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9:1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第一篇: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摘要:投资、出口和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过快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问题。农村消费需求是我国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对策

投资、出口和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近期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益严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降低,且近年来投资过快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问题。国内、国际环境都要求我们扩大内需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但是我国现阶段农村消费市场没有被真正启动。农村消费的落后己经成为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总额在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在总量上也稳步增长,但是在居民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降低。而且与城镇相比相对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不过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之后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加大了对文教、卫生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教育、医疗化改革之后价格的快速上升。

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

(一)支付能力制约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居民消费的增长从根本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支付能力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由于历史长期对农业的剥夺和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虽然,近几年由于国家采取了多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了稳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更为迅猛的增长势头相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显得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二)社会保障制度制约

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收入再分配,从而平衡不同消费倾向人群的收入,最终达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是必要的。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负担极为沉重,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养老、医疗和基本生活等问题,所以农村居民只有将有限的收入分出一部分预防医疗和养老支出。在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金融机构帮助的条件下,农村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这无疑减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影响了即期消费。

(三)消费观念的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如今也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因为勤劳节约而闻名,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育,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不到适当的转化。从全国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己经进入缓慢的升级阶段,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重视储蓄积累,忽视当期消费;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如今这种自然经济下的产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四)流通体系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1)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组织设置分散;(2)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和有力的执行机构,流通效率低下, 不能有效保障交易各方、尤其是农民的正当权益。流通体系的不完善会减少农村居民的实质性收入,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泛滥,损害农民权益。

三、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根本

要通过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改革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加强培育技术创新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开发战略。积极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正确分析国内与国际形势,努力适应国际市场升级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解决农村市场需求障碍、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关键

通过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稳步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降低农村居民生活的成本,恢复农村居民从容消费的信心,增强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安全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确保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三)更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要使广大农村居民认识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不仅要提高衣、食、住、行的质量, 还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改变消费观念, 抛弃一些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 根本的途径是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把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和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四)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政府来努力营造农村居民现代消费的公共基础条件,加大在道路交通、农村电网、农村电视、广播、商业网点、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与管理力度,是促进农村居民产生更多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制定优惠措施,鼓励不同所有制的经济主体以及其它途径积聚资本予以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五)健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的升级;加快农村供销社体制的改革,培育新型农村流通组织,发展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的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民进行市场流通知识培训;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

另外,要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量有效的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达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析与开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 郭锦墉,袁克忠.全面启动农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J].江西农业经济.1999(2):7-8

[3] 刘锐.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时代经贸.2007(72):1-2

[4] 李敏.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太原科技.2008(2):16-18

[5] 于吉辰,张玉霞.论促进农村消费的发展[J].科学与管理.2006(2):57-58

第二篇:浅谈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因素.

浅谈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因素 宿松县隘口初级中学吴纪安

谈起篮球运动,人们就会想到国内的CBA甲级联赛,更不能不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NBA职业联赛,那如影随形般运球技术、雷霆万钧的扣篮、行云流水的进攻……让所有喜爱篮球运动的球迷过足了球瘾,大饱了眼福。其实,从中国的篮球联赛甲A、甲B来看,篮球不是属于农村的一项运动,而是城市的“专利”。一个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是和该地区工业化、商业化发展程度成正比的,农村从人口居住环境、聚居方式等与城市有很多不同之处,农村没有林立的高楼、发达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通畅的信息和高度发达的传媒,而上述一切又是现代篮球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与城市相比,现代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发展缺少了以下多个特有的条件。

第一,不具备必须的场地设施。

要开展篮球运动就必须多多少少地建一些体育场馆,这样才能吸引一些打球的人,打球的人多了,运动自然就开展了。但是,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乡镇也不具备真正符合标准的篮球场,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连一边像样的操场也没有,有的学校所谓的篮球场其实就是一块平地、几根粗糙立柱外加两块破烂不堪的木板,再加上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圈圈。就是这样的球场也常常是农忙时的晒谷场和农闲时的放牛场。有的学校十多个班级近千名学生,六、七十个学生一个班,教、寝室的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哪里还有心思去建什么篮球场?况且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一

