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动老年福利适度普惠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推动老年福利适度普
惠
李学举
2012-12-10 16:08:39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京)2009年1中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研究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是民政部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大意义
之所以把养老服务事业作为当前和今后民政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任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的结构转变。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老龄化率为11.6%。老年人口基数增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目前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只有4万个、床位只有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有11张床位,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就是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至50张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第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利益。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或正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尊重他们的心理情感,保障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群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殷切希望,也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保障、服务好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有利于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代际和谐,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建立老年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我们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坚持养老服务保障和资金保障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老年福利水平,加快推进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发展,逐步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福利制度。
第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老有所养”是实现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目标。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是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在服务大局中大力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大力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开发养老服务岗位,促进就业。
(二)明确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走出的成功发展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逐步健全、不断完善。
强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一是符合我国的传统。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和反哺式的代际关系。二是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有自己的住房,通过子女照顾和政府、社会提供老年福利服务,就能解决基本养老需求。在我们这样一个未富先老而且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度里,居家养老方式适合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三是符合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四是有利于发挥家庭的优势。家庭最具亲情和温暖,最能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应看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代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居家养老主要立足于约占全国老年人口75%的低龄和健康老人,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要认真贯彻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把居家养老作为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重心,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
强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是鉴于老龄化形势下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这一事实,居家养老需要得到社会服务的支持。社区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可为居家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情感慰藉等多样化的服务,有效解决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所带来的问题,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和支持。我们要加强“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实施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强调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是因为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虽然其直接服务对象数量不多、比例不大,但功能作用较为特殊。机构养老的对象主要是由政府供养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庭无力照顾的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以及有经济支付能力、愿意到机构养老的老人。他们大多是有特殊困难、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应该提供优质服务和给予特别关爱。养老机构在设施、人员和技术上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辐射到家庭和社区,提高整个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机构养老床位供给与养老需求差距巨大,我们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政府要加强面向城乡孤寡老人、低收入老人及其他有特殊困难老人的收养型、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其他养老机构,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养老需求。
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是互为补充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居家的基础地位,才能使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只有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才能使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只有强化机构的补充作用,才能使用特殊困难、需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得到有效照顾,通过示范辐射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民政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高度,把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列入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着力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关键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各地要争取政府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这是一些地方近年来探索创新的成果,是推动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应该积极探索,逐步推广。
第二,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民政部门要完善、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电信业务收费,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所属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要积极推进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要明确具体方式和途径,建立必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社会办养老设施功能改变等相关规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社会办养老机构快速健康发展。公建民营,要明确民办机构必须具备的资质和条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切实加强监管,推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年来,有的地方片面理解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涵义,认为既然是社会化了,那么依靠社会力量养老就行了,结果减少了政府资金投入,淡化了政府的主体责任。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作为投资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变,而且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主体责任必然更加突出,资金投入必然进一步加大。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力度,引导、带动社会力量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第三,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和规范化管理。要加快《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制定的进程,将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营利与非营利性等各类各种所有制养老机构纳入调整规范的范围,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养老机构的准入资质,规范经营服务行为。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国家标准,拟定养老服务补贴办法、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办法等政策。要切实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需要老人子女与亲属、专业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切实履行义务,也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将传统的孝道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广泛培育、树立和表彰、奖励新时代敬老先进典型。要探索研究制度性的措施,把社会关怀与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结合起来。要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展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设置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岗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和建立“劳务储蓄”等方式,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为老服务,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倡邻里互助,推动志愿者为老服务的普遍开展。
