里面的商品,婆婆利用妇女出嫁要从夫的这个理论,对祥林嫂进行摧残和压迫,祥林嫂不堪屈辱逃到鲁镇做工。在鲁镇,她虽然拿着很低廉的工资,但是她做工很卖力,她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一般处于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此时祥林嫂正是处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祥林嫂暂时脱离婆家魔手,来至鲁镇作佣人,然而好景不长,“夫权”的权利赋予了婆家为所欲为,闻讯而来之后,强行绑架而去,而且为了自家的私利——即她的小叔子能有钱结婚,便强行的贱卖了她,并强迫她改嫁到边远的山墺里。可见,杀死祥林嫂,“夫权”和“族权”砍下了残忍的两刀。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五处描写“钱”的句子。这一处描写钱的部分“十二千和 十二元鹰洋”是指„„ 生:祥林嫂捐门槛的价格。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呢? 生:因为祥林嫂听从了柳妈的建议,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师:“赎了这一世的罪名”,祥林嫂有什么罪呢? 生:再嫁而且两任丈夫都死了,古人讲:一女不侍二夫,这是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人们认为祥林嫂“不干不净”“败坏风俗”,四叔家祭祀不再让她沾手,而且柳妈告诉她将来到阴司去,两任丈夫要来争,阎罗只能把人锯开,分给他们。

生: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人们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这些都属于封建迷信。

师:祥林嫂花钱捐了门槛,赎回自己的罪过了吗?她做回了正常人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祥林嫂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会跟正常人一样在祝福的时候可以祭祀,但是到了祝福时候,祥林嫂仍然不被允许祭祀,最终祥林嫂精神崩溃。

师:一个孱弱的祥林嫂没有丧失生之希望,仍然对神灵深信不疑。因此她倾尽所有“捐了门槛”之后,天真地认为“神灵”因为她赎了罪,就获得了与周围人一样成了平等自由的人了。然而,事实上呢,祥林嫂在人们的眼光中“风景依旧”,仍是肮脏的“不干不净”的女人。至此,神灵拯救不了她,也赎不了她的“罪”。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当时人们的好多观点属于封建迷信,以及“神灵”无法救赎祥林嫂也可以说欺骗了祥林嫂,这属于毛泽东说的哪一种权力对妇女的压迫? 生:神权。

(板书:神权)

师:祥林嫂唯一寄托在神灵上的希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彻底破碎了。那么祥林嫂对生还剩下什么呢?毫无疑问,等待她的只有死亡——这一别无选择的路了。

师:同学们看黑板,这想什么? 生:外圆内方的古钱币。

师:我们这一节课透过一个小小的古钱币,可以认清套在祥林嫂脖子上的四条绳索———政权、夫权、族权、神权。正是这四条绳索,一步步的把祥林嫂逼向了死亡。

附:板书设计

政权

祝福祝福

鲁迅鲁迅 钱

夫权

族权

神权

第二篇:《祝福》教学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执教黄孟轲、(2013年12月28日上午第一节、慈溪中学高一(2)班、整理:浒山中学徐梦萱)

说明:去年12月28日—29日,浙大“浙派名师班”的三位学员温州的周康平、黄华伟,台州的朱于新来我校活动交流,他们三位优秀的年轻老师分别上了《边城》《祝福》《听听那冷雨》,我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也凑热闹,上了《祝福》。备课时我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与学生读了这样一篇经典,本文作为小说的艺术、悲剧作品,鲁迅本文中在凸显什么?我们把它作为教与学的文本其意蕴在哪里?学生学习本文会遇到一些什么,产生一些怎样的困惑?因为在这之前我在宁波等地也听了几位优秀老师上《祝福》一课,当时听课是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是:第一、是不是应该还把祥林嫂的死因只归落到旧中国的剥削压迫,与政权、族权、夫权等迫害等;第二、我在讨论中也认为,鲁迅对阶级、党派、对政治从来是很警觉的;《祝福》所创造的“鲁镇”,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不只是祥林嫂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鲁迅以此引发对国民灵魂的思考与批判;第三、我总感到这篇小说中鲁迅的用力不是人的处境的故事,着眼点也不是祥林嫂悲惨的身世的展现,更不是为了对吃人旧社会的剥削压迫血泪控诉,而主要是对人的存在、人的灵魂的拷问;第四、在卫家山、贺家坳还是鲁镇,像祥林嫂这样的人生存状态中,从来只有两种命运,“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

二、暂时作稳了奴隶。”鲁迅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想是将它置放在更为宽阔的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人的尊严的范围,压迫祥林嫂的就不仅仅是“地主”鲁四老爷了,而是祥林嫂周边的所有人物,是整个鲁镇世界,是整个中国生存环境。即使今天祥林嫂悲剧还是会出现,因为如果在一个没有人格概念、不尊重他人的“吃人”的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对小说中“我”的形象在整个作品里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做了一些尝试,且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之前听课中多位老师在上课中忽略“我”的存在与特定的艺术与思想价值,譬如有老师上课时把柳妈、“我”一道归纳为“同情祥林嫂的人”,我觉得有点不合适的。这涉及到小说阅读的基本理念。因为理解小说所有的整个鲁镇世界与人物都是“我”的叙述角度。鲁迅在这一小说运用独到的叙事技巧,抒情意蕴。“我”作为一个叙述者,同时又有极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如果“我”没有了,而采用一般的第三人称叙述,那么《祝福》就写了一个旧社会农村妇女遭受剥削压迫的苦大仇深的故事,有了“我”的叙述并参与的祥林嫂故事,使作品有了冷峻批判之中广阔的抒情性,实现了小说的启蒙。对人的灵魂的拷问,表现了一种生命的意境美的思考,特别通过我的独白叙述,既刻画了祥林嫂人生的遭遇与悲剧,也烘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再是这是小说文本,这类小说所体现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多的是鲁迅对生命美学、小说美学的独特思考。这类小说的阅读鉴赏,我们不能拿一般的“阶级论”来分析与诠释,鲁迅在《祝福》中创设了独到的“空白妙境”,因为其人物情节环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

