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一篇: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元朝的统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库车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组张超

【课标要求】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了解元朝的都市生活。

【教学内容分析】元朝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元朝的历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对 西藏地区的管辖等。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但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教师要从感性知识入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历史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拓展教材,训练学生的分析 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

通过对忽必烈建元朝,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料分析,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3 能分析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利用“元朝疆域”图,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情况,学生成利用历史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形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性格坚强,好勇有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通过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行省制度的学习,学生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他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如成吉思汗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天骄、忽必烈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分析《过零丁洋》一诗学生感受并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反抗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二、本课难点: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功绩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朝代中,哪些是统一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

[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仔细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内容,看谁能根据图中内容说明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情况?

(读图,从图中寻找知识信息,并发言交流。)(回答要点:游牧、狩猎。)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疆域北宋)

元朝的疆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下诏编修全国舆地图志,主持其事的秘书监臣奏称:“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们的„„宜将秘监所得‘回回图子’(指西域地图)与汉地、江南各省舆图都总做一个图子。”

二、行省制度(小组合作交流)

行省制度的实施及对琉球、澎湖、西藏等地的统治(板书)(用投影仪投放汉、唐、元疆域图)通过三图对比可知,元朝疆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管辖,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什么叫行省制度?(指导学生把内容划在课本上:“在中央„„简称‘行省’或‘省’”,并在元朝疆域图上找出最北的岭北、东北地区的辽阳和南部的云南等省的地理位置。)行省制度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它巩固了元朝统治,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一直沿用至今。样的民族呢? [出示材料] “星天旋转,诸国争霸,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启发思考] 哪个同学能结合所给的材料,谈一谈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寻找信息,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蒙古各部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人们讨厌残酷的战争,渴望和平统一。)

三、元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思考讨论)

元世祖忽必烈做了皇帝以后,就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他先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全国各地共设立十个行中书省,正式作为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另外,吐蕃(今西藏)地区在元朝时也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元朝政府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与澎湖,这是台湾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与行省、行省与行省之间的联系,使元朝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比以前任何朝代都有效,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项创举。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但在辖区的数目与大小等方面已有很大的变化。自此,蒙古诸部分裂的局面得以复兴,蒙古部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日益强大起来。

第二篇:《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世丹

单位: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中学

学科:历史

章节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学时

1学时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但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还不足。教师要从感性知识入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历史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拓展教材,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元朝的政权性质和元朝的疆域。

2.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民族交融。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元朝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充分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元朝的政权性质和元朝的疆域。

教学难点

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

讲述法、史料分析法、讲练结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生: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

师:不错,总共4次。那么 元朝又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又是在哪一年统一全国的 ?

生:1271年、忽必烈、1279年。

师: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师: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交往与交融历来是主题。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生:学生阅读教材52页内容找出基本知识点并回答。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表现: ①杂居: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②汉化: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③回族: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

师:同学们能否利用元朝疆域图结合教材,说一说元朝的疆域范围?

生: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师:非常好。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

师:结合三幅图片,分析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不同?(教材52页问题思考)

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师:非常正确。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超越汉唐时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

过渡语:这样广大的疆域,元朝是如何治理的呢?

(二)行省制度

师: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的内容?

生:在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在地方: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三幅图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析。并与今天的省的名称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行省制度”这一知识点。(指导学生在教材上标注)

大屏幕显示材料:

师:结合材料,分析思考:行省制度的建立,有何重要影响?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总结(学生做好笔记)

师:1.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强化了中央集权。

2.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显示大屏幕:卡片一: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卡片二: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西藏地区设立西藏行省管辖西藏地区的事务。

过渡:在学习元朝的行省制度时。小明做了两张卡片。请你判断哪则卡片是错误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生:第二张卡片。因为没有西藏行省。

师:元朝时期,西藏归哪个行政机构管辖呢?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生: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师:对台湾地区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生:澎湖巡检司

师:对这两个地区通过设置机构进行管辖,说明了什么?证明了什么?

生:西藏和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纳入版图之内。有力地证明了这两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师:对于西域是如何管辖的?

