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戏曲动画人物的创造论文
《大闹天宫》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艺术技巧的动画片,它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如果没有大闹天宫的动人故事,孙悟空的形象不会如此受欢迎。所以优秀的剧本是成功地创造戏曲动画人物的前提。而戏曲动画剧本大多取材于丰富优秀的戏曲剧目,戏曲成百上千的剧目,为戏曲动画故事题材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这一个个剧目不仅是一个个剧本,还是一个个完备的艺术体系。它包括:剧本、表演、音乐、布景、服装、化装等。在中国戏曲中有诸多优秀的剧目和故事,很多是家喻户晓的,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动画片很容易让观众接受。而且这些剧目和故事都非常地完整,并且很有趣味,这正是目前的中国动画片所缺少的,借鉴戏曲的题材会使动画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故事内容的动画片相应地有不同的风格类型。风格取决于内容,动画创作者要根据动画片的内容设计一种恰当的形式风格。“完美的形式应是深入到内容并赋予内容以生命、而非给内容以外衣和修饰。”在创作时要根据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来创造角色形象。不能够单看造型是否好看,最重要的是这个造型是不是最适合故事本身。人物造型设计应该是对剧本中人物整体形象的构思,如《萤火挽歌》属纪实性风格,因而采用写实的造型;《猫和老鼠》属喜剧风格,故采用夸张的造型;《蜡笔小新》属黑色幽默的风格,所以产生漫画的形象等。动画片经过百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种风格类型:写实风格、漫画风格和纯个性风格。不同的造型风格表现相同的人物形象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并丰富着动画片的表现力。动画的造型风格和设计思想是创造人物前的准备工作,它们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他所要表达的意图。随着动画片的发展,创作者不断努力开拓新的风格类型来丰富动画的表现力。戏曲动画人物也要确立好动画的造型风格和设计思想。
运用动画造型规律创造戏曲动画人物
动画片本身有自己的造型规律,这也是动画区别其他绘画形式的基本要素。我们在进行戏曲动画人物设计时,要依据动画艺术本身的特性,遵循动画的创作规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可发挥性的形象,以增加动画的表现力。
1.夸张、变形
动画片是在对物体进行观察、提炼、加工后结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想象力创造形象。自然界中物体形态、体积的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体积大的物体给人笨拙、迟缓、威严之感,在动画中一般把笨拙的人画成大块头。体积小的物体有灵巧、快速、轻盈之感,一般把可爱的形象画小,如小动物。夸张、变形塑造的动画人物往往有某种幽默的趣味,使人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加典型且富有情感,并有着加强叙事和传情的效果。夸张、变形后的人物是动画片中的一把“利器”,是人物性格的外在强化,即观众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是聪明还是蠢笨。《三个和尚》中的三个外形胖瘦、高矮不同的和尚体现了他们自私、可笑的性格,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夸张、变形说明了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曲动画人物也不能仅仅照搬舞台造型,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在对人物感受的基础上升华和强化。
2.简化
在大量的原动画加工过程中为了简化工作,保持流水作业的质量,人物造型相应地简化。从简化的造型中可以产生无尽的联想。简化的造型中准确的线条比繁琐的造型更能传达出明确的信息。戏曲服饰是体现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戏曲服饰在舞台上有严格的分类,因为它不仅仅是人物的衣服,更暗示人物的年龄特征、身份、地位甚至命运。由于戏曲服饰大多是由严谨复杂的花纹装饰而成,所以在创造戏曲动画人物时,创作者要对戏曲服饰进行提炼,选择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装饰文样,去除累赘的细节。在戏曲动画人物造型中如何对戏曲服饰进行再处理,使它遵循动画片造型规律这—简化性呢?笔者认为要保留基本样式,敢于创新。戏曲的人物造型是通过人物的不同行当、不同角色、不同服装、不同化装及脸谱来体现的。拿服装来说,它包括:袍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等。袍服类中又包括麟、中皮、裙子、开鳖与箭衣。戏曲在人物造型上拥有完备的体系。而戏曲动画在继承上需要基本保留,但要创新。这样做使它不仅有戏曲特色,而且还有创新的现代精神。旧有的程式性人物造型,还需要与时代接轨,达到精练、夸张、变形。
3.运用对比手法
所谓的对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角色形体大小的对比。在创造多个角色时,在设计上要注意让角色在形体大小和造型上形成对比,从而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二是角色服饰上的对比。要强化服装的对比关系,也就是主要人物之间、主角与配角的服装式样,材料之间的综合对比关系以及服装的华丽与纯朴、高雅与粗俗、传统与现代、幻觉与现实等的具体对比关系。戏曲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这当中,华丽与朴素的对比服饰,更多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因素。
4.突出体面、动态、个性
