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
《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
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
B.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
C.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
D.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C.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
D.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B.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品质。
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
D.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阅读答案:
1.C(“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不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而是学术史上的讨论。)
2.D(“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明显错误。)
3.B(A项,“韩愈排斥……佛教徒本身”错误,第三段只能证明韩愈排斥佛教思想而不能证明韩愈排斥佛教徒,且第四段中提到“韩愈赠浮屠诸诗文”,说明韩愈与佛教徒是有交往的。C项,从第五段可以看出韩愈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文中并没有阐述韩愈关于新儒学的核心价值内容。D项,文章第五段只是说韩愈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不能理解为他是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 “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
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式、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
B、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
C、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
D、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C、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
D、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B、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
D、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质量。
阅读答案:
【答案】
1、B2、C3、D
【1题详解】B项“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错误,由材料第四段中“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可知,不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而是学术史上的讨论。故选B。
【2题详解】C项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明显错误,由文章第四段依次出现的宋代学者陈善、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代学者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故选C。
【3题详解】A项,“韩愈排斥佛教徒本身”错误,由第四段中“韩愈赠浮屠诸诗文”可知,他与佛教徒是有交往的。B项“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错误,由文章第五段“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可知,他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创者,但不能理解为他是新儒学的领军人物。C项,“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错误,由第五段“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可知,他对新儒学价值核心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但文中并没有阐述韩愈关于新儒学的核心价值内容。故选D。
第二篇:我的传统文化观
我的传统文化观
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我真的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于是我就借助度娘来看看我们常用的百度是怎么解释的?百度是这样讲的:“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看了这个定义之后我觉得也不太好,它说传统文化是名族风貌的展示,这个没有问题,是民族思想、民族观念的集合也没问题,但是这其中并没有讲到关于物质层面的许多东西。我们对文化的定义一般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近年来我们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我觉得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当然这样讲,大家还是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还是很模糊,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于是,我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就把传统文化分为几类:
第一是传统节日。近年来我们国家也很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说我们的清明节端午节等等,在这些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校等公共单位放假,也算是引起人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的重视。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不仅仅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还包括我们少数民族的节日。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对于每一个节日都应该是们的传统节日,包括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等等,所以这个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有些人就会问传统节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也时常的想传统节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看今天我们过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像端午节一样,节日的气氛并不浓厚,也缺少了以前我们所固有的习俗。我觉得这个节日就应该是对我们怎么社会群体的凝聚,大家一起过一个节日,相互交流建立一种彼此之间的凝聚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传统节日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是传统艺术。艺术这个概念当然是非常的广阔,我们通常说的戏曲、说唱、绘画、雕刻等等都应该是属于这个范畴。其中我最要强调的就是戏曲,为什么呢?当然能我这里说的是我这里说的是传统的戏曲,并不是指的是西方的现代歌剧这一类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咋们中国传统戏曲他包含的是中国传统的元素,从服饰上来看我们能看到我们古人服饰的缩影,从他的配乐上来说是传统的音乐,从他演的内容来说,是我们传统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元素中国的符号。曾经有一位同学和我说,她说他们家乡的人呢很喜欢听戏,特别是她的奶奶,她还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那时候她的奶奶不能读书,那么她的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从哪儿来的呢?她说,大多数是从戏曲所演的历史故事中的出来打。由此我就想到我们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的在体制对人格的培养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三是传统的习俗。其实这个很多的传统习俗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也和我们的一些宗教信仰有关。所以对于传统习俗我就不在细谈我的想法,它就是融合在我们生活当中的。
