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5篇范文

时间:2019-11-22 20: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第一篇:《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导语:大家都知道观后感其实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一)

四星的感觉,打了三星,因为自己愚钝,好像读懂了什么又好像没懂什么。书的结局平和却压抑。读罢,不知从何说起,好像一直想从书中探寻什么。

一个人的心智从一个极低的水平,经历到一个罕见极高的水平,继而再以一个和从极低走向极高相同的速率从极高再走向极低,逐渐衰弱。这让我想到两年看的一部两个半小时(如果没记错的话)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相似却又不同。

如果说,“0”可以表示一个人最开始的状态,归于本真或一无所有。“1”可以表示一个人较为完整的状态,有所一定经历和认知。那么,书中通过智商的变化,查理经历的是0-1-0。电影中的主人公经历的是从出生时生理特征的老年,再到壮年,继而变成婴儿,最后走向死亡,也是0-1-0。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这里,我并不想感叹二者人生有多么曲折,只是想到了二者人生的相似性。

回到书中,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查理在进步报告中多次写到的相似的内容:“我是一个人。”由此得出:不管是那个痴愚的“查理”,还是智商过人的“高登先生”都从未被看作一个真正的人。

也是,在查理的童年,母亲罗丝从不承认自己生的小孩是一个低能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不耐烦的教查理应该怎样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样自理,一次又一次不心死的带查理去看了不起的名医,一回又一回地为自己儿子感到羞耻而斥骂。噢,可怜小查理,脑海里都是不好的回忆,他什么也不懂,他只有从橱窗瞭望,他只有一面温暖的墙。可是他也是个人呐。

即使查理变成了智慧过人的高登先生也无一例外。他是试验品,他就是阿尔吉侬,在被某些名誉利益的捣鼓下,他承受着冒险失败后的一切后果。可是那些被与己利益驱使的人又有什么错呢,他们说查理是为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他们忘了,查理是个人,高登先生也是个人呐。

一个人从痴呆愚笨变成一个智商一百八的天才,那么他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否会有所改变呢?作者通过查理的改变以一个悲观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丑恶。查理,愚笨,善良,受尽欺负,有很多朋友(或“朋友”)。高登先生,聪慧,傲慢,敏感,没有朋友。难以想象,当我们常人的智商陡然间变成一个天才的智商,我们是否会将人性中所有一面都洞察透彻,是否会变得尖锐敏感,是否会变得孤独呢?

答案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当我听到阿尔吉侬的故事时,我知道那是一个令人有些悲伤的故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二)

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从一开始的无聊透顶、荒诞离奇到最终的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作者用第一人称和日记报告式高超的叙事方式,让人隐隐约约总有一种很强的带入感,细思极恐,其实查理高登就是有思想的阿尔吉侬,也是映射现实中的你我他,查理高登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正常每个人所要经历的宿命呢?从稚嫩的婴儿到成人的高峰,到老年全方位的衰退直至消亡,我们都会经历懵懂到巅峰再到衰退的生命周期。

我个人觉得和《活着》很类似,这是一个悲惨的世界,不管我们如何挣扎,试图与命运做怎样的抗争,最终这一切都是无谓的,我们都逃不出生命的魔咒,都会被时间打败,这并非是我们能选择的,是多么地悲哀呀!也许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时候我挺后悔看这类的书,因为看得越清楚,越难以得到快乐,总有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渺小从心底蔓延,又被紧紧扼住喉咙的无力感。而对于这种无力感,我内心是很抗拒的,极不愿意接受的。现在我都有点不敢翻开《平凡的世界》,我害怕又从其中读到这种无力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三)

首先,我很想写写关于查理前期想要变聪明的感受和后期学习时总是忘掉的事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愚蠢和智商不够,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于是很努力地去追赶别人去想要变得跟别人一样敏捷。这是多难的事情,只是旁观的人是不懂的。这样说可能好像是把自己跟查理强行地连在一起了,不是的,我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我说一百次阅读并不是背诵并不是背书也改变不了我总是忘掉我看过的内容的事实。说多少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也能把事情做好也改变不了我确实反应不够敏捷的事实。这种状况只是还没严重到令我无法生存,我还能保护自己能够不受到太多的嘲笑。一颗想要变得更聪明的心,这是查理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最近第四季奇葩说闹出的事情中,马薇薇说:“都第四季了你还不知道谁是朋友。”这类的话语,是查理们以及像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却想企图捉住点什么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聪明,却受到嘲弄时的难过之一。聪明人弄出了一个综艺节目愚弄愚蠢的人,我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个。有的人有天赋也努力,所以她们就应该那么厉害。而我很努力才保持了正常人的水平,不值得称赞,但也绝不能因此受到耻笑。因为每一个向上的人,ta的任何努力,都比一个耻笑别人短处的人,更值得尊敬。

事实很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恶意,却也很自然地有着善意。这是一个能量守恒的世界。我很心疼查理们所遇到的遭遇,也希望所有查理们都能遇到真心为自己着想的人。即使一个人带着目的的举动,但是能授惠他人,也是好事。就像尼姆教授、伯特等人,就算是再功利的目标,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为什么我从来都不会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只有聪明人才会想到?我知道我曾遭遇的一切,我知道我继承了谁的性格,我知道是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这样会显得很盲目自大吗?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关于自我本身的事情,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奥秘在这样的思想里。我见过那种人,他们显得特别不一样,为什么?

