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章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3节 认识过程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1章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3节 认识过程
第1章 普通心理学-第三节
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 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
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 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
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 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
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
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
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
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
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
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
公式表示就是AVl二K。厶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 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
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
·1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
达即S:Klo少。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
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
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
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 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暗适应慢,一
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
卷和相片的工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
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对暗适应是很重要的。现在发现,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 镜,就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例如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灯灭了,你眼睛里还
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
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
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正负后
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
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 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四、视觉,普通心理学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一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
光波。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
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个电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图1—5)。
┌───────┬──┬─┬───┬──────────┬───┐
│嘉裹广
x射线 │
紫│
│
│雷s广电视‘笔昙\播 │交流
│
│
│外线│
│红外线│
│
│
│
│
│
│
│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电│
└───────┴──┴─┴───┴──────────┴───┘ 图1—5 光波
(二)视觉器官(图1—6)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
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是视细胞层。噘
工————氮19 图1—6 视觉器官剖面图
11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
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
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
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颜色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
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只指彩色。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橙、黄、绿、蓝等
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
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
度为百分之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的混合得来的。颜色混合
有两种,即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混合所得的结果是不同 的。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例如,色光混合时,红光和蓝绿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灰,红和蓝绿色光是互补的颜色。黄和蓝光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合得到的也是灰,黄和蓝也是互补的颜色。红和黄光不是互补色,它们混合的结果得到的
是光谱上处在它们之间的颜色,即橙色。颜料的混合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了,例如,黄颜
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绿而不是灰;红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
有些人的色觉异常,他们分辨颜色有困难。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
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
辨出是不同的颜色。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红或绿,但能看到黄和蓝;黄蓝色盲的人相反,能看到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全色盲的人什么颜
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色觉异常的
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
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虽然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
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物体的颜色。他向正常人学到了用某种颜色的名称,来称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他所看到的那种明度的物体的颜色。这个过程是在儿童成长时期完成的,非常自然,他不
知道,别人也不会发觉。只有用检查色盲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才可以检查出 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
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
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五、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19
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
20赫兹小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大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图1—7 听觉器官示意图 卵圆窗
(二)听觉器官(图1—7)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
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了科蒂氏器官里的纤毛,引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
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我们平常听到的
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
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六、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器官是鼻腔上
膜的嗅细胞,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例如果香味、焦臭味等等。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的20万
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 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二)味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器官。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 种味觉混合的结果。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关,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
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却变低了。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又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
东西都没有味道了,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
(三)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了。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
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
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五)运动觉 晕车、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
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
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
感觉等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
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
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七)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作用。皮肤感觉中的痛是扎的痛还是拧的痛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内脏 的痛经常难于说清楚是胀的痛还是拧的痛。阑尾的位置在腹部的右下方,阑尾发炎时开始
患者可能会觉得上腹部痛;心绞痛有时会放射到肩胛骨的位置。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尽管外部和内部的痛有这些区别,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却是共同的。痛觉的
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
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有人没有痛觉,这是很危险的。
痛觉的感受性人们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
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有关系。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
带来的痛苦;越怕疼越会觉得疼。
解释痛觉有很多理论,在临床上也有针刺麻醉的实践,说明痛觉对人的重要,也说明 对痛觉研究的迫切。知觉的定义 第二单元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
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 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 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人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
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
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看两可图形就可得到证明(图1—8)。图1—8两可图形
(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例如,在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尽管他在视
网膜上的映象的大小有了变化,但对他的高矮的知觉却可保持不变。除了大小具有恒常性
·2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外,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四)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
揭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 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
且模糊),明暗、阴影(根据阳光的照射判断方向),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
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如果没有这
些条件供我们利用的话,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我们判断 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
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
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
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
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 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
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
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
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中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
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
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眼睛
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
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图1—9是一组线条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的错觉图形。漾==加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图1—9错觉图形 00留
记忆及记忆过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第三单元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过的问题,体验过 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
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可将人过去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人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也通过记忆积累
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可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
过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
—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 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
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
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
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对学习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作主试和
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
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图1—10)。
二、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也可叫表象。
(二)表象的作用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是人们积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表象又是从感知向思
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因为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像知觉;表象的概括性又像思维。尽管表象的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5· 图1—10保持曲线
概括程度比思维要低,但它毕竟有了概括性。表象的这种特性使它发挥了从知觉到思维的
桥梁作用。表象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它给形象思维,也就是给想象提供了素材。三、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 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图1—11)。
(二)瞬时记忆
I.什么是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像记忆,把听 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 象性。
(2)斯波林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
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比特;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象记忆保
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可将信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信息便会消失。
(三)短时记忆
1.什么是短时记忆 80 10肋
40 30
咖性掌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
│厂
千
│
│ │
│
模式识别和注意│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
│ │;声爿臼,│妒誓合蔷,│\
│ ├─────┤
├────────┤ │/>‘·id │
妒
│L
、│ ├─────┤
├────────┤ │
m
│
│日日日
“aY”│ └─────┴────────┴────────┘ 图1 短时记忆 :笋”产;11 三个记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
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变成双字的词(人
民)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的复述或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可转入长 时记忆系统。
(四)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
2.长时记忆的特点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当人们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7·
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意识到。
’
(4)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一、思维
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早起看到雪,判断出昨天晚上下雪了),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 的客观事物(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如天气预报)。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例
如,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出它们的数量形成数的概念;把各种树的共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
括,形成树的概念。等等。,(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在
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 的基本过程,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
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 括得出概念。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 论的思维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 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概念的形成
·2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 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
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
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涵越浅,它的外延便越广。
2.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通
过观察的方法进行,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为缩短研究的进程,便于控制变量,心理学家 设计了人工概念。
3.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 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
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
等。把所有图片放在被试面前,让被试猜出属于主试心目中想的那个概念。被试在猜测的
过程中,通过分析主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便能逐渐猜到主试心目中想的概念。主试通过
对被试猜测过程的分析,来了解被试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
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
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
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2.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是为了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并有助于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种心理成分。
二、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人的心 理活动的过程。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得到人们的使用才是活的语言。所以,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离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质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
工,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位主要的有(图1—12):
1.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半球的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是法国医生布洛卡于
1860年发现的,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9·
—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沟
一..—…,一 —
听觉中枢
昕苋饪直堵甲In 图1—12 言语机能联合区 觉性言语中枢 视觉中枢
发音器官正常,但却发音困难、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
2.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
现,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患者的听觉器官尽管
还是正常的,但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者能
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的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
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的失写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不同于表象,表
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属于记
忆的范畴;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心理学现在能够通过仪器,例如用脑电波的变化或眼动仪
测定的眼动为指标,可以准确地检测人在睡眠中是否正在做梦。研究表明,做梦是一种正
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
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3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幻想,如理想,对人能起到
鼓舞的作用;没有现实根据,不能实现的幻想是消极的,是空想。
一、意识概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第3节 《左右》(最终版)
左 右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福镇路小学校 李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2.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左右。《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左右颠倒。“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步认识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左右。《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有一点左右的概念,但要学生正确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常常容易颠倒,空间观念差,要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左右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领导和老师,你们高兴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向客人挥挥手,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吧!