第四是传统宗教。经常有人说在我们的中国有三教,一是道教、一是佛教、一是儒教。我也很赞成这种观点,在我没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这三教并不是独立的。我记得我曾经去一个道观参观的时候就看到里面有一个三圣殿,我想佛教不是才有西方三圣吗?怎么道教也会有?带着疑问我进去看了看,其实里面并不是西方三圣也不全是道教的神祇,里面供养的是三位人物,一位是道教的老子,一位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一位是儒教的孔子。其实在人们的信仰是三教一体的。那宗教作为传统文化也能带来什么呢?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个地方没有宗教的缩影?我们举办一场民俗活动、过一个传统节日、甚至我们的戏曲时常也和宗教加上联系。曾经我在看《中国戏曲史》这本书的时候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戏曲最早产生的时候也是用来娱神的。于是我就有一种想法是这个宗教就是联系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纽带。
第五传统思想。传统思想说得高雅一点就是我们的传统哲学,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我们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等等这些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内的。当然这个传统思想也包含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家庭观念、教育思想、学习思想、人生态度等等。我们在学习这些传统的思想的时候把他们用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六是传统服饰。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羞耻之心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寻找东西遮蔽自己。所以这个时候根据每一个地方生存环境的不同不同地方的人们制作出了不同的服装,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少数民族的服装一样,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每一种服饰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今天汉族的人民也在推动一场汉服复兴运动,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这个有没有必要呢?说他有必要也有道理没必要也存在道理,一种服饰毕竟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展示。而我对此的观点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就像我们历朝历代的服饰改革一样。当然我们古代是一个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的服饰存在差异,我么现在是平等的社会,那我们应该把哪一个朝代哪一个阶级的服饰作为我们传统的服饰呢?这个问题我也不能解答,但是我大致的观点是,是我们的传统服饰就应该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烙印。他能够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那就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服饰。
第七传统饮食。吃永远是生物要解决的大问题,而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吃是一门艺术。我们的中餐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在这个中间包含着广阔的文化、艺术。所以说这也是文化,这其中还有很多的文化是文人雅士创建的,比如说我们的苏东坡就创造出来了很多的菜。我们的很多菜名都是文人雅士取的,颇有中国元素在里面。
第八是传统医学。生老病死是一个正常人不可避免的话题,中国的人们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为了自己的能够长寿,逐渐积累医疗知识。那个时候人们只能依靠经验积累,即使这样我们也有神龙氏尝百草的传说。中医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继承而且还应该发展的继承。
对于传统文化我暂时只能想到这些,这其中有很多的不足,只能通过以后的慢慢学习了解。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一身真的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尊重别人在作品!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
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
小组名单:聂韵昱 文宇晗 陈海燕 温世萍 苏珍 指导教师:喻志桃
摘要:1.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主要来源 3.当代大学生对于最近中国传统文化风靡全球,怎么看 4.当代大学生是否主动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5.当代大学生认为该如何去加强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影响 大学生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构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不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市井胡同如今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西方流行歌曲由于紧跟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更多的孩子们更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经济在飞速发展,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在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日趋完善的时期,如何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代大学校园看古典著作的学生越来越少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普及程度逐步下降经调查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的态度不容乐观,但是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是没有兴趣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宣传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以及教育部分缺失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偏差。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极其忽视,文化素养越来越低。大学生同学并不是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而是始终采取的是一种低效的,甚至可能导致对文化意义误解的学习方法。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它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培养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等。但当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影响面不广,影响度不深和影响的渠道单一。