或许,读一本书,让自己产生怀疑,是迈开了思考的第一步。

第二篇:献给老师的花束(定稿)

《献给老师的花束》说课材料

余治平

说教材:

《献给老师的花束》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的诗歌。整首诗围绕“爱”,既写出了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又写出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赞扬了人间至真至纯的师生情谊。课文共有4个小节,每个小节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师生情。

这首诗的第1小节概括地赞颂了老师献身教育而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第2小节用具体的事例再现了教师关爱、教育学生的情景;第3小节写学生向老师献“勿忘我”表达对老师的祝福和敬爱之情;第4小节写老师高尚的品质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的启迪。说学生:

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提前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背诵,学生比较感兴趣,毕竟教师节刚过,而且9月10日那天,学生们不仅给老师们送上了花束,而且也表达了对教师的感激之情。由此可见学生们对老师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这也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之一。说教法: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诗歌情感炽烈,意境深邃,加之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脚突出,很适合朗读,因此我打算用读的方式来教这篇课文。一共分2课时来上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扫清文字障碍,找准情感主线。第二课时精读品味,感受师生情深,课内我将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大声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表演读等。在读中品味师生之爱,在读中感受师生之情,在读中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将要上的就是第2课时内容。

其次是采用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加强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本诗意境优美,表达有特点,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例如在教学第2小节时,三个“记得”可让学生用自已的话描述诗中的情境,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用“记得”开头写话。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3、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抓住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教学难点:

练习用“记得”开头说话写话。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课时内容:

二、品读第1节:

让学生自由读第1节,你从哪些句子、词语中能读出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抓住文中的几对反义词休会思想感情:

欢聚——离别 忧愁——喜悦 青丝——白发 接下问学生:老师希望什么?对什么“痴情”?从而理解“无怨”一词的深刻含义。

最后让学生带着崇敬之情读这一节。

三、教学第2节:

1、默读这一节,看看作者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交流,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指名说一说

四、学习第3节:

师启发:作为学生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我们会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呢?

引导学生思考:“勿忘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学生为什么要送“勿忘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节思考讨论。

再问:学生给老师送花为什么要“轻轻地放”“默默地放”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五、品读第4节: 男女生轮流读本节,让学生找一找当学生长大成人之后回想起老师的什么?

品读“仿佛仍然站在我们的背后”一句。问:这是不是一个比喻句?那作者为什么说老师站在背后注视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呢?

作者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结合前3节想一想?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第4节。

六、总结全文

作者写这首诗献给老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献给老师的花束》教学设计

余治平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的诗歌。全诗以“爱”作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围绕“爱”既写出了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又抒发了自己对老师的敬爱。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3、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课文。

2、读完课文后,现在还留在你的脑海的是文中的哪幅情景?

3、学生交流,初步做到整体把握文本的大体内容。

4、说说诗歌中表达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

二、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爱。指名朗读自己找出的句子。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细细地品,看看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师对工作的一种怎样的爱?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三、学习课文2—— 4节。

1、教学第二节(1)自由读第二节,看看作者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2)学生讨论,交流。A、老师背“我们”过河;

B、入队时,老师投给“我”无声的目光; C、老师表白自己的心声。

(3)指名朗读叙述第一件事的诗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再读,想象这句蕴涵的情景。

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神态、动作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展开想象,把老师“小心翼翼摸索过河”“背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等情境想象出来。

思考:老师“无声的目光”传递的是什么?(祝贺,肯定,期盼„„)全班齐读这几行诗,读出从老师的目光中体会到的这份含义深刻的爱。

2、教学第三节(1)学生齐读第三节联系题目想想:献给老师的花束是什么花?(2)“勿忘我”又是一种怎样的花呢?指名读相关诗句,概括其特点:(生存不择地点,不讲环境„„)

(3)那么多美丽的鲜花,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这朴素无华的小花送给老师呢?(A、与老师的形象相似;B、“我”不会忘记师恩。)

(4)作者是怎样献上这束花的?指名读相关诗句,相机理解“轻轻地”、“默默地”(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重;表达对老师的感谢、爱戴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心愿。)

(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3、教学第四节。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A、“想起„„,想起„„,想起„„”“想起”说明了什么?“蓝色的衣装”联想到什么?三个“想起”勾画了一副怎样的教师形象?为什么说是“人生的作业”?老师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教我们做人,通过朗读,引发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B、“仍然站在„„,注视„„,鼓励„„”离开老师多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感觉?

