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12-02 20: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

第一篇: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加以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必需的、直接关系最基本的人权的公共服务,也就是满足人的最低的、无差别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的服务项目。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具有强烈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应该负责提供,以确保社会成员能得到普遍平等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服务、基本住房、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基础教育、基础科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法律规范、产权保护、政策制度等“一般性公共服务”五方面内容。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表现

(一)农民生活条件落后

一是农村饮水问题突出。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存在农村居民饮水困难的问题。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力度。但目前我国农村的供水设施普遍简陋,仍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二是农民行路难的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在全国3.7万个农村乡镇机构、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韩俊,2007)。

(二)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了近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3/4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近年来,农村辍学率、流失率有所反弹,有的地方高达10%以上,而且,就许多地区的实际观察,其流失率和辍学率远高于这个统计数字(刘兆征,2008)。虽然政府通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专项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但目前农村学校的校舍、仪器设备等状况仍较落后。虽然生均校舍面积、生师比指标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但与教学质量明显相关的指标城乡差距巨大。

(三)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过大

农村基本医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卫生服务等方面。以2006年为例,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为1145.1元,农村为442.4元,城市为农村的2.59倍。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迟福林等,2009)。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患病应就诊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2003年的48.9%,其中城市57%,农村为45.8%;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其中城市为27.8%,农村为30.3%,农村比城市高出约3%。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

(四)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

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确切数据,但农村目前有劳动力4.185亿人,除去已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18亿人,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王翠芳,2007)。造成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差距大,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造成了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一是养老保险存在差距,2002-2006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4736万上升到18766万,增长27.335%;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5462万下降到5374万,下降1.61%(迟福林等,2009)。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存在差距,目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家庭为单位,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属自愿行为。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服务理念

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全省各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各级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首先实现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并加大对县及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着重强化县乡两级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两级农民公共服务诉求的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强化对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公共服务投入的管理,推动县乡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

(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中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必须从加大资金投入和增加投入主体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投入资金扩大化。政府要扩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服务的总投入量,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强其财政实力,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投入主体多元化。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由于目前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增长对财政投入的需要。

(三)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明确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加大投入,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积极面向农村社会。要合理、公平地配置卫生资源,安排足够的运行资金,使公共卫生方便、公平地服务广大农村人口,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体系,同时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进行调整。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步伐,促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增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基层公用文化设施建设,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或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产业,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进一步弱化以至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措施,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地方的法律法规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和农民的法规宣传以及法律援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各地区县、乡法律仲裁机构的覆盖力度,切实为农民提供较为完善的法律服务,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公平分配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科学、合理地转移支付是实现均等化的直接而又效果明显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资金未必能做到公平分配。诸如,在经费缺乏背景下,部门间利益竞争导致转移支付的资金没有被公平、合理安排,促使部门间乱用、滥用、挪用资金等现象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内部未能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群体或地区,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对象没能得到服务,导致严重的不公等。

参考文献:

1.刘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2009(1)

2.丁元竹.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3)

3.夏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差距分析[J].经济前沿,2007(10)

4.张春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

第二篇:怎样实现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章标题:怎样实现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务之急

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目前,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外,农村还面临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匮乏的突出矛盾:农民难以获得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并由此导致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因此,尽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阶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具备条件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总体上已具备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基础与条件:一是我国公共财力及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万亿元左右,增幅达24.7,有比较充足的经济力量统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积弊和问题。二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和五个统筹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行,为全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中央日前明确提出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革。三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以及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强烈期盼,使农村理所当然成为实施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突破口。

如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国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及公共安全服务等。目前除国防、外交等公共服务具有城乡均等化意义外,其它众多的公共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明显失衡。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在于积极构建相关制度基础和实现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形成公共服务均衡分配的制度基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要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享受同等政策。二是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加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和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享有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前不久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这是继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又一项惠农政策,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后还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着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着重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五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必须按照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一是适应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

第三篇: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

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

关键字:公共服务 市场化 政府 责任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即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突破了政府决策、政府执行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之间的复合配置,凸现了双方各自的功能优势,从而为政府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可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具体地说,还有一个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问题。这一目标模式,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即要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从低效政府向有效政府的转变。

市场化是当今时代之大势,公共服务市场化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政府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适应公

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与要求,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是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这一体制。各级政府应该紧紧把握住当前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努力推进中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这些问题和缺陷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化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市场化是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往往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市场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客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市场化中悄悄流失。