些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0.1亩,而建一个篮球场至少得耗去0.6-0.7亩农田,在此种情况下想要多建些球场,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第二,不具备深厚的商业氛围。

体育是一项产业。篮球也不例外。现代篮球运动总是与商业、经济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篮球运动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商业头脑灵敏的商家、企业正是看上这一点,出钱、出物资助篮球事业,以篮球的兴旺带

动企业的发展,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具有诸多前提条件,例如交通便利,人们有足够的消费承受能力,愿意为篮球付出,心系篮球等。商家、企业才能借篮球活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上述的种种条件,又正是农村比城市多出的劣势,即使把看球赛真当作一种大众消费方式的话,在农村就显得有些超前,在农村,人们根本没有此种需要,就是有也是极少数;假若真有一天,在农村举办一次较高水平的篮球赛,场面也一定很冷清。我想,就是免费让商家摆上几块广告牌作装饰,商家也懒于参与。

第三,不具备发达的通讯传媒。

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兴旺,我想与媒体的参与分不开的。球迷要知道赛程安排、比赛的结果,要争长论短,要了解“内幕”趣闻,这些都给媒体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休赛或比赛的季节里,一些球星能在各地的报刊、电视上叔叔亮相,有些媒体乐此不疲地提供版面或时段,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篮球信息买卖市场。而我国多数农村通讯传媒发展速度比城市慢了许多,一些报刊在投递的时间和速度方

面与城市相比就成了“卯吃寅粮”了,想当年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在京、沪两地播出,引发了当地各中小学生篮球“热”,而时隔多年的农村学生对《灌篮高手》仍是一问三不知。

第四,缺少闲余时间和锻炼意识。

农村的村民居住、生活方式与城里有些不同。村民是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大多以血缘关系聚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空间,也有共同的话语空间,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余时间也是走家串户、探亲访友、谈谈天、唠唠嗑、打打牌,一部分人认为打球不如打牌“爽”,觉得打篮球进行体育锻炼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更有甚者对自己的子女打篮球参加体育锻炼都反对,认为是既劳身又伤财,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还有一些部门分管的领导,通常是“很忙”没有时间过问农村乡镇或学校的篮球活动开展情况,就是有时间也是当一下“钟点工”、“临时工”,而且一些农村学校的负责人也这么认为,学生是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篮球打得好有什么用?中考、高考又不能加分。少数学校为对付中考、高考,毕业班的体育课都让别的学科占用了。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干脆准备了两份课程表。

第五,缺少资金的投入和扶持。

篮球运动是产业是经济,但是一种大众消费,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家对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投入很少,一些县乡虽然每年以这样“杯”那样“杯”组织几次比赛,但参赛的球队也不多,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观众自然很少。多数县市对农村的篮球活动投入几乎为零,而组织一次真正的县级或市级农民篮球赛或者是学生篮球赛更是“千年等一

回”,致使一些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也是名存实亡。难怪中国篮球协会当初开展跨世纪的“小篮板工作”也只面向一些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则成了被篮球遗忘的角落。

综上所述,要解决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投入,让村民在闲余时间有一定运动场所。其次,大力扶持农村的乡镇企业,使其逐步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并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企业,以此增加地方财政的税收,借篮球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必要。第三,是加大对农村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农民获得更快的致富信息,从比较繁重琐碎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闲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篮球活动。第四,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更新学校领导人的办学理念,彻底转变办学观念,真正懂得一个学校如果缺乏体育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占总人口80%以上有着近10亿的中国农民逐步觉得篮球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学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去,为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篇:制约农村学校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也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更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根据乐耕片区学校的情况看,目前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我们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教育质量相比所凸显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其原因,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好的教师流失等,是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就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因素

(一)师资配备不足,优秀教师资源流失。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学校工作,有点关系的老师都往镇中心学校或镇周边学校调,造成一大批优秀教师流失。这样使得村小,尤其是偏远学校,只剩下几名本乡本土的老教师支撑着,师资严重不足,这样便形成了制约农村小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

对策:严格加强教师管理,出台相关制度,定人定岗。

(二)专业教师缺乏

农村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即使有这样的专业教师,都分配在城镇学校。在农村学校,许多教师往往要兼带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大多都兼任、“赶鸭子上架”,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提升教学质量。虽然每学期都在加强专业培训,一是时间短,二是人数少,这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不大,或者说从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对策:一是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二是加大教师专业化培训力度。