(老师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磨灭的,即使离开了老师,但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着“我”,感染着“我”,指引着“我”,让“我”在今后的生命历程中,知道怎样“书写”)联系全文想想,最后一个省略号有怎样的蕴涵?(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默默无闻,不求索取,把自己的毕生献给社会、献给人民。)

四、读、想、说、写:

(1)献给老师的是什么花?给老师献上这种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课文的结尾写道:“生命的历程啊,应该怎样书写„„”你觉得生命的历程应该怎样书写?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板书设计: 献给老师的花束

关爱

老师 学生

敬爱

第三篇:《阿尔瓦的‘秘密武器’》读后感

《阿尔瓦的‘秘密武器’》读后感

读了《阿尔瓦的‘秘密武器’》这篇文章感触很深。阿尔瓦是一个心胸宽广、心存感激,十分友好的人。在一次圣诞舞会上阿瓦尔的同学布伦特在舞会上没有人理他,还有些同学故意嘲笑他,他很生气的准备离开,正好被阿瓦尔碰见。布伦特有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阿尔瓦用自己的秘密武器帮助他,他的秘密武器是:忘掉别人的不友好,度想象他们的好,要心存感激的与人交往。

在班里我和侯子龙也有过一点点小小的摩擦,记得一天下午放学回家我被侯子龙的爸爸拦住了,对我说:“以后不要再和侯子龙在一起”。我真想不明白,过了很久我才告诉妈妈这件事情,妈妈说我也有些做的不对,比如侯子龙打我一拳,我也去打他,最后追他时用衣服的拉练不小心打在他的眼睛下面,很危险的,这样就是伤害到别人了。侯子龙的爸爸责怪也我是对的,因为这样就是伤害到侯子龙了。妈妈还劝我不能太小气,更不能与人计较一时的不友好,要好好与别人相处。以后我不再计较他有时的不友好行为,要和他和睦相处,希望以后能成为朋友。

我想,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向阿尔瓦一样用一个感恩的心,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别人,才会有很多朋友,反而用不友好的打击报复对待别人,最后是没有朋友的,只能与人树敌。

第四篇:吉塞尔观后感

《吉赛尔》观后感

芭蕾,是什么?在我上第一节舞蹈赏析之前,我的认识是:芭蕾是一种舞蹈,演员表演时需要穿特别的鞋子,还要踮起脚尖跳舞;听过音乐老师说芭蕾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艺术,但我却不知道怎么个有观赏性法。我以前看过的唯一的芭蕾,也只是音乐课上老师随意地放的一小段《天鹅湖》。舞者穿着白色的裙子,在那里翩翩起舞,只不过不知表达的是什么,只知道他们在跳舞而已。

当老师开始播放《吉赛尔》时,我不禁感到惊奇,原因是,视频里的场景不是舞台,而是更接近现实的场景。原来,舞蹈作品也可以在除了舞台的地方展现的。也不禁责怪起自己少见多怪。

《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赞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应该拥有吸引人的情节以及有深度的内涵。《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德国冬日的故事》。《吉赛尔》分为两幕。

第一幕:莱茵河地区的一个乡村

美丽单纯的农村姑娘吉赛尔和母亲生活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村庄中。面对看林人希莱里昂的追求吉赛尔屡屡拒绝。因为吉赛尔正深爱着化名劳伊斯的伯爵阿尔伯特,虽然她并不知道阿尔伯特的贵族身份。这天,柯特兰公爵带着女儿巴季尔德和朋友家人到山谷打猎,路过吉赛尔所在的村庄时,受到了吉赛尔母女的热情的接待。为了答谢吉赛尔,巴季尔德赠给了她一副珍贵的项链。此时而出于嫉妒的希莱里昂拿出阿尔伯特的剑和号角,当场揭穿了阿尔伯特的贵族身份。吉赛尔向大家宣布她已爱上了阿尔伯特。但巴季尔德出示订婚戒指,告诉吉赛尔她早已同阿尔伯特订婚了。意外的打击使吉赛尔神情恍惚,她扔掉了巴季尔德送给她的项链,在失去理智的狂舞中悲伤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幕:寂静的林中墓地

夜晚,森林深处的墓地里,一群生前被负心的男人遗弃的薄命女魂(传说中的维丽丝女鬼)正在四处寻觅复仇的机会。因为无尽的怨恨她们会围住此时走进森林的男青年,强迫他们跳舞,一直跳到力竭而亡。今夜深感负疚的希莱里昂来到墓地即被以米尔达为首的维丽女鬼们围住,惩罚至死。