下面是我的教学实录,从板书可看出第一个环节是从小说的虚构艺术出发来呈现祥林嫂的故事,主要阅读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一直到她死亡的悲惨遭遇,这部分总体着墨不多,让学生明确这是悲惨遭遇,而非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以鲁迅《灯下漫笔》中的“暂时做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 ”来归纳,为接下来“我”在作品中特定视角的叙述,作铺垫。通过“我”的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以鲁镇的“祝福”,把一个底层妇女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转化提升为悲剧的艺术,凸现了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灵魂的麻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悲剧,什么为悲剧的力量。

这样一堂尝试性课,一些粗浅杂乱的想法,一些毛毛糙糙的感觉,蒙我的徒弟浒山中学徐梦萱整理了一个实录,与朋友们交流。

【课堂板书】

第一环节:小说虚构的意义,祥林嫂人生遭遇解读

师:今天我们上鲁迅的《祝福》。我经常讲学文学作品要掌握一个概念,小说最主要的概念是什么? 生(此起彼伏声):虚构。

师【板书“虚构”】:为什么要虚构?有句话怎么说? 生(小声,不确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师(鼓励语气):作家认为—— 生(部分续接):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师生(一起):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

师:那按照这篇文章来说,按照鲁迅的这篇小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去理解?美好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这篇小说大家看看,它所写的是什么?

生(交错地):悲剧。

师(强调):写什么?写什么的悲剧? 生:写人的悲剧。

师(点名):刚才你说是什么的悲剧? 生1: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悲剧。

师(复述):个人命运的悲剧。谁的命运?什么的命运? 生1: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那大家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通过虚构,刚才同学说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那在这当中,大家看看,“应该是这样的”这几个字该怎么去理解?

师(强调):应该是这样的。哪个同学来说说看?

师(引导):美好的东西,我们所赞美的,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作家之所以要创作小说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样的小说当中我们怎样理解?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看?

师(鼓励):随便说。

生2(自告奋勇):老师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不是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师(复述):不应该是这样的。接着说。

生2(继续):他揭露了生活得丑陋面,然后,留下来“应该是怎样的”是给我们去想象的。师:好,留给我们去想;那我们在想的时候,譬如你在想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生2(继续):我在想,祥林嫂一方面在刚开始时干活很勤快受到重视,后来又被绑走怎样的,这样其实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乡村里面那种贫民,实际上就是那种男女不平等,就是妻子必须侍奉婆婆的那种封建传统。要打破这种传统,不应该再禁锢这种传统。

师:那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来考虑一下,不应该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 师(点名,生3答不出):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大家继续思考。

生4(主动):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那这篇文章里我们给“生活”加个形容词,就是“旧社会的生活”。旧社会的生活会这样子,就是非常痛苦,等于在这种痛苦的社会环境下应该会有悲惨的人、悲惨的遭遇。所以他说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我们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而这里要体现的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揭露。

师(示意生4坐下):在旧社会就会有这样悲惨的人生。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到,旧社会也好,黑暗也好,生活的痛苦也好,祥林嫂的悲惨也好,都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揭示的现象。那么其本质在哪里呢?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好,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起来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首先请大家来说说看祥林嫂有怎样的人生遭遇。师(提示):文章很长。她的生活,她的一生„„尽量用自己最简单、最简要的语言试着把它归纳出来。

师(期待地):刚才几位都是男同学。生5(女):社会。

师:社会。就两个字?为什么? 生5(解释,轻声。师走至身边。)

师(点评、引导):你思考的其实已是深层次的问题了,谁害死了她?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那么祥林嫂在我们的小说中是怎样的一种处境、状况?

生5(继续):她的人生是失败的、可怜的。

师:你的解释是“社会害死了她”。那同学们来看看,祥林嫂的遭遇、祥林嫂最后的归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师点名。

生6(女,语速飞快):死了当家人,逃出来打工,被婆婆逼迫嫁给贺老六„„ 师(提醒):请慢点,慢一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要点,首先是什么? 生6(继续):死了当家人; 师:当家人是谁?

生6(继续):就是祥林吧。师:为什么叫祥林?

生6(继续):因为她是祥林嫂。(学生笑,听课老师亦笑)然后她出来做工,又被绑了回去,然后嫁人,叫贺老六„„

师(插入):被她婆婆绑架了去,然后又嫁了个男人,这个男人叫什么? 生6:贺老六。

师(提示众生):课文里出现了,对不对? 众生同意。

生6(继续):然后生了一个阿毛,人们都以为她交了好运,但后来男人死掉了,阿毛也被狼叼走了,她就又出来做工„„

师(追问):这是第几次出来做工?

生6:第二次。但是这次出来做工,她的精神状态不好,最后就变成了乞丐。

师(强调):好请坐。同学们看课文内容,她这次出来做工精神状态不好,然后她就死掉了。这里面其实还有什么问题值得去关注呢?

