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苏州、嘉兴异地学习考察培训心得体会
赴苏州、嘉兴异地学习考察培训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书记的理论水平、党性修养、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月 日至 日,市委组织部在苏州、嘉兴两地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经验介绍、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等形式,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系统学习了先进地区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理念;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富民兴村的成功做法;加强农村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典型案例,有利于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带领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加快推进幸福新枣庄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基本情况
(一)苏州、嘉兴两地基本情况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四通八达,是太湖水网平原水陆交通枢纽。辖五市七区。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2011年末户籍人口1176.91万,其中市区人口600万,2011年GDP达105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100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3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0元,三次产业占比:1.7 : 57.8 : 40.5,全市1030个村的平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3万元。
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东邻上海,西连杭
州,北接苏州,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121公里。嘉兴全市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36万人,外来人口196万人,下辖南湖、秀洲2个区,平湖、海宁、桐乡3个县级市和嘉善、海盐2个县。区域发展均衡,综合实力列百强城市第58位,所辖5县(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强。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68.0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和28%。社会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第3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5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707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是1.89:1,是全国、全省城乡差异最小的地区。
(二)学习考察基本情况
这次异地学习考察,共安排了十堂理论课,三天的参观教学。先后学习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苏州实践》、《土地流转与村级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思路新方法》、《如何当好村党组织书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嘉兴农村基层民主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嘉兴市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与启示》等课程,参观太仓市东林村新型农民集中社区,考察社区管理情况;中国东部十佳小康村太星村,考察服务中心、农民别墅小区情况;吴中区经济第一村湖桥村,苏州最美山村旺山村,考察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土地流转异地发展工业的情况;省级文明村-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瞻仰了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之一——嘉兴南湖增强党性修用等。理论学习和考察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
非常强。
二、印象与感受
一是善于用活用足政策,敢为天下先。国土资源部2006年《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指出“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经部批准,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加以规范完善。”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地产市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2009年3月浙江省便出台了《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权作价出资农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率先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资产权证化,将稳定不变的土地经营权从原来的生产性要素变成资产性要素,让农民可以将手中的土地承包证变为可以作为出资或抵押给银行的资产权证。正是这一敢为天下先的政策的出台拉开了苏州嘉兴城市一体化的大幕,并创造了“苏州模式”“嘉兴模式”。
二是善抓机遇,实现四次跨越。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充了苏州经济总量,创造了集体经济迅猛发展的“苏南模式”;90年代抓住国家沿海开放战略、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提升了苏州经济运行质量;新世纪初(2000年—2005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2005年抓住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努力创造“和谐社会”新模式。
三是都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纵观苏南经济强村,大都有一个持久、稳定、强力的领导班子,在经济建设中,党员
干部不仅发挥了带头致富作用,而且还有一种无私奉献和回报社会的精神。参观的太仓市东林村新型农民集中社区,中国东部十佳小康村太星村,吴中区经济第一村湖桥村,江苏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旺山村等村集体经济特别发达的村皆是如此。让我们看到了真实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深刻感受到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80年代苏州人跑供销、闯市场,将其概括为“四个千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创造出了苏南经济模式。如今新农村建设发展速度快,标准高,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吹出来的,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出来的,实干可以出成绩、出经验、出办法,实干可以战胜困难,可以创造奇迹。正是怀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精神和“穷不会生根,福不是天生”的信念,创造了如今的小康村,明星村。
三、两市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是村级组织经济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苏州人搞发展,无论什么经济形势,能搞活就行,无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80年代初期,苏州人大搞的乡镇企业,如今已做大做强,最后发展成了集团公司;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通过因地制宜推行“三大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镇街收入靠税金,村级收入靠租金,农民收入靠薪金和股金的良性收益分配格局。2011年,两市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070元、31520元,分别增长9.4%和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040元、16707元,增长10.5%和10.2%。苏州市平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3万元。
