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生产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重点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这三个方面着手,根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生产建设;地位;作用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林业生产建设也在其作用下不断快速发展,在林业生产实际建设过程中,林业调查规划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够保证我国林业生产建设的稳定性和效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对于林业生产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自身的地位是其他任何项目、内容都无法替代,而林业生产建设如果想要得到长久持续发展,就离不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实施和应用。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完善当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将其自身的作用力发挥出来,推动我国林业生产建设事业长期稳定的向前发展。
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1.1林业调查。在林业建设项目实施之前,需要对林业建设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调查,比如一些社会条件或者是环境、地质等等,通过专业部门以及人员对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实际林业调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调查的对象是一些自然保护区、国有林业局或者是一些森林公园等等。针对这些地方进行林业调查时,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设计、经营方案、林业规划、资源档案等等,林业调查涉及和涵盖面比较广泛,根据调查规模以及难度可以将林业调查分为四个级别,包括一类、二类、三类以及专项调查,根据调查得出数据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规划安排[1]。1.2林业规划。国家或者是地区林业生产建设的未来发展计划就是林业规划,林业规划是对未来以及当前发展形势进行整合分析,包括其日后发展的科学性和长期性等,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才能够保证制定出的内容比较全面并且符合实际情况,从而保证林业生产建设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按照制定的目标或者是计划执行。另外,规划的级别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发展规划来进行,可大可小;规划时间、方向、范围等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规划。1.3林业设计。林业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林业设计需要将实际林业任务与目的活动过程当中利用的图表或者是文字以及一些数据充分展示出来,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林业设计的分类也有所不同[2]。比如根据林业设计类型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包括总体设计、项目设计以及工序设计三个方面;而根据设计不同阶段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初步和作业设计两个方面。在林业设计实际展开过程中,其自身还包括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等等,林业设计的涵盖面也非常广泛。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基础部分。当前,社会时代快速发展、经济也不断快速增长,林业生产建设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进行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如果单纯注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不给予一定重视,那么不仅林业生产建设不能够建设顺利,反而会大量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保证林业生产建设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状态,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之前,对其进行估算和分析,以实际情况作为建设基础,对林业生产建设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价,从根本上保证林业生产建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如林业生产建设的资金与生产资源的实际投入等等,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林业生产建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行方案制定,从而保证林业生产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和展开[3]。2.2保护个人权益。现如今,林业承包现象非常严重,利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不仅能够调查清楚林木原有的使用权和所属权,并且能够对森林当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特别是森林使用者与所属者之间的矛盾或者是纠纷现象。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应用,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失,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林业环境,同时,对个人权益能够提供良好有效的保障,保证双方实现共赢的局面[4]。2.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为森林资源提供保护。森林建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确保对森林内的所有信息全面有效的掌握,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计划,这样才能够保证森林建设的顺利展开和实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应用,主要是对森林资源的种类以及质量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情况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林业管理,对当前林业生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这样在实际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能够结合这些问题和林业信息进行建设,不仅能够保证林业生产建设中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而且能够为森林保护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通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应用,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为森林保护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对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切实有效保障。
3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相关对策分析
3.1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林业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森林资源以及现代调查规划工作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匹配,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比如重大事项责任追求制度、规划设计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对于一些空缺机制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补齐,从根本上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对各项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供保证[5]。另外,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总结,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部审核计划以及检查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3.2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展开过程中,利用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来改变传统手工调查模式,比如利用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位系统等等,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能够起到辅助性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辅助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定位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提高小班边界和小班区划的整体效率和准确性,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总结等内容都能够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利用,不仅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有效的减少劳动强度,而且能够保证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展开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保证,保证工作能够保持规范化和准确性的展开。另外,工作人员对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方面的整体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定期展开培训,在提高员工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其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其为林业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4结束语
总之,林业生产建设在其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展开,其自身在林业生产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制定、加强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为我国林业生产建设事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滕建生.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5,(04).
[2]彭正武.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园艺.2015,(10).
[3]邢玉芹.如何应对当前林业调查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2011,(02):8-9.
[4]师丙海.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5,(05).
[5]邹小红,刘联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2,(05).