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采取过不同措施,促进民族交

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措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

同体。

师:讨论: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大贡献?(提示:政治格局、制度创新、边疆管理、民族交融)

学生交流后回答

师:1、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

2、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4、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5、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选择题(必做题);探究题34页两道题、35页材料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

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元朝疆域图》、《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获取知识点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运用史料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做到讲练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回顾唐朝与吐蕃(西藏)的关系、台湾与大陆的交往等史实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坚决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通过对之前所学习的民族关系知识点的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民族交融。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知识再巩固

基础知识的简单运用

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学会综合运用。

六、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进行学法指导,能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等。但是业务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史料的运用上有待加强;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不够;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所欠缺,互动较少、气氛有些沉闷;有口头语;学科用语、过渡语还需锤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习、认真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渐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趋成熟和提高。

板书设计

第11课

元 民族

统 疆域

地位

中央:中书省

治 地方:行中书省的 边疆

第三篇: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元朝的统治

河北张家口市第6中学 郭素卿

河北张家口市第5中学高级教师 孙淑琴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文天祥的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②文天祥坚持抗元,从容就义。教育学生学习文天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③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3.培养学生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教师问:从北宋到南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学生答: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和西辽,党项族建立的两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

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两宋前后,我国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族也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是谁统一了蒙古各部?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哪些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本课标题)

3.讲授新课

一、蒙古的兴起(板书)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年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部的密林里,7世纪时,他们走出密林,向西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人分成许多部,多数过游牧生活,称“毡帐中的百姓”,少数在森林中从事狩猎,称为“林木中的百姓”。(让学生看教材P108图画《蒙古帐幕车》)

12世纪,蒙古各部与邻近各民族,逐渐加强了经济联系。他们用马匹、皮毛换取纺织品和铁器。铁制工具和武器的使用,对蒙古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此,蒙古各部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统一蒙古各部的吗?(成吉思汗)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板书)

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奴隶、牲畜和财产,彼此展开激烈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完成全蒙古的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完成统一蒙古这一历史重任的是铁木真。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让学生看教材P109图画《成吉思汗》及描写争战情景的原始资料)

铁木真是斡难河流域蒙古族一个部的杰出首领。他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合盟友,经过多年战争,打败了其它各部,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在本目标题后板书1206年)

现在大家阅读一下P109小字部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铁木真能统一蒙古各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原因,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铁木真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成吉恩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各部之间的长期混战,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不能因此而抹煞他的历史功绩。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就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评说,不可苛求于古人;只要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就应给以肯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统一全国(板书)

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当时,蒙古军队相继灭了西夏、金,降服畏兀儿和吐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板书:1.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1271年继承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后来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让学生看Pll0《元世祖忽必烈》

板书:2.南宋灭亡(1276年):忽必烈在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便倾其全力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了。板书:3.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元军大举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如陆秀夫、张世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让学生看P111图画《文天祥》)板书:4.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才华出众,考取过状元,是南宋的丞相。元军压境时,他毅然把自己的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南宋政府曾派他到元营谈判。他面对蒙古贵族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元贵族将他押禁在军营中,后在押解路上,一位船工帮他脱险。临安陷落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斗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等地,1278年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押解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千古名句。(让学生看P111文天样的名句及注释)同学们要牢记这个名句。后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忽必烈用宰相这一高官劝降,但他始终不屈,又在狱中写了《正气歌》,表达了誓不投降的坚强意志。1283年,他在大都英勇就义,享年47岁。

讲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提出一个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也给以肯定,这应该怎么理解呢?(让学生思考一下,试答,然后教师总结)第一,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方面谈的,而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则是肯定文天祥反对统治者民族掠夺、民族压迫的角度而言,二者并不矛盾,这是历史事实,并为历代人民所承认的;第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如何,给以历史地评说;第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天样抗元体现了我国人民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二者都应给予肯定。同学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

关于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我们还可以从它统一以后所实行的行省制度以及民族融合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板书)

