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文艺美学研究论文
一、价值范畴的概念界定
在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企业艺术创意的价值范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主要包括审美价值、符号价值、品牌价值等;经济价值主要包含商品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等。企业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基础与前提,经济价值是文化价值的目的和结果。
二、艺术创意体现的文化价值
艺术创意的审美价值、符号价值、中国品牌价值之间往往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它们并非是三个完全独立的价值,而通常是合三为一的。合起来,我们就统称为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当然,品牌价值也包含在经济价值里面。企业艺术创意创造的文化价值既可以提升商品的品质,又可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一)审美价值
艺术创意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在生产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审美的这种扩展规律已由马克思加以说明:“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己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产品的审美价值反映了产品具有精神功能。当我们谈到一种产品的造型时常常会说:“健种造型很美观,好喜欢。那种不好看。”其实,我们就是在作价值判“好看”,实际上是在品味商品对自己所表现的潜在意义和它们的具体象征作用。审美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它反映了对象在什么程度上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形象性和意象性构成了物体。的美感特征。
(二)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与审美价值其实是有联系的。中国期刊上文己经说到,喜欢和不喜欢某件东西,其实反映了客体对主体具有的意义和象征作用。后者就是我们这里谈到的艺术创意的符号价值。符号一词被索绪尔定义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或音响形象与概念的结合。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系统地研究了符号与象征之间关系。尽管sign与symbol在英文中本来都有符号之意,但在鲍德里亚的作品中却有着不同的使用。简单地说,sign强调符号所执行的功能,是与能指和所指相关的;而symbol强调符号的象征意义。鲍德里亚所说的象征是一种意义和情感的象征,有点类似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在鲍德里亚看来,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商品形象也传播符号价值,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主要是作为一种符号来显现和消费的。商品化的进程包含了地位和差别的逻辑,价值被分层体系中的商品符号的地位所规定,这个体系在社会声望的符码中规定某些产品的价格高于其他产品价格。如路易·威登凸显印有“LV "标志这一独特图案的交织字母帆布包,伴随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雅典的设计而成为奢侈、高贵的象征物之一。百余年来,斗转星移,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也随时代而变,但路易.威登不但声誉卓然,而今仍保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品牌商品并非只有绝对的质量优势,人们不惜花费重金去买一个LV的皮包,看中的其实更多的还是它的符号价值,而这个符号其实也是由艺术创意设计出来的。
(三)品牌价值
品牌是企业识别的浓缩与外化,品牌的载体是产品本身,中国把企业和产品的特色与个性转变为公共形象的过程就是品牌识别的艺术设计。消费者不可能直接而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产品的内涵,他首先通过品牌的公共外表来认识、熟悉产品。品牌的公共外表指品牌的名称和品牌的标识物,也就是品牌的形象。企业的品牌塑造,在于将艺术创意与技术创新完美结合,将理性需要与感性诉求融会贯通,将科学方法、系统流程与经验洞察、直觉判断整合运用。
艺术创意创造的品牌价值与前面所说的审美价值和符号价值也都是有联系的。中国知网论文检测可以说,品牌价值是审美价值和符号价值的集合,当然品牌还包含一些其它的因素。品牌价值是产品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的剩余价值,即品牌所生成的真实物之外的剩余价值,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或关键的无形资产。全球文化产业中有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虚拟的资本积累体制,其基础与其说在于生产者,不如说与消费者相关。品牌与产品、企业本身是很难分离的,没有企业的良好运转就没有优质的产品产生,没有优质的产品也就形成不了品牌,从而也就没有品牌价值。但并不是说有了优质的质量有时就可以形成具有美誉度的品牌。如何塑造品牌、创造品牌价值,不仅需要保障产品的功能性目的,更需要在产品的宜人性和人机界面上有所作为。艺术创意就能很好的改善产品的感性品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亲切感,使产品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估价,或者说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感受,有时会大大超乎生产者所料。这往往是因为品牌中艺术创意创造的符号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让消费者更加青睐,品牌就显得更有价值。
三、艺术创意创造的经济价值
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中国交换、流通、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VE}Value Engineering)中,‘阶值”是一种“评价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价值高,说明该事物对企业的有益程度高、效益大、好处多;价值低,则说明对企业有益程度低、效益差、好处少。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企业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尽管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总体上还是为经济价值服务的。上文中所谈到的艺术创意的审美价值、符号价值、品牌价值都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沃尔夫冈.威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中认为,作为经济策略的审美化,大都服务于经济的目魄“一旦同美学联姻,甚至无人问津的商品也能销售出去,对于早己销得动的商品,销量则是两倍或三倍地增加。;Dil}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顾江教授认为:“文化一旦与经济结合,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要素理论受到挑战,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作为一种资本要素,还是一种创意元素,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加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站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点上,乔布斯秉持一种狂热的完美主义和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一切,苹果旗下的i系列产品彻底变革了六大产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这六大产业中的大多数都与艺术创意相关。苹果产品的热卖,许多科技公司纷纷效仿,他们好奇的不全是苹果产品的性能和结构,而更多的是想了解:它到底是“美”在哪里,好在哪里,得以让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为它疯狂。
结语
艺术创意和科技创新是驱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双轮。企业艺术创意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把艺术创意拓展到我国企业的战略层面,为我国经济转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企业艺术创意既有自身的本体价值,但也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科技是企业发挥艺术创意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企业艺术创意的价值范畴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归根到底是为经济价值服务的。
第二篇:论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盟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但是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执行进度慢、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一、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近年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情况
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在国家及自治区的总体部署下,我盟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我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预算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盟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一)财政预算编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尚未完全到位,预算编制工作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
1、部门预算编制不够规范。一是预算编制部门责任意识淡薄,地区、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合理地编报预算,数据把关不严,出现少报、漏报其他来源收入的情况;二是有的部门单位多报人员编制或实有人数造成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项目支出预算明显超过实际需求,造成“小项目大预算”的现象产生;三是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项目预算未落实至具体执行单位和具体项目;拟动用的上年结余而未编入预算等现象,导致大量资金闲置和浪费;四是存在部门经费不取决于事业发展和本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是沿用原来基数的问题,致使预算核定支出指标与实际需要大相径庭;五是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程度较低,致使预算编制不完整,部门之间经费状况苦乐不均,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六是是部门内缺乏专门的、独立的、专业的预算管理机构,部门预算编制协调性差;七是传统的预算管理思维仍在延续,部门利益化较浓,“跑预算、加筹码、抬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权限的下放,预算主管部门和下属单位刚性需求增加,客观上造成了部门意见左右财政部门总预算盘子的局面。
