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普查常设机构建立的必要性论文
对各种工作所进行的普查,主要就是准确把握各种被调查事务的基本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综合运用。基层普查常设机构的建立主要是对工业、农业、人口、三产以及基本单位进行全面性、周期性、阶段性地普查,这也是由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我国的周期性普查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套完整的调查体系,在实际的实行中仍有诸多问题存在,这对党政领导、生产单位等在进行决策时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自我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农业、人口、基本单位等方面大大小小也进行了许多次普查工作,从以往的普查情况来看,常会出现有临时人员组成的临时机构进行普查工作。国务院已在《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中有了明确的规定,所以,成立常设普查机构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①对各项工作进行周期性的普查是经过国务院正式决定的,这项工作具有长期、逐项、按时进行的特点,如果一直只是由临时的机构和临时的人员去进行普查,势必对普查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也很难满足对普查工作的要求,体现不出来“大事真抓”的行为;②临时机构和临时人员进行普查时候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也是一个必须要建立基层常设普查机构的原因;③在单位还会造成人心不稳及工作不实等许多不利的影响,同时对普查工作的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成立普查常设机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需要调查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调查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多种经济成分,在国有经济中有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产权的流动的情况下,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所有制的经济主体投资在同一企业里的现状,自然而然的财产混合的经济单位也就相对增加了,受利益条件的影响,在进行普查时被调查者的配合度并不高,难以展开普查工作,另外也会出现人为的对统计信息进行干涉的情况,导致统计信息出现不真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下,要对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各级政府成立普查常设机构来对各种普查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查,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方便各级党领导的决策。
二、统计工作面临的现状需要成立普查常设机构
根据基层统计部门和领导力量两方面考虑,也是必须要成立普查常设机构的。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任务繁多而且任务也比较重,他们不仅要完成一系列专业的日常统计工作,目前我国现行的周期性普查工作内容非常多,如果再承担这种普查任务,基层单位有非常大的压力,基层统计部门人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很难保证按质按量地完成某项普查工作。从领导方面考虑,担任各种普查办公室的常务或者其他职员的都是在统计局抽调的,他们不仅要完成统计局的业务工作,还要搞好普查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一心放在某一个工作方面,难免在工作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县区,其普查工作所需的微机数量少、配置标准低对繁重的调查任务以及时效性很强的普查工作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根据规定,普查和大型调查的经费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平摊的,以保证普查能够顺利的进行,但实际情况是在缺少较为科学的量化标准的情况下,增大了筹措普查经费的难度,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县区以及贫困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基层统计力量并不强大,一些必要的普查常设机构的缺失更为严重,在遇到大型普查工作的时候,每次都是紧急地抽调一些人员组成一个临时普查机构,来应付上面派下来的任务。
三、设置常设普查机构是普查工作内在的需要
各种普查工作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止这样还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动员,每一种普查从前期的组织实施到普查结束都需要好长时间,其涉及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多比如:组建机构、经费筹措、人员选调、数据录入处理汇总、普查试点等等,对普查工作的人员要求也很高,要熟悉各种普查全过程,另外还有要懂业务以及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从以往进行的普查工作的状况来看,组成普查工作的队伍有很多都是不懂统计业务的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少使他们很难专心的工作。尤其是从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对各部门都要求定编、定岗,更难抽调人员到普查办公室。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常设普查机构来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完成普查工作是统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普查工作做得好坏与各级组织实施各种科学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基本的国情国力,各级组织在基层建立常设普查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篇:建立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探讨
关于当前建立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金坛公交 窦丽琴)工会财务管理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如何做好和强化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工会财务管理使有限的工会经费合理使用,发挥出重要作用。关键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必要性;对策
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保证,工会组织能否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有效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当前,我国基层工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会全局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进一步明确,对加强自身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金坛市公共交通公司(以后简称公交公司)于2011年12月13日成立,2012正式经营,公司隶属于金坛市交通运输局,采用“公车公营”经营模式,负责城市公交和镇村公交的客运经营。其中:截止2013年年末,城市公交共有12条线路(含108路夜间1号线),运营车辆108辆;镇村公交运营线路29条,运营车辆30辆,总计运营车辆数达138辆(2014年计划新增车辆20辆,到9月初已经新增上线8辆新LNG燃气公交车,运营车辆总数目前已经上升到146辆)。截止2013年末在职职工人数238人,其中:城市公交驾驶员137人,镇村公交驾驶员38人,修理人员8人,行管后勤人员31人,实习驾驶员24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基层工会组织所拥有的资产不断增加,经费总量不断上升,如何建立和做好公交公司的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一、目前公交公司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公交公司的基层工会组织一直是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基本上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上约等于没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独立的基层工会社团法人证书