(三)教师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其教育观念非常滞后。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有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更没有千方百计抓质量的意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就拿同一镇来说,偏远村小和镇乡中心地带的学校比较,其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班班通教室等,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所以,教育公平缺失,教育公平也就是一句空话。

对策: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三、学生的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

目前,农村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大部分缺少亲情,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上无父母的辅导帮助和照顾,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如有的乱买吃的,有的上网打游戏,有的逃学旷课等,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问题生的出现,这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无疑是越来越大。

对策:把关注留守儿童的行动落实到实处。

(二)优秀学生的外流问题

由于当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差距,再加上一些民办小学的兴起,有条件的家庭的孩子都会选择好的学校,这就造成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的外流。另外,一部分优生随父母到外地打工就读,也造成了农村学校将失去许多优生而影响了质量的提高。对策:只有改善办学条件,才能留住教师、留得住学生;不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就会越来越差,因小而失大。

三、教研的因素

多数村小,教师七、八个,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有的是包班,虽有一二节课的休息时间,但要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根本没有时间搞教研,在开展教研活动上只是一句空话,走走形势,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更谈不上搞课题研究。

四、管理的因素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效率。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赢在课堂,才能搞好教学质量。

对策:要把好40分钟质量关。一是抓教学过程。就是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抓好教学反思。三是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优化课堂的前提。

(二)加强制度管理

多数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对策: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要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把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学激励机制的作用。

第四篇: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

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与对策

[摘要]国内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对策分析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广大农民的充分就业,就没有“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实现无疑是一种“多赢”的策略。因此尽快制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解决农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1.农用耕地减少趋势增强,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全国30个省区中已有12个属于土地资源超载区,8个属于土地资源临界区,这两种地区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0%,加之工业兴起和城市扩建不断占用土地,致使狭小土地上负担的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其技术份额的加重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单位面积土地数量有限的前提下,便会产生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力,这也将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

2.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但我国则恰好相反。由于我国重型化的产业结构资金密集度高,创造就业机会少,不仅无法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连城市内部的新增劳动力也难以消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削弱,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加之国家向城市倾斜的投资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积累能力较弱,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明显出现资金增密,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3.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带来的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进而导致向城市转移受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市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下岗职工已开始问鼎。而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

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将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

5.农村信息化进程建设滞后。信息经济的出现,加剧了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就业市场信息,而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

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时,其信息获取目前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这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6.政策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福利性制度,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等方面受到一系列排斥和困难,无法融入所就业的城镇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内部,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有的城市要求民工进城后要缴纳暂住费、管理费、岗前培训费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转换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进城寻求就业要预先支付将近千元的转换成本是无法承担的,使他们只能望“城市兴叹”了。

7.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观念制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是在争城里人的饭碗,其结果是引起城市劳动力的不满甚至抵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注入城市进行行政干预。

三、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状况的对策分析

1.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不成熟,就业结构失衡,地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都大大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改善就业条件、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要素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优化整合。

2城市部门在接纳剩余劳动力流动时,必须统筹兼顾做好劳动力就业规划

毋庸置疑的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因此,政府机构对劳动力流动要因势利导,提前安排,争取措施得当,减少摩擦。政府要随时关注劳动力流动的状况,以便及时地制定和调整人口流动的经济政策。

3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在提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多和不必要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业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确保农民收入增加。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方面的投入,确保农民增收,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减轻了城市生产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

结语: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会配套进行。农村劳动力流动涉及到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小城镇建设等多个方面,单靠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能实现城乡居民无差别对待。为此,国家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进行相关配套改革。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表明中央政府在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改革,但是要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而,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家仍需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推进配套户籍制度的进行,以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2] 陈彩娟.对劳动力流动的几点思考_以浙江为实证,市场经纬: [3] 刘伟南.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三个潮

流. [4] 刘晓英.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 [2] 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研究》[3] 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 [J].《中国农村经济》

第五篇: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xx市作为农村人口占65%以上的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农业大市为经济强市,是关系到xx市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

