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2 00:3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第一篇: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

《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少阳篇》谓:“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本条言胆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见滑数有力者为顺脉,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热泻,脉当滑数有力;若见滑数而弦甚之脉,此为负脉,因弦甚是肝胆旺之脉,肝胆乘胃,下利更难治愈。此种生克乘侮的病脉,《伤寒论》举例不多,但临床实际并不少见。例如少阴病阴虚发热的病例,以平滑脉而寸脉(传统以右寸)盈满者为顺,表示肺气充实而金能生水,病将痊愈;若寸关(传统以左寸关)弦数而急者为负(横)脉,弦数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阴液更难复原,病更难治。又如太阴病虚寒证,下利清谷,尺脉(传统的右尺)重按有力者为顺,表示火能生土,以来助子,病将速愈;若尺沉细而弱,亦为负脉,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难速愈;若关脉弦实(传统以左关)则为负(纵)脉,表示土虚木乘,脾气更衰而病较难愈。

脉症相反时的脉象、更有特殊价值

《内经》云:“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症,阳证得阴脉,阴证得阳脉为逆症。”又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风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者皆难治。”仲景在《伤寒论》平脉辨证中,充分应用了《内经》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分析病机所在,从而判断病证的吉凶顺逆。例如临床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太阳病症状时,不见相应的浮紧脉而反见沉细脉时,当为太阳少阴合病,予温经发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予承气汤。”此条为热结阳明府实证,伴滑疾脉者是顺症,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脉不滑疾而反微,说明气血大亏,是逆症而不能用下法。《伤寒论.太阳》篇云:“结胸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条言患结胸者当见沉紧脉,脉症相符,可用下法;若脉不沉紧而反浮大,为表邪犹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脉症相反的记载:“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言伤寒下利甚剧,脉当沉细弱数,方为顺症,今反实大者,为邪盛病进,是逆症而难治。寒厥和热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病证,临床上均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然而寒厥的脉象沉迟或微细,脉和症所表现的均是虚寒病理,当用温里的四逆汤治疗;热厥的脉象沉滑或滑数有力,脉症相反,脉象表示实热在里,外寒则是假象,当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治疗。中医治疗不孕不育 重在疏肝《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篇宫寒如何调理?教你几个暖宫方法按摩人体这几个“窝”,让疾病无处可藏伤寒《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小孩发烧按哪些穴道退烧(详解)名方解析民间流传的治白发偏方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中医理论《倪海厦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黄元御《伤寒说意》卷首

《傅青主女科》-带下(青黄黑白赤带)友情推荐幼儿园孩子不睡午觉有妙招

嘴有多贱,命就有多贱!

第二篇:《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1

《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

小清新:《伤寒论》首次确定了辩证治论体系,并具体应用到了临床。后世对《伤寒论》中“和”的理解与运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与思考,《伤寒论》对后世“和”法的运用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对《伤寒论》中“和”法的运用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

“和”法运用

总结探讨

一、《伤寒论》中“和”思想

(一)脏腑之和

伤寒论中不少地方论及脏腑之和与不和。它直接论及到了六经脏腑对称的平衡。是一种低于阴阳和与不和层次的另一种平衡关系。比如脾胃阳明太阳之间的胃强脾弱的不和状态的描述,第247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可以看出,张仲景重视和,力主脏腑之和。

(二)症状之和

伤寒论中论及最多的内容还属症状之和,代表证的症状是辨证论治的最主要的依据。之所以产生症状,通常是由于各种层次失和所引起。简而言之,不外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失和,并将之于六经之中。如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这里的小便利是复阴阳和的生理修复表现,所以仲景示人必自愈。???

(三)脉象之和

伤寒论通篇详细论述了脉象之和与不和,四季各经脏腑,皆有平脉,六经各有典型病脉如太阳病脉浮,阳明脉洪大,少阳之弦、太阴之迟缓、少阴之微细等,还开列有每病转愈和加重恶化的脉象。例如315条“少阴病脉微反是暴出者死”及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都是不和的一种表现及和愈之象。仲景对脉的失和分为两种趋向,一是脉证皆重,一是与证相悖的反脉,都示人危候甚至死不治。