由于公交公司运营时间长和驾驶员工作时间长的特殊性,相关的职工集体合同年检必须要用到工会法人证书和工会专用银行账号,所以2014年4月专门申领基层工会社团法人证书。目前,公交公司的基层工会社团法人证书已经于2014年5月7日由金坛市总工会颁发。
2、没有专门开设工会专用银行账户
虽然已经领取了基层工会法人证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开设工会经费专用银行账户,也没有刻制工会负责人专用私章。
3、没有专门开设工会财务账户和建立工会财产管理办法 目前公交公司还没有单独建立工会经费财务管理账户,财务上仅设置“管理费用-工会经费”账户和“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账户,用于核算公司职工工资发放表中每人每月所扣的2元工会费,和极少的一部分工会支出,账户上仍然有余额,也就是说,公司目前每年用于职工工会方面的支出每人都不超过24元,这是极不正常的,也是极不合理的。目前并没有按工资总额的2%计提工会经费,而且工会财产管理办法也没有真正建立和管理。
二、公交公司的基层工会建立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探讨
1、是新场站投入建设后工会设施硬件管理的需要
根据发展规划,新场站投入建设以后,将建有跟工会有关的多项硬件设施,如缓解职工压力的“心灵氧吧”室,健身室,乒乓室,图书室,以及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等,需要投入不少的工会经费和工会财产设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相关的工会财产管理办法。
2、是强化职工人员管理,丰富和开展职工业余生活的需要
从公交公司2011年起成立运营以来,每个月一直从工资表中扣取交纳每人2元的工会费,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组织过多少工会层面上的职工活动,职工们没有真正享受到公司工会的福利和工会集体带来的温暖,也就无从谈起职工的公共服务的使命感与企业归属感,这对于维持公司职工队伍的稳定性也是没有帮助的。公交公司成立之初,事务繁杂,确实没有精力发展工会活动,但是当两年运营以后,经营状态已经渐渐进入正轨,正是建立工会委员会和大力发展工会活动的良好时机,对于发展公交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也是大有帮助的。
只要将工会经费重点用于维护职工权益、开展工会活动和为职工办实事上,就能引起公交公司内部管理的良性发展,对于带动公司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企业归属感是大有帮助的。如果公司员工都有了企业归属感,产生了以企业为家、为企业作奉献的精神,就一定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去投入现代化管理的运营中和,全心全意地提供发自内心的优质服务。
3、是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企业文化的需要 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中重要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公交公司只有拥有并发展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和活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吸引更多的有志于公交事业的精英人士,更好地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举办和开展多样性的工会活动正是加强和发展公交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三、公交公司建立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困难和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1、经费收支预算功能有所弱化
2、内控制度执行力度可能会不足
3、财产物资管理有待加强控制
4、资金管理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
四、建立和完善公交公司工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可行性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基层工会组织所拥有的资产不断增加,经费总量不断上升,如何做好和强化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1、选配好工会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最终要由财务人员来执行,选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适应的工会财务人员,对于做好基层财务管理至关重要。由于基层工会财务人员有行政人员兼职的现象,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人员配备上,要把那些真正愿意干,有一定专业基础,善于钻研,甘为工会奉献的财务人员放在这一位置上。在配好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后续的培训工作。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财会法规不断出台,因而不仅要抓好岗位技能继续教育,还要强化新法规的学习培训。基层工会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财会人员加强训练与学习。可以利用召开财务工作分析会,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也可以开展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强化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等形式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2、健全、完善并执行好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
基层工会应根据国家有关工会财务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会财务核算办法、资产管理、经费收缴管理与使用等相关内部制度,包括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工会经费审查和监督制度、经费独立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审批制度、资产使用及处置制度。在经费相关制度中,按工会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应明确规定经费的使用原则、开支范围等。通过制度的健全和不断完善,使工会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做到经费使用与管理既能统筹兼顾又能保证重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管理,民主理财。在制度执行上,要强化跟踪检查,可通过开展不定期的内部检查或内部审计工作,以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3、强化预算管理,严格审批程序
工会经费预算是工会工作计划的资金反映,是落实工会工作目标的保证。它反映了工会经费使用的范围、规模和流向。基层工会组织要把编制与执行预算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落实到计划之中,并要坚持从工会整体利益出发,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要按照统筹兼顾、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略有节余、保证重点的原则,来做好本单位工会经费的预算工作,增强工会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经费使用上,严格审批程序,严防各种违法、违规使用经费现象。建立审批制度,坚持实行“一枝笔”审批制,对超过一定标准的重大活动开支,可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保证经费使用的安全性,防止资产流失。严格费用报销程序,所有费用支出必须做到手续齐全,票据合规。
4、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经审监督作用
建立经费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是《工会法》中经费独立原则的要求。工会经费必须接受经费审查委员会对工会经费收支的审查和监督。经费审查委员会是代表职工民主监督的机构,在履行检查、监督工会经费、管理使用等这一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经费审查委员会的作用,对预算、决算、开支范围、审批程序、资金管理等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工会经费收支规范、合理。
5、坚持收入管理与支出管理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相结合
