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

时间:2019-05-14 07:5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

第一篇: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

[摘要] 马克思的文化观是辩证的文化观,而辩证的文化观必然是多维和多义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关于文化本质还是文化和经济关系,我们都应该从一个多维的视域来加以观照和解读,而不能固守单一的维度,拒斥其他的范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反思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试图对马克思的文化观作出新的多维解析。

[关键词] 马克思文化观多维性多义性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就是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诠释文化的本质及其功能。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其文化观是多维和多义的,它是一个充满辩证张力的开放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阐明马克思的科学文化观,还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来面目,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的本质是多义的。马克思既从劳动实践的维度规定了文化的本质,也从“时代精神” 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的维度上定义了文化的内涵,这是马克思文化观的辩证特质文化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这在马克思的文化观中也有所体现。问题在于,无论是作为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其内在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又是如何界定它的内在本质的?

马克思从其创造的“新唯物主义” 或“实践的唯物主义” 出发,首先将文化的本质定义为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理论虽然处在形成的过程中,但是其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已经奠定。尽管《手稿》没有专门提到文化的概念,但在其劳动异化理论中,却对文化本质作了十分深刻和精炼的阐述。马克思指出,人正是改造对象世界中,不仅把自然界变成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将其对象化在自己的对象化世界中,使之变成自己有机的身体;而且在这种活动中使自己变成真正的对象化的存在,劳动成为他的“生命活动”,并在这种“生命活动”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活动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只有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不断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以扩展属人的对象化世界; 另一方面,人也只有在这种活动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以实现和提升自己的本质能力。毫无疑问,人的对象化活动的这两个方面正是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在。

文化者,人化也。而人化又分别为二: 一在化人,二在化物。化物必先化人,先自化,然后才能化他。然化人又必寓于化物之中,不能化物则不能化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1](P97)可见,文化的本质在于一个“化” 字,所谓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文以化人与化物的历史,是化人与化物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矛盾的历史。

但是,马克思并不赞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文化史观,而力图建立自己的新的唯物史观。无论在黑格尔还是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类历史主要表现为一部文化观念的进化史。费尔巴哈曾说: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并把宗教看成是“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转引自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尺度。当费尔巴哈进入历史领域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至于黑格尔,则从他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出发,在他的《历史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于观念意识的文化史观。在他看来,人类历史主要表现为自由意识的发展史,并以此作为划分世界历史阶段性的标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的历史哲学着力研究的是历史发展的每个特定时期历史性民族所代表的那种特定的“民族精神” 或“精神原则”。尽管黑格尔正确地指出这种“民族精神” 或“精神原则” 渗透在其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技术之中,但他的研究主要放在宗教、哲学、伦理和艺术等文化意识形态上,至于处在一个社会底层的物质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则成为被蔑视因而注定要被扬弃的东西。在历史领域,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黑格尔的研究只接触到了“市民社会”,但没有具体研究“市民社会”。像费尔巴哈一样,真正的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样处在黑格尔的视野之外。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历史观的基础上,以黑格尔研究的终点为起点,进一步深入到“市民社会” 内部,具体地解剖了其内在结构及其矛盾关系,尤其重点研究了它的经济基础,追寻其历史的发源地,终于找到了解开历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现实源泉,阐明了历史运行的本质规律,实现了历史领域里的思想变革。考察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的创立过程,我们就不难了解马克思文化观的基本思想。根据其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认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的文化则是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如果简单套用唯物史观,那么,无论作为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其内在本质都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劳动。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P121)因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P32)这就是长久以来人们据此理解文化本质的经典定义。

无疑,把文化赖以产生的源泉归结为它的经济基础,并最终归结为人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这是马克思文化观的基本主张,也是它超越黑格尔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根本所在。对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明确的论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针对黑格尔基于的理念论唯心主义,马克思指出国家的基础不是所谓在国家产生之前就已先天存在的“理念”,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国家产生的基础是家庭和市民社会,而不是所谓的国家的理念。”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黑格尔泛逻辑主义的错误。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文化观的理论根基。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更不能否定的是,马克思对于文化的深层本质也下过其他的定义。他以哲学为例,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3](P120-121)所以,哲学必然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于是,哲学就获得了这样的意义: “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 [3](P121)这是青年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质的一种解读。显然,这种解读受到了黑格尔思想的直接影响,甚至使用的就是黑格尔的概念。然而,我们却不能否定它的合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包括哲学在内的精神文化决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思维观念,它是事物的“本性或本质”,是“对象的核心与命脉”。[4](P12-14)在历史领域,观念就是蕴含于时代之中并支配着时代发展的内在本质和灵魂。“因为就像灵魂的指导者水星之神,‘观念’ 真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 而‘精神’,就是那位指导者的理性和必要的意志,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历史各大事变的推动者。” [5](P46)而时代的哲学就是这个时代的内在精神或观念在文化上的最高、最集中和最自觉的显现。

