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1 23:5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

第一篇: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

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

汶府发„2009‟3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已经县十二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研究并报经十届县委第43次常委会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六日

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的战略定位,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务院《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围绕“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的战略定位,以羌禹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为抓手,创新理念,科学统筹,着力培育我县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汶川。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安民富民的原则;

2.坚持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开发的原则;

4.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经过1年努力,恢复3-5个羌禹文化体验景点;经过2年努力,羌禹文化旅游体验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外推出,年接待旅游人次达80万,旅游收入力争达2亿元;经过3年努力,建成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文化旅游产业初具雏形,旅游总收入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20%。

二、主要任务

工作思路: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四大旅游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门户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项目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羌禹文化体验为重点,狠抓旅游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倾力打造都市民族风情后花园,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推进汶川旅游经济快速复苏。

(一)倾力打造“大禹故里”品牌

整合羌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拜大禹、体民俗、观羌绣、品风味为特色,培育羌禹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全力推进羌禹文化走廊建设。

主要内容:

1.打造民居、民风、民俗体验游:以民俗体验为主题,突出各乡镇的重点和特点,将大禹文化、羌族释比文化、自然生态、羌居、羌节、羌碉、民俗、文学、艺术、语言、传统工艺以及相关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作为重要保护开发内容。

2.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题,以绵虒镇三官庙村的千亩甜樱桃和草坡乡的花卉为基地,推出赏花、品果、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3.打造草坡原生态歌庄:以民俗活动体验为主题,将草坡原生态歌庄打造为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4.建设绵虒羌绣传习所:集中展示、展览各种羌绣实物。

具体项目:

1.将县城威州镇作为羌禹文化旅游核心集散地打造。

利用灾后重建机遇,努力提升威州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品位,深度挖掘威州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将其打造为高品味的旅游集镇和羌禹文化体验目的地游的集散基地,以威州镇辐射带动萝卜寨、雁门大峡谷、龙溪羌人谷、布瓦、绵虒镇羌锋、三官庙等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点、多形式的羌禹文化体验目的地游。

2.精心打造景区景点,整合资源,推出目的地旅游线路。

布瓦羌文化体验区打造: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泥群雕、千亩松林、峻峭雪山、大型农业观光园、原生态歌舞和古老神秘传说等旅游资源,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集文化、观光、生态、农业、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萝卜寨旅游景区恢复重建:将萝卜寨打造成为羌绣、羊皮鼓舞、羌历年、释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借助原有的市场效益,加快萝卜寨新寨区建设,将其打造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羌居示范新村;做好老寨区的遗址保护、开发。

绵虒乡村旅游打造:将西羌第一村羌峰打造为羌民俗文化接待村和农业观光旅游区;将三官庙村打造成为羌文化乡村旅游接待村。

龙溪羌人谷打造:将阿尔村作为羌文化原生态传承基地打造,以户为单位,推出羌绣刺绣大户、农耕文化、特色小吃制作户等一系列的羌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加快龙溪生态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项目的推介力度。

修复克枯古栈道:坚持修旧如久的原则,撰写解说词,将克枯古栈道作为展示羌民族千年发展文化通道打造。

红色文化挖掘开发:充分保护、开发草坡红军战场遗址、红军雁门关战役遗址、徐向前元帅指挥部遗址等红军长征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景点,挖掘红军和汶川民众之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

3.文化旅游大融合,挖掘、推出独具羌禹文化特色的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挖掘一系列民族餐饮食品:以洋芋糍粑、酸菜面块、羌家老腊肉、玉米搅团、绵虒豆腐等为品牌,大打绿色生态牌,容入羌文化,形成文化保健餐饮食品系列。

打造一台原生态羌禹文化歌舞剧:将羌人上下五千年文化和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通过舞台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把文化和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让游客更能接受羌禹文化,接受旅游景点。

建设一座千年文化博物馆:以实地、实景、实物的形式印证羌族悠久渊源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旅游的说服力。

规划建设一批宾馆饭店:面向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宾馆饭店。

建设一条民族特色纪念品购物街:将民族文化、餐饮、歌舞、娱乐、购物形成一个整体,让游客边品尝民族餐饮、边欣赏民族歌舞,体验民族文化、参与互动项目,游购民族特色纪念品。

开发一条水上娱乐通道:充分利用岷江名气和丰富的水资源,打造深受旅游者青睐的水上娱乐项目。

建设游人服务中心:根据旅游集镇的客源量,在集镇周边分期、分批建设2至3个游人服务中心。

(二)倾力打造“熊猫家园”品牌

汶川被誉为“熊猫故乡”和“大自然的广谱基因库”,卧龙是我国已建立的37个大熊猫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地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部分。水磨和卧龙、三江相邻,境内的黄龙道观是青城十八景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三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8%,有万亩“植物活化石”珙桐,地处卧龙保护区范围,常有野生大熊猫出没,同时又有藏族文化的丰厚底蕴。卧龙、水磨、三江旅游发展要以熊猫家园为品牌,形成旅游环线,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将其建设成为成都、重庆等大都市的后花园以及具熊猫文化、藏羌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避暑为一体的的旅游目的地。

