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英语教学为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英语教学为例》学习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英语教学为例》学习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继续教育学习期间,我认真观看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的各章节视频,并在网上搜索和阅读了与自身学科相关的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相关文献。尤其是在网上搜索和下载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英语教学为例》(姚漫漫何小妹)这篇论文,通过学习、研究,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学习的心得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更新了观念
目前,在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趋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下,教师应当如何落实新教学理念?应当如何理解和运用混合式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教改中急需探究和实践的问题。
姚漫漫、何小妹两位教育专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英语教学为例》这篇论文中阐述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进行混合式教学变革的必要性、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策略和原则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构建的分析,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教育系统人员等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化。尤其是当前,在信息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爆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混合式教学的关注。20xx年4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等,提出坚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儿童、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策略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策略。结合已有研究,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构建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有以下三点:
1.课前可以通过匿名方式开展线上讨论和协作,以此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不安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课中采用协作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和知识建构。
3.课后采取互相评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在线教学、课中面授课堂教学和课后在线学习三个阶段。
(1)课前在线教学
在课前阶段,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化学习,属于知识储备和预习阶段。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整体概况、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等情况的认识,借助在线教学平台,上传或选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课堂训练或者布置作业,以供课堂实训和讨论,主要包括教材和课程的同步训练资料、拓展资料、音视频资源、与课程相关的测试题等。同时,也可结合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以供小组协作学习和探讨,从而达到精准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目的。
(2)课中面授课堂教学
面授课堂教学是混合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课中面授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侧重点和目标,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主要承担讲解知识点、操作多媒体课件、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教学课件及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课前导入开展师生交流活动,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预习和熟知情况,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讲解和剖析,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系统建构;其次是安排小组协作学习和讨论,并对学生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最后是对学生完成实训作业情况及课堂表现进行反馈评价,并针对整个课堂学习进行答疑总结。而且,在此阶段,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课后在线学习
课后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巩固学习和知识迁移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作业,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教师和同学在在线平台交流学习经验,从而获取针对性指导和拓宽自身的学习思路。而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查阅学生项目作业的完成度及训练情况,结合系统反馈的数据及时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可以进行知识点的查缺补漏和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英语教学为例》(姚漫漫何小妹)这篇论文深入浅出,论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策略、原则以及教学模式,并且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案例,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憧憬未来,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我明白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理论和思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和培训的目的,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第二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使英语教学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创设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心理接受学习,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如何更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结合为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1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材料,这些语言材料来源于实际生活,内容丰富、具体,图文并茂,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在单词的学习中,对于数字、年月日、动植物、鱼类、身体器官、交通工具、学习用品等单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模仿其原声发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英语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网路上的趣味小故事、儿歌、绕口令等测试学生的听力,可以重复听,有选择地听,分段听,进行及时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网络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同时网络的应用也给教
