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养老事业解决老龄化问题心得体会
加快 发展养老事业解决老龄化 问题 心得体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银发族”的阵容越来越庞大。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且老龄化问题与转型发展中的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因而,我国面临的“银色挑战”更大,应对的任务更重。
敬老爱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幸福关系家庭和睦,关系社会生活和谐,关系国家发展美好。截至 2019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约 2.54 亿,占总人口的 18.4%。如何让敬老爱老落地生根,如何让老年人能够幸福安度晚年,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解决、迫切解决的难题。我们应该用“绿色武器”应对“银色挑战”。
何谓“绿色武器”?就是我们必须以主动进取的精神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以绿色健康机制为老年人幸福保驾护航;必须以统筹规划,重点出击的办法让我国的养老事业进入到发达时代。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健康的颜色;绿色,是进取的标志。用“绿色武器”应对“银色挑战”,方能赢得“银发幸福”保卫战的胜利。
统筹规划,开启“十四五”养老事业新征程,为老年人打造一个绿色机制护航。从民政部 2020 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 3 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编制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十四五”期间,将以实施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为主线,下
大力气补短板,提质增效,为实现 2035 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我们必须用奋斗实现。我们必须明确,养老不是暴利产业,养老是一种公益事业。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制度法规必须健全、细致,保护到老年人的心坎上;要在公共场所打造保护老年人的公益设施,能够让老年人时时处处得到呵护;对于弱势老年人群体,国家要出手兜底,保证所有的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我们必须转变养老是社会负担的认识,养老是一种产业,是经济增长点,银发经济同样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的养老产业应该在数字产业,智能产业,医护产业,健康产业上加大研发力度,为我国的养老事业提供丰富高质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养老幸福需求。
重点攻关,为老年人健康幸福保驾护航,为老年人支撑起一个绿色天空。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据统计,超过 1.8 亿老年人合并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 75%,部分失能老年人约 4000 万。老年人病多,很正常,我们必须抓住重点,重点突破。我们坚信,只要国家、各行各业、社会和家庭举共同之力以克之,就能解决老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为家庭减轻负担,为老年人健康幸福护航。
数字创新,让我国养老事业腾“云”而起,为老年人铸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养老事业必须与“数”俱进,我们应该充分借力互联网工具与信息化思维,让信息技术强力赋能老年健康促进,让养老事业
云端发力,腾“云”而起。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大型队列研究,研究判定与预测老年健康的指标、标准与方法,研发可穿戴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同时,我们还可借助各种各类的新媒体平台发展成为老年健康宣传的阵地,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渠道,让靠谱的专家和靠谱的知识帮助老年人学到健康知识。我们要让网络成为老年人健康幸福的绿色空间,不能让其成为老年人的黑色陷阱。我们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成为数字老人。
用“绿色武器”应对“银色挑战”,我们坚信,中国养老事业必然能够在“十四五”期间蓬勃发展,取得一个辉煌胜利,必然能够让中国的养老事业进入到现代化发达时代。
第二篇:应对老龄化问题,发展养老服务
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水平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和占比不断增加,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02%。苏州早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步入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加和独身老人的增多,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重要的摆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前。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老龄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养老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优待工作不断深化、老年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城区政府也创新了很多新的养老模式,社会关注、投身养老服务业的热情也在进一步提高,共同为构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作出了贡献。
但全市养老服物业发展现状与“两个率先”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我市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未很好地列入全市的统筹规划,特别是在土地规划、设施建设上与教育设施、卫生设施、文化设施等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2、“十一五”期间,政府在引导、扶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上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上规模、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3、养老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床位总量不足。“十一五”期间,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止去年8月,我市拥有养老床位24353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20张,仅占老年总数的20‰,与《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0‰的目标要求及老人的实际需求均有较大差距;二是养老机构结构有待调整优化。目前养老机构入住率高低不均,尚不能满足各收入层次、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的老人入住需要,尤其是较低收入的企业退休老人和失能老人入住的需要。
4、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中遭遇瓶颈,如专业化服务队伍发展滞后,养老服务市场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针对我市在“十二五”时期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特提出如下建议:
1、统筹规划,合理进行养老服务机构的定点布局。要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城乡建设中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强化举措,加强指导。要抓住新城建设、地块拆迁、城中村改造、老新村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契机,根据到2015年,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2张以上,80%以上的老年人能从社区获得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和心理关爱等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对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用地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加大力度,养老机构建设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如何按科学要求建设养老机构,不仅是一个数量达标问题,更是一个效能和质量问题。一要通过市场调研,规划建设能满足各收入群体老人的需要的优质养老机构。二要加快失能老人护理院建设。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养老服务是老人及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最需要的。随着人的寿命的延长,大部分老人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往往他们的子女自己也步入老年,无力照顾,很多人希望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困难,更好地照顾好老人。而目前的有些敬老院只收健康老人入住,专门
第三篇: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11
