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教案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教案
课程标准
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描述莫斯科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会分析城市选址时应考虑的自然条件;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认识莫斯科的人文特色,理解莫斯科的历史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
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掌握从地图、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的技能;学会认识城市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城市生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莫斯科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特色。教学难点:在认识莫斯科的基础上提炼认识城市的方法。
课前准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莫斯科的图文资料(分组进行)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应该如何认识它? 生答:去旅游。(预设答案)师问:同学们答得有道理,但是如果想去这座城市旅游没钱又没时间怎么办?由此导入新课:让我们看图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二)读图导学,探究知识
1、请学生结合《世界的国家和政区图》,描述俄罗斯在世界的位置。(教师预设答案: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地跨亚欧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邻北冰洋、西邻波罗的海,东邻太平洋,纬度范围大体处于北纬40°~75°,东经30°~西经170°。)
根据图4—40,尝试描述莫斯科在俄罗斯的位置。
学生看图回答:莫斯科位于俄罗斯的西部,属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教师也适当地补充一些莫斯科的资料及与圣彼得堡的相对位置。(参考教师用书第220页和图册第64页)
2、指导学生结合资料1和图4—41,思考:莫斯科市最初建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哪些条件?(防卫与交通条件)
它是如何考虑这些条件的?(建城之初选址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既便于防卫,又有利于交通)
延伸拓展:你认为一个城市的选址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看书归纳: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3、引导学生阅读资料2和图4—42,教师可补充俄罗斯的气候图、莫斯科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图文资料分析莫斯科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
学生看图归纳:莫斯科地处东欧平原,平均海拔120米,地势略有起伏。一月平均气温-10.2°C,7月平均气温18.1°C,年平均降水量582mm,较湿润。水文:蜿蜒穿过市中心的莫斯科河。【教师总结】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缓略有起伏;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全年降水较均匀,属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莫斯科河穿越而过,既为工农业提供丰富水资源,又有航运之利,适合建立和发展城市。
(三)回顾总结,提炼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莫斯科的图文资料,每组负责收集一个方面的资料(分成五个小组)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置问题,相互提问(幻灯片超链接选择每组及问题),学生解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莫斯科城市的特色。
(1)城市布局组 幻灯片出示图片,观察左图并思考:莫斯科的城市中心在哪?城市布局呈什么形状?
生答:环形,放射,严整,蛛网。(2)城市建筑组 幻灯片出示图片,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给信息,说说莫斯科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生答:历史悠久,丰富,高大,美丽雄伟,古老,颜色艳丽。(3)城市工业组
幻灯片出示图片,教师提问:你觉得莫斯科工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莫斯科工业在整个国家处于怎么样的地位?
生答:发达,高科技。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4)城市文化组
幻灯片出示图片,根据图片,概括莫斯科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特点? 生答:水平高,氛围浓。(5)城市交通组
幻灯片出示图片,①根据图片,归纳莫斯科城市交通的总体特点?
②根据莫斯科的地铁线路图和地铁站图,说一说莫斯科地铁线路的构成形式,并对其地下交通系统作一评价。
生答:枢纽,四通八达,极为便利。
教师让学生补充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莫斯科特色的资料,上台展示。(政治、体育、民俗等)
(四)比较学习,拓展知识
延伸拓展:在认识莫斯科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认识一座城市,采用哪些方法? 生答:自然环境,人文……地图、上网、实地、表格、数字、视频…… 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述特色的一个方面,设计一张莫斯科城市的名片,并说明你的设计理念。(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空白名片)
(五)课堂小结: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学完本节课后,你的收获,感悟……
(六)布置作业:完成《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上第71—74页的相关作业。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莫斯科: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资源):
人文特色:布局、建筑、工业、文化、交通
第二篇: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
表而展开的。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绍:
一、秦淮河景观带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标准的居住环境。水景已成为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水建设中,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尊重并利用原有水系,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工程手法,结合生态护岸及水体景观绿化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景的生态效益,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水系,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的环境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10 km ,流域面积2 631 km2。秦淮河干流在江宁东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另一支从东山镇
往北由七桥瓮进入南京城区。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江宁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支,一支为内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外秦淮河。外秦淮河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古城墙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全长约1516 km。本次调研范围为秦淮河的石头城段。
在此次的调研中,不难发现,秦淮河风光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首先,是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的建设。对于外秦淮河驳岸的营建,考虑防洪需要,在部分防洪地区采用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该驳岸坚固耐用,使用期限长久。但却不利于水际植物的种植,生态性差,且给人以紧绷的感觉。
然后是关于石头城历史风貌区(定淮门至汉中门段)植物群落营建。该地段河床深且驳岸坡度极小,因此常水位以下无法进行水生植物的栽植。但变化水位区域和洪水位以上区域有土坡,且变化水位区域土坡多靠近设计洪水位。变化水位区域草坪植被以高羊茅为主,点缀以大花萱草,并交错种植迎春、山茶、栀子花和香樟。洪水位以上区域草坪植被选择吉祥草和狗牙根,灌木选择黄馨、木槿、腊梅和金钟等,乔木选择垂柳、深山含笑、樱花、黄山栾树、榉树和银杏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陆生带景观。
除此之外,秦淮河景观带依然存在着人为破坏的隐患:
1、沿河绿地开出“菜园”
从表面上看,河西岸风景优美,但走到深处却是另一番风景:大量菜地分布在秦淮河边的绿地上。这些菜地长有100多米,经营得很是精心,为了让南瓜等蔬菜品种长好,种菜者特地将这里的绿地围成一块一块的狭长菜地,而且还搭起了便于瓜藤攀爬的支架。这些菜地都是在河边原有绿地上开垦出来的,对原有景观是一种破坏,在这里种菜是非常不应该的。
2、隔离栏被破坏严重
由于保护河边景观的需要,河岸西侧的居民楼与秦淮河之间均被有关方面用黑色护栏隔开。这些铁护栏有近2米高,远观并无异样,但走近就可发现,许多隔离栏被开了口子。有一户院门前的隔离栏干脆没了踪影,被一扇造型复古的铁门代替。这些开了口子的隔离栏一开一关,俨然变成了一扇扇铁门,许多“门”上还落了锁,门前还装上了方便上下的台阶。
3、狗粪常见,铁链被偷
河边西岸有许多遛狗市民,这些狗在河边追逐嬉闹,随处方便,并不见主