请大家想一想,元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统一呢?(让学生说出秦统一、隋统一和两晋统一及它们统一的年代)元朝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统一,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辽阔。(让学生看P112《元朝疆域》图)元朝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元政府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与管理,建立了行省制度。(教师指图讲)在中央所在的大都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区。(边讲边板书)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在图上指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同时应提一下唐朝的中书省,注意它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元政府还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史实)元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引导学生回顾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史实;并让学生看P112《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图画)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板书:2.民族融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P111最后一段大字,找出民族融合的几种情况。元代民族融合表现为四个方面:①许多汉人到边疆,开发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原先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④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让学生在书上把这4点划出)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促进了相互学习,也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蒙古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各族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五、民族分化政策(板书)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制造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分化瓦解人民的力量,来达到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那么,元朝是怎样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呢?请看P113《元朝划分的四等人》简表,注意各等的名称和包括的民族。(可指定一名学生读简表内容)请注意:元朝是以归附它的时间先后划分等级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地位较低。特别要注意,它把汉族划入两个不同等级,这是分化政策的突出表现。事实上,民族分化政策并不能掩盖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阶级压迫的本质。因为,汉族地主也能担任官职,广占土地;蒙古族贫民也有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奴隶的。元朝的统治,实际是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4.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其中主要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同学们要注意四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两件大事和一个意义。(依据板书提纲,用谈话法)

四个年代是:①1206年,铁木真做蒙古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开始;③1276年,元军灭亡南宋;④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这四个年代及发生的事件要牢牢地记住。

三个历史人物是:①成吉思汗(铁木真);②元世祖(忽必烈);③文天祥。要能分析说明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提问学生,帮助他对每个人物的贡献简要叙述出来)成吉恩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功绩,他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中国,实行行省制度,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和巩固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推动了民族融合。(第17课还要讲他在社会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贡献)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兵败被俘后,囚禁于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掌握。

两件大事是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要注意行省制度的内容与作用,民族融合在四个方面表现。

一个意义是指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

5.作业

①课文后边练习题。

②回答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的重要事迹。

③解释行省制度。(提示:行省制度实行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法建议

1.这节课内容较多,有五个大问题,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不可平均使用时间。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这节课的难点:对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作辩证分析。

2.这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抗民族压迫、弘扬民族气节的好教材。教师要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强化教育效果。但要注意:①蒙古统一后对西夏、畏兀儿、金和南宋的战争,是我国国内的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不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对民族压迫;②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发动西征,并向东、向南攻占高丽、安南、缅国,进攻日本、爪哇,是对外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3.这节课图画图表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留给学生课下阅读。

4.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条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相、电影等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第四篇: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元朝》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龙华中学 七年级历史组 雷莹

【课标要求】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元朝的都市生活。【教学内容分析】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元朝的历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但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教师要从感性知识入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历史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拓展教材,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2 通过对忽必烈建元朝,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料分析,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能分析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通过利用“元朝疆域”图,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情况,学生形成利用历史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形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性格坚强,好勇有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通过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行省制度的学习,学生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他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如成吉思汗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天骄、忽必烈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分析《过零丁洋》一诗学生感受并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反抗斗争精神。【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二、本课难点: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功绩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朝代中,哪些是统一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仔细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内容,看谁能根据图中内容说明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情况?

(读图,从图中寻找知识信息,并发言交流。)(回答要点:游牧、狩猎。)

一、蒙古的兴起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那你知道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出示材料] “星天旋转,诸国争霸,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启发思考] 哪个同学能结合所给的材料,谈一谈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寻找信息,并进行交流。)

(使学生明确蒙古各部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人们讨厌残酷的战争,渴望和平统一。)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设问] 是谁顺应了历史,完成统一蒙古各部任务的? [指导看图]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回答统一蒙古各部的人物。什么是“成吉思”和“汗”?

(看图,使学生明确统一蒙古各部的是铁木真,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看课本注解,了解“成吉思”和“汗”。)[启发思考] 为什么铁木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充分思考,讨论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铁木真的主要功业在于统一了蒙古,建立了政权,摆脱了外族奴役,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阅读课文,归纳概括,发言交流。)成吉思汗在世时,并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而是由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

三、元朝统一全国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元朝统一的过程。[启发思维] 你认为元朝统一全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充分思考,前后桌同学可互相讨论,并进行交流。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补充:元朝统一全国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示材料]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文

在元军进攻南宋的过程中,南宋涌现出一位抗元的将领,他就是文天祥。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并说明其含义。[启发思考] 听过这首诗后,你怎样认识文天祥这个历史人物?(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回答。)

教师补充:文天祥抗元斗争是爱国行为,他那崇高的气节,将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成为数百年来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都是以游牧和狩猎为生的。所以,那些蒙古贵族在刚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夺占良田,改为牧场。[启发思考]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自由发言)

使学生认识到蒙古贵族那种夺田变牧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培养学生通过一些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课本小字部分。

这些材料反映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什么思想?