二是用足用活政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嘉兴市通过积极实行“两分两换”,即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臵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社会保障的形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和农民居住向城镇社区集聚,促进集约集聚发展,拓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嘉兴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平等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解决了农民后顾之忧。苏州采取“三集中、三臵换”的形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即工业向园区集中(2011年已达88%),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将居住在2.1万个自然村的109万农户集中到2517个社区集中居住,2011年集中居住率为43%,到2012年达50%),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2011年已达80%)。农村集体资产分配权臵换社区股份制股权,农民土地承包权臵换土地股份制股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臵换城镇商品房或货币、股权。
三是探索发展合作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嘉兴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培训引导等方式,逐步形成四种合作经济模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二是种养大户创办型,即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
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三是政府推动,以农业科技、供销等部门牵头引办型,即以采取“部门+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即由村集体组织发起,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利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农户的传统主导产业,从而促进其产业发展。据嘉兴市工商局统计,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1家,规范化合作社488家,成员总数5.31万人,其中农民成员数5.17万人,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39.83万户,达到总农户数的61.37%。苏州市通过探索形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富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等五种模式,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四、几点启示
这次异地培训学习的时间虽短,但每一次听课、每一次考察,无论是思想观念、干事气魄还是开放形象、发展态势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苏州人认为,“你可以眼前落后,但不可以眼光落后”。纵观两地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两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选择符合各村发展实际的好路子。不管是苏州模式还是嘉兴模式,其实,本没有什么模式,发展就是硬道理,就是好模式!两地之所以取得现在的发展成果,都离不开结合自身实际,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两地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三要具有强烈的拼搏进取精神。这次考察,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两地都有一股抓发展的拼劲、干事业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一种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一个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一定要变的信念。苦干实干加巧干、想干敢干加真干,既有笨功,又有巧法,是这些地方的基本经验。无论基础好的还是原先实力不强的,现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上下一股劲,不畏难、不怕苦、不嫌累,怀着一腔创业的激情、发展的强欲,拼搏大干,埋头实干。
第二篇: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模式不可复制 经验可资借鉴
——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日前,我们在县委组织部领导和县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开展为期10天的异地考察学习。学习期间,聆听了“解放思想与苏州发展的实践”、“苏州创新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领导干部的情商与影响力”等12次专题授课,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基层党建品牌“乡情工作法”发源地——常熟市蒋巷村、常熟市党建品牌——枫泾社区、“中国第一村”——江阴市华西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感受到苏州人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
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给我的触动很大。认真思考苏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苏州的发展,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历史环境有密切联系,这种模式不可盲目复制;但苏州精神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的精神。苏州的发展经验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抛除私心杂念,抛除“唯条件论”和狭隘的自我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框框,善于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考察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机遇在犹豫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抓
住机遇比政策优惠更重要”、“拿到批件是硬道理”。80年代初期,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探讨乡镇企业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并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困扰时,苏州人却不等不靠,没资源到全国各地去配置,没资金到各金融部门去融资,没技术和人才到上海请“星期日工程师”,创造出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到80年代末期,苏州市乡镇企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二十分之一。九十年代初,正当全国许多地区沉浸在姓资姓社的探讨和困惑之中时,苏州人却不犹豫、不彷徨,抓住国家实施浦东开发的战略机遇,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建港口、修铁路、建立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一拥而上,经济过热,开发区限批时,精明的苏州人已远远走在了前面,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手续齐全,建设已初具规模,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本世纪初,当全国许多地区处于拼资源、拼环境、拼资金,大上“三高一低”项目之时,敏锐的苏州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一方面鼓励市民创业,构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7大平台,以解决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的“市强民不富”的现象。另一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他们再一次抢先抓住了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以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