生7:祥林嫂在第二次做工的时候手脚不太灵活,然后重要的事情不让她插手。师(点出重点):祝福时不让她沾碰祭器。生7(继续):在做工期间一直重复“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起先人们还有兴趣,后来就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她,当她一说“阿毛”的时候就打断她。

师(强调):“听众们”或看客们一开始饶有兴趣,看课文一处细节描写,生7(继续):然后又换了一个话题,大家又嘲笑她。中间还有让她去捐门槛„„ 师(插入):课文另一处描写,看客们打断嘲笑她的叙述。谁让她去捐门槛?(生在课文中找,有学生轻生说,好像是柳妈)

生7(继续):捐好门槛后精神很好,就自然地干活。又到冬至的时候,主人们还是不让她碰祭祀的东西。所以她的精神一蹶不振。最后被主人赶出了家门,死了。

师(示意坐下,评价):刚才同学的回答是对前面同学的补充。这样就形成了她人生的一条链。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

师生齐答:首先死了当家人,然后第一次逃到鲁镇做工,然后又被抓,接下去嫁给贺老六,又死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到鲁镇做工。此时她的处境,她的精神状态比第一次更可悲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次到鲁镇时的一个细节。

师(提示):因为她工作勤快,那个细节是„„?她在外貌上有了变化。刚来的时候怎么样? 此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参差应答。

师(点名):周蕊蕊请你把它读一下。读得响一点。生8读语段“然而她反满足,眼角边有了笑容,人也白胖”。师(继续请生8回答):你倒说说看这里面你读出了什么? 生8:在鲁镇的遭遇比祥林嫂在家里的遭遇还要好一点。

师(点名):你把我们刚才的话题继续下去,第二次到了鲁镇后她的一些变化。

生9:她整个外貌发生了变化。[生9读“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师(提示众生):看到了吗?118页。

生9(继续读):“干起活来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还有就是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死尸似的”。

师(小结):这是一个前后对比明显的变化。好,同学们再继续。师(提示):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祥林嫂遭遇了什么?

师(自答,众生频频颔首):她遭遇了~~冷漠。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祥林嫂参与祭祀时四婶的两处话语。前边怎么说?后面是怎么说?大声一点。

众生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师:这里面句子有了什么变化? 生(自语)语气。师(反问):语气吗? 生10:语序。

师:对了,语序。在这之间又出现了什么故事呢? 生11:柳妈劝捐门槛。

师:对,补充得很好。最后,她被赶出鲁四老爷的家,最后死了。那到底是怎么死的?刚才讲到社会,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死因,大家多读读会有考虑。社会?有没有其他说法?哪个同学来说?

生12:不仅是社会很黑暗,个人也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虽然在改嫁的过程中也算反抗得比较激烈,但后来的打工和后来的生活及对她的婆婆,她个人都是非常顺从的,没有一点要打破„„

师(插入):你刚才说到反抗很激烈,这你是怎么考虑的?

生12(继续):可能只是一种妇女的,就是~~[众生笑]她不是想反抗这个社会,只是不想嫁人。师(重复):不是反抗社会,只是不想嫁人。好,你继续。

生12(继续):由于她不想反抗社会,她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她没有反抗婆婆,然后被人冷落,最后导致她的死亡。

师(点评):好,你从更小的角度来探讨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不光是社会还有自身的原因。嗯,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

生13:我觉得刚才同学说的“社会”太空泛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的冷漠。鲁镇上的人们渴望“诸神的祝福”却不去想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冷漠。是人性的劣根。只知道从祥林嫂身上找乐子,导致„„

师(插入):注意一下,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有一个词——从祥林嫂那里什么?(师生齐答“乐子”。)好,继续。

生13(继续):这也让祥林嫂更感到了一种失望,不,是一种绝望。

师(回述):祥林嫂想找到一些同情,是吧?想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但人们却从她的悲剧当中、人生苦难中找到了什么?

师生齐答“找乐子”。

师(点评):好。你刚才归纳的是对人性的冷漠,是对人性的思考。好的,还有吗?[示意生13坐下] 生14:我觉得她改嫁时的反抗不是真正的反抗,作为“回头人”、寡妇,她非常不愿意再嫁,再嫁的话,社会会对她有一种奇怪的眼光,所以她出嫁是非常不愿意的。117页里面讲到了一些风俗(读“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这就说明社会对她们有一种(停顿,未说出结论),寡妇自己也不愿意,社会也看不起。然后119页“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但是这不对,即使再死丈夫,他也已经不是祥林了,但是大家还是这样叫。

师:这为什么?为什么不叫“老六嫂”或者别的? 众生笑。思考状。

师(引导):祥林嫂姓什么?名什么? 众生低语“没有名字”。

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连名字都没有;现在要嫁两只鸡、两只狗了,她想怎么样?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反抗?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反抗,越是反抗其实越是说明了什么?

生14(继续):她对封建教条的~~ 师(接话):对,是对封建教条、封建礼教的一种“捍卫”。这更加说明了她的悲剧。好,你请坐。生15(主动):我想对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做个概括。师:好,你说。

生15:祥林嫂的死是有一条线的。一开始她个人对这个社会也没有很大的反抗意识,逃出来做工并不是处境好了,而是她的心态好了——能干自己的事情了,我这样很好。后来被抓回去结婚,有打闹,就像同学们说的,只是一种挣扎而已。

师(及时点评):你用了一个词很好,不是反抗是“挣扎”。好。继续。

生15(继续):然后她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这些不幸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比如说丈夫死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儿子被狼叼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后来被人嘲笑导致心灵的创伤,这是人为的。所以说她一开始有反抗意识的,但这反抗意识被社会大背景和人们的嘲笑给磨蚀掉了。然后她就变得很悲观,麻木,像行尸走肉一样。所以说应该是社会大环境、人性的冷漠和对反抗的压制这三重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最主要的是社会大背景。

师(插入、肯定):社会大背景,再加上~~~~ 生15(接话):这个环境下所催生出来的人情的冷漠。

师(肯定):嗯,人情的冷漠。她周边的人,有鲁四老爷、来冲茶的短工等等。

生15(接入):我想如果当时社会不是那么黑暗的话,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后她可能也不会死,可能也会坚强下来;但是这种环境下,一开始可能忍受,到后来也很难忍下来,所以导致了这个社会越来越黑暗。