(回答要点,这段话反映了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元朝统一后,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启发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元世祖的这一系列措施的作用是什么?(训练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史料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自由发言、交流。回答要点:元世祖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元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元世祖的重视农业政策分不开。

四、行省制度 {出示图片} 秦、隋唐、元的疆域图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元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看图,比较疆域的大小、发言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比较法学习历史。)[设问] 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政府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呢? 阅读教材,回答:行省制度。[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元朝疆域》图,看谁能利用地图来说明元朝是怎样设立行省制度?(看图,并从图中寻找信息。)

(回答要点: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最北的是岭北行省,最南的是云南行省。)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当时的名称。(看图,用彩笔标出台湾的名称。)

(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朝政府十分注意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五、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出示图片] 《元大都平面图》,使学生对元大都有一个直观认识。

(观看图片了解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培养观察和运用历史图片认识历史问题的习惯。)[出示材料] “京师天下本,万国赴如水,珠犀从南来,狗马由西止。” “大都还有许多佛寺、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著名诗人元好问,蒙古族诗人马祖常,名书画家赵孟頫,戏剧家关汉卿等,都在大都生活过。” [启发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补充出示的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

(阅读并分析补充材料。依据材料发言。回答要点: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和文化大都市。)

(使学生了解到元朝大都不仅商业经济活跃,而且文化也十分繁荣。)

六、民族融合与民族分化政策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课本“民族融合”的内容,阅读后概括说明其主要内容。(阅读课文,归纳出元朝统一中国促进民族融合的表现。)

教师补充: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各民族杂居相处,汉族的范围扩大,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指导阅读]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本,看谁能找出元朝划分了哪四个等级? [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是剥削阶级?所有的汉人都是被剥削阶级?

(阅读课文,前后桌讨论。使学生明确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总结] 指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要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分组到黑板进行板书,由班里同学评比最完整最好记的知识结构。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概括,并进行交流。训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反思】

第五篇:教学设计-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二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

讲台上一位学生表演唱《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学生唱完后,教师问:“知道朱皇帝是谁吗?”学生纷纷回答。有一位学生回答:朱元璋家境贫寒,小时候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那座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起义军。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明朝。老师提问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上台,问学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的?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方法二

教师播放《凤阳花鼓》歌曲,学生欣赏歌曲,并回答问题:

歌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都城?由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导入方法三

教师展示两幅朱元璋的图片,提问:这两个皇帝是一个人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前者相貌合乎历史,后者进行了美化。)

教师讲解: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后,他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君权加强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讲解

一、明朝君权的加强 讲解方法一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应天(图片《明孝陵》《朱元璋肖像》)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归纳,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把归纳好的要点写在黑板上。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户; 3.八股取士 4.胡蓝之狱

(师生互动)老师带领学生对每一项措施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指出每一项措施的作用。(学生回答)第一、改革行政机构主要表现在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权力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老师强调)这样,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学生回答)改革行政机构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地方民政、财政刑狱和军政。

(老师指出)这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学生表演小品)两位学生上台表演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二例。一位学生扮演朱元璋,另一位学生扮演大学士宋濂。场景:上朝。

朱元璋问:听说爱卿家昨晚请客了?