动画的造型设计不仅包括标准造型图、转面图、结构图,还包括角色的动作设计。在动画片中,动作造型的设计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极为重要的,诠释角色的要素不仅仅是它的外表,还有角色的性格动作。比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三个形态各异的角色具有自己的特色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动画造型更重视对人体体面、动态的塑造。人体的动作、姿态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它能反映人物的个性、气质,是表现思想情绪的重要因素。动态语言富于暗示性,由于它是通过身体和四肢的展开和运动来体现的,因此动态幅度较大,具有很明显的视觉外观。在戏曲动画人物的动态设计上,笔者认为应该强调夸张化、舞蹈化,如《启家庄》中启三娘与敌军开战,有“打出手”(连续起跳踢枪)的表演特技,夸张地表现了启三娘武艺超群。而动画来改造“打出手”,动作就可以更夸张。现在的动画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使我们能够选择不同类型的动画来欣赏。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创作动画片时要考虑到个性因素。个性是艺术中的重要因素,是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没有个性的艺术就会很单调,动画片也是如此。而个性的动画人物是艺术家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结果。在戏曲动画的创作中,创作者也同样需要考虑到个性因素,试图在有限时间内表达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化的思想,并且在吸取中国戏曲经典精髓的前提下,重新创造出时尚个性的戏曲动画人物。戏曲动画短片《十五贯》,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十五贯》的片段,它的人物角色则呈现出泥塑的个性风格,动作表情也十分细腻生动。
立足本民族的特点,吸收古典戏曲人物的形式美感和动感
各国不同的动画片都展现了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从中可以看到受本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很深。尽管美国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故事改编成动画,在动画的故事改编、人物塑造、动作设计上反映的还是“美国精神”。日本的动画片多反映都市题材,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大写照。中国动画风格既不同于迪斯尼的造型风格,又不同于日本动画的传统风格,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风格、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动画形象,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的动画形象,它不仅需要美的造型、令人喜爱的性格,更需要引起受众文化共鸣,以及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可见要创造令人喜爱的中国动画形象,必须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走民族化的中国动画造型之路。而对于戏曲动画人物的创造更要立足于中国特色。中华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很成熟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是传统造型的动画片。70年代的《牧笛》、80年代的《猴子捞月亮》有很明显的中国情趣。《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是通过中国京剧脸谱变形而来,并吸收了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砖、宗教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1979年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动作就是典型的戏曲动作。中国动画发展的“源”在于中国的民族艺术,而在中国的众多艺术形式中,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艺术形式独特,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故事为戏曲动画的再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戏曲动画改编的基础是戏曲,在改编的同时吸取了戏曲艺术中诸多的民族特性,使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比如《武松打虎》中出现的打斗场面。京剧的打斗以中国的武术等为基础改编而成,而戏曲动画再次改编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到舞台上的动作,使其充分体现出中国武术和戏曲舞台“程式化”的特点。古典戏曲人物的造型、服装经过高度的提炼具有规范的形式美感,本身就是一幅画。中国戏曲人物的造型以化妆、服饰来突出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同时注重艺术上的夸张、美化。京剧脸谱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不同的脸谱造型,表现对人物的褒贬。关羽勾红脸表现他的忠诚,曹操的白脸则表现他的奸诈狡猾,黑脸的包拯是公正的象征。戏曲人物的服饰是经过长期创造而成的。服饰中的图案既美观又非常讲究,在工艺制造上体现了刺绣华丽而又和谐的魅力,在艺术上体现了根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的艺术美。戏曲艺术的民族特色不仅仅表现在图形、色彩上,还是一种内涵、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映,一种含蓄而又典雅的美。吸收古典文化,不盲目抄袭国外的动画造型才能塑造优秀的动画人物,这就需要善于学习民间艺术的装饰美、形式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创造出极具影响的中国动画形象。
从优秀动画片中汲取营养
纵观中国的动画发展史,可以发现早期有很多成功的动画造型,如经典之作《哪吒闹海》,它的人物设定是吸取了中国门神画、壁画里的有用素材,采用装饰风格,简练的线条,配以人间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使人感到常见又新鲜,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提炼加工。当然创作者也充分研究了剧情、人物性格等方面,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物造型。哪吒赤身露体,浅色肉身,配以红绫和金圈,闪着两只乌黑机灵的大眼睛,显出稚气与智慧;两道硬挺的剑眉显得十分威武,一派不平凡的孩子英雄形象。李靖大红袍罩身,显出为官身份,色彩华丽,有分量。衣角底下露出一块护膝铠甲,说明他是武将,这种武官文扮的人物造型设计,符合剧中情节发展的要求。东海龙王的造型设计,充分利用了色彩表现其性格。东海龙王以青绿色为主,用在瘦骨嶙峋的残暴人物身上,更显出其性格的冷酷。这样的设计对剧中人物性格在造型上做了很好的铺垫。几个人物各有主色调,协调地凑在一起,互相补充、衬托,相得益彰。我们看人物造型的色彩与设计,就会发现人物的各自性格,这也正是成功人物造型的魅力所在。除了上面介绍的《哪吒闹海》以外,还有像《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一大批水墨动画,一看用水墨塑造人物造型,就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而且这样的人物造型能更细腻地表达片中人物的感情。有外国人看到水墨动画片后惊呼:“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完全是中国式的动画片。”这样的话语是对我国水墨动画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这样的评价不是也正提醒了我们,要做中国式的动画,就要好好利用中国所特有的资源来创造自己的动画。
