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七册第六单元练习一
-
第七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20 古 诗 两 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
-
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
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
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方向与位置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
-
八年级第六、七单元练习
八年级历史第六、七单元练习姓名______班级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什么部门? A.手工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农业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哪三座大山的压迫?
-
第六单元提升练习-11
第六单元提升练习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一、基础知识。(40分)(一)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音节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4分)A.堤坡(dī) 语重心长(zhònɡ)B.河畔
-
第六单元课题一教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
-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单元教案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正确含义。 2.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3.探索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互化,会比较小数
-
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练习卷范文大全
六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练习卷六班姓名:学号:号成绩: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40分)一、基础整合。(30分)1、我会读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5分)jìng pèichéng jièxiáxiǎngw
-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 姓名: 2017.11.21 一、读拼音,写汉字。 huá ɡuāshìfǎnɡ( )船 ( )风 ( )线 拜( ) wēi tián lán kě ( )武 香( ) 深( ) ( )口 zhuānɡ ráo fèn ró
-
第六单元-百分数(一)(共五则)
第六单元百分数(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1、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与分数在意义
-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预习(一)
第1课时 单元预习课——《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教学目标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与主要学习任务。2.认识两课中的19个生字,随文学写“饮、初、富”3个字,学习
-
《第六单元称一称》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
-
一。二单元练习[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七、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在括号里写上作者名字。(8分)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 读拼音,写词语(5分) jìnɡ mì hōnɡ kǎo yīn yùn qín m
-
第五单元提升练习一
第五单元提升练习一、把汉字和它的读音连一连。阅 窟 叼 诲 掉huì diāo diàokū yuè二、读拼音,写字词。三、把不是同类的字、词画出来。1.厨 窑 厦 厢2.微笑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提升练习一
第六单元提升练习一、把生字和对应的拼音连起来。鹂 映 蝉 渠 稍chán qú shāo lí yìnɡ二、读拼音,写字词。三、选填量词。阵 只 条
-
苏教版数学第二册单元练习卷第六单元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测评卷学号班级姓名成绩等第_____一、算一算。(24分)1、口算。(12分)27+3=64-50=58-8=9+45=6+62=33-8=75-40=80-30=68-5=7+52=79-8=7+33=81+6=90-6=29+6=100-50=47-9=65+5=42-7=84-70=37+6-8=96-30
-
苏教版第七册练习教案[全文5篇]
苏教版第七册练习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
-
第七册练习教案苏教版5篇
课前思考:教学处处留心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通过讨论,从感性上认识对联的有关知识。学生说出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