师(示意生坐下;将教学进程过渡到第二环节):同学们,刚才大家其实从祥林嫂的故事当中都找到了她生活的悲剧——一次到鲁镇,再次到鲁镇,最后一直到死亡【板书“死亡”】,这是祥林嫂的悲剧,或者说这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板书“悲惨遭遇”】。这个原因,刚才同学们分析了,有社会的、有周边个人的、也有她自身的。那么同学们想想看,考虑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悲剧”。

第二环节:关于悲剧,“我”形象的研讨

师【板书“悲剧”】:记得你们刚入学时候我给大家讲到过悲剧。什么叫悲剧? 众生(纷纷,莫衷一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美好的东西破坏掉”„„ 师(引导):这句话还能背吗?悲剧是——这句话谁说的? 众生(迅速):鲁迅。

师(生应和):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重复一遍,强调。]这是鲁迅对悲剧的定义。那么同学们看看,刚才我们从祥林嫂的角度来看,这是什么悲剧?

生(齐答):社会悲剧。

师: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鲁迅所讲的悲剧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是什么?

师(自答,引导):是文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哲学的悲剧。这个悲剧其实就是刚才写的四个字“悲惨遭遇”,但这还没有上升到鲁迅所讲的哲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审美的悲剧。那么,鲁迅这篇小说如果单单这样的话,同学们来看看整块黑板上我只写了小小的一角,应该还有一部宏大的东西在里面。那么接下来,这个任务靠谁来完成?靠什么来完成?

生(纷纷,不齐,):我。[生有笑声,显得心有所解。] 师(肯定):对,我。【板书“我”】

师(引导):那就出现第二个问题——“我”。同学们要考虑,刚才黄老师提出的是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虚构”,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而这篇文章却讲了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反过来刚才同学们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自我的灵魂麻木,三者合在一起。[师重复一遍]但在这背后我们应该想到另外一个关键词,人性不应该冷漠,内心不应该麻木,社会不应该黑暗,而应该是美好,对不对?这才是作家通过虚构这部小说真正要考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悲剧”,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是悲剧大家都懂了。下面就出现“我”了。

师(继续引导):以前同学们初中里读《孔乙己》,里面有“我”吗? 众生(点头):嗯。

师(追问):这个“我”很简单,大家一起归纳下说说看,这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茫惑。

师(引导):很简单。是什么与什么?(点名)你来说。生16: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师(肯定,继续引导):对了,是见证人;但从小说的叙事角度、小说的艺术来讲又是? 生16:是线索。

师:是叙事者。这种手法叫什么?从小说的角度? 生(稀疏地):限制。

师(肯定):对,是限制视角。还有我们在《故乡》里也学到过“我”,那此处的“我”又是怎样的?(点名)你倒来说说看。

生17:这里的“我”是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师(抬头,直视众生):这点大家都同意吗? 众生(齐声):同意。师(满意):好的。

生17(继续):他还是一个~~~,这个“我”是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师(带有疑惑地):一个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 生(部分,怀疑地):这没有说到。[低下窃窃私语] 生17(解释):在文中第一段写到“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其他还有很多,这说明他可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现代的人。通过“我”这个形象„„

师(打断):比较开明的、现代的人,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同学们这部分不能够忽略了。这就涉及另外一个人,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段落当中大家怎么去看?你刚才提到一个词“剩在书房里”。好,你继续。

生17(继续):通过对“我”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师(重复):“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大家同意吗?[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同情”】

有不同意见等下再说。你继续。

生17(继续):因为祥林嫂的死,使作者对鲁镇的环境产生了绝望,然后马上就跟鲁四老爷说要回城去了。

师(重复):你刚才说是对鲁镇环境的绝望,大家同意吗?[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绝望”】

生17(继续):但是这个“我”对未来还是有希望。师:哦,还是有希望的。【板书“希望”】

这个词语也先放上去,同不同意大家等下再说。好,这是叶超俊(音)同学对“我”这个人的分析。他是一个见证者,他来到鲁镇,遇到好多事情。有哪些事情呢?同学们手指头都掰掰看。首先遇到谁?特别是遇到了谁?

生(齐答):祥林嫂。

师:好,祥林嫂。在遇到祥林嫂的时候特别触动他的是什么?这里面我们可以先停一停。再来看“同情”,同情什么?祥林嫂。他“绝望”又绝望什么?但鲁迅通过这个形象他还是表达了希望。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对某个问题怎么看?或者对“我”这个人怎么看?

师(引导):“我”这个人在小说里面,刚才已经说了~~~~[发现有生要发言] 师(鼓励):好,你说。

生18:文中的“我”有点促成祥林嫂死亡的味道。因为祥林嫂~~~~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同学们要关注。(重复)“我”有点促成~~~~我把这个词语也记下来。【板书“促成”】促成什么? 生18(重复):祥林嫂死亡。因为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露出惊恐的神情。师(补充):祥林嫂问他的时候,问他的题目是什么?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师生(齐答):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师:好,你继续说。

生18:然后“我”的回答先是“也许有罢,我想”,后来又说“我也说不清”。师(提炼):他的答案是“说不清”。

生18(继续):然后祥林嫂在“我”的回答后可能会有一些安慰,然后,在知道自己的无奈和悲剧后,然后就会自我死去。[众生笑述“自我死去”] 师(概括):对祥林嫂造成了一种伤害。她想找到答案,但“我”回答不了。

生19(主动):我首先认为“我”也是一个悲剧,因为处于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第二段有个细节“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师(提醒众生):在很前面,鲁四老爷的书房里面。

