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今年几岁了(一)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你今年几岁了
(一)山西省实验中学 贾麟香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了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方程的解等知识,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这个过程没有给“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准确的理性的概念.学生在小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简单方程的简答、简单数量关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解方程的能力.这时解方程的操作依据为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简单算理.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多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多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感受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内容:让学生课前阅读本节教材上的内容,结合课本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简答各种背景下的设问.目的:通过读书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课文所设置的较简单又熟悉的实例中的各种量的关系分析清楚,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初步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实际效果:通常,多数学生能够分析教材实例中所蕴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表述不规范的问题,以备后面教学时提醒。
环节二:情境引入(归纳总结,给出方程的描述性定义)
内容:课本第166页~167页的四个例题.(1)以四人小组做猜年龄的游戏,每个小组会有几个不同的等式.如:我的年龄乘2减5等于91,你知道老师多大了吗?
学生算出老师48岁了.(2)结合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所列等式进行观察分析.实际效果:
六人
(一)小组得出如下的结果.1、我的年龄的2倍减5得23
2、我的年龄的2倍减5得21
3、我的年龄的2倍减5得19
4、我的年龄的2倍减5得17 六人
(二)小组接着算出了以上四位同学的实际年龄为14、13、12、11.并由此得出了四个等式:设某人的年龄为X岁,2X-5=23 2X-5=21 2X-5=19 2X-5=17 同时本小组的同学还提出另外的求年龄的方法.如:我的年龄的3倍加3得42,你知道我几岁吗?
可类似得出 3X+3=42的等式.此时的学生已经自觉地使用方程,计算不同关系下的年龄问题,并顺利地求出了方程的解.有的同学还提出:任何一个人的年龄仿上述方式都可以求出.由此反映出学生善于分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由学生归纳出方程的描述性定义.环节三:实际问题的方程布列(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内容:课本P166—P167三个实际问题.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1、你能找出每个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吗?
2、结合题中的设问,用到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代数式呢?
3、它们之间有无联系呢?
4、列出你所要的方程了吗?
5、上述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
6、观察以上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目的: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列方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
问题1、2的设置,让学生认真审题,培养学生准确获取题中所给信息的思维习惯.问题3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代数式,在同一个环境下,表示着同样意义的量.问题5的设置属于开放性思维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数学建模是列方程的核心,找 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同一个意义的量的列方程的关键的数学思维品质.当然有其他方面合理的收获也要鼓励学生,使他们学会思考.问题6的设置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实际效果:
如:同学甲分析 “种树”问题.“树苗原高40cm,X周后张高了5Xcm,(40+5X)cm为现在的高度.又知现在的高度为1米.(40+5X)cm与1米这两个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同一个意义下相同的量.即树苗X周后的高度.由此列出方程为:
40+5X=100(这里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同学们个个完成的都很好.同学乙还提出对足球场问题设问的改编,“如果设足球场的长为X米”,情况如何? 学生结合自己课前预习时的感知,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对方程的布列这一数学模型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六个问题串的设置,逐步引发学生对列方程的核心与关键的思考,由此让学生对第五个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1)列方程实质在找一种变化规律;
(2)列方程分析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由此产生的新的量是审题的主要环节,也是数学建模思想的简单的应用;
(3)分析出以上诸多量中,表示同一意义下的等量是列方程的关键;(4)上述诸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结论的得出,源于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不断地综合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环节四:练习提高
内容:
提供教材上的相应练习、或补充必要的练习。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实际效果:
学生基本能很好地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准确的解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了用自己的年龄编写的应用问题.由同学选自己组的代表发言,对P168随堂练习(2)中的各个量及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说明,加深对背景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环节五:课堂小结
内容: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本节课本内容及课前的预习,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如何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实际效果:
学生一方面总结出了:
1. 本节给出了四个知识点:等式(回顾巩固),方程(给出描述性定义),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的解(根).2. 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方程相比小学算术法,给出的思维方式与途径更具普遍性.3. 列方程的核心:实际问题“数学化”,关键分析出各量中表示同一意义的等量.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在现有程度上,适当调整自己的读书预习方式及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途径.环节六: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1. 此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主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教师只有进行得当合理的诠释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可.授课时要设法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将能使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自觉选择.2. 让学生在简单的背景问题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分析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列方程的帮助,其正做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目的.3. 学生的读书仍然停留在表面上的阅读,还须继续坚持.