1.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刚才是用哪只手向客人挥手的呢?(生:右手)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右手经常做些什么?(生:右手可以吃饭、写字、刷牙等等。)3.刚才你们都是用右手向客人问好的吗?(生:不是)
4.那你们用的是哪只手呢?(生:左手)5.想一想,我们的左
手
经
常
做
那
些
事
情?
(生:左手可以拿杯子,右手刷牙。左手可以扶本子,右手写字等等。)
看来,左手经常配合右手来完成一些工作,他们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出示课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在自己的身体上,你还能找到像这样的左右朋友吗?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6.学生边指边说自己身上的左右朋友。
看来,在我们的身体上像这样的左右朋友还真不少,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些器官一起来做游戏“找左右”。(配乐游戏)伸伸你的左手,伸伸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xxx同学做的又准又快,老师祝贺你,让我们握握手吧!1.握手应该伸哪只手呢?(生:握手应该伸右手)
2.我们俩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一样呢?小组同学互相握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3.学生汇报,为什么都伸右手,而方向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所以都伸右手,方向却不一样。)
看来,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时,左边、右边就不同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左右的变化。
(师说生指)右边在哪里?(生:右边在这里。)向左转,右边在哪里?(生:右边在这里。)向左转,右边在哪里?(生:右边在这里。)„„ „„
【设计意图:通过“握手”和“找右边”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发现方向变了,左边、右边也变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左右的变化,初步感知左右的相对性,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动手操作,运用左右
同学们都学会了辨别左右。可是,我们的水果宝宝却不会,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你们能够帮助他们吗?(生:能。)(播放录音)
我是苹果宝宝,我要站在中间。
我是鸭梨宝宝,我要站在苹果宝宝的左边。我是桃子宝宝,我要站在苹果宝宝的右边。我是西瓜宝宝,我要站在鸭梨宝宝的左边。1.学生根据录音,为水果宝宝排队。2.同桌间互相检查排队是否正确。
3.小组同学,根据宝宝们的位置,一人提问,一人回答,其他同学判断。4.师指生提问、回答,其他同学判断。
下面,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任何东西来摆,然后说说他们的位置。5.摆好后,与同桌说说它们的位置。
6.教师指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它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样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律动:巧巧手(一边唱歌,一边整理桌面。)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我们通过做游戏、摆学具,学会了左右的位置关系。可是,王小明同学生病在家,没有学到,哪位同学愿意帮他补习功课呢?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那就让我们一同去王小明家吧!1.(课件演示)王小明家在左边,应该是几号房?
(播放录音)欢迎同学们来我家做客,我在预习功课时,遇到了难题,正想请同学们帮我解答呢?(课件演示)
问题一:小朋友都说自己靠右边走,为什么方向不一样?(生:因为小朋友们的位置不同,所以他们虽然都是靠右边走,但方向却不同。)问题二: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生:一共有7辆大客车。)
2.请同学们找找教室中、生活中有那些地方能用到左右?