马克思的文化观脱胎于黑格尔,它虽然超越了黑格尔,但是并没有否定黑格尔文化观的合理内核。黑格尔文化观的合理内核除了它的辩证思想之外,还有它对于精神或观念本质的透彻和深刻的理解。如果我们从文化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一维度来界定其本质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看到,文化观念就不仅仅是物质客体和经济基础的主观反映,而是物质客体和经济基础创造的发动者和推动者,是内在于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文明演进的活的灵魂。正像一个人的本质及其生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内在精神和灵魂一样,一个时代及其发展同样取决于蕴含于这个时代的内在精神和灵魂。人类社会不过是“大写的人”,它也有自己的意识和观念,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就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和观念的表征。当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而转向了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之后,马克思并没有抛弃其文化史观的合理内涵,它不过是遵循思想发展的“矛盾律”,纠正和克服了黑格尔对“精神原则” 的片面夸大,并将其安放在黑格尔所蔑视的物质基础之上。马克思所做的这种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超越。黑格尔文化史观的唯心主义并不在于其提出了“观念” 是世界历史的“指导者”、“推动者” 和“创造者”,而在于把它推到极端,使之成为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的抽象的“绝对”,在于它忽视乃至蔑视精神和观念赖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超越,是要在继承和改造黑格尔的基础上把观念、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6](P72)与文化是观念的“自我认识” 和“自我显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32)与观念是世界历史的“本性或本质” [4](P12-14)这些看似对立的命题,以扬弃的形式辩证地统一起来。因此,马克思的文化观是辩证的文化观,其在文化概念上的定义是多维和多义的,任何把马克思关于文化概念的定义单维化和单一化的观点,都是与马克思的辩证的文化观相悖逆的。

二、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上,我们往往囿于单维、单线的观点,将文化的作用简单地界定在“反作用” 之上。如果我们从一个多维的视野来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文化观念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马克思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文化上层建筑的观点,经济基础是文化观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内在根据,它们之间是原生和派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尽管恩格斯在其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反复指出,唯物史观并未否定经济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没有把观念文化当作历史的堕性因素,认为它们对历史的发展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但是,他仍然强调,“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7](P696)而文化观念只对产生它的经济条件发生反作用。恩格斯晚年这种补充性的解说原本希望消除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庸俗的和形而上学的理解,但是,这种庸俗的和形而上学的东西总是以不同的改装方式表现出来。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教条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即便一个真理到了教条主义那里就会立刻变质为独断性的谬误; 二是唯物史观自身的解释模式本然地规定了它的观测视域和理论重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一点,不能从一个辩证的多维的视野来看待具体的理论问题,特别是看待唯物史观理论模式本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形而上学的认识误区。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相通的。

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问题上,由于不能始终坚持真正辩证的多维的观点,至今仍然存在着种种认识的误区,需要予以澄清。

误区之一,把文化的反作用外在化。当我们在阐释文化的反作用时,往往单纯地把它界定为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毫无疑问,文化相对于经济基础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当它在总体上沿着一个方向起作用时,文化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然而我们不应忘记,这种反作用是在社会发展的统一过程中起作用的,而不是分开的两个过程。在社会发展的统一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它们的作用都是内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是互动的,从一个方面看是作用力,从另一个方面看也就是反作用力,它们的地位是互换的。如果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凝固化,就会滑到机械决定论和直线因果论的道路上去。为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设想经济基础就好像一辆列车,它与文化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似乎没有文化的参与,它照样可以开动,文化只是在外面起一种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实际上,没有文化的内在作用,经济基础这辆列车就根本无法启动,甚至就根本不能存在。