(四)脉证之和

通常情况下,脉证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不少是在病中脉证不符的,出现证是而脉非,或者脉是而证非,此时,多伴???病情比较复杂如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亡则死。”这里仲景省略了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硬与脉沉而紧的内容,独言脉浮大(无力),提示病虽似结胸,但是确有表邪未全入里,里邪尚未成实,所以治疗上“不可下,下之则死”,再如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为自和也,汗出多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亦为太过,太过者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这就明确指出,脉阳微与症之汗出少是和,为向愈之势,反之,症汗出多与脉阳微是不和,虽脉阳实但发汗太过而至汗出多,也是不和,过伤津液,阴气耗散而大便必鞭。

!(一)

(二)(三)(四)之前应该有一个仲景对“和”认识的概括,小提纲的题目和内容严重不符合!

二、《伤寒论》中“和”法运用

(一)调和营卫

其代表方剂为桂枝汤。用于治疗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脉浮缓等症,不论外感内伤,均可使用本方治疗。如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由外感风寒所致的太阳中风证,病机为卫强营弱,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再如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言卫气不和,53条言营气和,二者各谈一个侧面,实则均为营卫失和。

(二)和解少阳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所谓半表半里,实为邪正相争、正邪相持阶段。此时邪气虽不太盛,正气却也不强,病邪不能入于里,正气也不能达邪外

出。“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由于少阳病理机制特殊,并非汗、吐、下三法之所宜。治宜和解少阳,助正达邪,治以小柴胡汤为主。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疏泻半表之郁滞,清泻半里之邪热,和解表里;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寓治未病防邪深入之意。全方有疏利三焦、和解少阳、宣通内外、调达上下、运转枢机的作用。

(三)调和肝脾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证四肢厥逆,是因肝脾气滞,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达于阴经与阳经相交的四末,手足失于阳气的温煦所致。腹痛、泄利下重均因肝脾失调,肝气郁滞,木乘脾土所致。用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使阳气透达于表,阳气通则四肢温;枳实行气散结,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化;柴枳相配,疏肝理脾,和解表里;芍药柔肝敛阴,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益气,并能协助芍药缓急止痛,缓中和胃。四药合用可使肝脾调和,气机条达,郁阳得伸,厥逆自复。

(四)表里双解

《伤寒论》中许多条文都体现了表里双解的思想,典型的是治表里同病、协热下利的两条:一是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之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乃太阳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致表邪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外解太阳余邪,内清阳明里热,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另一条是第168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因太阳表证未解而误下,损伤脾阳,寒气内凝而成表不解,里虚寒的协热下利。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温缓之。其方乃理中汤加桂枝而成,共奏表里双解之效。程知在《伤寒经注·太阳辨证》中评论这两条:“一救其表邪入里之实热,一救其表邪入里之虚寒,皆表里两解法也。” 结语:

《伤寒论》中的和法运用非常广泛,治疗上运用和法,可扶正祛邪,全面兼顾,协调寒热、虚实,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邪去正复,“阴阳自和”,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章浩军,杨福龙,范文东.论《伤寒论》之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01:46-48.[2]李文君.论《伤寒论》之“和”[J].山东中医杂志.2009,04:221-222.[3]程梦琳,章琪.对《伤寒论》中“和”的理解[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50-51.[4]姜春燕.浅谈《伤寒论》中“和”字[J].中医药文化.2006,04:43.评语:

首先,能看出来你的“一”是想讲仲景对“和”的认识涵盖哪些方面;二想讲在方药的运用中谈对“和”法的体现,但是“一”的小题目中和内容间不符;概括一点:有强拉硬套之嫌。其次,二和一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这是文章主体,内容严重脱节,拼凑痕迹显而易见。

总之,从摘要到内容;从段落题目到段落内容,到一与二内容之间没有一丝联带、对应。用词不够专业,整篇前言不搭后语,没有逻辑,文章下结论的地方没有引用原文的字样,准确性有待商榷。

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 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3方,其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多达42处,可见仲景对桂枝应用的灵活。研究其各个方剂中桂枝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灵活运用桂枝。现将其应用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关键字:伤寒论 桂枝 应用 解肌发表 温经活血 温通心阳 温中健脾 温阳化饮 散寒止痛 化气行水平冲降逆 利咽散痹 安蛔止痛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113方中,运用桂枝的方剂达40余处,体现了“外证用之解肌和营卫,内证用之化气和阴阳。”仲景对桂枝的治证、配伍、用法有独到之处。现将其在《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做一粗浅总结。

