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评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十六课《月光曲》教案
济南市历城区鲍山教育办滩头小学 郭洪强
【教案背景】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的语文课文,在教学了五年毕业班语文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在结合课件进行教学的前提下,既简约又能有效地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趣,在此,创作了这篇教案。
【教学课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教学方法】
1、琢磨语言,品位形象之美。如兄妹两个的对话,看似平常却发人深省,可以感到说话人的体贴、关爱及纯洁。
2、欣赏“乐曲”,感受“艺术”之妙。教学中紧扣有关描写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欣赏乐曲,切实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把富有艺术感的语言积累下来。
3、适度拓展,延长审美之翼。课前课后有意识的为学生亲近艺术创造条件,感受艺术。【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
通过幻灯片的超链接,播放张信哲的《白月光》音乐视频。链接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zMjI2NDg4.html
2、同学们,在这首优美的音乐中有一个反复吟唱的词语,大家听出来了吗? 对,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首与月光有关系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 月光曲
3、简介作者贝多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课件展示: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相机理解“断断续续”。如果你是贝多芬,你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2、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重点理解句子: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相机板书
3、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重点分析句子:“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4、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2、我们知到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2、重点分析句子: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要用高昂的语调。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相机理解词语“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4、播放课件三幅图画,并连接到互联网的《月光曲》钢琴曲,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领会曲调的变化。链接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music/music.mp3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用“______”画出实在的事物;用“―――”画出联想的语句。实在的事物:鞋匠听到琴声;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这琴声使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书上哪个词语可以知道?(陶醉)穷兄妹俩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急切地要把即兴创作的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2、拓展练习: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欣赏贝多芬的其它音乐作品。
2、练习写一段话,学习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写法。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触动 走近入场券
贝多芬 感动 走进 弹
激动 再弹 记录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课堂效果也确实我预期的那样精彩。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开课伊始,播放《白月光》的歌曲,把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重点部分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
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第二篇:物理优质课教案参评稿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教案
课题:第六章电压 电阻 第三节电阻
赤峰市松山区河南营学区中心校 刘金钟
一、教材分析: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教材从为什么常用导线是铜或铝制成的这个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进而通过实验讲述了什么是电阻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在讲什么是电阻时,说明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教材还在介绍电阻的单位后列举了一些电阻器及其阻值,帮助学生形成阻值大小的具体观念 .
教材没有用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来定义电阻,也没有说明1欧姆的物理意义.这都有利于降低难度.在讲述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重点放在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三个因素方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主要的,但也只是限于定性说明.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教材中也用实验来予以讲述.
二、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为“设疑”——“解疑”——“再设疑”。由“为什么不用钢铁做导线”设疑,结合演示实验灯的亮度不一样,给学生启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用电阻来表示。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事例猜想:电阻大小可能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进而应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得出正确结论。课文中的“小资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体会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习题侧重研究方法的训练;最后借助P14页(图6.3--1)再设疑---如何方便的改变电阻(滑线电阻器)为下一节“变阻器”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等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四、教学重点
电阻概念的建立.五、教学难点
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六、教学用具
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电阻定律演示器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师:出示一段电线,问那里是导体?那里是绝缘体? 生:电线芯是导体.电线芯的外面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是绝缘体.师:一般导线的芯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是用铜做的.师:大家见过用钢、铁做芯的导线吗?---------师: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我们已经知道,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指出:这节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演示实验:P14图6.3-1引出电流不同.设问:电流是否真的不同呢?有没有办法知道呢? 按右图连接电路.先将铁丝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将铁丝换成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合上开关,再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师问:看到什么现象?
生:接入铜丝比接入铁丝时电流大.师:比较两次电流的示数,实验中用的是相同的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为什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不同呢? 指出:导体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相同电压下,导线中电流不同,说明两条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师:在这里——相同电压下,接入铜丝的电流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即电阻小.师:相同电压下,接入等长、等粗的铁丝电流小,又说明了什么?