苏州”正在茁壮成长。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特别与苏州相比,我们还是落后了很多,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抢抓机遇意识还不强。当前,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重庆作为直辖市,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是我们又一个良好战略机遇期,时不待我,我们必须学习苏州精神,抢抓机遇,突破定势,充分灵活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对政策没有明确的事情,要大胆想、大胆试、大胆探索,把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效应。
二是“大胆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大胆创新、敢于争先又是苏州的成功经验之一。苏州人处处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他们学习中央文件既研究国家政策让干什么,怎样才能用好用足;更主要的是研究国家政策哪些方面没有禁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们把中央比作设计师和高压线,把地方比作工程师和变压器,研究怎么施工,怎么变压,才能不碰高压线;把中央比作太阳,把地方比作地球,在做好地球(地方)围绕太阳(中央)公转的同时,研究在不违背公转的情况下,怎么进行自转。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原动力,使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夺得先机,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苏州的成功范例之一就是“昆山之路”:创办全国第一个自
费建设的开发区;兴办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出让全省第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一个又一个“第一个”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再比如,蒋巷村原先是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环境资源优势,人口仅800人的偏僻小山村,就是凭借着“天不能变,地一定要换”的创新意识,大胆试,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家,工业富家,旅游旺家”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文明村。但是当前,我们很多干部就是缺乏这种争先发展、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敢“争第一”、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决策、干工作要先看看政策文件有没有规定,周边地区有没有在做,这样导致我们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三是“优化环境、善于借力”的精神。苏州人注重学习借鉴,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借力发展,又是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另一妙招。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营造一个社会诚信、服务周到、环境优美、文明多彩的对外开放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所倡导的“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已成为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环境品牌形象。在招商中,苏州人总结了“三要”的秘诀:“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脸难看;嘴皮子要薄,能说会道;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正是依靠优良的服务环境和善于借力发展,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蓬
勃的发展。苏州在引进科技、人才、金融、物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的新型模式,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苏州市政府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在中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公务员近1800人次到新加坡学习,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苏州的快速、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州的三种精神堪称“三大法宝”。苏州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物质发展上,而且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上,从苏州之路到苏州精神,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我们学习苏州,不是要学习苏州之路、苏州模式,而是要学习苏州精神的精髓和内涵;我们学习苏州,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寻找契合点和突破口,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第三篇:赴苏州异地培训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学习苏州精神推动跨越发展
——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日前,我们在省委组织部干部六处领导和省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开展为期5天的异地学习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经济全球化与苏州外向型经济”等5次专题授课,实地参观考察了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文明村蒋巷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感受到苏州人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通过学习考察,给我很大的触动、很大的震撼,受益匪浅。
苏州这个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地级市,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级市和7个区,户籍人口633万人,外来人口近600万人。2009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全国第5位,财政收入2018亿元、全国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全国第1位,进出口总额2014亿美元、全国第3位,工业总产值23700亿元、全国第2位(仅次于上海)。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十名,全部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其地域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苏州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外界联系广泛、1不盲从不排斥、崇尚实干巧干的文化内核,但更重要的是苏州市的历届党政领导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发展中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认真思考苏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思考和借鉴。
