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市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化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学流程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这里前置动词是“运用资料”,因为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课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不仅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章节又刚刚学习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征,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某些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为此,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就应该有针对性。
四、教法、学法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采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了“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个环节的学习并结合导学案来掌握本节内容。(详见“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问学生:这首歌是歌唱我国哪个城市的?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紧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图片,通过对比这两组图片,使学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边陲小镇变成了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课的内容——城市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给学生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31—35页文字、图表,查阅资料,然后自主完成导学案上该环节的有关问题。并提示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放在那里,做好标记,可在下一环节中请教小组内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在本环节中虚心请教学习伙伴帮助解决导学案上暂时不会的问题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修改完善答案并准备展示。(此时老师可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交流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以适当引导。)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大家知道,学生的天性就是爱表现,所以老师应给他们这个机会,让其尽情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了课堂的有序进行,老师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选派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都给以展示的机会),本组其他同学还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2、同时认真观察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如果发现问题请先做记录然后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必要时给以纠正。
3、每小组根据老师安排,选派代表对其他小组展示的结果给以言简意赅的点评,点评时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
1、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快速记忆本课所学内容。
2、独立完成该环节的练习题,以检测本节课掌握情况。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再按照合作释疑--展示评价的程序进行二次循环。这也是“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循环”二字的真正含义。
课堂小结
(1)说一说:城市化给你和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影响。
(2)本节课的整体络
拓展探究:(课外作业)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发展的越快越好呢?
该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1.定义: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动力及意义
A、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城市化说课稿 篇2一、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地图、照片或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主要考点:城市化及其进程。
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绘制城市人口增长图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分析出城市化的进程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绘图、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读P34“探索”材料,完成:
1、认清:城市化是一个过程,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有什么标志?分析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化的含义:指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人口转变和地域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①起步早(英国最早)---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②水平高---70年代,已达70%;英国现已达90%(原因:新技术革命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含义: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①起步晚,但发展快(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②水平较低(90年,33%; 原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③城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化速度快,是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等的。有些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应加速城市化进程。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学生绘制两幅图表:
P36表1: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发展趋势
P36表2:世界超大城市(400万人口以上)发展趋势
认知一幅地图:P37图4:世界城市群和都市带。
3、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于产业革命,二战后达到高峰。
城市郊区化: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迁移,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城市中心区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退。
逆城市化: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城郊和小城镇的交通发达、环境优良,吸引了大城市、郊区的人口和产业。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再城市化:中心城市的复兴
(三)课堂训练
二、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Ⅱ“2.2城市化”,新课标课程内容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是(1)知识目标: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城市化的标志,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差异及原因,理解城市环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2)能力目标:学会绘制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德育目标:学会合作交流,并能辩证地看问题。
作为一节“多媒体整合课题”的研究课,我的研究方向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整合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技能。达到直观、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开拓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目标。为此,我利用Authorware软件强大的编辑功能,在课前准备阶段播放了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配乐图片,良好的视听效果不仅营造出了较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为课题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见右图)。
在上课之初,我根据课标的要求向学生列出了本节课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如下图一)。然后根据课标的要求,归纳出教学要点。各要点分别设置为热区,点击后能根据预先设置的编辑程序,有序地显示出各种图片、表格、文字等素材供学生分析、讨论(如下图二)。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学生该学什么?
怎样学习教学内容?该掌握什么?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一目了然。较好地整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技能。
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根据上述的教学设计,我把教材上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世界特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超大城市化发展趋势三组数据让学生先后在我设计的图表上绘制出柱状图(如下图三、图四右侧),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特点,我充分利用了Authorware软件强大的编辑功能,设计了分层次地动态展示(如下图五、图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能直观地得出以下结论:①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
快。②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③大城市化趋势明显。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完成了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接下来,在设置的“课堂练习”栏目热区内,列出了强化教学内容,检测教学效果的练习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解答,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出完善的参考答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地方有待改进:①学生把教材上的图表资料转绘成我设置的柱状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时间,并抽测几个学生的绘图进行点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绘图能力。②学生绘图结果点评后,展示我的绘图答案,供学生对比。然后也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分组分析、讨论、总结,各组派代表公布答案,教师进行点评,然后公布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进行对比、完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城市化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城市化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 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以上5分钟。)
3.新授:
一.位置、范围:
广义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义
(以上3分钟)
三.分组探究:(看书讨论8分钟,展示成果共12分钟。)
第一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如何?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珠三角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张家界市城市发展分组讨论:12分钟
第一组:张家界市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二组:张家界市城市发展中哪个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张家界市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5.课后作业:
如何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就下面三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观点二: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观点三: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说课稿 篇5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2.能够利用地理统计图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一、什么是城市化
1.[思考]多媒体显示长三角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长三角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
2.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发展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结合课本及日常生活实际去思考形成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可能会有哪些呢?