第二篇:论文--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物质企业文化如企业面貌、产品包装、技术工艺等,这些能体现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和审美意识;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长期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经营思想和精神风貌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领域,如企业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等。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应属于狭义理念。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是品牌形象方面。企业品牌首先具备的就是商业价值,其次是社会责任。商业价值通过盈利模式来体现,表现为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商业价值和竞争实力的来源是客户价值;社会责任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度,只有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望获得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的外环境,即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该层次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即在相同价格体系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企业的内环境,即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员工激励等,体现了企业为员工创造价值的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特性
独立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继承性: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整体性: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2]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三、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企业仅仅有领先的高科技,并不一定就高速发展;高科技只有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微软的成功,在于比尔.盖茨较早地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如果说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渗透了上述各个方面之中,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众所周知,海尔用了仅仅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接近倒闭的集体家电小厂发展到现在的国际跨国大公司,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独特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它独有的“人单合一双赢”的文化模式下,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空间,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自己创新的能力,每一个人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梦想而创新,并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梦想。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海尔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支撑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了引领全球家电发展趋势的核心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正在成为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其实力正越来越取决于它所掌握和拥有的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而产品品牌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企业文化,就会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讲质量、讲品牌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品牌的氛围,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为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供强有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人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启动一个企业,要从启动人开始。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同样,没有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谈不上企业文化。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职工素质上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不论我们抓品牌还是抓管理,都是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方面是为了抢市场、创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职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热心服务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形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培育企业文化,创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宣传自己形象的过程。企业环境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建设又是企业形象的突出表现。所以说,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作用的过程。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十分重视厂区的美化、绿化、净化,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树立企业良好的环境形象,从企业文化这个角度上看,环境形象好,体现管理上水平,管理上水平,产品的质量就有保障,用户就放心;环境形象好,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它象征着这个企业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环境形象好,让人们感到舒心舒适,增添工作热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它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建设。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这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企业文化实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产物,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当今时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文化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社会影响。企业在具备了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企业内部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外在的公信力,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而这些动力的形成恰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因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播种一种观念,培育一种行为,从而收获一种结果;灵魂深处闹革命,解决人们的观念、感情、情绪、态度方面的问题,要靠企业文化。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激励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规范、调适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心理的约束,可以规范行为,并能代替部分的正规约束。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