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掌握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2 利用网络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语言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网络的形式又分为两种模式:局域网教学和广域网教学。由于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校都安装了校园宽带网,形成了资源共享,为教师、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下载资料或者开展交互性教学提供了便利。因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便利性,教师不用按部就班地一一带领学生查询,直接告诉学生网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自己查找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网站,然后进行浏览、阅读、记笔记等。e-mail是师生间进行网络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操作方便,保密性强,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当面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事情等发教师,和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当学生对某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疑问时,媒体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弥补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上的差距。教学时利用网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顺序以及各部分停留的时间,当学生觉得自己对教学内容没理解时,可以及时重现内容,直到掌握了为止。这一新的教学结构,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性,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3 利用网络创设虚拟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易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
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仿真模拟教学情境或再现现实中难以呈现的情景,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进入到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尤其适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例如,一些国外的生活或学习情境如果不借助多媒体很难去创设,如去商场购物,到飞机场迎接朋友,去医院看病,乘公交车等,在这些情境里,利用网络让学生与不同场合的外国人进行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应用语言的能力。4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巩固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以词汇与句子为基础,词汇与句子的学习需要反复巩固,才能熟练掌握,所以巩固练习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针对每节课需要掌握的词汇或句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中的学生喜欢的一些趣味小游戏(如打飞机、吃苹果等)帮助他们记忆。此外,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也会有效巩固学习内容。5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交流能力
新课程提出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或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移到实际生活情景中就显得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教师就能很方便地在课堂上给出“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种任务式学习无疑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特别愿意听教师的,这个时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伟大的。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英语没有窍门,就是要多说、多写,所以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把知识、技能转化为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建立班级留言板,每天发布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可以是书写,也可以口头交流;还可以为每个学生申请一个电子邮箱,让学生通过发邮件进行交流,学以致用。6 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英语教学评价工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反馈与调整。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人要带好几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强度很大,教学评价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有效促进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评价,针对性强,而且不会出现错误,可以节省教师很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能迅速反馈教学的结果,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小档案,把每次的测评结果制作成曲线图,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一方面从中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激励自己奋斗向前。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小竞赛,评出“每周小明星”“单元小能手”“全能冠军”等奖项,并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获奖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是一种鞭策。
总之,对于英语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教会学生“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and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推动作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探究学习是针对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缺失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案例
《插入超链接》教学过程教案
一、准备阶段
1、准备课件(学件)
提供插入超链接的过程模拟操作展示,设置错误发生类型,引导学生找到纠正错误的方式。
2、准备学生探究的任务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任务的逐步完成构建该课程完整而系统的学习体系,完成学生只是积累的整体性进程。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导学习
从提出关于链接的基本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思考,建立超链接相关概念:包括链接源和链接目标、链接方式、链接基本特征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及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探究学习——文字及图片的链接
<任务1> 利用预留的文字及图片作为链接源,链接到网站对应网页。
分层次任务:找出网页原有链接错误并且修改(地址设置错误、目标网页位置错误等)。
分层次任务:探究图片链接的其它方法(利用图片属性等)。
[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
3、学生探究学习——书签链接
<任务2> 完成预留的指定网页中索引标题与相应文字段落的书签链接。
分层次任务:完成从网页底端返回页面某一位置或网页顶端。(灵活利用书签功能)
分层次任务:思考并试一试不同网页之间能否使用书签链接?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等等。
[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
此为难点,请学生演示并叙述探究过程,穿插提问并总结。
[板书归纳]
关于书签(略)。
4、学生探究学习--—外部链接
<任务3> 链接到外部网站:将“友情链接”网页中的预留的网标与外部网站地址建立链接。
链接到电子邮箱:在index页面完成与你的电子信箱的链接。
[本课小结](略)。
5、扩展作业
题目为:充分展现你的创意建立一个主题不限的网站,灵活运用链接将多张网页有机组织起来。(素材可在FTP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或自由通过所给网络资源获取)
扩展作业小结:
作业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自我总结、提高运用的过程,而作品“主题不限”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
学生所有认知探究学习都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在“网站范例”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的,效率高,印象深。在解决一系列真实的任务和预设的问题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由“不知”到“知”,在完成基本任务后继续在真实情境中去探求“新知”——分层次任务,继而完成研究性扩展练习。
我的反思:
在“学生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得到了有效训练,对教师所给任务,能独立发现并确定探究的主题,能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并获得探究的结论并适当表达演绎出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仍是重点。教师要考虑如下几点内容:
1、在学生完成任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学生可能尚未适应按照任务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方式,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最好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进行网页链接的练习,便是充分给了学生个性的自主权,兴趣自然就提升了。
2、要擅于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探究、整合,架构知识整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的学习,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知识点的链条,以便学生踏着阶梯去建构知识。
3、注重评价,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分享。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通过网络有选择地转发学生作品,让同学们一起来评价他们学习成果。学生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有人赏识,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很乐于与同伴分享他的创意和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也能在互相启发中共同成长。
第四篇: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记者: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请您谈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您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永强:众所周知,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重心理所当然是教学的信息化,以服务老师“教”和学生“学”为重点,最终落脚点是方便学生学习,为泛在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环境保障,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能在网络空间独立学习,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借助互联网络,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等;最后通过信息化教育,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掌握学习方法,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我校信息技术应用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生态,真正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实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重点推广“混合式教学”,促进课堂“教”与“学”模式的翻转,即将“课堂”变“学堂”,老师由“演员”变“导演”。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辨、互助学习,课堂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自主安排“线上”自学,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由“重教学任务完成”转变为“重知识内化,重吸收效果”,实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目的。
记者:贵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数字校园的应用重点推广,能否谈谈您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学校为什么会选择“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张永强:“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经过调查研究,中职学生对互联网络的学习方法抱有兴趣,而对传统的“知识填塞”式教学,心生恐惧和厌弃,他们渴望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来改变自己学习的“命运”。
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能比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预期。第一,中职学生经历过9年的义务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知识技能;第二,人的智力发育有先有后,很多中职学生对高强度的灌输方式,有明显不适应性,不能像“颜回”那样“闻一知十”,需要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第三,加入信息技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使同步递进的传统课堂,多了一个“线上”自主预习的时间差,这样可以缓冲不同程度学生的理解进度,对学习行为稍慢的学生,多了一个可以通过网络弥补和吸收消化知识的渠道;第四,混合式教学,着眼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是教会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学习方法,培养的是一种学习能力,靠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混合式教学具有教育的长效性,是更符合教育人性化的思想。
记者:与同类学校相比,贵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什么特色?
张永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是“2+1”的办学模式,即要求学生参加二年在校学习,一年社会或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缺乏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长期规划,学校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常态,“一张文凭混一生”的思想将渐行渐远。
与同类学校相比,我校的“混合式教学”最大的创新特色,就是根据中职学校的学情分析,提出了“构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模式与传统职教模式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学习链的相对延长和信息技术的充分参与:不仅是在顶岗实习期间,甚至在毕业以后,学生都能通过网络进行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2+1+N”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2”是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线上、线下”多方位的混合式学习,养成一种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习惯;“1”是学生第3年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师生能依托网络,开展远程实习指导、理论补修等,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完成实习汇报、师生沟通、与工厂师傅在线交流等,这种校外工厂师傅现场指导、校内老师远程跟踪的“混合式工学交替”模式,是解决顶岗实习教学难点的一项创新;“N”是终身学习阶段,学生一旦入学注册,其学号就是数字校园的终生账号,学生毕业后随时可以登录学校数字校园,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并与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等。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为实现以“混合式教学”推动“2+1+N”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实践?
张永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那么何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乔布斯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未能产生出真正革命性的影响,是由于没有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没有?”我校提出的“中职教育信息化‘2+1+N’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知识传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教育目标不再停留某个特定时期等,这些内容都会触及到原有“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为做好这项改革,我校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高端的引领作用,积极寻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帮助,在程建钢、韩锡斌等老师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在数字校园顶层设计方面,是从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整个教育教学流程入手,分析教育教学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中心,体现的是“广泛共享、有效聚合、充分应用”的发展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和部署,建设满足多种应用需求、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可选择性和可拓展性的数字校园。