主要内容:卧龙生态旅游区建设;水磨旅游集镇建设;三江生态旅游区建设。

具体项目:

1.卧龙生态旅游区打造:以熊猫品牌、生态体验为主题,恢复重建“汶川卧龙大熊猫中心”,深度开发卧龙熊猫的旅游消费价值,倾力打造“大熊猫”品牌,竭力用好、用活、用足大熊猫品牌,将卧龙打造成为生态乐园、遗产科考的熊猫家园休闲目的地和国际旅游精品区。

2.水磨旅游集镇打造:水磨镇作为教育、安居、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服务集镇。具备一流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深度挖掘水磨镇的优势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道家文化,将其打造为高品味的旅游集镇,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生态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基地,将水磨、三江、卧龙、青城山等景区景点以及三江乡村旅游整体推出,形成多点、多形式的文化生态体验游。

3.三江生态旅游区打造:将整个三江乡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从互助关系看,到三江景区的游客,在景区游玩后,会到农村体验乡村旅游,在农村避暑休闲的游客,在闲暇时,会到景区游玩,三江的乡村旅游和景区是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资源整合看,三江乡村旅游的吃、住,景区的游、购、娱,再到便利的交通和通畅的信息,就基本就形成了旅游功能齐备的目的地。

全力推进三江水乡藏寨旅游项目建设:以水乡藏文化体验为主题,充分挖掘水乡藏族文化,统一风貌特色,着力突出水乡藏族风情民俗与其他藏区的区别;扩宽集镇街道,进行必要的美化绿化;做足水文化,打造宾河路;完善集镇旅游配套功能建设,整治周边旅游环境。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恢复重建:结合灾后重建,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利用好气候、地理等优势资源,改善、扩大农家乐的档次、规模,建设一批独具特色、设施一流、管理规范的乡村酒店,形成点、面结合的片区效益。

加快推进三江盘龙山和潘达尔景区的联合开发:在潘达尔景区灾后恢复重建中给予政策扶持,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尽快恢复景区对外营业;加快推进三江盘龙山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政府方面的投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加快推进三江西河的招商引资工作:请专业公司进行项目包装,全面推向市场。

4.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漩口至三江的旅游公路建设和都江堰至寿江桥的公路改建项目,全力推进粤汶路、粤汶桥的建设,方便游客进入。

(三)倾力打造“羌绣之乡”品牌

汶川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目前,羌绣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古羌人创造的精美的挑花刺绣编制工艺、古朴艳丽的羌族服饰以及从羌绣中体现的古羌文化符号等羌绣商品深受泰国、新加坡、日本等海内外游客喜爱,羌绣旅游纪念品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力,是汶川乃至阿坝州旅游纪念品的又一亮点,以实物的形式向国内外展示古羌民族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文明,“羌绣之乡”的打造是推进汶川旅游开发的产业性支柱品牌,对汶川旅游发展将起到决定性推进作用。通过羌绣展示、体验,结合农业观光旅游、民族特色餐饮及一系列的羌绣旅游纪念品,推出拜大禹、品樱桃、看羌绣、体验古羌文明为主题的“羌绣之乡”生态体验目的地旅游。

主要内容:打造以县城为主,周边乡镇为辅的羌绣体验地;打造以绵虒镇羌绣传习所为主,草坡乡羌绣集点为辅的羌绣集中展览、展示地;研发以羌绣为主的旅游纪念品。

具体项目:

1.建设羌绣集中展示、展览基地:以羌族刺绣集中展示、展览为主题,在绵虒镇建立羌绣传习所,用羌族的服饰、生产、生活用品等实物,以现场表演、文字解说、游客参与等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进行分类展览、展示;在威州镇民族特色一条街集中设置羌族刺绣纪念品销售摊位,将全县所有挖掘、研发的刺绣商品聚集销售。

2.打造羌绣体验区:以羌族刺绣体验为主题,在草坡、龙溪、雁门、克枯等乡镇挖掘、培养一批从事刺绣的农户,作为羌族刺绣旅游体验户打造,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制作刺绣,真正体验到原生态文化旅游。

3.挖掘、开发以羌绣为主的一系列旅游纪念品:羌绣旅游产品研发是打造“羌绣之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汶川旅游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旅游项目,开发羌绣纪念品必须坚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引进专业的公司设计、研发、经营,政府要积极支持,从政策上扶持,在羌绣保护、开发、刺绣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当地群众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到公司务工或者在公司的技术指导下自主生产制作,公司负责收购农户生产的羌绣旅游商品,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形成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

(四)倾力打造“震中汶川”品牌

“5.12”以来,震中汶川已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大批游客以各种方式来汶川,形成了我县旅游新的亮点,要借助地震旅游这一热点,抢抓旅游市场,将汶川旅游全面推向市场,占领旅游至高点。

主要内容:推出震中汶川一日旅游项目。抗震建筑博物馆建设。

具体项目:

1.打造震中汶川一日游线路:在短期内推出以参观地震遗址、感受人间大爱为主题的震中一日游线路,主要以映秀镇为主,银杏乡、漩口镇为辅。制作统一的旅游标识标牌;对百花“5.12桥”、张家坪牛眠沟“汶川、映秀震源点”、“漩中遗址”、“老虎嘴”、“银杏”、“5〃12长阶”和“祭坛”等景点进行保护,规范开发;建临时游客接待中心,解决讲解、餐饮等服务问题;建临时地震展览馆,向游客展现大灾面前,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前所未有的坚强、强大的救援实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灾区的关怀等;将漩口集中村作为震中一日游的接待点打造,进行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

2.全力推进防灾、减灾的抗震博物馆建设。着眼长远,立足国际,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将映秀镇建设成为集全世界最先进的抗震建筑、具有最佳性能的抗震建筑博物馆和示范点。

3.映秀旅游集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高档的游人服务中心,建设世界级的商务酒店和会展中心,开发地震旅游纪念品,将映秀镇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打造成与九寨、黄龙齐名的世界级景区。

(五)强化旅游营销,大力拓展客源市场

1.优化客源结构:围绕四大旅游品牌,定位不同的客源市场,突出发展国内旅游,巩固并深入开发成、渝及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着力挖掘自驾游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对口援建省资源,开拓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市场;积极培育国内其他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培育壮大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旅游市场,着力开发欧洲、美洲市场,形成多元化客源市场。

2.创新营销理念:整合汶川所有旅游宣传资源,从传统的宣传促销转变到战略营销上来,形成从营销产品到营销汶川形象的“大营销”合力,由旅游产品营销转变为目的地营销。

3.转变营销方式:整合旅游主管部门、景区、业界、媒体的宣传资料,建立联合宣传促销工作机制,坚持政府宣传形象与景区企业推介产品相结合,面向旅游业界推广和面向公众促销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4.优化宣传渠道:加强与旅游宣传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平台;制作汶川旅游宣传画册和宣传光碟。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利益分层机制,落实经费,落实责任,做到责任到人,经费到项目,各涉及部门、乡镇要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项目建设与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挂钩,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二)政策保障

按照“一心两廊四区”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使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的发展有章可寻,健康发展,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是汶川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份,把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纳入汶川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三)服务保障

尽快恢复213国道的通行能力,解决游客可进入性问题;把旅游服务体系和功能纳入灾区恢复重建城乡建设规划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县旅游从业人员需求量大,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汶川品牌形象。

(四)环境保障

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切实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恶性削价竞争、购物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建设诚信旅游环境,提升汶川旅游美誉度。

(五)人才保障

加大对现有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在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大胆引进旅游管理人才,不拘一格,广纳贤才。

第二篇:区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市***区委 ***市***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省、市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党和政府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建设现代化和谐社区,是推进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社区组织在服务居民、协助政府进行社会基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区正处于打造“三大中心”,促进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对于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以深化实施人文社区工程、建设“五型社区”为载体,进一步规范社区管理,增强社区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为全面开创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合区情实际,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一)深入实施人文社区工程,积极推进“五型社区”建设。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将建设现代化和谐社区与实施人文社区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区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置创建载体,完善指标考评体系,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进一步充实人文社区工程内涵,继续开展星级人文社区创建活动,促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均衡发展。围绕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对我区的工作要求,积极落实针对性整改措施,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积极开展全区首批“青年文明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大力开展“民主法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平安型社区”和“生态型社区”建设,积极创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优质、平安稳定、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和谐社区。重视发挥家庭在和谐社区创建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开展和谐家庭创建、邻里守望互助活动等,搭建各类活动和参与平台,实现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道和谐,不断推动社区和谐。

(二)精心组织社区换届选举,加快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围绕建立完善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居民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 参与、共同创建和谐社区新格局的目标,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社区选举的相关政策,精心组织做好社区自治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保障社区居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按照直接选举的要求,选举产生新一届城市社区居委会、成员代表大会和共建理事会,选好配齐社区居委会成员。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策作用和社区共建理事会协商、议事、监督和共建职能,有效推进社区共治;巩固完善社区民主制度,扎实推进基层廉洁工程建设。逐步扩大社区民主听证会制度适用范围,使之成为解决社区纠纷、宣传政策、实行自治的重要的民主制度。深化居务公开制度,进一步界定公开的范围、程序和监督机制,在有条件的社区推行网上居务公开;规范社区工作制度,促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制订完善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建立起考核档案索引制度,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完善部门工作社区准入制,保障社区自治职能的有效落实。进一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三)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结合我区实际,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快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意见,以社会化、个性化为导向,延伸公共服务,强化社区功能,推动社区服务上新水平。通过整合资源和项目,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不断加强社区服务站(所)建设,逐步将其打造成为社区便民服务的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窗口。以“爱心无界、共享文明”为主题,深入实施“爱心超市”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实现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着力打造爱心服务品牌。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社区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 %以上,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 %以上。深入开展以爱心编织站等非正规就业服务组织和“ABCD”就业管理服务模式为代表的再就业服务工作,使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对象实现充分就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使之在强化社区功能、开展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构建起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平台和品牌。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对接联动的网络平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取独资、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投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区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加快推进社区商业发展,重点打造“演武天地”社区商业中心,力争成为我区首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进一步加强引导,规范社区放心示范店和放心早餐工程。

