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19-05-14 05: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篇: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内容摘要:社区参与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参与机制建立是必要的。它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培育市民社会,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主体自由自觉的现代文化的体现。关键词:社区参与

政治和谐

法治和谐

文化和谐

在西方的社区参与理论中,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社区公民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公民借助于各类非赢利性的组织,在市场和政府之外寻找到了第三种力量,以此来参与到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以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再西方,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开始积极地参与并作为主人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包括帮助无家可归者、戒除毒品、维护居民健康、介入环境保护、参与公共交通和犯罪预防等管理事务,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3]随着社区公民治理的发展,美国有学者注意到了公民参与的弊端,他们开始建议不要盲目谈论公民参与,而要通过良好的参与途径保证参与的有效。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参与运动起步较晚,而社区参与更是伴随着社区的出现,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虽然公民参与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真正的公民社会并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到研究公民参与的弊端的时候,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去创造条件,加强引导,让更多的公民有参与的意识。而公民的社区参与,是其走向政治参与的现实途径之一。

和谐社区是社会经济、政治、法治、文化和谐的统一体,是和谐社会的缩影。“一个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1]社区与居民良性互动的社区。”而这种良性互动的前提应该是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诸如邻里之间的和睦,居民与物业、居委会或业主委员会,居民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良性互动,关键在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因为“社区建设主体是社区居民,核心是社区参与。”社区居民是冷漠,还是关心社区发展;是消极抑或是暴力解决矛盾,还是积极寻求法律制度内的解决方式;是珍惜权利、漠视义务,还是权责明确„„“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 [2]因此,和谐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机制的建立尤显必要,本文着重从政治、法治、文化和谐的角度来分析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政治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

“如果完全没有政治冲突,政治制度便没有必要存在;如果完全没有社会和谐,[4](p9)政治制度也无从产生”我们的和谐社会首要的应是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何谈社会的和谐。而这种保障更多的在政治上体现为制度,正是一个又一个为了公平平等而求助于法律和社会媒体的事件,让我们的政治制度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在冲突中呼唤政治制度,在和谐中诞生了政治制度。由此看来,政治的和谐在于权利的分配,而在这种分配中,人民的民主权利首当其中。“人民当家作主”需要 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公民意识才会养成。在城市中,这种实践越来越依赖于社区。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现代社区的功能,一方面是“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协助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通过有组织地集中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参政议政。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是具备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那么和谐社区也应该是一个能够体现公平和正义,体现民主和法治的社区,和谐社区是政治发展的原动力。在社区中,同样存在着党的领导、政府的行政、居民的自我管理三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居委会既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行政区划,社区中的成员是平等的,因此,居委会不会拥有强制权力来治理社区,只能通过居民自治来实现。因为许多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却带有很强的行政性,而不能充分体现出居民自治。随着城市社区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委员会改革为社区委员会,社区成员通过业主委员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来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

真正的市民社会需要很强的自治,市民的平等决定了管理方式的自治性,而“结社从一开始就是市民社会自我满足、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形式,是国家之外的次级共同体。” [5](p235)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等都属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委员会的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的进驻对社区居民来说都是社区参与的实践,是社区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社区参与最明显地体现了城市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这是社区管理的第一步。作为社区管理者,同时也是社区的被管理者,通过民主的形式选举自己的社区管理代言人,从而推进我国的人民城市人民管理。“未来成功而稳定的社区将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团体,公开的会议、沟通,还有平等的参与,都将成为普遍的社区准则。”

[6](p161)这些社区组织是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是培养公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的实践,是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是一个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社区担负着重要的社区教育功能。美国的约翰·克莱顿·托马斯主张在社区中要有对应的公民学习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怎样证明他们团体的合法性。”“他们必须清楚应该到市政厅的什么部门寻求帮助以及寻求何种帮助。”“他们需要学会怎样游说和谈判” [3](p125)作为自治组织中的社区居民应该清楚自己的意愿如何表达,如何成立合法的社团。随着社区组织自治性的发展,社区参与的制度化,我国的社区组织会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国家权力之外的一种合力,从而更好地为公民代言。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我们走向市民社会的必经之途。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更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关心自己的社区事务,关心政府的权力的运用,人们的政治诉求更容易通过自己的自治组织传 递给政府。