【设计意图: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看来,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教材中有左右、教室中有左右、游戏中同样有左右。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开动脑筋想出更多、更有趣的有关左右的游戏,下节活动课上我们一起来玩。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了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左右”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学生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
第二、借助自己身上的左右手学习新知,学生学习兴趣很浓。
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伸左手、拍右肩等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自己的左右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三、教学从水果宝宝站队活动中,感受左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四、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学生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第三篇:《普通心理学》第05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注意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 内部表征的过程。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续着我们的无数刺激。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两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quot;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因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刺激的有选择的集中,这些刺激就被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而同时作用着的其他刺激,或者被模糊地意识到或者没有被意识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刺激处于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刺激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
二、注意的功能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当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他也就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我们平常所说的”注意铃声“、”注意灯光“,并不是说注意本身就是独立的反映过程,而是由于习惯,把”注意听铃声“、”注意看灯光“中的”听“字和”看“字给省略了。它不同于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
既然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呢?可以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倾向,或者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积极状态具有下列功能:
1.选择的功能。对于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种种刺激只有加以注意,我们才能选出那些有意义的重要的符合于需要的刺激。从各种可能的动作中选出与完成当前活动有关的动作,从保存在头脑的大量记忆中选出与当前智力活动有关的记忆,都有赖于注意的作用。由于注意的作用进入我们意识中的感知、动作和记忆的范围便大大地缩小了,其中一些(强的、重要的或新的)占着优势,另一些(弱的、无关的或很熟悉的)则受到抑制。如果心理活动没有注意的选择功能,我们就不可能将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意识就会处于一片混饨状态。
2.维持的功能。我们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或进行精制的加工,转换成更持久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没有注意的维持功能(即不加以注意),头脑中的信息就会很快在意识中消失,任何智力操作都无法完成。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在注意状态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人的生活是有目标的,无论是积极的目标或是消极的目标,对于自我的注意,才使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目标相比较,注意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节、监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目标相一致。如果行为与目标不一致就进一步加以调节,在反馈环中进行不断地调节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注意的生理指标
人在注意时,可以从行为上观察到机体的各种定向反应,例如眼睛和头部朝向刺激物以及相应的表情动作。心理学家通过观测注意集中、分散转移时的生理变化来认识注意。作为注意的生理指标很多。例如心脏、血管、呼吸、内分泌腺分泌量、皮肤电反应、瞳孔大小以及脑电的变化等,都可以作为注意的生理指标。
1.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儿童集中注意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在林文娟等(1985)的一个研究中,比较了正常儿童和多动症儿童在非注意--注意--非注意三种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儿童在三种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幅度大,注意状态和测试前后休息状态相比较,尿内肾上腺素含量有明显差异。而多动症儿童在三种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量变化幅度小;注意状态与测试前休息状态比虽有一定差异,而与测试后休息状态比,则无显著差异(图5-1)(原图6-1)。
2.瞳孔直径的变化。在一个研究(Kaheman,Beatty & Pollack,1967)中要求被试在记忆中保持一列数字,并测量其瞳孔直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被试力图把每一个数字存入记忆,其瞳孔变得越来越大。随着被试回忆这些记住的数字,将记忆库”倒空“,其瞳孔逐渐恢复到原来直径的大小。该研究表明,瞳孔直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测量一个人在操作一项任务时动员了多少注意能量。
3.诱发电位(EP)的变化。关联负变化(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简称CNV)是一种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脑诱发电位,最早由沃尔特(Walter,1964)发现,称为”期待波“。据罗尔博(Rohrbaugh,1976)的分析,CNV可分为早、晚两种成分。晚成分在额叶处最显著,对警告刺激起反应,是期待的表现。早成分在顶叶处最显著,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CNV的早成分是注意水平、反应定势的良好生理指标。不少研究(Donchin,Kramer,Wickens,1986;Pritchard,1981;Squires et al.,1977)发现,诱发电位中的 P300是在刺激之后300毫秒才出现的一种正向波,与注意密切相关。当被试全神贯注地读书时,每2秒一次的滴答滴答声没有诱发P300(图5-2a)(原图6-2a);一旦被试的注意离开书本而指向滴答声,P300就会变大(图5-2b)(原图6-2b)。因此,P300被认为是分心的一个生理指标(参见姜德鸣等,1987;张武田,1988)。
从注意时的适应性反应和表情动作很容易看出人的注意状态。但是,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心状态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上课时有的学生貌似注意听讲,实则已陷入白日梦或注意其他事物,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貌似注意的现象是不难发现的。这时,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不是随着教师讲课内容的进展或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或者与教师讲课的变化不合拍,或者毫无表情地坐在那里。
(二)注意的脑机制
为了探索注意的脑机制,神经心理学家把注意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成分:与觉醒状态相联系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或主动注意,集中注意或聚焦注意。对于注意神经机制的探讨,目前既有从脑的个别结构方面也有从注意的个别成分方面进行研究的。
首先,注意与觉醒状态密切相联系。觉醒状态影响着有机体对输入信息的接收性能。没有觉醒就不会有注意。实验表明,在中脑部位切断脑干或单纯破坏中脑网状结构的头端,而保留感觉上行的特异传异通路,则动物持久昏睡;刺激各种感觉器官均不能唤醒动物。临床观察表明,脑干上部和第三脑室壁的损伤患者出现睡眠或梦样状态,皮质的紧张度急剧下降,选择性的注意发生严重障碍。人们的经验表明,人初醒时对环境并不注意,只有相当清醒时才有选择性注意。因此,中脑和上桥脑平面以上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机构。
但是,大脑的普遍激活无法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即分出某种信号同时抑制对附加刺激的反应)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在边缘叶和额叶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神经元,被称为注意神经元(新异物探测器)和定势细胞(期待细胞)。这些神经元不是特定感觉神经元(即不对特定通路的刺激作出反应)。注意神经元似乎是对新旧刺激进行比较,对新的、变化的刺激发生反应,对旧的、习惯化的刺激加以抑制。期待细胞只是在发生作用的刺激物与所期待的不相一致时发生反应。不少学者认为,海马及与之联系的尾状核是保证有机体有可能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即像”过滤器“那样,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临床的研究表明,上述这些组织的损伤,患者选择性的注意严重障碍,例如,中心线附近深部肿瘤的患者并不表现出认识、动作、言语或形式逻辑过程的明显障碍,但心理过程的选择性却遭到破坏,患者高度分心,很快中断主动的有目的行动。
