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
《醉翁亭记》检测题
28课《醉翁亭记》检测题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晦明变化者野芳发而幽香...3、翻译重点句子。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佳木秀.而繁阴山 -
《醉翁亭记》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卷班级姓名座号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琊潺潺()辄醉 ......
暝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
觥筹交错颓然阴翳 ....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 -
醉翁亭记练习(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题 答案
三、简答题
1、第一节写景的层次是什么? 由远而近、由外到内、由面到点,移步换景
2、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①在滁州西南方向 -
醉翁亭记答案版
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2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
-
醉翁亭记拓展阅读答案
《卖油翁》答案
一、给下列字注音 自矜(jīn)家圃(pǔ )发矢(shǐ)微颔(hàn)忿然(fèn)酌(zhuó)沥之(lì)睨之(nì)尧(yao)咨(zi)杓(sháo)
二、解释下列划线字
(1)善射:_擅长_(2)自矜:夸耀尝射于家 -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答案)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答案)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答案)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zhé2.mínɡ3.ɡōnɡ4.yǔ lǔ5.yì6.yáosù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茂盛的样子2.钓 -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5篇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文中描写 -
《醉翁亭记》练习检测题全套题整理
《醉翁亭记》练习检测
一、生字词 滁琅琊潺霏暝晦tuí然饮少辄醉林霏 岩穴伛偻 酒liè山肴野蔌 觥筹 阴翳弈
二、基础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 ___,自号__ -
八年级下《醉翁亭记》检测题题
八年级下《醉翁亭记》检测题题
班级____ 姓名_____
一,完成填空
1,本文作者 (1007—1072),字 永叔 ,号,晚年又号,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2,《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 -
《醉翁亭记》中考真题1
醉翁亭记
(一)(2011•湖北省十堰市)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 (基础题)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比较《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复见 ....C、
-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共5篇)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 文中
-
醉翁亭记 文言阅读及答案(精选五篇)
醉翁亭记》(幻灯) 酒与灵感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酒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灵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解脱、消愁,甚或纵情的力量。所以,当我们看到欧阳修的“醉翁
-
问题探究醉翁亭记答案(合集五篇)
问题探究(《醉翁亭记》):
1、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2分)
答:山水之乐、宴会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2、从景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2分)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 -
醉翁亭记练习[学生用](答案)
礼辛初中八年级下《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完成填空
1,本文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醉翁亭记》写于 -
《醉翁亭记》期末复习测试题 答案(推荐)
《醉翁亭记》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1、背摆放酒杯蔬菜2、B 3、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
《醉翁亭记》中考练习题及答案(5篇)
《醉翁亭记》中考练习题及答案(一)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D (2分)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
《醉翁亭记》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
《醉翁亭记》
一、作者:欧阳修.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他作品有《朋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