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
-
北师大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一、生字组词(易错字:朗、论、创、换) 轻松 轻重 轻声 口哨 放哨 哨兵 树梢 眉梢 树枝 枝头 枝叶 悄悄 交换 变换 转换 一支 支柱 支持 除法 去除 除非 害虫 害怕 伤
-
二年级第三单元
一、根据课文组词
信()沿()抬()际()
蛙()错()答()还()
言()每()治()棵()
挂()哇()怪()慢()
怎()思()穿()弯()比()服()浅()漂()啦()啊() 夫()表()示()号()汗()伤()吸()极()
串()兔()告()诉()狐()狸()猴()颗()
斤()折()挑()根()独()满()容()易()
二、填填记记
1、青蛙说天不过_______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201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2015.10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计算。 1. 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20分) 2×3= 25+5= 3×4= 5×5-3= 5+66= 5+4= 23-5= 3 ×4-5= 6×6= 4×4= 7+28= 4×5+15= 4+4= 7+28=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三单元检测 试卷分析 测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分析日期:2016年10月26日 一、成绩分析: 本次参考22人,及格22人,平均分82.16分,及格率100%,优秀人数8人,优秀率36.4%。本次测试成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单元考试试卷分析河口小学 汪国春 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背熟1—6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试题概况分析 试题主要由知识演练(包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测试情况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次测试难度比较适中,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今次考试我的得与失。 一、 试卷分析。 第2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作为学习起点,激活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已有认知,并且突出相同加数的连加,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教材编写的特点: 1、较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郑文柏
一、试卷分析
本试卷共计十大题,涵盖了本单元的所学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总结(推荐五篇)
第三单元的总结 1、 认识计数单位千: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 数的组成:一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是几,这个数就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 读数要从高
-
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测试题[范文模版]
一、填一填。(14分)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2、一块三角板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3、一个长方形有角,有个角是直角。4、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
二年级第三单元试题
一、请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放到相应的篮子里。辉 贱 凰 番 环 襟 凤 吾焕 啡 伟 维 疆 繁 境 jfhw
二、 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1、这里出产的哈()瓜,像()一样甜。(密蜜) 2,、山坡 -
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从含羞草得到的启示
外公家里种了一株含羞草。只要轻轻一碰它的叶子,便会合拢起来。好奇心驱使着我。咦?含羞草的叶子为什么会合拢起来呢?
原来,含羞草的叶子下方有一个袋状的东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doc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黄河路小学 刘社贞 一、单元主题 角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内容: 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移》说课稿
《平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平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
-
苏教版 二年级 数学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教案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