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语文新学案答案
-
2015高中语文《大堰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5高中语文《大堰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体会诗人真挚的感情; 2、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训练朗读能力。 步骤: 整体把握: 一.问题:请
-
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步步高】(新课标) 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
-
生物必修二新学案答案
由于本答案为机器扫描制作,所以会含有部分乱码。但是确实是原本答案所扫描,内容无误但字体略有乱码。 仅供参考。★预习探究 l发现了遗传学两大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合定
-
学案答案
前面几题见教案2(明确: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⑵“天涯沦落”
-
高中语文会考及答案
高中语文会考题 小试卷分第1 t:F(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iOO分。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等卷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
-
高中语文病句及答案
一、【语序不当专项训练】 1、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较低。 2、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
-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 题 解 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
-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 -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课时:2年级:高一设计人:胡彦英审核人:商伟杰编号 【语】08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日期 2013-3-8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 -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 课题:离骚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
-
2014年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乐府双璧”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低位
2、 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归纳“相、见、谢、徒、适”的用法及意义
3、 熟悉故事情节 -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专第 一 题 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抓住“看”“忆”等关键词,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 指导学生诵读、品味词中精彩的
-
高中语文必修4理解性默写完整版(学案+答案)
必修4理解性默写 《望海潮》 1.《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情况作总的概括性描述的句子是: , , _______ 。 2.《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 , 。 3.《望海潮》中用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3第二单元导学案一、单元目标: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二、单元学法指导:1
-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
一条老狗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梳理】 一、字音认读 绿苇( )倚闾( ) 惬意( ) 魁梧( )跳蚤( )黑黢黢( ) ......啜泣( ) 忐忑( ) 迢迢( ) 怅然( ) 万籁( )洞穴( ) ......二、相关链接 【季羡林求学经历】 1911年8月6
-
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
摘 要: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就问
-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 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
-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5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⑶ 思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