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造戏曲动画人物的品牌形象
在世界动画中,动画片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迪斯尼动画创作初期就开始尝试商业化、产业化运作,并通过辅以玩具、图书、主题公园等其他商业渠道扩大动画片的影响力。美国商业上发达的动画片在世界上很闻名,成功地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两个动画明星——唐老鸭和米老鼠。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现代,创新一词不仅涵盖了创造新意图、新意境,而且涵盖了更为直接的商业意图。动画艺术是现代文化的产物,能创造出惊人的文化和商业双重的价值。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国外舆论界曾赞扬中国动画片的艺术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曾有过戏曲动画人物的品牌形象——《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如今要使戏曲动画能够被更多的人喜爱,并快速进入市场扩大其影响力,就要充分利用中国民间艺术的有利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戏曲动画人物。民间艺术是本土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既具有个性,又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因而民间艺术是诞生个性动画艺术形象的有利土壤。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动画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创作者拓展想象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比如《三个和尚》,这部动画作品就脱胎于一句中国民谚,造型形象来自单纯、简洁的民间线描,但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又采用了西方化的叙事手法,为作品注入了国际化的元素,也为它赢得了国际声誉。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是不相违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作为新生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如戏曲造型元素,但如何把戏曲动画人物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利用计算机软件创造戏曲动画人物
动画片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计算机软件在视觉表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观众的期待值。如果在造型、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整体,那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不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的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由三维高科技制作的动画。《虫虫危机》和《玩具总动员》的推出宣告了迪斯尼角色创造开始大量使用三维技术。近年来又有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ClaraChan利用Maya及RendermanArtistTools技术尝试制作了中国水墨动画短片《竹秋》,达到完美再现国画的效果。美国福克斯探照灯公司2001年10月19日上映的《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Life)制作方式十分特别,前期工作用数码摄影机拍摄完成,然后组织了三十多位艺术家使用软件对真人影像进行绘彩,这种技术曾应用于MTV拍摄,但还是首次用来制作电影故事长片,不仅节省了原画的成本,还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运用计算机创造动画人物,其优点是发挥了其立体造型的特征。动画人物立体造型是通过形象的正、侧、背多体面来展示人物形态,以及形象在空间中的运动和状态。同时,三维虚拟人物通过计算机捕捉真人动作不仅能够使常规动作更具真实感,而且能够做出高难度的特技动作。《怪物公司》就是迪斯尼公司给我们创造的一个完全不存在的虚构的怪物世界。电脑科技创造动画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做出二维手绘达不到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动画创造人物新的可能性,扩大了动画片的表现形式,使动画设计语言更加多样化。三维动画这几年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也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三维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真实地再现我们的生活空间,轻松渲染出具有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光影变化的角色,这点上二维手绘就稍有不足。而实际上三维动画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技术上的局限,三维动画在造型上没有二维动画那样灵活,不易表现二维动画的那种写意性。另外,有些动画片过分依赖技术,忽视了艺术构思和创作本身,容易陷入纯粹娱乐的境地,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动画人物造型设计就像戏曲中寻找演员一样,所不同的是戏曲动画片中的造型是由动画创作者创造出来的,戏曲动画片中的造型有其自身的不足,比如,它不可能像真人一样做出一些细微的眼神表情,但它有自身的长处,可以做到将动作极度夸张。所以在创造戏曲动画人物造型方面要扬长避短,合理地运用夸张、对比、装饰等手段,创造出符合创作者想象的各种形象,它没有想得到而找不到演员的苦恼,而只怕想不出这样的演员。在造型上不同造型风格的东西无可比性,就像绘画中,不能说国画没有油画的空间感,各有各的特点。在创作中,也不是已经成功的就一定是好的,不要去盲目地模仿,应该通过不断地提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能为自己所用的戏曲动画形象。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以空前的速度进步,人们的审美价值也随之趋于多元化,如何创造出人们真正喜爱的戏曲动画人物,值得我们思考。建立在现实主义传统上的中国动画片因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而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美,戏曲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动画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在不断的改革和学习中,中国动画人物形象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眼前。