大脑额叶在有目的的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三章我们已讨论过在延迟反应的实验中,正常猴在看到食物与择盘子之间延缓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能选对。但切除双侧额叶的动物即使仅延缓5秒钟,也只是碰巧选对。它们完全不能正确选择有食物的盘子。如果去掉附加刺激或用镇静剂降低皮质总的紧张度进行试验,这种动物的延缓反应可以得到恢复。这说明切除额叶的动物不能进行延缓反应,其根本原因不是它不能保持记忆痕迹,而是由于附加刺激引起分心,不能集中注意之故。临床观察也表明,额叶损伤的患者产生定向反射的病理性亢进,因而妨碍他们有目的地完成任务。这种病人对任何附加刺激都产生冲动性定向反应,不能按照言语指示集中注意。他们非常容易分心,经常根据刺激物的变化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不能按计划办事,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预测未来,有目的的行为发生严重障碍。而对大脑后部损伤的患者给予言语指令(例如,指?quot;计算信号”、“注视它的变化”等)则能引起注意。
大脑额叶和边缓系统与脑干网状结构有着丰富的下行联系。大脑额叶依照主体所面临的课题通过网状结构调节着觉醒状态的水平。因此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的、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从现代的资料来看,注意状态既与皮质相联系也与皮质下结构相联系,它们在不同注意形式的调节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展出一台新仪器,学生们自然地注意着这台仪器。在安静的阅览室内,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注意那个声音。这些都属于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相联系的。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例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会使人不由自主地加以注意。强烈的刺激固然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对引起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一个强烈的刺激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背景上出现,可能不会引起人的注意;相反,一个弱的刺激出现在没有其他刺激的背景上,则会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在喧嚣的工地,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使人们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声细语,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除了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外,还包括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和静止等方面的对比关系也是吸引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刺激物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对比关系特别明显,特别醒目,就很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许多圆形中的一个三角形,孩子群中站一个大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许多断续而短促的声音中的一个长声音,大街上霓虹灯的不断变化等,都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既然刺激物的强度特别是相对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当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声音太小并且单调、毫无表情的讲述则很难从外部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涣散,不注意听课了,教师可以暂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听课。
(2)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吸引和维持注意。可以把刺激物的新异性分为绝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我们的经验中从未有过)和相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和探究称为好奇心。新异刺激物对注意力的吸引和维持,与我们对它的理解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这种新异刺激物毫不理解(绝对新异性),虽然可以引起一时的注意但却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如果我们对新异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相对新异性),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就会引起强烈的注意,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可以认为,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
因此,教师在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可以增加新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地维持注意。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决于人本身的状态。同样一些刺激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本身的状态不同,可能引起有的人注意而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属于人本身的状态有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和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请回想一下在某次旅行快结束时,你感到非常饥饿却又找不到餐馆,这时你对周围环境感到了什么?你可能很注意路旁的食品广告、店铺里散发出来的食品气味,甚至也许把所看到的每一家店铺都看成是餐馆。这正是需要和期待等心理因素对无意注意的制约作用。你阅读中国的章回小说往往爱不释手,你可能注意到作者常常在描写关键而紧张的情节时,突然有意停止写道?quot;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对后事的兴趣引起了你对小说的持久注意。
(2)情绪和过去经验。回想一下,你最近感到喜悦或闷闷不乐时的情绪状态是怎样影响你对周围事物或对他人的注意的。你可能觉得人们对你赞赏或不理睬似的,其实,这正是情绪影响了你的注意的选择方向,使你对世界的观察添上了色彩。过去经验也明显影响着注意的指向。人们看报时所注意的消息往往不同,这多半是由于其知识经验不同之故。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蔽颐侨范ㄓ谀臣拢ㄈ缧醋鳌⒆鲎饕担┲螅谧稣饧碌墓讨杏幸獾匕炎⒁饧性谖颐侨衔傻氖虑樯稀U馐蔽颐撬⒁獾哪歉龃碳の锏奶氐悖宦凼欠袂苛摇⑹欠裥乱臁⑹欠裼腥ぃ颐嵌急匦爰凶⒁猓迸懦髦治薰卮碳さ母扇拧R虼耍幸庾⒁獗匦敫冻鲆庵九Α?br> 有意注意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有意注意最初是通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而实现的。成人的言语指示从儿童周周的对象中分出某种由成人命名的物品,使儿童的注意产生选择性的指向并使儿童的行为服从于活动或与该物品相联系的任务。这时,儿童必须注意指示所要求的物品或物品的某些特征而离开自己的直接意向。随着儿童的成长,通过独立提出任务,儿童开始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自我命令的基础上。开初,儿童的自我命令以外部言语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注意。在随意注意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外部支持便逐渐内化、简约化,转变为内部言语的方式来控制、调节和维持意识的稳定选择。在有意注意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虽然也像无意注意一样受人的情绪、过去经验和兴趣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不像它们对无意注意的影响那样是以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无意注意直接受兴趣的制约。但是制约有意注意的却是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感兴趣,而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下列一些条件:
1.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要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任务的注意。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末,为完成这项活动任务所必需的一切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2.要清楚地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对于把注意维持在所要完成的活动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了活动的意义,有了实现活动任务的决心和愿望后,只有清楚意识到活动的具体任务才能组织自己的行为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