社会影响: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对社会乃至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鉴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今许多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公司的文化构建。虽然企业文化理论发端于美国,但纵观全球,恐怕很难找到象我们这样重视企业文化的国家了。企业文化能够在我们的企业中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与我们传统的教化思维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做法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些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似乎都“不好使”了。于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企业文化,便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奉如神明,认为找到了新时期教育员工的一个新手段。其实,看看企业文化理论诞生初期被称为“四重奏”的四部著作,无论是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还是迪尔的《企业文化》,抑或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他们论述的企业文化无一不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关。而企业文化在西方企业实践的诸多案例,更是专注于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战略、制度、组织及管理者的变革与创新。所以,企业文化理论自产生那天起,就是一种管理的理论,一种将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融合在一起的学问,一种从文化角度观察企业、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企业实践运行与成长的方法。可惜的是,囿于传统的窠臼,加上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知半解和以讹传讹,使得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脱离了经营管理实践,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走入了误区:
(一)企业文化政治化
在许多企业的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些已经被滥用的词汇无法真实地反映该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更遑论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了。
(二)企业文化口号化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号,缺乏企业的个性特色,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具象表现,对员工自然无法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四)企业文化表象化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企业精神内核的苍白。
(五)企业文化僵化 有些企业片面强调井然有序的工作纪律,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把对员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组织内部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创造力、活力和凝聚力,这就把企业文化带到了僵化的误区。
那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怎样建设企业文化呢?从企业文化建设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相互影响与提升的螺旋进程。
第一个阶段,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文化创造。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组织内部广泛认可的一些组织运营的理念或者思想。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零散的而非系统的,在组织内部可能是“未经正式发布的或声明的规则”。在这一个过程中,企业关注的是发展进程中那些难忘的、重大的事件或者案例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气质或者精神价值。这些事件或者案例的背后往往是组织面临着巨大的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下发生的,这种冲突和矛盾下的企业选择正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阶段,自觉的文化提炼与总结。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进步或者成功时候,就需要及时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市场成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这些成功要素的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成功的工具和方法,具有可参考或者复制的一般性意义。更加重要的是,企业往往在取得市场成功的同时,吸引了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成员加盟。各种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交汇冲突,企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共识往往会发生内部离散效应。这一阶段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亟待自觉的进行一次文化的梳理与总结,通过集体的系统思考进行价值观的发掘与讨论,并在共同的使命和愿景的引领下确定共同的价值共识。
第三阶段,文化落地执行与冲突管理。日益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多元化的员工结构,为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理念的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前期总结和提炼的价值理念体系如何得到更大范围内组织成员的认同就成了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文化落地与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不计其数,从实践来看,企业在文化落地阶段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文化落地建设。
1、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建设。企业首先要建设一个打通内外,联系上下的传播平台。所谓打通内外就是要发挥好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传播形象的作用,既要在内部传播,更要重视对外的展示。所谓联系上下,就是要建立一套高层与员工能够平等互动的文化沟通管道。从实践来看这样几个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文化案例与杰出人物代表,日常活动建设以及专题活动建设等。
2、价值观的识别与管理。组织在确立自我的价值体系之后,要能有效的识别和管理组织内部的价值观。最重要就是做好人才输入时的价值观甄选、组织内部日常的价值观检测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培养与矫正等三项工作。首先价值观测评是一个对人才进行有效甄选的工具和方法,保证进入的员工在价值观与理念方面与企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较高的匹配度;其次,岗位素质模型也是落实文化理念与价值规范的良好载体。
第四阶段,文化的再造与重塑。文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建设过程。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对企业的领导者而言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提炼并不代表着企业的经营者们掌握了全部真相或绝对真理。因此,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是有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与之相伴相生,这个活的文化体系具备并不具备自动进化的智能,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进行系统思考,并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与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的更新、进化甚至是再造。至于文化更新的频率妻有一个合适的时间。文化建设进程是企业主动进行的一次从实践到理论,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文化落地阶段正是理论(总结提炼了的文化思想体系)指导实践的过程。只有牢牢把握价值观管理这个核心,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或者失误。
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企业文化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企业文化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企业文化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一个企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生存,企业繁荣了,员工们就会引以为豪,会更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2013年5月16日午后,同心动力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兵对《中外管理》记者说,“不需要任何表达,文化在心中,认同在行动!”位于毗邻北京世纪金源的同心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部,除了满眼的绿植和四面白墙之外,不见任何一条标语、语录或者价值观之类的。但是他们企业员工进行交流时,会不约而同地发现,大家所信仰的东西,大家所谈及的工作方式都出奇地一致,而且公司从来没有让大家背任何东西,这就是文化认同。
一些创业5年以上的创业企业,谈到了企业文化的时候他们说,企业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并且总结了他们公司文化战略的10个基本元素,他也称其为“文化的10C”。
1、核心价值(Core Value)