生19(继续):他作为一个有现代追求的人的话,是不会去看《康熙字典》而会去看《现代汉语词典》什么的。[众笑]他渴望新知,但当时有的知识是古代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当祥林嫂问他有无魂灵的时候,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说明他所处的时代是旧知与新知的交汇处。这种人是很悲哀的。他既想要否定过去的,但又不能找到一些东西来肯定现在的,所以“我”其实也是一个悲剧。

师(补充):这其实涉及鲁迅这篇小说它选自什么?哪部小说集? 众生(齐答):《彷徨》。

师(肯定生19,总结生17、18、19):好。你刚才提到两个问题,对旧的否定,对新的寻找。对新知的寻找过程中他可能处于一种彷徨的过程。好,你讲得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三位同学都对“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我”同祥林嫂之间是什么关系?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的人生,其实可以用“新语文读本”里的一篇文章叫《灯下漫笔》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大家应该课外看过,这两句话是什么?请大家回忆起来。

[生窃窃私语,不确定] 生20(女):祥林嫂想做一个奴隶也得不到。师:对,想做奴隶而不成。原文是“不得”。【板书“想做奴隶而不得”】

还有一句话呢? 生20:记不清。师:同学们记得吗?

众生(齐答):暂时做稳了奴隶。师(肯定):对。【板书“暂时做稳了奴隶”】 [示意生20]你请坐。

师(对众生):什么时候她做稳了奴隶?大家可以再读出来。众生:第一次在鲁镇的时候。

师:对,大家注意看祥林嫂的脸色。好“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是黄老师归纳的,是鲁迅归纳的,是同学们归纳的。那大家再来看看,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这“我”不是一般的叙述问题,也不是一般的见证者。刚才同学已经讲得很好了,他这个知识分子也好,这个“我”也好,其实就是在旧与新之间的,在寻找,在思考,在迷惘,在彷徨的这样的一个角色。刚才大家讲到祥林嫂的死有社会的冷漠,不对,讲错了,是冷漠的人性,有社会的黑暗和内心的麻木。

【板书“冷漠:人性”“黑暗:社会”“麻木:灵魂”】

大家看,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不可能在一篇短短的小说里都完成。鲁迅通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如果把“我”拿掉,这部小说就会是怎么样的?

生茫然状。

师(引导):这种故事今天有没有? 生(恍然):有。可以有。

师:那么悲剧还在发生。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妇女,没什么不同。而“我”这个人物是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祥林嫂死亡的人物。所以大家来看,这跟我讲的“悲剧”有什么关系?又与“虚构”有什么关系?我们再来深一层次地考虑这个问题。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要创作小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冷漠、黑暗、麻木,反过来说,人性应该是暖的,社会应该是光明的,人的灵魂应该是美好的。虚构的意境就在这里。第二个是“悲剧”的问题。刚才我们讲的祥林嫂是悲剧,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悲剧,而这悲剧的完成、深化、拓宽都是通过什么?

生(齐答):“我”。

师:那大家找出小说中“我”的思考。有几处?第一处在哪里?[提示P.114]“我”在这部小说里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我”在不断地什么?(补充引导)鲁迅有篇文章叫《灯下漫笔》,这里的“我”在灯下~~~~ 生21(接话):思考。师肯定。

【板书“灯下思考”】

他在思考什么?作者通过“我”又在思考什么?这里的“我”很纠结。(点名)你来说说看。你在课文里面有没有读到什么?

生22:我好像没有读到什么。师:那你请坐。继续思考。

生23(主动):黄老师,我有几句话要说。师(肯定的目光):说。

生23:我觉得,这部选自《彷徨》的作品,是在1924年写的,距离辛亥革命已经十几年了,但中国的封建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瓦解,甚至基本上没被动过。

师(纠正):是没被动摇。

生23(继续):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妇女和社会的关系,妇女还是被深深地束缚在四个权——族权、王权、神权、夫权之中。[与师一起纠正“四权”:族权政权神权夫权]祥林嫂就是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里娜拉的中国版。

师(插入,肯定):对的。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娜拉出走以后》。

生23(畅所欲言):她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强烈。还有一个是关于鲁迅。我觉得,鲁迅写的文章都是无病呻吟,[众大笑]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一个人生来就是有差异的。有些人过得幸福;有些男人强大,有些男人弱小;有些女人幸福,有些女人不幸福,这是有差异的。而鲁迅想说明什么?写作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想让祥林嫂这种人过得更好?但是像祥林嫂这种层次的人,我们读读文章都觉得非常累,祥林嫂怎么可能去读这种文章。

师(提醒):有同学有反应了噢,在举手了。你说,你说完。

生23(继续):人性有阴暗面也有阳光的一面,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所反应的情况不同而已。既然做人,那就当世间冷暖你自知。不要像鲁迅一样把自己的文章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众笑] 生23(强调):这是王小波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己感觉就行了。师(点明生23的话中之意):这些都是正常的。

生23(继续):你为什么要把它点破?现在不是流行“人艰不拆”嘛,你自己觉得行就可以。师(欣喜):有同学要发言了。说!