第二篇:你今年几岁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01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
2140+15X=100
X(1+153.94﹪)=3611
2=200
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 1.你今年几岁了(典型例题)教学设计
典型例题
例1 把下面式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2+3=5,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
判断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是等式;(2)等式中必须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
解
一元一次方程:
说明:2+3=5和,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前者无未知数,后者不是等式.
例2 下面是一个方程的求解过程,请在括号中填上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
()
()
分析
第一个括号前.方程两边都加上(-3)(或减去3),所以根据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第二个括号前是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2,所以根据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解
略
说明:在应用等式的性质时,必须注意“同时„„,同一个数”,避免出现的错误.
例3 据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水蚀和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其中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比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多26万平方公里,问水蚀与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公里?请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程.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水蚀与风蚀造成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又知道,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比水位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多,那么即使我们没学过本节知识,利用小学学过的关于和差问题的公式,我们仍然能够计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
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风蚀、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之和+风蚀、水性造成的水土流失之差)+2
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风蚀、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之和-风蚀、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之差)÷2,则
但是,和差公式需要死记硬背/
如果利用这一节学过的知识来解本题,要简便很多.
(1)水蚀与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即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
(2)可以设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x平方公里,又知“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比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多26万平方公里”,所以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公里.
(3)把x与()万平方)代入①中的等式并省略不参与计算的单位名称,就得到方程。
解
设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x平方公里,则有
说明(1)这个方程并不难解,同学们在学习下一节之后,将会有更深的体会。
(2)对题目中出现的表示同一种量的数(在本题中是表示水土流失面积的数)要注意分清哪个数大、哪个数小,要仔细分析列式时该用加号、还是该用减号。初学者要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发生错误。
例4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
(4);(2);(5)
;(3);(6)
;
分析: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主要根据方程的概念;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解:(1)是。3,-2,0是已知数,是未知数。
(2)是:-1,0是已知数,、(3)不是。因为它不含未知数。
(4)是。-1,0是已知数,、(5)不是。因为它不是等式。
(6)是。-1,3,2是已知数,是未知数。
说明: 未知数的系数如果是1,这个省略是1也可看作已知数,但可以不说,已知数应该包括它的符号在内。
例5 己知是方程的解,求m的值. 是方程的解,也就是,右边。
是未知数。是未知数。
分析:欲求m的值,由己知条件
将代入方程后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即左边,即可求出m. 的解,∵ 左边=右边,∴
解:∵是方程
∴
将
∴
代入方程得:
第四篇:9加几教学设计(一)
激趣 · 探究
《9加几》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20以内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学生理解、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算法,就可以把它迁移到后面进位加的计算里,促进自己的学习。
教材先从实际问题引入9+4,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试一试”让学生用小棒按“凑十法”摆一摆,进一步学习、理解计算9加几的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我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就以“西游记主题曲”的音乐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以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和小猴”画面,创设了孙悟空过生日的故事情景,并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探索。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让学生在自己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
3、提倡算法多样化,开拓学生思维。
课堂上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得出“9加几”的多种思考方法。在众多的算法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慢慢领悟到“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猴采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让学生体验到9 加
几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每组准备圆片20个,每人发给一个数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电脑演示卡通人物孙悟空过生日场景图,(伴随有《西游记》主题曲的音乐)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孙悟空?
(学生:喜欢。)
师:今天呀,是美猴王的生日,花果山上可热闹啦!天上的神仙和山上的小动物都带着礼物赶来了。小猴欢欢在山上采了一些桃子,准备献给大王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多媒体出示:盒子里装的9个桃子。问:小猴先采来几个桃子?(9个)
多媒体继续出示:盒子外面的4个桃子。问:又采来几个?(4个)
3、问:你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提出问题。(学生应该能提出: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师:那么,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9+4=?
【设计意图:孙悟空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卡通人物。课堂上用多媒体创设孙悟空过生日的情境,并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猴送寿桃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师:9加4等于多少呢?(这时,肯定有不少学生能说出答案来。)你们是怎样想的呢?请你们四人小组用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互相说说,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方法最多。美猴王还要给表现最出色的小组发奖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加以指导。)(3)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能派代表上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回答:
生1:从4个中拿出1个给9,9加1等于10,10个再加剩下的3 个
就等于13个。
生2:在9的后面接着数4下,10、11、12、13,就知道9加4等 于13了。生3:把9看成10,10+4=14,刚才9多加了1变成10,现在再减去1,就得13了。
生4:从9个里拿出6个和这边的4个合起来就得10个,10个再加剩下的3个就是13个。
(4)师:大家真是棒极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而且有些小朋友不用摆小棒也能算出来,真是了不起。3位小精灵可等不及了,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算法。小朋友喜欢先听谁的?