活动2【讲授】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问]城市化是什么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工业革命)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问]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进程的速度如何?分析各个阶段有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
填表回答:
2.城市化的时间过程
填表城市三个阶段差别回答:
活动3【活动】课堂活动
答案:
(1).从早到晚: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印度。
(2).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巴西为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为初期阶段。
(3).发达国家:减速,外迁,城市中心衰落。
活动4【讲授】3.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特点: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进入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篇: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授课班级:高一(8)班
本节课是《城市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一、教材分析
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进程,在整个《城市和城市》这一章中是重点内容,其中图表的识读在这个部分的学习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能据此解释不同阶段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措施,使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各班人数多,地理基础参差不齐,加上不少学生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表达能力不够好,所以,课堂气氛难得活跃。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很多人都想积极配合,但不少学生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的方式进行,充分运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地理教学法。通过观察城乡景观图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城市化,让学生树立起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利弊并存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分析,教学难点是对城市化进程折线、曲线图的识读。围绕研究性地理教学模式“情—导—探—评”四个环节,本课的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景观图欣赏】课前滚动播放城市与农村的景观实图,让学生形成感官印象。【新课导入】
选取滚动播放的景观图中一幅,面向全班提问:“这是城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所见景象发言。接着,再展示上海市区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引导学生结合城市等级相关知识发言
【引出课题】以上变化都是城市化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
(学生活动)读图2.17,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提供三个导读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1、概念: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本部分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城市化的水平的衡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4、城市化的意义(提问:城市化是不是件好事?——生答,并阐释。)
【承转】: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到底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我们接下来探讨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世界城市化进程。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本部分整体思路:读图 2.19、2.20,探究两个问题,然后通过完成图2.21的实际问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结合图 2.19和p33阅读材料,对p33活动题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作答。)特别强调:提醒学生注意读图思路的把握和练习。
小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主要对比城市化起步早晚、城市化速度快慢、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差异的原因分析四个方面。
【承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下来的城市化会怎样继续呢?我们接着探究下个问题:
探究2:各个国家的城市化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呢?(以导读问题引导学生先自由发言,后与图2.20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导读: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模式图上,共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速度、水平)如何? 小结: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深入引导:(读图思考)
1、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进程会完全一样吗?
2、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分别处于城市化进程模式曲线那一阶段? 实例探讨:(教材p34读图思考原题)【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城市化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希望大家能把握住读图分析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城市化的问题,看看它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请提前预习。
高
慢
城市化地域向农村推进
逆城市化现象 较高
快
人口快速想城市聚集
城市环境问题 水平低
发展速度 很慢
地域扩展趋势 城市规模扩大
常见问题
第三篇: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师薛必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师薛必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第四篇:《城市化》地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
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学流程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这里前置动词是“运用资料”,因为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课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不仅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章节又刚刚学习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征,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某些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为此,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就应该有针对性。
四、教法、学法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采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了“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个环节的学习并结合导学案来掌握本节内容。(详见“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问学生:这首歌是歌唱我国哪个城市的?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紧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图片,通过对比这两组图片,使学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边陲小镇变成了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课的内容——城市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给学生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31—35页文字、图表,查阅资料,然后自主完成导学案上该环节的有关问题。并提示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放在那里,做好标记,可在下一环节中请教小组内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在本环节中虚心请教学习伙伴帮助解决导学案上暂时不会的问题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修改完善答案并准备展示。(此时老师可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交流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以适当引导。)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大家知道,学生的天性就是爱表现,所以老师应给他们这个机会,让其尽情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了课堂的有序进行,老师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选派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都给以展示的机会),本组其他同学还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2、同时认真观察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如果发现问题请先做记录然后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必要时给以纠正。
3、每小组根据老师安排,选派代表对其他小组展示的结果给以言简意赅的点评,点评时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
1、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快速记忆本课所学内容。
2、独立完成该环节的练习题,以检测本节课掌握情况。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再按照合作释疑--展示评价的程序进行二次循环。这也是“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循环”二字的真正含义。
课堂小结
(1)说一说:城市化给你和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影响。
(2)本节课的整体络
拓展探究:(课外作业)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发展的越快越好呢?