误区之二,忽略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渗作用。根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两个方面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贯通,而相互贯通又包括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两个方面。这是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在诠释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却忌讳谈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似乎一谈相互渗透,物质基础就不纯粹了,就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经济里面充满着文化,生产力里面充满着上层建筑。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之后,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文化、管理、教育等渗透性要素,已经写入哲学教科书了。然而,在一般的理论层面上,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回避历史领域到处都盛行着的相互渗透这一基本的辩证事实。这本身就是有违辩证法的。

误区之三,否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决定。在现实的历史实践中,文化与经济处在永恒的无穷无尽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其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决定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它们经常交换彼此之间的地位,改变着矛盾关系的格局。“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7](P705)但是,直到现在,我们的教科书和哲学讲坛,却在不断重复着经济对文化自始至终的决定作用,完全排斥和否定文化对于经济同样具有的决定作用。这样的论点是大成问题的。毛泽东是辩证论者,在其《矛盾论》中,他明确地提出了“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 [8](P322)的观点。他指出,那种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其地位不能相互转化的见解,是机械唯物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为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的时候,革命理 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命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8](P325-326)然而,在这里,毛泽东也只是有条件地承认了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决定作用,并最终把政治和文化的作用界定为“反作用”。即便如此,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也大都不敢再提毛泽东的这段话了。可见,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和相互决定这一辩证法最基本最普通最平常的观点一触及到历史领域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时,它就变得不再基本不再普通不再平常了。这是令人费解的。

在文化和经济关系上的这些误区,其深层的认识根源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原理加以绝对化和教条化,从而把它变为一种单维和单线型的理论解释范式。在历史领域,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包括唯物史观在内,都有其适用的理论覆盖限域,都只能从某一个特定的维度来观照社会历史,而不可能穷尽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主要从探讨历史发展的实践源泉和物质前提的维度,揭示了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基础上所发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在这一限域内阐明了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其本质根源。当我们把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放在这一特定的理论范式之内加以观照的话,它们之间就呈现出第一性和第二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决定性和被决定性的关系,在这一理论的限域内,二者之间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被充分展示出来。但是,这种理论限域同样遮隐了 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相互决定的本质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转换认识维度,从其他的观测视角来透视和剖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那些被遮隐起来的尚未为人所认知的本质关系和本质规律。由于历史对象的极端复杂性和变动性,我们对于任何历史现象的认识都是难以穷尽的,但对其认识的维度却都是无限多样的。在科学的领域内,既然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绝对认识,也就不存在什么超越一切的认知维度和理论范式。可是,我们却往往把唯物史观的原理予以绝对化和凝固化,自觉不自觉地拒斥从其他维度和层面来探讨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这表现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上,就是固执于单维、单线的观点,并以此为根据来界定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因而把它的作用简单地定义在“反作用” 之上。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来考察文化的作用。如果从文化的物质源泉和实践本质来考察其作用的话,那么,文化对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来说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如果从文化观念的导向性和引领性来考察其作用的话,那么,文化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的创造功能; 如果从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文化的作用的话,那么,社会的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处于耦合互动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是在无穷无尽的永恒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其中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动者” 和“终极的推动力。

由此可见,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中,文化不仅仅只是“第二性” 的,它除了在经济的作用力之下必然产生出“反作用” 之外,它还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性的决定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文化的这种作用愈益凸显。正如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说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又进一步强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并且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在这里,我们党首次明确地肯定了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交融和互渗作用,根据时代的发展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同时,把文化的作用提升到国家“软实力” 和社会“生产力” 的层次来加以考量,生动地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必然趋势,也深刻地启迪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4]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6.[5] 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8] 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第二篇:热点素材多维解读(已发表)

热点素材多维解读

“破烂王”徒手接住坠楼人

5月26日深夜,在烟台以收废品为生的蒋兴保徒手接住了从着火的四楼坠下的邻居,邻居于先生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而救人的蒋兴保则因左内踝骨折入院治疗。可以说危机时刻,2秒钟,他接住了一条生命。

【多维解读】

1.平凡人的人性之美。对住在四楼的邻居,蒋兴保说,他只是感觉有些眼熟,两人从没有打过招呼。“他跳下来时,周围只有我和家人。”蒋兴保说,他是出于本能去救人,不能见死不救。“我以前听说过杭州一个妈妈伸手救孩子的事情,她当时也骨折了。”蒋兴保没想到的是,自己做了类似的事情。“我知道伸手去接坠落的人很危险,但如果不去接,没准会后悔一辈子。”

