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学号:1042041109
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
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电影。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的病。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的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如今,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当然,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的加深,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以上这些,只能算是我对病毒(主要是HIV病毒)的一个初步了解。
后来,真正对病毒学以及流行病学产生兴趣是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因为无聊就在PPS上看了一个叫《病案追踪(CDC在行动)》的电视剧。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设置的“CDC行动组”展开。行动组成员都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这个精英小组通过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调查,层层剖析,追本溯源,查明流行途径,阻断传播链条,通过“侦”、“检”、“消”、“防”、“救(治)”的艰苦努力,最终使事件得到控制和解决,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这部电视让我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不是当时高考填志愿已经结束了的话,我可能现在就不是生命科学院的学生而是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了。刚刚进校的那些天,我一直很郁闷,因为自己选的专业好像不学流行病学,这让我很失望,使我一度想转专业。后来上生命科学进展课,曾亚川老师来讲“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研究”,我才知道学生命科学也有病毒学这个方向的。
当时,曾老师是从“病毒传染病爆发的例证”、“病毒分子进化研究方法”、“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来讲的。
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师讲的病毒传染病爆发的例证,有甲型流感病毒、沙士病毒和HIV病毒三个例子,分别从它们的发现、爆发记录、在历史发展中的进化以及危害讲起。
甲型流感病毒,1933年病毒被分离,1997年H5N1首次在人类中被分离,但目前从人类分离的H5N1 都属于禽源。历史上甲流有6次爆发记录:
1.1889~1891年大流行; 1889年5月从俄国发现,当年10月传到西欧,1年内席卷全球,某些城市记载发病率40%~50%。大多数地区流行呈3个波,第1波死亡率最低,第3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据血清学追溯认为,甲3型是当时大流行的最可能的病原体。
2.1918~1920年大流行;此次流行的首发于1918年1月美国东部,1918年4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以后迅速蔓延,波及全球。此次大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造成的死亡总数估计约2000万人。关于这次大流行的病原,据血清学溯源,认为是由猪型Hsw1N1(H1N1)流感病毒引起。
3.1957~1958年大流行;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2月中旬在贵阳分离出病毒为H2N2(称为甲2型),3月传播到全国,4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H2N2型病毒出现后,H1N1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
4.1968~1969年大流行;1968年7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H3N2(称为甲3型)。传播路线与H2N2型相似,1969~1970年波及全球,低于H2N2型。H3N2病毒出现后,H2N2病毒在人群中消失。
5.1976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爆发;1976年1月在美国一兵营中有流感爆发,分离毒株中,6株属于甲3型,但有5株与猪型病毒Hsw1N1(H1N1)非常相似,实际上该兵营发生了一次甲3型和猪型的混合流行。猪型流感病例均较甲3型为轻。
6.1977年新甲1型(H1N1)的出现和流行; 1977年5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的流感流行中,分离到新甲1型,1977年7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行主要发生在8~20岁青少年中,隐性和轻型感染较多。新甲1型出现后,甲3型并未消失,出现甲1和甲3在人群中并存的局面。