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构建其乐融融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且程度还在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社会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全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确保他们安度晚年,近日,我局对全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区共566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目前全区总人口916386人,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1765人,占全区总人口16%。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现已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6家,床位3475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家、民办养老机构15家,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24张。但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全区老年人口的1.3%。
与先进地区相比,养老机构仍处于低水平运转,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管理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多数养老机构举步维艰。一方面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多;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因服务管理水平偏低而不能吸引众多老年人入住。2011年兴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由于缺少财政奖金的支持,基础设施不足,兴办的服务项目较少,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等长期照料服务。
以上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反映出: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在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用地、资源整合方面,缺乏更有利的支持。二是缺乏资金支持,虽然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了一些资金奖补政策,但标准较低,且不能一次性到位,特别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兴建高端示范性养老机构,不能对社会办养老事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管理,服务人员技能偏低,专业服务人员极度匮乏,服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造成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以上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和制约我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政府主导,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全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设立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管全区老年服务事业,在街道(乡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监管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步伐,完善基层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二是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或缺少家庭照顾等确需机构养老的老人,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实现机构养老。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中高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除提供一定项目的上门服务以外,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白天在服务站接受护理和康复服务,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益于身心。对剩下的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以自我养老为主,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实现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对孤寡、残疾、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原则,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倡导多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一是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资本投入,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养老服务经济实体。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面向市场,创新养老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形式和内容,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支付能力和服务需求,设定不同层次的服务和收费标准,让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享有相应的社会服务与保障,逐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走向产业化。
(二)、加大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标准。区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对民办自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补贴应不少于2000元,对租赁的每张床位补贴应不少于500元;对已经接收老年人入住的,每年给予每个床位不少于1200元的运营补贴。二是给予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补贴。凡具备日间照料、就餐、送餐等功能的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一次性给予不少于1万元的建设补贴。同时,每年应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运营补贴。三是抓好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
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的,对其培训费给予补助。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为低保家庭中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以定额补贴的形式购买养老服务。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应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民办养老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三)、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一是规范管理。及时完善养老机构基础台帐,设定行业准入门槛,制订行业规范,在消防、食品、医疗、物价、维权等方面强化监管。对应由政府埋单的、低价享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自掏腰包养老的老人,要制订详细的准入标准。制订养老服务指导意见,并组织督查考核。通过试点,摸索制订养老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和价格,推进全区养老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二是提升质量。对养老、养生及养病服务进行一体化思考,逐步扩大养老服务的内涵,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遵循“无障碍”原则,根据老人身心特点设计生活设施,于细微处尽显人性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对目前在岗的养老机构专兼职护理人员,由政府出资,民政、人事劳动等部门共同进行岗位培训;为“4050”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开展养老护理服
务初级资格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由政府购岗,吸引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年纪较轻、身体好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时间银行”、“楼道结对”等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有效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唐山市丰润区民政局2012年3月15日
第四篇: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xx区人民政府
我区是xxx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4%,其中,空巢、三无、低保老人家庭4431户,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近年来,我区在省、市民政部门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0年,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加强领导,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关系民生,不仅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把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 “民生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年任务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立了由区委主管书记任组长,区民政、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养老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目标任务。