第五,深入开展示范活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是养老服务事业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大举措。切实做好宣传倡导,计划部署、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保障示范活动的顺利推进。要根据示范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和实际需要,逐步扩大本地区试点范围,在更多的地区、更广的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示范活动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2009年民政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奋力拼搏,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本文为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李学举在2008年12月25日全国民政工作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会议上的部分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二篇: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11
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构建其乐融融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且程度还在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社会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全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确保他们安度晚年,近日,我局对全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区共566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目前全区总人口916386人,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1765人,占全区总人口16%。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现已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6家,床位3475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家、民办养老机构15家,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24张。但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全区老年人口的1.3%。
与先进地区相比,养老机构仍处于低水平运转,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管理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多数养老机构举步维艰。一方面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多;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因服务管理水平偏低而不能吸引众多老年人入住。2011年兴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由于缺少财政奖金的支持,基础设施不足,兴办的服务项目较少,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等长期照料服务。
以上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反映出: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在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用地、资源整合方面,缺乏更有利的支持。二是缺乏资金支持,虽然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了一些资金奖补政策,但标准较低,且不能一次性到位,特别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兴建高端示范性养老机构,不能对社会办养老事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管理,服务人员技能偏低,专业服务人员极度匮乏,服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造成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以上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和制约我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政府主导,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全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设立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管全区老年服务事业,在街道(乡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监管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步伐,完善基层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二是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或缺少家庭照顾等确需机构养老的老人,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实现机构养老。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中高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除提供一定项目的上门服务以外,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白天在服务站接受护理和康复服务,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益于身心。对剩下的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以自我养老为主,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实现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对孤寡、残疾、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原则,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倡导多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一是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资本投入,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养老服务经济实体。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面向市场,创新养老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形式和内容,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支付能力和服务需求,设定不同层次的服务和收费标准,让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享有相应的社会服务与保障,逐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走向产业化。
(二)、加大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标准。区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对民办自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补贴应不少于2000元,对租赁的每张床位补贴应不少于500元;对已经接收老年人入住的,每年给予每个床位不少于1200元的运营补贴。二是给予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补贴。凡具备日间照料、就餐、送餐等功能的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一次性给予不少于1万元的建设补贴。同时,每年应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运营补贴。三是抓好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
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的,对其培训费给予补助。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为低保家庭中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以定额补贴的形式购买养老服务。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应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民办养老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三)、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一是规范管理。及时完善养老机构基础台帐,设定行业准入门槛,制订行业规范,在消防、食品、医疗、物价、维权等方面强化监管。对应由政府埋单的、低价享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自掏腰包养老的老人,要制订详细的准入标准。制订养老服务指导意见,并组织督查考核。通过试点,摸索制订养老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和价格,推进全区养老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二是提升质量。对养老、养生及养病服务进行一体化思考,逐步扩大养老服务的内涵,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遵循“无障碍”原则,根据老人身心特点设计生活设施,于细微处尽显人性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对目前在岗的养老机构专兼职护理人员,由政府出资,民政、人事劳动等部门共同进行岗位培训;为“4050”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开展养老护理服