沙士病毒,为冠状病毒,2003年造成全球非典灾难。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03年非典爆发后,科学家对SARS病毒的病毒前体进行了寻找和研究。科研人员成功地对果子狸标本分离出的一株SARS样病毒基因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测定:这种S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竟有99.8%的同源性。而生物进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一旦病毒选择了最高级的动物人类,也就不会回过头来选择比人类低的哺乳动物。而且从进化学的角度看果子狸的SARS样病毒比人的SARS病毒更古老,说明SARS病毒最早不是存在于人类,动物SARS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而且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动物的SARS样病毒比人类的SARS病毒要多29个核苷酸,这29个核苷酸只有在广州2月份发现的早期的一位非典患者身上的SARS病毒有,以后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越南、香港、北京、山西所有流行区域的病毒都缺失了这一段。由此可推测,病毒在不断的变异,以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SARS病毒长期存在动物体内而过去没有感染给人类。可以作一个假设:由于病毒变异经过了某个临界点,慢慢地变得可以传染人,而人最初的传染也不是很严重的,或者是它的传播速度并不强,只有少数可以传播,大多数不能传播。后来病毒变异后缺失了那个片断,这时候病毒就变得厉害,就具有了人传染人的能力。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到,病毒真的是个很强悍的东西,那么小的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东西居然可以摧毁比它高等很多很多倍的生物体。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利弊共存。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在人类的进化中扮演了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如果没有病毒,人类不可能进化到今天,也不可能进化得这么高级,因为病毒的具体作用是在子宫中帮助建立胎盘,这对于维持人类和高级生物的生存繁衍和种群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和高级哺乳动物的DNA中含有一些病毒的基因,这是病毒输送自己的基因到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结果。这种结果极大地推动了人的细胞和高级生物的细胞的进化,这样的病毒是母亲的“小帮手”,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人类的进化和高级哺乳动物的产生。导致疾病的病毒,很多只是在暴发感染的极短时间内在人体内生存,而其他少量的病毒变体则在人体内呆较长时间。这样的病毒并不引起症状,而且可以随着宿主一道进化。例如,一些病毒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它们在进化中与哺乳动物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DNA中的组成部分。这些ERV是一些病毒的残余,它们在很古老的年代就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如今ERV基因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的基因组成部分。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ERV的基因可能在某种地方适当地帮助了胎盘的功能,因为它们在胎盘组织中起到了高水平的开关转化作用。人体和生物体是一个非常排他的系统,但为什么母亲体内的免疫系统不排斥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于子宫内的胎儿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某种因素在制约着母亲的免疫系统使其不排斥胎儿。现在,研究人员证明ERV基因能调节或控制胎盘的形成,于是推论这种病毒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也许同样有通过调节胎盘的功能而阻止母亲的免疫系统排斥胎儿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没有外来因素(病毒)阻止ERV基因起作用时,ERV基因就能保证胎盘的形成,从而让受精卵植入,同时能防止母体的免疫系统排斥胚胎。病毒的传送系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脊椎动物能直接从病毒那里遗传100多种基因,而病毒也可以轻易地把这些基因输送到人的细胞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内复制的DNA的酶系统也可能来自病毒。这是由病毒自然特点决定的,即它们能迅速改变自己,当新的复杂的生物将要被创造出来时,病毒能给较高级的细胞提供一种迅速的定位能力。而且,如今已经成为哺乳动物染色体中永久性固定物质的ERV要比环境基因的进化快得多,所以,病毒也可能是其宿主(人和高级哺乳动物)进化中一种巨大的创造性力量。
总之,对人类而言,病毒的很多秘密都还是以前未知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也许以后我不一定能够从事关于病毒学研究的工作,但对病毒学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选择生命科学这个领域,我想我不会后悔。
第二篇:病毒学检验复习题
《病毒学检验》复习题
第一章 细胞培养技术
1.什么是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细胞系、细胞株?
2.体外培养细胞有何特性?贴壁细胞有何特性?
3.体外培养细胞一代周期有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4.消化液有哪些?胰酶有何作用特点?
5.以鸡胚为例,如何制备原代细胞培养?注意事项有哪些?
6.如何控制细胞培养中的细菌、真菌、支原体污染?
7.怎样保存细胞?
第二章 鸡胚接种技术
1.鸡胚有哪些结构?分别适合何种病毒的接种培养?
2.活胚的检查有几个方面?
第三章 动物实验技术
1.实验动物类型有哪些?
2.常用实验动物有哪些?有何用途?
3.小鼠和大鼠的常见接种途径有哪些?
4.如何给实验动物编号?
5.使用实验动物有何原则?
第四章 病毒滴度测定
1.病毒滴度测定有哪些方法?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2.简答空斑形成单位法的原理。
3.简答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用途和注意事项。
4.50%终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5.活细胞染料有哪些?
6.何为重复感染数?CCID50、PFU?CCID50和PFU如何换算?
第5章病毒的纯化与保存
1.病毒纯化有何原则?
2.常见病毒纯化的方法有哪些?