该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义及动力
1.定义: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动力及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A、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第五篇:城市化工作总结
城市化工作总结
“>城市化工作总结2007-02-06 09:45:1
2区城市化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园区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一个融合,两个对接,实施三大战略步骤,四大战略措施,建设新型工业化河滨市区的发展思路,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一、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年,我们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一是为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城管综
合执法大队更名为城管行政执法大队,并壮大了执法队伍,添配了执法装备,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得到加强。为规范执法行为,又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逐街逐路,定员定岗定责,严格奖惩兑现,使执法队员的责任心加强,严重影响城市市容市貌的城市顽疾得到规范和遏制,城市秩序明显好转。二是按照“建养分离,事权分离”的原则,对园林处、环卫处进行了作业方式改革,将环卫道路保洁、园林养护管理任务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投标,推动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做的模式转变。环卫处对以来老城区以外新增城市道路共计万平方米的道路保洁进行了分段招标。园林处对老城区和产业区起步区段万平方米的绿化管理进行了公开招标。通过市场化运作,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激发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感,提高了道路保洁质量和园林养护管理水平。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的载体功能
区加大了对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今年,我们主要投资建设了以下工程:一是城市道路建设工程。()路翻新工程。由设计院设计,全长米,宽米,共拆除原涵洞米,工程总投资万元。目前,暗渠翻新工程已完工。路面造面工程春节后马上进行。()路整体改造工程。由城建设计院根据清华大学对路及路两侧整体改造的总体规划进行设计。道路工程全长米,主路宽米,双向八车道,两侧人行道各宽米,全用花岗岩铺设,两侧路灯采用国内先进的灯光设施,所有管线全部入地,工程总投资万元。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是园林绿化工程。()广场及绿化带工程。广场及南北延伸绿化带总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由园林设计院设计。目前,已完成广场绿化和绿化带建设,广场硬化、铺装及广场、绿地内的景观、管理房基本完工。主体雕塑、草坪灯、喷泉正在
抓紧设计、施工。()南、北工业区绿化工程。区绿化是今年绿化工程的重点。对区的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栽植各类乔灌木万株,绿化面积达万平方米,完成投资万元。同时,对起步区出现的残树断垄,缺土少苗部分,进行回填、补植常绿树、撒播草种,进一步巩固了绿化效果。三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热电厂及供热工程。热电厂由投资建设,总投资元人民币,年发电度,提供万平方米的供暖热源。目前,已完成土建投资万元,其中主厂房投资万元。化水车间、加压泵站、水塔、烟囱、破碎车间和干煤棚主体工程已完工。供热工程由设计院设计,工程项目设计供热能力为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需敷设主管道公里,建设个分配站。目前,主管线已全部敷设完毕,占地亩的首站建设主体工程已完成,二级管线改造基本结束;分配站,已完成个,各分配站锅炉房已经确定,居民室内设施改造正在进行之中。()天然气管网工程。天然气工程是
市政府的重点工程,由市政府统一投资,区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并协调地上附着物补偿及拆迁工作。我区段工程总投资万元,需敷设主管道公里,需挖掘回填土石方万立方米,现已基本完成。四是工业、生活污水管网敷设工程。(工业区一期污水管网和两次穿越工程。将南区的污水经自来水厂和东关两次穿河底送到工商分局门前,沿河绿化带直穿小山和高速至总排污管网,目前,工程已完工。()发展区排污工程。该工程自向北至厂北侧,向东穿高压走廊绿化带,再过路,接入区总排污管,该工程已完工。()河城区段河床污水截流工程。该工程从河到街东端敷设一条长米,直径为—的水泥管,将处长期向内夹河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全部接入主管道送到总排污管网,彻底结束老城区雨污混流、污水排放至河的历史。该工程已经施工完毕。()全长米的南区污水二期工程。该工程经区沿路到河东岸沿河向北至以北段,已开工建设。
三、加快旧城改造及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在给广大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及便利的出行条件的同时,为彻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年,我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村整体改造工程。我们在年将芝阳村整体拆迁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改造。重点建设了万平方米的回迁房,用于安置村回迁户和连城路改造涉及的回迁户户。目前,万平方米回迁房已基本完工。二是吸引外资,进行房地产开发,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住宅小区。年,我区主要是进行了小区等开发建设,总开发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通过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住宅档次都有了较大提高,城市居民住宅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四、积极加强小城镇建设。
为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
心的作用。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的多种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小城镇建设。一是采取以点带面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心镇典型带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心镇“四个一”活动,主要抓好道路、绿化、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区四个镇两个办事处共投资万元,硬化路面万平方米;投资元改造自来水,以改善农村农民用水问题;投资万元,建设桥梁座;投资万元,绿化面积万平方米。二是加大园区建设。推动小城镇上规模、上档次。今年个工业园区共落实项目个,投资亿元,建成区面积万平方米。三是严肃规划纲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行没有规划不审批项目的制度。根据我区发展现代化生态河滨城市的战略思想,对办事处镇驻地的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按照全区总体规划思路重新进行了规划,并对部分镇、办事处的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
总之,经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
努力,我区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省市的要求,跟兄弟县市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再接再厉,把我区的城市化工作搞好。
二五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