(5)多媒体分别演示萝卜、蘑菇、茄子小精灵的算法。蘑菇、茄子小精灵的“凑十法”要适当强调。可重点问:小茄子为什么要把4分成1和3呢?(因为要把9和1凑成10。)
师说明:把9凑满10的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
(6)师:小朋友,9加4的方法可真多,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指名回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2、试一试。
(1)小朋友,小猴欢欢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呀?(学生答:13个。)大家正想吃桃子,孙悟空说话了:大家先慢些吃,今天俺老孙有两道数学题要考考大家,只有算对的人才能吃。板书算式:9+5=□ 9+7=□
师:你喜欢算哪道算式?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好吗?如果你有困难,还可以用圆片摆一摆。
(2)同桌选一题相互说算法,教师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想法。问:你喜欢算哪道算式?说说你是怎样想?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4)小结:刚才,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孙悟空还要把最好的桃子送给我们班的***吃。(奖励刚才说得好的小朋友。)【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找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观察算式,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这三个算式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比比谁的小眼睛最尖,找得最快。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看出:这些算式加号前的数都是9;都是9加几的算式。(2)师:我们给这些算式起个共同的名称吧!指名说说。揭示课题:对了,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9加几”。板书:9加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所学算式的共同点,并给新学的算式起名称,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小猴们答出了美猴王的问题,正在高高兴兴地吃桃子,只听见头顶上传来“嗡嗡嗡”的声音,谁飞来了呢?(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把书翻到79页。)原来是一群蜻蜓和蜜蜂飞过来了。一共有多少只蜻蜓、多少只蜜蜂呢? 指导学生先在书上圈出10只,再填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最后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多媒体演示结果。
2、蜻蜓和小蜜蜂也带来了几道数学题要考考大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竖着两个两个地做,做完后,把上下两个算式比一比,同桌小朋友相互说说这里藏着什么小秘密。
学生做完后,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你们瞧:谁也来凑热闹了?小蚂蚁推着装满礼物的大箱子过来了。(多媒体演示“想想做做”第3题。)小蚂蚁必须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结果,才能顺利地把箱子推过桥去。(示范9+5=14。)谁愿意到电脑上来帮助小蚂蚁呀?教师分别请2位学生上前用鼠标点击得数。
师:大家的积极性可真高!小蚂蚁请你们一起来帮助他,好吗? 学生说算式的得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小蚂蚁过桥。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孙悟空看见有这么多朋友来庆祝他的生日,心里特别高兴,就决定带大家去东海龙宫玩玩。在东海,他们看见谁了?(多媒体出示第4题。)看,每只鲸鱼的身上还有算式呢!请小朋友算完后在小组内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学生做题,做完后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引导学生看出:加号前都是9,加上的数在慢慢地变大,得数也在随着慢慢地变大。下面一题的得数总比上一题大1。
5、游戏。
师:小猴们跟着孙悟空从东海回到花果山,又高兴地玩起了钻山洞的游戏。小朋友,你们也想玩它们的游戏吗?(学生:想)
拿出老师发你的数字卡片,按早操的队伍排好。(全班分为3组)每组选出两位小朋友相互搭肩成山洞形状。其他小朋友挨顺序从山洞中钻过。(要求:在钻之前,必须说出9加上你数字卡片上的数是多少,才能钻过。)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多媒体展示富有童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五篇:我一岁了随笔
当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那一刻,我使劲的哇哇着,向这个世界宣告:我来了!
我显得很激动,然而在这个暖暖的地方,除了几个拿刀的,拿针的,端盘的,看热闹的,只有我和老妈。至于老爸——那个家伙可能正在产房外面聆听着我的宣告,激动的流泪呢吧!
产房外面有个声音说着:男孩,身长50厘米,体重……保密!从产房出来,我一会儿被这个大人抱抱,一会儿被那个大人抱抱,没多大会儿的功夫,十几个大人都抱过我了,抱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打招呼的方式吗?我不说话,我继续睡我的觉!
