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论文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4]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2003-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13.[5]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1-23.
第二篇:2010年四川农村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导语:网络购物越来越时尚多样,而问题也不断出现。3月10日起,新浪女性与慧聪邓白氏研究联合发起“女性网友网购满意度调查报告”,共2985网友参与此项调查。
当问及2009年购买过“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村受访者“对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的总体满意度情况”时,表示“基本满意”及以上的比例占到90.3%(详见图1)。对于今年国家继续推行的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有80.3%的受访者表示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表示没有帮助的仅占3.7%,另外有16.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12日讯(记者 安显韬)围绕2010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 “消费与服务”,四川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开展了四川“3.15”消费与服务专题调查,在农村消费市场方面,重点调查了“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当前农资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家电下乡”产品的群众满意率达90.3%;受访者希望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主要是加强“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监管、增加补贴产品种类型号和提高补贴金额等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消费信心、消费能力都在逐步提升。
2009年“家电下乡”产品的群众满意率达到90.3%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受访者对“家电下乡”政策的知晓率为85.4%,2009年购买过“家电下乡”产品的受访者占农村受访者总量的42.8%。
当问及2009年购买过“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村受访者“对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的总体满意度情况”时,表示“基本满意”及以上的比例占到90.3%(详见图1)。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主要认为产品存在“质量差,故障多”和“虽然有补贴,但还没有其它不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经济实惠”两方面的问题。
受访者最希望今年进一步加强“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监管
当问及受访者“‘家电下乡’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时,希望进一步“加强补贴产品的质量监管”的受访者所占比例最高,占43.3%;其次是“增加补贴产品种类和型号”,占34.1%;第三是“提高补贴金额”,占30.9%(详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这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家电产品档次、质量、种类等方面都在提升,相应地希望国家优惠政策更能适应农村居民生活的变化。
受访者认为当前种子、农药和化肥等三类农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较多
调查中有18.8%的受访者认为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都没有质量问题”;认为“当前农资产品中质量问题较多”的是“种子”、“农药”和“化肥”,分别有42.2%、39.0%和36.8%的受访者选择(详见图3,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六成农村受访者认为家庭消费能力增强,八成受访者认为国家政策提振了消费信心
调查显示,60.3%的农村受访者认为自己或家庭的消费能力更强了,认为消费能力“差不多”的占34.7%,只有5.0%的认为“更差”。对于今年国家继续推行的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有80.3%的受访者表示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表示没有帮助的仅占3.7%,另外有16.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
第三篇:家电下乡论文
从农民增收到家电下乡
今年寒假期间在我在成县红川全美家电进行了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看到了农村家电市场的的火热,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一步步提高。家电下乡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
面对一二线城市的饱和、国外市场的萎缩,家电下乡被认为是拉动内需的重头戏。家电下乡潜力很大。农村市场潜力并未得到挖掘,如何充分了解农村市场,如何让农民口袋里有钱,让农民有钱去消费,成了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几年,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是让农民富裕起来最重要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总体上保持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得益于近些年来国家实行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发展投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民增收虽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绝对收入的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完全扭转,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增收难仍然是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正面临着用现有农业资源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压力加大;农业的比较效益降低,农业内部增收的压力加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压力;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增长的新格局;农产品进口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在加大;农民整体就业还不充分,农民转移难,务工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门路不多等新情况和新挑战。
当前促进农民增收应紧紧抓住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稳定上涨这个机遇,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环节收费,让农民更多的分享价格收益;应抓住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的机遇,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特别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技能,增强就业创收能力;应抓住国家加大调整农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时机,继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应抓住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有利于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村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则能为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国民经济提供持久拉动力。抓住当前农村家电普及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广家电下乡,能够直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农民购买的积极性,真正把内需特别是农村消费启动起来。
有利于改善民生。推广家电下乡,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名牌家电产品,尽早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在农村普及彩电和手机,可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学习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这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当农民富起来后,对生活的要求也就提高了。随着传统家电快速进入普通农民家,它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而一些新款电器、时尚小家电越来越受到农民欢迎,这显示出农民的消费需求在发生转变。许多农民希望家电下乡产品能增加照相机和摄像机等数码产品,以及农民需求旺盛的豆浆机、足浴盆等时尚小家电。这些小家电的价格少则几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农民普遍可以接受。这一个月中我明显感觉到农民越来越富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但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前应做足功课,加强调研,确保下乡的家电是质优价廉的商品。家电企业要针对农村生活环境,提供节能、高效、实用的产品,要将真正适合消费者的产品送到农村去.显然,由于农村市场复杂性,导致了不是产品下乡就能把问题解决,对于推动家电下乡销售的一大主角企业来说,伴随中标产品和品牌的增多,如何持续在家电下乡中赢得市场和口碑,将是对家电企业的一次综合实力的考验,而关键就在于家电厂商能够用更好的产品来吸引农村消费者,更有针对性的农村家电产品,更贴心的农村家电售后服务,如此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农村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家电下乡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一是要注意呵护好民众的购买热情,把好质量关,不让不良商家利用“家电下乡”这个平台,以次充好,误导消费者,借机搭售假冒伪劣商品,确保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满意,真正看到“疗效”。二是