2、预算编制内容不够科学。目前的预算收支科目设计仍不合理,存在科目设计过宽、过粗等诸多问题,难以真实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和事业发展实际。
3、预算编制缺乏长远规范。目前的预算编制只是性的资金收支安排,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长远规划和调查研究。经济发展态势、经济景气预测、经济周期测定、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动因素与财政预算收支计划以及部门预算编制脱节,预算编制呈现显著的短视性、片面性和应对性。传统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较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按资金性质编制预算,使得部门对各项财力难以统筹使用和优化整合,监管难度增加。
4、预算透明度不高。按照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公众参与、实施监督、审查听证等均是预算监督管理的必要措施,但现行的预算监督体制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公共预算透明度低,较大程度上普遍存在着长官意志、部门利益和权力寻租。
5、是追加预算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区部门财政预算预留资金较多,以待年中安排追加预算。有的地方追加预算过多过滥,个别部门追加的预算比年初预算还要多,致使财政预算失去严肃性和约束力。追加预算的审批不严格、随意性较大,助长了一些部门、单位跑要资金的现象,易于产生腐败。
(二)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调整随意性强
1、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区部门缺乏工作预见性,主观臆断编制项目,项目预算与工作计划脱节,一些支出项目超支严重,而另一些支出项目结余过大,因此结余的项目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同时需要用的项目又没有纳入当年预算中,造成项目支出完成情况与年初预算存在很大差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完全显现。
2、未按规定执行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有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未经批准,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未经批准,将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用开其他项目;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搞超概算投资,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面积造成实际投资超出概算等现象,削弱了部门预算的控制力。
3、预算执行分析不够全面深入行分析仅停留简单的数据汇总,没有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反映财政支出状况,未对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趋势进行判断,未实现部门预算与执行分析的有机结合,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三)公众的监督无法实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强烈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公众如何了解取之于民的财富是否用之于民,纳税人的钱是否管得好,花得值。但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政务信息的不公开,公众很难了解事实真相,监督和制约就更是谈不上。
(四)县级财政部门问题突出
部分县级财政体制改革迟缓,可用财力不足、财政困难,县级政府负债率高,高风险运行。
三、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一)强化预算管理
1、加大对预算全过程的管理。要加大对预算的管理,应注意编制的可行性,预算执行时的控制及预算决算后的评价相结合,在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吸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决策,做到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要跟踪检查,应当要求资金使用单位定期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防止因资金节余造成资金浪费或因资金短缺而使项目不能顺利进行,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对预算管理中权力的监督。地区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造成预算编制失误、预算资金使用不当以及一系列违法违规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提高各地区、部门领导的预算法治观念,尊法重法,执法守法,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其次要提高广大预算部门、财政部门和各单位领导班子的预算守法意识,严格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贯彻决算报告,顾大局识大体,摒弃“位置决定想法”式的预算管理模式;第三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过程中应当做到专家论证、集体决策、人大批准并予以公告增加预算资金管理的透明度。第四,为防范腐败现象,要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公开招标,防止“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
3、创新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探索社会监督。推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督机制,在部门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开展外部监督,并还要大力推进社会公众监督,让公众成为预算管理的监督主体。
4、推行阳光预算制度。一是大力推进预算公开,2015年我盟作为预算公开试点地区首次开始了预算公开工作,今后要继续积极有序推进推进预算公开工作,以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二是及时建立公众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公众对政府支出总量、支出结构和收支分类的了解,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结合对部门实际预算状况调查,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反应处理制度,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送达财政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以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二)加强权力机关对预算的监督
1、细化相关法律实施细则。预算法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但在实践中,随意变更预算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有的不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擅自变更预算;有的则抓住预算法对预算调整的界定,规避人大监督;有的以工作需要并时间紧迫为由,非经法定程序改变和追加预算,先斩后奏,种种的这些行为致使人大原批准的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法律约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仅有预算法的原则性规定,而没有与有关法律相配套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所以,若要保证权力机关可以依法实施预算监督,建议出台与预算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使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调整预算起讫时间。我国的预算实行历年制,即从公历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而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每年的3月份召开,这就造成了在预算开始以后的3到5个月,政府所执行的预算是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出现了预算的盲区。所以,为了使权力机关能够切实监督预算的执行,建议调整目前的预算期间。
3、强化对预算调整的监督。我国目前的预算经常出现“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现象。针对这种预算执行弹性大的特点,建议今后加强人大在预算执行中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力度,强化预算的法律效力,严格控制各级政府追加预算的权力,明确可以追加预算的特殊情形。
(三)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1、坚持公共财政原则。按照财政收入的公共性和财政支出的民生性,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地区均衡发展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倾斜,提高公共性支出的比重,增加公共性支出的增量。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适当的行政干预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它可以克服市场的诸多弱点,但是,过度的不当的行政干预会扭曲市场经济的发挥在那,因此要进一步弱化行政对经济的干预力,本着合理适度的原则,还管理给市场,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巩固市场的基础地位,实现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
(四)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1、逐步规范预算决策机制。一是健全公共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资金退出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保和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投入;二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预算决策方式和程序,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综合平衡,保障重点。