生24(反驳生23的观点):我觉得整篇文章写得其实是祥林嫂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却没有成功的过程。譬如柳妈让她捐门槛,她就认为这是自己之所以一直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的原因。所以捐完门槛后她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能融入这个社会了。但是最后在“祝福”的时候四婶仍然不让她去拿器具。

师(插入):有一句话,“放着吧,祥林嫂”。

生24(继续):然后她就绝望了,彻底地走投无路,找不到可以和别人沟通的方法,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说是要祥林嫂那样的人来读,读了以后感觉到自己的可怜之处,从而能够奋发起来;而是要让社会上冷漠的人来读,要他们来关心一下像祥林嫂一样可怜的、比较孤独的人。

师(肯定):可怜的人,底层的人,得不到温暖的人。能让他人~~~~ 生24(接话):对。得到他人的关心!师(小评生23、24):鲁迅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同学的感慨和另一种解读,有没有道理?他(指“我”)后面还有“灯下思考”,在思考什么?为什么这篇小说的题目不叫《祥林嫂》,不叫《我的故事》,而叫《祝福》?同学们这个问题有考虑过吗?【师板书,将内容互相联系】不是祥林嫂的故事,也不是“我”的见证、“我”的经历,而是通过“祝福”——什么是“祝福”?

(师自答)我们这里叫“献年”,祭灶神求得来年的好运。但是小说中祥林嫂由原先参与“祝福”到被禁止参与不让她沾祭器,为什么?因为她是一个寡妇,被人所看不起的。所以“祝福”不但勾连了小说的两条线。从叙事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题目本身具有什么意义?有种小说手法叫什么?

生25(后排):讽刺。

师:对是讽刺,或者叫反讽。那这小说的真正意蕴在哪里?大家课外再去看看。悲剧能净化人的灵魂,悲剧的另外一面就是崇高。当然,刚才同学提到的,对鲁迅的东西我们要~~~~。就祥林嫂的个人遭遇来说,昨天有,今天有,永远都会有。(打趣)你的同桌做了班长,而你没有,[生笑]是你自己不行。但是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悲剧所引出的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性的思考意义深刻。这就是悲剧所要告诉我们的。大家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生齐背] 师(总结):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丑恶,对,还有什么?(稍停)这就是鲁迅所期待的,也是这部小说通过艺术的手法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一堂课学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我们刚刚展开,还可以继续再深入进去。好,下课。

第三篇:有的人 公开课教学实录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找出诗中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是谁?(生答)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81年了,81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他的名字掩埋,相反,他的名字随时间的流逝更加深入人心。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的经典诗作--《有的人》

二、朗读课文,理解诗歌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师总结

3、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师:怎样读出诗歌的节奏呢?首先要读出重音,其次,要读出停顿。例如:第一小结,我认为应这样读(师范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重音和节奏。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读一个小节就行。(学生再次展示朗读)

4、理解诗歌,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怎样读出诗中的感情呢?我们先分析一下诗歌的内容。

①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你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写了几类人?(两类)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②对这两类人,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③作者对这两类人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小组交流,结成对子组展示)

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⑤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分别持什么态度?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情来读这首诗,谁想读?请起立。(6女生读前两句,6男生读后两句。)师:读的非常好,5、分析结构,读出语调。

师: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你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师:2-4小节的语调相对低些,5-7小节语调相对要高些,尤其是最后一句,语调最高。(2-4 女生读,5-7男生读)

三、丰富形象,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生(齐):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诗中却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一定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 生:我从“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中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因为鲁迅先生有一部散文诗集叫《野草》

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首先它化用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另外我还想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冬天的夜晚,寒风呼啸,鲁迅先生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黄包车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鲜血直流,他赶忙从家里拿来了药和纱布。他先把那个拉车的车夫扶上车子,先生就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慢慢地,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包扎好后,黄包车车夫端正不安的站立起来,在鲁迅先生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三鞠躬,抬起头,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音乐)

师:是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关心最底层的穷苦人民,他还关心进步青年,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

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师:现代文学家郁达夫说—

生(齐读):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存。师: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说---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师: 这就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我想这就是人们爱他的原因吧。下面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仰和爱戴齐读老师改序后的诗。

鲁迅先生死了,(师)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生)给人民做牛马的,(生)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生)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师: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师:说得真好!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 生:毛泽东是要歌颂的人,因为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师:对!人民将会世代怀念着他。

生:黄继光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

师:是啊,黄继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两国人民都会永远牢记他的名字。生:袁隆平生:邓稼先 师: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读《有的人》把它送给那些值得我们敬仰和爱戴的人吧。(生齐读)

三、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愿做一株默默无闻的野草,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总结: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将来都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教学设想

《有的人》是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注重人格修养”。《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开篇,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感情,读出语调。每一遍读都有目的,并且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总分的结构,对应的结构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目的一丰富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好的理解鲁迅的伟大精神以及他深受人们爱戴的原因,细节描写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突破教学重点。目的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让学生们感受到鲁迅精神已经代代相传并且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社会中,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内容上的层层推进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深刻的、真实的、广泛的认知。学生表现

第四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实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吉珊

师:话说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烽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隆中有一奇人,熟知天下兴亡之道,能解群雄纷争之势。自称“卧龙”,世人皆言得之可安天下。刘备听闻,诚心请之,一请不得,二请不见,方有今日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的三十七回,那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指名回答)

师:真是一群小小三国星,可吉老师还是想考考你们。(平板推送题目)

师:厉害,厉害!老师服了。咱们接着回到课文。师:这第三次,他请到诸葛亮了吗? 生:请到了。

师:是刘备的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生:诚心诚意。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前发生了什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从“嚷”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与冲动。师: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 生:张飞心情很烦躁

师:张飞,你为什么会如此不耐烦,烦躁呢?(指名回答)生:我和哥哥已经两次请他,他却避而不见他是个什么身份,倒不如直接捆来。

师:请你来当一回猛张飞呢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该怎么读?试试看?你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张飞的话? 生:课文里有个嚷字。

师:是啊!声音大得都喊起来了,就是嚷。要知道,张飞可是一员猛将。谁来当当猛张飞?

师评促:有一点猛。能更猛一些吗?

师:老师也给大家请来一位猛张飞,一起来听一听。师:让我们一起来,加点动作会更有猛劲哦!