生:等长、等粗的铁丝比铜丝的电阻大.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3,知道下述内容.电阻的符号:R
电阻的单位:欧姆(O hm)简称欧
符号
Ω
常用单位:千欧(kΩ)
兆欧(MΩ)
kΩ=103 Ω
MΩ=106 Ω
师:同学们对于电阻这个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电子技术中,电路有时需要较小的电流、有时需要较大电流,因此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来控制电流的大小,电阻器也叫定值电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出示书图6.3-2所示各种电阻器实物)
注意:这些电阻器,无论它们是否被连入电路,通过它们电流是多少,其阻值一般是不变的。”.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17 小资料,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几种长1 m,横截面积1 mm2的金属导线在20 ℃时的电阻值
师:为什么要指出1 m,横截面积1 mm2的金属导线在20 ℃时的电阻值
指出:导线的电阻值和导线的材料有关.不同材料的导线其电阻值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还跟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还跟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三)、小结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电阻的符号:R
电阻的单位:欧姆 简称欧
符号
Ω
常用单位:千欧(kΩ)
兆欧(MΩ)
kΩ=103 Ω
MΩ=106 Ω
电阻器也叫定值电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还跟温度有关
(四)、作业:
P17-----1、2、3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前后内容衔接自然,节奏合理,板书简洁。总的思路为“设疑”——“解疑”——“再设疑”学生学习兴趣高,乐于探究。还应加大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渗透教学,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训练也应向这方面侧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大小由导体的材 4
第三篇:初中语文优质课参评教师教案
初中语文优质课参评教师教案(2009-07-22 09:06:02)
分类:创新案例 标签:教育
200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参评教师教案 《竹影》教案
金华东阳吴宁一中
蔡佳丽 [教学目标]
1、感受游戏中的童心童趣,唤起共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超越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中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教学难点] l、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画有“竹”和“影”并含有“光”的图片,欣赏后,根据图片提问,让学生说出课题——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
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放手让学生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如何避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让年岁稍长于文中的孩子们的学生有同样的体验,就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二)再次欣赏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2、“再来品读一首小诗: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幻灯显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趁热打铁,沿续心灵交汇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练习——人尽其能,各显所长。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设计说明],练习练什么?怎么练?我以为在一定教学目标控制下,应该有相对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自由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鉴此,本练习就给学生选择而练。
播放儿歌《找朋友》,表达友情并道再见。
附: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
爸爸的花儿落了
杭州外国语学校
屠美玲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林海音和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
②能力目标:抓住中心词(离别、童年、长大),深入品悟语言,借助多媒体、电影等资料领悟主题。
③情感价值目标:感悟“长大”的真正意义,从他人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与学的过程] 一.
播放音乐,展示图片,引出中心词——离别。
教师语言描述。学生领悟歌词主题。
二.
告别小学,以读悟“成长”之理。
找出体现矛盾心情的关键词,借助语言理解“害怕”成长的原因,领悟在矛盾中成长的意义。
三.
告别父亲,以情促思,在情理交织中领悟成长
理解父亲对英子成长的影响,感悟离别的悲伤和坚强。四.
展示成功人生,领悟成长意义。
教师语言描述,学生思索展望。
2004年11月
《竹影》
教
案
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王波芬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2、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获得对人生 有益的启示。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文的教学在朗读、体验、质疑、探究中进行。教学头绪力求简洁明了,始终抓住“艺术”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体验中初步感受“艺术”,在质疑探究中了解“艺术”对生活情趣的重要性,从而能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尘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章意味,并能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相关经验,获得有益的感悟。
三、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有关竹子的墨画,由对“竹”的关注自然引出课题《竹影》。(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朗读体验。
l、速读课文,用几个简短的词语概括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2、用上“幽暗”、“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3、根据自身体验,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兴趣的内容,并作交流。(四)、讨论感悟、拓展延伸。
1、讨论:“父亲”参与这个游戏有没有必要?他使我们对中国画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2、讨论:“父亲”给我们上了一堂通俗易懂的艺术入门课,你从中有没有获得有关中国画的知识?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
3、教师小结。
4、请学生结合“父亲”所传授的知识,简单评价一下老师所带来的“竹画”。(五)、合作探究,升华认识。
1、问题:我们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艺术的气息,更充满情趣?
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巡回指导。
3、由各小组发言人代表该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学生共同小结探究的结果。
5、教师评点。(六)、课堂总结。
1、教师结语:我们有义务关心自己的成长,我们有义务使自己的心灵充满艺术的气息。只要我们多体验、感悟、实践美的事物,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充满艺术的意味,充满了美的神气和姿态。
2、教师推荐:看书是一种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很好的方式,学了本文,大家可以去看看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静观人生》等散文著作,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有艺术品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从事一些艺术活动,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艺术的人生!