3.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在活动的进程中经常提醒自己,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对组织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有助于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的对象。5.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外界干扰不利于注意的坚持,应设法采取措施,排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降低干扰声音的强度;预先把工作的地方收拾整齐,把一切可能妨碍工作的东西都去掉,把工作需要的一切物品都准备齐全,布置好适当的照明条件以及建立起习惯的工作条件,都有助于注意的集中和维持。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人的活动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这两种注意的参加。倘若单凭无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不仅工作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难以持久。同时,任何工作总会有困难或干扰,总会有单调乏味的过程,因此有意注意的参加工作才能完成。然而单凭有意注意从事工作,就要进行紧张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必须有无意注意参加,工作才能持久。在人的每项具体活动中,往往既需要无意注意也需要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一个人偶尔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才意识到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且在遇到困难和干扰时仍保持对该活动的注意,这就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相反,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例如,在刚开始做某件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不感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发生了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但是,这种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这种注意形式称为有意后注意。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 根据注意指向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区分为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称为环境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称为自我注意。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也称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把注意区分为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人的注意往往不断地、迅速地转换对象,而不是长时间地全部集中于环境或集中于自我的。例如,当你想起自己或被人提醒,你将要去参加演讲比赛时,你可能把自己作为注意的中心;而当你进入会议厅开始演讲打量着听众的反应,注意自己的发言稿时,你在演讲中可能忘掉了自己,此时环境便成了你注意的中心。同时,外部刺激会导致注意指向于自我,内部注意也会导致注意指向于外部刺激。此外,环境和自我都不是一元的。自我像环境一样,都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刺激。在自我注意时人依情况而关注于自己的某些特点,例如身体的某一部位、某种行为、某种观念和情感等。自我注意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自我注意,人能够窥测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异常反应,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自我注意和环境注意是交互抑制的。当你在观看你十分感兴趣的关键性比赛时,你觉察不到自己的内心状态,甚至身体不适也没有注意到;而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你就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机体感觉。在一项研究(Pennebaker & Lightner,1980)中,让被试跑相同的距离,一种情景是”跨园“跑,风景不断地变,另一种是枯燥单一的环境,结果是虽然都感到累,但在丰富环境中跑时速度更快、较不累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的学生特别容易自我注意,过多注意自己,因而分散了对当前工作的注意,结果反而降低了成绩。口吃的学生也特别容易自我注意,这样就愈加口吃。对于这些学生,有效的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使他们的自我注意转向于对环境的注意或对工作的注意。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哈密尔顿(Hamilton,1859)。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即刻辨认,结果发现被试很不容易立刻看到6个以上的弹子,如果把石弹子以2个、3个或5个放成一堆,被试能掌握的堆数和掌握一个个石弹子数一样多。以后,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时间内呈现彼此不相联系的数字、图形、字母或汉字,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例如在接收电码中常常要求感受高速度连续呈现的刺激物,这就涉及注意在时间上的广度问题。陶布曼(Tauboman,1950)用计时器连续呈现一个短促的音或闪光,每次呈现的刺激数量不等、呈现速率也有变化,然后叫被试说出每次呈现的数量。视觉刺激呈现的速度过快,会产生融合现象。听觉却可以感受更高的频率。一般地说,刺激物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判断的错误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这种倾向对于视觉刺激物来说更加明显(表5-1)(原表6-1)。注意的范围受下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时,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让被试注意用速示器呈现不同特点的外文字母,结果发现,对颜色相同的字母要比对颜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范围要大一些;对排列成一行的字母,比对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数目要多一些;对大小相同的字母,比大小不同的字母所能注意的数量要大得多;对组成词的字母的注意范围,比对孤立的字母所注意的范围大得多。即是说,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知觉对象相同,如果人的活动任务不同或知识经验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有变化。用速示器呈现不能构成词的一些字母,要求受试者说出字母写法上的错误,这时,他能知觉到字母的数量,比单纯要求他说出有些什么字母时的数量要少得多。这是因为要说出字母写法上的错误,就要更仔细地辨别每个字母的细节,其任务要困难得多。又如,用速示器呈现一句中文句子,我们的注意范围就远比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要大得多。这是知识经验不同之故。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例如,当我们倾听一种微弱的刚刚能听见的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时,我们时而能听见这个声音,时而又听不见,尽管我们这时仍集中注意倾听着。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刺激,注意起伏周期的持续时间是不同的,对声音刺激起伏周期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而触觉刺激起伏周期最短。注意周期性的短暂的变化,我们主观上是觉察不到的,并不影响许多种活动的效率。
对注意起伏现象的解释,有两种理论假设。一种观点认为,注意起伏是感觉器官对单一刺激局部适应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注意起伏与有机体一系列机能(如血压、呼吸、神经元以及感觉过滤)的节律性变化有关。有些注意起伏现象是可以克服的。例如,请注视图5-3(原图6-3),你时而会把它看成是顶端向着你,时而又会把它看成是底端向着你,很难稳定下来。但是,只要你把它想象为一个有实物意义的图形,例如一个台座(这时,它好像是顶端向着我们)或者一个空房间,三面是墙,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这时,棱锥体好像是顶端背着我们),那么,注意的起伏现象便消失了。
虽然,我们不能长时间地使注意集中在一个对象上,但我们却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一定的工作,并能完成该项工作。因此,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要看教科书,要写字或演算,虽然他所接触的课文,所写的字句或数字时刻在变化着,但是他的注意仍集中于完成作业这一项总的任务上。这时,他的注意是稳定的。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注意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与人的积极性有关。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并借助有关动作维持知觉或思想进程,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消极态度,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的结果。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既可以是外部的无关刺激,也可以是内部的无关刺激。那些与当前活动任务无关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以及与个体情绪有关联的干扰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研究表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不同种类的刺激干扰作用大;同样的干扰刺激对思维活动的影响大,对知觉的影响小;在知觉过程中,听觉受附加刺激而分心的现象比视觉所受的影响更明显。在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时,由于疲劳的增长而使附加刺激的作用得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头脑中可能浮现各种杂念使注意分散。