1、解肌发表

太阳病表虚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弱,导致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用桂枝汤。桂枝与白芍敛散同用,相辅相成,解表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复配姜、草、枣,安内攘外,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

太阳表实无汗而喘,常与麻黄相伍,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寒束表闭,气不运津,津不养经者,多与麻黄,葛根相配,发汗解肌,运津养经,方用葛根汤。

风邪袭表,汗出损伤营阴,经失所养者,则与葛根配伍,解肌升津养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表寒内热,无汗恶寒而烦者,与麻黄、石膏相配,表里双解,方用大青龙汤。少阳兼太阳表证者,与柴胡配,用太少双解,方用柴胡桂枝汤。

太阳过汗,气阴两伤,身痛者,配人参,无形生有形,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本草纲目》言“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草求真》谓“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故解肌发表,是桂枝的第一大用法。

2、温经活血

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深达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膀胱蓄血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与大黄、桃仁配伍,宣阳行气,通经活血,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属心阳两虚,实有瘀血留滞,方用炙甘草汤。其中,桂枝与炙甘草、生地等药配伍,通阳活血,滋阴复脉。

厥阴病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与当归、细辛等药配伍。温经通脉活血。

3、温通心阳

心阳虚损者,《伤寒论》中多以桂枝与甘草配用,不欲酸收,不欲苦泄,辛甘合化,甘温相得,温通心阳,心阳复则气血和。如太阳过汗,汗乃心液,汗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而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方用桂枝甘草汤。药仅二味,配伍得法,被后世推崇为温通心阳之祖方。

心阳虚烦躁者,方如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惊狂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桂枝可温通心阳,心肺同居胸中,则胸阳虚损,外邪内陷者,仍可用桂枝与甘草、附子等药配伍,以温通胸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温中健脾 太阳病之要为脾土虚弱或三阳病失治误治,邪陷于里,脾运失健,寒湿不化,气机壅滞。如太阳病误下,出现腹满时痛等证,系误下脾阳受陨,脾虚气滞之由,方用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缓急止痛,与甘草配伍,又能酸甘化阴,今病本脾阳虚,温运失司,仅以甘草、大枣为健脾温阳之药,似有药不胜病之弊,可知桂枝必具温中之功,尤在泾曰:“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 伤寒二三日,出现悸而烦,系脾阳失健,气血双亏,复有邪扰,桂枝与饴糖相配,温中健脾,方用小建中汤。

伤寒胸中有热,脾胃虚寒导致上热下寒,出桂枝与干姜相配,以温下寒,方用黄连汤。现腹痛欲呕,乌梅丸中桂枝配姜附,麻黄升麻汤桂枝配干姜、白术等,其意同此,均属温中健脾之用。

5、温阳化饮

《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辛温,自当能温中化饮。太阳表不解,心下素有留饮,证见呕咳等证者,桂枝与半夏、生姜、细辛等配用,宣通化饮,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而呕者,系外邪内迫阳明,复有饮邪作祟,桂枝与半夏相伍,温阳化饮止呕,如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吐下后,脾运失司,水饮留积心下为患者,桂枝与白术、茯苓相配,温中健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

伤寒汗出后,温运失司,饮停下焦者,桂枝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逐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少阳兼水饮病者,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者,桂枝与柴胡、干姜等相配,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6、散寒止痛

风寒湿三邪杂至为痹,伤寒八九日,风寒湿侵袭,留着肌肉,阻碍气血运行,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方用桂枝附子汤。其中,桂枝、附子配伍,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三邪留着关节,牵引拘急,骨节痛者,治用甘草附子汤,桂枝配附子、白术等,温中散寒,祛湿痛。

少阴风寒郁遏,痰湿阻滞,胸中痛者,桂枝配夏,疏风散寒,涤痰止痛,方用半夏散及汤。

另外,当归四逆汤证属血虚寒凝,桂枝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

7、化气行水

太阳表证汗不得法,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出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等证,桂枝与泽泻、茯苓等药配伍,化气行水,表里同治,方用五苓散。

太阳汗后,水停下焦,欲作奔豚者,可用桂枝与茯苓相配伍,温通化气行水,方用苓桂草枣汤。

太阳误下后,烦惊谵语,小便不利者,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阳气内郁,三焦壅滞,决读失职,桂枝与半夏、茯苓相配,仍属化气行水之用,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8、平冲降逆