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平均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以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数据分析: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在三天时间共收集到网络问卷共58份;其中接受调查的男生有28人(占48%)、女生有30(占52%);其中大一学生6人(占10%)、大二学生20人(占35%)、大三学生13人(占22%)、大四学生19人(占33%)。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不高
根据数据统计得出72%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而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人数仅有22%,甚至有近6%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表示没有兴趣和持无所谓的态度。熟话说得好,只有对于某样东西或某件事有了很高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更着迷于它、更好地做好那件事。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完全有必要提高的,当然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有必要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成长的。他们是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往往个性鲜明,敢作敢为。也是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面对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更容易被吸引而轻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问题答不上来。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都是一知半解,略微懂一些常识性知识而且并非十分感兴趣,除非是专业的艺术特长生才能对其达到精通或是痴迷的程度。但值得高兴的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有价值的。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西方开始慢慢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学生们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高的学生也不少,有5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地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他们认为这样是有必要的,而也有近一半的的学生只是偶然打发时间性地了解一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的认识传统文化。
(三)对有关传统文化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目前,国家政府为了让国人不淡忘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特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对此同学们都是非常支持的,60%的学生更加乐于参加传统节日并对我国传统节日也比较关心,只有6%的学生倾向有西方节日。比如在我国为纪念屈原而设的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事件上,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十分气愤。怒骂韩国人无耻。同时认为这是国人忽视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才造成的结果。对于这种事件同学们的认识还是过于简单,并没有发现最根本的问题。同样,对于我国的圆明园兽首在法国高价拍卖的事件,也缺少冷静客观的认识。近些年来有很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很多同学对此深表遗憾,但却无可奈。但也有同学不关心这种现象,当然也不清楚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年轻的一代少有人能花上十几年去学习专研传统技艺。但最根本的愿意还是传统手工艺术品还需要拓宽市场。这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建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品在市场上也变得越来越抢手,近几年的收藏热也是靠越来越富裕的老百姓带动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去买中国传统艺术品来增加自己的艺术涵养。更有许多爱国人士花大价钱从国外买回属于中国的文物。对此很多同学都深为触动。
(四)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的看法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38%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推崇,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会逐渐被淡忘,7%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会成为小众文化。不管怎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起到对现代人们的教化意义。华文化的发展总是兼容包并,不仅有本土文化还包含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体系。并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到现在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真,善,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倒退。现在的人普遍更重利益而轻礼仪。这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够导致的。但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的传统优秀品质没有很好的传承。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统文化并没被时代所抛弃。但它本应实现的的作用却并未被完美的利用。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是被拖着走的文化,我们习惯从一个制度或一件作品中寻求传统文化的影子,却很少从传统文化本身出发延展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制度文化。这样的继承是表面的继承,并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进步与发展,长久以往,通过这一类型的文化继承,人们会逐渐抛弃用的少的传统文化,不思考它是不是有价值有进步意义,留下符合当代人需求的传统思想,这样的继承是选择性的,主观的继承,就此就谈不上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建设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是不可忽略的条件。只有在大学生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事业才能奠定未来的基础。