第二篇: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在这戏曲鉴赏课中我认识了戏剧,其中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 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戏剧文学的分类 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我们的戏曲鉴赏课中讲到的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就以越剧版的红楼梦为例,编剧者选择了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最是适合不过了,所有现有的体现宝黛爱情的戏曲,以越剧的演绎最为成功,正是因为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唯有在柔美、婉约的越剧里,最能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我主要想论述一下现今的莲花落,我平时很爱看绍兴莲花落,其中百看不厌的还是《大年三十》由寿建立,陈飞,翁仁康,吴素英,周柳萍等老师演的作品。在此我就通过这部作品以小见大,来点论其特点,活力。首先论其特点,从上所述介绍可大概看出现今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但在《大年三十》这部作品上,我们未见这种形式,我想 这正是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它不在是演出形式单一的作品,而是电影式的多人表演,以莲花落为主体的形式又说又唱。剧情上,《大年三十》讲的是大年三十时,教书先生苏义救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的施潘嫂的故事。场景是一般老百姓的家,从三家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讲述故事。可见绍兴莲花落在取材上,是以民间为取材地。作品很贴近生活。因而其故事情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是受绍兴人民喜爱。体现了邻里之间人与人患难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古朴的民俗民风,加上过大年的特定气氛,使全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绍剧是绍兴的一大特色,它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1950年定名为绍剧,绍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绍剧是绍兴的地方戏,是鲁迅笔下社戏的主要内容,以猴戏著称。观众们熟悉的也多是绍剧中的古装戏。最终敲定以绍剧演绎《生命的飞翔》,源于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的演剧风格最能反映剧本所体现的英雄风采。《生命的飞翔》以抗震救灾英雄邱光华机组的英模事迹为原型,用戏曲艺术的形式,塑造了邱光华机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英勇无畏、勇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群像,热情讴歌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令人意外的是,绍剧演员姚百青此前最擅长的是演猪八戒,而在《生命的飞翔》中,他却成功地塑造了我军英雄飞行员邱光华。姚百青表示,演员们除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在传统绍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表演方面的改进。他说:“《生命的飞翔》不是纯绍剧,打破了程式化的东西,进行创新。身段动作、对白等,都与绍兴当地的社戏不同。”
还有《东山再起》也是深深吸引我的一部戏,它的剧情简介:“生于穷山恶水间,风刀霜剑不皱眉。练就铮铮双飞翼,猎尽窃窃狐兔辈。敢蹈四海万顷浪,笑迎五洲千钧雷。天赋一腔凌云志,搏击到死头不回。”一曲激情澎湃的主题歌,唱出了《东山再起》的精神风貌。东晋中期,朝政腐败,前秦南压,内忧外患日盛。文武双全而年少气盛的名士谢安,因淝水初战失利,又遭大将军桓温无端指责,愤而辞官隐居会稽东山。桓温之女桓蔷是谢安的红粉知己。当胡秦再次兵临淝水、晋军连遭败绩时,她千里迢迢寻至东山,几经周折,力劝谢安复出,临危受命以救国难。
剧作再现了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塑造了名士谢安、侠女桓蔷和枭雄桓温三个艺术典型,还塑造了书圣王羲之、高僧支遁等多个各具个性特色的舞台形象。剧作以谢安人格的自我完善为主线,主题鲜明而风格空灵,具有独到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东山再起》所体现的“失意不失志”,执著奋进、再创辉煌的精神,既是古越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调腔的脚色行当有“三花、四白、五旦堂”之称,三花为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白为老生、正生、副末、小生,五旦堂为老旦、正旦、贴旦、小旦、五旦。其表演以精湛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
《挑水伯断案》是一部大型调腔古装轻喜剧,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挑水卖水为生的挑水伯,在一桩杀人案被糊涂县令错判后,他仗义直言,主持公道,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他历尽艰辛、吃尽苦头,还差一点搭上自己的性命,最终,他层层抽丝剥茧查出了真凶,挽救了无辜。挑水伯的扮演者是县调腔剧团青年演员王莺,她的表演细腻到位,给整台戏增色不少,她感慨地说,这个角色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尝试,因为以前她演的都是很正统的老生戏,这个戏为喜剧,有点带小丑的味道,对她来说难度特别大,但通过许多日子排下来,也很快进入了角色当中了,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以前我对戏剧是不感兴趣,上了这次的课后,才发觉戏剧其实是挺有意思的,它的文化历史也是挺悠久的。从中莲花落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剧种,它弥漫着一股乡土的气息,它作为绍兴乡土特色的剧种,而我又在这绍兴上学,真的是很开心,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多接触些莲花落,也希望当地的人能多多发扬它,让它成为绍兴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计算机093班