随后无比痛悔的阿尔伯特也来到了吉赛尔的幕前倾诉心声,女鬼们又欲置他于死地,但是善良的吉赛尔面对阿尔伯特的忏悔最终选择了原谅,并且在女鬼们。的面前全力维护阿尔伯特。当黎明的钟声终于敲响时,吉赛尔和女鬼们消逝在清晨的阳光中,得以幸免的阿尔伯特站在吉赛尔的墓碑前,一缕阳光照下时,心里没有丝毫幸存的喜悦。第一个欣赏点在第一幕,吉塞尔知道恋人阿尔贝特已经和男爵的女儿订婚,随着急速的音乐,扮演者用较为虚幻、不扎实的舞步描写吉塞尔情绪处于极度疯狂的状态,这段吉塞尔的舞步,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有点类似影视作品。而最后吉赛尔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就这样由于极度的伤心而离开了人世。即使不懂得艺术的我,看到吉赛尔的疯狂的舞蹈,也会明白其中的意思。第二个欣赏点在第二幕,阿尔贝特来到吉塞尔墓前。已经死去的吉塞尔的鬼魂和阿尔贝特在鬼王的支持下跳双人舞。

这段双人舞蹈中,已变成鬼魂的吉塞尔舞步轻灵、很多动作在空中完成,观众看到演员在空中飘来飘去的完成一个个舞蹈动作。这段双人舞体现了芭蕾的优美,舞蹈者的灵魂在这里得到具体体现,如同不同的影视演员演绎同一个角色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段双人舞由不同人跳来,人物性格刻画也有不同。第二幕的另一个看点在第二幕结束,code(辉煌的结束之意)。这段舞蹈突出鬼王的威力(鬼王要求闯进森林里的男人不停的跳舞,直到死去),吉塞尔为挽救阿尔贝特的生命,自己不停的跳舞来拖延时间,直到跳得精疲力尽??钟声响起,天亮了!阿尔贝特的生命保住了!吉塞尔回到坟墓。

说实在的,对我而言,第一幕的内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能通过舞者的表情以及他们的肢体语言而“猜测”到大概的内容。虽然不是很肯定,但至少我还是理解了大半的。而第二幕就复杂多了,或者说是抽象多了。我看完之后,只能理解的就是:吉赛尔在保护着阿尔伯特。而其他人是谁我就不清楚了。而为什么要保护他,我也不清楚。课后查了一下内容,我才恍然大悟。吉赛尔在第一幕已经死去了,而第二幕的她已经是鬼魂了。她死了依然保护着那个负心汉,那个深深地伤害了她的心的男人。而那些其他的人也是女鬼,她们想要夺去这个负心的男人的性命,因为她们身前也曾经被自己心爱的男人所抛弃过。最后在吉赛尔的竭力挽救下,阿尔伯特获救了。而此时的阿尔伯特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悔恨。

作品的上下幕对比明显,刻画出了人性的丑与美。第一幕是人间世界,第二幕是幽灵世界。第一幕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充斥着欺诈、虚伪、嫉妒和等级偏见。第二幕所呈现的人性的美:吉赛尔因为爱而放弃了恨,也因为爱而战胜了鬼王的淫威。我还不得不提起在影片中,男女主角的高超的芭蕾技巧。虽然我还不懂什么是芭蕾技巧,但是他们的舞蹈技巧还是深深震撼了我。观看影片过程中,我不只一次由内心发出感叹之声:太让人匪夷所思了!下课后,我试着用脚尖站立,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可能办到呢?我不禁又发出感叹之声:太强了!

所谓“歌舞”,歌和舞是分不开的。既然芭蕾是一种舞蹈,怎么可能与音乐分开呢?《吉赛尔》里面的背景音乐就很好地与剧情联系在一起,使我们这些观众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内容与情节。如第一幕吉赛尔和阿尔伯特在一起欢乐地跳舞,背景音乐就很好地烘托出了他们相恋的情景。而艺术表现手法更高超的是,当吉赛尔知道阿尔伯特与巴季尔德已经订婚时,精神立即崩溃,发疯似的跳起舞来,这时,背景音乐也是他们相恋时的音乐,不断重复出现着,就好像相恋的回忆在吉赛尔脑中不断浮现出来。

总的来说,《吉赛尔》确实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品。里面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内涵——自古以来为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这样做要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而吉赛尔正是这样的人的代表。

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什么艺术作品,而这次,我把芭蕾舞剧《吉赛尔》两幕都看完了。原因很简单,《吉赛尔》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者说唤起了我对艺术的兴趣。而《吉赛尔》同时向我表明:艺术可以更加强烈地打动一个人的心,不像电视剧一样,只是很直白的告诉你什么是什么,而是让你通过你对这个艺术表现的认识去思考。也许一个作品出来,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

“芭蕾,把人类身体的形式美感推到了极致。舞者能通过舞动的身体把人类灵魂中那些良善、高贵、优雅、精致、纯洁的一面表现出来,而这些精神气质恰恰就是存留于我们灵魂中的上帝影像的一个掠影。”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这也让我想起老师的一句话:到现场看(芭蕾)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真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现场看看芭蕾舞团的表演!篇二:芭蕾吉赛尔舞蹈观后感