第一个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苏州的发展经验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抛除私心杂念,抛除“唯条件论”和狭隘的自我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框框,善于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考察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机遇在犹豫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抓住机遇比政策优惠更重要”、“拿到批件是硬道理”。80年代初期,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探讨乡镇企业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并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困扰时,苏州人却不等不靠,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没资源到全国各地去配置,没资金到各金融部门去融资,没技术和人才到上海请“星期日工程师”,创造出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到80年代末期,苏州市乡镇企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二十分之一。九十年代初,正当全国许多地区沉浸在姓资姓社的探讨和困惑之中时,苏州人却不
犹豫、不彷徨,抓住国家实施浦东开发的战略机遇,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建港口、修铁路、建立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一拥而上,经济过热,开发区限批时,精明的苏州人已远远走在了前面,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手续齐全,建设已初具规模,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本世纪初,当全国许多地区处于拼资源、拼环境、拼资金,大上“三高一低”项目之时,敏锐的苏州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一方面鼓励市民创业,构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7大平台,以解决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的“市强民不富”的现象。另一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他们再一次抢先抓住了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以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苏州”正在茁壮成长。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特别与苏州相比,我们还是落后了很多,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抢抓机遇意识还不强。当前,国务院提出的支持海西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我们又一个良好战略机遇期,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学习苏州精神,抢抓机遇,突破定势,充分灵活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对政策没有明确的事情,要大胆想、大胆试、大胆探索,把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效应。
第二个方面就是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大胆创新、敢于争先又是苏州的成功经验之一。苏州人处处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他们学习中央文件既研究国家政策让干什么,怎样才能用好用足;更主要的是研究国家政策哪些方面没有禁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们把中央比作设计师和高压线,把地方比作工程师和变压器,研究怎么施工,怎么变压,才能不碰高压线;把中央比作太阳,把地方比作地球,在做好地球(地方)围绕太阳(中央)公转的同时,研究在不违背公转的情况下,怎么进行自转。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原动力,使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夺得先机,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苏州的成功范例之一就是“昆山之路”,在昆山科技文化博览中心的图片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创办全国第一个自费建设的开发区;兴办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出让全省第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一个又一个“第一个”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正是依靠这种创新精神,昆山才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昆山之路。再比如,蒋巷村原先是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环境资源优势,人口仅800人的偏僻小山村,就是凭借着“天不能变,地一定要换”的创新意识,大胆试,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家,工业富家,旅游旺家”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文明村。但是当前,我们很多干部就是缺乏这种争先发展、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敢“争第一”、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决策、干工作要先看看政策文件有没有规定,周边地区有没有在做,这样导致我们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第三个方面就是优化环境,善于借力。苏州人注重学习借鉴,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借力发展,又是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另一妙招。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营造一个社会诚信、服务周到、环境优美、文明多彩的对外开放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所倡导的“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已成为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环境品牌形象。在招商中,苏州人总结了“三要”的秘诀:“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脸难看;嘴皮子要薄,能说会道;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正是依靠优良的服务环境和善于借力发展,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全市现有外资企业达2.2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8家400个项目落户苏州,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台资企业落户昆山。此外,苏州在引进科技、人才、金融、物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的新型模式,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苏州市政府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在中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公务员近1800人次到新加坡学习,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苏州的快速、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们福建,福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在对台方面应该讲比苏州更有优势,但是这几年我们在引进台资方面远远不如苏州、东莞等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还是在于我们的发展环境跟别人比有很大差距,亲商、安商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外商到福建投资兴业还有所顾虑,这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州改革开放30年最可宝贵的财富不是醒目的一堆数字,不是林立的高楼,也不是一个个响亮的称号,而是凝聚了“三大法宝”为核心内容的苏州精神。苏州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物质发展上,而且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上,更关键的是转化成发展的成果,从苏州之路到苏州精神,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我们学习苏州,不是要学习苏州之路、苏州模式,而是要学习苏州精神的精髓和内涵;我们学习苏州,不是东施效颦、照搬照抄,而是寻找差距,借鉴提升,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锲而不舍,奋发有为,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西之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四篇:赴嘉兴学习心得体会