3.病毒保存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第六章 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
1.简答中和试验原理和用途。中和试验中标准血清的抗体浓度是多少?
2.补体结合试验原理与结果判定?
3.简答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4.4个血凝单位的含意是什么?用途是什么?
5.补体结合试验中使用的溶血素是多少个血凝单位?
第八章核酸杂交技术
1.何为探针?
2.核酸杂交的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聚合酶链反应
1.何为PCR?
2.简答PCR的原理。
3.PCR反应体系包括哪些成分?
第十三章电子显微镜技术
1.电子显微镜技术有哪些方法?
第十四章 病毒分离培养
1.如何采集病毒检验标本?有哪些注意事项?
2.如何做病毒的鉴定?
第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技术
病毒早期感染的诊断项目有哪些?
第十七章 疱疹病毒及其检验
1.疱疹病毒生物学特性怎样?
2.单纯疱疹病毒临床表现有哪些?一般潜伏于哪些部位?
3.EBV所致疾病有哪些?如何做培养?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何感染特点?怎样传播?
第十八章 乳头瘤病毒及其检验
1.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有何特点?
2.怎样进行HPV的实验室检验?
3.宫颈癌普查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第三篇:病毒学论文--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摘要: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又译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专门感染植物,尤其是烟草及其他茄科植物,能使这些受感染的叶片看来斑驳污损,因此得名(mosaic为马赛克,也就是拼贴之意)。19世纪末期人们已知有某种威胁烟草作物生存的疾病,但直到1930年才确知此病毒的存在。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群。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如今通过大量实验的积累,已总结出了大量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 综合防治
前言: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产量和品质, 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烟草花叶病防治措施成为烟草生产上的迫切任务。此篇文章将对烟草花叶病毒作详细的介绍以及综合防治,综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发展进程。正文:
1烟草花叶病毒概论 1.1烟草花叶的分类地位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作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代表种,其研究始于一个多世纪前。Mayer(1886年)
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汁液具有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1892年)(D.1.Iwanowski)首次证明:TMV是由滤过性病原体(病毒)所引起的。1898年,“病毒学之父”——贝叶克林(Beijerinck)研究发现:TMV不属于细菌,也不是微小体,是一种可滤过性的病原,一种 “传染活液”或“病毒”。斯坦利(w.M.Stanley)发现病原体是蛋白质,1935年他首次从病叶榨汁中分离到病毒状结晶,并发现这种蛋白质还含有核酸,并确定病原就是TMV。他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1939年,贝杰林克(Kansche)借助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杆状的TMV粒体。此后,在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将TMV作为一种模式材料,对病毒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最早被提纯的病毒是TMV,最早被证明其RNA携带有遗传信息并具有侵染性是TMV。TMV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自我组装的病毒,TMV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病毒蛋白。首例抗性转基因植株也是由TMvCp介导的。1.2烟草花叶病毒的病原形态
TMV为杆状病毒,大小300*18(nm),病毒粒体存在一中央空洞区,直径4nm。核酸(RNA)和外壳蛋白是TMV病毒粒体仁要组分,2130个相同亚基组成外壳蛋白,每个亚基长7nm,含158个氨基酸,端部稍细,呈椭圆形,直径2.3nm,分子量为17.6kDa。亚基呈右手方向排列,呈单一螺旋状,螺旋间距为2.3nm,一圈由16又1/3个亚基组成,共130圈,排3圈螺旋重复一次,所以
螺旋周期为6.9m,147个核普酸形成一个螺旋周期,即有49个蛋白亚基(每3个核苔酸与1个蛋白亚基结合)。病毒稀释终点为106倍,钝化温度90—93℃,体外保毒期72—96h。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TMV存在不同株系,我国主要有4个株系,即:普通株系、黄斑株系、珠斑和番茄株系,我国的TMV症状存在多样性,由于株系的致病力差异,不同的寄主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而造成的。2 烟草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
2.1烟草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TM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发生的病毒病害,有着非常广泛寄主范围,侵染寄主达30个科,310多种植物。TMV不但严重危害烟草,也能危害马铃薯、辣椒、茄子、番茄、龙葵等茄科植物,还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马齿觅科、菊科、葫芦、车前科、唇形科等36科植物。TMV既能侵染双子叶植物,也能侵染单子叶植物,还可以侵染旅类植物,而且,随着TMV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种病毒的新寄主和新株系不断报道。我国各产烟区均有发生,以辽宁、安徽、山东、四川等省受害较重。TMV田间发病率一般在5%—20%。大田初期感染或幼苗期感染,产量损失可达30%—50%;生殖生长期感染TMV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因为病毒侵染后颜色不均匀,香味受影响,品质下降。
2.2烟草花叶病毒病危害症状
被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的烟俗称聋烟、疯烟、青花、油头。烟草
普通花叶病毒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田间烟草被侵染后一般7—10d发病。“花叶”有两种类型:一是轻型“花叶”,黄绿、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仅在叶片的局部或叶尖出现,株形矮化不明显;另一种是重型“花叶”,叶片除表现“花叶”外,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厚薄不均,叶基松散,甚至叶肉组织扭曲呈畸形、变皱缩,有时出现坏死大斑块,但顶部1—3个叶片形成“花叶灼斑”,在病害危害后期植株产生“闪电状”坏死斑,中下部1—2片叶片沿叶脉发生。在烟草栽培种上,初期产生明脉,接种3—4天后出现系统症状,之后产生轻微暗绿花叶,施氮过多产生褪绿斑;含N基因的Nicotiana spp.在高温下易产生系统症状;在烟草栽种Samson-NN!、叶烟及Xarithi-NC、苋色黎(C.amarantieolor)、曼陀罗(D.stralnonium)、菜豆(Paseolusvulgariscv.Pinto)上,产生局部坏死斑,在烟草栽培种Java上,野生烟(N.sylvestris)为系统侵染。