人呵斥或采取措施。河边的景观道和绿地上的狗粪果然随处可见。更为夸张的是,狗就算了,连人都随意方便,和南京的整个城市面貌相去甚远。除了遛狗,河边的许多护栏上的铁链也不翼而飞。附近居民认为,这些护栏是被拾荒者晚上溜进来偷走的,铁链大量被偷,不但影响了附近景观,也给在此散步的市民安全带来了隐患。
4、景观灯被人掏了“心”
沿着江走,发现沿河一侧的栏杆,轻轻推几下,栏杆底部就松动了,用手就能把栏杆掰弯。安装在岸边水泥柱里的亮化灯,虽然被两块铁片交叉地封住,但还是全部被人掏了“心”。
5、石灯笼遭灭“顶”之灾
在草场门大桥至下关大桥两岸草坪里,安装了一排石头灯笼,每个灯笼设计成龙形,顶部有四个角,里面安装灯泡,到了傍晚全部亮起来,十分美丽。在顺着河边走时,发现很多石灯笼遭到灭顶之灾,有的顶部光秃秃的,四个角都被拧掉,有的石灯笼被人踢倒,躺在草坪中。
二、山西路市民广场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中对广场的播求数逐渐增加。如何使我们的“ 客厅“ 更加美丽, 更加宜人更加具有活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山西路市民广场地处湖南路与中山北路交汇处,是人流的集中区域, 周边有办公、商业、居住等集中区域从客观形态上讲城市居住密集区和人流大的区域都需要一个相对舒缓的活动空间来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交通问题该广场同时连接三个路口为周围商业区提供了一个临时周转站并且, 湖南路口是众多公交车的停靠站点, 该广场实际上起到了疏散人流调整交通路线的作用。
在山西路广场,有些人悠闲地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天;有的人在空地上打起了羽毛球;孩子们在水池边饶有兴趣地观看红锦鲤,老人则聚在一起排着整齐的队列跳着健身操。国庆节假日,人群异常的多,可以看出,山西路广场聚集了一定的人气。
但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植物造景上的一些小缺陷。
首先,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理念开始形成,但植物配植缺乏创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偏低。南京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森林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然而,这些常绿树种的选择的局限性却较大,缺少特色和创新。常绿乔木主要集中在香樟、女贞、广玉兰、龙柏、雪松、桂花、构骨、日本五针松。常绿灌木则以红花继木、瓜子黄杨、洒金千头柏、洒金桃叶珊瑚等为主。常绿地被植物是马蹄金、麦冬为主。其他植物的配植也大同小异。落叶乔木一般以水杉、银杏为主,色叶树种仅有紫叶李,夏花基本上全是紫薇。
一、二年生草花由于季节性的原因,更是惊人的相似:有万寿菊、孔雀草、四季秋海棠、一串红、葱兰等。
然后,攀援植物应用较少,垂直绿化理念不强。山西路广场在设计中保留原有的大树(如大的悬铃木),并添加一些人工栽培的乔、灌、草及地被植物,但往往忽视了藤本攀援植物的使用。藤本、攀援植物的优点很多,具有占地少,绿化面积大,效益高、管理粗放的特点,是垂直绿化的主角,能有效地在短期内增加绿量,提高城市的绿视率,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创造优美环境。如紫藤、木香、蔷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新街口
新街口位于南京旧城的中心,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的交汇处。这一规划区域由市中心四个主要街区组成,东起洪武路,北至长江路和华侨路,西至管家桥路和王府路,南达石鼓路和淮海路,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该区中心,有汉中路、中山路、中山南路和中山东路几条城市主干道穿过。
经调查发现,整个商圈缺水少绿,忽略了人亲水、亲绿的本能需要。且休闲娱乐和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南京的的民国文化特色、六朝古都老城区特色,也没有在新街口商圈得到发掘,没有把商圈打造成供人购物、休闲、交流、旅游的商业休闲区和旅游风景区,缺少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新街口的调研,还发现其商业街设计中极不重视座位的设置,整个商圈繁华地段少有舒适合理的座位,平时坐凳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使用需求,但到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如十一假期),就会显得不足。人们在逛街疲惫之后无处休息,只能坐在仅有的几个座椅或旁边商业建筑的台阶上休息。大量的人群在此步行街中疲惫不堪,无法停留休息,除了购物行为之外,不愿也无法再参与其它活动。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损城市形象,更影响到其经济效益。座位的设置看似小事,却是影响人们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几个点的观察,发现了一些在设计中常见的误区,进而在今后的设计中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一的把注意力都放在图纸上。实地考察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问题并结合图纸进行修改,完善方案。
第三篇:《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山地城市综合防灾系统》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课程名称:城市公用设施规划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老师: 周 津 吟
2015年6月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课程论文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目录
一、山地城市防灾体系的相关概念...............................................................................................1
(一)山地城市防灾系统概念..............................................................................................1
(二)构建山地城市防灾系统方法......................................................................................1
二、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意义...............................................................................................2
三、重庆市灾害分析.......................................................................................................................3
(一)城市背景介绍..............................................................................................................3
(二)重庆市灾害种类介绍..................................................................................................3
四、构建重庆市的综合防灾体系...................................................................................................3
(一)建立地质防灾减灾管理体系......................................................................................3
(二)与城市防灾总体规划相结合......................................................................................4
(三)与城市建设相结合......................................................................................................4
(四)山体绿地、水体防护规划..........................................................................................4
(五)规划建设防灾避难场所..............................................................................................5
(六)山地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思想..................................................................................5
(七)发挥综合治理的作用..................................................................................................5
五、总结...........................................................................................................................................5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课程论文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摘要: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与城市灾害不断适应、协调的动态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和城市高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灾害的风险水平不断增大,城市防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以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键字:山地;城市;重庆;防灾
一、山地城市防灾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山地城市防灾系统概念
山地城市广义上指的是建立在山区或者是地区坡度较大的地方的城市,其防灾体系的构建与平原地区的城市有着明显的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地面坡度带来的道路,建筑,管线布置方式的不同,以及山地特点带来的地质危害,如泥石流、滑坡等所引起的特定灾害的预防系统。城市防灾系统主要包括,消防,防洪(汛、潮),抗震,人防以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