二是市场化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视。例如说,在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一般来说在消费者之间不会存在差异。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因为生产者以盈利为目的,它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服务;而对消费者而言,它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而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

三是市场化引发腐败与私人垄断。因为市场化就是通过一系列化公为私、公私合作方式,借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市场化不一定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市场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由于市场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了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这样,对于公众而言,市场化就是用私

人垄断代替政府垄断。

四是市场化带来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直接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市场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如此等等。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五是市场化带来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市场化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如突出表现为一些提供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或被私人收购后,出现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

六是市场化可能引发政府管理危机。对各级政府来说,实施市场化是一种公共决策的过程,它要求决策者对决策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包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任何轻率的市场化措施都可能会发生问题。事实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个复杂的改革进程,改革者既要有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市场经济的专门技术,才有利于确保改革不会漏洞百出,反复无常。

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还有: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口号下将社会公益事业统统推向私营化和市场化,规避政府责任。还有,市场化后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质量并未达到政府和公众的要求。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在节省政府资金的同时,保持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尽管许多地方的改革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但也有不少的公共服务在市场化改革后出现下降的局面,与政府和公众原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公共服务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何在?我们认为,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不清,政府职能“缺位”和市场化“过度”;政府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行政管理体制缺陷;条块分割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不合理;改革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二、对策分析

一)、强化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关键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不管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发展公共服务事业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变的不是企业和当地政府领导或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引进和实行了市场机制,这种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并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办,政府应该做的是组织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去办,政府要从公共服务事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管理者。具体而言,在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对市场化公共服务实行有效监管

政府要认真分析可能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若干因素,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实施监控,同时注意收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在具体实施方案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减少改革的盲目性

公共服务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支撑,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经济和效率,政府还需要考虑其它众多的因素,有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可能并不适合推行市场化。另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节省政府直接资金的同时,也对政府在谈判技巧、监管能力、评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终的决定之前,应该组织机构和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在制度层面强化对政府相关人员的监督和制约,降低和消除廉政风险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权力在市场领域中的运用,政府在确定服务价格、挑选服务提供者、制定监管规则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发生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行为。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腐败丑闻不断,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行此项改革时,要特别注意相关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网上办公、完善政务公开外,政府还需要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员,是对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的当务之急。

三)、必须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制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所谓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授予企业在一定时

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制度。其实质意义在于用政府“有形之手”控制、弥补市场“无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特许经营制度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经营主体的选择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二是政府授权;三是主体双方用协议的形式界定各自的权责利。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许经营权的申请与授予。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政府依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社会招标,择优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由主管部门代表当地政府向被授予特许经营权者颁发权证,并由主管部门代表政府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二是特许经营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产品和服务标准;价格或收费的确定方法和标准;以及监督机制;违约责任等等。三是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终止。在协议期限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未按要求履行合同,产品和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情况,主管部门可以变更和终止协议。

五)、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各级政府和公共服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参与对公共服务的经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培育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制定公共服务行业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市场行为。二是防止对“市场化”的简单理解,出现“一卖了之”的现象。有很多人理解市场化就是卖。说十六大精神就是一个字,卖!快卖!国有企业都要赶快卖,急功近利,根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些地方搞偏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要明确市场化决不等于私有化。三是认真分析和分别对待各类公共服务行业。不加区分统统推向市场是不对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服务就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对公益性事业和补贴性行业,政府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保证其正常运转。综上所述,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于政府管理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各级政府官员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全法制、依法治理,不断调整对公共服务事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

资源配置的目的,就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管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03 第一版

张良.《公共管理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8 第二版 张纲.《公共管理学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04 第一版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第二版 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2 第一版 侯玉兰.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31-34 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103-111 刘树信.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管理的新范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35-36

第四篇: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问题;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指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可以看出,我们党十分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引导资源流向农村,推动社会整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城乡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

我国还处于研究公共服务问题的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也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具有消费性质的服务。由此,公共服务应具有公共产品的“享有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效用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从服务的特性来看,公共服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服务,是基本服务,公共服务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应被每一个公民公平享有。2.公共服务是公众化的服务,并不只是服务于特定人群或少数人群,公共服务并不是用来满足个别需要,而是满足立于社会现状的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是将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其执行具有强制性。3.公共服务的内容广泛,既包含所谓的物质服务,即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燃气、水、交通工具等,又包含非物质服务,如教育、医疗、法律等。

(二)城乡公共服务的内涵

城市公共服务指的是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满足城市居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