师:孩子们,你们对猛张飞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吗?咱们来投票表态。师:你们为什么都不赞同张飞。生:张飞说要用绳把诸葛亮捆来。师:“捆”绳子捆绑的都是些什么人? 生:。。。。

师:由此看来,张飞对诸葛亮一点都不尊重。

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读: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出示句子)师:刘备这是在______ 生:责怪张飞

师:你知道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吗? 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

师:是啊!《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桃园三结义(出示图),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三兄弟,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他竟因为这个还未见过面的诸葛亮而斥责张飞,由此看出他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老师找找生气的小刘备在哪里?哦,小刘备,老师看见你瞪了一眼张飞,生气地说—— 生读刘备的话。

师评促:老师听出你有一点生气,有没有更生气的刘备?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过过瘾,男生当猛张飞,女生做生气的刘备,请大家起立,不要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生表演。

师:嗯,从刘备们的语言中,老师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语言)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也感受到刘备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平板推送片段,学生圈画并提交)预设2:

生答: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前行。

师:你知道半里是多远吗?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250米,半里多就有两三百米远。隔了那么远,刘备怎么就下马步行了呢? 生:怕打扰诸葛亮;尊重诸葛亮。(如果他骑着马大摇大摆地到诸葛亮面前,就会显得不尊重。)

师评: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刘备;你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刘备。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半里下马步行,诸葛亮也不会看到,而恰恰是他这样的举动,让我们又一次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预设3:

生答: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诚心诚意? 生:轻轻敲门。

师:他轻轻敲门,生怕打扰了诸葛亮休息。也让我们看出了他的诚心诚意。

生:小刘备们,让我们也轻轻地读好这句话,可不能打扰诸葛亮休息哦!预设4: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老师想请教你,刘备为什么要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而不进去呢? 生:怕他们又一次鲁莽地打扰到诸葛亮。

师:于是,他自己轻轻地走进去(老师做动作),怎么样地等候? 生:恭恭敬敬地。

师:谁来用动作告诉我们什么是恭恭敬敬地等候? 生做动作,师生共评判。

师:“恭”可是个有故事的字,咱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PPT出示)师:恭,肃也。从心从共,本意为对神龙的敬奉,后指态度肃敬。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咱们一起来观察观察它。生:撇捺舒展......师:吉老师带给大家一个口诀,咱们来读一读。师:伸出你的小手咱一起跟着视频书空。(生写)(评价)

师:刘备就这样肃然恭敬的等候着。他是哪里等候? 生:在台阶下等候。

师:要知道,古时候,阶下等候是晚辈尊敬长辈才有的一个礼仪。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我们再一次看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预设5:

师:他恭恭敬敬地等了多久? 生:半晌工夫加一个时辰。

师:半晌用我们的大白话说就是半天,大概4个小时一个时辰就是2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刘备最起码恭恭敬敬地等了6个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生回答)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刘备等候诸葛亮的情景。播放视频。(平板推送视频)预设6:

生答: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师:老师采访一下小刘备,你刚刚还那么有耐心地等,怎么现在那么着急要快步走进草堂?

生:急切地渴求见到诸葛亮;不想让诸葛亮等太久。

师:是啊,他恭敬耐心地等候就是为了见到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醒来,当然是快步进堂。让我们急切地读一下这句话。

师小结:同学们,看,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进堂都是刘备的——动作,由他的一连串动作,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让我们再在朗读中来重温他的诚心。

师: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 师: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见面以后的诸葛亮向刘备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又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样一个奇人,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讲解。

第五篇:刘宁论文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生产实习报告

系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刘宁

专业班级:机电一体化

指导教师:乔国昌

二○一一年九月-----二○一一年十月

实习情 况 一 览 表

目录

实习情况一览表……………………………1 目录……………………………………………………………2

摘要………………………………………………………………3

一、实习单位简介……………………………4

二、实习内容……………………………5

三、实习遇到的问题和自已的不足……………………………6

四、实习心得……………………………7

谢 辞…………………………………………………10

摘要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在上述指导思想上,本文就个人的实习情况做出简介,主要由实习单位介绍、实习内容、实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不足、实习心得四部分组成。

一、实习单位简介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田雷沃重工)是一家以大型产业装备为主导业务,以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车辆三大业务为主体,拥有员工近万人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总资产40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实现95亿元,跨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200强”行列,公司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商务部评选的“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称号。

福田雷沃重工十分注重产品质量,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通过了欧盟和美国的EC、EPA等质量认证,产品得 3 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福田雷沃重工以振兴民族重工业,成为中国重工产业现代化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提高的驱动力量为品牌理念。以自主品牌整合先进的管理与技术资源,以一流的品质和技术为生存之道,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持续为社会创造高价值。最终将福田雷沃重工打造成“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国内行业领先品牌、国际知名品牌。

在国内市场,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销量已连续多年居同行业首位;雷沃欧豹大中型拖拉机和福田五星三轮摩托车业务位居行业排头兵地位;雷沃旋挖钻机、福田好帮手小型拖拉机和福田五星三轮汽车业务进入行业三甲;雷沃装载机、挖掘机成为行业强势竞争品牌;插秧机、电动车等新业务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实现国内销售的基础上,福田雷沃重工坚持实施全球化战略,海外业务实现了由自然销售向主动营销,由国内制造向海外制造,由小订单、小批量向大订单、大批量方向的重大转变。2007年,产品出口再创历史新高。产品出口到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广大海外用户的好评。

未来,福田雷沃重工将继续以高质量、低成本、全球化为战略目标,以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为作业路线,集成知识,整 合创新,打造世界级品牌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及大型产业装备制造基地。