《伤寒论》用桂枝汤加桂枝二两,治疗烧针令其汗奔豚。奔豚为气机紊乱、肝气上逆所致,重用桂枝治之,可见桂枝能平上逆之肝气。若素有喘疾、因表虚感邪诱发者,配伍厚朴、杏仁,标本兼顾,调和营卫,宣降肺气。后世对此多有非议,实属对桂枝作用的曲解。近代名医张锡钝曰:“ 桂枝性本条达,能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

9、利咽散痹

少阴客寒咽痛证是客寒上犯兼湿痰壅遏咽嗌,治宜散寒通咽,涤痰开结。方用半夏散及汤。《神农本草经》云:“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指明桂枝主治,喉痹。、安蛔止痛

《伤寒论第338 条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此条为蛔厥证属于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治宜温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方中的桂枝配合乌梅、蜀椒、干姜等,共奏温脏安蛔,散寒止痛之效。

综上所述,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证明桂枝的功用较多,并非单纯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关键在于配伍,必须掌握其处方原理及药物间的配伍关系,不能只看单味药的功效。

参考文献:[1]宋妍.伤寒论秒用桂枝考略.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12 [2]柴瑞震.《伤寒论》桂枝的应用功效.现代远程教育.2011,(8):33

第四篇:在高中数学教学辨证地看待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称电化教学,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教学领域里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对提高教育质量及教学效率都有一定意义,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弊与共,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对教学仅是辅助而非替代,不能全依赖于它。所以,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辨证地看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的方面 1.信息量大

多媒体网络信息量大,便于教师调用,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将生活中丰富的数学资源与数学课堂联系起来。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书本教材知识涵盖面小,容量有限,而且教材统一使用,体现不出多元性、均衡性和地方性.要做到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统一,利用多媒体网络采集信息是一种较好的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采集信息、选择与学生现有水平相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2.形象、直观

多媒体有强大的视听效果,富于动感的动画设计和友好的计算机界面,便于人机交互,易调动学生参与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和探索能力,适应于当前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便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3.课堂容量

多媒体强大的记忆、存贮能力可以使教学过程重现。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贮存能力,可以简单快捷地调用所需的任何知识,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都展示在同一窗口下,让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对比,不仅节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对于个别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将课堂内容复制之后慢慢学习。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弊端 1.缺少情感交流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过多,会使课堂缺少情感交流。多媒体技术使课堂交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这种省略过程的、静态的、冷漠的交流会导致课堂情感的缺失,而且抑制了创意思维的产生与健康心理的培育。2.教学流程不灵活

教师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已在最少的时间内将知识用最省力的方式教给了学生,于是自主性自然而然就消解在这一精心设计的流程中。教师囿于既定的设计之中而失去自主化,学生的创新性无疑受到遏制,与教育要求相悖。而当学生在学习时有创新和重大发现时,我们又不方便改变既定的教学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3.内容保留时间短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学内容都是以电脑屏幕的形势放映的,教学内容放映后,难以持续保留在屏幕上。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对这一堂课只有一些印象,缺乏整体感,不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不便于总结。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1.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兴趣积极主动地求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可使学生积极思考,惊奇可使学生兴奋。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像结合功能,正好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如: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2.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巧妙掌握、巩固知识

概念教学和命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数学概念和命题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命题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网络的强大功能把这些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命题,把动与静、数与形、内与外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多媒体课件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联系的事物区别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3.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只通过老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很难顺利掌握。结合教材特点,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不仅可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的定义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挖掘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条件图像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定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4.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加强练习密度、强度

练习有多种类型,基础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容量很大,黑板上常常写了再擦,擦了再写,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了训练的密度,也给教师增大了强度,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弥补这些不足,它可大大节省教师的板书和擦写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堤供大量的练习,容量可大大增加。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然而对于每个新生事物我们都必须认清它的价值,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上自然有很多优势,它能使学生从这个小小的窗口领略到优美的数学课堂教学,但也应该清楚看到不适当应用所产生的弊端。我们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我们的课堂,才能让教学活动更具声色,锦上添花。