事实上,在外界缺乏刺激的情况下要保持注意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外界缺乏刺激,大脑的兴奋性就难以维持较高的水平,这样就容易导致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记载最早进行这个问题实验的是我国北齐时文学家刘昼(514-565),所谓”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实难两成(《刘子新论》卷一·专学篇)在西方,波尔哈姆(Paulham)最早进行了这个问题的实验。他试图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的诗,发现是可以做到的。虽然有时他也会写出一个正在背诵着的词,但总的说来,这种相互干扰作用并不大。后来,发表过不少类似的研究报告。比纳(Binet,1890)也观察到,要两手同时各做不同的动作是困难的。不过,他认为,如果两手的动作能组合成像扫地、劈木头或其他类似的协调动作,就不会有干扰作用。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动化程度都会影响注意分配的难易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愈是复杂、愈不熟悉、愈不习惯,注意分配就愈困难;相反,注意分配就容易一些。既进行智力活动又进行动作操作,智力活动的效率可能比动作操作的效率,有明显的降低。同时进行两种生疏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是无法完成的。注意分配的最重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人对于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了的活动,不需要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主要指向于较不熟悉的活动上。这样,同时输入的两种信息才不会超过人脑的信息加工容量,因而都能进行反应活动。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这样注意分配也就能够实现。例如司机驾驶汽车的复杂动作,通过训练后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就可以不费力气地完成各种驾驶动作,并且把注意分配到其他与驾驶有关的事情上。
在注意分配的实验中,并没有排除注意迅速转换的可能性。因为严格地同时给被试以两种不同的刺激,注意的分配是很困难的。因此,同时完成的两种活动所需要的注意很可能既有注意的转移也有注意的分配,是注意的转移和分配的结合。
用复合器做的实验表明,严格地同时给被试以两种不同的刺激,注意分配是很困难。复合器的构造是在一个划分为100”的圆刻度盘的表面,有一根迅速转动着的指针,当指针经过某一刻度时就响起一下铃声。要求被试在听到铃声的同时,指出指针所指的刻度数。结果表明,被试所指的度数总是或大于或小于铃声响时的度数。这说明,人通常是先注意一个刺激,经过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再注意另一个刺激的。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例如,前两节课听一门功课,后两节课又听另一门功课,根据新的任务把注意从一门功课转移到另一门功课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注意转移的测量指标,可以用从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工作的转换次数和工作的正确性。例如,普拉托诺夫(Πл?oнов,1949)设计的一个实验程序是这样来测量被试注意转移特点的。在该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张有49个方格的纸页(大小为60cm2),方格内随机地印有黑色字体的阿拉伯数字1至25和红色字体的罗马数字1至X XIV。要求被试找出阿拉伯数字以递增某数(如l或2)的顺序排列,同时对罗马数字以递减某数(如1或2)的顺序排列。例如,以递增和递减1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如下:1,XXIV,2,XXIII,3,XXII,4,XXI 等等。记录和分析被试寻找排列数字的速度、错误数和运用的策略,就可以探明其注意转移的特点。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原来注意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就测验或发试卷,然后进入新课,这样做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测验或试卷上的分数十分注意,以致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来。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还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新注意的对象愈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越容易。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
注意的上述特征是密切联系的。活动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注意的某一特征,而且取决于在完成一定活动时如何把它们正确地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生活实践的训练,人的注意的特征也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的上述特征,也反映了人们的个性差异。第四节 注意的个性差异
一、个性倾向性对注意的制约作用
个性倾向性对注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个性倾向性决定着注意的内容和注意的动机,影响着注意状态。
需要和由需要而引起的对事物的期待,会改变一个人注意的方向和状态。例如,在沙漠中口渴的人,会强烈地注意水源出现的细微迹象,一旦看到一个小水塘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水灾中的人则可能更注意天气晴朗,对一个小水塘可能不会引起多大的注意。对事物的强烈需要、对重要生活事件的紧张期待,会产生紧张的注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感受性急剧提高、思想清晰,情绪高涨、精力集中、行为反应加快。
兴趣、特别是在专业活动中所形成的职业兴趣使注意指向的对象常有固定的范围。不同职业兴趣的人,看报纸上的新闻、看书店中陈列的图书,注意的范围明显不同。即便是同一对象,由于职业兴趣的不同,注意的侧面也不同。例如,建筑师对于大森林中的参天树木,往往作为良好的建筑材料加以注意,而画家注意到的则是大自然的美景。价值观对于生活中哪些事物和现象最吸引人的注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有价值?都是他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作出选择的。因此,对于符合个人价值观的事物,就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吸引他优先予以注意。在人生、审美、职业、婚恋等方面哪些事物和现象经常最吸引人注意,这种注意状态的内容和动机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不同个性类型者的注意特点
不同个性类型的人的注意特点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出个人在注意的风格和中心方向上的稳定特点。
有人(Fenigstein,Schemer & Buss,1975)将个人自我意识的稳定特点区分为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和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并设计出问卷来测定自我意识的不同类型(表5-2)(原表6-2)。公我意识强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场合中别人怎样看自己这个焦点上,注意自己的外部言行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他知道将和不同意自己意见的人交往时更容易调节自己的表达态度,以便友好平静地相处,在外部压力下易受暗示。而私我意识强的人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感受上。当与不同意自己意见的人交往时,他更可能始终如一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不顾及他人的态度反应,在外部压力下不易受暗示。
归因控制点的研究表明,有的人常常把行为的因果关系归因于对自己来说是外部的东西(如工作难度、运气等),认为自己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自己是莫名其妙的环境的牺牲品。这种人的归因控制点在外部,称为外部控制者。有的人经常把行为的因果关系也因于对自己来说是内部的东西(如性格、能力、态度、努力等),认为自己是可以控制环境的,自己不是环境的牺牲品。这种人的归因控制点在内部,称为内部控制者。许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者比外部控制者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方向,更积极地选择和构造输入的信息(Wolk & Ducette,1974)。因而,内部控制者更敏感地注意手头的工作,更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做好工作(Davis & Phares,1967;Lefcourt,Lewis & Silverman,1968;Lefcourt & Wine,1969);而外部控制者更倾向于被新异的无关刺激所分心。
有人(Byrne,1964)观察到人们对待危险刺激时控制注意在忍受一敏感维度上的两种行为方式。对危险刺激敏感者,可能更主动地观察环境中是否有危险物,而忍受者则倾向于避开危险物。对于心理上的危险(如不愉快、矛盾心理)敏感者通常对它进行仔细的考察形成理智的解释。而忍受者则企图不去想它,寻找借口忘掉它以回避心理上的危险。因此,当他们接收到与自己态度相对立的信息时,其反应就不同:忍受者集中注意于支持自己的信息,回避与自己态度对立的信息,他们还回避注意自己疾病的最初症状,甚至还回避关键性反馈信息。这样,忍受者的注意风格使得他们愈益与多数人不同,更不愿意正视生活中不愉快的方面(Olson & Zanna,1979,Mischel,Ebbesen & Zeiss,1973,Graziano,Brothen & Bercheid,1980)。注意的另一个性差异是对刺激的需求(Sales,1971)。有一种人寻求复杂的、奇异的和强烈的刺激。这种人称为感觉衰减者或高感觉寻求者。他们对输入的感觉刺激的神经传递的衰减水平很高,他们的耳朵好像塞了棉花,眼睛好像蒙上了毛玻璃似的,因此,要维持经验到的刺激水平,就要增加外部刺激的强度。相反,感觉扩大者(低感觉寻求者)的内部加工器似乎一直在放大输入的刺激,因而对外部刺激的需求低,喜欢细微的刺激,喜欢轻音乐和宁静的环境。当环境缺乏刺激(如感觉剥夺情境)时,高感觉寻求者就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寻求刺激,如吹哨、围绕着床转圈子、触摸墙壁或陶醉于丰富的幻想世界里。他们对自己的内部感受十分敏感,痛阈极低,难以坚持单调的实验作业(Zuckerman,1974;陈仲庚、张雨青,1988)。