TMV侵染寄主植物后,在寄主植物体内形成病毒结晶状内含体和无定形的X-体两种内含体结构。1903年,伊凡诺夫斯基观察感染了TMV的烟草叶片细胞,发现非结晶性和结晶状内含休。过去在寄主体内发现一个未知的物质,称之为x-体,后来研究表明,它主要由TMV的126/183kDa蛋白组成,被称为无定形内含体,病毒的结晶状内含体存在于细胞质中,X-体存在于细胞核中。3 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及综合防治 3.1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
发生规律: ①烟草普通花叶病,大田初期发病来源于苗期和移栽时的感染,其次是土壤内病残。苗期侵染来源是带病残体的肥料、土壤、种子和带病其他寄生植物。田间发病后,通过田间间苗、除草等农事操作接触和叶片的互相摩擦,使病害在田间传播蔓延。收获后,病残体置留土壤中,只要不腐烂,病毒就不会死亡,又是来年侵染烟草的来源。②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杂草寄主体内过冬,来年春天,通过蚜虫将病毒带到烟草。因此,蚜虫发生的迟早和多少,对这种病毒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③6~7月少而干旱有利普通花叶病发生。6~7月遇雨降温导致黄瓜花叶病发生。烟草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适期早栽,增施磷、钾肥,病害减轻。
3.2烟草花叶病毒的综合防治 选择抗性品种 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预防烟草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烟草育种工作者已经在抗 TMV 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培育出一系列抗病品系, 如 VA312,DF485, DF911, TND94, TND950, KY171 和 KY190 等。合理施肥 不同磷钾肥配比试验和不同病情烟田的氮磷钾含量分析一致表明: 含钾量大有利于提高烟株自身的综合抗病力,特别是对花叶病和赤星病等的抗性。周冀衡研究表明:当烟叶含钾量提高后, 不仅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病毒侵染对烟叶细胞膜脂的伤害,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叶片内源保护酶 SOD、POD、CAT、PPO 等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烟草花叶病毒的效果。同时,5 刘国顺等研究表明, 施用锌肥能增强烟草抵抗花叶病的能力,而以根外喷施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 其发病率下降 209.9 %;王文亮等指出,施用硼肥可明显提高烟株抗烟草花叶病的能力和加速叶片落黄;李怀方等研究表明, 钙、镁离子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田间施肥时应兼顾好氮磷钾的适宜配比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当搭配。烟草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卫生管理 鉴于烟草花叶病毒病可以从种子带毒, 并且在田间通过接触传播, 故在育苗时可用磷酸三钠浸种;选择烟田时避免与 TMV 寄主植物临作、轮作;在田间农事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引起植株间摩擦以防治 TMV 的传播,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 TMV 在植株间传播和将病毒从苗床带到大田;打顶、打杈遇到感染 TMV 的病株时, 操作后要用肥皂水或磷酸三钠洗手以钝化病毒;水肥管理要合理, 以增强烟草植株的抗病性。另外在田间操作时, 要避免吸烟。化学防治 在国内应用较多的药剂类型包括: ①金属元素及化学表面活性剂;②植物生长调节剂;③微量元素;④植物抗性诱导剂。在科研和实际生产中, 微量元素在烟草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Miner 曾报道, 叶面喷施微量元素特别是铜离子, 能够减轻花叶病的危害;韩锦峰等认为 0.1%硫酸铜溶液和 0.1%硫酸锌溶液叶面喷施, 可以明显减轻花叶病对烟草的危害。说明微量元素对提高烟叶品质, 减轻烟草花叶病危害, 改善营养状况等都有明显的效果。杜春梅等研究表明, 菌克毒克对 TMV 引起
的烟草花叶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治疗作用, 有降低病毒浓度、缓解症状表现的效应。参考文献:
【1】裘维蕃主编.植物病毒学,1985,北京:科学出版社.【2】吴尔福,孙光荣.Ts制剂对番茄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7(2):215— 220 【3】侯玉霞,李重九,刘仪,蔡祝南,费青.抗病毒剂对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叶绿体互作的影响[J].植物保打0,1995.24(2):10一13 【4】余清,刘勇,杨树军.儿种烟草抗病毒剂田间药效及对烟株抗病性的影响[J] 【5】周冀衡, 李卫芳,王丹丹,等.钾对病毒侵染后烟草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中国农业科学, 2000,33(6): 98-100.【6】刘国顺, 王文亮,郝伟宏, 等.锌肥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 1998,(9): 92-94.【7】王文亮, 刘清华, 牛德江,等.硼肥不同施用量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 1998,(9): 83-86.【8】李怀方, 张莉.钙、镁离子对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的抑制作用[ J].植物保护, 1994,20(5): 2-4.【9】DLayten Davis,Mark T Nielsen.烟草———生产, 化学和技术[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1.【10】韩锦峰, 郭月清, 刘国顺, 等.微量元素提高烟草品质和防
治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与应用[ J].中国烟草,1985,(2): 6-9, 42.8
第四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
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属于上行文,呈报单位是上一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是一事一文,即一份调查报告一起事件,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带主观论断,结论一定要科学。注意不要把调查报告写成鉴定书,也要与作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所区别。
2、起草前的准备
写调查报告的前提是掌握详细的调查资料,报告写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调查的充分不充分。因此动笔前首先检查一下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所下结论是否有把握,需要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还要预见到本事件报告上去上级部门有什么反应。
3、格式
1)标题 2)引言 3)基本情况 4)实验室检测情况 5)处理措施
4、标题
标题应明了、醒目。一般用“关于××(单位)××(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即可,这样可通过阅读标题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有时要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