核心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它会指导员工进行每天工作的决策,以及员工在会议中引用他们。核心价值成为公司的路标,比如在公司的发展中,沟通中,运营中都保持一致的态度。价值就是无论公司如何变化,价值也那些不会改变的行为准则。
2、友情(Camaraderie)
友情只是不只是同事,而了解他们下班后的生活。那些企业会在公司组织盛装日、聚会、游戏,以及不同时间的各种活动。公司有传统的家庭日,奖章展示,疯狂三月、秋季假期等等。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员工参加,也会有他们的家人。公司印制公司内部的全彩双月刊杂志,递送到同事的家。员工的孩子们竞赛设计每年公司的家庭日T恤,而且全家参与公司的才艺表演。
3、庆祝(Celebrations)
千万不要低估认识团队的重要性。虽然一个员工收到来自CEO的信是重要的,但是收到同事的信也会让他们感到很好。有些公司设立了一个活动PRIDE(Peers Recognizing Individual Deeds of Excellence,即发现每个人美德的同事)。这让同事去发现那些按照公司价值生活的其他人。他们也会和那些得到PRIDE证书的人进行季度性的竞赛。而且他们也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庆祝员工个人的成功,如宝宝派对、体育成绩、学业结束。
4、社区(Community)作为成功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还要发展与社区的联系,并且回报社区。虽然是全国性的公司,但他们还会花不少时间帮助所在区域中有需要的人。这不仅有助于公司的结构支撑,也为员工带来骄傲。
5、交流(Communication)
在公司内部的各个层面上开展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每季度开全公司性的会议,也会进行一些非正式的闲聊。领导每个月都会发给全体员工一封信,信中附有他们家庭的照片。同时他也建立了一个内部网站。专门向他提问,方便员工问一些不便公开的问题。
6、关心(Caring)
表达对你员工全部生活的真正关心。
7、崇尚学习(Commitment to learning)
要在组织内部传递一种认同专业成长的精神。这可以从一些小变化开始,比如成立读书俱乐部。而且随着时间变成一种正式的行为,比如订购在线培训,发展管理培训课程等。
8、一致性(Consistency)
文化是基于传统的,当公司提出一些大的计划和活动时,把他们变成常规的活动,并保持一致。提升文化的一时性努力是不真诚的。经年累月,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同。当员工们喜欢他们的工作,也喜欢他们的同事时,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9、联络(Connect)
领导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要和公司不同层面的人建立联系。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多参加公司的各样活动,和员工同哭,同乐。
10、传承(Chronicles)
传承,是让每个员工都知道公司是如何开始的。了解创始人个人的故事,以及什么让他们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人们都想了解他们是一些特别和完全不同事物的一部分。通过讲述公司的历史来问候每个新员工,并让故事引导出公司现在的文化和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这个企业多年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广大员工对于企业文化有一个从认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重视、培育与整合的过程,最终成为企业和员工自觉的行为和价值共识。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重要标志。
第三篇:福建林业建设中国有林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林场在福建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陈培俨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
[摘要] 新时期林业工作要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现代林业经营理念,该文针对福建省国有林场实际,从现代林业内涵、国有林场创立背景、现实作用、存在问题、实现途径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现代林业 国有林场 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建设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决定》的出台,开创了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崭新时代,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国家林业局宣布,从今年起,我国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林业工作将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根本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全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国有林场作为林业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福建省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林业的内涵与建设目标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就是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建设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
建设现代林业的目标是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国有林场的建设背景
作为南方重要集体林区的福建省,大部分林地、林木属集体所有,只有少量属国有单位经营,现有106处国有林场的创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区位分布。
2.1 国有林场创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福建省国有林场大多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前,福建省仅有公有林场2处。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重视国有林场事业的发展,把国有林场建设列为林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国有林比较集中的地方筹办了一批国有林经营所,特别是1958年省林业厅根据林业发展“基地化、林场化,速生丰产化”的要求,为了加快绿化宜林荒山,新建了一大批国有林场,最多时达170多处,后经不同时期的多次调整合并,现有国有林场106处。建设时间虽然不同,但创立目的大部分都是为绿化荒山,解决当地农村集体及群众造林绿化困难,实现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2.2 国有林场经营区域有特殊的区位分布
现有国有林场106处,分布于全省9个市69个县(区),其中:南平市22处、三明市14处、龙岩市6处、漳州市20处、莆田市3处、厦门市4处、泉州市12处、福州市13处、宁德市12处。由于创立背景原因,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且管辖区域大多为当时破坏较严重人居集中区域,以及边远地区、不便管理等区域。国有林场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我省四大山系武夷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处在城镇周边、公路铁路两旁、大江源头、江河两岸、山头戴帽、水库四周、沿海风口、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从区位分布看,国有林场基本处于生态重要地区。
国有林场的现实作用
国有林场林地面积648万亩,占福建省林地面积14033万亩的4.6%,国有林场山林在全省的比重虽然不大,但经营成效却异常显著。自创建以来已走过50年的历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几代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国有林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绿色屏障,森林资源培育基地,林业科研、教学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在我省林业生产建设中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是维护生态国土安全、做好战略储备的坚实后盾。
3.1 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
当中华母亲河长江面对北方呜咽着“我也是黄河”的时候,八闽大地上的闽江、赛江、晋江、汀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却因为有了广袤森林的滋养而清澈丰沛,秀美芬芳。从闽东到闽西,从闽南到闽北,蓝天碧水的“生态福建”已经初现端倪,这是福建务林人经半个多世纪努力而上交给全省人民的一份绿色答卷。这其中也蕴含着国有林场建设者的功劳。
我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其中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88.6%。省内主要水系闽江、汀江、晋江、赛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等“五江二溪”流域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或发源或流经国有林场管护区域,国有林场管辖区域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系全省水源和生态功能的重要绿色屏障。其中处于“五江二溪”流域的国有林场有近100处,管护面积约600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面积的93%,对生态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国有林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林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成绩显著,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有林场始终坚持集约经营,搞好资源培育,已经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拥有林木蓄积量4287万立方米,占全省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96亿立方米的8.6%。2006年木材生产78万立方米,占全省木材生产总量628万立方米的12.4%。