(四)大力推进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创建省级老龄工作先进区。建立健全以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为老服务体系,把为老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优化3C分级为老服务标准,使老年人根据不同情况得到无偿、低偿以及市场化的服务,并形成相对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培育、推广服务示范点,使用全区统一的标识和称呼,制订行业内部规范,建立居家养老经常化考核制度,形成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经常性补助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根据需要继续增加专职为老服务人员和为老服务志愿者,建立有相当数量和较高 质量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逐步引入民间组织专业服务队伍。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为老服务网络建设,选择1-2个有条件的街道启动建设集中养老(残)福利院,通过几年努力,争取每个街道按规定建立一所福利院。积极推进24个居家养老一级点的规范化建设和48个二级点建设。加强对市场力量的整合,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力量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担为老服务项目,推进中心向企业或非营利性机构发展,努力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五)积极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质。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培养和配备全科医生,完善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和技术协作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协管员、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努力实现外来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共享;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完善精神卫生工作网络,深入开展精神病线索调查,提高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水平;落实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继续做好卫生监督进社区工作;继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培训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由于角度调整等原因,内容比较单薄,有待职能部门调整充实)

(六)逐步完善新型社区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以“发展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层次、打造品牌”为主题,深化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整合区域内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建立区级社区教育师资库,完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利用《***区社区教育网》,开辟网上课堂,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参与享受社区教育。开展适合我区社区建设的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的区域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一个新的有效载体。出台学习型社区建设精品社区标准、学习型团队评估标准、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评估标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等,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使学习型社区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5年努力,90%以上的社区要建设成为学习型社区。不断提升“四点钟学校”建设水平,增强这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的影响力。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七)大力开展社区文体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阵地建设工程,主动配合建设好市民文化广场、***书城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加快推进“两馆(区图书馆、文化馆)一站(街道文化站)”达标建设,争取再创建5个市级社区文化宫、1个省级社区文化示范点。实施群众文化普及工程,挖掘和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开展“***区十大文化亮点”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共建联谊会作用,提高文化资源共享水平;举办好第六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继续开展“百场歌舞(电影)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百姓艺术”公益行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水平。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加强精品文艺创作。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加强社区体育事业发展,构建大众体育服务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开放力度,加强对农民工法律知识、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适合外来人员心理需求的文化活动,引导他们提高自身文明素质。

(八)深化平安社区创建,着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大局出发,全面深化建设“平安社区”工作。进一步规范社区综治警务室建设,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社区维稳、治安、公共安全自我管理机制。逐步推进老式住宅小区的准物业管理,修订完善准物业管理政策,使全区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率达到80%。完成32个老式居民小区的数字监控系统建设,1998年以前建设的老式住宅小区电控防盗门安装率达80%以上,到2010年达 %以上。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区工作,开展“调解能力提高年”活动。深化帮教安置工作,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力度,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为他们提供就业、求学、计生等服务,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住院保险,逐步解决养老保障。全面推广明楼街道林家社区流动人口自治管理经验,为农民工展示自我创造公平、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完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维权救助机制,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理解、关心、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九)加大生态社区建设推进力度,美化和优化社区人居环境。继续做好老小区整治扫尾工作,对演武巷104号B楼、荷花一村1-10幢等8个地块实施改造,彻底解决低洼积水问题。继续推进可再生资源回收实事工程,新增若干个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扎实推进社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老小区绿化的升级改造、家庭节水系统改造暨节水型家庭建设工作。启动非管道煤气用户的管道改造,做好社区无障碍 设施改造试点工作。在探索“数字城管”与“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有效形成执法部门与社区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由于角度调整等原因,内容比较单薄,有待职能部门调整充实)

三、落实保障措施,积极营造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区及各街道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完善社区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等工作机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和分工,强化街道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直接领导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合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社区建设专项工作督查制度,定期研究、督促、落实社区建设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制订和谐社区建设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推进***社区发展的和谐社区评估体系,把建设和谐社区的成效纳入考核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内容,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到2010年,95%以上的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认可度较高的和谐社区。

(二)扎实推进社区党建,积极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新格局。以社区党建为重点,扎实开展“双百工程”,有效整合与党建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源,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机关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单位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结合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进一步拓宽选任渠道,通过“公开招聘一批、下派充实一批、结对帮带一批、考察后备一批”,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优化社区党务工 作者队伍结构。以“五个好”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创建5个省级党建工作示范社区,进一步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抓好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由于角度调整等原因,内容比较单薄,有待职能部门调整充实)