2.报恩,好人有好报。被救者家人凑出了部分医疗费,而烟台107医院免除了全部医药费。好人有好报,我们已看到烟台市民的实际行动,希望这样的爱心接力会一直传承下去。

3.弘扬正能量。烟台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已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颁发了1万元奖金。媒体称赞其为“最美破烂王”,其家乡安徽涡阳正为其申报“中国好人”。

凤凰旅游收费改革

对湖南省凤凰古城来说,刚刚过去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五一’”。从4月10日开始,凤凰正式启动“旅游新政”,包括景区和经营主体的整合、旅游线路的规范。其中,门票收取方式的改变最受关注——变景点收费为景区收费,进入古城景区,要购148元的门票。今年“五一”凤凰旅游人次同比降12%,但当地表示决心不变。

【多维解读】

1.凤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凤凰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现实。据称去年国庆黄金周,40万人口的凤凰古城,涌进的游客多达60万。当然这并非孤例,事实上,庞大的旅游人口基数、落后的旅游管理理念,使国内大多数著名景区都面临着过度开发的困境。而今年“五一”桃花岛吊桥坍塌导致多游客落水的意外事故,正从一个侧面表明着凤凰游客饱和和管理不善的双重问题。目前政府坚持从利益源头入手,通过改变收费方式来治理旅游乱象,或许真是一条釜底抽薪之策。

2.急功近利。作为参照的是江苏周庄,这个水乡古镇,也一度陷入过度开发困境,但同里、甪直等周边古镇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其负担。“摸着石头过河”,本是可以被理解的改革之痛。前提是,探索必须出于“公心”。然而凤凰的问题是,在此之前,它贸然捆绑三地景点收取148元通票的做法,已将自己置于了可疑和尴尬的境地。“与民争利”的干系难以摆脱。

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曾经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家乡人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而产生的堕落忧心忡忡。当凤凰和湘西因沈从文而走向世界时,如果凤凰当地居民称赞,外来游客也称赞,那么凤凰旅游才算是找到了最好的出路。

孩子,从此别再受伤害

目前,备受关注的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案”有了最新进展,万宁市人民法院已对上述案件予以立案受理。连日来,多起性侵儿童案接连曝光,让人既痛心又愤慨。悲剧一旦发生就永难挽回。全社会有必要反思:为什么儿童安全这么脆弱?我们尽全力保护孩子了吗?

【多维解读】

1.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何谈未来?保护孩子,让他们健康、有尊严地成长,是成人责无旁贷的义务。面对那些幼小娇弱的生命,故意侵害自然是伤天害理的犯罪,而冷漠、不作为、推诿塞责其实也都是罪过。每个人都不妨问自己一句:保护孩子,我们做到问心无愧了吗?

2.科学的性教育。性学家李银河表示,不用担心过早的性教育会促使儿童“早熟”,相反,最近接连发生的幼童性侵案件正是因为幼教阶段缺少这方面教育。但事实上,对儿童说“性”,很多老师都脸红。虽然尺度难把握但又很需要,我们要补好防性侵教育这一课。

3.无德之人岂能为师?针对近日海南等地相继出现的教师强奸猥亵学生的恶性犯罪案件,教育部表示,有关地方教育部门要立即查清事实,坚决果断把违法犯罪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涉案人员虽属教师队伍中的个别人,但犯罪性质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严重危害学生身心,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因而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姑息。当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及时反省、道歉,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

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近几个月以来,“房姐”、“房叔”、“房媳”等的查处,重庆雷政富案件的审理,以及最近因网络实名举报而落马的刘铁男案件的调查处理等等,无不彰显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目前4个中央巡视组已分赴江西、贵州等地,开始新一轮重在反腐的巡视。

【多维解读】

1.直面问题,就是进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腐败的“零容忍”,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反腐的新动向。

2.抓住问题的关键。“老虎”是指那些极少数贪污腐败、影响恶劣的高官。“老虎”会吃人,不打不得了,此之谓“养虎遗患”。“老虎”还常常是腐败的一面旗帜、一把保护伞,“老虎”不倒,有时连“苍蝇”也打不了。如果只专注于挥苍蝇拍起劲地打“苍蝇”,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胆量,“苍蝇们”固然不服气,连群众也将认为这或许不过是“选择性反腐”,“柿子拣软的捏”。