(五)传统文化在市场环境中的经济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小农经济、封建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贯穿了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和市场经济是想适应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守礼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儒家文化的“节用”“富民”“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和美德。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单靠市场的调节、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行的。在这个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就显示出积极意义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和结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第四篇:转变课堂文化观
课堂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善于用食指去“指点江山”,下面的“江流”自然是或汹涌澎湃或回旋滞留,“山峦”自然是或连绵起伏或岿然不动。这一指定江山的气势实是令人震慑,再辅以“你”、“还有你”、“你怎么”等直截了当的断言,更是令人“闻风丧胆”。这就是酷派的“食指文化”,其中包含的是严肃规矩、怪罪训导、指责呵斥。往往看到的是,在食指指向的同时,投去的是“不是这样的”、“我宁愿教…也不愿教…”、“我教上你真是倒霉”……之类的话语,作为学生,又怎么会不退缩、畏惧、潜逃呢!把食指文化变成拇指文化,由教师树起的大拇指,所显示的是一种肯定,所体现的是一种褒扬,所流露的是一种激励,学生又怎能不为之倾倒呢!当学生说错时,教师不吝惜地树起大拇指来鼓励说:这代表你思考了,不错!当学生主动发言时,教师及时地树起大拇指来表扬说:你是勇敢的,成功终会属于勇敢的你!当学生有小动作时,教师适时地树起大拇指来委婉说:你的精力很充沛,你一定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上的!……这就是拇指文化,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份激情,所谱写出来的是一种励志,有的是温馨的提醒、温婉的警告、温润的指正、温情的鼓励、温暖的赞扬,让学生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让课堂变成一个奋进的战场。人都是渴望得到肯定与赞美的,树起大拇指,这是出于一种尊重,尊重学生潜能的无限可能性,这是基于一种满足,满足学生发展的自我实现。
要把关公文化变成孔明文化。
众所周知,关公“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实是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杀气腾腾。这关公可是连鬼神都避让的呀。试问,如果在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关公脸,整节课都一脸严肃庄重、不苟言笑、如临大敌的样子,学生会喜欢吗?这样课堂因这副尊容而没有了亲和力,自然不能取得实效,那也就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而诸葛孔明,则是慈眉善目、善解人意、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带着这样一副容貌出现在课堂上,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能不喜欢吗?面对犯错,少了一份批评而多了一份鼓励;面对顽劣,少了一份指责而多了一份宽容;面对逆言,少了一份怒气而多了一份慈爱。其行动、语言、语调等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其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欣然接受知识,在自主自在中自然理解知识,在开怀畅快中兴然掌握知识。总之,课堂上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一定要懂得孔明文化的要义,诠释之,演绎之,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偶像与骄傲。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把讲台文化变成平台文化。
在古代,讲台只是在学生座位前面加了一张桌子,先生往前一站,桌子便成了讲台;如今,为了凸显教师的地位,又在桌子下加了一席之地,把桌子垫高,教师站得也高了,这样,教师的威严更得以映衬出来了,自是显示了“师道尊严”的不可侵犯,“为师独尊”的至高无上,而恰恰这样,师生的等级就分明了,师生的距离就拉远了,知识教授的师授生受的特点就清晰了。教师真的要做得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吗?教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成为统治吗?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主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即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全程地投入,全面地体验。教师与学生不应是划清界线的、割裂开来的,变成纯粹的师教生学、师授生受,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发现,共同探索,共同解决,共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需成为促进者,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畅游发现;教师只需成为帮助者,为学生插上求知的双翼,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找寻;教师只需成为引导者,引航他们开启的知识之舟,在知识的海洋上漫游探索。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变讲台文化为平台文化,师生间应是同在课堂的这个舞台上,努力地走近学生,融入学生,彼此间独立地思考,平等地交流,合作地探讨,主动地学习,积极地体验,让思想擦出火花,让思维放出光彩,让人性燃起光芒,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磁力的磁场。
把预案文化变成生成文化。
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会先行备课,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设计练习问题,连时间的分配把握也具体地标注,甚至于课堂的导入语、过渡语、讲解语、结束语等都清楚地明确,上课时则只需按照备课时的模式步骤及所要讲的话重新一番,便是大功告成。总之,一堂课基本上是在排除一切求知之异情他况而沿着既定的模式套路走,直至达成目的。这就是典型的预案文化。然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不是机器,他们有思想,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他们有个性,会生发稀奇古怪的思考,如果教师一味地指引学生走向对问题思考的一致上来,那就是思维的囚牢,如果教师一味地牵引学生走向对观点认识的一统上来,那就是思想的禁锢,这是极其危险而可怕的。因为他们的学习只满足于标准答案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个性,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个性不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吗?这样的学习还有何意义?这样的活人还有什么意思?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让预案文化多一点生成的灵性与智慧,变成生成文化。这堂课上,也许其目标有变,也许重点有变,也许步骤有变,不管怎样,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弄懂的少讲,学生质疑问难的多讨论;无关的不谈,次要的少谈,主要的多谈;多强调重点,多探讨难点,多解析疑点。换言之,既要解决预案问题,又要探讨生成问题;既要达到共识,又要拥有见识;既要获得经验之谈,又要得到科学之思。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变得生动活泼、兴味盎然,不至于成为“闷课”、“死课”,教师才不会因此而越教越难教,越教越死,学生才不会越学越难学,越学越死,自然不会陷入教者无趣、学者无益的绝境之中。