(三)注重发挥社区规划作用,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科学制定社区建设规划,努力形成新建社区统一规划、建设和验收的工作机制,使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社区规模更为适度。统筹安排好社区服务、文化、卫生、教育、综治等基础设施,加强“三室三站两中心一校一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十分钟卫生服务圈”“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做到布局合理、完整。对办公、服务、活动用房面积尚未达标的社区,通过调动各方力量和多种途径增加用房面积,努力达到规定标准,逐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继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年内在5个社区设立电子公告栏,开展15个社区居委会的网站建设。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财力保障和增长机制,并确定每年核拨专项经费用于补助无物业管理小区和困难小区。逐步完善社区经费拨款方式,推行以奖励、项目经费补助等形式的拨款方式,有效调动和激发基层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实现基层队伍素质的新提高。全面贯彻落实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专职社工档案资料库,切实保障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进一步规范专职社工队伍管理。继续开展统一招聘工作,建立起专职社区工作者后备人才库。规范对专职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推行“选聘分离”的社区管理体制。制订出台社区工 作者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实践基地的作用,开展社工技能大比武活动,强化专职社工培训教育;认真组织专职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促进专职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专职社区工作者接受学历教育,争取到2010年,全区专职社区工作者大专学历以上的达到85%以上。重视培养社区工作骨干,通过三年努力,培养一批社区工作者骨干和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骨干。组建社区工作者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凝聚、创新和奉献作用。大力弘扬新时代社工精神,着力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者考核制度,形成以社区居民评议为主、群众满意为标准、奖优罚劣的评估机制。

(五)强化社区工作理论和实践研讨,实现社区工作新提升。积极创新、勇于实践,以优化社区工作环境、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凝聚力为目标,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和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撤村建居社区引入专职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管理,逐步完善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农民市民化。积极探索社区物业管理的新路子,整合业主代表与居民代表资源,有效促进基层管理与服务上新水平。积极开展社区建设经验总结、理论研讨与课题研究,计划编辑《***社区发展轨迹(暂名)》丛书。开展东部新城社区发展模式课题研究,适时举办***社区建设专家论坛,不断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实现社区工作的新提升。

第三篇: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云发〔2009 〕5号)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新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生态的模范自治州。现结合××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素质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从宏观战略高度、可持续发展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建立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的发展理念,通过体制 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完善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州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自治州。

(二)基本原则。坚持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继承发扬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的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益,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坚持共同推进,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三)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形成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将××州建设成为全省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示范自治州。

近期目标: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保护设施、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意识逐步提高,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中期目标:到2015年,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基本建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优化,各种污染源得到 有效控制,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念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远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更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各族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有机结合、分类实施”的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部开发工作相结合,切实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重点是根据生态环境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按照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实行优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增产减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口和经济集聚条件较差,但对区域生态安全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区域,坚持环境优先,实行限制开发,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在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区域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循环传递。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在冶金、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工业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型工业园区,引导所有生产性项目进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资源利用运行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经济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州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牧渔业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着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生物资源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医药、木本油料等优势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和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壮大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猪-沼-果(菜、鱼)”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秸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四)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 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大力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和商品林工程建设,加快特色经济林、用材林、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开发建设,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尽快构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格局,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五)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州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培育一批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格局的形成。围绕“一点(哈尼梯田)一线(滇越铁路)两片区(文化览胜区、康体休闲区)”总体规划思路,切实增加投入,加大重点项目、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以升级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力发展融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康体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在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引入生态大通道建设理念,建设生态观光高速通道,利用交通枢纽、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和繁荣。

(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突出抓好工业原料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扩大绿化面积,保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率,建设一批园林(绿化)城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绿色生态交通”,科学规划项目,把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冶、绿化、污染物防治等工作统一纳入工程监理体系,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宣传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交通节能技术,全面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州”、“林业生态县”、“生态县(乡镇、村、园)”、“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小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城乡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和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加强重要生态 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重要保护区建设工程和绿色走廊工程,尽快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异龙湖、××、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冶金、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加强火电、冶炼等行业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工业锅炉、炉窑的技术更新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燃煤锅炉,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控制酸雨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村)建设。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继续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恢复、维持生态功能。强化危险废物、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完善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八)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经济政策。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对废弃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利、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供求方面的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按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进行配置。建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开展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林业发展的地方生态效益补偿、林业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等长效机制;完善矿山、水电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实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水电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当地环 境的恢复治理。加大金融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和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化。

(九)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从2010年起,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及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城镇及重点地段的面山绿化、生态文明建设技术研究、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等。要统筹安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 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促进广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活动,摒弃讲求奢侈的“高档消费”、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推进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绿色消费,让勤俭节约、理性消费成为社会习惯和时尚,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十一)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形成党政 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策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关系,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州、县市和乡镇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实施、沟通协调等日常管理工作机构,及时处理、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推进有力。