我不明白睡了多久,我对时光还没有概念,我也偶尔醒来,几声“哇哇”之后,嘴里就会有股甜甜的味道。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味道。每当我想这个味道的时候,我就“哇哇”一阵,我的这个留意愿也总会得到满足。有时我意犹未尽,让嘴巴在被子上蹭来蹭去,使劲的“哇哇”,但是老爸老妈显然是缺少了一名翻译,他们手足无措,最后一个翻译最之后了:“宝宝都饿的咬被子了,你们没给他吃饱吧!”于是,几分钟后,甜甜的味道又来了。
不知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模模糊糊的,一点一点的呈现出来了。我感觉很多个黑白的身影在我身边晃悠。我只关注那甜甜的味道,貌似只有它,才能让我浑身舒坦。没过多久,又一样让我感到舒服的事情开始了,那就是声音,它很有旋律的滋润着我。但是那个可怜的粗嗓门,你就不能把你破锣似的哼哼改改吗?
除了睡觉、听歌,和那甜甜的味道之外,我每一天必做的事情貌似还有不少。因为我经常听见这样的声音:“又尿了!”“哎呀,什么味道臭臭的!”朦胧中,一个身影走到我面前,然后又捧着什么离开了。好吧,假使我做了什么不该做的,敬请原谅我吧!我其实不想那样——你懂的。的,我能看到一些东西了。每一天醒来的时候,总有两个脑袋在我面前晃悠。“宝宝醒啦!”“宝贝儿!”宝贝儿,这是我的新名字吗?我也搞不清,但不管怎样,我总要给他们个面子,礼节上要笑一下的。因为我这一笑,就像打开了他们的一个什么开关,我喜欢听的有旋律的声音就开始播放了,紧之后,甜甜的味道也来了。
我和这个世界不断的接触着。有时,我会看到树上开的花;有时,我会看到一个毛绒绒的家伙“汪汪”的叫着;有时我会看到很多人在行走;有时,我还会看到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大怪物,闪着两个吓人的眼睛趴在四个圈圈上。这个未知的世界,我想拥抱你!我刚张开双臂,一个声音出现了:“快包好,别让宝宝冻着。”于是我的双臂又被裹在被子里。我表示很无奈,只能把无辜的小眼神送给他们。
周围一天天的热起来的时候,我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爬。我兴奋的到处爬着,笑着。我熟悉的两个家伙,手里总是拿着一个东西对着我,然后他们就靠在一齐,看着那玩意傻傻的笑。那东西究竟有什么魔力?最后有一天,我躺在他们的怀里,看着那亮亮的东西,里面居然有个宝宝!那是我吗?不对呀,我是一向动的,但那个宝宝怎样有时动,有时又不动呢?
无意间,我发现我有时浑身不自在,但是我貌似开始变大了,我所熟悉的两个家伙,总是要给我裹上一层层的东西,人类的发明总是那么奇怪,一层一层的,我。我叫着抗议,四肢也不停的挥舞,但是貌似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在一声声“立刻就好了”的声音中,我只好看着身上花花绿绿的——别说,还挺好看的!
我所喜爱的甜甜的味道渐渐的被装在一个小瓶子里,但我仍然疯狂的爱着它!有一次,我感觉嘴里有两个硬硬的东西,我用它在各种物体上蹭来蹭去,还挺舒服!我就不断的用它去蹭在我嘴边的东西。慢慢的,它们的家族发展成了三个、四个。它们貌似还分了两派,在我吃东西的时候他们还会发生点小冲突,我无法劝阻,甚至拿手指也毫无办法,唉,就让他们待在我嘴里吧!
对了,说到吃东西,我吃的东西可多了!尽管我都叫不上名字。我相信那两个家伙给我搭配的很好,因为从我渐渐长高的身体,和圆圆的小脸蛋就能感觉出来。对了,那两个家伙,我此刻也能试着叫出他们的名字啦!我介绍一下哈,他们分别是——爸爸、妈妈。
他们每一天都陪我开心,当然我也时不常的逗他们一下,因为我发现我逗他们的时候,他们是那么开心!最近,我从他们的嘴里听到“宝宝快1岁了,我们到时给他过个生日吧!”哇!好棒!我就要1岁了耶!
这生日该怎样过呢?我先想想,你们继续看文章哈!我得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