2、加强完善预算分配制度研究。一是完善定额定标的管理体制,严格资产配置标准、人员定标标准和公用经费分摊标准,逐步建立预算定额与实物定额相匹配的定额标准制度;二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和探索适合不同部门单位特点的预算管理方式和经费供给制度;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搞好项目分类、项目清理和项目整合工作,完善项目滚动管理;四是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细化项目支出预算到经济分类,明确反映项目支出具体用途;五是规范财政结余资金管理,统筹优化财政结余资金,根据财政结余改进预算编制办法。
3、合理界定和规范财政供给范围。一是只有了解掌握各部门单位的职能、特征、计划和事业发展需要,才能科学合理界定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范围,明确财政收支渠道,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二是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单位的资产拥有状况和资产结构,便于编制部门预算;三是开展预算普查,对部门和单位的收支状况、来源渠道、支出明细进行摸底,做好定额预算编制、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4、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准确性。一是严格按照国家关于部门预算改革的科、目、款编制规定,编制科目预算,保障项目编制的精准性,杜绝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项目支出;二是各部门、单位要按照限额管理的方法,根据定员定额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限额,优先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细化预算项目;三是预算编制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和所属二级单位情况,在“目”级科目之间自主调整基本支出预算。
5、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严格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要求编制部门预算。一是部门预算的编报主体是部门,部门要对编制的内容负责;二是部门所有收支,包括一般预算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类手额度和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要编入部门预算,体现综合预算的原则;三是部门本级和二级单位均要编入部门预算,单独反映;四是部门本级和二级单位的各项收支均细化到具体项目和收支分类科目。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制度创新和利益关系调整,任务艰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我们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盟委、行署的决策部署上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合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于法有据,积极推进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工作,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第三篇:论文-深化卫生系统改革研究-0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卫生系统改革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的沉思——“深化改革”
从1979年到2005年的26年间,国家政府对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体系进行了多次的辩证和改革,虽然在制度上解决了一些政策性不足的问题,但面对着日益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医改还面临多严峻的问题。
倡导效率,注重经济效益,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公平性下降。医改方向不明确,缺乏整体设计。卫生事业定位不清,公益性淡化。
政府越位、错位、缺位:向下放权(地方政府——筹资主体——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大),向外放权(医院——创收)
卫生资源浪费与不足,人满为患与效率低下并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破裂。..................在此同时,我国推进新一轮医改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提出的评价与建议中甚至出现“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的悲观结论,面对日益严峻的医改问题,以胡锦涛主席为中心的我国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高举改革开放、三个代表两面伟大旗帜,高瞻远瞩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思。针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行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分析了当前的医改形式和面临的问题,审时度势的及时的提出了“深化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伟大设想,由国务院、中央相关部位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迅速行动起来,负责相关医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深化医改方案的第一阶段:深化医改的方向。
2005年8月13日,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对公立医院监管不力,并称要保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6家国家部委组成的多部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负责研究医改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后,随即组成4个专题小组,就医院体制改革、医保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和卫生投入机制四个方面,分赴20多个省市专题调研。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作为医改政策的目标
200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讨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问题。2.深化医改方案的第二阶段:医改方案的设计。
2007年1月,中央决定,将医改方案起草权暂时从4大核心部委手中剥离。2007年3月23日,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和世界银行等6家国内外机构进行新医改方案独立平行设计。期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相继加入到新医改方案的设计队伍中。3.深化医改方案的第三阶段:医改方案的探讨。
2007年6月,医改协调小组召开闭门会议,对多套医改方案 进行讨论和辩证。
2007年7月,社保部一直主张的城镇居民医保试点获批启动,全民医保框架初步形成。
2007年9月28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讨论修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
2007年10月,卫生部称,医改方案将融合8套方案,中国医改方案框架已经确定。
2008年1月至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工作小组关于医改方案的汇报,并召开医改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面代表意见,综合各方面汇报和意见,对医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医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
4.深化医改方案的第三阶段:医改方案的探讨。
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小组根据会议意见对文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医改协调小组通过新华网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09年4月8日,李克强出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医改办公室主任,全面主持负责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2012年4月14日,对应“新医改”出现的成就和问题,从中细化了相关医改细则和方向,国办出台《2012年医改工作安排通知(全文)》,进行了全面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2〕20号),详细探讨和深化了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其主要内容如下:
1、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精神,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保持医改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保持医改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二五”阶段性改革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工作任务
(一)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2).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并提高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逐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
(3).改革医保支付制度。积极推行支付方式改革,逐步覆盖统筹区域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结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对个人负担的控制办法。完善差别支付机制,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首诊到基层。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完善监控管理机制。(4).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研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5).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机制。研究制定重特大疾病保障办法,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尿毒症、儿童白血病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食道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