(二)构建山地城市防灾系统方法
消防系统:山地消防由于其城市特点带来的道路系统的关系,消防不便,因此对于消防预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建立完善的消防体系,如提高消防栓的密度等。普及消防常识教育,提倡大众消防。
防洪系统:山地城市的防洪系统,主要是对于山洪的预防、预警与减灾。主要包括对山洪的预防,如山体的绿化及造林等,建设有效的山洪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山洪的地区重点治理与预防以及对山洪发生地的及时救援救灾系统的建立。此外,对泥石流,滑坡等,同样设置防灾系统。
抗震系统:山地城市多处于地震多发带,由于地理特点,山地城市的地震带来的危害就可能更大,主要表现在疏散与救援两个方面。因此山地城市的抗震工作,要做到:设立固定的避震疏散场所,建筑强制规定达到一定抗震标准与安全逃生要求,设立地震灾害救援机制。
人防系统: 建立人防警报通信系统,及时指导居民开展防护;建立 人防工程或疏散基地,保证居民的安全隐蔽;四是组织和训练人防专业队伍,及时消除空袭后果;五是普及人防知识和防护技能,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人防机构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课程论文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协助社区、企业等制订防空袭、防灾害预案,保证一旦遭受敌空袭或灾害,能够立即组织居民进入防护状态。
生命救灾系统:高标准投放,地下化,节点防灾,提高备用率。
二、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意义
城市灾害种类繁多,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按其表现形式则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地质地貌灾害(滑坡、地震),城市生命系统灾害(包括城市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给排水工程等的毁坏),生物污染(生物及流行病),核污染。不管是采用怎样的分类方法,除了关注原生灾害本身,更要考虑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扩大化问题。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通过新闻报道和卫星照片可以了解到: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丧生于次生的海啸之中,而不是原发的地震灾害里;另一方面除了被海啸吞噬的区域几近毁灭,在那些只受地震影响但未被海水淹没的地区的房屋却只是在震中摇晃,强震过后,部分房屋不仅未垮塌,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大地震深刻地警醒了人们,使认识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功能的“高级化”使城市灾害更加复杂、隐蔽、危险性更大,传统中的单灾种学科及初级专业教育是难适应此种状况的,所以科学设计高等安全减灾的城市规划知识结构十分必要和迫切。而且只有规划师才能更本质地从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为城市安全提供“先天”的空间与容量。这样才能预先规划好严谨的防灾救灾空间系统为防灾提供前提保证,使增强城市的容灾能力成为可能,并提升灾害工作的效率,降低抗灾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内容亟需改进和完善,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大防灾研究的深度,向台湾,香港,日本等防灾体系较完备的地区和国家学习,优先从防灾的观点出发去建设街区。那么这就要求规划人员深入研究灾害蔓延的大致路径,范围, 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等,并以此为依据,同时结合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创新的防灾减灾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加以体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的培养方式多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也有部分学生参与了实际项目的防灾体系规划,但很大程度上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譬如避难场所等的布局往往是在满足经济结构体系以外的空地上随意圈出来的地块, 而没有经过对灾难的定量分析后, 将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得来。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就是规划人员本身对避难一无所知,对避难场所的概念模糊。因此,应该加强对规划人员的抗灾实战演练,只有反复多次地身临各种灾难现场,才能深刻了解人群面临灾难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客观地形为前提,通过研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课程论文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究人的行为模式而确立的防灾规划才具有实践操作的意义。
另外, 拓宽视野,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如安全生产,核污染,环境污染等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了解我国传统救灾思想史, 城市灾害行政学,城市灾害保险体系,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法规建设, 防灾工程的价值工程分析,现代城市防灾学的理论模型等方面对完善防灾体系都有促进作用。
三、重庆市灾害分析
(一)城市背景介绍
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山地城市,别称“山城”。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全区面积82400平方公里,覆盖80%的三峡库区,是我国第四大直辖市,也是我国西南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城市的规模变大,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害威胁。
(二)重庆市灾害种类介绍
重庆市位于我国二、三阶梯的自然过渡地带,为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市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干旱、风雹、洪涝、低温、雷电、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
四、构建重庆市的综合防灾体系
(一)建立地质防灾减灾管理体系
首先,进行地质灾害勘察。深入认识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发生条件,为科学制定减灾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重庆是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复杂,地灾实地勘察的详细程度,决定了防灾策略的针对性。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实地勘察应该系统化,从地质灾害的分布到地质灾害的构造机理和构成状况都应该全面反映,这才能正确指导防灾决策和防灾规划的制定。
其次,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检测提供数据和信息,分析地质灾害发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课程论文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生的可能性,提前制定防灾避灾方案,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然后,建立地质灾害救援管理系统。一般在发生地质灾害时,灾情的手机相对困难,特别是对灾情的综合把握需要很长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救灾抢险工作的进行。这就是需要建立一个救灾管理系统,当灾情发生时,能在获得有限灾害情报的情况下,推断出灾害发生情况,采取紧急有效的救援措施。
(二)与城市防灾总体规划相结合
重庆市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加之受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地质灾害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按照城市防灾总体规划的要求,体系作为灾害发生时城市居民生命保障的基本功能。同时,绿地系统建设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又指导城市防灾总体规划的合理制定。总之,只有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合理布局绿地系统结构,才能充分体现绿地的净化作用、调节作用和防护作用。
(三)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城市防灾避灾规划要与城市其他方面的规划建设统筹考虑。城市建设涉及到因素很多,防灾知识其中的一部分。而长期以来对于防灾的侥幸麻痹心里造成城市防灾规划成了从属于总体规划的“被动式”规划。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方而我们必须从宏观战略上主导地考虑有利于防灾的城市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各阶段的规划中,要具体落实城市防灾措施,使之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一个有机连续的系统。
(四)山体绿地、水体防护规划
在保护好山体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好山体的自然地貌和景观资源,在山体脚部规划20-50米的防护绿地,防止崩塌滑坡等对城市的危害,按实际情况在不同地段建设20-100米宽的防护林带,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一律退耕还林,严禁开发建设,长江沿岸结合自然地形建设景观防护林。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课程论文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五)规划建设防灾避难场所