芭蕾吉赛尔舞蹈观后感

外国语学院111班 王瑾钰 1150401120 舞剧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论德意志》中关于神秘的维丽丝女鬼的传说。舞剧分两幕、第一幕在欢庆葡萄丰收的节日里,天真的姑娘吉赛尔与乔装成农民的公爵阿尔伯特一见钟情,而拒绝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爱。外出狩猎的亲王和女儿来此休憩,吉赛尔母女殷勤招待,贵族公主赠与项链相报。守林人揭开阿尔伯特的身分。吉赛尔闻知公爵早已与巴蒂尔定亲,犹如霹雳轰顶。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阿尔伯特恶梦初醒,竭力表白,吉赛尔表示宽恕后瞑目长逝。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地舞蹈,引出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地来到吉赛尔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地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地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女鬼和吉赛尔被召回坟墓,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纯洁可爱的少女———吉赛尔。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有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

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阴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舞剧的音乐十分出色,标志着芭蕾舞音乐发展的新阶段。阿尔道夫 亚当为了在剧中体现浪漫主义意境,首次尝试使用了主旋律贯穿手法,如第一幕男女主人相恋的主调在吉赛尔发疯时的回忆中再现,这种音乐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为后来舞剧音乐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其次,舞剧音乐还打破了“单旋律加伴奏”的传统,首次使用了赋格。主副旋律对模仿的作曲技巧,它包含着旋律美和戏剧性。使整个作品格调一新。作曲家亚当,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他一生中写有20多部舞剧,著名的舞剧有《海盗》和《吉赛尔》。《吉赛尔》舞剧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欣赏和赞扬。

另外,《吉赛尔》编导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群舞改造为统一的抒情整体。后来,这一创造被史学家称之为“舞剧舞蹈交响化的原则”。《吉赛尔》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舞剧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篇三: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通过这几次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芭蕾舞精神的所在。以前我从未看过芭蕾舞演出,印象当中的芭蕾舞,一直停留在电视里看过的“小天鹅”形象.芭蕾源自意大利文,意思就是跳舞,专指“足尖舞”,是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欣赏了芭蕾舞的精品,之所以被称为是精品,一是因为演出的人是莫斯科大剧院的名演员,基本上都是俄罗斯功勋演员;其次是因为演出的芭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曲目,而是很多经典芭蕾剧的片断串联而成的,比如《天鹅湖》中的《天鹅之死》,《斯巴达克》、《包法利夫人》、《堂吉珂德》等剧目的片断,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对我这个从来没有看过古典芭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其实芭蕾完全是一种西方的艺术,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只有舞蹈和音乐,几乎没有什么情节。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感觉很迷糊,应该根本就不知道台上的人在跳什么,但是在看了半个多小时以后,我抛弃了自己对情节的固执追求而专心领略舞蹈的内涵。芭蕾是一种高尚而优雅的艺术,即使是以外放的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里面的情感也是很含蓄的,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是那么轻松愉快,女演员脚上那粉红色的芭蕾舞鞋是那么优美高雅,让人觉得芭蕾舞真是一项崇高的艺术。可是说来惭愧,芭蕾舞表演好看是好看,可我只懂得看每一段舞蹈演员的优雅动作,却看不懂剧情,无法感受到芭蕾舞的内涵。相信很多芭蕾舞者最开始也像我一样,被芭蕾舞的优雅所吸引,然后逐渐接触,慢慢了解,最终登上梦想的舞台。舞者用脚尖在滑动、跳跃、旋转,用柔软的双手在舞动,他或她要表现什么呢?悲伤?痛苦?喜悦?绝望?还是爱情?老实说,我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舞蹈的涵义,但是在音乐和舞蹈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著名的《天鹅之死》。这是一场独舞,舞台上一片昏暗,只有一束灯光从上面打到舞者的身上,她匍匐在地,只看见双手像翅膀或波浪那样在缓缓舞动,让我联想到了杨丽萍的孔雀舞。即使没有人告诉我这场舞蹈的曲目,但是看着身穿雪白舞衣的舞者在台上一边舞动双手一边在空中跳跃,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跳着、旋转着,我不由地想到了那优雅的天鹅在空中飞翔,它在寻找着什么,它在呼唤着什么,可是总也找不到她希望的东西,因此它绝望的落在了地上,苦苦挣扎,似乎还在呼喊,可是没有人来,只有它孤零零的一个,最后,它终于耗尽了力气,翅膀不再舞动,永远低下了高傲的头,静静地伏在舞台上。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冥想,眼前的舞者化身为天鹅在我的想象中飞翔,然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将我惊醒,我又重新将目光投向舞台。整场演出中我有好几次感受到了这样的触动,看来,艺术真的是没有国界的,即使我对芭蕾舞一窍不通,但是一种共同的美的东西总