具体的说,学校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实践。第一,建设能支撑“混合式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这部分任务主要是结合学校信息化试点校建设,核心是以服务教学为目的的数字化校园;第二,开展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研究,这部分任务,主要是对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出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指南;第三是实践混合式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转变,这部分任务,是要求老师根据混合式教学指南要求,开展针对中职特点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并收集实践数据,逐步完善混合式教学经验,形成具有可推广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
经过辛勤不懈的努力,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先后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手册》和《混合式教学活动指南》,这两份材料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对于混合式教学实践方面,我校教师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络课程,学生都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特别是第三年顶岗实习所建的网络对师生联系、校企联系、家校联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贵校对自身信息化建设有哪些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下一阶段,学校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张永强:我校已建成支撑混合式教学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初步完成了混合式教学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尝试。展望未来,我校在信息化建设上,会按照既定的规划稳步推进,我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三个三年规划”。
第一个三年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建设(2009-2011年):
2009年5月起,我校以“打好基础,扎实推进”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坚持软、硬件的标准化建设、制订符合教育要求的统一信息标准,实现对校园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的数字化改造,构建了一个能支撑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实现统一门户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和公共数据管理。
第二个三年规划:教学信息化的应用(2012-2014年):
2012年初我校确定了校园信息化第二个三年规划,创造性提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目标”,该阶段的重点是:以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教学理念下,通过自主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力,从而达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目的。
第三个三年规划:实现泛在学习理念(2015-2017年)
程建钢教授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传统教学将转变为混合教学,并最终向泛在学习方向发展。泛在学习又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
我校的“中职教育信息化‘2+1+N’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终身学习纳入到教育规划,体现的就是一种泛在学习理念。因为我们深知,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中职学生还处在未成年人阶段,他们毕业以后在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或者得到学习上的帮助,我们的“N”设计,就是希望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伸出援手,为其知识进步和视野拓宽,实时送上教育的“及时雨”,使教育社会功效的“后显性”更加蓬勃辉发。
总之,我校历经两个“三年规划”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大胆的尝试,有幸成为信息化建设先行者。但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在各级政府支持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才能全面实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我校希望通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建设,完成我校的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福建省乃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单位,为“智慧厦门”增添教育的光辉,为海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以《月下独酌》为例探究李白诗作风格”教学设计
“以《月下独酌》为例探究李白诗作风格”教学设计
【背景呈现】
初三学生学习了多篇李白诗作,对其诗作风格已有初步了解,但初中教材没有涉及李白诗作风格研究的课时,而学生又对李白的诗作十分感兴趣,根据学生的本身特点,设计了本课。本节课从回顾诗作入手,再由《月下独酌》一诗进一步体会李白诗作的风格。
【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感受、理解归纳出李白诗作风格,教师作为主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之中。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李白诗作的风格,学习体会风格的方法。
2.通过《月下独酌》进一步感受这种风格。
3.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李白其他诗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 诗仙李白
师:(课前唱歌,展示青春风采,明确学习目标)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长河,千回百转,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而其中最璀璨的莫过于笑傲红尘的“诗仙”李白。
● 吟诗忆句
师: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多篇诗仙的作品,请大家回顾一下,都学习了哪些诗作?(生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篇。)
师:古人云:一日不读诗,便觉得浑身浊臭逼人。诗仙诗作琅琅上口,千古留香,从中我们体会并概括出诗仙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潇洒飘逸。这是文学史上对于诗仙诗作风格的定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已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你理解的李白的诗作风格,用我们学过的诗作中的句子举例说明(我理解的诗仙诗作风格是____,从哪首诗中的哪句来说明),讨论一下再请同学们回答。
画面: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衣袂飘飘的李白如临仙境,如梦如幻,奇幻的画面形成谪仙人独有的诗作风格。
情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英雄无用武之地,赐金还乡,悲乎哀哉,却唱出时代最高音,永不言败,洒脱而不放纵,失意而决不悲观。
语言:比喻,夸张。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思想天真,灵魂透明,明月魄,赤子心,玻璃魂,以云为裳,以月为友,以刀断水,梦游天姥,潇洒飘逸。
师:体会李白的诗作风格,有很多方法,但我们通过总结,可以从画面、情感、语言来探讨。余光中在《梦李白》中曾写道: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我们在《月下独酌》中再来体会诗仙、酒仙那潇洒飘逸的诗作风格。
师:(出示背景,学生诵读)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天宝二三年(743年、744年)间,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许多人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他也决不屈服于高力士、李林甫之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以酒消愁。
教师朗读《月下独酌》,学生练读、个别读。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速度,注意停顿(字正腔圆)。
2.重音、语调(抑扬顿挫,尽显本色)。
3.读出意气风发、疏朗宕荡的气势。
小组合作:请小组同学任选一个角度,任选诗中的一二句来体会诗仙的诗作风格。可以有感情地将要分析的诗句诵读给大家分享。
引导学生用“从___角度,以____为例”等句子来表达。(注意:尽量让学生说,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一句还有从其他角度来思考的吗?还有哪个小组从画面角度思考的?)