规划建设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场所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灾害回复重建的基地,用于灾害发生时人群疏散和临时避灾。规划建设时要确保避灾疏散途中和在避灾疏散场所内避灾疏散人员安全。根据灾情严重程度,提出就近疏散、集中疏散和远程疏散的适用原则和要求。
(六)山地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思想
山地城市是一个庞大的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每个系统又有很多子系统组成,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每个系统条件的改变,都会引起大系统的变化,因此必须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错综复杂的山地城市分解成各个有机的系统加以分析与研究。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山地城市庞大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其规划和建设应该考虑系统性,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把防灾思想融入其中。另外,绿地规划也应该体现生态的思想,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绿地环境的系统优势。
(七)发挥综合治理的作用
对于灾害的防治,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是单一的某种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往往需要配套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依据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和发育规律,研制适宜于不同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技术和综合技术防治技术体系,如降雨诱发的大型滑坡,应着重研究地表排水技术和地下排水技术,研究入渗透系数与滑坡变形破坏的关系。
五、总结
重庆市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构建综合防灾体系的复杂性。山地城市综合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作用关系到城市人口的生命安全,不是一点点工作就能全部做到的,而我仅仅是以重庆市的现有灾害种类和防治现状分析入手,对山地城市构建综合防灾提出了我自己的想法。
第四篇:以燃气管网为例——城市典型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技术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以城市燃气管网为例
摘要:以城市燃气管网的风险为研究对象,从定性角度研究对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根据燃气管网事故的历史数据和燃气管网周边设施、环境数据,建立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评估城市燃气管网的风险。风险指标体系由管网脆弱性指标、事故诱导性指标、事故后果指标以及权重共同组成,综合描述燃气管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对城市燃气管网进行综合风险评估,为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机制提供依据。关键词:风险分析 燃气管网 风险评估 安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城市燃气作为清洁、可高效利用的新型能源在民用、工商业、采暖、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利用。是否能够合理的利用天然气将成为衡量能源利用率、大气污染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
我国城市燃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为目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城市燃气,配合西气东输工程,积极利用天然气,改善沿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加快燃气管网的改造,提高燃气供应系统的安全性,大力开拓天然气市场[1]。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一切发展都以输配系统为桥梁[2]。管网既是燃气进行输送和分配的载体,也是解决输配矛盾的关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许多中、小型城市和地区纷纷加大市政建设投资力度,敷设燃气输配管网,城市燃气事业步入蓬勃发展阶段,但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供气源头的规划、设计问题,如供气不足和供气设施的不完备使安全供气得不到保障;另一类则是由于燃气是易燃、易爆和高压气体,在供气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为保证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对燃气管网事故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既需要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依赖于所掌握的基础数据和资料,风险评估的指标能够同时描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并充分考虑不同致灾因子相互耦合的影响;各指标的权重则能够综合评估、对比各种事故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得出最终的风险评估结果。
2.1 城市燃气管网评估的特点 EGIG(European Gas pipeline Incident data Group)对来自各个国家的的燃气管道事故历史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事故管道基础数据包括管段的直径、压力、使用年限、涂层种类、管线埋深、材料等级和管壁厚度等;燃气事故的原因包括外部破坏、腐蚀、建造错误与材料失效、地质活动、误燃、维护与运行错误以及其他未知原因。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可以发现,燃气管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随管道直径、最小埋深、管道管壁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流量、运行压力、使用年限(建造时间长短)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建成后的燃气管网存在一定的固有风险,固有风险的大小与燃气管网的运行、施工建设情况有关,包括管输流量、压力、管道直径、最小埋深、管壁厚度和使用年限等。
燃气管网事故发生后,其事故影响范围和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与燃气管网周 边设施分布有关,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分布、财产密度分布、大型公共设 施分布、其他城市生命线系统分布等;同时,事故影响范围也与燃气危害属性(毒性、易燃、易爆等)和环境因素(风力、风向、水源分布等)有关。
2.2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本文使用的指标体系由管网脆弱性指标、事故诱导性指标、事故后果指标组成[4]。其中,管网脆弱性指标和事故诱导性指标为可能性指标,事故后果指标为后果指标。
2.2.1 燃气管网脆弱性指标
管网脆弱性指标主要用于描述燃气管网应对燃气事故的脆弱性和突发性,即燃气管网系统的固有风险。可分为线路运行指标和铺设建造指标两类,见图1。2.2.2燃气管网事故诱导性指标
事故诱因指标主要用于分析事故受外界条件诱发的可能性,即燃气事故发生的外部原因。可以分为外界干扰指标、腐蚀指标、设计缺陷指标、误操作指标、地质活动指标五大类,见图2。2.2.3 燃气管网事故后果指标
事故后果指标主要用于分析事故发生的后果,即事故发生后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分为泄漏危害指标和事故影响指标两大类。如图3所示。
2.3 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权重计算
指标的权重应当反映该因素所导致的危险因素演变为事故的可能性概率;后果指标的权重应当反映该因素所导致的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对于可能性指标中的管网脆弱性指标,其权重的确定应当根据实际燃气管网的管线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法计算权重,即权重与进行风险评估的燃气管网的实际属性有关,需首先进行管道运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再进行权重计算,评估燃气管网的固有风险值。[5-7]
图1 管网脆弱性指标
图2 管网事故诱导性指标
图3 管网事故后果指标
对于可能性指标中的事故诱导性指标,应当根据实际的燃气管网事故历史数据,通过可靠性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燃气管网失效率和可靠度函数,并通过可靠度函数确定权重。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计算二级指标的权重,再按二级指标类别依次计算三级指标的权重。
对于事故后果指标,其权重的确定可以参照肯特法指标体系中对于事故后果指标的设定思路进行确定,综合考虑燃气管网事故可能造成燃气管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生命线系统次生衍生灾害等不同事故后果,评估燃气管网失效可能造成危害的大小。对于处于相同城区的燃气管网,燃气管道周边设施和环境情况基本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进行风险评估[8]。(1)评价指标的确定
所谓评价指标就是评价对象的各种属性或性能,它们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依据。管道系统的评价指标按其属性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趋上优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评估结果越大;第二类是趋下优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评估结果越大。
(2)最优指标集的确定
最优指标集是从各评价对象的同一指标中选出最优的一个组成的数集,它是各评价对象比较的基准。最优指标集和各评价对象的指标值共同组成指标集矩阵。
式中,Xi(k)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k个经模糊处理的指标值,即i为所评的对象,k为指标值。(3)