赴嘉兴学习心得体会
3月25日至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区委组织部、区党校组织的2018年区年轻干部培训班,赴嘉兴学习。看到嘉兴的党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和冲击,思想有了极大的感悟,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拓展了思路,可谓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性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通过参观南湖红船、重走一大路,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巨大心血,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二、充分体会到创新的发展思路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嘉兴位于苏、沪、杭的中心地带,区域位置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但是他们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创新思维、超前谋划,以“八八战略”为先导,严要求、高标准的定位,推行“五大发展理念”,敢于担当,不断寻求化解各类难题的新办法,例如:在促进结构转型上利用腾笼换鸟的方法,既节约了土地,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结构转型;在治理环境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上,他们打造海绵城市,减少地下水污染,又实行排污权交易,把企业自主节能减排变成增加政策扶持提高收益的抓手,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有效促进了嘉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他们成功的第一步。
三、准确定位,打造特色产业。他们利用开拓的思维,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地区品牌文化。无论是海宁、桐乡还是嘉善、濮院,他们都能够充分立足区位优势,突出重点,确定了发展重点就紧抓不放,而且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和高标准、高科技的块状经济以及灵活的机制优势,打造特色小镇。就像老师介绍的那样,这里不出产羊毛,却有濮院羊毛羊绒产品基地;不出产皮革,却有海宁皮革城。通过和当地人的接触,深深体会到当地人在骨子了的精明,他们不断的自我创新改进升级,不断的对外宣传推广,政府在政策上倾斜,为他们的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条。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如何将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实现家乡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我深感责任重大。
第五篇: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9月15日至28日,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笔者在苏州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四川省南充市招商引资专题班”培训。期间,听取了苏州市各层次、各方面领导、专家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市规划馆、昆山市经济开发区、张家港市、盛泽镇、华西村、三得利啤酒集团、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苏州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同时也让笔者深思,苏州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秘诀是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将我们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于下。
一、苏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幅员面积848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00万,其中户籍人口598.85万,暂住人口300万左右,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高新虎丘区。最近几年,苏州市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实力强。2005年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十强县中,苏州占了4个,财政收入均超过80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昆山第一,张家港第四,常熟第五,太仓第十)。2004年苏州市新增注册外资14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5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利用外资的1/12,居全国第一位;2004年工业产值956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占全国8.94%,居全国第三位;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57992元,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江苏第一位,全国第四位;社会固定投资1409亿元,居全国第五位;财政收入5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19.6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二)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14%,苏州工业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45%。2000年以来,昆山市的GDp、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5.2%和46.4%。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昆山市更是高达18600元和9900元。
(三)工业比重大。苏州的三次产业比为2.2:65.7:32.1,工业占GDp的65.7%,实现了从低层次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向较高层次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换,成为了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核心城市之一。苏州生产并供应全球60%以上的鼠标、13%的扫描仪、12%的主机板、10%的显示器,为国内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之一,仅2004年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就达2560亿元。