第五篇: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

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317条方后云: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若病势危急,格药不进,反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可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滋阴养液,甚者从之,从阴引阳—— 此为白通加猪胆汁之妙用也。

炮附子随证配方,变化多样附子炮制之后力量由峻而缓,回阳救逆功效减弱,温阳散寒之力增。附子大辛大热,力专性纯,以温阳散寒为主效,配伍在不同方剂中均可补原方之不足,发挥自身作用。如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配伍,附子与泻心汤的配伍等。此外,附子亦与某些药物组成药对,成为组方的核心。

2.1 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逐湿,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经典方剂,凡桂枝汤证而见卫阳不足或脾阳虚者,皆可配伍附子。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心阳大伤,桂枝证兼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与桂枝汤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若微恶寒者,上方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如果寒湿相搏,阳虚较甚,出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便是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又当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方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即为甘草附子汤,功可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有良效。2.2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两补阴阳,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汤又称去杖汤,专治一切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拘急之症。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附子、甘草辛甘化阳;芍药与附子合用,一阴一阳,化而为道,三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之妙用。

2.3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去性存用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痞者系泻心汤之邪热痞结在胃脘,按泻心汤证当有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或可见吐血,衄血等里热证;恶寒汗出是阳虚的表现。故凡见阳虚兼见中焦里热证者皆可与附子泻心汤。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泻心汤合用,一方面既可取附子之温合泻心汤之寒,寒温并用,温阳与泄热并举;另一方面,又可去性存用,取泻心汤之泻合附子之温,可治疗寒而夹实之证。2.4 炮附子与麻黄配伍,发表温里,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麻黄性辛温,可发在表之风寒,宣在表之水气,与附子同用,为宣通表里,振奋阳气之常用组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但欲寐,恶寒,体痛,或见风水者,麻黄附子加甘草名曰麻黄附子甘草汤。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又当予该组合中加入细辛,即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2.5 炮附子与苓、术、芍配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

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湿,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兼可利水,加辛温之附子则可温肾助阳,健脾利湿,散寒止痛,四药组合温而不燥,利水而不伤其阴。若阳气衰微,水寒不化,水气泛溢,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皆为水气不化,阴寒内盛之象,上四味加温化寒饮之生姜,则为温阳利水之真武汤。若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为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利,气不养筋,上四味,加人参成四君之意,健脾气,崇刚土,方名曰附子汤。2.6 合酸辛苦味药,力可挽厥安蛔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遇寒则动,得温则安。若遇脏寒蛔厥之症,以附子与辛温之蜀椒、细辛,苦寒之黄连、黄柏等合为乌梅丸,可温脏安蛔,对于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亦有良效。

总之,附子大辛大热,效猛力专。

根据炮制与否,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两大类。生附子与干姜配伍组成回阳救逆之底方,合甘草为四逆汤,合葱白为白通汤,分别形成了治疗寒厥和戴阳的两大系列方剂。

炮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除湿,调和营卫;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阴阳相济,缓急止痛;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温里逐邪;

与麻黄配伍温里发表,发中有补,补中有发,发展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两大方剂;

合苓术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成为真武汤和附子汤的组方核心; 与酸辛苦味合用,伏蛔、安蛔、下蛔,组成了寒温并用的乌梅丸。

下载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辽宁省2015年中医医师诊断学:中中医脉诊的奥秘考试试题

    中医医师基础:外感病因|疠气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首次电除颤......

    在幼儿园中是如何运用

    在幼儿园中是如何运用“优势原则”“镶嵌式活动原则”“动力定型原则”来制定幼儿合理的一日生活日程?写出处理步骤:1.擤鼻涕 2.流鼻血 3.弱视 4.洗手 5.晨间检查 答:优势原则:......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电子白板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电子白板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

    “中脉道和公益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

    “中脉道和公益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 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有关创新社会治理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基金会为代表的中国公益组织会正迎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反思: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郑延鹏 在新课程改革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思想的一......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要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办法。一、信任激励 在学生产生心理......

    打击乐在民族音乐中的运用探讨

    打击乐在民族音乐中的运用探讨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之一,打击乐在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打击乐从未被深埋在历史河床底部,而是随着时代的流......

    访谈法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

    访谈法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 摘要:访谈法在市场调研中,是一种常见的一种定性调查方法,是调查方法的一种新趋势。因为该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深入了解调研项目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