3.它山之石。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向所有公务员发出警告说:“如果你们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日前,俄罗斯富豪议员安德烈·古里耶夫决定辞去在俄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的职务,以保留自己的巨额海外银行账户。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也能像安德烈·古里耶夫那样自觉,也许反腐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复旦大学生投毒

4月16日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遭室友在饮水机内投毒,经抢救无效去世。“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年轻而优秀的医学硕士黄洋,他原本可以继续深造,去感受医学的魅力、责任还有艰辛;他原本可以继续他的梦想,用他的努力去报答年迈的父母;他原本还可以继续他的西部支教路,用他的爱去温暖那些幼小心灵。然而,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终止于他最灿烂之时。

【多维解读】

1.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虽然,类似极端事件仍属于个案,但是,不容轻视。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种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时关心、疏导排解这些心病,任由恶性生长,就可能出现又一个“马加爵”、“黄洋”。

2.教育现状的反思。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也

想过,在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学习成绩、关注考上什么名校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做他们心灵的“牧羊人”?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恐怕不能因为高校投毒案的极端性,而忽视了对社会、对教育应有的反思。

3.宽容待人,和谐相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人,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尝试沟通,切不可一遇难题就选择默默忍受,毕竟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到一定程度也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中国红十字会形象危机一直持续发酵中。为了加强监督,去年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白岩松等16名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的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成立,后来却被指为“红会公关部”,日前委员袁岳已请辞。而芦山地震则又一次点燃了民众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地震发生以来,红会募捐额一度落后于壹基金,知名企业以及公众的“用脚投票”让这个官方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相对失色。

【多维解读】

1.身陷危机的红十字会该如何救赎?雅安地震发生后,红会在质疑中尽力救灾,做了它应该做好的工作。之后它要解决的是公众对于红会公开透明这一问题的质疑。如何拯救红十字会已成当务之急,但是,毁誉容易重建难!当今之计,唯有对红十字会改组并进行制度性改革,例如公开帐目与预算,提高善款的使用透明度,不能“一边拿政府拨款,一边接受社会捐赠”,这让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备受公众质疑。只有重建信任,它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2.爱心永不变。据报道,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接收国内社会捐赠款物总量下降近三成。虽然红会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当社会上真有需要时,我们还是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毕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3.有错即改,宽容相待。红会信任危机已经开始波及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委员们。尽管公众与媒体已多次就社监委委员与红会存在利益关系而对其质疑,但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监督,而是加强监督。只要社监委能够真正执行好监督职能,我们还是会举双手赞成的。

李娜法网“发飙”

北京时间5月30日,法国网球公开赛进入了第五个比赛日。李娜不敌世界排名第67位的美国选手马泰克,遗憾止步。这也是李娜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在赛后的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花面对记者的“失利后能否对中国球迷说些什么?”的问题,爆出了“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惊人之语,让李娜再度成为争议的焦点。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李娜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李娜率真个性的真实流露。

【多维解读】

1.职业素养。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球员,李娜在职业化上还不够成熟,尽管在训练、比赛、成绩、比赛经验和团队运作上,李娜的职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在应对媒体方面,她不够职业,缺乏耐心,缺少对媒体的尊重。职业化并非只是打好比赛就行了,接受采访也是职业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2.“娜氏幽默”。与大多数中国球员的“程式化”不同,李娜的职业生涯无疑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特别是其“娜氏幽默”,每每语出惊人,令人印象深刻。“职业选手拥有自己的个性其实再正常不过。”从当初的“坏小子”麦肯罗,到如今经常炮轰国际网联的西班牙天王纳达尔,甚至就连一向优雅的费德勒都会不时与记者开些玩笑,但这些无伤大雅的举动无碍球迷对他们的喜爱,因为球员也是人,正常的情绪表达无可厚非。

3.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作为公众人物,李娜应该保持健康良好的形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中国网球领军人物的李娜无疑有些“劣迹斑斑”。从08年奥运会要求球迷“闭嘴”,到11年中网对媒体的冷言冷语,再到13年此番语出惊人,李娜似乎总在以她的“个性”挑战着公众的价值底线。对于一个职业球员来说,个性不代表口无遮拦,也不代表能够忽视球迷的感受,更不代表可以缺乏对媒体的尊重。

第三篇:“3+N”多维成长课堂模式数学解读

高码头镇第一小学高效课堂

“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解读(数学学科)