二,从社会法治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公民意识,培育市民社会,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单位的身份控制,开始了契约生活,开始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订立必须遵守的协议。这是一种人的解放,一种自由的象征,但契约意识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形成的。比如,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业主首先想到的是权利,物业公司首先想到的是收费,而不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双方自始就是一对矛盾。矛盾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其中重要的就是契约意识,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处理。居民从购房开始就已经订立了一个个的契约,和开发商的契约、和物业公司的契约、和煤气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等,居民在这个过程中订立的契约构成了其生活中的契约链条,简单些说,居民离开这些契约已经无法生存。伴随着这些契约的产生,公民意识就在成长,权利义务关系越来越明确,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也在增强。人们也会逐渐习惯以法的精神来解决问题,让契约不只成为权利义务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

当契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契约意识、法的精神才可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必然。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对契约的遵守。为什么要强调非必然性呢?以我国的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能说法律法规多了,人们就会自觉守法吗?很明显不会划等号的。契约意识、法的精神说到底就是公民意识,在社区中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宣传、动员,需要有效途径的建立,让公民通过实践逐渐增强公民意识。法治的和谐要达到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法成为社会和谐的一道真正的保护屏障,让法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社区和谐离不开人们的法治意识,离不开立法、执法、守法的和谐,这是一条坚固的锁链。社区居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公民社会才可能造就。

靠法治来解决矛盾是和谐社区应有之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和谐社会同样充满矛盾,但与**、专制的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是更理性、充满理智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特色和优点在于,它能够及时而公正地解决公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7](p7)社区中的矛盾一方或双方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很多通过社区居委会或邻居的调解而化解,社区居民和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的政府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激化。以一个已经建成的居民小区来看,矛盾激化比较多的体现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占的比例更高,而且通过法律救助解决的居多,在2003 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为了审理物业管理纠纷专门作出了意见规定,物业管理纠纷是指居住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或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因物业管理行为发生的民事纠纷。物业管理纠纷很明显是委托合同中的聘用与被聘用、委托与被委托的法律关系,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同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业主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了。不管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关系,不管是通过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对于单个的社区居民来说,他们的力量是 弱小的。解决矛盾的途径很多,但是必须合法、公正、合理。有了参与管理意识的居民认识到在社区管理中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明确自己是权利义务的集合体,才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主动履行义务。作为公民个人认识到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减少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成为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砝码,促使物业管理公司也要依合同管理,从而使社区步入一个良性循环。

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可以说是业主维权之基础。业主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的现实途径,确实体现了居民充分参与管理的自治,但据调查,在现代社区中,业主委员会却是难产的。在社区中参与管理的退休人员居多,上班族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社区的管理,除非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但业主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从另外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为居民维权的组织,是为百姓代言的组织。业主委员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去和物业公司这样的企业对抗明显优于个人和企业对抗;业主委员会作为百姓的代言者,当百姓和行政机关发生矛盾时,业主委员会的意见更容易被行政机关采纳。业主积极参与到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中,实际上体现的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当物业管理等纠纷发生时,业主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寻求法律的救济,从而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社区参与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问题应该是社区矫治。社区矫治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同时更是一个社区问题。在我国,社区矫治发展步伐缓慢,与我国的刑法适用模式和社会的传统认识密切相关。从立法和谐的角度来说,我们呼唤社区矫治的发展,同时也希望配套的社区矫治的相关法律出台。犯罪分子在社区接受再教育,对每一个社会人来说是一种警示,起到了社区教育的功能,教育更多的人遵法守法,不要触犯刑律。同时,作为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创设环境,树立正确的认识,帮助矫治对象更好地生活、工作,营建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矫治需要社区组织的参与,需要每个社区居民的参与,从而培养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