数据的规格化处理
在选取风险评估指标的过程中,为全面考虑影响风险评估体系的指标,会同时存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因此,需利用等级值划分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定量值,从而便于综合风险值的计算。
其次,在选取的指标体系中可能同时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指标。因此需将与综合风险值为负相关的评估指标转化为正相关。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运用灰色关联倒数[9]化像定理,求指标的倒数,将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
最后,由于参评指标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均值化变换,即每列的值均除以各列的平均值:
(4)计算关联系数
比较绝对差数列得到Δmin 和Δmax,根据关联系数公式计算: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0,1],其值的大小只影响关联系数的大小,不影响关联序,一般取中间值0.5。(5)计算关联度
根据关联度公式,可得比较数列Xj对参考数列X1的关联度,即对各列求平均,得到每列的平均值:
(6)计算关联系数平均值
同样按上述步骤,依次改变参考数列,求出所有两两数列的关联度值,得到关联矩阵 R(n×n),其中R的对角元素均为1。求出关联矩阵 R中各行平均值ri
(7)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实际的燃气管网事故的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即可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
3.风险评估及实例
管道的风险评价由于管道各段工作条件的多样性,整条管道各段的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对整个燃气管网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根据管段属性将燃气管网划分为不同的管段。划分管段的状态特征包括:周围人口密度、环境土壤条件、防腐层状况、管道使用年限、管道设计与运行参数等[10]。
3.1 风险评估的步骤
(1)收集、整理燃气管网的基本数据,包括管网运行参数和管道数据、周边环境和设施的数据、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原因等历史数据;
(2)根据数据信息,根据数据信息的种类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
(3)根据燃气管网数据信息,对燃气管网的风险进行评分。[11-12]包括:根据燃气管网运行参数和管道数据信息,对燃气管网脆弱性指标进行评分;根据燃气管网周边环境和管网运行情况,对燃气管网事故诱因指标进行评分;根据管输介质危险性及影响范围内周边环境和设施的数据信息,对泄漏事故后果指标进行评分;(4)根据评分结果,将管网脆弱性指标、事故诱因指标、泄漏危害指标和事故后果指标相乘,计算燃气管网的综合风险评估值[13-14],并根据风险评估值评定燃气管网的风险等级,进行风险管理,制定改进措施。
3.2 风险评估实例
本文选取一个小型城市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估。共有95个管段和92个节点,其基础数据包括管线材料、埋设方式、管径、管长、管壁厚度、防腐层种类、防腐层电阻、土壤腐蚀性、漏点线密度、是否有阳极保护、运行年数、管地电位、设计压降、设计流量、上点埋深、本点埋深、权属单位、埋设时间、设计压力级和所在地点等。燃气管网的拓扑结构见图4。
图4 燃气管网的拓扑结构图
图5 燃气管网的定性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该小型城市燃气管网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见图5所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的大小,利用统计学的分位数法将所有管段分为四类,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标识。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每一类别中均包含相同个数的元素。因此,在风险评估结果示意图中,标识为红色的管段,代表风险评估结果从大到小排序位于前四分之一的管段,即为风险最大的部分管段;而标识为蓝色的管段,代表风险评估结果从大到小排序位于后四分之一的管段,即为风险最小的部分管段。4.结论
本文以城市燃气管网的风险为研究对象,根据燃气管网事故的历史数据和燃气管网周边设施、环境数据,建立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城市燃气管网的风险。为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机制提供依据。所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具有普遍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燃气管网的风险评估,并可根据评估目的的不同和基础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15]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为决策者提供制定措施的依据。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能够将前面的工作系统地集成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通过简便的操作对大的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估,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直观的显示,就可以更好地为风险控制的决策服务。参考文献
[1] Montiel H, Vilchez JA, Amaldos J.Historical analysis ofaccidents in the transportation of natural gas.J.Hazardous Materials.1996, 51:77~92 [2] 于京春,解东来,马冬莲等.城镇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建议.煤气与热力,2007,27(12):38-42
[3] European Gas Pipeline Incident Data Group.7th Report of the European Gas Pipeline Incident Data Group.2008 [4]杨印臣,陈秋雄.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估现状及改进.天然气与石油,2006,24(4):32-35
[5] Jonkman S N, van Gelder P H A J M, Vrijling J K.An overview of quantitative risk measures for loss of life and economic damage.J.Hazardous Materials, 2003, 99:1-30 [6] Vrouwenvelder ACW M, Lovegrove R, Holicky M.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Safety, Risk and Reliability—Trends in Engineering, Malta, 2001:1-6 [7] Cagno E, Caron F, Mancini M, et al.Using AHP in determining the prior distributions on gas pipeline failures ina robust Bayesian approach.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0, 67:275-284 [8] Bonvicini S, Leonelli P, Spadoni G.Risk analysis of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evaluating uncertainty by means of fuzzy logic.J.HazardousMaterials.1998, 62:59-74.[9] H.S.Gau, C.Y.Hsieh, C.W.Liu, Application of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potential groundwater recharge sites.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2006, 20:407-421 [10] 唐子烨,马宪国.城市天然气供应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研究.广西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3,28(3):241-245
[11] Jo Y D, Crowl D A.Individual risk analysis of high-pressure natural gas pipelines.J.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8, 21:589-595
[12] Metropolo P L, Brown A E P.Natural Gas Pipeline Accident Consequence Analysis.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imulation in Risk Analysis & Hazard Mitigation.Sintra, Portugal, 2004:307~310
[13] Jo Y D, Ahn B J.A method of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for transmission pipeline carrying natural ga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 123:1-12
[14] Sklavounos Spyros, Rigas Fotis.Estimation of safety distances in the vicinity of fuel gas pipelines.J.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6,19:24-31 [15] 刘斐,刘茂.城市燃气管线的定量风险分析.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9(6):31~36