把应收的工会经费收回来是完成工会各项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将应拨缴的工会经费及时、足额地收缴到账,同时还要将日常行政应承担的费用,工会文体事业各项收入,劳动福利事业收入等应收缴的各项收入,积极收缴到账。加强支出管理,就是要合理合法地用好用活工会经费,积极维护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文化需求,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强调过程管理,就是要求工会财务部门对工会组织每一项大的经济活动都要提前介入,实现全过程动态参与。即工会财务工作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工会各项活动,通过对工会组织每一项大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动态把握、动态参与,及时有效地制止和纠正违纪违规及不规范行为,保证所有资金都能得到正确使用;工会财务人员要不断掌握工会各项工作、活动过程的关键环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结果管理,即要求工会财务部门对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对每一个资金使用方案都能给予科学、准确的评价和考核,及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就是要通过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两相结合,有效防止经济损失情况的发生,使工会财务工作为公交事业的发展当好参谋、把好关口、理好财、当好家。
第三篇: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激励的方法有报酬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和文化激励四种。激励的原则是与目标想一致的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按需激励的原则和激励的公正性原则。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 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优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P=f(M×Ab×E)P------个人工作绩效 M-----激励水平(积极性)Ab----个人能力 E------工作环境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索尼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对产品提出任何意见,由此,便有了随身听的诞生,这便是挖掘潜力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
二,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这里所指的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估体系和对激励手段有效性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
四,企业激励方法的选择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激励方法总结如下。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很多企业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了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副面影响,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可以感觉到环境的不适时,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2),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企业往往认为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越出色。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让一个高素质人才去干一份平淡、简单的工作,结果会是怎样。长时间工作后,这位人才一定会弃企业而去。
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员工素质过高,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素质过低,无法完成工作,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
(3),工作的内容要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调查表明,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
对工作内容的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从事一样的工作,较长时间后,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就会再次提起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企业鼓励其在工作上的创新,增强工作的挑战性,就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
(4),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中的就是发展前途。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企业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告诉员工,就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
以往国内的企业很不重视这点,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发展存在很大盲目性。如果企业能够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5),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如今已经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员工深知,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对培训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强烈。针对员工这一需要,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培训体系就很重要。
培训员工时要注意,培训只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只有将使用与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2,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人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是最有效的一种刺激物。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
① 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
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② 薪酬要与绩效挂钩。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③ 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太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①采取弹性福利制度。
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喜欢精神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采取弹性福利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弹性福利制度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企业还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工更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更有利与长期激励。
②保证福利的质量。
拿一个简单例子来讲,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为工人建立了免费浴室,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福利措施。但是企业往往疏忽了管理,浴室里水忽冷忽热,工人抱怨不断。本来是好事,结果却很糟糕。在企业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加强对福利项目的管理才能起到福利应有的作用。