在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中,权利和义务同生,利益和矛盾同在,要让社区真正和谐,居民必须积极参与,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获得利益,化解矛盾。以物业管理公司进驻小区为例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基于业主大会以合同形式的授权对小区的物业进行管理,从而获取一定的报酬。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是委托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一方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健身器材安装好了,居民在享受利益的同时,还要尽到爱护的义务,一旦出现问题,物业公司要及时负责管理维修。不管是对于居民还是物业公司来说,双方都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没有推卸责任,没有漠视。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要为社区居民创造更有效的管理社区的途径,比如社区组织的建立,这需要的不仅是物业的管理、居委会的动员,同时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参与。应该说,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和谐的社区是以个人的自由为基础的,而自由只能用公正来限制,只有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公正秩序,才可能是和谐的社区。社区参与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社区的自我治理功能,造就一代代合格的公民,为公民社会的形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石。

三、从社会文化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公民参与意识“展现着公民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双重组织生活中的个性与共性,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根本上呈现的是一种主体自由自觉的现代文化。” [5](p177)

社区拥有一定的规模,包括土地和人口,这是人们生存的必备地域空间。在这个范围之内人们逐渐形成了邻里关系,社区的凝聚力、居民的归属感通过社区参与日益增进。社区中可能有不同的民族,甚至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人们参与社区活动,遵守公共秩序,求同存异,形成的是一种社区文化的内涵,达到社区的和谐、自治,从而为全体居民营造一种舒适的精神空间。“参与同时还意味着融合。成功的社区将不仅拥有实体场所,还为社区中的不同种族、信仰,以及意见而准备了足够的精神空间” [6](p161)这就是和谐社区的和谐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在一种经济体和政治体形成以后,文化的和谐起着重要的维持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作为社会和谐的最深层次,往往发挥着隐性的规范功能。” [8](p17)从社会文化和谐的角度来说,社区文化既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多元文化,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街道办事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社区的文化宣传中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从宣传栏中的报纸、从社区的板报以及社区网络上都能感觉到。同时,一些亚文化毕竟也有一定的市场,诸如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便是一种体现。每一个社区人都有权利参与社区的管理,由此看来,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必然体现的是文化的和谐,是个性与共性,是自由与责任,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一种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在社区中的真正体现就是社区参与的有效机制的形成,社区的文化是更有包容性和张性的体现,尤其体现了社区居民的自由和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现代的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治,现代的西方文化更强调法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上而下的统治,现代西方文化更强调自下而上的治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臣民的服从意识,现代西方文化更强调公民的创新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遭遇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社区参与尊重每个社区居民的权利,培养的是公民意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治的过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恰恰是一个居民成长的过程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应该说社区文化的和谐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社区的文化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基础,文化和谐造就了人们之间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社区精神,从而促进了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的发展使社区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因此,从文化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

“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懂得如何运用规则的公正之人,而不单是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去约束公民的活动。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而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能力则需要自主的实践和普遍的教育。” [7](p7)社区参与机制是 为居民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通过社区精神的培养,使社区居民有自由自觉的意识,将权利和义务、自由和责任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 [9]每个公民都肩负着一种责任,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参与社区的教育,既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通过社区参与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社区文化的和谐。

和谐社区参与的有效机制的建立是培养社区公民参与意识的现实途径,这种参与意识和社会政治的和谐、法治的和谐、文化的和谐息息相关。社会的和谐最基本的落脚点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而社区是其生活的重要的实体场所和精神空间。社区居民能自觉地通过各种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分享社区为其带来的利益,包括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大家各得其所,一个个和谐的社区诞生了,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高国春·营造社区和谐·人民日报 [N] ·20050530第1版

[2]侯玉兰·加强社区党建,促进社区参与·人民日报 [N] ·20010607第9版 [3]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前言第10页译注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孙柏瑛等译·2005年1月

[4]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5]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商务印书馆·2002年2月

[6](美)德鲁克基金会主编·未来的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魏青江等译·2006年1月