(十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部门和企业,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定期作出检查、汇报。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动态管理,接受新闻媒介和社会的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倡导生态文明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为生态文明建 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实施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失职或渎职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主动抓机遇、迎挑战的战略任务。全州各级、各部门必须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以扎实稳健的投入机制,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广泛开展。州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各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确保××生态文明自治州建设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篇: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实施意见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根据《中共 XX 省委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XX 发〔2018〕X 号)和《中共 XX 市委 XX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XX 发〔2019〕X 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弘扬跨越时空的 XX 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彰显具有 XX 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紧扣落实“XX”、构建“XX”、打造“XX”精准发力,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文化成果共享、文化人才涌现的全省文化小康示范县,为实现决胜全面小康、交出 XX 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答卷提供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发展目标 从现在起,通过两个阶段的努力,使全县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位居于全省前列。到 2020 年,实现文化小康,文化强县基础性工作显著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美好;到 2025 年,基本实现文化强县目标,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更为强劲,建设成为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强县。

——文化凝聚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跨越时空的XX 精神广泛弘扬,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文化服务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实现,文化产品供给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文艺创作力显著提升。文艺创作的扶持和激励机制不断健全,文艺原创力进一步提高,各艺术门类创作更加活跃,文艺精品不断呈现。基层文化队伍更加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并造就一批拔尖人才。

——文化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特色明显,文化市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文化消费较快增长,文化产业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体系有效形成,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XX 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固本培根铸魂工程

1.纵深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抓好干部和群众理论学习教育,积极创新基层宣传宣讲方式,推广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继续办好“领导干部学习讲坛”“道德讲堂”“XX 大讲堂”“XX 沙龙”等,整合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建立健全符合 XX 实际的理论研究机制,组织开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的研究阐释。〔责任单位: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教体局、县文广新旅局、县社联、县委党校,各乡镇〕 2.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扎实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积极创新理念、内容、载体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促进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传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完善新媒体矩阵建设,建设并用好县、乡、村三级政务微信矩阵群。加

强自媒体管理,建立自媒体备案、日常巡查、约谈等制度,确保自媒体导向正确、内容健康,为我所用。逐步将县政府网站、各地各部门政务信息网站和“两微一端”等进行整合,统一管理运营。积极有效整合本地自媒体资源,探索科学管理模式,纳入统一管理,形成媒体“统一战线”。〔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委网信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各乡镇〕 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督查、巡察、问责等机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分析研判和预防处置。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论坛、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阵地管理。规范宗教文化建设和管理,深化非法宗教整治工作。加强文化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能力建设。实施好校园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传播XX 好声音,凝聚发展正能量。依法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规范网络传播秩序。〔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委网信办、县公安局、县文广新旅局、县社联、县委党校、县教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二)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4.务实弘扬 XX 精神。按照“讲好故事、紧贴实际、党员带头、发动群众、务求实效”五项要求,持续开展深化学习、示范带动、效果检验三大行动,纵深推进弘扬跨越时空

的 XX 精神走在前列。成立“XX 历史文化研究会”,对 XX 支部旧址和会议旧址等 XX 红色故事进行挖掘,并进行艺术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举办以《红色家书》和 XX 红色故事为主题内容的全县性诵读比赛,持续开展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推动红色故事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在清明期间和 9·30 烈士公祭日,充分发挥 XX县 XX 烈士陵园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加祭英烈活动,学习英模事迹,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编制全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县图书总分馆、学校设立红色书籍专柜。广泛开展“红色经典影片”巡映活动。〔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史办、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教体局、县社联、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诚信网店等主题实践活动,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持续唱响“XX”品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法院、县委网信办、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司法局、县税务局、县人民银行、县教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团县委,各乡镇〕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党员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军人等各个群体中,培养推出一批时代新人。组织道德模范、“感动 XX”“XX 好人”“最美人物”“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一批重大典型。建立健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帮扶机制。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探索党建与民生融合、推行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加大孝文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不孝行为整治,弘扬尊老养老强大社会正能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感恩行动”典型宣传。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家校社合作”,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着力打造水边何君、福民宋家、巴邱蒋沙、金江梅元、戈坪芳洲等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积极倡导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扶贫办、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 7.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供坚强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 2021 年成功创评省级文明城市。坚持评选好人、道德模范,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积极向全国、省、市推荐好人典型,拍摄制作“身边好人”微视频和专题片,扩大身边好人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定期发布“身边好人榜”,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各乡镇、行政村(居委会)每月发布一期“身边好人榜”,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文明风尚。窗口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文明校园创建覆盖率达到 100%,挖掘汲取 XX 优秀传统家规家训精华,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一大批党员干部家庭、普通群众家庭成为文明家庭。〔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三)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8.深化XX历史文化研究。深化XX历史文化研究,出版、发行相关书籍和刊物。加强对 XX、XX、XX 等 XX 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研究,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和纪念活动,深入挖掘、传播好 XX 先贤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纪委监委、县文广新旅局、县委党史办、县档案馆、县社联、县文联,各有关乡镇〕 9.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编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体规划,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建设“智慧文博”系统,实现全县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视频语音监控、地表振动监测等。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工程,推进湖洲、何君、沂溪等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博物馆,各乡镇〕