一、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和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加收入问题。从当年由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情况看,2004年当年由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量为49604人,其中在本省内输出(转移)的数量为18057人,转向外省的数量为16890人。从输出(转移)的行业看,转向工业的达11896人,转向建筑业的达到14678人,转向商业、饮食服务业的18224人,转向美容美发业的3703人,转向其他非农行业的1103人。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技术要求不高,与他们自身的素质相适应。在输出(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1.21%(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初中文化程度占50.47%,也就是说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81.68%,由于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外出务工带有很大盲目性,因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也比较少。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5000人,占10.07%,绝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状况不利于进一步向其他文化技术要求高的行业转移。

从以上分析看出: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主要以省内为主,转移行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属于低层次的转移。

二、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特点及制约因素

(一)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其经济效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建国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属缓慢转移时期;1979年至2000年属于自发转移时期;2000年至现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时期,既有组织、有规模、有培训、有管理时期。从1979 年起,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xx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并努力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25年来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向加速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渠道转移。据xx市统计年鉴数据,到2004年xx市农村人口转移28078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2004年达到19.2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980-2000年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二十年间,随着xx市1995年撤县变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城市人口增加大幅度增加了49775人,全市城市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从1980年的25.43%上升到2000年的34.85%。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xx市城市的扩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这是我市一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2、2000-2004年,继xx市经济上一阶段的大发展之后,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有组织、有规模、有培训、有管理全方位大规模转移的新阶段。由于全国及xx市经济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获得了在地区间流动的更大自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向城镇转移明显增加。2000年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的总量为18000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28.56%,2001年上升到24000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38.1%,2002年上升到30130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47.81%,2003年达到36719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58.2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就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跨地区流动的"民工潮”。

从上述两个阶段来看,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基本上和我国经济波动周期相吻合。

(二)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xx市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没有走西方城市化的道路,而是转向省内外建筑企业、餐饮服务业和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镇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步步推进的。2001年农业人口为261950人,到2004年底为241921人。3年时间下降了20029人,下降7.64%。值得指出的是,这期间农村农业劳动力份额的迅速下降,是在社会总劳动力的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前阶段的情况下实现的。其特点是:

1、高度倾斜性。农村农业劳动力主要输出(转移)到省内外建筑行业及餐饮服务业。2004年在输出(转移)的非农产业的农村就业人员中,进入建筑行业约占80%。但结构不尽合理,倾向性较大,偏重于建筑工、搬运工等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2、兼业型。

在大多数地区,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或用闲暇时间或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有相当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农村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62%是兼业型转移。

3、粗放型。其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不高,加剧了自身转移的难度。其二是技术粗放,大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美容美发,保安等劳动密集程度比较高的工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80%以上。其三是设备粗放。在建筑企业设备总量中,大约有60%的设备是国营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所以,建筑工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工作量大。其四是综合要素生产力低下。建筑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大都是靠扩大规模来维持的,这种粗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走向集约发展的基础。

4、竞争力强、要求高。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建筑企业大都分散在城市,少量分布在集镇。而且不同地区结构相似,因而,竞争力强,对人员的要求高,而我们的转移人员素质差,水平低。面对激烈的竞争,农村劳动力也只能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水泥工等工作,实现低层次的转移。因为乡镇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至今仍处于改制和调整时期,面临二次创业的压力,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乡镇企业初创时期形成的粗放经营、劳动密集、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格局,走集约经营、技术密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路子。这种跨越的结果必然导致就业弹性下降,导致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弱化的局面。

5、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经营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从长期的隐蔽日益成为显性状态,在量上日益严重化,各种形式的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以上。

三、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是无序流动问题。所谓“无序流动”,就是农村劳动力净收益不超过在家乡的净收益。实际上农民做出是否流向城市或外地的决策,依据是预期流动净收益是否超过预期留在家乡的净收益,其决策是理性的。一般地说,留在家乡预期净收益较为稳定,而流动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预期净收益则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无序流动的根源就在于流动的实际净收益小于预期净收益,甚至为零或负。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是无序流动的根本原因。