[7] 宋希仁 黄显中·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道德与文明[J]· 2005年第2期 [8] 乔耀章 姚尚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J]· 2005第3期

[9] 邓伟志 张雄 · 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区建设———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调查与思考)·人民日报 [N] ·20060117第14版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FOR ESTABLISHING MECHANISM OF COMPATIB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NG SHANQI

Abstract: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of building the compatible community.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he practice of pushing forward th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ultivating citizen awareness and civic society as well as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law, is the collision and hybrid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ul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 culture that is free and self-knowledge for the subject.Key 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political harmony;law harmony;culture harmony

第二篇: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各村各部门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发动群众自觉参与为目标,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宣传标语、宣传板报、宣传资料、宣传专栏、社会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动态、典型经验等,公开曝光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大舆论引导力度,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家喻户晓,人民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率不断提升。

二、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各相关牵头单位要根据城乡环境治理“七进”活动组织开展好相关评比活动;工会、妇联等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村社”、“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和评选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卫生机构等组织,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美好家园”等活动和文明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和带动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提高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四、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严格执行机关、单位、社区、学校、各户沿街单位“门前三包”(包绿化、包美化、包卫生、)责任制,加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健全“门前三包”责任体系,促进城乡居民主动维护环境,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第三篇:论述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论述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追求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把握有利时机,全面建设和谐社区,使之适应建设和谐和平的新形势,对构建和谐城区,加快和平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发展文明城区的客观需要

努力建设和谐城区,抓好人的素质是核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抓好社区是基础。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建设和谐社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新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区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

(三)建设和谐社区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区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政府加快和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也是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抓手。社区基层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协调各方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的合力,有利于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篇: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依法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执行法律监督任务的司法力量。它既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又是检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活动的法定成员。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司法警察作为检察系统一支特殊的半军事化武装力量,其任重而道远,作用亦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和发展趋势,司法警察必须

专职化,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战斗力强的司法警察队伍。要有效落实的司法警察作用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检警分离,理由如下:

一、有利于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专业性本是检察官的职业特点之一。目前,一些地方对检察官、法警的分类管理意识十分淡薄,“检警混用”、“以警代检”、“以检代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根据规定,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应由司法警察执行,而现在有的地方习惯做法还是由检察人员亲历亲为,检察官本身办案力量紧张,却要耗费精力去从事法警业务实行检警分离,把检察官从一些本应由法警承担的辅助性、服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本职工作,才能名符其实,依法切实、有效地履行专属检察官的各项职能。

二、检警分离有利于司法警察职能作用的发挥。司法警察切实承担和履行法警职责,是法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法律对法警最核心的要求。但一些地方的法警往往流于形式,只是一个“空壳”,法警队人员不到位、不集中,无法实现统一培训、统一调度。不能统一培训,法警的素质不能保证,不能统一调度,法警的整体作战能力受到限制,大部分法警从事的是与检察官一样的工作,给人一种司法警察是可有可无的“鸡肋”的印象,“一心二用”,工作很难两全齐美,法警工作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如果实现检警分离可以有效杜绝这种“空壳”式兼职,从而保证法警充分履行职责,正常发挥法警保障职能。

三、检警分离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办案机制。与“侦诉分开”、“捕诉分离”一样,“检警分离”也是检察机关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体现。如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集调查取证、传唤、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搜查、看守、押解等事务于一身,难免疏于防范,滋生一些本应可以避免的违法违纪现象。实现检警分离、各司其职后,则可以从不同的环节强化相互制约,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依法建院。