出台了为老服务工作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区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通过三级组织将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将养老服务惠及到社区的老年人。区政府投入资金建成一批“星光老年之家”,按照社区建设“三个100”和“五室一校”服务用房标准,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星光居民服务公司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家政服务中介机构。2007年,我区免费提供场地,引进该公司入驻xxx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区民政局通过支持、规范并利用其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呼叫坐席30多位,专业信息分配员40多人,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中心与3000多个家政服务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家电维修等20类200余项。社区居民只要拨打xx或xx社区服务热线或登陆社区服务网站,就可以得到安全、可信、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区成立了xxx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整合呼叫服务、救助指挥、短信应用等资源,专门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研究和开展为老人的服务。一是采用“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器。主要方便记忆力较差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呼叫器设红、绿两个键,分别是求救和求助功能。老人使用“电子保姆”可以不记号码“一键”得到及时免费反馈的服务信息。
第二是推出了“百姓通”老人手机。老人手机除具有大键盘、大字体、带收音机、手电筒功能方便老人外,还设置了一键求助、求助功能,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安装了“电子保姆”和配备了“百姓通”手机的老人,中心都对他们的相关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老人只要使用这些终端,中心自动就了解到了有关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给予生活照料和抢救。中心还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起老年人信息库。针对低龄健康老年人,还建立了“老年人才储备库”,老年人可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进行相互帮扶。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中心已注册xxx多人,提供服务20万人次,由于抢救及时挽救86名老人生命。
(二)规范管理服务队伍。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都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各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推行“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自己专业的服务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服务中、服务后跟踪、监督等方式,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和服务标准,实行星级管理,对服务信誉不好的服务商进行末位淘汰;对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人员实行岗前政策培训,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三无”老人,实行定期探望制度,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人感受
到亲情般的温暖,进而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更加信赖。区民政局被河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和省老龄办评为“敬老爱老助老”示范单位。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是养老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养老问题,08年我区慈善协会募集善款13万多元为500户6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家庭安装电子保姆。今年6月养老服务中心与市联通公司联合推出 “百姓通”老人手机并拿出4000部老人手机免费发放给60岁以上困难、优抚对象老人。辛集市一位残疾农民主动为我区老年人捐赠大白菜十吨。3514社区在单元楼之间成立了邻里互助组,明确一名热心公益的健康老人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走动,采取“一个电话、一声招呼、一次串门”这种相对自由、温馨的互助方式,解决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全区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和老人邻里参与志愿服务。部分社区和老年公寓依托辖区高校较多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青年志愿者定期到老年公寓和社区老人家中开展活动,丰富了老人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大宣传力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提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全社会都来关爱、帮助老龄群体。各街道、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市民学
校开展“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孝亲个人、文明家庭和“社区好儿媳”评选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的带动,在社区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五)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对全区60岁以上的“三无”、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老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服务项目不仅包括了洗衣、做饭、保洁等基本生活服务,也包括了聊天、心理疏导等精神慰籍服务,使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保障。二是提高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20元,百岁老人去世后,增发三个月660元作为丧葬补助费,让高龄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三是依托社区,拓展服务内容。区老龄、商务、卫生、文体、司法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进社区工作,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文体服务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项目相继开展,老年人在公园游览、医疗门诊、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优惠,初步形成 “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社区为老服务站结合实际,开办了日托、老年餐桌等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项目,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老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协调购物、洗浴、理发等商业网点,对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低偿服务。xx社区健全了老年人信息档案,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开办了小型托老所,设置了老年餐桌。卓达玫瑰园社区依托物业公司,利用职工食堂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送餐服务。
(六)提升服务质量。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我区注重在规范服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在各社区和为老服务机构推行“5S”服务标准,即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用优质完善的服务使老人走出对儿女的依赖,走入社区享受养老服务。例如,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实行严格的用人、培训和管理机制。员工上岗前都要经过详细的考察建立个人档案并签订劳动协议。针对“三无”老人建立了定期探望机制。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改善了这些无儿无女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我区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以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多,其中30%以上的求助都来自于老年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改变自己的养老观念,走入社区享受更为完善、便捷的服务。
(七)合理支持规范机构养老建设。老年公寓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区采取支持与规范并重的方针,一方面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有的利用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有的老年公寓是依托医疗机构开办的。对于有条件建设养老机构的,我们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协助办理手续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极大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培训机构对接。对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执行持证上岗