《夸父逐日》教学简案
杭州翠苑中学
章新其
一、教学设想
一篇37字的神话,模糊的人物,简单的情节。如果仅仅把它当作文言知识教学的文本,意义实在不大。
它是一则神话。神话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依照故事本身的逻辑,完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的确,古人不经意创造的这个神话,却隐含着人类命运的象征。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夸父的人生经历,进而展开讨论,提炼出人的生命轨迹。在人生历程的“轨道”上,学生自然而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文言字词。
人生轨迹可能相同,但体现出的人生品质却往往大相径庭。用后人的赞颂探讨夸父精神,让学生回归文本寻找那可敬的身影,从而带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感染又通过想象扩写,外化为文学的表述,呈现学生内心里这种震撼的力量。
在夸父轰然倒地的声响里,“失败”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词语。于是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回顾、阅读体验中探讨夸父失败的人生:在多元、平等的语境里,众声喧哗,形成交叉共识,感受人生失败的意义。
生命历程、精神内涵、失败意义三个板块逐层递进,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内蕴。
二、教学目标
.
1.通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句。
2.通过词句扩写,培养学生想象和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夸父的人生分析,感受夸父伟大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感知生命之历程
1.整体感知夸父的人生历程。
2.提炼人的生命轨迹。(小组讨论)[二]感受夸父之精神
1.陶渊明《读山海经》与课文互证,探讨夸父的精神。
2,想象扩写,从精炼的语言中呈现具体的情景,感受夸父精神。(交流,评析)[三]探讨失败之意义
1.引入后羿故事,并比较他们的结局:你更欣赏谁的人生? 2.探讨夸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班级交流)
斑
羚
飞
渡
嘉兴吉水中学颜峻
一、教学任务分析及设计理念
《斑羚飞渡》是一篇很有探究价值的动物小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具有同样属性的人类的思考和借鉴。”(沈石溪语)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个性化就无从谈起。基于对这一新课程阅读理念的认识,在《斑羚飞渡》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力图通过情感体验、自主质疑的方式,对作品主题、作者情感、作品形象等进行多方面、深层次地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置身角色,诵读感悟。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
呈现课题,引出“飞渡”
(二)初读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斑羚是怎样飞渡的。
这是个怎样的场面?(三)角色体验
1、角色选择(小组交流)
2、联想体验
如果你选的是镰刀头羊,—一——
如果你选的是老斑羚,飞渡前,你想对小斑羚说什么? 如果你选的是小斑羚,成功飞渡后,你会对坠入悬崖的老斑羚说什么? 如果你选的是猎人,你会有什么感想?会怎么做?
(四)问题质疑
1、分组讨论,罗列你们小组要提的问题。A我们有分歧 B我们有困惑 C考考大家吧
2、呈现并讨论学生的问题。
(五)联想拓展
(六)教师总结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执教
浙江省遂昌县第二中学
毛卫华
一、教学目标:
1、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2、通过朗读来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蕴涵的父爱深情。
3、使学生能够把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体味自己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
三、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以下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母爱是伟大的,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其实父爱也同样伟大,同样的令人难以忘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父爱,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研讨
说人物。
请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那些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英子和爸爸)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用“这是一个——的爸爸,我的理解是——”的句式说。
学生大体上会说出如下答案:
a、这是一个严厉的爸爸;
b、这是一个慈爱的爸爸;c、这是一个爱花的爸爸; d、这是一个重感情的爸爸;e、这是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爸爸。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了解爸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引导,结论要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最后总结: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三)深入探究
1、说情节
请学生说说课文中哪些情节是最令他们感动的,或是特别有感触的,或是能引发他们相关生活体验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内容。重点是“医院探病”和“赖床挨打”等情节。最后,教师小结,引出以下的教学。
2、品语言
出示话题,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感受父爱。
(1)、我感触最深的句子是
(2)、最能引起我联想的句子是
(3)、我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
(4)、我还不能理解的句子是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进一步地触摸语言材料,品析妙词佳句,从而在字里行间体会父爱深情。当然,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把以上两个环节糅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拓展延伸
1、播放一段《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这既可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为下面一个学习环节蓄势,进行仿句训练。(任选一个)a、以“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话。
b、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爱是----(五)结束语: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让我们在成长的记忆长河中谨记:生活中,有一个人叫父亲,有一种爱叫父爱。下面让我们在满文军《懂你》的深情旋律中结束我们这堂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世上还有爸爸好》
2、课外阅读《城南旧事》
《丑小鸭》教案
绍兴文澜中学
赵卓青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并理解文章主旨: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
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从文学形象中关注自我、发现自我。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
2.用心体会丑小鸭经历的一切。
3.思考:我们可以从丑小鸭身上发现些什么? 过程
一.简单导入
二.通过对课文的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探究“丑小鸭变白天鹅”
的生活经历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1。讨论:丑小鸭丑吗? 2.讨论:丑小鸭是怎样面对不幸的? 3.