二是容量问题。我国的城市经济对比农村要先进得多,但从现代化生产赋予城市的职能角度看,城市远未实现现代化,对农村的经济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病”。同时,劳动力的大量涌入还会带来较严重的城市社会治安问题。

三是土地荒废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现行的土地产权安排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使用权分散各农户家庭,土地产权不许自由买卖,但使用权可以转让。农民比较利益很低,负担重,务农净收益微不足道,决定了农民转租责任田的净收益不大,租赁别人的责任田的净收益也很少,导致土地使用权出租的交易实际上难以进行。而且出租土地还有可能形成地力下降,利益权衡的结果导致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干脆抛荒责任田。可见,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是解决土地荒废问题的关键。

四、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一)抓住主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实施就地转移

1、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制度保障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

土地集体所有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土地集体所有,实际上农民并不掌握自己对土地的发言权,更谈不上维护自己的权益。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再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势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同时,在制度上可以保障剩余劳动力转移。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最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从而在土地制度上保障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忧虑。

2、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在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xx市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强市,农业相对资源比较丰富,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开发在农村内部吸收和容纳劳动力具有很大的潜力。对农业进行全方位开发,拓展农业内的就业空间。xx市的开发型农业仍然具有很大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

第一,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化经营,实行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大的潜力。

一是通过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

二是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容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三是通过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是通过开发农村中的多条产业链,以及产业链的拉长和深化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

第二,进行坨岗沙地开发。xx市坨岗沙地面积多达1000余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全市有宜林荒沙地三十万亩,若每年绿化一万亩宜林荒山,每个劳动力每年绿化三十亩的话,则可在未来30年内每年可容纳 一万个劳动力人次。除了丘岗山地以外,还有可养殖但尚未养殖的水面19万亩,对其进行开发,同样可以安排大批的劳动力。

第三,改造中低产田、兴修道路和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目前,xx市共有农田196万亩,其中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即尚有近130万亩的中低产田,如果把这些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的话,则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此外,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田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劳动较过去大大减少,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二)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中心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中心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就业。目前xx市劳动力统一市场发育程度很低,乡镇街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还受到许多非价格因素的制约,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差异很大。在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力双向选择,这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还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行;强化信息工作,搞好市场网络建设;狠抓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体系。

(三)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渠道

第一要抓好劳动力流转的组织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提倡发展政府公共事业性的、集体的、个体的、社会团体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政府应制定劳动力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实施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以介绍职业为名,行坑骗农民工为实的行为,真正把中介组织办成使农民相信、政府放心、能为xx市劳动力转移起到桥梁作用的机构。如妇联对劳务输出进行有效管理,形成了全市著名的“富余女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

第二搞好信息服务和管理。搞好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量准确可靠的劳务信息是成功输出劳务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搞好信息网点建设,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点地区建立信息网点,收集劳务信息;二是在长年外出的劳务人员中选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一批信息员,负责收集当地的劳务信息。三是搞好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摸清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现状,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特长等,为劳动力的输出打好基础。

第三加大智力型人材的转移力度。为了使xx市外出务工人员得到较高的劳动报酬,应加大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一方面要加强输出劳务人员的素质教育,针对不同的劳务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适应能力,保证劳务输出的成功率,提高输出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外能较好的学习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在他们掌握技能和管理经验后,鼓励这部分人员回家乡领办企业,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人口老龄化使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巨大的劳动力供求缺口。由于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对发达国家21世纪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应有选择的放松劳动力跨国流动的限制。我国已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劳务输出外部环境看好,xx市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并结合自身劳务输出的特点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建设的招投标,发挥xx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吃苦耐劳的优势。

下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

    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及对策(定稿)

    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及对策 徐健 2012-10-15 14:54:14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期下摘 要:本文解析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制约因素,从重塑独立董事独立性、改善......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5篇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 摘要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已成为银行间激烈竞争的新领域本文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外部环境、业......

    浅谈企业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谈制造业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制造业转型升级依然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对策。关键词: 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对策达芬奇造假事件轰动一时,温州的高......

    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因素

    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使课堂教育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的状态。......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 [摘要]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

    农村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农村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得出制约农村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文献综述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市场蕴藏了巨大潜力,农村消费信贷在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当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