第五篇: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在“数字城市”迅速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新突破。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代表的实践经验表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绩效。网格化城市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集中应用,而且为城市管理理念提供了新的范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对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基本内容、成效与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以促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1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1.1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迫切需要用新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调整和变迁,但其弊端一直未能根除,主要体现在:
一是管理机构规模庞大、管理人员繁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城市管理在总体上应统一,但具体工作应有明确分工。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缺乏统一调度,层次混乱,职责不清,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或者是多龙治水,或者是无人问津互相扯皮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过多地依赖突击管理和运动式管理,结果经常造成管了又乱,乱了再管的局面,浪费了行政资源,降低了管理效果。
四是管理粗放,城市管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均显得被动和滞后,不能做到精确、高效、处理及时。
五是对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效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强化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流于形式。
这些老大难问题依靠传统方法已无法解决,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模式,而网格化就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
1.2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改革开放初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8%上升到42%,平均每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内地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其中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已达94个。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规模膨胀、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各类公共设施庞杂、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控制难度加大、管理问题激增。电话亭、信息亭、停车咪表、造型灯饰、景观雕塑等新型市政设施大量涌现,私搭乱建、无照经营、施工扰民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新问题都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落后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面对这些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只能是疲于应付,捉襟见肘。因此,改革城市管理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创设新的管理方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3 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新模式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方面,信息化发展初见成效。2005年年底,我国政府网站达到11 995个,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以“金盾”、“金税”、“金审”、“金财”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新进展。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已加载12.1亿人口数据。基础传输网形成了以光缆为主要物理媒介,多种传送技术共同构建的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基础网络平台。2005年全年新增光缆线路长度53万km,总长度达到405万km。另一方面,各地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天津市宽带无线微波已覆盖市区,一批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全市累计上网办公项目350项;武汉市基础信息网络管线建设规模2.5万km,建成了城市地理信息、国土资源信息等一批重要数据库。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2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2.1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一个新兴概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利用,它基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RS、GIS、GP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将信息化技术、协同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有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社区网格内,及时发现并综合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机制。以上观点所处角度和概括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基本认识上是一致的。本文认为,所谓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关的几个概念是: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是指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不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信息采集器是基于无线网络,以手机为原型,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专用工具。
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是指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2.2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独具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6大特征:第一,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第二,网格化管理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第三,可以避免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第四,事前预警性管理;第五,该模式是城市管理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向;第六,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也有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5大特征:第一,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第二,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第三,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第四,变“小城管”为“大城管”;第五,变偏重管理为监管并重。结合实践考察和理论思考,本文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2.2.1 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2.2.2 闭环式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效果经常是力度很大,结果很差,其原因之一是管理系统内信息的单向传递,政令频出,但忽视了结果控制,最典型的是一阵风似的运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控制论上属于典型的开环控制(Open Loop Control)。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了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功能,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效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了闭环控制。2.2.3 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所有城市部件分为6大类56种168339个,每个部件小到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行道树,大到停车场、工地、立交桥、电话亭、公厕,全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每个监督员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城市部件的数量、位置、所属社区、管理部门都能脱口而出,新模式下问题处理时间已精确到秒。