务初级资格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由政府购岗,吸引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年纪较轻、身体好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时间银行”、“楼道结对”等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有效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唐山市丰润区民政局2012年3月15日
第三篇: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xx区人民政府
我区是xxx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4%,其中,空巢、三无、低保老人家庭4431户,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近年来,我区在省、市民政部门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0年,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加强领导,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关系民生,不仅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把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 “民生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年任务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立了由区委主管书记任组长,区民政、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养老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目标任务。
出台了为老服务工作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区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通过三级组织将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将养老服务惠及到社区的老年人。区政府投入资金建成一批“星光老年之家”,按照社区建设“三个100”和“五室一校”服务用房标准,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星光居民服务公司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家政服务中介机构。2007年,我区免费提供场地,引进该公司入驻xxx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区民政局通过支持、规范并利用其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呼叫坐席30多位,专业信息分配员40多人,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中心与3000多个家政服务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家电维修等20类200余项。社区居民只要拨打xx或xx社区服务热线或登陆社区服务网站,就可以得到安全、可信、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区成立了xxx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整合呼叫服务、救助指挥、短信应用等资源,专门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研究和开展为老人的服务。一是采用“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器。主要方便记忆力较差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呼叫器设红、绿两个键,分别是求救和求助功能。老人使用“电子保姆”可以不记号码“一键”得到及时免费反馈的服务信息。
第二是推出了“百姓通”老人手机。老人手机除具有大键盘、大字体、带收音机、手电筒功能方便老人外,还设置了一键求助、求助功能,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安装了“电子保姆”和配备了“百姓通”手机的老人,中心都对他们的相关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老人只要使用这些终端,中心自动就了解到了有关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给予生活照料和抢救。中心还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起老年人信息库。针对低龄健康老年人,还建立了“老年人才储备库”,老年人可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进行相互帮扶。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中心已注册xxx多人,提供服务20万人次,由于抢救及时挽救86名老人生命。
(二)规范管理服务队伍。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都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各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推行“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自己专业的服务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服务中、服务后跟踪、监督等方式,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和服务标准,实行星级管理,对服务信誉不好的服务商进行末位淘汰;对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人员实行岗前政策培训,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三无”老人,实行定期探望制度,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人感受
到亲情般的温暖,进而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更加信赖。区民政局被河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和省老龄办评为“敬老爱老助老”示范单位。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是养老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养老问题,08年我区慈善协会募集善款13万多元为500户6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家庭安装电子保姆。今年6月养老服务中心与市联通公司联合推出 “百姓通”老人手机并拿出4000部老人手机免费发放给60岁以上困难、优抚对象老人。辛集市一位残疾农民主动为我区老年人捐赠大白菜十吨。3514社区在单元楼之间成立了邻里互助组,明确一名热心公益的健康老人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走动,采取“一个电话、一声招呼、一次串门”这种相对自由、温馨的互助方式,解决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全区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和老人邻里参与志愿服务。部分社区和老年公寓依托辖区高校较多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青年志愿者定期到老年公寓和社区老人家中开展活动,丰富了老人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大宣传力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提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全社会都来关爱、帮助老龄群体。各街道、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市民学
校开展“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孝亲个人、文明家庭和“社区好儿媳”评选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的带动,在社区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五)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对全区60岁以上的“三无”、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老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服务项目不仅包括了洗衣、做饭、保洁等基本生活服务,也包括了聊天、心理疏导等精神慰籍服务,使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保障。二是提高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20元,百岁老人去世后,增发三个月660元作为丧葬补助费,让高龄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三是依托社区,拓展服务内容。区老龄、商务、卫生、文体、司法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进社区工作,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文体服务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项目相继开展,老年人在公园游览、医疗门诊、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优惠,初步形成 “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社区为老服务站结合实际,开办了日托、老年餐桌等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项目,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老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协调购物、洗浴、理发等商业网点,对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低偿服务。xx社区健全了老年人信息档案,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开办了小型托老所,设置了老年餐桌。卓达玫瑰园社区依托物业公司,利用职工食堂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送餐服务。
(六)提升服务质量。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我区注重在规范服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在各社区和为老服务机构推行“5S”服务标准,即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用优质完善的服务使老人走出对儿女的依赖,走入社区享受养老服务。例如,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实行严格的用人、培训和管理机制。员工上岗前都要经过详细的考察建立个人档案并签订劳动协议。针对“三无”老人建立了定期探望机制。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改善了这些无儿无女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我区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以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多,其中30%以上的求助都来自于老年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改变自己的养老观念,走入社区享受更为完善、便捷的服务。