阅读丑小鸭两次见到天鹅的语段.探究白天鹅在丑小鸭心中的形象以及丑小鸭拼死飞向天鹅所代表的意义。
4.简单小结。
三.
引导学生从文学形象中关注自我、发现自我。
1.学生谈自己与丑小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2.从文中选择一个句子送给生活中的丑小鸭。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对这个句子进行再理解。3.与丑小鸭进行心灵的交流,写丑小鸭的心语。作业
1.请上网查询有关“丑小鸭”和“安徒生”的信息资料,和同学交流。
2.和同学一起研究课文中的其他形象,看看生活中是否有相似的人. 3.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思考它的特点和作用。
关于《丑小鸭》的教学设计说明
《丑小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在走进课堂之前,学生对它的内容情节应该不会陌生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从文学形象反观自身,从而关注自我,发现自我”。科学的语文课堂应该关注学生主体,力求体现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所以在《丑小鸭》的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性”(《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大多数教学设计中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个体体验进行探究发现。如“你觉得丑小鸭丑吗?”“依你之见,如果接近天鹅真的要结束生命,丑小鸭会认为是值得还是不值得?”“你有过和丑小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创造的平台。引导学生有自己的发现。如:
“请你选择一个句子送给生活中的丑小鸭”、“请你结合自己的个体体验补充你选择的句子”、“请你想象丑小鸭的心语”等,帮助学生关注自我、发现自我。
二.教学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贯穿整个课堂的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智慧在集体的合作中凝聚、升华。
三.课外延伸体现开放性、探究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拓展迁移的精神,以及关于信息的处理和收集的有关建议(“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延伸特向学生提出以下建议:
1.请上网查询有关“丑小鸭”和“安徒生”的信息资料,和同学交流。
2.和同学一起研究课文中的其他形象,看看生活中是否有相似的人。
3.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思考它的特点和作用。
总之,教学设计力求让课堂“开放而有活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斑羚飞渡》
衢州巨化中学
李琳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任何单一解读都是片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上却很容易走单一道路,有的引导学生把人类与斑羚作对比,揭示人性亮点的缺失,得出人类不如动物,要惩罚人类的结论;有的要求学生学习动物的伟大精神,就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教育;还有的脱离文本的解读,脱离学生的实际,肆意挖掘文章的深度。语文的语言魅力是语文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语文的文学高度又再次给了语文学科一个亮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再从斑羚面对困境表现出的行为动作中引申其意义: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遇到困境时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运用智慧采取脱离困境的方式,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从这个过程中往往又折射出了这些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龄中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加强,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因此,可以把学生置于本文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像推敲,这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品味语言和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参考《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皮连尘主编)学习目标
l、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
2、培养学生朗读及口头创作表达能力。
3、感受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教学重点、难点
l、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
2、感受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l、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熟悉课文。
斑羚 对峙
蹿跳
斑斓
骚动 娴熟
悲怆
对峙
进退维谷
飘渺
眼花缭乱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学引课、激发情感
有一对母女被困在雪山上,她们向直升飞机上的救援队呼救、招手,可是就找不到她们。这样等待下去,两个人都会死的,这时,母亲看着她奄奄一息,毅然用刀片割破手上的动脉,然后在雪地里来回地爬,爬成了一个大大的红“十”字,女儿被救援队救起,而这位母亲任凭女儿怎么呼唤,都再也没有醒来。(播放音乐示雪山画面)
当人类遇到困境的时候,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会用智慧想出一些求生{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事实上,动物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就走进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去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斑羚们陷入了一个怎样的困境?
动画(伴随音乐)模拟斑羚遇到困境。
教师解说: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象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两座山峰相距六米左右:有七八十只斑羚被猎人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虽然斑羚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他们最多只能跳四米左右。就这样,斑羚们陷入了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困境。
2、面对困境,斑羚们有哪些表现?