这充分说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摆脱了传统城市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2.2.4 动态化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获取上基本处于静止、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在一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之后,城市管理工作才跟上来,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有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3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结合各地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几点: 3.1 管理方法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应用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3.1.1 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法 “网格”是指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m[2]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各个单元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边界线的网格管理区域;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该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北京市东城区在实行单元网格管理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现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按照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等原则,把全区25.38km[2]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从而在空间层次上形成4个递进的、逐渐细化的管理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明确的城市管理责任人。第一个层面是指东城区整个区域,城市管理的责任人是区政府;第二个层面是10个街道,责任人是街道办事处;第三个层面是137个社区、责任人是社区居委会;第四个层面是网格单元、责任人是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
3.1.2 运用城市部件管理法
该方法是指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在勘测和定位标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功能,将全部城市部件分类建立数据库。对每个部件加以编码,标注在相应的单元网格图中。这些编码相当于城市部件的“身份证”,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其编码在信息平台中查到。上海市卢湾区把区内所有的城市管理对象,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房产、城市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建筑等等都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卢湾区请专业部门对城市部件进行了勘探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5大类84种,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其中公用设施类有46种,道路交通类有22种,环卫环保类有6种,园林绿化类有9种,其他设施1种。将每个部件都赋予12位的代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的信息。3.2 信息采集工具的广泛应用
信息采集工具广泛应用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北京市海淀区将视讯采集技术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工具——安装在某一单元格内的摄像设备采集的信息可实时传送到视频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监控。城市管理监督员普遍采用的信息采集器是专为快速采集与传递现场信息而研发的专用工具。该工具以手机为原型,装有网格化地图,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城管通”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对城市部件、事件发生的问题进行拍照、录音,并将有关信息发往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对有关城市部件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热线电话、互联网等渠道也得到了广泛应用。3.3 组织设计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两个轴心,实现监管分离。其中一个轴心是指“监督轴心”,“监督轴心”的职责是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信息,并对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另一个轴心是指“调度轴心”,“调度轴心”的职责是接收监督轴心传递的问题信息,继而通过指挥调度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上,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对各部门城市管理职能的整合,分别建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前者即“监督轴心”,后者即“调度轴心”。监督中心下设3个中队辖10个分队,每个分队负责一个街道的管理范围。招聘了400多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负责巡查大约12个网格单元,18万m[2]和1400个城市部件。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是在市政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的,负责指挥、调度、协调与城市管理工作有关的27个专业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有关单位。两者在空间安排、人员配置上都是截然分开的;北京市海淀区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视频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行政事务呼叫中心“三心合一”的组织设计,通过空间合并和功能整合、实现了“监管分离”的同时降低了转换成本。3.4 管理流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见图1)。新的管理流程在各地区实行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6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每个单元网格内的监督员、视讯采集设备、责任单位(个人)等作为收集信息的主体,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一定渠道向监督中心报告。同时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特别服务电话以及网站等渠道了解社会公众和媒体反映的有关问题。监督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后,立即进行甄别、立案,并将相关案卷批转到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立即派遣相关的专业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如果是市属部件发生问题,指挥中心则协调市级部门进行处理;专业人员处理完毕后,通过专业部门向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由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反馈结果后,立即派出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处理结果和现场核查两方面的信息一致后给予结案。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信息平台可以自动生成有关数据资料,作为考核评价有关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3.5 监督评价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新体系。所谓内部评价,就是按照设计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平台自动记录的有关数据资料实时生成评价结果。所谓外部评价,就是对信息平台记录数据不能反映的指标,由有关人员按照要求征求市民和相关方面的意见,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城市管理监督员、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以及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等四级责任主体。各项评价指标均以五级计分法进行测评,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公布。4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关键技术 4.1 3S技术