能搭起沟通的桥梁!应该提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vcd等多方面欣赏到芭蕾舞,但是要真正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芭蕾舞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应当走进剧场。这是因为芭蕾舞通过演员的肢体和造型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但电影或电视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需要运用镜头语言,在景别上加以变化,有时全景,有时中景,有时特写。在镜头转换处理不当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本来应该以全身的舞姿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情感时,屏幕上只能看到一张激动的脸;本来是一幅雕塑般的身体造型,却把双手卡在了画面之外;本来是一段精彩的舞蹈,屏幕上只能见到两条穿着足尖鞋腿在动。芭蕾舞是剧场艺术,离不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同学肯定有深刻的体会。篇四: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影评

以电影形式来表现芭蕾,通常我是不太认同的,总觉得现场观看的感觉会更好一些,很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得到现场看芭蕾的机会,顶多也就是从电视上看看转播或是直播,但是,受电视导演和摄像机镜头的限制,很难有满足的感受,《红菱艳》(the red shoes)是极少数让我认为看胶片胜过看现场表演的影片。

这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拍摄的影片,现在看来有一种纯静的感觉,我总以为几十年前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比现在要单纯得多,那种普遍具有的浪漫而不失本色的气质在现在的中外演员身上都极罕现。

《红菱艳》因其主题是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生活与事业,因而在浪漫与本色之外,又兼有相当的雅致。

片中长达十六分钟的芭蕾舞剧《红舞鞋》是整个影片中最令人倾倒的部分,影片充分利用了镜头切换的优势,省略了现场表演时换场景和服装的琐碎部分,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同时影片用特技手法表现出受舞台限制根本不可能演出的心里幻想画面,让人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换了现场表演恐怕要在表达上大打折扣。

《红菱艳》中除了这段《红舞鞋》,还穿插了不少芭舞剧片断,如《吉赛尔》、《天鹅湖》等,节选的部分都充分体现了芭蕾浪漫而轻盈的美,令人陶醉,难怪此片要被誉为“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一个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了,在我看过的几部舞剧片中,《红菱艳》中的这场《红舞鞋》是用电影手段表现得最精彩的芭蕾艺术。《红菱艳》的悲剧情节是从小人书上看到的,当时只记得整个的故事是一个叫蓓姬的芭蕾舞演员因为出演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舞剧《红舞鞋》而出名,同时爱上了该剧的作曲兼指挥克拉斯特,然而剧团的拥有者莱蒙托夫认为这段爱情会阻碍她的事业,坚决加以反对,蓓姬于是离开剧团与克拉斯特结婚,不过她依然思念舞台,但如果她再次返回舞台,丈夫则会离开她。

蓓姬的最后结局是为了追离去的丈夫,在精神错乱下跳下阳台被火车撞死了。

第一次从小人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认为罪魁祸首在老板莱蒙托夫,特别是看到最后,蓓姬临死前对克拉斯特说“请帮我解下红舞鞋”,觉得莱蒙托夫简直是个棒打鸳鸯的恶魔。

然而二十年后正式看完电影全剧,我的看法却是,蓓姬死的责任在于她自己,更在于她的丈夫。莱蒙托夫最大的错误是他选错了培养对象,感情脆弱如蓓姬者,虽有舞蹈天赋,但却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不能升华到他所追求的完美艺术境界。

我并不是个主张艺术与爱情不能兼得的人,但是在我看来,蓓姬这样的演员,的确如莱蒙托夫所说是只有一个生命的,或爱情,或舞蹈。

莱蒙托夫挑中她成为剧团的主角,并着力培养她,除了蓓姬的舞技,同时也是因为她的那种“live for dance”的执着。

虽然包括剧团中的许多人,对莱蒙托夫的那种“男女调情只会影响艺术表现”的信念不以为然,但我认为他是对的。作为一个爱情悲剧,克拉斯特与蓓姬的感情可谓感人,可是因为沉醉于幸福的爱情,心情愉快地在情人边指挥乐队边抛飞吻的情况下跳《天鹅湖》的伤感离别,不管克拉斯特多有灵气,不管蓓姬跳得有多认真,能说不是一种对艺术的亵渎吗?

《红菱艳》诉说的是一种矛盾,一种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在我看来,这种矛盾的存在,根源在于蓓姬本人的弱点。

我之所以认为蓓姬并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是觉得她并不象自己所说的“live for dance”,而是“live for love”。蓓姬是个为感情而生的女人,加上遇人不淑,所以最适合她的地方其实并不是舞台,而是那个作曲家的怀抱。我一直想,为了一个实际上相当自私的人那么轻易就离开剧团,说明蓓姬并不真的爱她的事业,至少如果我是她,是不会那么轻松就做出离开决定的。当蓓姬最后要求克拉斯特解下她脚上的红舞鞋时,事实上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芭蕾演员以来所付出努力的否定。

当克拉斯特赶到后台要求蓓姬不演出而随他离开时,对莱蒙托夫吼道:

“你是在嫉妒!”