四、检警分离符合检察改革的基本方向。法律监督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检察机关性质的定位,也是检察机关的立身之本。方兴未艾的检察改革,理应始终坚持这一价值取向。检警不分管理模式中的一些不恰当兼职和混用只会导致检察机关人、才、物的内耗和浪费,削弱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因而背离宪法的定位,背离改革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对其纠偏求正,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一主题,实现检警分离,将法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构筑于现代化的管理,可以缩短目前检察机关管理与刑诉法、检察官法、司法警察条例规定之间的差距,检警分离是提高法警战斗力的需要,也是由法警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法警工作具有技能性、危险性的特点,其法律、业务、体能等综合素质的独特要求与检察官迥然不同,必须实行与检察官不同的管理的使用模式;更为明显的是法警工作实行军事化管理,高度集中是绝对服从的保证,只有将法警从检察官、检察行政中分离出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统一的调度安排,从而充分发挥法警的整体职能作用。因为在检察机关内部,长期以来,检警一体、检警不分的错误观念长期存在,要彻底实现检警分离有相当的难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观念。法警工作不是检察工作整体的重心,并不代表法警工作不重要,正确认识法警工作的重要性,必须认真克服法警工作无所谓的错误观念,基层院应给予高度重视,把抓法警队伍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健全组织,配齐人员,配强力量,帮助解决法警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要加大司法警察履行职务细则的宣传力度,明确办案人员的职责,树立“法警代行检察官职责是违法,检察官代行法警职责同样也是违法”的观念,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检警分离的开展和实施。

二、加强人员配置。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新的检察官的门坎大大提高,一些基层检察院出现了检察官断档的现象,一些无法通过司法考试的新进人员纷纷加入相对容易进入的司法警察系列,造成了检察官无人而司法警察过剩,在案件多的现实面前,一些司法警察就从事起了检察官的职责。要彻底检警分离,必须从人员的素质抓起,提高检察机关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增加检察官的数量;同时提高司法警察的门坎,严格按照司法警察的要求挑选真正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法警系列,把司法警察建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具有整体优势和更强的战斗力队伍。

三、强化制度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实现检警分离的根本保证,是

推动检警分离的基石。各级检察机关都应当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检察官法》和《司法警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迅速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让检察官依法履行法律监督、公诉、侦查和法律赋于的其它职责;认真执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突出参与、配合、服务、保障办案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好司法警察的“九大职责”,充分

发挥司法警察的保障作用。

四、走职业化道路。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应当职业化,从培养的方向、履行的职责、管理的模式都应当区分开来,具体而言,就是在人员的挑选和后备人员的储存上,检察机关应当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条件考虑不同的人员从事不同的职业;根据职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作为现代检察官要具备的法律知识、检察业务、办案技能和需要熟悉金融、税收、审计、电脑等相关知识;定向培养作为司法警察要具备的参与、配合、服务、保障办案为重点的履行职责的技能和必备的法律知识;在管理上检察官实现文职化管理,而司法警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从而彻底实现检警分离。

第五篇: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激励的方法有报酬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和文化激励四种。激励的原则是与目标想一致的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按需激励的原则和激励的公正性原则。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 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优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P=f(M×Ab×E)P------个人工作绩效 M-----激励水平(积极性)Ab----个人能力 E------工作环境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索尼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对产品提出任何意见,由此,便有了随身听的诞生,这便是挖掘潜力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

二,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这里所指的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估体系和对激励手段有效性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

四,企业激励方法的选择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激励方法总结如下。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很多企业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了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副面影响,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可以感觉到环境的不适时,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2),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企业往往认为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越出色。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让一个高素质人才去干一份平淡、简单的工作,结果会是怎样。长时间工作后,这位人才一定会弃企业而去。

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员工素质过高,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素质过低,无法完成工作,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

(3),工作的内容要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调查表明,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

对工作内容的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从事一样的工作,较长时间后,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就会再次提起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企业鼓励其在工作上的创新,增强工作的挑战性,就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

(4),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中的就是发展前途。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企业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告诉员工,就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

以往国内的企业很不重视这点,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发展存在很大盲目性。如果企业能够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5),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如今已经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员工深知,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对培训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强烈。针对员工这一需要,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培训体系就很重要。

培训员工时要注意,培训只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只有将使用与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2,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人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是最有效的一种刺激物。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

① 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

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② 薪酬要与绩效挂钩。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③ 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太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①采取弹性福利制度。

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喜欢精神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采取弹性福利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弹性福利制度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企业还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工更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更有利与长期激励。