A型性格者争强好胜,有很强的时间匆忙感和紧迫感,总是催促自己更多更快地完成工作。他们的注意总是集中于与手头工作有关刺激,而较少注意工作之外的边缘刺激(Humphries,Carver & Neumann,1983;Matthews & Brunson,1979)。他们的注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甚至在飞机上能安心地写作,并能很好地完成。由于忽视边缘刺激包括忽视自己身体的不适,他们往往会延误对自己疾病的觉察。甚至当医生建议其适当休息以消除疲劳时,他们可能很少照办。这样,长年累月集中注意于工作的觉醒水平,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过度紧张,因而可能危及寿命。形成注意个性差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对这个问题,目前还研究得很不够。苏联学者认为,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类型特征是注意个性差异的基础。能长时间集中注意是神经过程强度的表现。注意的转移依赖于神经过程的灵活,即依赖于兴奋与抑制交替的速度。神经过程的惰性使注意难以转移。然而,与个性的其他特征一样,注意的个性差异也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注意的稳定特点与人的需要、职业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注意的个性差异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此外,还应看到,有的人的注意的稳定特点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例如,精神分裂病患者对新异刺激的注意就比正常人明显衰减。第五节 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原因引起注意和不注意?对于这些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曾经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兴趣中心。冯特在他的《心理学引言》(1911)一书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意识和注意”,认为注意的焦点就是统觉。而统觉又是冯特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詹姆士(James,1890)认为“注意的实质是意识的聚焦和集中”,把注意看作他创造的“意识流”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从本世纪20年代起,由于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兴起,注意完全被排斥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之外。直到50-60年代,心理学家才对注意理论的研究又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与注意有关的问题,需要心理学家给予解答,同时也由于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实验资料,对注意这种心理现象有了较多的了解。这里仅介绍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三个主要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
(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或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度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它?quot;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见图5-4)(原图6-4)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布罗德本特用过滤器模型是这样解释注意现象的。在他设计的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1954)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例如,右耳:8,5,2 左耳:1,7,6 呈现速度为1秒钟两个数字,要求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再现:(1)以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收到的信息(如,852,176);(2)以项目出现的顺序进行再现(如,81,57,26)。根据要回忆的信息量(6个项目)和呈现速度(每秒2个),布罗德本特预计正确再现率为95%。但在这两种实验条件下,再现都低于期望值:以第一种方式再现,正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正确率仅为20%。如果事先不对被试规定再现方式,多数被试选用第一种方式。布罗德本特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每只耳朵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在以耳朵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只需转换通道一次,因而再现效果较佳。以项目出现顺序再现时,被试至少需要在双耳之间作三次转换,他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而再现效果较差。
这种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显然,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因为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二)衰减模型
特雷斯曼(Treisman,1964)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问题,特雷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前一种过滤器对刺激的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值。当输入的信息(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未受到衰减时,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有关的项目而得到识别;当输人的信息(非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应的项目,因而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因此,选择注意不仅取决于感觉信息的特征,而且取决于中枢过滤器的作用。中枢过滤器在信息选择中起积极作用,它是根据在回答反应组织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范畴、语义特征进行选择的。由于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人们把它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三)晚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见图5-4)。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码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系列加工。诺曼把这个机制称为”相关机制“,即对相关刺激作出反应。选择注意就是这个控制机制用来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看来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假设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二、智源限制理论
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最初提出智源限制理论的卡尼曼(Kahneman,1973)认为,操作的有限性仅仅是由心理智源有限所决定的。诺曼和博布罗(Norman & Bobrow,1975)扩大并精确化了智源的概念,区分出两种类型的限制:一类是作业成绩已经达到了最佳的水平,人再增加努力也不可能提高作业的成绩(例如多数成人把两个个位数相加的速度再增加努力也不可能提高速度),这类任务称为”资料限制“任务。另一类是指通过增加更多的努力可以提高作业操作水平的,这类任务称为”智源限制“任务(参见图5-5)(原图6-5)。实验表明人是可以同时操作两项任务的;在这种情况下,说明注意两项任务的智源是足够的。也有研究表明,操作一项任务往往会影响另一项的操作成绩,这说明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缺乏足够的智源。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运用心理智源。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智源,但是人的心理智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这些加工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输出,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智源和输出在质量上的变化,将智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
只要同时进行的两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那么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是可能的。如图5-6(原图6-6)所示,与主要任务(任务1)相联系的是最右边的”操作一智源“曲线,假定人的总的智源是50个单位,那么为了理想地操作任务,就需要40个单位,剩下的10个单位可以分配给另一项次级任务。而任务2'的最佳操作所需的智源是10个单位,所以能够很好地同时操作。但这10个单位的能量如果分配给任务2”,那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同时操作,因为这一任务的最佳操作所需的智源已经超过了10个单位。
显然,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这一理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也不必要问在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个过滤器。这个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这个理论却不能告诉我们,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含了哪些智源?