在物质激励方面上,薪酬和福利都是比较传统的激励方法。如今,又兴起了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3,股权激励
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股权激励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国内外成熟的股权激励手段有十几种,现只对常用的两种作以介绍。
(1)股票期权
这是美国企业中运用最多、最规范的股权激励手段。它授予员工享有未来接受股票的权利,是付酬形式的一种。多用于对高层领导人、核心员工的激励。
(2)期股
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形式。现在中国企业常用的股权激励形式,大多都是期股的变种。
期股指,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实现的对企业股权的拥有。针对一般的员工,通常股权激励不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可能得到的股权不可能很多;企业整体绩效与他们的工作关联度及个人收入关联度都太低,股权激励作用不会太大。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人员,例如,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等。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另外,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更能用股权这个工具牢牢把这些人才留在企业。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广,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有的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平均分摊股份,这样的股权激励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股权激励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法,要想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对其创新继承。4,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 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授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利过大,员工无法驾驭;权利过小,员工无法完成工作。只有恰当的授权才有激励作用。
授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授权后,不要对员工的权力乱加干涉,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授权还要避免重复交叉,一个权力只授予特定的员工。
(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
①员工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一致。
企业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协调好这对矛盾,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想一致是目标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企业目标中分离出员工的个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②目标必须是恰当的、具体的。
目标恰当是指,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高的目标,员工无法完成,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过低的目标,员工无法在完成目标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目标具体是指,目标不能含糊不清,最好有个量化的目标,这样不仅完成起来更有目的性,还便于评估。
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与目标执行着的沟通。了解其需要和能力,这样才能制定出恰当的目标。
③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及时反馈给员工,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对完成目标的员工予以奖励,认可其工作成果。
(3)鼓励竞争
很多管理者害怕企业内的竞争现象,认为这样会破坏企业的秩序。其实,只要管理者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竞争还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是必须的。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规范竞争。
(4)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着以下特征:
①尊重员工。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有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有凝聚力的形成。尊重员工,是人本管理的体现。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强化团队协作。
③鼓励创新。
5,注意管理中的细节
细节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另外,还要注意,企业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领导人做不好工作的话,还怎么去要求下属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但仅仅知道这些方法还不够。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很多企业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五,激励的误区
1,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
2,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3,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营销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有着高于一般员工的能力。加强对他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
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但是,使用惩罚措施时要注意,惩罚力度不能过大。多用奖励,辅以惩罚。5,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很没有好处的。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高积极性的。
(1),对员工所做成绩进行肯定。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能得到公司的赏识,但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很多员工总是抱怨,领导只有在自己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他们的存在。
管理者注意对员工的正面反馈是很重要的。告诉员工企业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员工进行肯定,拉进与员工的距离,这才是对员工的极大激励。
(2),透明管理。
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了解公司的现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创造一种透明的环境,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6,重激励轻约束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国有企业不重激励重约束,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重激励不重约束,也留不住人才。可见,只强调对激励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武汉晨鸣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拿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7,过度激励
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约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本文只把一般性问题论述。中国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由之路。
第四篇:公司文化工作建立必要性.