三、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1、斑羚们是怎么“飞渡”的?(1)师生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看书本,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伴随音乐)读完后师生评点。
(2)这段文字什么感动了你?(3)令人感动的“斑羚精神”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请用“————”
划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全班朗读第九段。(音乐伴奏)(5)再次感受动物世界极其悲怆的一幕。(伴随音乐,动画模拟“飞渡”
教师解说:就在这时,斑羚们从各自的队伍里走出来,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给年轻的斑羚做桥墩,使年轻斑羚成功完成了飞渡,而自己却坠落到了悬崖下。
2、“飞渡”的结局怎么样?(伴随音乐,动画模拟镰刀头羊的结局)教师解说: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帮助飞渡,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象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四、拓展学习,体验反思
1、你能讲一个类似“斑羚精神”的生命故事与你的伙伴交流吗?(多媒出示)
2、学生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3、布置作业:搜集这样一些动人的生命故事,作为一次语文学习的成果展示。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故事寄到报刊杂志上去发表,或者寄给我们学校的江畔文学社,这里有“关注生命”的栏目。
结束语
同学们,学习了斑羚飞渡以后,我们知道,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一样有对生命的渴求,在生存道路上也会遇到一些困境,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在遇到险境时镇定下来,运用我们的智慧,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最后,我想用《人与自然》栏目的一句话结束这堂课:生命如此美丽,请珍惜我们自己,也要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谢谢!(伴随音乐,多媒体出示:请珍惜我们自己,也要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斑羚飞渡》简要说明:
教学无定法,法随文章化,对我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种尝试和积累,每堂课都是不同的生命体验。面对《斑羚飞渡》这样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只是想用我的感动和思考去激起学生的感动和思考,把自己融入学生,以情动人,是这堂课的特色。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我积极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我又想通过文本为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作一点努力,在品味语言中充分开展人文阅读,透过斑羚们面对绝境时表现出来的富有智慧、充满合作精神的行动,让学生去感受生命尊严、平等与可敬。
这堂课的关键是如何“进”“出”课文:一是怎样将学生引入有层次文本的阅读——浅层的文本感知、语言品味和深层次意蕴的挖掘;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用生活本身去印证、追寻文本的价值。
《最后一课》导学简案 临海市外语学校
朱晓群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有关普法战争的视频、简易动态地图及文字说明。
二、走近人物,体会感情。
1、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的?(各抒己见)
2、你发现上课前教室里的情形和平时的许多不同了吗?(初读,到文字中去感受最后一课带来的沉重氛围。)
3、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那天他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带着问题读相关段落一一圈划出关键词一一自主探究变化的原因一一合作讨论深化认识一一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一一示范朗读和朗读评议一一再一次集体朗读,通过这些环节来体会人物的成长和亡国带给他的震撼。)
4、促进他变化的人是谁?韩麦尔先生为了让同学们记住法国的语言,在“最后一课”上用心良苦地做了哪些事?他最打动你的言行在哪里?(概述韩麦尔先生的主要言行:A:叮嘱一一批评一一自责一一赞美„„B:穿上盛装一一发新字帖一一连上四课„„再通过对最后一部分的增、删、换等手法去品味语言,通过对文章最后一部分的读法探究去体会感情,体会师生们失去语言后的痛心。)
三、拓展迁移,深化认识
1、简介三部分关于日本在中国进行奴化教育的作品,联系课文,探究为什么殖民者都要剥夺母语?