(七)合理支持规范机构养老建设。老年公寓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区采取支持与规范并重的方针,一方面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有的利用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有的老年公寓是依托医疗机构开办的。对于有条件建设养老机构的,我们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协助办理手续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极大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培训机构对接。对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执行持证上岗
制度,建立了老年公寓动态管理台帐。通报月报表科学的测算出每名服务人员管理的老人数量,从而评估服务质量。把老年公寓作为预防突发事件的重点部位,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对老年公寓就消防、卫生等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目前,我区共有老年公寓9家,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有养老床位1650多张,入住老人1060人,入住率达64%以上,在全市处领先地位。
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9月,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50多个与会代表对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参观,给予了较高评价。副省长宋恩华带领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省老龄办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省人大、省政协、市人大等领导到我区视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新疆、内蒙古、大连、天津等市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赞扬。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场地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区级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等找地方比较难;资金严重不足,建站、培训、人员工资等都需投入,但这方面资金很少,需出台政策强力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以居家养老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为老服务站建设,开拓工作思路,充实
服务内容。依托社区资源,探索“家庭式”小型日间托老所建设模式,将分散在社区的老年人集中组织起来,开展日间照料、午餐配送、文娱等服务。进一步支持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为更多的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推动我区养老服务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2016-11-20 12:12 新浪财经
摘要: 宋汉光: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新浪财经讯 11月20日消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主办的“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宁波峰会”今日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共享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之路”。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在论坛上表示,“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宋汉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姚博士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了新常态,同时总结了浙江金改的经验。另外也提出了什么叫银行家,我觉得很有创新意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面我从微观的角度跟大家汇报一下,宁波在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方面的工作。大家知道,“共享金融”概念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这也是对普惠金融要义的延伸和拓展,突出了金融发展的公平性。2015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宁波率先在全国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在宁波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试点,是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理念的革新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作为宁波普惠金融试点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始终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在支付、信贷、征信等金融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化普惠工程,践行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第一,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高度融合。宁波顺应时代趋势,在全国率先启动移动金融应用创新,并于2015年1月获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移动金融的创新为我们在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金融人才,形成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利民”的行动战略,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在数字化支付方面,宁波采用金融IC卡标准的市民卡,一卡即可在辖区城乡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医院、校园、菜场等领域通用,并吸引了工会、医疗、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推广,扩大用户覆盖面,这也成为国内银行卡整合行业应用的典范。今年1-9月,仅大交通领域交易就达4000万笔,近三年年均增长近350%。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打造以移动金融为有效载体、线上线下互动(O2O)创新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新模式,并重点发展诸如线上购买服务,将服务凭证写入手机的安全芯片中,然后线下可直接体验的移动金融新应用,提升消费安全性与便捷度,目前已有超过15项O2O应用在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涵盖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消费、电商平台等领域。我们还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以助农金融服务点为载体,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创新工具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咨询,着力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全市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规模扩展迅速,今年1-9月交易金额增长52.6%。以市级普惠金融示范点宁海县长街镇为例,2015年该镇手机银行交易量达34万笔,远远超过银行网点的22万笔和助农金融服务点的17万笔。而且,手机银行、银行网点、助农金融服务点的笔均交易金额分别为1770元/笔、3000元/笔和720元/笔,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支付供给体系。在数字化信贷方面,我们在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大力推广基于硬件数字证书的手机信贷产品,任何时间都能通过手机安全地完成贷款申办、还款和转账,实际用款成本较传统渠道节省30%,深受长年出海作业、只能利用手机办理业务的渔民以及贷款需求频繁、资金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主欢迎。今年1-9月用于支农支小的手机信贷交易金额达19.8亿元,增长86%。又如,辖区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移动工具在农村拓展信贷业务,其中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开发的“渔民小贷”产品,为象山195户渔民远程发放贷款,占象山石浦港渔船数量的1/6。在数字化征信方面,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户信用信息更新维护难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基于移动金融标准的宁波市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移动APP。广大农民借助安全移动终端,就可以自行申报、查询和更新信用档案,并且还可以通过消保平台进行异议处理。另外,农户也可以查看银行产品信息、提出融资请求等,实现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农户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今年6月30日,该APP已成功上线试运行,并逐步在辖内3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点先行试点推广,这一“农户+征信+融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也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欢迎。第二,我们十分注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十分关注风险防范,这是人总行在试点之初就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在试点中也始终坚持推进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通过完善机制,守住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如对助农金融服务点运营管理,从制度、流程等方面加强风险防控,并注重加强对助农金融服务点工作人员的金融业务培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风险,以高标准的技术手段和差异化的管控措施进行防范;对于金融服务对象,坚持精准教育、精准保护与精准服务同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操作知识和风险意识。以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例,我们严格遵循人总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以国家级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中心,构建了行业领先的移动金融安全生态体系:一是平台相关APP在实名认证、支付等关键环节均须读取实体银行卡智能芯片介质,信息被窃取及篡改的风险大大降低;二是平台及相关APP应用、芯片介质均通过国家认可的移动金融第三方检测认证,安全可控性实现双向验证,确保安全的应用运行在安全的手机上;三是平台基于银行卡账户收付资金,用户资金不存在被挪用的可能,有效利用了银行完善的账户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了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第三、我们有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在试点中,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以“一系统、三平台”为核心的开放式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吸纳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广泛参与。