制度,建立了老年公寓动态管理台帐。通报月报表科学的测算出每名服务人员管理的老人数量,从而评估服务质量。把老年公寓作为预防突发事件的重点部位,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对老年公寓就消防、卫生等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目前,我区共有老年公寓9家,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有养老床位1650多张,入住老人1060人,入住率达64%以上,在全市处领先地位。
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9月,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50多个与会代表对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参观,给予了较高评价。副省长宋恩华带领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省老龄办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省人大、省政协、市人大等领导到我区视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新疆、内蒙古、大连、天津等市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赞扬。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场地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区级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等找地方比较难;资金严重不足,建站、培训、人员工资等都需投入,但这方面资金很少,需出台政策强力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以居家养老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为老服务站建设,开拓工作思路,充实
服务内容。依托社区资源,探索“家庭式”小型日间托老所建设模式,将分散在社区的老年人集中组织起来,开展日间照料、午餐配送、文娱等服务。进一步支持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为更多的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推动我区养老服务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问题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摘要
基于基本国情,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即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和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医养结合
前言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可以克服应对老龄化的悲观思维。为此,我们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重新认识老年人价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制定应对老龄化的战略。
1我国老龄化现状
1.1我国老龄化状况
根据联合国新标准规定,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的发展中国家。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里,中国
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
1.2老龄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1.2.1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中国老龄人口达1亿人,预计2014年将达到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标准,我国老龄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3.01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1.2.2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过快
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到2000年已达1201万,年均增长率高达3.6%。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78万,比2000年增加2.81倍,高龄老人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7.18倍。可见,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年人口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增高,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群体,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2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讲,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经济压力和社会活力问题。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社会养老的现时代,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将给国家财政预算带来压力,因为养老金的负担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两代人赡养比例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到在业人口的劳动产出率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效应。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说,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还有一个老年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老年人过上有欢乐、有价值、有创造的生活。归根结底,这是老年人身上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所决定的,可以理解为人口老龄化的微观效应。
2.1积极应对,化弊为利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并非没有希望,至少长寿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哪怕长寿的过程也伴随着病痛的折磨。在一般意义上,“好死不如赖活”也有其正面的含义,就是说,痛苦的活有时也不失其意志顽强、挑战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树立的“科学老龄观”是辩证的: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后果的严重性、话题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坚持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和回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可能转化为无法化解的巨大压力,也可能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引致生产,消费促进生产,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巨大的为老年人服务市场的需求昭示着巨大的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老龄化社会的商机无限。根据估计,我国未来养老市场潜力可能达到数万亿人民币,可以帮助创造很多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2提前应对,有备而老
我们耳熟能详的“未富先老”说法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和老人增加的不平衡性,“未备先老”这一说法则依据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普遍、长期、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这一事实作出的概括,这一特点将伴随我国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未来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方向是建设和完善城乡统筹,专业规范,以满足老年人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护为补充的多支柱、多功能养老服务体系。但实际上,“未备先老”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养老服务供给,虽然这可能是最引人关注的一方面。从生命历程的观点出发,成功的老龄化一定是有准备、有储备的老龄化。无论是准老年人、家庭、社会和政府都需要为重度老龄化的到来做好准备。
2.3科学应对,对症下药
要相信科学的力量,要相信人民的力量。我们要调查研究,广开言路,设计出重点领域,明确我们的路线图,列出优先次序。遵循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势而为。1982年维也纳召开首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国际上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等重要主张。积极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战略,其含义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4全面应对,统筹治理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非常广泛而且深远。“全面应对、统筹治理”的思想包含的视角非常广阔,包括了应对主体和应对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从应对主体看,包括了政府、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另一方面,从应对方面看,包括了赡养体系、资源配置、文化建设等方面。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正确战略的指引下,汇聚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强大的应对能力,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3医养结合模式及其发展