农村公共服务指的是农村居民共同享有的,用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可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是指包括环境保护、农村发展战略、国防安全等在内的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相对而言,准公共服务并不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其涵盖范围也更加广泛,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农村信息通讯、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等。

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

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因此,国家的政策倾向更着重于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只有加快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与供给,减弱农民长期以来社会地位的劣势,尽可能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均等化”是相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将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既不是完全的平均化,又能不失公平。一方面,受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在人文、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若一味追求一致而忽略农村发展的真正需求,反而达不到公共服务应该起的作用。

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职能体现。公共服务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的相对平等的服务,这一特性决定了公共服务需由政府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职能改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三个原因: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一时期尤为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这些矛盾需要得到解决。长期以来政府制度的偏向导致城市的发展优于农村,政府有责任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数量。新时期国家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这一转变意味着政府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用于公共服务的建设。

三、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

(一)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投入非均等

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都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投入的非均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对基础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截止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35%,才刚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城乡卫生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等。城市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比乡村健全,各大型医院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人才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远高于农村,农村新生儿患病率、传染病传染率等均高于城市。

(二)城乡公共教育非均等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城乡教育的非均等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仍显不足。农村在办学条件、学校设施、教师管理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城市享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如电子化的授课设施、实验室设施等,而农村学校大部分仍然是黑板授课,城市教师的高学历水平远高于农村,城市的教育机构更是多如牛毛,是农村远远比不上的,由此造成农村居民上学难、入学率低、文盲程度高等问题是公共教育不均等的重要体现。

(三)城乡社会保障服务的非均等

社会保障的非均等包括医疗保险非均等、养老保险非均等等。2009年正式确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率大大增加,但是与城市相比较,报销比率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远高于农村。从养老保险上看,政府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2011年,农民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养老保险参保的覆盖率为23%,而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70%,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问题将成为社会保障服务的突出问题。

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20世纪后期,由于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政策,导致这种结构不断固化,影响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数据调查显示,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140,两者相差近一万,农村经济的落后造成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教育跟不上,社会保障无法健全等都是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就制度方面而言,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区分人为地将城乡进行了分割,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需要办理各种证明,而非农业户口却可以享有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与福利,这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上的不平等。如在就业时,现有的规章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具有优先的就业权,这对农村居民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此外,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非制度的筹资,费用的主要承担人是农民自己,税费改革后,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加入了市场供给的部分,尽管2006年后一系列政策减轻的农民的负担,但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制度的保障,这些制度不平等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一方面,城镇政府财政方面较为充裕,政府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比较高,对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比农村大;另一方面,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由来已久,其各方面体系,如教育、医疗、社保等均比较健全。而在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几乎全部由政府承担,乡村政府财政困难,公共服务本身具有非营利性,而政府对于其他非政府团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激励措施,使得农村很难实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此外,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明显的政府偏向性,政府更愿意投入短期性的公共服务建设以提高自身业绩,使得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决策时,并没有把农民真实需求考虑在内,如农民可能更需要政府解决交通问题,政府却在这时进行“家电下乡”的活动,政府和农民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再者,在农村,农民承担部分公共服务建设费用,公共服务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受文化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由此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建设并不热情。这些原因均造成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不了乡镇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办法

加总括段然后再分述,对策办法里边的二级标题从文章里面再提炼一下,用自己的话。!

(一)宏观政策

1.城乡二元化改革

要想改善城乡的二元结构,政府应该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应使城乡公民享有同等的劳动及社会保障,摆脱户籍对城乡居民造成的待遇差,从根本上消除权益的不平等,然后逐步取缔户籍制度,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优先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2.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良

针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的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化,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事先城乡统筹,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真正列入到国家的发展制度中,将政府财力向农村倾斜。

(二)微观措施

1.建立农村向上反映供给问题的体系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应实行“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建立有效的农民与政府沟通渠道,如设置一些表决会,由全体农民对公共服务各项态度进行意见发表,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

2.明确政府间的职责关系,建立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薄弱部分原因是由各政府之间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脱造成的,各政府需要明确自身管理的职责及范围,特别是乡镇政府,需要提高其组织性,减少重复设置等问题,另外,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可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有助于政府落实公共服务的责任。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一步,目前我国的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不平等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问题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可从建立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本文作者:付建国 邹盛瑜 好范文原创投稿

化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

付建国 邹盛瑜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化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高能软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可以综合分析多种数据资源,通过电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使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更迅速,能使政府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岗位空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分类指导,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一、信息化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