三、多重选择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的一般模型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着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从感觉储存中抽取的信息类型取决于中央控制器的特性(例如我们的目的、计划等)。奈瑟(Neisser,1967)把注意理解为中枢对知觉结果的主动预期。通过注意刺激的物理属性,加工系统可能仅选择特定的输人进行进一步加工。经最初的选择,较少的输入就留下来,这样工作记忆的加工容量也就相对较大了。中央控制器和刚进来的刺激一起控制着长时记忆中哪些项目将被激活。因此,有意义的刺激就比不重要的刺激更容易进入意识,受到注意。晚期选择(如注意自己的思考或内心活动)被认为主要是由中央控制器确定的、是长时记忆中特定项目高度激活的产物。晚期选择(而不是早期选择)可能需要更多的工作记忆进行加工,因而往往有许多项目竞争注意。
上述理论都可以解释不少注意研究的实验结果。但是,注意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莫瑞(Moray,1969)曾指出,注意包括六个方面:(1)选择性,即选择一部分信息;(2)集中性,即排除无关的刺激;(3)搜索,即从一些对象中寻找其一部分;(4)激活,即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5)定势,即对特定的刺激预先加以接受并作出反应;(6)警觉,即保持持久的注意。然而,目前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的理论主要探讨的是注意的选择性,对于注意的其他方面的探讨显得十分薄弱,更少见到把这些机制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同时,认知心理学都采用标准化的实验程序来研究注意,这些实验结果缺乏实验室之外的对照,往往与人在生活实践中的注意现象有相当的差距。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活实践的需要不仅制约着人的注意力,而且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能培养和发展人的注意力。因此,对注意的机制进行综合研究,并把实验室的研究与生活实践中人的注意力的研究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看来,是今后注意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复习思考题 1.解释: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环境注意,自我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起伏,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2.概述注意的主要功能和神经机制。
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分 析它们产生的原因。
4.自我注意和环境注意有什么关系?自我注意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5.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6.阐述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的几个主要理论的基本要点。
第四篇:第3节 河流 教案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
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众多的河湖】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 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5)、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辩别真伪: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3)、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所以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4)、黑龙江冬季没有结冰现象。2、选对朋友: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黄河 D、淮河
(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
()A、黑龙江 青海湖 辽河
B、辽河 长江 珠江 C、弱水 塔里木河 青海湖 D、淮河 珠江 塔里木河
阜新地区水系图
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
(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4、资料分析:
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
(1)、造成辽河水干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辽河水干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3)、我们在开发利用河流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课时
【黄河的治理】
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结合活动题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
【长江的开发】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主要河湖及分布、长江、黄河概况,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都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练习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湖名称及分布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作业 必作题
绘黄河图 选作题
绘长江图
第五篇: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和图片观察。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观察一些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从而体会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等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将重20 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功?
二、引入新课
师提问: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把这堆沙子从一楼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同学们思考讨论,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发表观点:
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 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师: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但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各自过程中所做的功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用最少的功达到我们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
1、有用功和额外功
如下图所示,将重100N的沙子运到三楼。没层楼高3m
(1)图中三种方法有什么区别?(2)每种方法人需要做几部分功?
(3)哪部分功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4)每种方法中,人一共做了多少功?
师点拨:图中三种方法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上三楼,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
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一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种情况,将各自小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提示:三种方法的目的均是把沙子运到三楼。在此过程中沙子升高的距离是两层楼的高度即6m)
学生讨论、展示分析结果:
第一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走上三楼,客服自身重力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1=G人h+G桶h+G沙h=(400N+20N+100N)×6m=3120J 第二组: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2=G动h+G桶h+G沙h=(10N+20N+100N)×6m=780J 第三组: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口袋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3=G动h+G袋h+G沙h=(10N+5N+100N)=690J 师点评各组情况。讲解:其实我们的纯目的“将沙子运上三楼”需要需做多少功呢?
生回答:W= G沙h=100N×6m=600J 师讲解:这个600J的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称为有用功(W有)。除了这600J之外,上面的三种情况中,我们都多做了一些功。这些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称为额外功(W额)。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客服机械自身重力和机械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人们达到一定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这个功叫做总功W总。
(3)总功:使用机械时,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人们总共做的功)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
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四个数据,由三个小组分别找出各自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第一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2520J,总功是3120J; 第二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180J,总功是780J; 第三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90J,总功是690J.师: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法将沙子运上三楼呢?为什么呢?(第三种情况;因为可以少做额外功。)
师:如果我们在选择某一简单机械完成相同的功,大家将会选择什么情况的机械呢?(要选择少做额外功的机械)
师:这应该是反映机械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即: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由定义得公式: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η表示机械效率。
W有W总师强调:
(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①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②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③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3、例题讲解
起重机把质量为0.5t的重物匀速提升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N/kg。
由一名学生来演算,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给出了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学会机械效率的计算。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8页第1、2题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