同时,我们始终尊重市场规律,构建了一套牵头机构组织建设、所有成员机构“有偿共享”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行业应用拓展中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优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市场生态。首先,我们在全国率先将支付密码技术引入票据业务,实现资金传输和处理电子化,建成宁波市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一方面解决了票据验真难的问题,同时极大地加快了票据清算速度。该系统及衍生的付费通(公用事业缴费)、个人跨行通存通兑(跨行资金转移)业务所构建的“三个一体化”模式(城乡服务一体化、对公对私一体化和本外币服务一体化),有力支撑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和遍布城乡的2000余家银行网点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其次,我们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作为一卡多应用的基础设施,该平台为金融机构、第三方行业单位等部门提供基于金融IC卡应用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在国际上首创多应用动态加载技术,实现银行卡作为金融服务工具与社会民生服务的高度整合;二是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和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一脉相承,顺应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趋势。平台上联国家移动金融平台,下接宁波市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背靠同城清算系统,整合为更便利、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渠道,为移动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三是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平台构建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推动信用信息在银行、政府、社会中的多元化应用,形成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信用评价+政策扶持+金融创新”的模式。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整合,推进农户信用档案查询、更新和异议处理的移动化,完善“农户+评级+信贷”的金融惠农模式。第四,我们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应用中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有利于复制和推广,我们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中十分注重标准化建设,希望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便于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模式。目前,宁波已有多项金融应用和创新上升为行业标准: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技术标准化。早在2008年宁波开展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时,就配合人民银行总行修订出台金融PBOC2.0(2010版)标准,在此基础上,参与制定了人民银行总行于今年6月出台的《金融IC卡行业一卡多应用规范》,宁波金融IC卡多应用的实践经验也在全国推广。二是手机信贷应用技术标准化。在国际上首次融合金融IC卡芯片和移动通信技术,首创手机信贷产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支提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手机信贷规范也纳入到了中国金标委制定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中,这也推动了手机信贷产品在四川、新疆以及浙江其他地市的推广应用。另外,我们也正在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点标准化建设指南》立项,期望能为全国在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第五、我们定期监测评估数字普惠金融进展状况在试点中,我们十分重视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试点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G20杭州峰会公布升级版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后,我们立即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积极参与人总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工作,探讨分析指标体系在中国的落地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落地设想,比如以常规性统计代替调查,提高数据来源稳定性,兼顾数据可得性和指标全面性原则,取消部分指标或以近似指标替代等等。同时,重点监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比如人均数字支付账户数、企业数字支付渗透率、人均非现金交易笔数等,以期能更好地评估和监测辖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近期,我们用人总行正在研究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对宁波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做了初步测算,得出2014、2015、2016年全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为87.3、100和117.9,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一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搭平台、建机制、防风险,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这条路不仅行的通,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G20杭州峰会确立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要求,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鼓励和推动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宁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力争为其他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谢谢大家!
相关视频【无尽的几何之美】当数字绘画技术遇到多变精美的几何,艺术家 Seb Lester打开新浪新闻 看更多热门视频
第五篇: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精)
江苏省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 ∙
∙
∙ 来源: 浏览:221 2014-03-11 13:24:43 ∙ 我来说两句
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的养老服务事业,逐步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和《省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2〕9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机制和运作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原则:⑴服务对象公众化原则。以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服务为发展宗旨,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⑵服务方式多样化原则。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大力发展家政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⑶服务队伍专业化原则。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管理制度。⑷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加强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支持和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事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⑸运作机制市场化原则。建立养老服务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⑹城乡发展一体化原则。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三)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即苏州模式)。其中,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现城乡一体化网络,街道(镇)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有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有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常见病专科和家庭病床,覆盖面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90%以上,老年人日间护理、康复床位达到5000张以上。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量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18‰以上,城区22‰以上;具备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量的
30%以上。各类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经职业技能培训全部实行持证上岗服务。
(四)规划布局:各地民政部门要会同发改委、建设、规划等部门按每个镇、街道拥有养老综合服务设施总床位数不低于200张(不包括县级市、区以上政府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数)的原则和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当地的养老服务设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一处或多处、分期分批建设,并尽量安排在交通便利、环境良好、适宜人居的区域。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扶持政策
(五)项目审批政策。对符合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项目,有关部门要给予优先审批。对列入规划的包括原来已经建有的养老服务设施,任何单位不得挤占或改变性质。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或占用的,应按照有关拆迁办法给予补偿安置。
(六)土地使用政策。对纳入建设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项目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列入用地计划。按照法律、法规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应予划拨供地;应当采用协议供地的优先搞好用地服务;应当公开交易的通过公开交易方式供地。