“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由中心校领导带领学校年轻教师一起独创的改进版教学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下面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科特点解读什么是“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3”不仅是三维目标,还指数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三个环节中的N个教学模块进行组合和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所以又简称“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一)就是一节数学课使学生朝着三个方位空间进行发展,完成三维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数学课堂上,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习有用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知识及时练习巩固,增减了知识的高度,即知识与技能;

2、在数学课堂小组讨论展示环节,通过纠错、补充、质疑、对抗、拓展等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横向发展,即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学、群学、展示的过程,学会了任何人合作相处的办法,学会分享和分工,感悟人生,学生学会了做事,人生的成长增加了厚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三维空间坐标系,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所以全班学生就形成了一个多维坐标系。要想让学生实现多维发展,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3个环节:

自主发现环节→合作展示环节→测评反思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三个环节中的N个教学模块进行组合和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所以又简称“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环节

自主发现环节的基本流程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1、教师创设情境(生活情境、数学情境、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新课导入,提出问题,呈现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明确重难点,预先考虑自我达标程度和方法,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探索思考,教师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巡视、指导、最大程度地发现共性问题与共性问题,收集交流材料。

【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设计时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和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便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学生产生疑惑之后,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中低年级老师可以根据巡视提出有价值的可供讨论的问题。

合作展示环节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体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回归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合作展示环节的基本流程是:“质疑解惑——分工预展——展示提升”

【质疑解惑】

1、学生简单的个体问题:组内生生交流,帮扶解决。

2、小组内共性问题:小组内通过质疑、合作、探究

3、全班共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帮助学生解除疑惑

【分工预展】

拿到展示任务组长商定展示分工—分配任务明确方式—展示准备。这个环节我们又把它做细了,分为板书组、预展组、帮扶组,细到站位、三色笔的使用等。

【展示提升】

1、展示前认真准备(做好小组分工,做好组长的培训,做好展示主题或者导学案的设计)

2、在展示中有效的引导,当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发生问题看法上的分歧时,教师要给予关键问题的引导和点拨,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既定的交流展示任务。

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站出来给予必要的讲解和传授,从而让交流展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交流展示的实效性。

注意调控,鼓励倾听和质疑。学生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可以先让小组内成绩、能力较差的同学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先展示,教师要求各组成员认真倾听,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让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积极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让他们对先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让学生把思路说完整,讲清楚。同时,鼓励全班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或看法。

重点关注,抓两头放中间。小组交流展示中存在这样几种特别类型的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小组交流展示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3、在展示后积极的评价

教师要站出来给予必要的小结,小结内容要紧扣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真正地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小组交流展示告一段落,教师在予以小结的同时,还要给予及时而适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教师对交流展示的学生或小组的评价。

测评反思环节

测评反思环节的基本流程是:“反馈检测——反思提升——课后延伸”。

【反馈检测】通过及时反馈,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完成本课保底的要求,是否达到全体学生的“基本成长”,故检测的内容一定是本课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

【反思提升】反思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否完成了本届设定的学习目标。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课后延伸】

可以是对这套题型分别做基本解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炼知识等不同的要求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是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有坡度、有密度、有难度的对本节课的例题变式,让学生感悟思想方法,达到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示例,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校在“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会继续前行......

第四篇:转变课堂文化观

课堂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善于用食指去“指点江山”,下面的“江流”自然是或汹涌澎湃或回旋滞留,“山峦”自然是或连绵起伏或岿然不动。这一指定江山的气势实是令人震慑,再辅以“你”、“还有你”、“你怎么”等直截了当的断言,更是令人“闻风丧胆”。这就是酷派的“食指文化”,其中包含的是严肃规矩、怪罪训导、指责呵斥。往往看到的是,在食指指向的同时,投去的是“不是这样的”、“我宁愿教…也不愿教…”、“我教上你真是倒霉”……之类的话语,作为学生,又怎么会不退缩、畏惧、潜逃呢!把食指文化变成拇指文化,由教师树起的大拇指,所显示的是一种肯定,所体现的是一种褒扬,所流露的是一种激励,学生又怎能不为之倾倒呢!当学生说错时,教师不吝惜地树起大拇指来鼓励说:这代表你思考了,不错!当学生主动发言时,教师及时地树起大拇指来表扬说:你是勇敢的,成功终会属于勇敢的你!当学生有小动作时,教师适时地树起大拇指来委婉说:你的精力很充沛,你一定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上的!……这就是拇指文化,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份激情,所谱写出来的是一种励志,有的是温馨的提醒、温婉的警告、温润的指正、温情的鼓励、温暖的赞扬,让学生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让课堂变成一个奋进的战场。人都是渴望得到肯定与赞美的,树起大拇指,这是出于一种尊重,尊重学生潜能的无限可能性,这是基于一种满足,满足学生发展的自我实现。