宋濂答: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厨师烧了几个好菜。朱元璋很满意地说:卿家没有欺骗我。

另一幕:一学生扮演儒生钱宰。一学生扮演朱元璋。

钱宰摇头晃脑做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朱元璋朝见钱宰问: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老师上台,强调)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放映录像片《范进中举》片段)老师提问:范进发疯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现象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科举考试害死人。

老师指出:明朝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取士”。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老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封建儒家思想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皇帝的奴仆。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让学生理解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老师归纳指出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3.八股取士 讲解方法二

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教师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一段影视资料,请学生归纳: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的?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子兴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2、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师讲解: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思考:假如你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你想采取哪些措施让所有的臣民俯首帖耳的听从皇帝的指令呢?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教师讲解: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主旨就是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朱元璋先是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的。

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显而易见,这时地方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省制度,分设三个衙门,分别掌管财政、司法、军事。

提问:怎么就能加强了皇权呢? 教师讲解:把行中书省总揽的大权分散给三个方面;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须秉承皇帝命令,这也就达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目的。权力集在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加强了。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教师讲解:自秦汉以来,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地方改为三司后,对地方的控制、指挥权也都集中到中书省来。丞相的职权愈重,权威就愈大,朱元璋是不能容许“宰相权重”的,他借机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来由丞相统辖的六部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他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成为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

(2)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

教师展示材料: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提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特务机构。)教师讲解:明朝只是从机构上的变更来极端地加强皇权,还嫌不够,如何保证这些机构的官员都能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呢?他专设一批特务人员监视、侦察官民。授权侍卫皇帝的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

后来又出现了东厂,与锦衣卫性质相同,关系亦密切,故合称“厂卫”。东厂与锦衣卫不同的是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危险的毒瘤。特务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教师展示: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思想方面:八股取士。教师讲解: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

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教师总结: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此话实在是意味深长。

教师播放《科举》的一段视频,讲解:隋唐时期,强调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

教师讲解:看完了这个短片,大家对我国的科举制度又有了更深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辩论:你同意哪种观点?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教师总结:从以上我们讲的明朝统治机构的变更、设立厂卫、八股取士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已然强化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 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封建帝王高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我们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讲解方法一

明太祖为了加强统治,除了采取了上述措施加强君权外,还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通过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我们思考一下,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学生讨论,回答)西汉时,汉高祖实行分封,导致王国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统治,出现七国之乱。同样明太祖分封藩王也必然会严重影响中央统治。出现“靖难之役”(学生朗读课文小字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字部分得出靖难之役燕王取胜的原因。(老师指出)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过渡)朱棣做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会做些什么事呢?让学生分组,找出办法,并说明理由。

明成祖的一个办法就是迁都。

(投影仪展示《北京城的故宫、鼓楼》)让学生明白明成祖的势力在北方,并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因而明成祖下令迁都到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巩固其统治是极为有利的。

明成祖的另一个办法采取措施强化君权,表现在:(1)削藩;(2)设东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这种利用特务统治,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讲解方法二

1、靖难之役

提问: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制度?(西周)

教师讲解:明太祖时,他把众多子孙也分封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这种方式是否可以使明王朝长治久安呢?

教师展示《明成祖》画像,讲解: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与建文帝大战三年,夺得了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2、迁都北京

明成祖决定把都城从应天迁到北平即北京。北京城的营建,从1417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3年多时间里,二三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工,夜以继日地施工,一座雄伟壮丽的新都城平地而起。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城是15世纪东方最完美的首都,成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教师展示《北京故宫》图片,提问: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原因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3、明成祖强化君权

提问:明成祖夺得了帝位以后,迁都北京,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继续和发展?目的是什么? 军事上继续实行削藩,增设东厂,都是明成祖强化君权的表现,他们两人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加强君权,维护自己的统治。

结课 结课方法一

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明初统治者的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同学们想一想会带来怎样的危机呢?学生继续探讨。结课方法二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迁都北京;司法上: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军事上:实行削藩,使藩王无力同君权相抗衡。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说明了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结课方法三

由教师组织学生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度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下载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讲解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总课时数( ) 课题 蒙古的兴起和元课型 第 1 教学 时间 教材简析学情分析 朝的建立 年 月 日 星期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

    (2017年春季版)《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实行削......

    《统治》读后感

    《统治》第一章 读后感 《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 任何一个发明不是你转了多少个弯子,搞了多少标新立异,出了多少自我设想的东西,而是对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具有意义,这才是有用......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十四课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专题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十四课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

    元朝秘书制度

    元朝秘书制度 一、元朝概况 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元朝依旧......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