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语文第五册默写
-
高中语文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课外名句默写 课外名句检测 《诗经》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如切如磋
-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
《离骚》 屈原 1、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
高中语文诗词曲默写
3eud教育网http://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高中语文诗词曲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 2、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 3、民生各有所乐兮,。(《离骚》) 4 -
高中语文《百年孤独(节选)》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百年孤独(节选)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 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3. 分析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
高中语文 离骚 情景默写及答案
《离骚》默写训练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
-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默写大全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强化训练1.古诗文填空。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足
-
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一、《蜀道难》
1、西当太白有鸟道,。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杜甫诗三首》
5、,孤舟一系故园心。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二复习——默写练习 班级 姓名 《沁园春· 长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 2.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3. ,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 4.携来百侣曾游。
-
高中语文第三册古诗词默写测试
高二语文第6周作业古诗词默写与测试姓名:班级:得分:一、课内部分1、桑之未落,。 ,。吁嗟女兮, 。2、,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既见复关,。(《卫风·氓》)3、岂曰无衣?。·无衣》)4、静女其
-
高中语文古诗文必备篇目默写竞赛题(含答案)(定稿)
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写出下列诗歌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依次填在答题卡) 1.他山之石,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鹤鸣》) 2.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车辖》) 3.靡不有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0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
-
高中语文《旅夜书怀》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旅 夜 书 怀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默写训练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理解性默写押宝卷(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
-
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含答案(五篇范例)
1.《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 2.《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 ”也提到了学与思
-
高中语文必修二理解性情境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二理解性情境默写 1单元默写检测 《荷塘月色》4-6段。 1、《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写荷香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月光
-
高中语文必修五理解性默写题精选
高中语文必修五理解性默写题精选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
-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练习题5篇
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检测 1.《蜀》用夸张手法写山势的高险,枯松倒挂的句子 是,。 2.《蜀》说明在很久以前蜀地就建立国家的句子 是,。 3.《蜀》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情境式默写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情境式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