周丽燕
第三篇:戏曲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 级:09级英语教育班 姓 名:孟裕娟学 号:200940927101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
学生:孟裕娟
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京剧起源;京剧艺术;《霸王别姬》;评剧起源;评剧艺术;《花为媒》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一、京剧起源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而京剧的形成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和鼎盛期
二、京剧的形成与传播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三、京剧的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但是,很多京剧名家也都凋谢于这个时期,后人欣赏他们的艺术,只能靠他们当时留下的一大批老唱片了。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高亭、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种类繁多。其代表作品有:《王子复仇记》、《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进步,这些老唱片也渐至于湮灭,大部分变得不可考了,为后人欣赏、学习前辈名家的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中国唱片等公司把一部分老唱片翻录在磁带或者其他介质上予以出版,但是却一直没有对整个老唱片音乐资料进行过系统整理,就是翻录过的东西,也大多市面无售了。不过,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成熟也给我们这些老唱片的普通爱好者带来了希望,使我们有了尽可能全面整理这些老唱片的可能性。
四、京剧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此故事为中国著名戏曲曲目之一。《霸王别姬》 是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另有一部以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霸王别姬》(1993年)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曾于1993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
是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霸王别姬》除获得金棕榈大奖外,还获得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国际电影奖项。这部作品也曾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是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另有同名单机游戏和菜色。
五、京剧的意义
京剧讲究对上孝,对下慈。京剧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是融唱,念,做,打,舞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传统风韵,它是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京剧博大精深,前辈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艺术财富是多么宝贵1我们这感受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品味艺术家的个人魅力。我们应该多了解戏曲知识,从戏曲文化中汲取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六、评剧简介
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汉族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评剧,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七、评剧的艺术特点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
气息浓郁的特点。《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风格幽默,唱词优美。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曾被录制为电影作品。
八、结束语
京剧与评剧是我国戏曲综合艺术的典范与文化传承代表,京剧的音乐丰富多彩,它的唱调不仅集中了西皮、二黄等多种腔系(腔调系统),而且各腔系中的版式多样,适应各种戏剧场面和人物表演的需要。而各行当的曲调区分又较为明显,行当中的流派唱腔众多,因而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而确定了京剧成为当今我国戏曲剧种盟主的地位,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评剧与京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傅谨,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2] 孙焕英,在哲学层面谈京剧,2011年7月
[3] 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1984年,页码125~131
第四篇: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姓名: 于湘滨 学号:0918030103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
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
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京剧起源; 京剧艺术; 《霸王别姬》; 评剧起源; 评剧艺术;《花为媒》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但是,很多京剧名家也都凋谢于这个时期,后人欣赏他们的艺术,只能靠他们当时留下的一大批老唱片了。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高亭、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种类繁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进步,这些老唱片也渐至于湮灭,大部分变得不可考了,为后人欣赏、学习前辈名家的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中国唱片等公司把一部分老唱片翻录在磁带或者其