②保证福利的质量。

拿一个简单例子来讲,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为工人建立了免费浴室,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福利措施。但是企业往往疏忽了管理,浴室里水忽冷忽热,工人抱怨不断。本来是好事,结果却很糟糕。在企业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加强对福利项目的管理才能起到福利应有的作用。

在物质激励方面上,薪酬和福利都是比较传统的激励方法。如今,又兴起了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3,股权激励

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股权激励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国内外成熟的股权激励手段有十几种,现只对常用的两种作以介绍。

(1)股票期权

这是美国企业中运用最多、最规范的股权激励手段。它授予员工享有未来接受股票的权利,是付酬形式的一种。多用于对高层领导人、核心员工的激励。

(2)期股

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形式。现在中国企业常用的股权激励形式,大多都是期股的变种。

期股指,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实现的对企业股权的拥有。针对一般的员工,通常股权激励不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可能得到的股权不可能很多;企业整体绩效与他们的工作关联度及个人收入关联度都太低,股权激励作用不会太大。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人员,例如,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等。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另外,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更能用股权这个工具牢牢把这些人才留在企业。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广,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有的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平均分摊股份,这样的股权激励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股权激励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法,要想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对其创新继承。4,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 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授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利过大,员工无法驾驭;权利过小,员工无法完成工作。只有恰当的授权才有激励作用。

授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授权后,不要对员工的权力乱加干涉,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授权还要避免重复交叉,一个权力只授予特定的员工。

(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

①员工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一致。

企业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协调好这对矛盾,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想一致是目标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企业目标中分离出员工的个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②目标必须是恰当的、具体的。

目标恰当是指,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高的目标,员工无法完成,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过低的目标,员工无法在完成目标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目标具体是指,目标不能含糊不清,最好有个量化的目标,这样不仅完成起来更有目的性,还便于评估。

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与目标执行着的沟通。了解其需要和能力,这样才能制定出恰当的目标。

③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及时反馈给员工,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对完成目标的员工予以奖励,认可其工作成果。

(3)鼓励竞争

很多管理者害怕企业内的竞争现象,认为这样会破坏企业的秩序。其实,只要管理者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竞争还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是必须的。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规范竞争。

(4)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着以下特征:

①尊重员工。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有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有凝聚力的形成。尊重员工,是人本管理的体现。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强化团队协作。

③鼓励创新。

5,注意管理中的细节

细节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另外,还要注意,企业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领导人做不好工作的话,还怎么去要求下属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但仅仅知道这些方法还不够。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很多企业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五,激励的误区

1,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

2,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3,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营销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有着高于一般员工的能力。加强对他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

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但是,使用惩罚措施时要注意,惩罚力度不能过大。多用奖励,辅以惩罚。5,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很没有好处的。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高积极性的。

(1),对员工所做成绩进行肯定。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能得到公司的赏识,但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很多员工总是抱怨,领导只有在自己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他们的存在。

管理者注意对员工的正面反馈是很重要的。告诉员工企业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员工进行肯定,拉进与员工的距离,这才是对员工的极大激励。

(2),透明管理。

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了解公司的现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创造一种透明的环境,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6,重激励轻约束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国有企业不重激励重约束,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重激励不重约束,也留不住人才。可见,只强调对激励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武汉晨鸣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拿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7,过度激励

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约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本文只把一般性问题论述。中国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由之路。

下载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实践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

    建立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关于建立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的 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增强运行调控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促进XXX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建......

    关于建立农信社分析决策机制调研思考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与之相关的改革也要同时进行。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低下,风险大、包袱沉重、人员素质低。究其原因普遍看法是由体制造成的,但是我们认为......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

    建立完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分析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刚才大会开幕式上,**主席代表民革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要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谨......

    关于民主党派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主党派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作者:封连华来源: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期:2011年01月21日一、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当前的城市社区人口结构......

    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优秀范文5篇)

    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陆续涌现了许多由社区居民自发或由有关部门倡导成......

    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档

    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