3.3 国有林场是科技兴林的示范基地
国有林场是福建省主要的林木良种基地,全省11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部集中在国有林场,建有种质基因库、种子园、采穗圃、子代林和示范林,基地达4.7万亩,拥有30多个主要造林绿化、珍贵树种,每年提供良种公斤,可供亩林地绿化。
本着“集约、高效、综合”的经营理念,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成效明显,全省国有林场人工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量7.3m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2.5%。同时,国有林场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林业热点、难点课题攻关,并取得许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3.4 国有林场是生态文化的建设载体
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196万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很大贡献,为森林文化建设创造物质基础条件。
国有林场还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建有森林公园76处,经营保护面积17万多公顷,为民众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去处,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平台,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国有林场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林业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林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国有林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
4.1 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国有林场创立之初是造林绿化,但随着荒山绿化工作的结束,大量工作转为培育和管护,也兼有少量木材生产经营,但作为以经营林业为主体的事业单位,没有明确 扶持政策,多年来因没有明确的经营主导方向,既没有享受公益林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形成商品林发展的有效机制,又没有拓展新兴产业,却要以单个国有林场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从而造成发展空间有限。
4.2 林区稳定形势严竣
国有林场管辖林地大多属集体林地划拨,林地所有权为集体,近年来,由于乡村社区对国有林场创立背景认识不足,随着林地产出效益的提高,农民对林地产生了新一轮的诉求,以及地方政府的不当定位,哄抢林地、提出纠纷、盗砍林木等现象层出不穷,经营区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给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4.3 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由于经营体制不顺,各级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产权属国家所有,实际行使经营权的是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作为法人单位,却没有充分经营自主权,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国有林场人、财、物依然主要实行计划分配,生产经营活力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4.4 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国有林场创立之初,依靠国家投资开展生产建设,但近年来,却只能自生自养,由于国有林场规模大小不一,区位分布远近差异、产业经营结构单一,造成不同资源状况、不同分布区域的国有林场之间生产经营情况、职工生活水平等差异较大,一部分森林资源优势明显、区位独特的国有林场,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大部分国有林场依然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近1/3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场区特别是工区道路、通电、通讯和饮水等问题尚未解决,14万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和修缮。发挥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作用的措施和途径
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更加明确国有林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5.1 寻求法律保障
在当今强调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有林场的发展定位却不够清晰,虽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但目前却依然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文件。针对福建林业在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国有资源的稀少性,应当根据国有林场的特点,尽快制定《福建省国有林场条例》,明确国有林场单位性质、发展定位等内容,做到有法可依。
为了更好发挥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骨干、带动和示范作用,应将国有林场全部列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充分体现公益性,现有管辖林地、林木以保护为主,为国土安全、战略储备服务。
5.2 加强政策扶持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林业生产力已经大大激活,国有林场作为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农村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国有林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倾斜,全面提升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各项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有林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5.3 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实行的“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的变化,国有林场现有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应该尽快解决所有权、经营权责任主体缺失问题,探讨适应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坚持“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人、财、物全部纳入省级管理,以利于资源整合、规模经营、提高效率,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5.4 激活经营机制
林业建设具有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培育建设单位,也具有经济属性,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
5.4.1 拓展经营项目
对内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做好主导产业。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林地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为重,经营为辅,今年省林业厅推介的“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项目,就是很好的探索。
对外融入其他经济领域,实行混业经营。利用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承接林改流转,实行外延扩张,做强森林培育主导产业。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水电、地产等产业建设,探索“跳出林场办林场” 新路。
5.4.2 搞活经营方式
对内实行股份经营,增强职工凝聚力。在国有经济主导的情况下,对经营性项目吸纳职工资本,实行股份经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对经营规模较小的竹林、经济林等项目,放手发展个私经济,激发职工积极性,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对外实行联合经营,增加企业活力。采取“林场+农户”、“林场+企业”等方式,联合农户、用材企业发展林业;对其他经营项目可以组建联合体运作,实行灵活的经营方式,改变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篇:党章地位和作用