(七)费用减免政策。经县级市(区)民政部门审批认定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社会福利机构(下同),可减免有关费用。所涉及的税收按国家现行优惠税收规定执行,免征营业税和暂免征企业所得税,暂不征收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免收按职工人数收取的城市人防建设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规划技术服务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型墙体基金、教育地方附加费、治安联防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绿化补偿或占用绿地费;暂不征收污水排污费;减半收取人防建设费、义务植树费;救护车及生活用车养路费经报请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后减免征收;减半收取房屋产权登记费;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收费;安装电话免收一次性接入费,使用电话及办理其他有关电信业务执行住宅电话资费标准收费;安装有线电视减半收取初装费,月收视维护费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
(八)培训和用工政策。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吸纳持有苏州市(含各县级市)《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政府免费提供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可申请享受当地社会公益性岗位政策。
(九)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为老年人提供专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
(十)社会捐助政策。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可按社会福利机构规定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可公开向社会募集款物。所募款物全部用于改善收
(寄)养对象的生活和设施,并接受捐赠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募集的资金应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捐赠支持养老服务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凭受捐赠单位出具的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十一)政府资助政策。政府财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行资金扶持。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区资助标准如下:对社会力量兴办(新建)的养老机构,根据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的不同类型和相关设置要求,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按每只床位不低于2500、3000、3500元的标准分3年给予资助;对以社会独立法人名义经营的养老机构(包括原来由政府办现实行转制,或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养老机构),以入住6个月以上的本地户籍老人数,按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三种类型,分别给予每月不低于50、80、100元的床位补贴;对每年固定服务(连续时间6个月以上)老年人达到一定数量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经费补贴,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外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按固定服务每50户老年人家庭不低于5000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对经卫生部门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固定开设每50户老年家庭病床不低于1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对取得ISO质量体系认证的各类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补贴。其他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参照以上标准自行制定。
政府对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实施援助服务。对居家低保孤寡老人、低保边缘孤寡老人以及生活困难的老劳模、重点优抚对象、归国华侨、当地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的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进养老机构的居家“三无”老人,当地政府应安排他们进机构养老;对生活困难且不能自理需要进养老机构的老劳模、重点优抚对象、归国华侨以及当地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的80岁以上老年人,当地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
以上政府资(援)助资金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相关机制
(十二)建立养老服务事业目标管理机制。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为实事项目,具体由有关部门明确量化指标,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十三)建立养老服务事业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各级财政要不断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从2006年起,各市(区)按上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以每人80元的标准安排养老服务事业经费(不含各级政府原来对“三无”、“五保”老人 的保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今后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其中,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区按现行财政体制,市里承担30%,区里承担70%。养老服务事业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十四)建立养老服务社会化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路子。社会力量可以合资、入股、购买和租赁等方式参与国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经营。对各市(区)以下政府、集体办的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开展经营主体改革试点,逐步实现“管办分离”。各地可采取养老机构房屋产权和使用性质不变、内部设备公开转让实行经营主体转制,由社会组织或个人负责经营;也可以采取由社会组织或个人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民办公助”机制,政府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施资助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对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创办的养老机构,有关部门要明确其产权关系,防止发生产权纠纷。
(十五)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机制。民政部门对各类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行社会福利机构认定制度,会同工商、税务、劳动和社保、卫生、安监、公安、环保、物价等部门实施行业监管。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十六)严格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认定工作。各地民政部门要做好辖区内各类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社会福利机构认定工作,进行行业监管。对申请认定社会福利机构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民政部门要会同建设、安监、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12—99)和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MZ008—2001),对建筑设计、消防安全、床位设置、服务设施等方面以及服务人员配备进行严格验收,向社会进行公示,符合规定条件后方可认定为社会福利机构。
(十七)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照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不执行整改或整改以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停止社会福利机构享受的各种扶持政策,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对盗用社会福利机构名义骗取各种扶持政策的,有关部门有权中止并追回相应的减免资金和资助经费;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十八)加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市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的规范管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试行)》,对全市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到2008年底,凡是享受政府扶持政策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其服务从业人员一律要求持证上岗,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社会福利机构资格和相关扶持政策。
(十九)培育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以各市(区)为单位,由民政部门组织辖区内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四、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组织领导
(二十)各级政府要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
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统筹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二十一)各地老龄委要充分发挥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集中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形成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当好政府的参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机构的认定、政策扶持、经费资助、日常监管等具体操作办法,并做好服务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发改委、财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规划、房管、交通、文广、卫生、安监、物价、税务、工商、国土、供电、供水、电信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主动承担任务,落实相应措施,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二十二)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事例,通过舆论宣传、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养老问题,增强责任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关心支持养老服务事业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