(四)城市化水平高。近年来,苏州市逐步构建起以苏州市为核心、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区域城市框架,城市化水平达58%,尤其是张家港市、昆山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经济体制活。苏州市在发展经济中,政府按照“小政府、大服务”进行运作,重点强调服务,对企业管理主要是纳税管理,在企业改制上,动手早、改得彻底。苏州市国有集体企业非常少,外向型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他们紧紧抓住外向型经济这个龙头,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大公司落户苏州。目前,世界500强中有96家落户苏州,1万多家外资企业在此投下了900多亿美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基地,带动了涉外税收的高速增长,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税收来源。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开创了高效快速的发展局面。苏州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一是起点高。体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他们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跟踪的是世界最前沿的动向,瞄准的是国际一流的水准,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背景之中,以此为参照,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取向和努力方向,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举措,成为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地处上海近郊,他们把经济定位在依托“龙头”、甘当配角“龙颈”上,坚持以大力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对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实现了大步跨跃。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特别是昆山,1984年在国务院宣布成立14个经济特区时,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14+1”的战略,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1985年,自己圈出土地1.8平方公里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上了自费开发之路,至1991年1月才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先后投入30多亿元资金,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现规划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同时创办了出口产品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区。如果没有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敢想敢干,没有全县人民的理解支持,就不会有那么多外资项目落户昆山,也不会有财政收入年增10亿元的辉煌。四是目的明。在昆山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他们把以民为本、富民为先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和目的,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富裕作为第一目标,爱民胜于一切,为民高于一切,富民重于一切,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内容,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脑子里时刻想着人民,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园一天天美好起来,自己的城市一天天强起来,自己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经济要迅速起飞,就必须加大开放力度,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吸引进来,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州招商引资的秘诀就是:一是以情招商。他们注重招商先交友,增进感情,很多招商引资人员与外商建立了浓厚的友情。芬兰通力电梯公司在昆山投资,其总经理出了车祸,生命垂危,昆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上海请专家,昆山市红十字协会号召全市200多人为其输血,抢救成功后,芬兰商界十分感动,通力电梯开业,芬兰总理亲自剪彩,并带动了4家芬兰企业落户苏州。在台湾发生地震后,台商还没到台湾,昆山的党政慰问团先到台湾进行慰问,让台商感到昆山把自己当亲人。二是以恒招商。在招商中,苏州人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用他们自己的一句话:“象蚂蟥一样钉在项目上”、“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羹,不怕人家脸难看;嘴皮要薄,要能说话,会说话;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昆山市跟踪日本丰田公司汽车生产线,先后耗时8年,2004年,日本丰田一举投资5亿美元建设汽车生产线。三是以专业队伍招商。苏州市各市区,甚至乡镇都拥有一支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招商队伍,特别是昆山市,每年都有要选派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大学深造,学习招商引资,全市有600多人长期驻港、澳、台、日、韩及欧美发达国家,收集和了解外商的投资意向和外商与其他城市谈判的进展情况,一旦没谈成或外商犹豫不决,便及时跟进,向外商发出邀请,组织外商实地考察。全社会形成了“引进项目是恩人,投资老板是亲人,招商引资出能人,影响招商是罪人”的招商氛围。四是以商招商。大胆鼓励外商进昆山经商赚钱,在发展之初,昆山就提出“没有上海的大头,就没有昆山的零头”的理念,千方百计让来昆山技术指导、投资的上海人“赚得满意,投得情愿”。虽然昆山为此付出了较为昂贵的代价,但回过头来看,这样做值得,正是因为昆山能“吃亏”,昆山的投资环境在台湾有口皆碑,很多台商自愿担当昆山利用外资的“广告员”,宣传昆山,从而引来更多的外商投资昆山。
(三)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构筑了高起点的经济发展载体。苏州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工业园区的成功运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园区建设采取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作机制,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融资建设,待“九通一平”再招商,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目前苏州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昆山,几乎镇镇都有开发区,最多一个镇就有5个开发区,他们对入园企业实行一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一策,做到了对外商企业的要求都得到圆满解决,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如苏州市一位领导说:“没有苏州工业园区,就没有苏州今天的经济实力,就没有苏州今天的城市形象,就没有苏州今天的地位。”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一天创造1个亿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外资。2004年创造GDp50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1993年水平,相当于10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苏州人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效应。
(四)以准确定位为基础,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全面升级。苏州在发展定位上有一句名言:大树底下栽好碧螺春。也就是说苏州与上海相比,上海是大树、是强者,与上海竞争,自己处于劣势,苏州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1992年,他们在发展定位时,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三大优势和两大劣势,即区位优势(离上海近)、人才优势(两院院士中,苏州有77名)、轻纺优势(苏州是中国绸都),同时也存在资源溃乏和小富即安两大劣势,确立了“两优先,两鼓励,一禁止”的发展思路,即优先发展第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高新尖端技术和出口创汇项目,限制高耗能和低效益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通过10多年的发展,苏州市除了一产业外,基础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丝纺工业退出了苏州市区,集中转移到盛泽镇、高耗能、低效益项目淡出。形成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群体,拉动了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