他介质上予以出版,但是却一直没有对整个老唱片音乐资料进行过系统整理,就是翻录过的东西,也大多市面无售了。不过,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成熟也给我们这些老唱片的普通爱好者带来了希望,使我们有了尽可能全面整理这些老唱片的可能性。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此故事为中国著名戏曲曲目之一。《霸王别姬》 是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另有一部以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霸王别姬》(1993年)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曾于1993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霸王别姬》除获得金棕榈大奖外,还获得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国际电影奖项。这部作品也曾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是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另有同名单机游戏和菜色。
京剧的意义,对上孝,对下慈。京剧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是融唱,念,做,打,舞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传统风韵,它是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京剧博大精深,前辈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艺术财富是多么宝贵1我们这感受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品味艺术家的个人魅力。我们应该多了解戏曲知识,从戏曲文化中汲取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风格幽默,唱词优美。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曾被录制为电影作品。
总之,我认为京剧是我国戏曲综合艺术的典范,它的音乐丰富多彩,它的唱调不仅集中了西皮、二黄等多种腔系(腔调系统),而且各腔系中的版式多样,适应各种戏剧场面和人物表演的需要。而各行当的曲调区分又较为明显,行当中的流派唱腔众多,因而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而确定了京剧成为当今我国戏曲剧种盟主的地位,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评剧与京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魏志华,京剧入门与鉴赏,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华戏曲丛刊,上海百家出版社
第五篇:戏曲论文2000字
一直以来,对戏剧之中的昆曲情有独钟。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目前但凡稍有名气的京剧大师,没有不会昆曲的,该剧也被誉为“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跟随着演员的一动一停,一颦一笑,感觉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这如此纷杂的城市中,心似乎有了一点点宁静。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却的灰烬,而是将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
欣赏国学,要有闲又心静的时候慢慢品味...游园惊梦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段,以前只看过剧本,辞藻缱绻华美,令人流连。这次看的是视频,才发现昆曲的美,不仅仅美在辞藻,更美在唱腔表演。醉扶归 和 皂罗袍,杜丽娘和春香好像照镜子的表演很有意思,摆手移步轻轻缓缓,却惟妙惟肖。在 好姐姐 那一阕,贴白旦唱,又恰是春色关不住,又恰是年少寂寥心。昆曲的唱腔,一开始只觉得咿咿呀呀没有曲调,多听一会儿才知道宛转绵长。就好像 梅花三弄里面,有同样的曲谱往复三次,或幽远沉静,或轻快明亮。小女生顾影自怜,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过相爱总要一波三折的,人生也是一样。又不过无论再凄凉的人生,也总会有喜剧收场,这便是中国人,也总算给微小的你我加点勇气。春天到了,看到姹紫嫣红了吗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看完牡丹亭游园惊梦这段昆曲,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牡丹亭中的丽娘一举手 一抬足的优美婉转...说不出的细腻动人..那柔雅的唱腔中的藏不住的寂寞哀伤...真的很吸引人...昆曲有种庄生梦蝶的灵幻之美。伟大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只是隔墙听了几句《牡丹亭》的曲调,就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明代末年可怜的妇女冯小青所写的这首诗,是几乎所有研究《牡丹亭》的人都喜欢提及的: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任何虚假的艺术都不可能引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的。舞台、服装——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去昆曲的起源地,那个优雅的千年古城——苏州,去看一看,去感受昆曲的最初记忆。去听听那穿越了百年时光的悠扬的笛声,看那早已远去的岁月是否还可以重现眼前?
《牡丹亭》讲述的不朽爱情故事正是从女主人公杜丽娘春日游园开始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美丽雅致的诗句,将故事与曲调融为一体。几百年来,也不知曾有多少人为此神伤为此落泪。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我想,我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戏曲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根和血脉。它清晰的传递着我们民族的艺术精髓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