要把关公文化变成孔明文化。

众所周知,关公“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实是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杀气腾腾。这关公可是连鬼神都避让的呀。试问,如果在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关公脸,整节课都一脸严肃庄重、不苟言笑、如临大敌的样子,学生会喜欢吗?这样课堂因这副尊容而没有了亲和力,自然不能取得实效,那也就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而诸葛孔明,则是慈眉善目、善解人意、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带着这样一副容貌出现在课堂上,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能不喜欢吗?面对犯错,少了一份批评而多了一份鼓励;面对顽劣,少了一份指责而多了一份宽容;面对逆言,少了一份怒气而多了一份慈爱。其行动、语言、语调等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其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欣然接受知识,在自主自在中自然理解知识,在开怀畅快中兴然掌握知识。总之,课堂上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一定要懂得孔明文化的要义,诠释之,演绎之,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偶像与骄傲。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把讲台文化变成平台文化。

在古代,讲台只是在学生座位前面加了一张桌子,先生往前一站,桌子便成了讲台;如今,为了凸显教师的地位,又在桌子下加了一席之地,把桌子垫高,教师站得也高了,这样,教师的威严更得以映衬出来了,自是显示了“师道尊严”的不可侵犯,“为师独尊”的至高无上,而恰恰这样,师生的等级就分明了,师生的距离就拉远了,知识教授的师授生受的特点就清晰了。教师真的要做得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吗?教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成为统治吗?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主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即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全程地投入,全面地体验。教师与学生不应是划清界线的、割裂开来的,变成纯粹的师教生学、师授生受,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发现,共同探索,共同解决,共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需成为促进者,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畅游发现;教师只需成为帮助者,为学生插上求知的双翼,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找寻;教师只需成为引导者,引航他们开启的知识之舟,在知识的海洋上漫游探索。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变讲台文化为平台文化,师生间应是同在课堂的这个舞台上,努力地走近学生,融入学生,彼此间独立地思考,平等地交流,合作地探讨,主动地学习,积极地体验,让思想擦出火花,让思维放出光彩,让人性燃起光芒,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磁力的磁场。

把预案文化变成生成文化。

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会先行备课,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设计练习问题,连时间的分配把握也具体地标注,甚至于课堂的导入语、过渡语、讲解语、结束语等都清楚地明确,上课时则只需按照备课时的模式步骤及所要讲的话重新一番,便是大功告成。总之,一堂课基本上是在排除一切求知之异情他况而沿着既定的模式套路走,直至达成目的。这就是典型的预案文化。然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不是机器,他们有思想,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他们有个性,会生发稀奇古怪的思考,如果教师一味地指引学生走向对问题思考的一致上来,那就是思维的囚牢,如果教师一味地牵引学生走向对观点认识的一统上来,那就是思想的禁锢,这是极其危险而可怕的。因为他们的学习只满足于标准答案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个性,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个性不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吗?这样的学习还有何意义?这样的活人还有什么意思?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让预案文化多一点生成的灵性与智慧,变成生成文化。这堂课上,也许其目标有变,也许重点有变,也许步骤有变,不管怎样,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弄懂的少讲,学生质疑问难的多讨论;无关的不谈,次要的少谈,主要的多谈;多强调重点,多探讨难点,多解析疑点。换言之,既要解决预案问题,又要探讨生成问题;既要达到共识,又要拥有见识;既要获得经验之谈,又要得到科学之思。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变得生动活泼、兴味盎然,不至于成为“闷课”、“死课”,教师才不会因此而越教越难教,越教越死,学生才不会越学越难学,越学越死,自然不会陷入教者无趣、学者无益的绝境之中。