而莱蒙托夫则愤怒的回答:

“是的,我是在嫉妒,而你永远也不会理解那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我想,莱蒙托夫是在为一个有可能成为舞蹈家而被感情所碍的演员所惋惜,只可惜,虽然他追求完美的艺术,也了解蓓姬的潜质,但却高估了蓓姬的理性。

重看《红菱艳》,我不再认为是他扼杀了天才,特别在最后看到莱蒙托夫含泪宣布在没有女主角的情况下继续演出《红舞鞋》时,为他感到遗憾。莱蒙托夫追求的那种完美艺术境界是蓓姬没有办法达到的,最后那场没有主角的芭蕾舞剧,在我眼里与其说是剧团的同伴对蓓姬的悼念,不如说是对莱蒙托夫所追求的那种完美境界的哀悼。

好舞者不难寻,好舞者升华为艺术家却不是人人可做的,蓓姬败给了自己,当她要求解下红舞鞋时,连好舞者都不是,仅仅只是个普通女人罢了。

影片中我最不齿的便是那个被称为作曲家的克拉斯特,他固然有才华,然而我始终不认为他是个敬业者。

虽然克拉斯特写出了《红舞鞋》,但是始终把给舞剧写音乐看做是二流事业。

他并不尊重艺术,虽然从事指挥,但在指挥的过程中却心不在焉的向情人抛飞吻,他并不尊重舞台,为了不让蓓姬在自己讨厌的莱蒙托夫剧团跳舞,把现场直播的作品公演晾在一边,把观众和听众抛在脑后只为赶在蓓姬上舞台前把她带走。

蓓姬对于他是灵感的来源,但更象一种私有财产,至于蓓姬是不是半夜里起来捧着芭蕾舞鞋发呆他并不在意,所以他才会不理睬蓓姬至少演完一场的要求,残忍的要求她必须在舞台和丈夫之间作出选择。克拉斯特对蓓姬的感情是真心的,然而他的狭隘才是让蓓姬跳楼而死罪魁祸首。

看完《红菱艳》,在沉醉于芭蕾艺术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一种遗憾,一种对影片中从头至尾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的艺术精神的遗憾。爱情和事业,艺术和生活,它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存在,可是,在不能同时拥有的时候,人们应该选择哪一边才是正确的呢?

《红菱艳》给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答案,至少我,认为是不值得的答案

文传系 谭畅(080111038)2009年5月20日篇五:《魔法奇缘》观后感

《魔法奇缘》观后感

这部电影让童话遭遇了现实,和我们所看过的穿越作品有些类似,对我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片中的吉赛尔美丽、可爱,她拥有一个公主该拥有的一切:花容月貌,纯洁无暇的心灵,动听的歌喉。更让人们觉得神奇的是,她可以和小动物们亲密的沟通。她一直梦想着和一位懂她歌声的白马王子在一起。或许是她的诚意感动了上苍,亦或是缘分,她最终和她朝思暮想的王子见面了。他们一见如故,彼此倾心,许下终身的誓约,并约定第二天结婚。然而,恶毒的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使诈将吉赛尔送到了现实世界的纽约。从此展开

了现实世界中的吉赛尔与童话世界中的王子相互追逐的故事。

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让单纯的吉赛尔有点无从适应。幸运的是,律师罗伯特的女儿摩根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尽管环境改变了,但人的性格却很难改变。吉赛尔一直用她无边的热情和快乐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虽然时间的洗涤让吉赛尔慢慢适应了这个大都市,但她心底还是坚信爱德华王子会来救她的。在和罗伯特相处的过程中,她渐渐明白了什么是爱情,也明白了情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在花栗鼠的指引下,爱德华王子成功地找到了吉赛尔。当他提出想带她回去的时候,吉赛尔犹豫了。她告诉王子她想尝试现实世界中情侣约会的方式,想好好体验什么是爱情。当他们约会过后,吉赛尔发现自己并没有爱上王子。相反地,她心里所想的都是教会她在现实世界生活的罗伯特。可是,她不知道童话世界中“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现实世界中是否依然存在。

在电影的片尾处,吉赛尔吃下了王后的毒苹果。而唯一救醒她的办法就是真爱之吻。爱德华一直认为他和加塞儿之间是真爱,可故事在这时发生了逆转。罗伯特才是属于吉赛尔的白马王子。

童话世界中的爱德华和吉赛尔最终没有走在一起,这点倒是挺出乎我们的意料。同时,我们也从中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王子和公主最后都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爱情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并不是所有的一见钟情最后都能有完美的结局。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要理智地对待。当你想要弄明白一个人是否真正地适合你的时候,时间是

最好的检验方法。相处的越久,你们就越懂得彼此。在满是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这点对于我们来说极其重要。无论童话还是现实,我们都该记住,属于你的爱情是需要你认真去寻找的。