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3.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意义
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较多,目前的共识主要是:一是我国老龄化伴随着严重的高龄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逐年递增,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迫切的要求;二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家庭的小型化、空巢
化现象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现代家庭往往无力承担照护的重担,急需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养老功能;三是传统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基本就医需求,医养结合能进行有效弥补;四是医养结合照护体系是建设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优化医疗与照料服务质量。
3.2医养结合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3.2.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困境分析
随着各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的深入,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也逐渐出现。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的处境进行阐述:内部困境包括医护人员的紧缺、专业性不足以及服务层次尚待提升等方面;外部制约因素包括制度支持力度小、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功能分层和衔接不完善、多方协作效果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等问题。对医养结合推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类,包括四方面:理念制约,即现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依循的逻辑基础是补救型,以养老和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为驱动;政策制约,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制度制约,主要体现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出现偏离,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人才制约,专业的医护人员不足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上述四类制约因素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3.2.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
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即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进而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供给主体方面,针对目前供给主体积极性不高、单一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会与政府力量通力合作,共同营造充满活力、专业的市场氛围是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具体操作层面,真正的医养结合是实现老人的医疗服务享受到国家统筹医疗保险报销这一目标;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及相关养老行业标准。由此可见,关于医保结算的问题是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突破的瓶颈。服务延伸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即面向农村地区的模式推广服务普及到家庭病床和社区服务供给中,实现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兼容和衔接。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是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农村地区、城市社区也应纳入其规划体系,形成全面辐射的格局。队伍建设方面,医护人员紧缺是制约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4展望
老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中国的老龄问题也具有显著的世界性,中国应对自身人口的老龄化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尚未进入老龄社会之前,中国就向全世界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面临三分之一以上老年人口和不到五分之一的少年人口与二分之一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基本格局,这意味着中国将在人口重度老龄化的条件下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这就要求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民族兴衰的高度,居盛思衰,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战略安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老龄化积极乐观是科学认识、唯物史观的产物,而非盲目乐观。只有摒弃各种悲观思维,才能满怀信心地积极应对。其次,全社会要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志愿者、老年人及其家庭各有责任,共同应对才能有效和持之以恒。最后,科学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各项应对举措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健全各项机制,力求方法、措施到位,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 J ].中国社会科学,1996,(5).[2] 耿爱生,杨文娴.我国老年保障研究中的“健康老龄化”研究趋向及其价值[ J].社会保障研究,2014,(2).[3] 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 J ].贵州社会科学,2015,(9).[4] 刘宏,高松,王俊.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 J ].经济研究,2011,(4).[5] 王德文.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6] 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7] 段小刚.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于天 津 市 城 区 调 研 数 据 Logit 二 元 选 择 模 型 分 析 的 视 角[ J].天津经济,2012,(10).[8] 刘 红.中 国 机 构 养 老 需 求 与 供 给 分 析[ J ].人 口 与 经 济,2009,(4).[9] 郭东,李惠优,李绪贤,官计彬.医养融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 探 讨[ J ].国 际 医 药 卫 生 导 报(卫 生 管 理 版),2005,(21).[10] 王 贇.青 岛 市 “医 养 融 合 ”养 老 模 式 探 索.卫 生 软 科 学[ J].,2015,(2).[11] 沈连法.关于医养结合的思考.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J ].2015,(6).[12] 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等.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 J].老龄科学研究,2015,(8).[13] 袁晓航.“医养融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14] 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融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护理研究,2015,(4).[15] 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 J].管理观察,2014,(24).[16] 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17] 黄佳豪,孟昉.“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人口与健康),2014,(6).[18] 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J ].科学发展,2014,(5).[19] 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融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 J].中国医院,2013,(11).[20] 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 J ].社会福利,2013,(12).[21] 张旭.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 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初探[ J].西北人口,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