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三项技术的缩写。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与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对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目了然”,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环境。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以空间为基础的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为海上、陆地、空中和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遥感能及时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内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4.2 分布式数据库及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组成的系统,它是物理上分散在若干台互相连接着的计算机上,而逻辑上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它的物理数据库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在多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中,对于每一用户来说,他所看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模式。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需要用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从概念上讲,分布式计算是一种计算方法,在这种算法中,组成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和对象位于已连接到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上。用于城市管理的数据位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系统或者数据库中,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需要用分布式计算技术来构建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4.3 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
互联网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网格则把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而网格计算则是把计算机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在网格计算中,资源是分布的,资源及其提供者也是分布的。在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中,各种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网格和网格计算技术对信息处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4.4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功能模块、软件构架、分析件、设计模式等。应用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的系统,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4.5 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位子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具有易集成、易移植、高可靠、易使用等特点,可分为数据库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面向消息中间件、基于对象请求代理中间件和事务处理中间件。中间件技术能够将分布式的、多层的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使其更高效、灵活地运转。4.6 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4.7 移动GIS(M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简称LBS)和移动终端四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可见,移动GIS具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2)动态(实时)性;(3)强大的应用服务支持;(4)对位置信息的依赖性;(5)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指挥中心利用移动GIS技术可以随时了解网格管理员的位置信息及工作路线,网格管理员则通过PDA手机可以自动获取自己所处位置周围的基础地理信息。5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5.1 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北京市东城区自2004年10月24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政府系统本身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率为90.09%,问题平均处理时间为12.1小时,而过去要1周左右;结案率为89.78%,平均每周处理问题360件左右,而过去每年只能处理五六百件,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上海市长宁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6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三个月内有效立案16391件,按时处置结案16249件,处置完成率为99.1%。上海市城建热线平台针对卢湾区的公众投诉量明显下降,2005年11月重复投诉率为零,卢湾区内各条城建热线的投诉量也同比下降50%左右。武汉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2005年10月18日建成投入试运行,截至2006年4月13日,立案13210件,结案率达80%以上,日均处理事件100余件。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了高效、精确。5.2 有效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一方面,数字化的信息传送方式使得管理成本有效降低,同时,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使得各类损害、危险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解决、从而降低各类城市部件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组织人员的集约化分工配置成为可能,传统管理模式下,某一区域内不同类别的设施、事件,需要不同专业部门分别派人监督,而在新模式下这些工作可以完全交给一名监督员来完成。专业部门不再承担发现问题、捕获信息的责任,彻底从“监督”工作中解放了出来,降低了人员消耗。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万米单元进行不间断巡视,各专业部门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10%左右,各类费用明显降低;由于问题定位精确、人员分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部件、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城市部件破坏、损伤发现及时,城市部件维修、重置费用等也大大降低。测算结果表明,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而该区为实施新模式投入的建设资金不到2000万元。5.3 有助于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和技术障碍。信息收集传递的及时准确使城市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走出了过去“群众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尴尬境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新型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方式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提高了管理主体的活力和效率;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动下的管理工作流程再造,使得城市管理由过去的粗放、被动、分散向高效、敏捷、系统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5.4 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民主是实现政府“善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大缺陷是公众意见表达渠道不通畅,造成管理者的行为失准,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损害了公众利益。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是沟通渠道的双向性,通过“监督轴心”的纽带作用,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信息传递,密切了政群关系。市民的问题能够及时传达给管理者,方便了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同时,市民评价被列为管理者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了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市民参与管理、协助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5.5 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行为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维持城市内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城市管理应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关怀的理念,重“疏导”,轻“压制”,重“沟通”,轻“命令”。而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中“以罚代管”、“以压代管”、“暴力执法”等不和谐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在绩效考核环节过于重视组织内部评价和机械的指标评价,忽视了外部评价和主观评价。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下衍生的新型绩效考核制度,将市民和相关方面的主观评价列为一项重要指标,内外兼顾,起到了端正管理理念、规范管理行为的功效,彰显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