把判断文化变成批判文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标准化与一统化,这就使得课堂演变成了只有对与错判断的课堂,学生的一切思考都被这一判断所错杀,而一切知识都因此而变成了识记知识,那些有意义的问题就不再有任何意义,那些所谓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阵热闹却毫无实质意义可言的讨论交流罢了。为了把判断文化变成批判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要鼓励学生在理解与运用、质疑与创新上下功夫。而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现有发展区问题与浅层次问题,更要提出最近发展区问题与深层次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注重实际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发展。具体一点说,预设问题时,要多预设一些具有开放性、批判性的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不把教师的想法强嫁,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理解,让学生灵活地加以联系运用。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一点考虑学生的实情,多一点关注学生的学情,多一点体验学生的感情,实现课堂由知识性向智慧性的转化,课堂才会真正地少一点判断而多一些批判,少一点接受而多一些探究,少一点封闭而多一些开放,少一点规矩而多一些创新。正是这种批判文化的存在,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带着思想走出课堂,在人生种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独到的见解、独立的创造。
第五篇:韩愈 讲稿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
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利害,最后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
一、经历之坎坷曲折,亦不坠青云之志
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经受了这样磨难的人,他更懂得慷慨,更懂得雪中送炭。帮助亲戚的小孩读书,接济亲戚。
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做官时,还要到吏部考博学宏词科,又连续考了三次,但是又没有中。
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取的人少啊。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左右。唐代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诉你,这算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算是特别轻松地考上了进士。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悲痛”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有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还有一个叫孟棨([qǐ]晚唐文学家)的,也是考了三十多年。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考中。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高兴,说这个打了胜仗,应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那年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曰“五老榜”。
刚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加考试的人有千余人,录取了二十三个人。
他能考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考官好。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陆贽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非常务实的,而且呢也是雷厉风行的一个人,他本人善于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真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韩愈的文章符合这样的要求,再者说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需要啊。主考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原因。
第二条,副考官好。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任就是负责向主考官推荐最为合适的人选。梁肃啊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再加上梁肃本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都是一致的。这一榜录了二十三个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推荐的,而且这二十三个人后来在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著名的人物。有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有的是著名的文学家,有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刚才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精气神了,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我讲这什么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陆贽,那韩愈命运如何,很难说。
考中进士之后,韩愈又连续到吏部考博学宏词科,三次不中。
无奈之下,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拜访权贵,均被拒之门外。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志青年面对现实所遭受的打击。此时的韩愈已经二十九岁,作为韩家唯一的指望,他必须负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到地方的方镇的节度使里面去做幕僚。大家都知道,在唐代由中央派驻到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方镇里面就是地方大员,统管地方的军政要务。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条路是非常辛苦的一条路。为什么呢?因为一般到幕府里面做幕僚的人,他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就是:首先考中进士;第二去做幕僚;第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有可能上调中央。
事实上韩愈先后在汴州和徐州做幕僚最后离开都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发生了兵乱。差一点祸及到了他的家人。所以综合起来看,韩愈虽然最后迫于生计不得已进入幕府做幕僚工作,但是就他的个性、就他的抱负、就他的才华,他在这工作是很不满意,也非常不顺心的。
韩愈有感于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韩愈在四门学博士的位置上也力行实践、敢为人师、广收门徒。在此期间他写下了《答李翊书》,离开之后的韩愈又陷入窘迫之中。生活拮据,捉襟见肘,幸而经过多方求告,他得以上调回京,担任四门学博士。
韩愈在做四门学博士的时候,他这个家族已经很大了,不仅有他自己的夫人、孩子,还有他的侄子的家,还有他自己的亲戚。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十多口人。我们都还记得,长安这个地方,物价是很高的。靠他一个大学讲师的工资要养三十多口人,肯定是养得又不饱又不暖。他自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很典型,叫《苦寒》,又苦又冷。这诗是怎么写的呢:
„„
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嗅,血冻指不拈。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将持匕箸食,触指如排签。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已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