一、党章与党纲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是最基本的两大文献,她构成党的全部活动的法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按照这一观点,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外界通常就是根据纲领来判断党。党的纲领要简单明确地说出党所要达到所要争取的一切目标,规定党的近期任务和远景目标,以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党章则是关于党组织的形式和规范的总的决议,它要规定党的组织建设的形式、党进行活动的方法、党的生活准则等等。纲领与章程是紧密联系的。纲领是章程的根据,章程是纲领的保证。事实上,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纲领与章程是作为两个文件存在的,在另一些党中,例如中国共产党,则把纲领与章程纳入一个党章文件之中。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在党章中增加了总纲部分,它是党的简要纲领,既是章程的一部分,又是章程的前提和总则,从而使党章兼有了纲领和章程的双重内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纲领或章程,都是党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党的成熟和成长的结晶。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共产党以党章为立党之政治根基和最高法律。在党内,党章是根本大法,也叫“母法”,其他各项单项法规则是“子法”,它必须从属于党章或服从于党章。
从内容上说,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它要解决的是关系党的性质和战斗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作出总的原则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党的性质、宗旨;二是党的指导理论;三是党的最终目标及近期任务;四是党对革命、建设的方针;五是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原则;六是党的组织原则及组织构成、职权划分;七是党员标准及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八是党的纪律。
从产生程序说,党章的创制、修改、解释及停止生效,全部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他机构或部门均无权决定。
党章具有高度权威地位,它的正确有效的执行,将对党的生活产生重大的根本的影响。
第一,它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全党必须以党章为行动指南。第二,它是承续党的成功经验及优良传统的纽带。第三,它是执行党的纪律的根据。党章所规定的纪律,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如果违反纪律,将受到纪律处分。第四,它是保证党的纯洁性的武器。党章历来是划分正确与错误的分界线,就是要把反对党、破坏党、分裂党的分子清除出党。
党章程是政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党章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这是我们党对党章在党内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十分精确的表达。
从内容上看,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集中了体现了全党的信念和愿望,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武器。同时,党章还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规范。就像整个社会需要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样,在共产党内部,为了维护正常的党内生活秩序,调整党内关系,也需要确立一种适用于所有党员的普遍行为规范,以指导和约束每个党员的行为,党章正是这种指导全党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从地位上看,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是党的根本大法。党内法规包含许多门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包括规则、规章、条例、制度等。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也称为党内的基本法,其作用相当于国法体系中的宪法。党内其他所有法规,都是党章的延伸或补充,都必须服从或从属于党章。也就是说,党章是党内的“母法”,党内其他法规则为党内的“子法”。
从党章产生的程序看,只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才能制定、颁布和修改党章。从党成立到现在,我们党对党章先后进行了15修改,每次修改,都是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完成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党章在我们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作用上看,党章在党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内关系。正确处理好党内关系,是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条件。党章通过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职责、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来实现调整党内关系的功能,使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保证党内正常秩序。二是指导党的工作。党的工作一刻也少不了法规作为依据。党的工作也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否则就可能导致无效率、低效率甚至混乱。在所有的党内法规中,党章又是特别重要的。有了完善的党章,才有可能形成与之配套的具体党内法规,党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三是严格党的纪律。党章对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旦违反党章,就会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从而保证党的纯洁和行动统一。
第五篇: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业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国国土的69%是山区,这些山区除了少部分农业,主体部分是林地,林业生产者包括林农、果农等都是农民的一分子。所以,林业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林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部,贵州更是重点地区。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及开展“两江防护林工程”,直接为长江、珠江的中下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 337km2。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2 179m,最低137m,境内沟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原始森林生态保存完好,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大河流纵贯全州。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2 990.55万亩,占土地总面65.70%。其中:有林地面积2 025.60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 768.80万亩,经济林面积206.40万亩,竹林面积50.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67.30%,疏林地面积170.4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6.4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万亩,无林地540万亩(含宜林荒山荒地451.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49.37%。活立木蓄积达6 760.65万m3,年均净增加209.96万m3。用材林面积900万亩,占林分面积 50.90%,蓄积 3 073.28万m3,占林分蓄积51.90%。
全州有各类植物资源2 000余种,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 000余种,有中国特有属24属,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2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政策难题,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2.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州林业建设中,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种植业(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②大力发展养殖业(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如牛、羊、蚕等;③大力发展采集业(山野菜基地等),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④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⑥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民致富,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
名度。
2.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3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再次,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第45卷第6期.[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6.第28卷.[3] 殷传杰.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J].中国林业.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