10.推进非遗和古籍保护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完成县非遗展示厅建设。继续整理、申报等一批在我县具有一定特色和意义的省、市非遗保护项目。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工作,在全县部分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将民间传统艺术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以 XX 采茶戏等传统民间艺术为元素,鼓励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完成全县古籍普查工作,充实馆藏地方文献,对现有线装书进行项目申报和修复整理,逐步完成数字化扫描加工,提高古籍保护的质量水平。〔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教体局、县文联、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采茶剧团,各有关乡镇〕 11.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当地特色,建设民俗风情带和民俗展示馆等。实施“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开展特色文化乡镇创评活动,激发乡镇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自创自办文化的热情,形成乡镇特色文化品牌。编辑《XX 历史文化丛书》等优秀乡土教材、干部读本,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课堂教学和各级干部培训内容。开展好“研学旅行”活动,让全县中小学生切身感受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实施国家“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文艺”融合发展。县融媒体中心办好“XX”栏目,围绕我县古色、红色、绿色文化资源,定期邀请县内外文化学者讲述我县文化历史,让观众感受 XX 文化魅力。〔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县教体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四)实施文艺繁荣发展工程

12.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引领,围绕先贤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等 XX 特色题材,组织创作一批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书画、摄影、微电影、戏剧、音乐、舞蹈、微视频等精品力作。健全网络文艺创作引导机制,创作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深入开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建设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和文化工作室。〔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县文联,各乡镇〕 13.丰富文艺作品的传播渠道。鼓励县内文艺单位、企业、公司等加盟剧场院线、电影院线、演艺联盟、展览联盟等,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座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场馆。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整合资源,加大文艺精品的传播力度,在县融媒体中心、县政府网站开辟文艺专栏,精心组织本土文艺精品专题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引领示范作用。〔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广新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发改委,各乡镇〕 14.推动 XX 采茶戏振兴发展。完善县采茶剧团管理机制,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 XX 采茶戏艺术创作奖励制度,着力挖掘传承传统采茶剧目,大力创作现代采茶戏。推进戏曲

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积极参加市级以上采茶戏调演活动,积极参评“XX 采茶戏之星”。加强采茶戏创作表演后续人才培养力度,与市级以上艺术院校合作,择优录用采茶戏传承生。〔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县教体局〕 15.健全文艺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对获得市级及以上文化产品的奖励制度,大力开展文化产品评优活动。对全县文学、摄影、书法、美术、曲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优秀文艺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文艺人才的创新创作活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捐赠、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文化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县文联、县财政局,各乡镇〕(五)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

16.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达标工程,继续开展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加大中心城区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力度。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攻坚工程,确保 2020 年实现全覆盖。建成以县级文化馆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半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各乡镇〕 17.提升文化惠民效能。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服务

水平,加快推进文化分馆、图书分馆进乡村、进社区、进公园、进景区、进园区,实现设施同步、资源共享。力推全县农家书屋“进人口集中的自然村”“进群众活动频繁的祠堂、礼堂、活动室”,推进“科技书屋+技术活动”“农家书屋+便民服务”“农家书屋+电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等,解决农家书屋的免费开放问题。加快推进科技馆和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让文化信息更好地进家庭、进口袋,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大力开展“XX 书香”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文艺调演展播、送电影下乡等文化公益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组织文化志愿者和“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农闲时走社区、进农村,开展艺术培训和演出等公益活动,进一步增强我县文化志愿服务的影响力。〔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县科技局、县科协,各乡镇〕 18.鼓励文化消费优惠。鼓励文化服务商家向困难群众、社区居民、农村中小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免费发放“文化消费优惠卡”,群众持卡购书、看戏、看电影等享受折扣优惠。鼓励商场、企业举办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鼓励县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文化消费金融产品。〔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教体局、县民政局、县总工会、县人民银行〕(六)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19.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扶持、培养一批文化休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创意设计业、现代传媒影视业等文化企业。重点扶持 3 家以上以文化产业

为主业、集聚效应明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支持一批“专、精、特、新”文化创意企业,孵化一批小微文化企业。鼓励 XX 采茶戏、XX 微电影等优秀文艺作品等优秀文化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文联,各乡镇〕 20.启动智慧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文艺”对接,促进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支持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生产传播,鼓励和引导自媒体、有声电子读物等内容生产和传播新业务健康发展。支持引导文化传媒企业实施数字优先转型升级战略,支持有实力的动漫、游戏、电子竞技及其衍生品生产制造企业落户。〔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教体局、县融媒体中心〕 21.搭建产业支撑平台。鼓励利用老厂房和商业综合体等平台建设文化创意空间,孵化一批小微文化企业,培植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优、成长性好的民营文化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搭建宣传、融资、创意、交易等产业支撑平台。〔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房管局,各乡镇〕 22.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加快文化强县建设为契机,以“全景 XX、全域旅游”为目标,全力推进 XX 养生谷、XX湖湿地公园、XX 生态农业观光园“一山一湖一区”核心景区