(一)信息化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迫切需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部分,通过信息化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面向社会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充足有效的就业信息,缩短劳动者寻找岗位的时间,节约就业成本,使得就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效益共享,信息化是保持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是实现科学指导就业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服务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管理幅度、管理内容范围也在逐步延伸,从指导方式、指导体制和指导手段上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衔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目前来看,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谐指导就业缺乏手段。当前,整个就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就业的基础数据库基本没有形成,基础数据存在可信度低、采集渠道不科学等问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就业信息资源快速流通和共享范围扩大,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有效促进了科学指导就业。

(三)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构急需对现有的各项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和标准进行梳理和规范,只有通过加强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才能实现就业工作业务的重组和流程再造。而且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目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项目不完善且效率低下,通过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延伸了就业服务功能,不仅方便了广大求职人员,同时也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改进了传统服务的提供方式,拓展了服务内容和领域,提高了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具体要求,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一)开通一条热线:借助传统的电话通讯技术,开通服务热线电话12333,增加就业信息服务功能,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发布、查询、投诉等服务,在招聘与求职服务上通过语音引导求职者或用人单位找到各自需求的信息,并最终自动引导双方实现电话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12333服务热线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树立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品牌形象。

(二)建好两个网站:一是完善英山劳动保障门户网站的建设。英山劳动保障网自开通以来,对于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英山劳动保障网”建设及改版工作,加大就业资源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建设英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提供真正实用的、高效的网络招聘解决方案。通过共享人力资源信息,提供接口给用人单位,方便用人单位借此建立各自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并根据自身特点,网罗意向人才,还可以通过系统与他人共享人力资源。对于求职者则可通过网站展示自己的能力,集中面对更多更广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完善三大系统:一是电话语音自动应答系统。其主要应用于12333服务热线,在原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需求和储备数据库,实现按键引导、自动应答、供需转接服务。二是建设短信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短信发布、认证、查询、回复功能。三是建设远程可视面试系统。随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的配置,人才的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流动性增大,地域的障碍将逐渐缩小。传统的招聘方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英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是核心城市,本地无法消化自身的富余人力资源、就业压力大,走出去就业是绝大部分本地人才就业的必然,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招聘方式,应聘者进行面试,就不得不千里迢迢、亲临面试现场。远程可视面试系统让企业和应聘者可以轻松而高效地实现语音、视频、文字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多维一体的“面对面”沟通,使得招聘者和应聘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等原因的影响,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四)建设四个数据库:

一是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库。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主要内容,收集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所需人才类别、学历需求、职称需求、技能需求和需求条件等情况。数据库根据国家职位类别分类,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数据库自动生成人才需求单位、各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位)需求、所需类别、产业类型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方便查找。

二是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储备的人力资源信息,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包括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储备、可兼职人才储备等多种渠道推进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三是失业数据库。对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纳入信息数据库储存,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跟踪服务数据库。对通过系统实现就业人员的择业、从业或者再择业、从业等过程自动跟踪记载,生成数据库。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形势,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解聘动态和失业人员的择业动态。用人单位可以共享应聘人员的择业、从业历程信息,方便择优录用,应聘者可以通过分析招聘单位的解聘信息来合理选择求职意向。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建立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特别是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信息互通,相互配合,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建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各个建设阶段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三是建立机制,培养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引进和保留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投入,通过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人员分批、分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使用核心模块;强化对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四是完善制度,确保应用。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系统的正常应用,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其效用。

湖北省英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电话号码:0713-7012574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监督论文控申检察工作思路-控申检察为大局服务的实现途径

    法律监督论文控申检察工作思路- 控申检察为大局服务的实现途径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用来为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用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Top_5A_电子政府: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

    电子政府: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 时间:2005年07月16日 ) 摘要:电子政府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建设电子政府具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运作效......

    教学重心前置的有效实现途径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幸接触到这种全新、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重心前置。教学重心前置教学方式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和创新,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在短短......

    开题报告实现途径

    篇一:开题报告最新模板(1)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特定文化场域下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学 院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社会工作 社工普2008-02 学生姓名何......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一、政府职能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论文(大全)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以湖南某农村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综合概述,引出现有农村所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分析,找出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摘要]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在人口红利经历‚拐点‛之时的重大选择。新型城镇化有何新内涵?人的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1、均等化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

    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2004年2月17日,新华网授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为重点,敢于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