要引导民众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对超期服役的家电产品做到及时更新,以消除安全隐患,实现绿色消费。此外,民众在购买“家电下乡”过程中得到了补贴,他们还期望能够在家电的使用环节上享受到适当的补贴和贴心的服务,如降低电价、安全用电指导等,政府及有关部门如果能考虑到民众这些诉求,相信“家电下乡”在农村一定会走得更远,民众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第四篇: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社会统一认识,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就农村消费问题在我市部分乡镇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村消费现状
多年来我们以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在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但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仍存在“份额小、差距大、层次低”等现象。
1、市场份额太小。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市消费品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实现较快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城市快,农村慢”特征,占全市人口一半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市比重的三分之一。
2、与城市差距较大。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090元,比去年增长了9.9%,仅相当于城市居民2004年的消费支出,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落后了近10年。
3、消费层次较低。广大农村居民正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健康、时尚”的享受型消费迈进。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亦明显落后。空调、热水器在农村刚刚起步,家用电脑使用屈指可数,而在城镇这些都已迅速得到了普
及,并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家用汽车迈进。从产品的质量档次看,农村居民使用的一些家用电器,基本上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被城镇所淘汰的低档次产品;农民对非实物的服务性与享乐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所占比重仍然极低。
二、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1、农资生产成本高,挤占了农民的消费空间。近年来,我市农资价格紧随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涨幅突破两位数。2008年农民人均购买农资支出为749.39元,增长12.32%,大大高于同期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其结果是因生产费用增加,而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巨大的农业生产成本压力使得农民只能尽量降低生活消费支出。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乡镇集中供水、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与垃圾。一些地方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视信号弱,阻碍了手机、电脑等新消费热点的培育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同时,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基本上是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许多小商户没有固定有序的进货渠道,商品流通低组织化,导致货流不畅、成本过高、售后服务差、伪劣假冒严重、蒙骗消费者等现象经常发生。
3、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12元,而同期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4138元,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还享有农村居民仍无法享受的多种福利,如公费医疗、社会保障等,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会达到4:1。有的贫困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够支付子女的教育费。医疗支出也成为许多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市农村医
疗人均支出297.91元,占总支出的4.9%,大病号家庭则占总支出的30%左右,一个家庭要是有人得了重病,就会拖垮一家人。据了解,实行“新农合”后,某些医院及医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多对患者倾向于用好药、贵药,次均住院费、次均门诊费均有所上涨。农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预期收入缺乏保障,生、老、病、逝的各项费用都由个人承担,因此他们除了维持基本生活费支出外,剩余的钱必须存入银行以备后用。
4、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失衡。受传统消费意识、消费习俗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的畸形消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封建迷信盛行,算命、烧香拜佛、殡葬、大修大建祠堂等浪费了不少钱财,影响了生产性的费用支出。二是婚丧嫁娶过度消费、举债消费,大量钱财主要用于“盖新房,娶媳妇”,粗略统计我市农村青年男子娶妻平均要花费3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建筑与装修新房。三是受过度节俭观念的支配,农民把节衣缩食视为美德,奉行“收支相抵、略有节余”的消费观念,极少“超前消费”。
三、激活我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消费能力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搞好技术培训,是农民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建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农闲期间,组织公务员、专家、科技人员和行业协会人员就农业、畜养、园艺、法律、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开展培训,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及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自主性、创造性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2008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投入资金12亿元,但因农村建设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仍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建议各级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一是在农村免费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装置,做到村村通电视。二是在已规划建设好的新农村,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开通农村自来水工程;没有建设好的村则由村民自打水井,由政府资助安装电动水泵,切实解决农民用水安全问题。三是将普及卫生厕所列入议事日程,可因地置宜推广使用“粪便化解器”;重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立“村集、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四是拓宽流通渠道,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鼓励企业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部分社会责任,采取以连锁经营或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完善农村的家电维修服务网点,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五是,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努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力争得到显著提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果。我们预期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出现一个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消费高潮,以及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水平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应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升消费信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力度,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议各乡镇
可根据情况,用活中央的土地政策,收回65岁以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扩大经营规模,并对交出土地的农户发放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其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降低住院门槛费用。再次建立起由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共担的农村保险公共服务体系,保险公司可根据实际,为农民提供所需的人寿保险、子女教育保险、新建房屋住宅保险、扩大规模经营的自然灾害险等。农村保险应与其它商业保险有所区别,保险公积金主要应作为农民中长期发展农业和农民生活、生产解决资金贷款困难之需。
4、建设文明乡风,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
建设文明乡风,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服务农民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更新消费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二是引领新一代青年农民领略新的消费时尚,由单纯的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如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三是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大力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乐队、腰鼓队、民间艺术团,提倡自编自演,这有利于壮大乡土文化生命力,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5、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我们应在切实落实国家送家电下乡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并根据我市农村消费特点,加大对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力度,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
