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年级上册古文默写
-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拼音字词古文默写
• 巴东三峡 浣huàn妆夔kuí 滟滪yàn yù堆凝níng望 玲珑línglïng 险峻 悬崖绝壁 古褐hâ苍苍 • 周庄水韵 斑斓lán 漾yàng动 炫xuàn目 仲zhîng春 飘忽 宣纸 晶莹y
-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默写特训
七年级上册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见贤思 -
八年级上册古诗默写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理解型默写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遥隔楚云端。 3. __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 5.晴
-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
八年级语文应考古诗文默写
根据要求默写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 __。
2、杜甫《望岳》诗中状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的两句诗是“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传达出诗人为 -
上海高考古文默写范围
(一)高中考纲要求必备古诗词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
八年级古文翻译
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
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
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4。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 一、分课默写: 《长歌行》: 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
-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默写1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复习集锦 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 , , , 。 , 。 5、描
-
八年级古诗默写
21《与朱元思书》吴钧 ⑴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 , 。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 。 ⑵描写水之“异”的句子: , 。 , 。 ⑶描写山之“奇”的句子: , 。
-
八年级默写试卷
八年级复习试卷诗歌和文言文默写专题设计者:王志勇班级:姓名:
一、预习与质疑(课前完成) (一)预习目标:课本的诗歌17首。 (二)预习内容:
1、25课杜甫诗三首;2、30课诗歌四首;3、课后十首 -
学生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一)野望(王绩)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 默写题
一)《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语文八年级上册重点篇目理解性默写练习姓名 一、《桃花源记》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 , , , 。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训练班级姓名一、《桃花源记》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4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
班级:姓名:得数:(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繁多而错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
-
八年级古诗词的默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默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⑴诗中表达新事物终就能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句是: , 。 ⑵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