5、引言 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之前,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开头。较常用的两种开头方式,一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事件的要点突出鲜明加以概括,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开头着重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
6、调查报告的主体
核心内容:把所有调查结果列出,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此部分要求:层次清楚,平铺直叙,有所侧重,围绕结论,详简适当。主体写作一般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检验结果的顺序。
1)基本情况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单列)。着重描述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及治疗的用药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确定使用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
①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人群间的发病情况。
②地点分布包括各班组、家庭和不同宿舍及工作场所间的发病情况。
③时间分布包括各时间段(小时或天)的发病情况,一般绘制成流行曲线,它能清楚地反映病例的集中趋势。
3)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
1、确定事件是否为爆发或流行;
2、找出流行特征,阐明发病的可能病因及来源,为查明病因、治疗病人和预防控制提供线索。
3、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共同的暴露因素,病人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出现,有没有人与人的现象等流行病学特征。
4、外出史。
7、检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情况
最好列表表示。阴性结果也要写明,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检验要注明样本采集和检验方法。
8、处理情况及建议
阐明针对本事件作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
9、调查报告的结尾
做出结论时必须慎重,要权衡实验室的结果。事件的判断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实验室阳性结果加强诊断,但阴性不能否定结论,疑难个案要集体充分讨论分析,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1、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特点
指导意见书是出具给被检查、督导的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书,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内容要具体。
2、起草前的准备
写指导意见书的前提是一定要下现场调查、掌握详细的情况,因此动笔前要征求机动队所有成员的意见,由机动队队长确定主要内容,指定专人完成文书的填写,如内容较多写不下可增加附页。
3、格式 1)检查情况 2)意见与建议
4、检查情况
先写明并肯定被检查单位开展和落实的工作,再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具体,不能太笼统和含糊。
5、意见与建议
内容要全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要符合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忌主观随意,撰写之前可先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原则性的要求一定要提出并要求落实。
二、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应用较广,他的格式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固定,尤其是紧急疫情时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需要把主要内容:“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叙述清楚即可。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题目、前言、正文、署名及时间”四部分,若有需要,可在“前言”之前加上“提要”。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1、1、题目:指明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根据需要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例如“某区一起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爆发疫情汇报”。2、2、提要:将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貌、调查结果及主要结论、意义等用十分精炼、准确的文字介绍。它能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切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3、3、前言:介绍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本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2001年10月28日,我市某区发生一起因婚宴所致、由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疫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同时就餐的人数为100人,至10月31日止,有67人出现过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的症状,罹患率为67%;共有4人住院,1人留院观察;对就餐者100人采样检验,检出霍乱O1392株,(其中1例病人、1例携带者),另从有明显症状的58人中检出不凝集弧菌17株,(其中3人住院治疗)。疫情发生后,该区及市卫生防疫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未发现有二代病人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仍在进行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4、4、正文:这部分内容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事件的背景、处理过程及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首先,介绍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反映了事物产生的客观基础。例如调查现场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等。
然后,描述卫生事件的经过。这种描述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情况;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应作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有适当增减。