新余钟宜菲
2009年3月11日
第五篇: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
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
[摘要] 当今形势下,农村市场是我国整体消费市场获得升温的突破口,解决好农村市场需求问题,对启动内需,促进整个经济的回升,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仅拥有1/3左右的消费品份额,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它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扩张潜力,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前提条件。由于购买力与其相关的市场份额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和地域性特征,同时消费环境和消费习俗也因地域差别而有不同,因此根据地域性进行市场细分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客观要求。本文对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指出该市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 消费市场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
积极稳妥地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农村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农村稳定与繁荣的重大举措,对于刺激总需求,拉动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居民消费, 而消费反过来又推动经济的发展。经历了20 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之后, 我国经济开始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化, 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换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占人口总数70 %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还达不到占人口比重30 %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总额。如果将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九五”时期50 %的水平, 将会增加3 500 多亿元的消费品零售额, 整个国民经济也将新增8 000 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 农村市场的启动, 消费需求的增长, 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它通过市场机制将社会资源有机地配置在一起, 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或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初具规模, 无论是有形市场还是无形市场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从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来看, 城镇市场的发展迅速, 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农村;而农村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市场化程度普遍低下, 这就使得我国市场化程度呈现不均衡的状态。此外, 我国有8 亿多农民, 这是我国最大的市场主体, 又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因此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就不能忽视农民的参与, 轻视农村市场的开拓。只有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得到提高以及农村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才会加快。而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 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消除城乡市场分割, 实现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没有广大的城乡经济交流,没有有效的市场连接, 中国城市与农村被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体制分割开来, 城市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处于自我循环之中, 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被排斥于城市经济发展之外, 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没有被乡村广泛吸收, 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封闭型特征。这种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既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城乡市场, 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而开拓农村市场是打破城乡分割格局,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首先, 农村市场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了交换其产品的场所。乡镇企业的兴起, 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其次, 农村市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金融服务业、旅游餐饮业、信息服务业等等。再次, 农村市场的发展, 促进了以市场为轴心的小城镇的形成。而在农村发展小城镇,然后向标准化的城市过渡, 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消费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广大农民的消费观念有所更新,追求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共同愿望。过去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约束型消费已逐步转变为拓展型消费,“过好日子”,“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二是农民购买力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的增加形成了现实购买力。耐用消费品由千元级向万元级乃至几万元级发展,“穿衣讲高档,吃饭讲营养”的生活现象已不少见。嫁女娶媳礼品已由过去的小四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开始向大四件(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VCD)转变。三是农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追求精神生活消费越来越多。农民用于衣食方面的消费已大大减少,而用于文化娱乐、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大大增加。不少农民已不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而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图书、报刊、VCD 等进入家庭的现象相当普遍,少数农民还参与到旅游、甚至出国的行列。四是农村市场如雨后春笋,不断壮大成长,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市场质量也大有提高。五是消费渠道逐渐增多,消费信息不断加快。过去那种仅靠国有商业或集体供销社渠道供求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代之以国有、集体、个体等经营方式,厂家直销、展销等形式也空前活跃。消费的花样、内容也比过去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开始转向现代化、网络化,使消费信息灵通快捷。
(二)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重重困难和诸多问题。主要表现:
1、农民消费效益不高
消费效益是单位消费支出的消费成果。农民经常花钱较多, 得到的消费成果却较少。(1)适合农民的消费品不多。许多企业只把眼光盯在城市消费者身上, 片面开发多功能的高精尖产品, 广告促销、售后服务仅仅针对市民, 而非农民。因而产品价格较高, 不适合农村消费者。(2)农民的消费习惯不良。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普遍存在, 令农民骑虎难下。农民的食物结构不合理。粮食消费比例太大, 畜产品比例太少, 不能保证营养的平衡;动物食品消费多集中在节日和生日, 造成了营养的浪费;烟酒消费的比重逐年上升, 而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却较少。
(3)缺少消费知识。农民普遍缺乏营养学、烹饪技能、衣着搭配、卫生保健、家电使用维修等知识, 即使有了消费的经济条件, 也不能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
2、消费市场秩序混乱
消费市场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活动屡禁不止,乱涨价、乱收费、乱摊派限制了农村消费;农村市场监管薄弱,许多农民信息闭塞,缺乏必要的商品消费知识,辨真识伪的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使制假售假者大有可趁之机。从吃穿等日杂用品到种子农资、医药建材、电器、机械等什么都有假,伪劣产品、过期产品充斥农村市场,害得农民苦不堪言,想买不敢买,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商品的积极性。
三、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杜森贝瑞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消费理论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
(1)收入 消费被认为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2)前期的消费 由于人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的改变比较慢,消费的支出被认为具有不可逆性,前期消费将影响到现期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3)持久收入 人们现期的消费支出并不完全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研究预期收入;财富,不动性财富或者耐久性财富不是未来的消费来源,而是对未来一些突发情况的一种预防。(4)物价水平拥有财富阶层的消费行为对他们货币价值的未来变化是非常敏感的,通货膨胀对储蓄率的变化有直接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市场的研究,事实上演变为农村市场主体即广大农民需求的边际分析。因此,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了各种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