(五)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了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在苏州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经济的比拼不仅是资源的比拼,更是发展环境的比拼。优化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聚集与最佳配置是唯一的发展途径。苏州人更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苏州营造发展环境,不是局限于修修路、减减税等外科手术,而是作为一个体系来进行建设。这个体系归纳起来主要由七个小环境构成:一是法制环境让投资者安心。2002年以来,苏州市先后投资20亿元,实行了社会治安网络化管理。同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通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切投资创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公平、公正司法,确保各类企业接受平等的法律服务。二是基础环境让投资者省心。凡是愿意来苏州投资创业者,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特别是昆山市,没有机场,为保证物流快捷,修建了80公里机场高速路贯通虹桥机场。三是政策环境让投资者顺心。政府将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会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搞“内外有别”,政策规定的一分不少,政策以外的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分不收,让投资者明明白白。四是人文环境让投资者舒心。苏州市在规划时,有意识地把开发区分为日韩区、港澳台区、欧美区,并按外商的生活习惯建设娱乐设施、学校、医院、银行,让外商感到就像住在国内一样,这里就是家乡。当地将此称之为“开发区中的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了外商。五是配套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政府围绕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下力气培育配套企业,产生“葡萄串”效应,让企业实现零库存,所有配件在苏州都能买到90%以上,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六是服务环境让投资者称心。完善投资咨询公司、生产服务公司、售后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为投资者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外汇兑换,从生产环节到售后服务环节等全方位服务。七是软环境建设让投资者开心。苏州响亮地提出了“外商投资我服务,外商发财我发展”,“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办好一个外资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胜过千百条广告。在昆山,对外企形成了“三个服务体系”——外商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建立了与外商沟通的“三条通道”——外商投资协会、台商投资协会和外商沙龙;成立了“三个中心”——外资企业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配套中心。2000年起建立起了“马上办”办公室,更受外商青睐。同时,苏州全力打造的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和廉洁政府,在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我县与苏州的主要差距
(一)发展观念上的差距。苏州特别是昆山市经济发展速度飞快,靠的是“亲商、富商、扶商”的理念。一是视投资老板为亲人,老板一旦有难,千方百计帮老板。二是善于吃“亏”。鼓励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目前,只要高科技企业进入苏州,地价仅为20万元/亩,占开发价格的10%。而我们在发展经济中总是怕吃“亏”,怕老板赚钱多了。三是在引进外商、引进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让整个产业形成体系。四是善于抢抓信息。正是因为一名外商在宴会上说了一句“要是能封关运行就好了”,昆山的干部便闻风而动,跑了8个国家部委,关键时期能够在北京蹲8个月,经过3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使昆山外贸经济繁衍生息的空间无限增大,带来了“乘数效应”。
(二)硬件载体上的差距。企业发展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做支撑。苏州市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特区,规划一步到位,并且区内供水、供热、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而我们的开发区虽然已经起步,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等硬件还不完善,还谈不上对外商有吸引力。
(三)软环境上的差距。苏州市真正视客商为上帝,叫响了“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的口号,营造出一种“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客商到了那里都有到家的感觉。客商来投资,只要交清了土地款,其他一切都由政府部门办理,而且是免费的,真正做到了围墙外的政府管,围墙内的企业管。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境近几年虽有较大改观,但仍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我们在苏州学习期间,企业最怕的是:“外商来了招手,酒席上拍手,出了问题就撒手,不达目的就关门打狗”、“一个小科长可以搞死一个企业”。在苏州企业该交什么都有一张明白卡,该交的一分不少,不该交的一分不收。
(四)服务质量上的差距。苏州在服务经济建设中,讲的是整体效益,也就是“木桶效应”。他们认为,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服务质量最差的部门,而不是最好的部门。在招商引资中,不但经济部门、政法部门主动开展优质服务,连党群部门也积极参与服务。妇联每周组织两次才艺培训,邀请外商太太参加;工会每年组织劳模评选,给予外企极大的倾斜;宣传的重点放在企业;教育部门千方百计为企业子女入学开绿灯。而我们在服务中,还存在效率低,质量不高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全民参与服务的氛围。
(五)抓落实上的差距。苏州对看准的事,大胆实践,敢为人先,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创造性地制定政策,引导发展,在工作上有敢于争先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团结拼搏的士气。他们对待工作雷厉风行,一干到底;对待使命,坐立不安,寝食难安;对待事业,求真务实,不浮不躁。而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方法上僵化、保守,抓落实力度不够,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讲得多、落实少,有的思路很好最终没有落到实处,没把事办成。