二、实习内容

1、了解生产工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熟悉生产工岗位的工作内容。

2、了解生产工岗位与其他协作岗位的关系,体会沟通、协作的意义。

3、学习生产工的各种技能与知识,在使用、维护及其他方面积累

实践经验。

4、体验与工友之间、与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协作、服从关系,积累社会经验。

5、6、了解整个的生产过程,这更加有助于对工作能力的提升。了解各种流动机械的应用情况,深入剖析具体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原理。7、8、9、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理解各种管理制度的意义。了解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

10、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操作意识。

三、实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不足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觉得公司为了发展过分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宁可花多点的钱去租用昂贵的现代化设备,也不愿去租用那些既能满足工作需求而又节省资本的老式设备,这样将会使工作成本提高;进货堆放货物时不能只顾着一时的省事,应该考虑到出货时的方便,不能耽误客户的时间,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货物堆放地;对于过期的货物要及时与厂家联系,并得到应允及时销毁不要堆积在仓库中,浪费仓库容积,并即时处理各种运输损失;公司应多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应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企业向进军现代化亿吨大港更好的发展。

通过在福田的实习,使我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个人因素对以后就业的影响深远。中国物流业大多是由运输、仓库业转变而来的各方面的设施设备都还不够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作业都无法运用到现代技术。课本上知识的现代化在实践中根本看不到,从而得出,理论和现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此,物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实习我也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我明白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认识理论其中的意义。

同时个人因素在实习就业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论到什么公司,一开始都不会立刻给我们工作,都是让我们先观察学习,时间短的要几天,时间长的要几周。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会觉得无聊,没事可做。便产生了离开的想法。在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轻易放弃只会让自己后悔。其实对于这些困难,我们要端正心态。对于前进中的阻碍,取决于我们踏脚的位置,那样困难也能变成我们飞速成长的跳板;

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你才能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要学会怎么样与人相处和与人沟通。只有这样,才恩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和相互体谅;

要学会严肃认真的对待工作。以前在学校,下课后就知道和同学玩耍,嘻嘻哈哈、大声谈笑。在这里,可不能这样,因为,这里是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给公司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所以,绝对不能像以前那样,要学会像同事那样严肃、认真、努力的工作;

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到公司以后,要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关键是看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及时自己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知识基础也不会把工作做好,四多一少就是我们的态度;

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能使自己进步的更快。

总的来说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这艰苦的工作中,我却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收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因 此,我坚信:只要我用心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

四、实习心得

在福田雷沃重工,我被安排在了生产工这个实习岗位上。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老板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机械常识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我担任的是生产工一职,虽然平时在工作时只 是在生产车间工作,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但这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而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你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麻烦或损失,还是得认真完成。

踏上社会,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同事不会像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适应。环境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一个冷漠没有人情味的办公室,大家就会毫无眷恋之情,有更好的机会他们肯定毫不犹豫的跳槽。他们情绪低落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每天只是在等待着下班,早点回去陪家人。而偶尔的为同事搞一个生日party,生病时的轻轻一句慰问,都有助于营造一个齐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心情好,大家工作开心,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的看到职场的险恶,公司里同事之间的是非,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工作,少闲话”。且在离毕业走人仅剩的几个月,更加珍惜与同学之间的相处。

在大多数同学看来,我呆在一个生产工的位置,是委屈了我,刚来报到时,我也有一样的想法。可是经过十几天的实习之后,渐渐有了改观。

其实就算一个新招聘进来的正式员工,也要从小事做起、底层做 起,更何况是尚未走出校门的实习生呢。作为新人,什么都不了解,怎么可能不“打杂”呢?手上做的事虽小,但却能因为宽广的眼界而变得意义重大起来。在“打杂”的日子里,正是了解工作流程,熟悉业务知识,寻找自身差距的好时机。把实习的岗位作为了解一个行业的窗口,处处留心,多观察,多思考,收获才会更多。而实习一般都会有正式的员工来做指导老师,这就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而且从对待小事的态度上,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连一点儿小事都做不好,如何能让人对你有信心,将更重要的职责交付给你?

“打杂”中也不是完全接触不到正规业务,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事友好相处、与外界沟通中提高独立处事和处理困难的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而这些都是日后作为一名职场新人的必修课。再者,实习时即便是“打杂”,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这艰苦的工作中,我却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收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因此,我坚信:只要我用心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

五、谢辞

感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有限公司给了我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能让我到社会上接触学校书本知识外的东西,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开拓眼界。感谢我所在部门的所有同事,是你们的帮助让我能在这么快的时 间内掌握工作技能,感谢我们生产部门队长、技术员,你们帮助我解决处理相关问题,包容我的错误,让我不断进步。感谢在我有困难时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

下载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变色龙》教学实录(宁鸿彬)

    《变色龙》教学实录 宁鸿彬 班级:初中二年级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按常规做练习。 生(1):(朗诵《西江月·井冈山》)师:很好! 生(2):(朗诵《咏柳》)师:很好! 生(3):(朗诵《黄鹤......

    《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3、理解“千里马”、“伯乐”、......

    《桥》公开课 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兴山县实验小学李小莉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

    《轴对称》省级公开课教学实录

    《轴对称》省级公开课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评论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

    孔子拜师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教学引入,初识孔子老子 幻灯片出示:孔丘、老聃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名字? 生:孔丘、老聃 师: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 生: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板书:孔子老子 师:奇怪了,明明一......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

    省公开课作文教学实录

    [转载]省公开课作文教学实录(转载) 原文地址:省公开课作文教学实录(转载)作者:省公开课作文教学实录(转载) 写作训练材料(山东版《写作》教材第65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

    15《争吵》公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十五课,谁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师:问得好,相信通过学习,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来读一读课文,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