(6).提高基本医保经办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加强医保基金收支管理,医保基金坚持当年收支平衡原则。探索整合医保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7).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
(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8).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9).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深化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分配机制。加快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
(10).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大支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
(11).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对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给予扶持。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机制综合改革,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12).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补偿机制,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调整医药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发挥医保的补偿和监管作用。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院内部分配激励机制。(13).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抓手,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尽快形成改革的基本路子。
(14).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15).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先诊疗、后结算”,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加强质量控制。
(16).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四)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17).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做好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做好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防治。
(18).推进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明确省、市、县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强医疗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建设,支持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9).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20).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依据主导企业成本,参考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最高零售指导价格。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药品质量标准,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
(21).健全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加强医疗费用监管控制。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
3、保障措施
(一)强化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签定责任书。各省(区、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区医改工作负总责,分管常务工作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形成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强有力实施机制。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要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二)强化财力保障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医改任务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在安排卫生投入预算时,要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各省(区、市)2012年医改投入要明显高于2011年。要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在向政府汇报预决算草案时要就卫生投入情况进行专门说明。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将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绩效作为医改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绩效考核。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强对医改实施进展情况和效果的监测评估,实行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全年评估的绩效考核机制。要继续加强定期督导,及时发现医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并督促地方进行整改。要加强分类指导,采取分片包干、蹲点督促和约谈通报等多种方式强化组织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将对医改任务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四)强化宣传引导。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部门、地方医改宣传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深入挖掘典型经验,采取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的方式展示改革成效、扩大宣传效果。要及时发布医改进展情况,完善舆情核实机制,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监督,解答和回应社会关心的问题。要调动各方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四篇:深化国企改革论文
浅析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方向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是中国最重要最困难的改革,目前还处于攻坚阶段。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现存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建立产权结构多元化困难多。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还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结构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产权结构往往会带来如下后果:
一是在国有独资公司中,由于缺乏多元股东的产权结构,形式上的公司组织仍然只不过是原国有企业的翻牌,董事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的原班人马,传统国有企业的诸多弊病依然存在,难于实现权责分明和科学管理。
二是在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中,董事会一般仍由政府官员组成,董事长往往由党委书记担任,而总经理的任命也要通过组织部门认可。这种官员和企业家不分的格局,往往使公司的负责人在政绩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彷徨,难于摆脱行政的干预,也很难做出真正科学的决策。
三是在各类国有公司中,国有股东都是国有出资人委托的代理 1
人,因此仍然存在真正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假如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发生矛盾,则国有公司很难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必然会面临较大的代理风险。
其二,传统观念和陈旧的意识形态对国有企业改革阻碍大。这主要表现在对国有企业产权让渡的认识上。早在80年代中期,中国就开始了对国有小型企业进行出售和拍卖的尝试。但时至今日,国有企业的产权让渡仍然处在举步维艰的状态。
第一个观念障碍是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和坐失的关系问题。保护国有资产的基本方式应该是运动,而不应该不动;不动的国有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和增值,实际上就意味着损失。虽然在运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只要流动的收益大于流失的收益,流动就是必要的。因为害怕流失而不敢流动,结果反而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坐失,坐失的损失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个观念障碍是只转让亏损企业,不转让盈利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策只允许转让一些微利亏损的国有企业产权。在这种条件下,国有企业没有抓住市场需求较强、企业价格较高的出售时机。而当市场需求降低,企业又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时候,想出售也卖不出去了。