现摘录上述调查报告中的卫生事件经过的描述,如下: “
一、基本情况
2001年10月28日中午12时,某公司职工×××和×××邀请亲朋好友及同事100人,在某区××酒店举行婚宴。当日晚上12点钟左右,就餐者中陆续有人发病,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不发烧。29日中午止,有9人到该公司××医院肠道门诊看病,3人因脱水较重收住院。因就诊者都有聚餐史,该院向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报告,公司防疫站立即向所属辖区某区卫生防疫站汇报,当日下午,该区防疫站即以食物中毒对该酒店进行了处置。
10月30日上午十点半左右,聚餐者之一×××在××医院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按霍乱处理原则开展疫情处理工作,向区、市防疫站报告了“发现一例霍乱”疫情。30日晚9时,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例病人有聚餐史,立即将新情况报告了市站。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市站召集该区卫生局、该区卫生防疫站、该公司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该区卫生防疫站召开控制疫情的紧急会议,在该株霍乱弧菌O139得到市站、省站确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该批聚餐人员中目前已知有10人就诊、4人住院、1例确诊为霍乱,且仍有病人出现的背景下,为便于疫情控制工作的落实,初步把此起疫情定性为“一起因聚餐引起的霍乱O139爆发疫情”。
二、发病情况
×××,女,24岁,××厂职工,家住该区106—85—11,10月28日中午12时参加婚宴,29日零时发病,凌晨3点到××医院门诊肠道科就诊,并收住院,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部绞痛,30日上午10点半由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
×××,男,35岁,住该区7—60—1,10月28日中午12时与父亲一起参加婚宴,29日大便3次,稀软便,无明显发病症状,未就诊,未吃药,11月2日下午由该公司防疫站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为霍乱弧菌O139携带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10月28日晚12时起,陆续有67人出现以上吐下泻,伴程度轻重不一的腹部痉挛痛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约有20多人先后到医院就医,就医较集中的医院为该区××医院,其中3人因脱水程度较重而收住院,其余经输液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所有有症状的病人病程在半天到7天之间,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痊愈。对住院的3位病人和另4位病情较重病人作霍乱检查,仅检出不凝集弧菌。
就餐食物原料包括海参等三种水产品、数十种其他材料,对于何种食物及原材料被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2)处理过程
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可先描述处理原则,然后描述具体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其中具体措施部分可按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如实描述。摘录实例如下:
“根据霍乱疫情“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该区、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对本起霍乱疫情及时进行了严格处理。
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该区防疫站对该酒店工作人员及外围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肛拭采样、预防性服药,酒店内环境、其下水道及周边环境消毒,采集食品原材料、水产品样本6件,所有样本都未检出沙门氏菌及霍乱弧菌。
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后迅速在该医院内4间病房对霍乱病人进行了访视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消毒200多平方米(有效氯10000mg/l),5Kg高氯精(60%)冲入厕所化粪池。转移病人到另一医院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随后到病家进行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及预防服药,外环境及物品、食物进行采样检测150件,病家消毒100多平方米,厕所下水道用5Kg高氯精(60%)冲入化粪池消毒,家具、衣物、餐具等物品用健之素2瓶消毒,按1000mg/l使用。
10月31日下午、11月1日、11月2日该公司防疫站对参加婚宴的所有人员共93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律给予诺氟沙星胶囊3天量进行预防性服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3000多粒,并进行肛拭采样检测;家庭发放健之素共计120瓶,带回自行消毒;对××公司4队车间进行了消毒,合计面积2500多平方米,消毒厕所5个。
11月2日下午3点,该公司防疫站从聚餐者中又检出1例霍乱弧菌O139阳性带菌者,立刻组织机动队到病家进行处理,对该携带者所在幼儿园的小班及厕所进行了消毒,对该小班的幼儿布置了预防服药,嘱咐该幼儿园密切注视小儿腹泻情况,加强幼儿园饮具消毒及幼儿各类玩具的消毒。最后将该病原携带者送传染病房隔离观察。
截止11月8日,该区疫情报告显示未出现二代病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所有住院人员皆已康复出院。”
(3)建议及预测
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控制卫生事件的发生或流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疫情作出预测。摘录实例如下:
“由于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员众多、身份各异,居住分散,部分聚餐人员下落难以查找,给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现有调查资料不完整,究竟该酒店何种食品带菌,尚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增加人员,加大调查力度,以得出引起本次爆发的污染食物来源的准确结论。并加强对该酒店的监测和监督,以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5、署名及日期
参加现场调查的往往有很多人,涉及到多个单位,因此,此类调查报告的署名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为参与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的个人的名字。而此类调查报告通常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因此它的署名通常为直接主管本次调查的疾病预防机构的名称。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固定格式:实际应用型的调查报告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他通常不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之下),而是将主要问题如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等做一报告,以便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2、写作重点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阅读对象是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则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调查经过、结论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建议。如果阅读对象是公众,则仅仅告知调查的结论及对公众的建议即可。