第五篇:献给老师的花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怨、蒲、涨、喃、勿、凋、簇”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5、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鄂教版

教学过程 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你为什么喜欢他(她)?你又是怎样表达你的喜欢的? 2.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的情况。(1)听写字词。

无怨、蒲公英、涨水、喃喃自语、勿忘我、凋谢、一簇簇(2)组内批改,交流反馈,师指导书写。B生组织批改,A生指导观察,C、D生练习发言。①“簇”是平舌音,“凋”不要读成“tiáo” ②“勿忘我”的“勿”和“匆匆”的“匆”区分开。③注意“凋”的偏旁;“怨”字上面的右半边的写法。(3)生练字本上练习书写“蒲”“簇”。(4)齐读词语。

2.默读课文,现在还留在你的脑海的是文中的哪幅情景? 3.学生交流,初步做到整体把握文本的大体内容。4.说说诗歌中表达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

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诗歌,深深地感受到了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再次走进诗中,进一步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爱。

2.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爱。明确:看来这一小节每句话都蕴涵了教师对工作的“爱”。3.指名朗读自己找出的句子。4.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细细地品,看看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师对工作的一种怎样的爱?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5.学生默读批注。6.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重点品读第1句。谈谈抓住了哪些字句,又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交流:

a.作者把师生在一起称做“欢聚”,把师生分开说成“离别”,你从“欢聚”与“离别”中感受到了什么?(“欢聚”说明师生在一起很融洽、很快乐;“离别”说明师生分开心情很惆怅,很不舍。无论“欢聚”还是“离别”都表达了师生情谊深厚。)

b.从“多少欢聚”“多少离别”中又体会出了什么?(说明老师教了一届又一届学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c.师:是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总与学生在一起,他的生命就是在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中延续,他的人生价值也是在培育学生中体现。这样的生命充满了——(引出第二句)

(2)谁接着读第二句,看看你抓住了哪些字,读出了老师的一种怎样的爱?(老师为何“忧愁”?为何“喜悦”?让学生抓住“无怨”体会出老师工作虽辛苦,但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3)小结,指导朗读。

师:是啊,老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虽然工作是那么辛苦,可是他们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第一二句。

(4)同学们,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老师对工作的“无怨“呢?请结合下面的诗句谈一谈。

“日日夜夜”:老师每时每刻都把心扑在工作上。“风里雨里”:老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兢兢业业地工作。

“痴情”:老师对什么“痴情”?(无论工作多艰辛,教师都不会改变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青丝”变成“白发”:老师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5)凭着对教育的挚爱,老师将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虽然“青丝”变成“白发”,但却为“每一片心田都开出花朵”而自豪,你知道“每一片心田都开出花朵”的寓意吗?

(6)读了这一小节,你想起人们对老师的哪些比喻?你觉得这些比喻恰当吗?(园丁、蜡烛、母亲„„)

课堂小结

1.带着对老师的崇敬,用心朗读这一节。2.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课后习题

1、听写词语。(考察对生字的掌握)

2、读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抓关键词体 会情感)

例:多少欢聚,多少离别,汇集在您的生命的长河。

我从“欢聚”“离别”体会到。

3、仿写:(积累与拓展)

记得蒲公英和七里香/开满夏日山谷的时节/您背我们/一一涉过涨水的小河。记得

/

/

/。

板书 献给老师的花束

背过河目光传递

批改作业 ———————————— 老师

学生 ———————————— 献

勿忘我

下载《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献给老师的花束[样例5]

    《献给老师的花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的诗歌。全诗以“爱”作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围绕“爱”既写出了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

    阿尔苏 - 春天

    Алсу春天 Старая-старая сказка Ночь так длинна, в небе луна Самая главная тайна Есть у мен......

    阿尔拉经验交流

    一、重树信心 阿尔拉经验交流 多年来的一些现象造成我们民族地区的教师对自己特别的不自信,不敢开口谈论课,更不敢讲课,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制约了教师的进取心。这种心理上的障碍......

    阿尔瓦阿尔托简介

    阿尔瓦·阿尔托简介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阿尔瓦?......

    阿娜尔汗心得

    观看电视连续剧《阿娜尔汗》心得体会 由中央电视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以下简称《阿》剧),真实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末、......

    阿尔拉中心校工作计划

    阿尔拉中心校工作计划阿尔拉中心校 2012-2-29阿尔拉中心校工作计划(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莫旗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强化教育常规管理,提......

    吉米兰·艾买尔(优秀教师)

    和静县第29个教师节优秀教师、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单 位名 称姓名申报荣誉称号申 报 表 1报送,本表电子版、纸质版(各一份)一起报送。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我叫吉米兰,女,生于......

    阿吉力泰培训感想

    阿吉力泰培训感想培训已经过去两周多了,感慨很多,不写点东西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就借这次放假的机会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总的来说,这次培训的“宗旨”,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