第三个观念障碍是一种“唯评估论”。评估价格往往是资产供给方的一种预期价格,或者叫做供给参考价,它必须在市场上与资产的需求方洽谈,方能达成双方认可的市场价格实现交易。搞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市场规则,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中,交易价格是公平而且合理的,把评估价格作为衡量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显然是不恰当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是还没有建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离最后的胜利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根据我国20多年改革的经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要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任务和目标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进入第三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阶段,才从单纯的扩权让利转变为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而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又都是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二)要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功能和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完成国家计划的基层组织,因此它的经营内容和经营范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有企业则是政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的手段。这就决定国有企业成功必须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也就要把国有经济原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
(三)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是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即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由于国有企业经营内容不同,少数国有企业改革以后也是必须国营的,不能要求它们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确切的说,是要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到本世纪末要使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四)要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改革和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不能以改革代替管理,也不能以管理代替改革,在深 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十分重视管理。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不少经营好的企业,它们在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实施先进的管理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绩,创造了经验,这些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十分宝贵的。但是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显得滞后,一些企业还出现了管理滑坡现象,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组 织涣散、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还相当严重。适应国企改革的形势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势在必行。
三、深化企业改革的对策选择
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认为主要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布点过多,领域过宽,广泛涉足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太多而且半数亏损。今后,需继续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集中到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而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这样,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经济总量和国有资本总量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仍然能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股份制、公司制改造面还不够宽;二是在已进行股份制改革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突出,使政企很难分开,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今后,要大力发展股份制,除极少数特殊企业外,都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央企业更是要在这方面加快步伐。需要国家控股的,要更多的实行相对控股,以改善股权结构。极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的,也要尽可能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共同持股,使持股者能互相制约。
第三,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垄断行业改革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点。对已经进行初步分拆、竞争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通过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对现有企业实行多元持股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邮政、城市公用
事业等,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同时,对垄断行业特别是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加强监管,既要加强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管制,也要实行价格管制,如实行价格听证制度等,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力度,但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实践中逐步落实解决。例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何真正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怎么样只当老板,不当“婆婆”。除此以外,对于金融企业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和无形的国有资产如何监管,尚待研究之中。可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只是开了一个头,要做的事还多得很。鉴于我国国有资产特别庞大,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因此,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积极推进改革,使由我国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血汗积聚的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第三、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城镇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第四、药品生产与流通也走向了全面市场化,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使得药品质量下降。第五、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第六、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第七、卫生部门监管不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二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
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社会福利性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发展卫生事业不仅要依靠广大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团结奋斗,更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讲大局,顾整体,绝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影响卫生改革发展全局,既要注意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更要注重人民群众利益,既要调动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要通过提供
良好服务,体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的自身价值,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统筹兼顾各类人才培养。既要努力建设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尖端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又要注重建设面向基层服务、掌握适宜医药卫生技术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健康是民生之本。要将让广大人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保障、卫生监督体系,落实各项公共卫生职责,全力推进扩大免疫规划,全面落实降消项目任务,力争将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必须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我们工作长期的工作
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当前城乡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不断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通过医疗改革,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道路。保障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