公司文化工作建立必要性
2011-4-25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从一开始就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赞誉和诟病。一个企业做的好,大家首推它的文化理念好,精神追求高;一个企业出现了危机,大家也先归咎于它的文化不人性,不能让人同心图志。企业文化就像一个艺术品,既可能成为让房间蓬荜生辉的亮点饰物,又可能成为破坏整个景致的碍眼物。其实,这正是对企业文化认知的一个误区——企业文化工具论。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确实具备工具体的效能,但若纯粹把企业文化当一摆设,心血来潮时让它锦上添花,闲来无事时把它束之高阁,则本末倒置,忽视了企业文化的本真价值。形象的说,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性格,不论规模大小,只要存在就有性格;企业文化也一样,自企业诞生之日起,初期的企业文化就已经形成,并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性格不断成熟,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因此,企业文化的本原是内生于企业的、与企业一同锻造、完善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认同,这种本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类似于工具体的激励、凝聚、鞭策等效能,所以只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摆设,认为企业文化“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起效应”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二:
一、企业文化是“种花”不是“插花”,不同于摆设,拿来就能用
优秀的企业做企业文化管理,跟风的企业做企业文化模拟;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种花,跟风的企业文化像插花;种花是深耕后的播种与成长,插花是舶来的拼凑与应景;种花需要一番沉淀与生发,栽培的是与企业最相映成辉的独特文化成果,插花作为装点景致的最佳摆设,拿来就能用,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却未必能把意境用的对味。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的理念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源于企业与组织成员间的心理契约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根植于企业土壤,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企业现状以及成员个性特点构建出来的企业文化才能与企业实际相符、与组织员工需求相融,而那些“移植”过来的企业文化只能像一瓶美丽的插花,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用完那点花泥也就香消玉损了。http://nayishi.com
二、企业文化的真谛在于实效,不同于摆设,立竿见影,用了就有效 企业文化的重点在于构建,企业文化的难点在于实施,而企业文化的真谛则在于实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化构建相当于企业文化塑形,文化实施相当于企业文化铸魂,而企业文化的真谛则在于收获文化理念以及文化实践带来的人员素质提升,以及文化变革带来的企业管理实效。然而,实现企业文化的真谛往往会经历阵痛,因为文化要精耕细作,所以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实现;因为理念要作用于人的意识层面和价值诉求,所以文化建设不会用了就有效。只有润物细无声、厚积薄发,静待花开的过程,才能享受阳光雨露的回灌,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滋养企业土壤,这就是为什么说企业文化的真谛在于实效,关键是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之所在。
因此说,企业文化不是一捧随时可以解渴的水,更不是一个可以挪来挪去的摆设,企业文化要用心栽植,用心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企业文化的真谛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
第五篇: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简述什么是制度?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二、论述什么是制度化管理?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三、如何实现制度化管理?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谈几点看法。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一个单位的各项制度建设伊始首先应建立领导们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办法,只有把这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且领导成员真正遵守,单位才能制定出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而且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执行,不搞特殊化,给单位的其他成员树立榜样,就可以使单位上下共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上行下效,调动单位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制度化管理,收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成员都不能遵守或执行单位的制度,却要求其下属去遵守,势得其反,引起下属的不满,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差,执行各项制度走过场,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各项工作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了。因此说,领导带头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关键,也是各项工作全面上升的关键。
2、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此制度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和认可,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有的单位制度制定的不少,可是单位成员却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周全,在实践中无法执行;有的制度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情况,还有的制度自身相互矛盾,这样的制度是一点也不起作用的。要想使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让单位全体成员都认可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要使这些制度深入人心。
3、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在一个单位,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这配套的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同时考核工作也需要规范,也要建立制度,而且必须是更具操作性和标准化。在考核的过程中绝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而是应该把考核细化、量化,并建立档案,使各项规章制度的考核真正落到实处,不漏过一个管理和考核对象。单位上下都认真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每个人既是制度执行者,同时又是别人执行制度的监督者,使单位上下形成一个制度管理的立体网络。由于有了考核这个监督机制,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制度管理的作用,从而确保其他工作的全面进步。
4、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在制度酝酿、协商、起草和讨论过程中,我们就应注意充分听取、广泛收集单位成员的意见,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后,必然会有部分成员感到不适应,甚至牢骚满腹,这就需要我们有实事求是行之有效,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坚持制度的标准不变,消除他们的疑虑,化解他们的不满,使他们从抵制执行制度到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同时我们也应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使单位上下所有成员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种必须遵守执行的制度,同时人们也把关心单位成员生活、活跃成员工作气氛当作活的思想政治来抓,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得到必要的心理慰籍,出现困难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就会感到无时不在的关怀,而自觉工作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由些可见,始终坚持政治工作领先,思想工作领先的原则,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办公室
二○一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