把判断文化变成批判文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标准化与一统化,这就使得课堂演变成了只有对与错判断的课堂,学生的一切思考都被这一判断所错杀,而一切知识都因此而变成了识记知识,那些有意义的问题就不再有任何意义,那些所谓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阵热闹却毫无实质意义可言的讨论交流罢了。为了把判断文化变成批判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要鼓励学生在理解与运用、质疑与创新上下功夫。而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现有发展区问题与浅层次问题,更要提出最近发展区问题与深层次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注重实际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发展。具体一点说,预设问题时,要多预设一些具有开放性、批判性的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不把教师的想法强嫁,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理解,让学生灵活地加以联系运用。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一点考虑学生的实情,多一点关注学生的学情,多一点体验学生的感情,实现课堂由知识性向智慧性的转化,课堂才会真正地少一点判断而多一些批判,少一点接受而多一些探究,少一点封闭而多一些开放,少一点规矩而多一些创新。正是这种批判文化的存在,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带着思想走出课堂,在人生种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独到的见解、独立的创造。

第五篇:多维世界观

多维世界观

人们总是再想想存在穿越时空,以及可以通过穿越时空去阅读甚至改变时空之前的世界,但是人们又确信那个世界只能阅读而不能去改变,以影响此时间段以后人们会跟随这个世界继续往后延续。但是我们又怎么没有想象存在一种时空与物质同存共生的世界吗?在我看来我们现实的世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水流柱状的世界形态,整个水流是延续的也是互相联系的,有无数个时间层所对应的世界所组成,水流中的每一次即是在此时间的世界全部,并且每一层的世界物质与其他层的世界物质是完全相同的,在我认为即使存在时空穿梭,从未来返回过去,哪怕改变一些事情,也不会对此时间以后,通俗的讲对水流注此层一下各层发生改变,我们改变的只是此层世界,此层世界以后也会随着时间继续延续,既不影响以后世界也不是即将的以后世界,而是仅此层的世界,由此推而广之,其实存在无数个世界,他们都在各自的特定世界中,彼此直接互不影响。举个例子假如某人死了,而我们运用时空穿梭回到过去把他救了,穿梭的那个世界里,此人确已死亡而无法复活,其家人和朋友会在此人死后的世界里和我们现在所接受的世界里一样正常的生活,但是此营救对在穿梭回去的那个世界里会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一层世界的人们会因我们的营救此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死的那个人也就是现在说的大难不死,这是我们现在看来,但其本人并不知情,其本人还认为那是正常的一天似的,这只不过是在那个单层的世界所往后发生的,不我们现实世界无关,现实中其却已死亡。由此得出世界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无处无时无刻不在延续的,方向不定,结果未知,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那时空穿梭对我们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在我们这一时间往后延续的世界里不会获得人们所希望的再造重生,但是他也给我们一个心理上面的安慰,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在,而是在另一有过去某一时间点往后延续的世界里生活着,这个世界也就是从没有时空穿梭改变之前的那个世界水柱的一个时间点层的世界给抽出来,作为单独的一次往后延续,形成新的世界水柱,而先前的时间水柱依然存在,二者形成两个平行的水柱,如果我们做了多次时间点的改变,那就会从改变的时间点层往后形成新的世界水柱,形成的这些水柱都是平行的关系,所以即使穿梭改变也只是形成新的世界水柱,而原来时间改变之后所已经形成的世界水柱依然存在。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很多天上行星,其实已经不存在,只是由于光穿梭的时间原因差影响我们的眼睛,也就是我们确确实实看见其存在一样。其实世界水柱也可以被这样去理解的。

下载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维小结

    “多维游戏区——婴儿护理中心”学期小结 周晓霞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从游戏中可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及观察事物的细致能力,同时也可锻炼人的各方面的能力。本学期,我带领......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

    华为:六大特色文化观

    智慧365—企业管理在线学习领导者www.xiexiebang.com 华为:六大特色文化观 为什么2万元起家的华为可以做到世界500强?它有哪些经验值得面临转型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借鉴?看任正非......

    我的企业文化观

    我的企业文化观我在网上找到物业管理的资料在结合自己的所了解的事实觉得自己可以办个好点的物业管理公司。一、物业管理现状及业主对策 目前物业管理普遍不尽人意的根本原......

    我的企业文化观

    我的企业文化观 “企业文化”是个比较新鲜名词,对于我这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讲,谈不上评论,只能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首先,我认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只能说......

    我的传统文化观

    我的传统文化观 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我真的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于是我就借助度娘来看看我们常用的百度是怎么解释的?百度是这样讲的:“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

    我的中国文化观

    我的中国文化观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学习。而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是学习实践而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德行方面。对中国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