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旅游文化街区以及写生、影视基地,串点成线,形成精品旅游线路,营造全县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七)大力实施文化人才集聚工程

23.加快专业人才培育。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和文化人才分配制度、激励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文艺院团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鼓励文化文艺工作者举办个人艺术展、音乐会、作品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培育发展壮大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等各类文化协会。实施文艺名人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本土文艺名人。大力扶持乡土作家、农民作家、工人作家、青年作家、民间文化传承人创作生产,全县每个乡镇、每个社区有一个以上文化社团,城乡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制度化、经常化,各类民间协会活动常态化,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形成共建共享、共育共创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 24.建强基层文化队伍。依托文化乡贤、民间文化能人等,建立一支扎根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按规定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和服务等方式,充实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力量。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稳定现有文化队伍,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提升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文广新旅局,各乡镇〕 四、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

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改革,把加快文化强县建设作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汇全民之智、聚全民之力共同推进。要把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纳入全县绩效管理考评,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各乡镇〕(二)深化改革

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优化文化市场营商环境。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县采茶剧团、县电影公司企业化运营管理,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培育发展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实行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管理,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促进文

化类社会组织规范有序运行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文广新旅局〕(三)

法治保障

把文化法律法规宣传作为法治 XX 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红色遗存保护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文化领域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提高文化领域法治水平。〔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人大政法办、县文广新旅局、县司法局〕(四)

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文化投入水平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整合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设立文化强县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文艺精品创作、对外宣传推介、文化人才奖励等。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文化产业“补、贷、投、保”联动机制。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完善文化资产和知识产权评估及担保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等进行融资,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

人民银行、县自然资源局、县文广新旅局〕 各地各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五篇: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结合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任务,以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为龙头,以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较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2012年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使我县的文化人才总量有较大的增加,结构更趋合理,基层文化工作者网络更加健全,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人才创造的主要成果位于全市前列。到2013年,我县文化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更加合理,中青年人才占文化人才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扩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适应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需要。真正形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基层文化管理队伍。

一是配好配齐干部。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是基层文化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按照 “好”和“齐”的标准,在人选质量上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将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有特长、爱好广的青年人充实进文化管理队伍中来,在人员数量上实现事有其岗,人到其位,做到专岗专人。

二是要加强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努力将文化站建设成为当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中心,建立健全基层文化管理队伍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二)重视三支力量,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一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要充分认识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将能工巧匠、文艺爱好者以及文化方面有专长的乡土文化能人纳入各镇的乡土人才超市,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

二是民间文艺社团。他们具有业余文化特长,热心基层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要热情鼓励扶持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对管理规范、活动经常、成效突出、影响力大的文艺社团,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发展。扶持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努力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并逐步向规模以上企业、社区、学校拓展。

三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志愿者是是各类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号召离退休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和文化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者下基层,指导带动农村文化活动。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格局。

(三)健全三项机制。

一是表彰激励机制。将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县人才长期培养规划。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急需引进的专业文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制度。设立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奖”、文艺精品创作奖励基金、人才培养基金,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评选10名先进基层文化工作者并给予表彰奖励。

二是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并视财力状况逐步予以增加,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支持文化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大力推动乡镇党委、政府把基层文化队伍阵地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思想文化投入逐年增长。做好基层文化阵地队伍建设与制定规划的衔接工作,特别是要优先安排好事关城乡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

三是文化人才评定机制。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新社会组织文化人才库,并将其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全县民间文化人才数据库,组建全县民间文化人才评定机构,开展民间文化人才的评定工作,对达到标准入库人员颁发“石泉民间文化人才证书”。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文化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文化人才工作格局,成立由宣传部长 为组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文化人才工作的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总结交流。各镇、文化系统各单位也要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构,在全县形成宣传部门为主导、文化部门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人才工作格局。

2、强化教育培训。把文化建设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提高全体党政干部的文化素养。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对文化人才进行培训。要定期举办文化专题培训班,增强文化人才队伍的知识储备,促进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各种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3、完善制度保障。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每年在“文化强县”建设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文化人才的培训、评审和奖励,为文化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取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才给予重奖,对本县文化工作者在国家、省级文化赛事中获奖的,视获奖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4、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宣传工作,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辟专刊专栏,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县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其中的优秀作品,通过组织举办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积极聘请文化领域的高级专家和社会文化名人组建成立智囊团,邀请参与政府文化政策、规划的制订,为政府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提供咨询服务。

下载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结......

    XX区优势畜产品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加快畜牧业优势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实施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现结合我区区情,特制定本意见。一、指导......

    文化强县建设实施意见[共5篇]

    文化强县建设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强省、强市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及县委十三次党代会的工作要求,现就我县加快建设文化......

    昌宁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范文合集

    昌宁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保发„2007‟8号)、《保山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

    深圳市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5年12月28日 深府〔2005〕218号) 《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

    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方案)

    **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镇村环境,全力打造“以人为本,以农为魂”的生态文明乡村,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

    加强生态文明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建设农民和谐、秀美的幸福家园,根据县委、县政府《关......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 0 1 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