五、几点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人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魄力,解放思想,在经济发展观念上求突破。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善于发现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我们与苏州相比,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上有很大差距。近几年来。我们干部群众逐步树立了想富、盼富、谋求快速发展的理念,但也存在满足于一般性的温饱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学习考察中了解到,昆山市20年前与我县的发展水平基本属于同一起点,84年昆山市财政收入仅3300万元,与我县在同一起跑线上,而20年后的今天,昆山已经达到了85.5亿元,我们望尘莫及。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学习借鉴苏州经验,首要的就是要把苏州人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不能总是在强调客观上打转转、在争论中丧失机遇。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新形势下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近年来,我们在工业改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盘活了存量资产,增加了工业总量。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今后的工作重心仍然要放在发展工业上,全县广大干部都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工业经济发展上,牢固坚持“工业立支柱”的思路不能动摇,把解放思想的突破点继续放在强力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上,并善于创造和把握一切加快发展的机遇,在能源、农产品加工、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上做出成效。
(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求突破。苏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坚定不移的把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外贸、外资、外经一起抓,形成了以外向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通过搭建经济发展的园区平台,以灵活的招商方式,从重点项目入手,使苏州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扩大了经济总量,提高了发展质量。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靠政策不现实,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产业链的培育上,用“招商引资”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和效益问题,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先后引进了一批冶金、机械、丝纺、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对提升县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还应在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增强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努力挖掘自身优势,结合城市定位、产业定位,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项目上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胆采用一切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招商办法主动出击。一是把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相结合,用机制调动积极性,用责任制强化责任心,把招商引资目标与部门业绩全面挂钩。二是广泛招商和定向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精力放在定向招商上。三是自行招商与委托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委托招商上,主要形式是“以外引外”。四是领导招商与专业人员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依靠专业人员招商上。五是接洽招商与跟踪项目相结合,把更多精力花在跟踪项目上。
(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亲商、安商、富商”的先进理念,强化服务,在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我们在学习中,苏州招商人员反复强调,现在不是招商,而是抢商,外商看重的不仅仅是硬环境,更看重软环境,看中的不是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更看重的是市场和服务。苏州人对外商从不说“不”。苏州从领导到市民都能认识到外商是苏州发展的关键,自觉维护外商利益,主动为外商服务,每个部门都把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没有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交通等优势,有很多经验我们无法克隆,但在软环境建设和服务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亲商、安商、富商”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强化“人人都是软环境”意识。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硬件上没有什么优势,要招商,我们必须树立“硬件不足软件补,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策不足服务补”的意识,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发展经济不是哪个领导的事,也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重商意识也必须是全社会、全方位的,如果我们99个部门办事效率都很高,只有一个部门卡住了,那么投资者就会认为XX的办事效率不高,就很可能去寻找别的投资机会,所以政府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制度为保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出重拳、下猛药治理软环境,以涉软案件的查处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以“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密、有效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以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为载体,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以“公开、公正、透明”为原则,公开各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总之,要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客商赚到钱,赚到比在外地更多的钱,而且赚得更安全、更舒心,使客商愿来、肯来,已来的追加投资,没来的慕名而来。通过软硬环境的打造,努力构建吸纳项目和资本的环境“洼地”。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苏州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求真务实,在经济发展实效上求突破。落实是一切工作的起点,也是政府工作的本质要求。先进发达地区的发展既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更是真抓实干的成果。要树立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树立克难奋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树立建功立业、心为单位的奉献精神。坚持“要么不说、说到做到,要么不做、做就做成”,在落实上动脑筋、下功夫、花力气,对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工作任务,全县上下要振奋精神抓落实,细化目标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创新思维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退缩,不因竞争强而畏惧,始终要瞄准一流,赶超一流。要把“少睡觉多干事、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也要想方设法办好事”作为XX人的工作常态,努力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拿出一股虎气,使出一股拼劲,“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倾尽全力、绞尽脑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力争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XX县的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