2、集体诵读有关语言文字的诗篇,升化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
第四篇:课题《氓》参评教案
课题《氓》
江西省定南中学 皮宁兵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学科:语文 课时:2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学目的】
(一)知识能力
1、掌握《诗经》的有关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
3、学习《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4、分析人物形象。
(二)过程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原因。【重点、难点】
1、梳理情节,分析形象,探究手法。
2、女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探究。【学情分析】
文本阅读障碍较小,可结合注释,多诵读,直至背诵。【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选用的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 【年级、学科、册别】 高一语文必修2 【教具】 多媒体辅助手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由《关雎》导入《诗经》的介绍。(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学常识)诗经_百度百科
2、教学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②.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③.分析把握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二、梳理课文。
1、听朗读带,解决读音困难,加强基础积累。朗诵《诗经·卫风·氓》(朗诵:蒹葭苍苍)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蒹葭苍苍 朗诵 诗经 氓 教育
2、自主学习:①把握朗读节奏,明确四言诗的节拍。(“
二、二”节拍)
②结合课本下的注释,梳理大意。(以民歌的形式展示大意)
三、重、难点分析。
1、第一部分(第1-2章节):回忆追述恋爱生活。
①诵读1-2章节,品味语言后概括两人的性情。(合作学习)【简析】:男:任性。
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②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请根据他们的性情,想象一下他们的婚 姻生活。
(自由讨论,体现学生的个性与合作精神)
2、第二部分(第3-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 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简析】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3、第三部分(第6章节):自我伤心后的感受、决心。
①女主人公通过对少年时欢愉日子的回忆以及对婚后生活的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用原文回答)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②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清醒、刚烈、决绝。
四、反馈评价(内容小结)
(板书设计)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1、2章 第3、4、5章 第6章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五、问题探究
1、《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来。
【举例】:(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2、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意见】: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六、课堂训练:
1、《同步达标》P14(1-3)
2、试背1-2章。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五篇:德育论文参评
“七彩阳光”下的启示
一套极具感染力、震撼力和律动感的“七彩阳光”伴着晨曦于学校上空响起,宁静的校园似乎突然被唤醒,整个校园空间充满了愉悦的轻松味道,优美的节拍引领着全校学生快乐舞起,激情活力毫无掩饰地在这里四处飞扬——这就是学校早操锻炼的一幕。正是这场来自校园晨间锻炼的“七彩阳光”,使得传统的广播体操时间突然别具生命力,破天荒地成为学生每日到校后的第一个期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套“七彩阳光”,学生一改往日萎靡厌倦的早操情绪,重新找回早操的激情,看,大家又一次尽情享受到了“阳光的魅力”。
从这套“七彩阳光”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想开去,我得到了启示:
一、“七彩阳光”启示我们:德育也需要活力并重新注入新生命。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存在雷打不动的传统区,比如,升国旗仪式、眼保健操等。学生日复一日地参与这些“传统项目”,似乎对于这些活动已经习以为常,用一种“习惯”的心态重复操作着,或多或少存在一种厌倦和排斥的成分,早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德育效应。“七彩阳光”完美地解释了这个“新鲜”的观点,从体育的角度看,传统的广播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对学生而言,天天重复的早操早已失去魅力,只有应付了事,甚至借故逃避。但是自从学起了“七彩阳光”,广播操也立即重新成为学生到校期盼的第一个项目。无形中,将传统的项目掀推出新的波澜,使之重新注入新生命,活力四射,效果可圈可点。那么以此想开去,我们的《国歌》过后,是否也可以注入点新鲜氛围,附一首《健康歌》、《吹起小喇叭》等学生喜欢唱的歌曲,甚至,还可以是朗朗上口配乐吟唱的古诗,比如配上《暮江吟》……如此“以新促旧”,创新与传统并进,说不定也能收到可观效果。因此说,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学生所想,尤其是其教育方式更不能落入俗套,要不断以新促旧。
二、“七彩阳光”启示我们:“生命在于运动”。
在学生的身边,只有真实的东西才容易信服,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使人产生真情实感,也只有亲身经历才令人有所感悟。就如这一场愉悦身心的“七彩阳光”,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1
由此,学生自然增添对各种体育锻炼的热情,更愿意以良好的状态参加到所有有益身心的运动中去,更进一步讲,学生的体魄也会由此而越来越强健。
三、“七彩阳光”揭示德育从学生身边的小细节做起。
作为一名教育之首的德育工作,正是由一个个极其细小的环节构成,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大到学生的礼仪举止,健康文明,诚实守信等品质的养成。而学生每天经历着充满丰富细节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极其细小的生活细节,正是德育不可忽视的具体内容。一套“七彩阳光”,校园角角落落布置的“诗词壁挂”,活动虽小,学校都在营造一种“愉悦氛围”、“书香校园”、“人文气氛”,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细节服务,环节虽小,却贴近学生实际,实实在在为学生的“健康和精神追求”提供养分。如我校的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设计一些富有实效、小型而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感恩节活动”,“校园好人好事大家评”等,每天关注学生进出校门的路队纪律,关注学生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关注学生课间是否文明活动,关注每个学生是否身心愉悦地生活学习,个性是否在健全地发展,努力使学生通过极为平常的小事,培养起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一步一个“德育的脚印”。学校德育不是灌溉规范,只有从细节入手,不断设计有效德育活动,引领孩子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唯有这样的德育,才能润泽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
一套身心舒畅愉悦的“七彩阳光”,引发一场早锻炼的激情风暴,更引起我的感悟,学生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形式,如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最后我也想说: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