3、报告的用语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用语也有所不同。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较强,而对于公众及某些行政机构的非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应减少,应清楚明白,要使受过教育的人看得懂,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4、主体部分写作以时间为序: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撰写。写作时,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大小、研究方法的类型、资料处理方法,而后写到结果——对疫情的描述及分析结论,最后是讨论。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不同于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一般来说,其正文部分包括“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这三部分。写作是按照实际的现场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较简略:对于正文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的写作原则参见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写作,但相对来说,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较简略。
(三)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报告的题目、提要及前言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少,在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列举如下: 1、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1)相关背景部分描述过于简略或详细,无关的背景夹杂其中;(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描述不全面,列举材料不充分;(3)仅列举对结论有利的材料。2、2、事件的处理经过:
(1)事件的处理经过描述不全面;(2)重点不突出。3、3、预测及建议:(1)建议不具体;(2)建议操作性不强。
第五篇: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Incidence:发病率,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占同期暴露人口数的比例。
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收集、观察分析群体中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暴露与发病率(死亡率)的不同,探索病因线索。
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流行病学。用数学公式明确、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与环境所构成的疾病的流行规律,评价流行趋势及措施效果。
计划免疫:通过分析疾病疫情和人群免疫状况,按照免疫原理所规定的免疫程序,对人群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所针对的疾病的目的。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例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
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对策与措施,并对措施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Hawthorne effect:霍桑效应,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疾病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实验。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以是住院病人,也可以是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screening:筛检,是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
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可分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在研究开始时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某一人群作为队列,然后前瞻性地随访一定的时间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现在到将来。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之前的一段特定时间的情况选择某一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根据现在的情况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过去到现在。
现场试验: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或一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实验。
信息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散发: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理论流行病学:它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抽样调查:按一定的概率或特定的方法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样本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Matching:即匹配(配比),是以对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因素或特性作为匹配因素,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上保持相同的一种限制方法,可以消除匹配因素的作用,还可以用较小的样本提高分析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效率。
Risk ratio:即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倍数。
Selection bias:即选择偏倚,指由于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特征存在着系统误差,使效应估计值与真值之间发生的偏差,可产生于研究开始选择研究对象时,也可产生于收集资料过程中出现失访或无应答时。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lindness:即盲法,指为避免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研究中使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不了解治疗情况或分组情况的方法,有单盲法、双盲法和三盲法之分。
