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洪静琼
作为一线政治教师,在顺利完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任务之后,深刻感受到统编版教材给课程育人带来的新气象,同时真切感受到统编版教材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现结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一、如何把握政治课的性质,凸显与历史课的不同。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采用的是历史性的方式,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必然性。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说,“上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在上历史课,特别是刚开始讲授第一课时,不仅学生觉得像历史课,连历史组老师也以为我们在讲历史”。所以,如何把握政治课的性质,凸显与历史课不同的价值性,这就对我们政治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多的问题,避免“以点带面”被虚化
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突出主线,以点带面”是教材的编写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既没有把“点”讲好,也没有照顾好“面”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对重难点把握不到位,样样都想讲”。有的教师认为“政治概念多,课时有限、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往往出现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或草草完成的情况”。
三、如何解决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要体现亲和力、针对性的问题
统编教材坚持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相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根据自身学习的经验来看,这册书可以说是一本浓缩的‘干货’”,有的老师认为“中国特色会义发展和完善本身比较抽象,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能否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这些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谈谈对统编版教材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抓住基本观点、基本理论,通过讲清、讲透凸显政治学科自身特色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内容叙述的顺序看,本册教材是通过历史性、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再到“综合探究”的感悟,归纳出最重要的理论观点。比如讲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规律的主要内容,能够运用这一规律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现象,同时呈现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以,老师在第一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基本理论,讲清、讲透两者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通过讲清、讲透这个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将第一课中孤立、零散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同时也凸显了我们政治学科自身的理论特色,把政治课与历史课区分开来。
(二)抓住“重难点知识”,让主线突出,以“点”带“面”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突出主线,以“点”带“面”
11周期中考试前,我们完成了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本新教材的讲授。现在重新回顾,发现在对新教材进行授课时可以“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抓住“重难点知识”,对课程内容更加精讲,以主线为引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比如在讲第一课第一框时,有些老师把几种社会形态在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讲得面面俱到,生怕漏掉。其实,我们只要紧紧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重难点知识,整合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事实,呈现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多次再现其相互作用的现象。通过抓住重难点知识,让主线突出,以“点”带“面”,就会避免去深挖知识内容,避免学习停留在具体的社会形态知识点本身,反而被细化的知识点所遮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构建包罗万象的单纯知识点的逻辑结构转向构建知识的框架,不必追求知识的大而全,而要抓住核心问题,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必修1第一课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三条主线:“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通过学习让学生紧紧抓住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明确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三)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设置好“议题”,让政治课上出政治“味道”
如前面所言,在教学实践中必修1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不小心就容易上成了传统历史课,也就是为讲历史事实而讲历史事实,没有展现政治思想。如何避免这一点,实际上可以通过议题式教学法加以改进。
议题式教学法离不开议题的设置。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为例:本节课设计议题:“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围绕这个议题进行“议中学”“学中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政治“味道”。因为这个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学生要解这个问题,要用统编教材的资料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去表达和思考。其结论就是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通过这个议题的学习,学生形成了唯物史观,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在编制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读懂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材特点,是通过历史性、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再到“综合探究”的感悟,归纳出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在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就是讲两个基本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只有精准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特点,在编制议题和进行议题式教学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少走教学弯路。
(四)实现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用好统编教材的衡量标准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目标即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难点是如何解决“知不知、会不会到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在课程内容和生活之间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提供丰富、多元的现实场景,让学生找到内在的关键要素,在帮助他们学习关联能力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课程学习观。”而打造“生活化”的课堂,能打动学生、触动学生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要求教师对抽象理论深入浅出,凸现“课堂亲和力”,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不同时代不同语境、相同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知不知、会不会到信不信、行不行”完全可以转化,关键是老师要下功夫。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路径,用好经典作品,营造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使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