这诗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啊,我们全家人太可怜了,皮肤全部都冻裂了,衣服是又冷又硬,冷风吹得人啊伤风感冒,鼻子不通。手指头冻裂出血,僵硬得都打不了弯儿。想要喝一口热酒暖暖身子,可是我的嘴都冻麻了,张不开。筷子很冰凉,手指一碰上去就像碰到釺子上一样扎手,再靠近炉子也不觉得暖,想要把这个手脚放到热水里根本没用,全家人盖得都是非常薄的那种被子。总而言之,我现在的生活,又冷,又饿,又饥,又寒,没有一点热乎气。挣得少,家里人口多,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不到三十岁的韩愈生活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生活的压力都表现在什么上啊?他还不到三十岁,牙齿就掉得很厉害,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到,说我最近是又疲倦又衰老,左边的第二颗牙齿已经开始掉落,视力下降,老眼昏花,离的很近都分辨不清楚颜色,对光线不敏感。而且我的鬓角一半都已经白了。头发都是一撮一撮的白。
二、屈节又敢直言
现眼前的问题就是说,写完《师说》之后您下一步怎么办呢?接着在四门学这儿当博士吗?肯定不成。思来想去啊,人在屋檐下,还真是不能不低头。咱可以一边写着《师说》一边再求人,不耽搁。这回是求谁啊?求的是个大人物。此人姓李名实,在当时担任工部尚书兼京兆尹,用现在的话说是国家建设部部长兼长安市市长,就相当于咱们北京市市长,是首都的市长。韩愈得称赞人家两句啊对不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诉求。他说,李实啊您这个人、您这个高官,是我这些年所见的王公大臣里边难得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人。什么意思啊?大部分的官员都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可您不一样,您是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了。您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赤胆忠心的人。韩愈又说,说今年长安地区发生了大旱灾,几乎是颗粒无收。可是在您所管辖的这个长安市(长安地区)里边,没有出现盗贼,社会治安稳定。这是为什么啊?这都是您治理得好啊。在您的治理之下,各项规章制度都能顺利地执行,各项治安管理都能走向正轨。您不但赤胆忠心,您不但是一个忠诚于朝廷的人,而且您是个有办法的官。
要么怎么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呢,韩愈笔下的李实,跟实际情形中的李实是一回事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是截然相反。李实这个人,原来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克扣军饷、引起众怒。有人要杀他,他半夜从城头上吊根绳子搁城墙上溜下去,跑回长安。李实这个人是正宗的皇亲国戚,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后代,嫡传后代。不是假后代,是真后代。而且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对他非常地宠信。他不是京兆尹吗,长安市市长,他底下有很多的属县,很多县官。他对其中的一个县官不满意,找了个茬就把他撤了,然后诬陷他把他贬谪到遥远的地方去,然后安插上自己的亲信。有一年长安地区遭了旱灾,糟了灾情。这个李实,本来朝廷下了诏令说免除当年的租税,可是李实为了讨好皇上,不但没有免除,而且还加增租税。老百姓没办法,卖儿卖女。后来李实被贬到外地的时候,老百姓知道这个消息后,在怀里揣着石头揣着瓦片,在路边上等着欢送他。他自己知道了以后非常害怕,半夜偷偷地才跑掉的。就这么一个人。可是你能说这是韩愈的错吗?韩愈写这封自荐信给他的时候能不知道这个李实是个什么东西吗?他肯定知道。但是我们也知道,韩愈以前写过多少自荐信,有回音吗?半点回音都没有,连个响都没听过。他现在还有没有选择给谁写、给谁不写的权力吗?他有这权力吗?他没有。他唯一的权力、唯一的能力就是看谁在朝廷里能说上话,他就得给他写信。
军事才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
提计:派精兵偷袭 李愬
韩愈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仗义执言,敢说敢做,也因此深受唐宪宗的赏识。可是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发生在都城长安的一件三十年难得一遇的大事件却让君臣二人发生了剧烈的争执,由于这件事,不但让韩愈丢掉了他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才换来的四品大员的帽子,而且还差点让他丢掉了脑袋。
大家知道吗,在一千多年以前啊,就是这一枚释迦牟尼留下来的佛指骨,就是这一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中国陕西的这枚佛指骨,让当时任唐朝的司法部副部长的韩愈勃然大怒,愤然上书,敢于向皇帝公开说“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唐宪宗的元和十四年(当时已经五十一岁),当时的唐宪宗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就是要把存放和供奉在法门寺的这枚佛指骨奉迎到皇宫里边,要供奉它,要顶礼膜拜。那么这一年他派宦官到佛寺里边,把佛指骨奉迎到皇宫里边供养三天,然后再送到长安当时的各大寺院里边供奉。这个事情阵仗很大,你要知道,这次奉迎佛骨,规模巨大,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的人为了一睹佛指骨的真身,不惜给寺院捐献巨额的家财。有的人为了表示自己对佛法的忠诚,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手段。比方说,把蜡烛点在脑袋顶上,在手臂上也点上蜡烛,那就是烧伤身体都在所不惜。还有的人因为把财产都献出来甚至倾家荡产,总而言之一句话,在皇宫的内部,在老百姓那里,在社会各界,这次奉迎佛骨的行为都掀起了滔天巨浪,影响巨大。
其实我跟你说,在唐朝奉迎佛骨这是唐朝皇帝的一个传统项目。在唐宪宗之前,已经先后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肃宗和唐德宗奉迎过佛骨,据说是每三十年要奉迎一次。唐宪宗这次奉迎佛骨的目的其实跟前面那几位皇帝从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归结起来就是两个目的,第一,以国家的名义来奉迎它,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第二,以个人的名义,那就是祈求“长生不老,长命百岁”。
韩愈针对这两个目的愤而上书,他指出,以为奉迎佛骨就可以国泰民安,就可以长生不老,这是很荒谬的,韩愈列出了一些证据,什么证据?他说,在汉代以前,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历代的君王那都是长命百岁的,在位的时间也很长。他说,黄帝在位一百年,而且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而且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活了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活了一百零五岁;尧帝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岁;舜和禹都活了百岁,还有周文王也活到九十七岁,周武王活到九十三岁,这个时候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没有佛教。所以韩愈的结论是,没有佛教,国家也可以长治久安;没有佛教,帝王也可以长命百岁。你瞧人家,活得最少的也九十多岁。他又举出了反证,这是最可怕的。说自从汉明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就没有一个长寿的国家,也没有一个长寿的皇帝。说汉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而且国运很运荡,不能长久。后来南朝宋、齐、梁、陈,国家都推崇佛教,可是这些国家的国运都很短,皇上的命也不长。在南朝最为尊奉佛教的梁武帝,最后的下场很凄惨,是被饿死的,他的国家命也很短。韩愈的结论是,信奉佛法,不见得国运长久,不见得你能活得长。
韩愈以戴罪之身,来到位于广东东北部的潮州之后,虽然满腹不平,但并没有懈怠政事。他担任潮州刺史七个多月,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潮州人为感念韩愈,甚至将这里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将山下的鳄溪改成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