● 佳句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从画面角度:美景、孤人。常人用残阳下,湘水边,秋雨里,冷雨中来形容孤寂,而李白却用美的画面来衬托孤独。花酒又尽显洒脱,也只有仙风道骨的诗仙才有如此的雅致。
从情感角度:孤独,没有掩面而泣,没有颓废不振,花中饮酒,不亦快哉,连孤独都孤独得这么有品位,有意境。
从语言的角度:“一”、“独”尽显愁苦孤独,而却独在花中,醉在花里,繁花锦簇,连醉都醉得那么洒脱,连苦都苦得这么痛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画面角度:月、人、影、酒四者合一。一举杯,明月相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三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从情感角度:连摆脱孤独都不落俗套,天地间有我之境,也只有明月、身影配得上与诗仙交友,敢邀明月者,也惟有诗仙李白。
从语言角度:“邀”字尽显欢愉,“对”字尽显畅达,孤独中邀明月为友,对身影而饮,大胆的想像,超脱的自然,何等惬意。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从画面角度:挥手明月,拂袖身影,苦乐自知,谁可解忧。清醒中有千分痛苦,挥手中又有万分豪情。
从情感角度:明明知道不能忘忧,连明月身影也不相依附,就让自已承受,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种卓尔不群、孤高自赏怕只有太白了。
从语言角度:“不”是对月的否认,“徒”是对身影的遗恨,凸显了李白卓尔不群、孤高自赏、傲然天地。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从画面角度:暂且忘记烦恼忧愁,有明月、身影相伴,人生得意须尽欢,暂时的相伴也使人畅快。
从情感角度:莫负春光无限,放开烦恼与忧愁,乐世上可乐之人。王公大臣,何值称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苦也罢,乐也罢,喝罢。
从语言角度:“暂”字可见李白明明知道只是瞬间的痛快,无尽的孤苦,但也要留住痛快的瞬间,生就让它生得有乐趣,活就让它活得有价值,“须”更表明那行乐的执著,春光无限,莫负上天之意,明月之情,让它来得自然,乐得自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从画面角度:常见画面是烂醉于街边,让秋风冷雨吹过淋透,尽显孤独。而我们的诗仙却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也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醉眼向下看,地上的身影更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洒脱就是一种自然。
从情感角度: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忘却一切,如此痛苦,世人皆醉我独醒,如此孤独,还可以载歌载舞,真是仙人。
从语言角度:“歌”、“舞”愉悦之举,出现在如此痛苦孤独之际简直不可思议,而发生在李白的身上,表现在诗仙的诗作中,我们又感觉它是那么真实,真实得让我们近乎于崇拜。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从画面角度:未醉之时载歌载舞,欢乐非常,而醉倒花中,月也归去,影也合一。
从情感角度:诗人难忘现实,纵然洒脱也知道一切结果,孤独也只能自已承受。一声叹息,隐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清醒的痛苦。因痛苦而放纵,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潇洒。
从语言角度:“欢”是一种欣慰,而“散”又是一种必然。拟人中清醒地认识现实,只能自已面对孤独,这又必然是种自然。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从画面角度:诗仙与月亮共同约定在广袤的云汉中携手同游,相陪相伴,不离不弃。醉游太空,携月同游,除了诗仙,谁有这样的气魄,何等飘逸!
从情感角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必有谁理解,宦官奸相有情而无情,月亮无情而有情,有圣洁、崇高同游,孤独得美!
从语言角度:“永结”可见诗人情结已定,注定一生,“相期”可见诗人已盟誓约定,注定同游。非凡的想像,把读者也似带入太白仙境之中,共同感受太白与月共游的情怀!
●总结升华
师:诗作风格的学习只是鉴赏诗作的一个方面,以后我们还会在鉴赏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继续来理解李白或其他诗人的诗作。
据说,李白是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站在捉月台上,趁着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潇洒和飘逸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飞跃,于是他化成了朗朗明月,滚滚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师:我们打扰诗仙美梦太久,让我们最后一次纵情诵读《月下独酌》,向潇洒飘逸的诗仙告别!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编辑/李莉
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