流行: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Cross-sectional study:即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Matching:即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被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的频率就
下降。
Confounding bias:即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的存在,歪曲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配比:又成为匹配,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一致,目的是在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是表面上健康的得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诊断,以便对确诊病人采取必要的措施。
预防接种:使用疫苗针对以感人群采取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疾病,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
流行:某地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水平时称为流行。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疾病的周期性:疾病的发病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个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传播机制: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生活在外环境及入侵易感者更换宿主的过程。
串联诊断试验:又称为系列试验,采用几种筛拣方法检测疾病,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阴性即判断为阴性。
混杂因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者几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者夸大了研究因素同疾病或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部分或者全部的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这些因素被称为混杂因子。
双盲试验:研究的观察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每个对象被分到了哪一个组,需要由第三者来安排控制整个实验。
病因:在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使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这种与疾病消长有关的因果联系称为该病的病因。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群体现象叫做流行过程。
散发:某病的病例在人群中零星出现散在发生数量不多,强度相当于历年来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
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特点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区域,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的地区范围。
疾病的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增高的特点称为疾病的季节性。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可以用人群中可能发生感染的比例来衡量。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又称为效度或者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吻合程度。
混杂: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或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
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是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
血清库:是一个贮藏血清标本的系统,是专为今后的研究分析而建立,标本的来源是一次或多次研究所收集、积累的。它要保证所藏标本处于最佳稳定状态,并能够准确地追溯其来源。
genetic epidemiology: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后果和控制的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病因网络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条病因网,这就是病因网络模型。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ecologic studies: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 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Neyman bias:奈曼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是研究时的现患病人,而不包括死亡病例和那些病程短、轻型、不典型的病例。此外,某些病人在患病后,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来的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这样由于研究的病例类型(现患病例)显然会与队列研究或实验研究不同,它们多用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即为奈曼偏倚。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体内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发病中的作用越重要。
seroepidemiology:血清流行病学是用血清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流行病学工作,它通过对血清中各种成分(包括抗原、抗体、代谢产物、生化物质、营养成分和遗传因子等等)出现和分布的研究,以阐明疾病及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采取相应仿制措施后用血清学方法来考核其效果。
ecologicial fallacy:生态学谬误,它的产生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以及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其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学谬误常难以避免。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的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称为传染梯度,又称感染谱。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认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每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