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金村教学区
苗婧
一、说教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本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在进行观察、实验中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同学们对化学反应还停留在表面认识,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提高自身的实证能力,本课的教学恰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说目标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征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运用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原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有淀粉。
五、说教法
在组织教学环节,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载体,主要通过引发猜想、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学生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分组实验、记录整理亲历科学现场,解释科学现象,对比分析科学结论,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七、说课前准备
课件、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几种常见食物。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将表演一个白纸瞬间呈现课题的小魔术,希望借助魔术的神奇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并设疑导入新课。
(二)自主尝试
此环节教师将借“品”“尝”两字之意给出学生本环节的操作要求,在品尝米饭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猜想米饭变甜的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学教材,探究米饭和唾液的化学变化,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初步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合作探究
本环节分为两个实验,一个活动;两个实验即淀粉和碘酒的化学变化及米饭和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得到两个反应都产生了蓝紫色新物质,是一次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判断化学变化的实证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个实验结果,学生还应能推理得到米饭中含有淀粉,这个知识原是自主尝试环节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认识的,这里就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这是本次设计对教材内容的一次整合提升,体现的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学生实验验证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的一次培养。
一个活动是寻找淀粉踪迹,是对淀粉和碘酒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的一次实际应用,此环节教师也将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活动结果,探索淀粉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本环节重在突破教学难点,也是对学生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合作探究环节我们将基本完成的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展延伸
一、解密无字信
二、设计无字信
此环节的设计是对教学难点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也为了增强课堂结尾的趣味性,与导入环节相呼应,教师也将借助无字信的内容在和谐的氛围中给与学生情感上的期望与激励。
九、效果分析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对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
预测及准备主要有:
1.胶头滴管的使用,考虑到化学实验在科学课中的比重,可能有部分学生对胶头滴管的使用存在问题,课堂中教师将给与及时的演示及操作提示。
2.淀粉和碘酒反应后,学生可能观察到黑紫色或黑蓝色,与教材给出的蓝紫色略有出入,这其实和淀粉的结构及浓度有关,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教师将通过稀释实验及淀粉踪迹活动的结论从淀粉浓度方面予以解释,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唾液
麦芽糖
化学变化
淀粉+碘酒
蓝紫色新物质
本课课题将借魔术之力呈现,富有趣味性及吸引力,板书内
容则根据学生探究进程、汇报情况,动态生成,内容精炼、层次清晰、重点分明,将良好地服务于课堂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良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